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陈奇瑜看完也是失笑,他的下一步,就是命人将战书拿出去给每一名兵士传阅,说是让将士们看看这所谓大顺永昌皇帝和大明崇祯皇帝之间的差距。
当
然,崇祯皇帝字不是自己写的,圣旨也是阁臣按照他的意思所拟,谈不上有可比之处,可陈奇瑜却明白普通兵士不会想这个,传下去让他们看看这可笑的大顺贼皇帝也好。
果不其然,在一些文吏的帮助下,全营看完这封战书之后都是轰然大笑,军将们甚至条条有道的将其中某几句话背下来到处喊,逢人便是放声嘲笑。
接下来,陈奇瑜命人将李自成给自己的战书带到京师交给王承恩,说是让天下人都知道这李自成究竟是多么可笑。
正在天
第二百六十二章:皇八子
“什么,这天杀的狗贼居然要投鞑子真是该死!!”
杨御藩听到这话,当即便是怒不可遏,‘噌’地抽出钢刀,下一刻却不知要干什么,这个贼人没有在自己眼前,不然定要让他血溅当场。
自己父亲杨肇基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余年,直到五十一岁死在军中,就是为朝廷南剿群贼,北御建虏,就连当今皇帝都为之悲恸。
可是如今,这陈洪范干了这么多缺德的事儿,陛下只撤他的职已经是天恩浩荡,如今他却要造反投降建虏,以怨报德,是可忍孰不可忍!
“传本将军令,拔营入城,先将城内余贼剿净,待本将驰报朝廷听候圣意!”
杨御藩心有当场冲到蓬莱与陈洪范对峙的想法,可一想起父亲多年教诲,他还是忍住了,下达了此时最为有利的命令。
杨可乐与诸将将命令飞速下达,杨部官兵的动作也很熟练,似乎是经常操练的原因,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两千人的兵马便是将营寨收拾的干干净净,直接进驻胶州城内。
同哨骑打探到的消息如出一辙,此时的胶州城内,真可谓是人迹罕至。
原本的胶州城因地势偏远,不仅经济等方面比不上那些运河途经的得天独厚之地,人口在山东各州城之中也属低等。
崇祯五年正月,孔有德发动第一次登莱兵乱。
经过那次兵乱,朝廷在登莱两府的官军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各处城镇饱受劫掠,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直到如今也还没有恢复。
十三年后,小小的登莱两府再次爆发登莱兵乱,这次的主角不是孔有德、耿仲明几人,却是长期屯驻于此的登莱总兵陈洪范。
再次遭受乱兵和盐丁劫掠的胶州城,在杨御藩率部下抵达的时候,除满地尸骨及少数幸存的孤寡之人以外已是再无任何生机。
胶州城内死气沉沉的一片,就连暂时驻守在此的杨部官兵们都是浑身不舒服,满城尸体堵塞住各种路口,足足清理三日多才是完成,足见先前此地的惨烈。
见识到各种惨象的杨御藩夜不能寐,无论部下怎么劝,一直都坚持这是自己来迟之过,不然城中百姓定然不会遭受此等劫难。
在入城之后的第四日晚,一名骑兵带着杨御藩自陈罪状的请罪书和报告情况的折子自北门疾驰而出,直奔京师而去。
......
中原一代战事激烈,山东平乱事宜又添新祸,然而此时的北京城内却是喜庆样样一片,为什么呢,崇祯皇帝的第八个儿子要迫不及待的降临人世了。
这是崇祯皇帝名义上的第八个儿子,但却是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个儿子,早在周皇后怀孕的时候,崇祯皇帝便是欣喜不已,决定在心中将此八子当成皇嫡长子来培养。
历史上崇祯皇帝的八个儿子,活到现在的只有三个。
怀隐王朱慈烜,原是崇祯皇帝嫡次子,生母亦为周皇后,崇祯二年年末出生,不久即夭折,次年被追谥为怀隐王,葬于翠微山。
悼灵王朱慈焕,崇祯皇帝庶子,生母为田贵妃,年仅5岁即早夭,死后被追谥为悼灵王,这个儿子可是大有说头。
提朱慈焕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都会一脸迷茫,但若说“朱三太子”这四个字,那可就是大名鼎鼎了。
后世无数的武侠小说中都对这所谓的朱三太子有提及,民间也有不少传说,而且越传越邪乎,其中关于鞑清之中反清复明人士用“朱三太子”当旗号的事反倒成了比较可信的。
当然,后世的崇祯皇帝也看小说,还挺喜欢看武侠,所以这些事儿也还特意去查过,据说朱慈焕在世时历史上的对崇祯讲九莲菩萨
曾给自己托梦。
这九莲菩萨是谁当时崇祯皇帝还不知道,穿越过来之后才明白,那特么是神宗万历皇帝生母李氏的封号,哪里是后世传的什么神仙。
武侠小说里说神宗万历皇帝生母李氏给朱慈焕托梦,说他爹崇祯待勋臣外戚太薄,神宗皇帝十分震怒,要让他的儿子全部都死掉。
又传闻崇祯听后竟然吓得屁滚尿流、大为惶恐,于是尊自己儿子朱慈焕为“玄机慈应真君”,希望能感动上苍以消祸。
这些事儿当时穿的挺邪乎,崇祯皇帝差点就信了,可等穿越过来一看,全特
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给朕回去写检讨
所谓喜得贵子便是如此,第一次得到儿子的崇祯皇帝高兴不已,内阁首辅魏藻德顺应君心,请以得子昭告天下,庆贺皇八子朱慈灼降临人世。
崇祯皇帝点头准许,大赦斯民,普天同庆,与民共乐。
“...四方流贼,一律解散,不咎既往,若有迷途不返、执迷不悟者,将遣朝廷百万雄狮,一体剿绝...”
大赦天下说的好听,但其实并不是把犯人一股脑全放出来,尤其是当下这个时局,那些已经抓进来的流贼若全放出来,天下还不得因此再次大乱。
这次崇祯皇帝的大赦天下,实际上只是为了笼络人心之举,属于恩旨,范围小而且力度不强。
根据朝廷规定,此次特赦的犯人需得要地方州府衙门的官员上呈到布政司,再由布政司递送通政司,通政司上交到刑部,刑部拿到案底后重新审核,将需要赦免的名单拿到冬暖阁,得到崇祯皇帝批复准许之后,才能得到赦免。
这一整套的程序下来,按照常理来说,没有半年也要数月,外地犯人想要因皇帝得龙子而得到赦免,起码也要到崇祯十九年下半旬去了。
自崇祯十七年以来,由于崇祯皇帝事必躬亲,军政大权一手掌握的情况来看,上下高效还是低能,完全取决于皇帝本身。
往常崇祯皇帝看过程繁琐的事务,一般都会大手一挥将繁琐的步骤简便化,如今这等大赦天下的事喊得响亮,但过程却依然繁琐,可谓发人深思。
当然,京师的犯人可能会快一些,毕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最近几月可能就会陆陆续续的释放。
好景不长,崇祯皇帝正在满脸欣慰和宠溺的看着自己这儿子的时候,一名太监慌慌张张,不合时宜的快步走到门外。
这小太监刚到门前就被闻讯赶来阻拦的李春挡住,“哎哎哎,说你呢,叫什么,没见皇上正乐呵着呢闲杂琐碎的事务,还是放到暖阁去吧。”
“李公公,小的叫王安,是司设监的。”这唤做王安的小太监见到是直殿监掌印李春,也是恭恭敬敬说道:
“这事儿非同小可,小的也是没法子,怕耽搁了大事。”
李春想起前不久王承恩和李若链瞒报那件事,心里也在敲鼓,心道皇上最恨的就是欺下瞒上,想想也是问道:
“这么着,你和咱家说,咱家去禀报皇上。”说着,见王安面色犹豫,吞吞吐吐,李春当时面色一变,训斥道:“怎么,你还怕咱家抢了你的功劳不成”
“咱家这是在保着你,这个时候去上报,咱家不会有事,但若是你去了,皇上说不得就一句话把你给咔嚓了,到了那个时候,哭都没地儿去。”
“这...”
王安心中和明镜似的,但也是无可奈何,还是附耳贴上去悄声说话。
“还有这档子事儿”听完这话,李春面色一变,变得有些焦急,说道:“行了,你可以回去了,咱家这就进去把这事儿禀报皇上。”
不多时,李春来到宫内,看着其乐融融的帝后三人,也是暗自咽了口唾沫,硬着头皮喊道:“启奏陛下,前往登莱平乱的杨总兵有折子回来了。”
“怎么样,杨御藩是不是将那巡检司剿干净了,如今可是回到三屯营中”崇祯皇帝抱着朱慈灼,头也不回的笑着说道,似乎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呃...”李春一时哑然。
崇祯皇帝没听到回话,回头看见神情犹豫的李春,心下便知登莱出事了,周皇后见到崇祯皇帝脸色变了,也是督促说道:
“陛下,军国大事为主,快去看看吧。”
崇祯皇帝将朱慈灼放到周皇后手上,最后看了一眼,头也不回的跟着李春出宫前往冬暖阁议事。
 
第二百六十四章:宁完我入京
“检讨,这是什么”新建伯王先通显然是头一次听到这个新名词,当下是一脸懵逼,其余几个勋戚也都是面面相抵,互相询问。
“检讨...,是啊,什么东西”
此时崇祯皇帝提拔的勋戚,大多都是历史上少见些为国战死之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武著长,无论外出带兵还是京师统御,都是把好手,但是对字里行间的理解却没有文臣那么深刻。
尽管没有听说过这个词,内阁首辅魏藻德还是立即就从崇祯神情、语气的变化和这两个字眼上了解到这个词的大致意思,当即第一个站出来奏道:
“陛下圣明,臣自知无甚功劳,待会出了暖阁,便立即回到签押房将检讨完成交呈陛下御览。”说着,见崇祯皇帝面色舒缓,魏藻德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又是赶紧道:
“启奏陛下,臣以为,此检讨乃国朝大善之策,陛下可命朝堂诸臣都写一份检讨出来,今后亦可定期实行。”
崇祯皇帝本来只是临时起意,并没有想的那么长远,此时听到魏藻德这阿谀奉承一般的话,当下也是眼前一亮,点头道:
“准,就按阁老说的办。明日起,凡我大明内外文武臣工四品以上官员,皆需在三日内自行拟出一份检讨递送通政司,逾期不交者——”崇祯皇帝说到这里,忽然停了下来,微笑着看向魏藻德,问道:
“阁老以为如何”
这个时候的魏藻德何尝不知道崇祯皇帝又是在甩锅,反正自己背的锅也不少了,如今还活的好好地,再多背一个也没甚么大不了。
想到这里,他直接说道:
“陛下,如此一来,想必官员其中逾期者会有不少,为防此类,可命厂卫调查逾期为交呈检讨的官员,必有端倪。”
崇祯皇帝哈哈一笑,心道这个魏藻德别的不行,揣测自己的意思和逢迎倒真是把好手,笑着说道:“阁老所言甚合朕意,各部照此实行吧!”
“臣等遵旨!”
......
两日之后的夜晚,京师内“长春院”之中,四名官员以及一名商人,已经在二楼的阁楼内秘密接上了头。
“呸!”一个穿着青色官服的官员弯腰狠狠向地上啐了一口,怒道:“这天杀的朱由检,到底还要昏聩到什么地步才是个头”
自己的检讨一个字还没动,自己是一点错误没犯,简直完美的一批,又有什么好写
金之俊曾坐在书房绞尽脑汁,半个时辰也没写出一个字,当下是越说越气,越想越觉得自己简直是普天之下最完美的臣子。
“据说此次那昏君本没想着让我等也写检讨,是那姓魏的所提,不仅如此,让厂卫插手这档子事,也是这魏藻德献的谗言,真是该死!”
四川道监察御史林汝翥近期来京述职,刚好赶上检讨这档子事,到处打听之后才知晓这检讨是四品之上才会写,得亏他才是个小小的正七品道监察御史,这才幸免于难。
不过林汝翥还是心有余悸,听说不少大佬都为了这份检讨而焦头烂额,眼前这金之俊便是其中之一,其实也不怪他,在所有的东林士人眼中,己辈的确都是完美之人。
听金之俊说完,他赶紧点头道:“金大人说的不错,这朱由检确系昏庸,联络大清的事情办的如何了,兀良哈出了这么大的事,摄政王难道就不管管”
金之俊喝了口小酒,摇头道:“还没信儿,谁知道辽左那边又出了什么茬子,难不成是被新设的那个东江镇难住了”
听到这话,一旁默不作声的老者冷笑一声,用苍老的声音道:“大清铁骑天下无敌,怎么会被小小的东江镇难住,就是入关也只在摄政王一念之间。你等可知这位是谁”
说话人的身份很高,是现如今四
第二百六十五章:密不透风的厂卫
“位极人臣...”
这四个字,是天下间所有文人都梦寐以求的,听完宁完我的话,尽管在场几人都知道是空头承诺,可心中还是免不得一阵激荡。
毕竟,大清皇帝圣明,明廷皇帝昏聩,再加上两方官兵质量上的差距,大清入关,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想那范文程,在投靠我鞑清之前不过是个生员,如今地位却比眼前这位还要更高,位极人臣的地步宁完我还没达到,可范文程已经达到有一阵子了。
即便是宁完我,如今也已位列大学士,可以参预机要军务大事,乃是汉臣之中少有的存在,若自己也能达到他们二人的地步,不枉来世一遭。
文渊阁大学士刘正宗说道:“大学士要我等如何去做呢”
“呵呵。”宁完我冷哼一声,说道:“如今那昏君有厂卫爪牙为其办事,到处抓捕清正人士,投毒之事需得尽快进行,除此之外,汝等还需要做的,就是探听到朝廷内究竟有多少肯归附我大清之人。”
“摄政王可是说过,但凡我大清入关之后归附的,一律原职录用,摄政王可不是你们朝廷这死不要脸的昏庸皇帝,只要说出口的话,便是一诺千金。”
林汝翥应道:“定然如此,既是摄政王令旨,吾等自当遵行。”
闻言,金之俊心下大定,“那如此看来,待摄政王入关以后,下官至少还会是兵部左侍郎的官位,到时还需大学士多多提携才是。”
“好说好说,汝等早便顺了我大清,摄政王自不会亏待,若在此时紧要关头立了大功,兵部尚书也未尝不可。”宁完我心中嗤笑,面上却是冷静沉着。
“这...,投毒之事宜暂缓,那昏君无论出行还是留在暖阁,周围都是厂卫番子和禁军的人日夜环绕,再加上近期昏君未有大恙,宋太医也是无处下手。”宋之普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