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小桥老树
宰相轮流执笔制度举起于大武肃宗至德二年,此项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平衡宰相的权力,以免出现宰相个人专权的情况,宰相轮流执笔制度在大武晚期受到破坏,从此不断有宰相独断乾纲,比如杨颁,以宰相之职兼任枢密使,权倾朝野。也为前朝灭亡奠定了基础。林荣那时不过是中级将领,曾经见识过杨颁的飞扬跋扈,因此,称帝以后,贬斥了专权的宰相王峻,力排众议,恢复了宰相轮流执笔制度。
既然实现宰相轮流执笔制度,也就意味着宰相要集体办公,宰相办公地地点就设在中门门下。
大武初,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至大武高宗永永淳二年(683年)七月,中书令裴炎执政事笔,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奏致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堂印亦改为中书门下印。同时在其后堂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分曹处理政务。中书门下于是成为了宰相的日常办公机构,“中书门下”之名相沿至大林朝而没有改变,中书门下即宰相的办公机构——宰相衙门。
按照林荣的要求,三品以上的大臣的奏折、谏官的奏折,都要由执笔宰相来处理,三品以下的奏折则由其余宰相来处理。
侯云策恰好轮到宰相执笔,就坐在前堂地一间宽敞的房屋内,专心致志地看着小吏送过来的奏折。奏折很杂乱,既有兵部、吏部等各部的重要事情,又有各地的天气、灾害、兵祸、治安、粮食丰欠等事,还有一些谏官地奏折。
侯云策到了大林朝以后,先后在郑州、凤州、灵州担任过地方长官,对军事、政事都不陌生,披阅这些奏折也算是中规中距。
令侯云策颇为恼火的是不少奏折卖弄学问,用典太多,用生僻字太过,人为制造了不少阅读困难。侯云策数次想定下“有事说事,不许用典”的规矩,可是转念一想,自已本就是武人出身,一些酸文人对一介武人入相还颇有微辞,而用典过多是多数文人的通病,若由自己定下规矩强力纠正,说不定会被不通时务的文人们耻笑,凭白落一个不学无术的话柄,所以,侯云策也就放弃了定规矩的想法,继续忍受着让其头痛万分的典故和生僻的用语。
今日除了三十四份普通奏折以外,还有三份特殊的奏折。
这种特殊的奏折装在黑色木盒里,木盒正面雕刻着一条威风八面地狮子,背面是一只上古异兽,木盒开口处用封胶封住,封胶上盖有印章,同时还有四根头发,若盖章后有人擅自打开木盒,这几根头发一定有所折损。
黑木奏折是林荣给少数重臣和部分谏官的特权,凡有重大之事,可用黑木盒直接送到中书门下,由执笔宰相直接送给陛下。这种黑色奏折都是极为重要的奏折,平日很少见到,今日突然出现三个黑色木盒,定然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侯云策隐隐知道所为何事,不敢有丝毫怠慢,取过黑色木盒就给林荣送去。
黑木奏折与锦书构成两个略有差异的体系,能让林荣准确了解全国各地的要情。
林荣身着没有龙也没有佩饰的黄色长衫,除了衣服的颜色,就和普通读书人一样,他身边已经堆放了厚厚一叠奏折,这是前一天执笔宰相范质送过来的奏折,前一天,他召见了高丽和占城使者。费了不少时间,因此没有及时这些阅完奏折,今天一大早起床之后,简单喝了一些小米粥,就开始披阅奏折。
范质已对奏折拟定了初步意见,林荣却仍然一件一件地阅读,并在少数奏折林荣加上了自己地意见。昨天林荣已接到了两个木盒,见侯云策又捧着三个黑色木盒。沉默了一会,取过黑色木盒,顺手取过一柄锋利小刀,慢慢地割大梁印。
侯云策正欲退下,林荣突然放下黑木盒,抬头问道:“永济渠的情况如何”
永济渠是沟通黄河与海河流域的重要水道。东汉建发九年,曹操曾开白沟,又开平虏渠。沟通黄河和海河水系。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征调河北诸郡民工约百万人,开辟永济渠,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自永济渠经黄河、通济渠、淮河、邗沟。过江经江南运河至杭州,构成了南北大运河。隋、大武向契丹东用兵,永济渠都是运输军需粮饷的主要交通干线。
从显德二年起,朝廷每年都疏通河道,加固河床,通过三年多努力,永济渠基本上水流顺畅。大林军北伐,永济渠既是后勤辎重的运输干线,同时也是向北投放兵力的重要渠道,因此,从南唐回师大梁以后。朝廷又征调了数万百姓疏通河道。
侯云策多次视察了永济渠,对其情况极为了解,道:“经过三个月疏通,玄蛟船在河道行驶没有问题,可以直达沧州。现在已有三百多艘玄蛟船在大野泽和永济渠上操练,在今冬明春若再增添一百艘玄蛟战船,则一次运送兵力可达四千人。”
林荣用手揉了揉太阳穴,又抬头看了看阴沉沉地天空。道:“天气越来越冷了。再下几场大雪,永济渠就会结冰。侯郎要趁着这一段时间加紧操练水师,准备物资,河水解冻之时,便是大军北伐之日。”
侯云策脸上突然有些犹豫,仿佛有话要说,但是又忍着不说。
这个神情自然瞒不过林荣,道:“侯郎似乎有什么话要说”
侯云策等的就是这句话,脸上却露出迟疑的神情,小心道:“此事颇为蹊跷,臣也没有把事情看透。”
林荣瞟了一眼黑色木盒,道:“侯郎是重臣,又是皇亲,有话就直说,不必吞吞吐吐。”
“前几日,在永济河上,挖出了一个石碑。”侯云策抬头看了一眼林荣,见其神色无异常,又道:“石碑上刻着香孩儿坐天下六个字。”
“我已知道此事了,昨日就有黑木盒上奏此事。”林荣淡淡地说道,“侯郎如何看待此事”
侯云策尽量客观地道:“若不出所料,此定为西蜀所使用的离间计。平淮南之战,杨都指挥使屡破强敌,立功甚伟,南唐军闻将军名而丧胆,西蜀定然也听到了杨都指挥使的威名。现在我军正在凤州和西蜀对峙,西蜀使出这小儿伎俩,离间之意实在明显。”
林荣平静地道:“侯郎之言,甚合朕意,杨郎忠心耿耿,怎么会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说完,又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林荣的神色间毫不半分欢愉,显得有些心事重重。在收到的黑木盒子中,有新谏官郑起呈上的黑木奏折,郑起在奏折上说了两年事情,一是报告永济渠发现石碑之事,另一件是指出杨光义在禁军中威信太高,人望太高,实非国家之福,若继续发展下去,等到功高震主地时候就不好收拾,为了顾全君臣之谊,最好是早日将其调出大梁城。看到这份黑木奏折之后,林荣一直在翻来覆去的思考郑起的建议。
郑起和杨光义同为澶州旧人,只是两人向来不和,郑起上这份奏折,也冒着成为小人的风险。所以,林荣相信郑起所说皆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而非落井下石之举。
侯云策看林荣脸色有些苍白,眼圈发黑,想是昼夜阅奏折所至,就道:“陛下身系江山社稷,不能过于操劳,要多多保重龙体。”
林荣神色有些暗淡,“幽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据。中原其实已无险可依,契丹军随时南下中原,
第243章 间接查探
大梁侯府的书房秉承了侯云策最喜欢的格局,均设在左厢房的第三间房屋,而小院的正房,则辟为一间会客厅。书房和其他房间相比多了一道厚实的布帘,使屋内光线稍稍有些暗。
书房内有一张胡桌、四张胡椅、一排书架以及一个暗室,墙上挂着一张地图,大梁侯府书房、灵州侯府书房还有以前在凤州的书房,不同地方的书房,其内部陈设基本一样。
侯云策抚着下巴,敲打桌面,自言自语道:“第二块石碑是谁放的,有什么目的谁能得到好处谁又要为此倒霉”
香孩儿是指杨光义,洛阳城的老居民均知道此事,而点检之职,就是指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第一块“香孩儿坐天下”石碑是飞鹰堂所为,而第二块刻有“点检作天子”的石碑则有些出于侯云策的意料。
侯云策在心里把几位重臣和带兵大将全部过了一遍,一时之间,猜不出做这事情的目的,不由感慨道:“大梁城内暗流涌动啊!”
孟殊掌握飞鹰堂,手中握内各式各样的情报,却对此事没有一点头绪,他没有随口猜测,只是静等着侯云策下结论或新的命令。
侯云策看到孟殊沉稳地坐着,问道:“没有线索”
孟殊摇头道:“此事真是出人意料,在下想不出谁会做此事”
侯云策当上节度使以后,养成了挥手的习惯,可是回到了大梁城后,在中书门下,和他一起办公的都是老资格的宰相,挥手这个习惯动作自然没有用武之地,今日面对孟殊。侯云策不自觉地又挥了挥手,道:“无风不起浪,有果必有因,扔第二块碑的人,必然是有相当份量,平民百姓不会冒着被诛九族的风险干这件事情。”
这个判断自然是正确的,孟殊点点头,表示赞成侯云策地意见。
“飞鹰堂要略略作一些调整。对李重进、张永德、杨光义、韩通、石守信、李继勋等几位带兵将领的异动都要有所掌握。”
侯云策对于包括宰相在内的几个文臣都比较放心,从大武以来的历史来看,文臣并不能成为改朝换代的主角,最多起到辅助作用,篡夺皇权的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如今杨光义已经离开大梁,可是其他统兵大将仍然实力雄厚,前门驱了虎,说不定后门就要来狼,既然侯云策这个三皇子能够到中原“复国”,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发生
孟殊探身问道:“还是用老办法吗,用不用其他手段”
“仍然是间接查探,不必加上其他手段。”
何谓“间接查探”之法。就是飞鹰堂人员打探这些将领的消息之时,并不同这些将领直接接触,而是通过“间接查探”地方式了解这些将领的情况,监控方式的转变开始于显德五年。主要是为了掩藏飞鹰堂活动的痕迹,各地分堂也基本采用“间接查探”之法。
采用“间接查探”经过了多重考虑,飞鹰堂以前为了打探禁军情况,费了极大精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这种办法有三个的缺点,一是风险大,若出事则容易把飞鹰堂牵连出来;二是禁军征战频繁。加入飞鹰堂的禁军军士接连阵亡,使心血白费;三是飞鹰堂是不敢轻易招惹中上层军官,收买的多是禁军下层军官和军士,他们往往得不到什么有用地情报。
基于上述三个原因,孟殊在显德五年灵州之行以后,就放弃了在禁军中安插钉子的做法,而是采取的侯云策提出的“间接查探”办法。
“间接查探”通常采用五种方式:
一是侯家商铺设立了一个专为达官贵人提供农产品的商铺,侯家商铺利用已经形成的商业网络。花大力气从各地包括北汉、南唐、西西蜀等地搜寻优质五谷。继而在大梁城内推出了一个侯家五谷专卖商铺,专门以市场价供应达官贵人。
侯家商铺的产品在大梁早已成为高档品的代名词。京中贵妇都以使用侯家商铺的产品为荣,这次侯家商铺推出了这个侯家五谷专卖商铺,立刻受到了贵妇们追捧,生意好得异常火爆。
侯家五谷专卖商铺的掌柜并不是飞鹰堂的人,他是一个长于交际的生意人,在孟殊的有意安排之下,他和京城中的不少大户人家的管家打得火热,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而创造家五谷专卖商铺的记帐员却是飞鹰堂的人,他在做好普通帐目的同时,还给每位达官贵人的单独开设了一个户头,每月购进多少粮食都一笔一笔记录下来,依据这份记录,就可以判断出来达官贵人家中有多少人、要消耗多少粮食,若有异常情况,自然也就能反映到这个记载表中。
二是飞鹰堂在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开了一家大型的修车商铺,这个修车商铺的业务极为琐碎,既要修理马车、马鞍等大活,也包括换马掌等小活计,修车商铺也专门设立了一个记帐员,对这些达官贵人的修理情况进行登记,特别是每一次换马掌都有详细的记录。
三是从黑雕军中秘密调来八位擅长治疗外伤军医,在东、西、南、北四城分别设立了四个医馆,这样一来,医馆可以掌握不少有用地资讯。
四是在大梁城六个军营前安插人员,这些人员成天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任务是盯住军营的大门,军队有何异动都要及时报告。
五是飞鹰堂还派了十几个人,时常混迹于茶楼酒舍,专门打探消息。
在飞鹰堂总堂里,成立了一个部门,专门把这些客观地记录汇总起来,送给孟殊和陈猛,孟殊觉得重要的情况。就报给侯云策,这就是“间接查探”的运作过程。孟殊所说的老办法,正是指的这种“间接查探”之法。侯云策位于中书门下,每天可以从正规的渠道获取大量情报,加上“间接查探”得到的情报,一正一奇,侯云策掌握的信息就极为灵敏而全面。
孟殊告辞之时,侯云策站起身来伸了一个懒腰。打量了孟殊一番,道:“孟郎不像侯家商铺的大掌柜。”
孟殊有些不解,不知侯云策指的是哪一方面,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穿着,自已身上穿了一件来自成都府的绵绸,里面是一件极为名贵的薄羊绒,出门之时,罩上一件来自北方的貂皮大袍。也算是富贵之极地打扮。
“孟郎现在执掌飞鹰堂,需要精心掩藏自己的身份,最不引人注意的方法是什么最好的掩藏方法并非精心的伪装,而是‘抿然众人亦’,和众多富商的行为一致就是最好的隐藏办法。任何独立特行都有可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明白吗”
侯云策见孟殊仍然脸露疑惑,又道:“大梁城内稍有些规模地掌柜,那一个不是小妾满院、舞姬成群。孟郎一个小妾也无,这就让人感到另类。孟郎可以考虑买几个小妾,放在家中也算是装点门面。”
当年在德州,孟殊的大妹妹孟清被万寿寺住持强夺,侯云策、赵英把孟清解救出来的时候,孟清已被活埋,同时挖出来还有好几个年轻女子,看以这个场景之后。孟殊当场就软倒在地,虽说后来将万寿寺住持砍成肉泥,心中却已留下了阴影。孟殊以后又暗恋赵英,只是赵英对于孟殊来说,永远是天上星星,有了这两个原因,孟殊对别的女子也没有多大兴趣,结婚生子。不过是为了完成传宗结代地任务。唾手可得的美色,对于孟殊来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孟殊苦笑道:“虽说食色,性也,可是我对于女色实在不感兴趣。”
不过,侯云策已开了口,孟殊就只有表态道:“我这就放出话去,说要找两房小妾。”
孟殊告辞之后,侯云策在书房中取出《反经》,就着昏暗的油灯,一边翻阅一边想着心事,第二块石碑地出现,如是一块巨石压在了侯云策心里。
这一套大武人赵蕤所著的《反经》,也是赵英婚前买来的,侯云策在灵州无书可看的时候,随手抽出来看了看,谁知一看就放不下手,《反经》和《太白阴经》成为侯云策两套常备书。《太白阴经》记录的大武军队的装备、训练和作战等详细情况,《反经》对大武之前历代智谋权术做了一次全面的阐述和总结,集政治学、谋略学、人才学、社会学为一体,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交
第246章 李重进出禁军
林家历来子嗣单薄,林荣封为晋王以后,多次到邢州老家寻访林氏族人,族弟林贵、族侄林震等十几名柴氏族人这才陆续来到大梁城。
林震是柴氏家族年轻一辈的骄骄者,林荣把林震放在身边悉心调教,是其心目中未来的统兵大将。生龙活虎的林震此时面色苍白地躺在帐中,出气容易进气却已经十分困难。
太医听到侯云策之言,再次察看了伤口,果然和乌头毒相似,太医连忙取过七八粒黑色药丸,化入水中,用铜尺撬开林震嘴唇,用一根漏斗状的铜管插入林震口中,把药水强行灌入。同时,用清水不断冲洗着伤口,清洗到伤口发白之后,用黄色的粉状药济包住伤口。
太医清理完伤口,已是满头汗水,他神色不宁地站在林震身边,细心地观察着林震伤情。乌头毒心尽管毒性很强,却是可解之毒,但是林震中毒部位距离是人体要害之处,乌头毒渗入身体的速度极快,能否解毒太医心里没底。
林荣震怒地在大帐内走来走去,一怒在禁军中居然遇刺,二怒林震生死不知,他抽了李重进一皮鞭,抽完就把皮鞭扔在一旁。侍卫军主帅李重进知道闯了大祸,其脸色原本就隐有青色,此时青得愈发明显。他跪在林荣大帐里,脸上有一条鞭痕,鲜血不断流下来。
范质、侯云策、王朴都默不作声在站在一旁,没有人敢于劝解盛怒中的林荣。
中军官王进走进帐中,他是极为精明沉稳的军官,此时已把基本情况查清楚,“三名刺客均是侍卫司龙捷左厢的军士,他们都是在显德二年从磁州军中选入禁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