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其实大明建立至今就有建立武科,可从洪武年开始就时办时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用不说,更是成了天下人的笑谈,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传承下来。

    还是成化年太监王植提出仿照文举,这才有了如今这形同虚设的武科。

    听到这话,群臣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人说压根不知道本朝还有武科这档子事儿,也有人说武科屁用没有,那些武夫都是脑有反骨之人,早该废了所谓武科。

    崇祯皇帝越听越是紧皱眉头,心中冷笑连连,要是真的彻底取消了这子虚乌有的武科,你们怕是要高兴的做梦都要笑醒。

    让他们难受的事儿,崇祯皇帝办起来自然更来劲,摆手示意他们静一静,才是说道:“朕知道,你们中有些人可能不看好武科,但是朕告诉你,大明不能没有武选,武科更要提上日程!”

    “王德化,念!”

    在群臣震惊的目光中,王德化得意洋洋的清了清嗓子,上前几步,将早准备在袖子里的圣旨取出铺展在半空中,高声喊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太祖立国始运至今,武科时办时废,典章不统,法理不一,深为固弊!

    兹令:自崇祯十九年丙戍起,定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每三年一次,令设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建州府武学院,皆与文举同。

    本次武举,设同考十九人,主考四人,皆与文科同。

    另设,武科先场试马射、步射、平射、马枪、刀剑、负重、摔跤、跑步、拳脚等一十二科;后场试营阵、地雷、火器、战车、守御等七科;末场试兵法、天文、地理、练兵等八科,取武科考生综合成绩。

    令定武科三甲,殿试一甲前三名赐‘武进士及第’,二甲十二名赐




第三百二十章:文武殊途
    “...经内阁议定,武举与文举同,设新建伯王先通等十八人为同考官,设城防军都督董琦等四人为主考官,为期九日,分先、后、末三场,每场三日...”

    几天之后,开始有顺天府衙门的差役上街张贴告示,将朝廷锐意改革武举之事通告,这时候已经有不少百姓围拢在告示旁边,一些尚认得字的人便开始好心的为其他人一句句念出来。

    这次武举改革,其实也是崇祯皇帝临时起意,改革不深,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却大大提升,进而抬高武人的地位。

    这人念完,其余人都变得有些兴奋,一个中年男子抹着眼泪道:“皇上圣明,皇上圣明啊!老头子我这辈子没赶上,但是我家那浑小子赶上了。”

    “是啊是啊,考武举能做官,还能光宗耀祖哩!”又一个妇人说道。

    这时候,周围腾起的议论声让不少关注武举的人有些烦躁,一闲着屁事儿没有路过的精壮汉子听闻武举二字当即过来旁观,扯着嗓子喊道:

    “别吵别吵,听他继续念!”

    摄于此人浑身的大肉块头,旁人都有些惧怕,不再出生,却又开始小声议论。

    那人清清嗓子,一字一字的道:“...此次武举为先例,规定期限内赶至京师者,皆可参试,三年后再行举办,便要由院试、乡试中举者才可来京参加会试、殿试...”

    实际上,由于改革仓促,并且原先并没有武举的院试和乡试,让这些武人按照文举的规定来,显然是强人所难,也看不见自己的诚意。

    所以崇祯皇帝特准此次武举为先例,但凡入京者皆可参加,这样以来,虽然想混进来的杂鱼多了,可很多心存顾虑的人却可以来大展拳脚,保不齐会出一个霍去病那样的人才。

    正当众人感慨议论之时,那人又继续念道:“武科童试,在县、州、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武科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武科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分出等次,定制三等,称为‘武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为武状元,二名为武榜眼,三名为武探花。”

    “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进士及第’资格;二甲十二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自有明以来,朝廷如此详尽的规定武举制度还是头一次,许多人得知后都是雀跃欢呼不已,他们中不乏那些大字不识一个,却浑身力气的糙汉。

    对于这种人而言,考文举显然不可能,参军从最底层干起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去,唯一的出路,便是武举。

    按这上面所写,殿试的规格应当很高,而且是由当今皇帝亲自主考。

    武科殿试成绩揭晓后,在养心殿唱名,紫禁城西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城防军兵士组织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

    殿试结束后第二天,将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由兵部尚书朱大典亲自将崇祯皇帝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交予其手,并且还会赏给众进士银两和称号殊荣等。

    就从此次朝廷改革武举上看来,虽然都是武科,但等级差别依旧甚大。

    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大不相同,自然万中挑一的武状元将会出尽了风头,登第后的三天内,更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听到这里,周围众人都是咽了下口水,照这么看来,当今陛下重视武人那传闻是真的了,那么自己要是去参加,能达到什么地步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将职,但这正是到了此次丙戍武举改革与历代武举的不同之处。

    大明在去年增设了类似军校的学院,如今已经筹建完毕,更名为“顺天皇家武学院”,静待第一批学员的到来。

    有一段时间,崇祯皇帝曾对学员从哪里招生煞费苦心,这次总算是找到了好生源。

    在殿试结束之



第三百二十一章:文科会试
    崇祯十九年三月初九,清晨。

    这时候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气温有些泛凉,一大批士子聚齐在京师顺天贡院门前,焦急等待着三年一度科举会试的入场。

    即便冻得哆哆嗦嗦,不少士子也还是紧张异常,其中甚至有人忘却了周围温度,拿着书籍仍在默背。

    不过,在赶考的诸多士子当中,却也不乏一些年纪轻轻便学富五车、成竹在胸之辈,夏完淳和瞿昌文各自负手站于最前头,看着其余焦虑不已的众人,都是呵呵笑个不停。

    “平日不知刻苦勤习,会试临近时如此做法,又有何异,还不如回去种地算了。”瞿昌文显然有些看不起这些士子,冷笑着说道。

    夏完淳心中颇有正义感,道:“昌文兄所言差异,天下士子本是一家,既然来此,都是为国效力,怎么能说让他们回乡种地呢”

    “哈哈,我也就是说说。”两人朝夕相处了这么久,瞿昌文自然知道夏完淳的心思,当下摇头说道:“不过是看不惯这些毫无学识之人还想入朝为官,发发牢骚而已。”

    夏完淳点点头,虽然没再多说什么,看那样子却也是不置可否。

    眼下来京士子大部分都是抱着试试看或者溜缝子的心思,甚至他们还听说,有人已经贿赂了礼部尚书李文选,或是一些本就和朝廷在职官员有亲戚关系的,都已经有了所谓的“答案”。

    正在两人各自互相乱想时,一直紧闭的顺天贡院大门从里面被人推开,却是司礼太监李凤翔带着几个同考翰林走出来。

    李凤翔先是睨眼看了一眼外头这些士子,才是不紧不慢的说道:“咳咳,杂家是圣上钦点的誊录所主官,快开始了,都进去吧。”

    士子们连忙点头,纷纷将手中书籍留在贡院人手中,继而鱼贯而入,进门之后,早有一批太监和贡院中人在此按规搜身,为的便是防止考生有“夹带”。

    所谓“夹带”,即是把考试的答案或提纲带在身上,说白了,就是考试带小条的舞弊行为,士子们一一经过搜身之后,才是分批次进入贡院。

    贡院的明远楼旁有一棵元代古槐,相传这里是文光射斗牛的地方,所以时人又叫它“文昌槐”,素为京城名槐。

    这文昌槐的根部生在路东,主干弯曲向西,因而树冠呈在路西,长势如卧龙,相传此槐与考生的文运有关。

    历次前来顺天贡院参加会试的考生们无一例外都要膜拜,以登龙门,就连夏完淳和瞿昌文二人亦不能免俗,都在诚心膜拜。

    贡院的科考也给附近的胡同带来了繁荣,如出现了售笔纸一条街的“笔管胡同”,有会馆性质的旅馆街道“鲤鱼胡同”,因为考生多骑驴进京赶考,又出现了“驴蹄子胡同”这种市井称呼。

    其中鲤鱼胡同原本是一条小胡同,先叫“老人胡同”,进京的考生没钱的寒门占据了绝大多数,一般都骑驴进京住在驴蹄子胡同。

    相传,有一次会试时一个穷考生因没有钱,走着进京只得住到老人胡同的一位老人家,在科考的前三天忽降雨水,胡同地面成河,有大鲤鱼出现,后这位穷考生竟考中了第一名“状元”。

    从此,老人胡同名气大振,以后考生们又纷纷住到老人胡同,想借运高中,胡同也改名为“鲤鱼胡同”,有鲤鱼跃龙门之意。

    到了现在这崇祯十九年,经过朝堂议定,有关政策陆续出台,不少私设会馆性质的旅馆都陆陆续续被兵马司和顺天府衙门强令迁到南城,继而在宣武和崇文一带又出现很多会馆。

    与前者不同的是,这些新出现的会馆多为官办,为前来赶考的士子们提供食宿和一些经济上的支持,相当于朝廷资助教育事业。

    在贡院至公堂,倪元璐、方逢年、冯铨和张瑞图四名崇祯皇帝钦定的主考官早



第三百二十二章:郑冠、徐彦琦
    士子们在贡院会试的同一时间,武人们也开始改革后的第一次武科会试。

    原本武科会试没有规定地点,这次因临时改革,便也是临时其意,经崇祯皇帝与内阁议定,暂抽调在京城防军一部前往校场操训。

    如此,城防东大营为之一空,今后的半月之内仅作为临时的武科比试场地。

    由于在场的多是粗糙武夫,这次除了十九位同考与四名主考以外,又额外抽调了城防军兵力在四周戍卫,以便有人发难,随时上去解决。

    前三天是“武科先试”,比试的科目是马射、步射、平射,马枪、刀剑、负重,摔跤、跑步、拳脚等一十二个科目。

    如此多的科目,要在三天之内完成,武科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由于此次武举的特殊性,前来参加的人数甚至比贡院应考士子还要更多,所幸用来充当临时场地的城防东大营经过扩建之后显得十分宽敞,就算容纳个十几二十万人也是绰绰有余,所以并没有出现什么乱象,一切都是井井有条。

    武科的考生全部加在一起不过一万两千余人,和城防军的规模还是相差甚远,若是想出什么乱子,基本也是不太可能。

    这个时候,场上马、步、平三射基本已经比试完毕,一些连最基本“九射两中”标准都未能达到之人已经灰溜溜离开。

    由于这次武科的特殊性,朝廷并未规定前来应试者的资格,想要浑水摸鱼者自然不少,仅前三项试射,就淘汰了两百余人。

    其实某种方向来说,规定严格的武科比士子会试要难得多,士子若是有关系,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找到通过的方法,甚至可以贿赂门卫,“夹带”入场。

    就算这次不行,下次也并非没有机会。

    可武科就不同,改革之后的武科,先、后、末这三场完完全全是众人拳脚和十八般武艺的比拼,基本和兵法谋略没甚么太大的关系。

    说白了,改革之后的武科,就是为了选出一个真正的“武人”,可以上阵为朝廷效死,可以对朝廷忠心耿耿。

    就算你关系再厚,上场就被其他人一拳击倒,那也根本不会通过,这是铁律。

    “哈哈哈,还有谁”场中,一个端着马枪的男子哈哈大笑,在他的脚下,正跪着一个狼狈求饶的武生。

    “吗的,这厮打哪儿来的,一手马枪挥的当真生猛!”众武生中,一个在马枪比试中输给其他人的武生狠狠咒骂几句。

    不过这位武生话虽然说的狠,眼中流露的却是真挚的佩服之情。

    “不知道,俺只知道他叫郑冠,别看块头不大,但却招招都是奔着致命处去的,是个练家子!”

    “朝廷前些年没重视咱们武人,许多一手好功夫的,自然就不愿来!”

    另几人闻言各自摇摇头,重重叹道,虽然没人知道这位郑冠的来历,但却上头坐着的主考官董琦却能知道。

    这个郑冠,籍贯在辽左金州一带,具体的目前也无法考量太多,毕竟那边儿现在也不是大明的地盘了,被鞑清给占了。

    董琦只知道,郑冠曾是辽左潜逃回来的逃兵,在崇祯三年的时候还参加过当时的武科,只是压根就连笔试都没通过,这才一直销声匿迹到了现在。

    如今,崇祯皇帝锐意改革武举,这家伙立马迫不及待的跳了出来,居然不怕被追查到来历,当真也是有趣。

    正在思量之时,却听周围武生又是一片叫好之声,却是那身材精瘦的郑冠在马枪科的决赛之中三招取胜。

    董琦看去,这郑冠虽胜,但却点到即止,并未伤到对手武生的性命,而且伸手将其扶起,面露微笑,引得周围人一致叫好。

    “哈哈哈,我赢了,我赢了!!”郑冠面色狂喜,将手中虎枪朝台下一扔,跳下台子大声喊道:“我可以去殿试了,殿试是不是就能见到陛下了”

    “太好了,我终于有机会报仇了,我终于有机会了!!”

    郑冠喜极而泣,老大个男人,竟然跪在台子上哭了起来。

    &nbs



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来历
    “请!”

    郑冠打完整套拳,就好像换了个人一样,整个人精气神十足,虽然浑身都是瘦骨头架子可却丝毫叫人生不起任何轻视之心来。

    “哼,花拳绣腿!”

    徐彦琦自忖比这甚么郑冠要强出许多,再加上自己显然比他大更多的气力,这第二个冠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徐彦琦见郑冠对自己礼遇有加,却也不是那一声不响直接开干的莽夫,挺直腰板上前几步,抱拳弯腰说道:

    “客气!”

    两人此刻虽然是敌人,但身为此次武科比试的佼佼者,日后定然都会是那什么顺天武学院的学生,今后更可能是战友,自然没必要闹太僵。

    对于徐彦琦和郑冠来说,只要这次朝廷上对武科能重视起来,日后从武学院毕业至少能混个实镇一方的将领,别看二人是士子口中的粗鄙武夫,但很多事情在心底都明白。
1...8788899091...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