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若诸王府不从,便按军乱上报,兵部即刻下发通文,准地方兵马出动平乱,配合锦衣卫行事!”
李若链呆住,实则有些没反应过来,半晌后才是赶紧道是连忙走出殿外。
实际上,不光李若链一脸懵,满朝文武尽皆如此,那份急呈上究竟写了什么,东厂、西厂的那些番子又调查出来什么大事了,居然和皇亲国戚沾边
上几次和皇亲国戚沾边儿的,除了某位皇亲远方侄子,最亲近的就属那个驸马巩永固了,这次要动的皇亲和上次远不能比拟,那一个个可都是正儿八经的皇室贵胄。
现任的福王是朱由菘,福王这支宗亲,严格说起来,甚至比崇祯皇帝自己血缘关系更浓。
&n
第三百一十六章:社稷中兴之主
崇祯皇帝深知,大明宗室两百多年的为所欲为,至今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积累了太多的民愤,若不尽早处理,必会危及自身。
相比崇祯皇帝用数场大捷和各种显而易见的改变逐步影响百姓对朝廷的看法而言,宗室们则完全站到了百姓的对立面,数百年累积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宗室们的俸禄直接来自各地的财政收入,宗室人口的几何式增长,意味着财政支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
山西晋王府,洪武年间只需年俸一万石,到了嘉靖年间,增长到将近九十万石;河南周王府,由一万石增长到八十万石;湖广楚王府,亦由一万石增长到三石万石。
财富分配中,权贵们的比重迅速扩大,而底层百姓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李自成和张献忠对宗室赶尽杀绝的做法,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是为朝廷分了忧。
但除此之外,陷地失藩,除了朝廷威严丧尽之外,往往又代表着此地累积两百多年的王府积蓄被流贼取走。
按崇祯皇帝的想法来看,这些钱还是自己拿着比较好。
从古至今,这片江山上的亿万人民存活的真正意义,历来就是给一家一姓提供膏血,这本是华夏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大明的臣民对此也充分理解。
然而,皇亲国戚的生育率之离谱造成了如今历代所未有的局面,从仁宣年间开始,各处本地的财政收入,已经逐渐不够供养居住在本地的宗室贵戚。
比如崇祯皇帝就从卷宗中了解到,在嘉靖年时,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一百五十二万石,而山西那些宗室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三百多万石,河南年财政收入为九十万石,需要供给王宗室们的则是一百五十万石。
各地官员拿不出绩效,造成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但是要拿出来也很简单——“向百姓加税”就是。
加税这个事仅凭官员无法做主,但要是福王这种王爷呢,加他个几十上百种苛捐杂税来捞钱还不是说句话的事儿
东厂和西厂调查的没错,有明一代,大明总数往往与巨商相勾结,进行行业垄断。
这些皇亲国戚利用自己的关系,将朝廷命令禁止的私盐、茶马等获利最多的买卖拿到手里,有司不敢加预,就算一些官员心知肚明,却也根本不敢触怒这些贵戚的眉头。
藩王们向朝廷要到特殊政策,转手批给商人,在自己封地之中,每说出一句话,都能被那些商人和地主大做文章,继之再从商人和地主那里分得巨额利益,这便形成一个紧密的关系网。
地方上所有最赚钱的行业,都被这些宗室和巨商垄断,许多地方的藩王利用特权,控制了当地的食盐销售,比如这次五王之一的“瑞王”朱常浩,其封地的官盐私盐买卖早已尽入其手。
这些宗室不顾百姓承受能力,任意抬高盐价,以致最底层的老百姓长年买不起盐吃,更是串通巨商,肆意操控粮米布价,牟取暴利。
所有稀缺的自然资源,比如土地、山林和矿山,只要证明有利可图,宗室们就会通过向皇帝乞请或者各种巧取豪夺的手段,抢占到自己手里。
各地王府所圈之地,“皆取之州县中极膏腴田地”。
比如万历皇帝赐给福王两万顷土地,本来定在河南,但河南好地圈尽仍然不够,便继续跑到湖广、山东去圈占最好的良田,当地官员自然不敢管老朱家的事儿。
各地王爷经常向皇帝哭穷,索要各种特利。
按崇祯皇帝所知,到现在崇祯十九年这个时候,许多地方收税权实际上已经不归朝廷,陆陆续续划归了各地王府所有。
荒唐的是,崇祯
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
金陵城,福王府。
福王富甲天下,乃是全天下最有名的藩王,虽然老福王朱常洵死于李自成的贼军之手,但是在金陵城新建起来的福王府规模却也不小。
粗粗一看,福王府外就已经装饰的富丽堂皇,据说内中还有不少皇家园林,假山池塘更加应有尽有,真真是极尽人间之奢华。
这天和往常一样平静,大约七八个穿着蓝色盔甲的侍卫站在门前,看着街上不断经过的各色人等,脸上满是嚣张之色。
毕竟,自己可是堂堂福王府的亲卫。
地位使然,就连那些平日进门找王爷的客人都要毕恭毕敬,给的份子钱也与那些看门的穷酸官军不是一个级别。
侍卫们正在紧紧盯着街上来往的每一个人,其中有几个的眼光甚至在妇人身上流连忘返,可是没多久,来往行人的神色变得慌张,甚至有不少百姓开始聚拢在王府对面的酒楼周围对着自己这边指指点点。
把门的王府侍卫统领有些纳闷,当即走下台阶抓住一个妇人询问。
那被抓住的妇人显得很害怕,不断挣扎却一个字不说,正当侍卫统领想要发怒时,却见一个男子跑过来把他的手从妇人身上打下来,转头就走。
走了几步,这男子将妇人护在身后,回头说道:“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说完,更是拉着妇人直接钻到酒楼外围人群中看戏。
那侍卫统领闻言更是纳闷,但心下已经有些愤怒,将手握在刀柄上朝酒楼走去,想要吓吓这些不知好歹的刁民,堂堂福王府,怎么能搞得向菜市场一样。
他没走几步,却是见这些刁民看向远处,个个都是一副高兴的样子,侍卫统领转头看去,顿时皱紧眉头。
从街的尽头,正有几十骑快马飞速过来,打前那些个个都穿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乃是清一色锦衣卫的标准配置,联想到如今厂卫的凶名,更是让这侍卫统领都有些惧怕。
若是王府中的宗亲,自然不会害怕这些厂卫,可自己只是个侍卫,谁也不会为了自己和厂卫抬杠,一旦招惹了厂卫,他们甚至能把你祖宗十八代的破事儿都翻出来。
其实,锦衣卫之中并非全部都配着绣春刀和飞鱼服,能有此殊荣的全部都是锦衣卫中地位极高之人,飞鱼服是锦衣卫专属,绣春刀却不是。
一些东厂内地位极高之人除官制双刀以外,几乎也都配着绣春刀,这正是番子们在厂内地位的象征。
了解这一切的侍卫统领见到来者数量不少,自然明白眼前这批锦衣卫不是好招惹的对象,生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得已之下后退几步重新站回王府台阶上,打算给这些锦衣卫让路。
然而这些锦衣卫“吁”了几声,勒住坐骑,竟然缓缓在福王府门前停了下来,为首那个个人穿着指挥使官服,正是如今的锦衣卫掌印指挥使李若链。
李若链挥手示意身后众人下马,继而大步上前,出示驾贴大声道:“陛下手书驾贴,‘请’福王到京师一叙!”
听到这个消息,王府侍卫脑子“轰”的一声,按常理来说,藩王没甚么大事基本不会被宣召入京,难不成是京城出了什么乱子,总不可能是单纯的吃饭唠家常吧。
“锦衣卫登门,总还是有些紧张,掌使大人见谅。”他接过李若链手中驾贴,验明无误后还回,讪笑着说道:“虽是锦衣卫登门,可我家王爷却也说过,今日不见客,诸位还是请回吧,莫要让大家都不好做才是。”
“客”李若链闻言冷笑几声,狠狠道:“你要明白,我等乃是天子亲军,既非主,更不是什么客人!此番本使奉驾贴带福王殿下入京,无论见与不见,都要带走!”
看对方来者不善,人数众多,那侍卫统领不过是个看门的,自然不敢和锦衣卫闹掰,更何况对方还是指挥使,当下也只好赔笑几声道歉,赶紧进去通报。
不多时,那侍卫统领跑回来,脸上还有个大大的手印,苦着脸说道:“掌使大人,您就别让小的为难了,王爷说不见,还是改日等王爷心情好的时候再来吧。”
“我锦衣卫拿人,不见也得见!”李若链抽出寒光闪闪的绣春刀,一把推开侍卫统领,带着锦衣卫踹开大门,鱼贯而入。
“李若链,你好大的狗胆,本王府邸也敢擅闯!”身子肥腻的朱由菘端坐在王府大堂,不由分说,对着李若链等人便是破口大骂。
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举
这次涉及的五位亲王之中,福王、瑞王是宗室中比较亲近于皇室的,各自买卖做的很大,算是其中比较难抓的。
其实福王还好,毕竟是在金陵,厂卫如今已经渗透到城内,再加上近期发生的刀光剑影,那些地头蛇倒也不敢做什么出格之事。
更何况,就算他们想武力拒捕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毕竟有周经武统带神武军镇守在南京。
瑞王朱常浩的情形可就不同,封地之内,这货几乎算得上是半个土皇帝。
崇祯十六年孙传庭战死潼关,当时就藩汉中的瑞王朱常浩甚为惊恐,慌忙给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上疏,请求调到重庆暂避锋芒。
当时崇祯皇帝准许,朱常浩便在赵率教之子,汉中总兵赵光远的护卫下抵达重庆建府至今,说起来也是有意思,按历史规律的发展,这个时候朱常浩早已死在了张献忠的大西军之手。
可这厮现在还好端端活着,并且在蜀地混的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福王朱由菘在金陵,瑞王朱常浩跑到了川蜀,衡王朱常庶(氵庶)就藩于山东青州,其余清源王、平遥王和各有关宗室、权贵们都是天南海北。
虽然崇祯皇帝已经命令锦衣卫和地方官军配合将宗室尽数锁拿入京,但距离在这摆着,锦衣卫总不能直接飞过去再锁着飞回来吧
就从最远的瑞王朱常浩来说,能否从战火纷飞的蜀地安全到这边已经是两说,就算运气好安全抵达了,那也至少是十天半月以后的事儿了,急是急不得的。
崇祯皇帝也想尽快处理了这批蛀虫一般的便宜皇亲,毕竟多留一天,损失的那可都是朕的钱,败坏的可都是朕的名声。
历史上的那位顾前顾后,可朕却跟你们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置,心里也根本没什么负担。
尽管如此,崇祯皇帝的当务之急,却还是解决眼下新冒出来的麻烦,这个麻烦是什么,正是在数日后就将举行的科举。
这是每三年一度的会试,由于刚好在春季举行,又被时人称作“春闱”,这次考试分三场,每场三天,共持续九天。
每当这个时候,各处前往参加会试的举人和监生们都会千里迢迢的赶来京师,为的正是一展平生所学,成就功名。
说起来,这也是三年之内商贩们最喜欢的九天。
前来参加会试的读书人会在这九天内暂时居住在京师,也会购买大量的日用品和衣物,继而带动整个京畿一带的商贸发展。
这科举制度延续了这么多年,条条框框当真是不少。
简单来说,大明朝对延续千年的科举进行了明确规定,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千篇一律,基本是所谓的儒家经义,规定以“四书”文句为题,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还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为了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全天下的读书人首先要在各地参加院试,时人又称之为“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便为生员,又称为生,俗称秀才。
到了秀才这一步,往少了说是已经拥有了读书人最基本的“特权”,往大了说,这就他们殷殷期盼“功名利禄”的起点。
当然,朝廷为了能让这些读书人得到良好的培养,一直都是下足了本金,仅官办最著名的就有府学、州学和县学可以让他们进入学习。
生员选择地点“入学”后,即受朝廷指派的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人管教。
生员又分为三种,说白了,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名额有限,但由朝廷发给粮食资助,其次是增生,名额依然有限,资助较少,新“入学”的则称为附生,没有资助。
每年各处由学政负责考试,按成绩等
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实的“武举”
“近期各处学子皆已到京,过几日便要会试,礼部准备的如何了”早朝上,崇祯皇帝向礼部尚书李文选问道。
闻言,李文选立即出列禀奏道:“启奏陛下,礼部近日就此商议颇多,决议会试仍定于贡院,设翰林十九人为同考官,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
“会试第一场定于三月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又问道:“主考可有人选”
“回陛下,经礼部议,拟设四人为主考官,请陛下裁定。”李文选说这话的时候,赶紧把上朝就拿着的奏疏交到王德化手中,再由王德化转呈御前。
“户部尚书倪元璐、庶吉士方逢年、东阁大学士曹溶、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
崇祯皇帝一一将这些名字念出来,却是凝眸看了一眼李文选,李文选心下似乎有些紧张,胆虚不敢对视,只是低头等待。
其余三人没甚么毛病,都是帝党,可这个曹溶就有些门道了,此人不仅在历史上是个投清贰臣,而且也根本没太大能力,想必又是一些东林余孽安排进去的。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冷哼一声,直接将礼部选出来的名单放到一边,说道:“这个曹溶,朕看不行,就换城冯铨吧,众卿可有异议”
言罢,崇祯皇帝目光扫视阶下群臣,被看到的人无不是心惊胆颤,哪敢有什么不同意见,几乎都是唯唯诺诺,连说圣上圣明云云。
按理来说,历次主考、同考名单皆由礼部拟定,基本也不会出现什么驳回的事儿,更别提如今崇祯皇帝是直接说不行要换人了,简直太过任性。
冯铨脸皮极厚,见众人没有反对,当即站出来叩拜说道:“臣感激陛下信任,定恪尽职守,奉己为公,为国朝考量有用材!”
“朕还是相信冯爱卿的。”崇祯皇帝笑了笑,又故意看了一眼礼部尚书李文选,才是自顾自说道:“除却文科的事儿,朕还要与众卿聊聊武科。”
“武科”
“武科今年也要举行”
“没听说,按我说,武科早就该废除掉才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