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来的山东军也不多,是山东军左营坐营官许洪功部下的三千人,刚好比闯军多出一千,但战斗力却不是一个层次。
三下五除二的功夫,这支两千人不到的流寇,就被消灭的一干二净,就连跑马传话的都没剩下一个。
接下来,许洪功的任务不是迅速北上,而是留在大营,换上闯军的服饰,仍打着大顺旗号,等待着可能的流寇溃兵。
商洛山以南的黄少关,是出山进入湖广的必经之路,不过老早之前湖广就在大乱,守关的官兵跑了一干二净,就连追究都找不到人去惩办。
但这些天的时间,却足够马进忠率领密云的兵马开往这里,重新占据关卡,堵住缺口了。
同一时间,也分别有官军的零星部队向防备薄弱的山阳和武关发动了猛烈攻势,拿下了这按理来说非常难啃的骨头。
函谷关城头,几名闯兵正在聚精会神看着远处关乡大营的战事,可偏偏从脚下射来一波冷箭,直接穿透了他们的喉咙。
紧接着,戚家小将戚元功三人,带着新戚家军与甘肃总兵王世宠的部队约两万人,自城脚下攀岩而上,迅速抢占了关城。
明军主力忽然从各处出现,开始一场场策划已久的闪电战,将各处留守的流寇尽数歼灭,顺便还拿回了那些故意丢弃的据点。
更主要的是,没怎么损耗兵士,就把函谷关和武关全给收复回来,整个过程是如此顺利,这不得不说是连堵胤锡都没想到的事情。
......
李自成把吴汝义安排到前阵去打先头,本来的想法就是让他发挥作用,替他稳住一部分军心,坐镇一方。
可打到现在,战事仿佛不再那么明朗了。
关乡大营的明军硬得难以想象,不光李自成没料到这块骨头会这么难啃,就连后方合围的明军主力都不会想到,卫所兵会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关乡大营的官兵,虽然军心不怎么样,但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被围了,跑不掉,那就只能硬着头皮去拼了。
大营是用火器和工事组成的阵地,虽然简陋,但来到此处的闯军同样没有什么大型器械,打起来依旧不占便宜。
从前那些官军大营,要么对方看见自己直接崩溃,要么稍微抵抗一下就全军崩溃,鲜少有这么抵抗下去的。
甲申年东征路上,一路顺风顺水的闯军,遇到一个宁武关就全盘崩溃了,这回如此难打的关乡大营,也让他们想起了前尘往事。
吴汝义知道,无论如何,要想和李友的部队会合继续前进,必须要拔出这根钉夹在中间的钉子。
可两头的闯军接连组织了几次攻击,无论远
第六百六十三章:死局
关乡大营,官军与流贼正在进行殊死搏斗,仗打到这个份上,双方都已经是精疲力竭,死伤惨重,但明显官军有了些崩溃的势头。
远处地平线上,蹄声阵阵,践踏得原野上的黄沙扬起。
最先赶到的是兀良哈内镇的蒙古骑兵们,大约有一万多骑,但此时这些蒙古人穿着的都是新发下的明制皮甲,看上去和印象中的蒙古人截然不同。
这些蒙古人,至少六成都已经娶了汉人女子,在内地生根发芽,学习了汉语和汉文化,早不再是几年前朵颜一带粗鄙不堪的关外蛮子了。
少时,辽国公乌尔迈正了正头上戴着的玄武盔,眯缝起眼睛,抬手示意大军停止前进。
余的几名蒙古军将领在他身旁,各点点头,分别率领擅骑射者数十人,加快速度,向前方传来的喊杀声奔跑过去。
很快,这批哨骑打马回来,张口喊道:“辽国公,前面就是关乡大营了,挡在咱们前面的,是函谷关内李友的部队。”
“好,就杀他个措手不及!”此时此境,乌尔迈想起一个汉语词,直接就用上了。
另一个方向,轰隆隆的声音中,金黄色的斗篷在半空中飘扬,却是多达数千的皇家火枪骑兵摸了上来。
这些骑兵的装备起码看上去非常华丽,手上都是清一色持着金纹短铳,腰间挂着宝剑,腿上还插着短刃。
负责指挥的禁军总兵吴启华也是在这个距离时下令停止前进,派哨骑看清楚前方敌军之后,他带着火枪骑兵换了一个方向,奔着李自成的后方绕过去。
这还是骑兵部队,在关乡大营的墙上,即将陷入绝望的明军把总忽然抬头看见什么,兴奋地一指:
“你们快看!”
正陷入苦战的明军顺着方向看过去,只见到正从李自成、吴汝义率领闯军的后方,黑压压出现了一个军阵。
这时候会出现在这里的,不可能是流贼,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而喻了。
张世泽、高杰在最前,后又有白广恩、杨御藩、王光泰与王昌兄弟二人,余的军将各领部下,一步步整齐的迈进过来。
营墙上明军全都看得热泪盈眶,这才是真正的主力,他们没有被抛弃,看来胜利有望了!
很快,阵后的李自成接到了他绝不敢相信的消息。
此时此刻,正有多达十几万的明军主力忽然从各山中出现,迅速拉成了一个范围非常大但是很精密的包围圈。
他布置在外围接应的据点,都已被这些明军迅速的拔除,而现在,明军的主力已经成功会合,开始以关乡大营为忠心,逐步缩小包围圈。
黑压压的明军愈来愈近,余的不同方向,各也都发现了明军部队。
甚至现在已经有了一些马队的伤亡,因为他们不经意间和外围的明军骑兵撞上,只余下少数人败逃回来。
这些逃回的老营马队发现,明军有不少骑兵都只是停留在远处轰隆隆的绕动,看起来随时都可以上来堵住包围圈的任何缺口。
很快,这个时候,原本派去打前阵的吴汝义成了后军,而李自成的部下,则要正面去面对官军的主力。
尽管李自成极不情愿造成自己嫡系的伤亡,但此时这个时候,很显然之前的一切虚弱之象,都是这些狗官兵演出来的。
自己这么防范,甚至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居然还是上当了!
既然上当,那如果再不奋死拼上一拼,面对明军从辽东战场上撤下来的精锐,自己更是绝无生还的可能。
想到这里,李自成更恨铁不成钢,他想起一个人。
那个牛鼻子老道,怎么就和宋献策、李岩他们相差了这么远,如此明显的计策都看不出来,那留他何用!
“军事,本王欲借你一物以用,安定军心。”李自成走到骑着驴的牛金星面前,面带寒霜地阴沉说道。
这个时候,牛金星已然是看出了些什么,他后退两部,没有回话,却是双腿猛地一夹,座下驴子拔腿就逃。
但这毕竟是驴不是战马,几息功夫也没跑出十步开外,李自成丝毫没见着急,见他夺过身侧一名闯兵手中紧握的长枪,猛地投掷出去。
这杆长枪在空中猛烈地旋转着,不偏不倚地从牛金星身后穿透过去。
牛金星落到地上,黄沙很快被
第六百六十四章:大战
几百步这个距离对战场上的军队来说,并不是什么短距离,很多人就是因为小看了两军之间的这个距离,而吃到了惨痛的教训。
远的不提,就从近的来说,眼下宣大这两支官军当中绝对精锐部队的总兵高杰和白广恩,当年就曾吃过不少这个亏。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崇祯皇帝曾让报社刊印下发全军,让每个基层将官都能读到,在这里面更是着重讲了这个问题:
“战场之上的行军,要缓步走,最多十步就要停下,整理阵型,然后继续向前行进,这样才能从容应对。”
要知道,每一支建制齐全的军队,内部不仅有临阵的兵士,更有大量的后勤辎重兵,鼓号手和标兵营,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来闯军拉起了这么大的阵势,李自成自信满满,还等着官军如往常那样,主动溃败下去。
谁想到在大约两百五十步左右距离的时候,对方就这么大摇大摆的停在了他们面前,不知道在干什么。
不过这些官兵虽然停了下来,后方的鼓声还是在敲,这声音他们都习以为常,但是听在流贼的耳中却是那么的刺耳。
流贼们刚刚冲了几步,只见到官军的前阵忽然刀盾手忽然蹲下,从他们盾牌的上方,露出了无数黑洞洞的铳口。
没有任何预兆,几乎是顷刻间,熟悉中炒豆般的爆响突然出现,而下一刻,李自成身边的流贼们割麦子一般倒下了一大片。
面对着弹丸飞射,鲜少有人能继续鼓起勇气向前冲。
官军如今的铅弹,就连环身重甲的八旗军都顶不住,遑论这些几乎没有什么护甲的流寇。
因而,每一颗弹丸几乎都能连续贯穿几个人,才会失去力道,最终停留在一个人体内。
刚才闯营这边还真是有些骑术精湛,又有些马上经验的老营准备上前斩将夺旗的,这一轮连射下来,留下了满地自己人的尸体,直叫他们目瞪口呆,不敢过多动作。
后方许多野战营的兵士已经有些驻足不前,有些畏畏缩缩,不过前队李自成亲自率领下的老营们脚步没有停下,还是疯狂向前冲。
毕竟还是老卒劲旅,心理素质并非那些刚从军不久的流民可比。
没有多久,走在第一排的老营们看见明军阵前再度举起的火枪,心中下意识有些惊惧,不过还是强压了下来。
李自成指挥速度也很快,方才第一轮下来,他已经让老营尽可能的分散以减少伤亡,并且派人去催促吴汝义和后阵继续跟进。
两百步、一百五十步,一百步......
保持着这样的频率,闯军差不多每前进五十步,就要遭受一轮官军前阵释放的齐射排铳打击,便是老营,都觉得有些吃不消。
官军的火枪队,每二十名火铳兵之间就有一名手持指挥刀的基层军官,他们都不断向两侧去望,在令旗挥起的刹那同时下令,造成连环杀伤。
令旗一挥,就是总阵传来开火的命令。
漫长的阵线同时迸发出连环的巨响和硝烟,即便前阵的老营们已经有了略精良的甲胄,但仍旧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倒下一片。
很快,闯军硬着头皮冲到了一百步以内。
前阵的高杰看了一眼,这个距离,依旧没到短促冲锋的点,他没有制止火器营的下一轮排铳,但已经在不断转身注意令旗的方向。
第三、四轮的齐射很快如约而至。
流贼们虽然听了李自成的命令,已经尽可能让部下之间的距离松散,但毕竟人数在那摆着,几万人规模的冲锋,一旦乱起来,根本不是那么好控制的。
在官军有条不紊的一轮又一轮齐射之下,肩负稳定军心重担的老营们还未接战,就已经损伤近半。
老卒终归还是老卒,在如此打击之下,就算是关外的鞑子们都要抖上三抖,可他们脚步没有任何停顿,依旧是向这边乱叫冲来。
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比辫子兵还不怕死,恰恰是因为他们知道官兵的火器犀利,眼下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尽快和对方厮杀到一起。
&n
第六百六十五章:合围
“给老子把尖头砍断!”
看着自己人被一个个戳死,许多闯军头领都是愤怒了,下意识就喊出口令,可流寇们在执行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
阵前火星四溅,正是那些有临阵经验的老卒们在用以往遇到官军长枪阵时最简单的办法,来尽快脱离眼下这个被动挨打的局面。
以往的时候,官军制式长枪都是木制枪杆,也就是和一人差不多的长度,奔着枪头去,有些力气的人想要一下子砍断还是很容易的。
这批官兵用的长枪和他们印象中的不同,长杆子上的枪套起码延伸了将近半尺长,又都用铁套箍着,想要砍断,谈何容易。
宣大和禁军三支队伍,甚至用的都是虎枪。
这种长枪是关外满洲八旗步甲的制式兵器之一,以精钢所制,有些是缴获自关外,有些则是六局按样本打制。
这种虎枪的防备能力和穿透力都是极强,流寇们奋力想要砍断,便是某些人将大刀砍卷了刃,看见火星四溅,这枪也是根本没有半点变化。
一名老营小头目,看自己手下老卒兄弟们一个个无力的倒在官军阵前,手中拿着杆大刀,怒吼一声,直接跳了上去。
他踩着官军阵前刀盾手的巨盾,在半空中猛地飞跃起来,大刀冲下,就来了一招从天而降的袭击。
但挡在他面前的禁军,同样是多次跟随崇祯皇帝亲征的百战精锐,没有过多迟疑,站在小头目下方的官兵一下子将手中长枪举起来。
这小头目方才忽然跃起,也是一时恼羞成怒,面对下方陡然间升起的枪林,心中后悔不已,但为时已晚。
一人之力实难与整个阵型相抗衡,几乎是转瞬之间,这小头目就在半空中被活活刺死,禁军长枪手喊了一句号子,将他的尸体冲外头的流寇军中又扔了回去。
小头目跃上去之后,至少有三五名老营和一批流寇跟着他冲上前,想要对官军的阵型攻破。
这些人眼下或是冲到跟前被长枪刺死,或是直接被刀盾手砍死,要么半吊子一样挂在盾牌上,要么就是成了禁军兵士脚下诸多尸体中的一具。
战场之上,生死搏杀,是这些底层兵士搏个前程的绝佳时机。
出身本就低贱的他们,在起点就已落人一等,也只能从这样的尸山血海中摸爬滚打,才能为自己和后世搏一个好出身。
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一位不吝叙功升赏的皇帝。
从甲申年开始,已经有无数曾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英勇兵卒,靠自己的努力,在历史中踏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个专属脚印。
忠烈祠、兵部验功簿、地方武备志的上面,已经写了密密麻麻数之不清的名字,还有他们曾立下的赫赫功绩。
这些人,都是为如今大明中兴战死的铁血将士。
今日这一战,乃是大明与大顺的决战,必当名垂青史,他们只要在这一战中脱颖而出,也会走上人生巅峰。
而这一切,都需要用流寇的命作为铺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