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梦中宋韵55
一个是朱能,8月,他杀了专门来传旨捉拿的太监卢守明,然后率部造反!宋廷平叛,朱能在众叛亲离后只好自杀,他11个部下被活捉,先被钉在木桩上示众3日,断四肢后再斩首,仅次于凌迟,是宋史上少见的血腥场面…
第二个就是寇准,28日,寇准再度被从太子太傅、莱国公降为太常卿、相州知州,且勒令即日离京,不许逗留!8月初,丁谓、李迪2人在皇帝面前直接争了起来。皇帝要给寇准一个小州,丁谓马上擅改圣旨成了“远小处知州”李迪大怒“圣旨中有远字吗”丁谓“皇帝就是这样说的。你是要抗旨庇护寇准吗”寇准于是再被贬为安州知州。
寇准走了,他对送行的同僚说“你们有空替我问丁谓,我寇准哪里亏负了他,竟要这样害我”无言叹息,寇准竟不知自己因什么才败亡。我想此时有2句话应在他脑中盘旋不去。一是圣相李沆的预言“寇准,日后你定会后悔”二是张咏的临别赠言“霍光传不可不读”
但其实这都是小事。真正重点还在第3个人——太子赵祯!这只能证明赵恒很可能已彻底糊涂了,有人提醒他太子也有谋反嫌疑。他的反应居然是立即愤怒,要儿子付出代价!
危急关头,李迪走了出来“陛下您还有几个儿子竟想做这样的事”赵恒才突然警醒,此生只此独子,大宋天下不能后继无人!爱心开始出现,赵恒居然又提出:让太子监国吧…不知寇准、周怀政会不会在阴阳两界同时抽搐,浑身发抖…寇准等于是被赵恒和刘娥出尔反尔,前后夹击给玩死的,周怀政更惨,他完全看清了当时的弊病。要把太子扶上去,可用的办法却太犯规了,哪有忠心的臣子是这样“体贴”现任皇上的居然是勒令赵恒退休!
8月,王钦若在杭州自请入朝。5日,圣旨下来了,让他返回京师。
23日,寇准一贬再贬,贬成道州司马了。过零陵道的时候,随从们距离拉的有点远。寇准被一帮溪洞蛮夷给打劫了。酋长听闻此事大怒“谁让你们抢贤相的行李的一件不差的快给我还回去”
这一天,病中的赵恒突然问左右“朕好久没看到寇准了。为什么啊”左右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真宗驾崩篇
12月1日,杨亿病卒。9日,太子正式监国。
虽然丁谓成为了首相,但这时比寇准、李迪都难缠的人已突然杀了回来:王钦若!他的回来让赵恒久病的心灵感到了些温暖。赵恒开始明显恢复了些许记忆,每当他和王钦若见面时就显得格外清醒快乐。这让丁谓非常不安。且王钦若迅速得宠,他在东宫的兼职竟是太子太保,比丁谓的太子少师还要高一级!
真正的危机突然出现,让丁谓措不及防。那一天,闲聊中的赵恒突然说“爱卿为何不去政事堂理事”
丁谓骤然紧张,就见王钦若答道“陛下,臣己不是宰相了,怎能到政事堂理事”
赵恒“来人”没有准备,没有讨论,更不给任何争议反对的时间,当场就有太监带着王钦若赶赴政事堂,王宰相就这样开工上班了!
旁观的人都目瞪口呆,不管这是不是赵恒又一次昏招,但皇命就是皇命,他说出的话就是真理!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王钦若复辟成功,只有丁谓己稳定了下来,命令——摆酒!为王大人接风!
宾主尽欢,喝得差不多了,问题终究浮上了水面:王钦若的位置在哪里首相,次相,还是副相丁谓微微一笑“奉圣旨,于政事堂款待王钦若”仅此而已!什么你说皇上亲口说要王钦若回来“理事”的很好!但请问哪一次宰相废立不是由皇帝亲口下令的但之后不是得有翰林学士写诏书,再召集百官当众宣布,然后才能正式生效呢这些王大人不懂还是你们想让大宰相在以后工作中名份不足
当天王钦若勉强吃完了这顿饭,重新一步步走出了政事堂,对陪他来的太监说“请转告陛下,没诏书,臣不能在这里工作”一顿官面文章的饭是要吃很长时间的,足够把消息透进后宫让刘皇后知道了。然后诏书真的下来了。只不过“宰相”改成了“使相”王钦若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判河南府。
这一年,李德明将都城从西平府迁到了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并改名兴州,但仍没有完成建国大业。要等到18年后,由他那个神魔转世的儿子李元昊来开创那个西夏国!
天禧5年(1021)3月,大食国再度遣使请婚。大契丹以皇族胡思里之女为公主嫁之。11月13日,出生6年多的辽圣宗长子、梁王耶律宗真被立为皇太子。
在外1年多的王钦若突然要求回京,理由是病了,得请长病假。病了丁谓第一直觉就是王钦若贼心不死!但拦不住,别说皇帝对他还旧情不忘,就是一般官员。也没带病工作,病死京外的道理。那回来吧!丁谓先是利用首相职权,把王钦若的请假条压了好些天,然后悄悄派人给他带去口信:皇上很想您,您不必等朝廷批条下来,有病直接回京就是,皇上不会见怪的。
王钦若很感动,回忆从前,他和皇帝是有这样的友谊的!那好吧。启程回京!进了开封城,见到了丁谓“您回来干什么啊没命令就擅离职守,太目无法纪了吧什么我派人送的口信请问证据呢”王钦若无言以对,17日。他被再次贬职,马不停蹄地再次出京——姓丁的你行!开封城就让给你了!你无耻的样子真的很有我当年的风采!
“丁谓之奸”到此告一段落,为什么丁谓会有那么大荣幸在《宋史记事本末》中留下专属自己的一章因争斗可恕,欺君难容!皇帝神智昏迷。你就敢当面撒谎欺君,何其卑劣!所以他被扳倒后,再没寇准、王钦若那样几上几下的经历。因后2人从根本上来说,从未背叛过自己的皇帝!
乾兴元年(1022)2月15日,皇帝进入半昏迷,19日延庆殿,他走到了人生尽头…大宋第3任皇帝真宗赵恒驾崩!
该怎样评价这位皇帝呢他从大贱人父亲手里接过的是个烂摊子,但去世时他却为他儿子的仁宗盛世打下了基础!实事求是说,如后人说清圣祖康熙是“名为继承,实同开创”的皇帝,所以应定庙号为“祖”的话,那么赵恒也做了基本相同的事情。康熙平三藩、收台湾、清宁北疆,赵恒人生经历也是这样的,要说区别,只在成果的大小丰硕之间。中国历史有个规律,几乎每个王朝,在它建立后四五十年间、第2或3代皇帝时都有一极其危险困难的瓶颈期。夏商周是这样,秦隋是这样,甚至就连唐朝这样辉煌强盛不可一世的超级王朝也一样:60余年后就有了武则天。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巧合吗还是说每一个王朝到了这时期都是从开国创业时的兴奋中开始平静,最初的强势君王、开国重臣也己死去,弊端出现,臣民们开始怀疑,内部外邦都开始了反叛,所以才会一败涂地不可收拾这太复杂,且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具体情况。但无论怎样,现在轮到赵恒来承受这一切,而他面临局面的复杂危险程度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秦二世胡亥、隋二世杨广、唐三世李治…不管他怎样祈求平静,想关起门来过几天消停日子都办不到。因他有恶邻居:契丹、党项…
在赵恒管理下,国家开始有钱,百姓开始有饭,甚至就在后期,他都用重宝从占城国买回了耐旱的水稻新种“占城稻”从西天竺买回了绿豆新种,在自己宫廷内院中试种成功,并推广天下。
但他也浪费了大好光阴。大宋富强奋发的机会白白遛走了,东封西祀是赵恒本人的污点,更是当年宋朝的悲哀…
作为农业大国,最重要的2件事他都没去做:1清查全国土地。2整顿农业税制。
还有赵恒白白放过了李德明,让未来的西夏国坐大,
丁谓霸道篇
1022年2月19日,宋真宗赵恒刚刚咽气,两府高官立即跪倒在地,一片哭声。刘皇后从屏风后走了出来,她格外冷静,凛然说出了自己在正史中留下的最初8个字“有日哭在,且听处分”都别嚎了。我有话说!多么简明扼要,掷地有声,完全是一强者形象,非常符合她在历史中的地位。但很可惜,是符合她以后的历史地位。在当时,她说出这8个字后,就立即被踢出舞台,一边凉快去了。
皇帝死了,官场重新洗牌。你以为你是第一顺位继续人就可大声说话了开玩笑!孤儿寡妇就是要受欺负的,不管你是皇后还是村妇!
丁谓抢占镜头,八字喝令出口后,就成了他的天下。他率先听从命令,把眼泪抹干净了,然后爬起来去做最重要那件事:写遗诏!这时历史有2种说法:1东西两府宰执高官们当场就退出延庆宫,到外边的殿庐去写字,依据是赵恒临死前遗言。2《续资治通鉴长编》里一句话“初,辅臣共听遗命于皇太后。退,即殿庐草制”先在延庆宫里听刘娥说了怎么办事,然后出来一一抄写,变成书面文字而已。
到底是哪个,一点都不重要,因事情要看的是结果。不管怎样,都是离开了死皇帝、活皇后后,大臣们单独成圈,来写最重要的传位诏书及各位大人往后的具体官职。丁谓的表演就此开始。
丁相公左看看右看看,突然间大叫起来“王曾,有个字你多写了”全体宰执的目光都转了过来。不可能!刚才竖耳倾听,现在众目睽睽,谁敢多或少一字篡改诏书,那是要诛连九族,身败名裂的!可丁相公就真的具体指出了错在哪“王曾,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有这‘权’字吗”一瞬间,所有人都变得目光凶狠,咄咄逼人。
“权”是代理、暂时的意思。即皇太后刘娥虽有权和小皇帝一起治理国家,分享军国大权,但只是暂时而已。一切都因皇帝太小,只有13岁。但去掉了这“权”字,就等于赵恒曾亲口说过,且写成了书面法令,刘娥可终身与赵祯分享皇权,立即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武则天。一字之差。天地之别,这己超出了篡改范围,完全成了翻写!除非是刚才在延庆宫里所有宰执大臣们都悲痛过度耳膜穿孔,把字听岔了,不然丁谓这句话就是彻底的忤逆先皇,背叛当今,是在造反!
可问题是丁谓现在己很有诚意地在造反了,请大家来狠扁我吧,但谁来出头呢
沉默…东西两府全体大臣们一致决定用目光杀死他。时间在迅速遛走。眼看这“权”字就要被删除了,但就是没人跳出来扬名立万。丁谓悠然自得,享受着这时的寂静。在他来看,这是种对威严的敬畏。他丁谓在后赵恒时代己树立起了无人敢犯的权位…
但事情总会有万一的。竟真跳出一敢叫板的,且还是其中最弱势、最微妙的那个人。那人突然把笔扔掉“我朝无太后垂帘之事!今因皇帝年幼,特地从权,己非国家之福。称‘权’字才能勉强令后世无议。且增减制书。国家本有法度。公为首辅,难道要自乱祖宗家法吗”丁谓蓦然回首,惊觉自己仍百密一疏。真有人不顾自身安危,敢于公然对抗他:王曾!一顶大帽子压下来,丁谓只能忍了,在众目睽睽下对王曾点点头,示意他把笔捡起来,按你记住的条文来写。即“权”字被保留了…
但别忙,事情还没完。丁谓的考验才刚开始…王曾重新提笔才又写了几个字,丁谓又突然叫停“王曾,这次你漏写了,杨淑妃应晋升为皇太妃。这是先皇遗诏哦”
王曾的反应是再次把笔放下“刚才没听到这一句”
丁谓这一次表演看似非常无厘头。他为什么要突然提到后宫里一个无任何参政经验及政治资历的嫔妃呢是为继刘娥之后,再次与后宫结下深厚的工作友谊还是在刘娥授意下才如此说
都不对。皇太后外再出现一个皇太妃,那就是东、西两宫的雏形了。丁谓这样做,是在分刘太后的权!而史书也马上记载了刘娥的愤怒“明肃(即刘娥)知之,始恶丁而嘉王之直”
但试问,丁谓前一个提议是要让刘娥终身当皇帝,那么第二个提议为何就要另立太妃,分刘娥的权力呢为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第一个提议是丁谓在试探群臣对先皇的忠诚度及对当今皇帝、太后的怜悯度、期望度…更是在试探他丁谓本人此时在官场高层的认知度。结果看似很失望,被王曾跳出来当场给否决了。但丁谓定在偷笑。多好啊!我的同伙们还是坚定站在我身边,只有死对头寇党的一个王曾还贼心不死,想和我较量。那就等着吧!
而第二个提议就是要试探下包括王曾在内的各高官同仁们,你们对近些年隐在幕后操纵国家的刘太后的认知度是怎样的了。我搬出杨太妃来分刘太后的权,看看你们如何反应
很微妙。执笔人王曾再次反对。貌似与上一次相同,可这只是表面行为,内里底蕴是什么为了太后还是为了己死的先帝即王曾是想当现在时的宠臣(讨好刘娥)还是要当过去时的忠臣(忠于赵恒)
不大好分哪!知人知面难知心,就连这时殿内其他众位同僚的内心都不好揣摩。于是丁谓哈哈一笑“这是遗诏啊!可以改变吗”然后就走到一边,不再搭理这件事了…
21日,大宋第4代皇帝、13岁的宋仁宗赵祯、56岁的太后刘娥正式开工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商议皇帝、太后的日常工作安排。
感觉良好的参知政事副宰相王曾率先讲话。王状元博古通今,提议要援引历史上太后当国次数最频繁、效果最显著的东汉王朝为例,请太后与小皇帝每5天上朝办工一次,地点设在正规场合承明殿。连具体办公桌摆放次序都找到了经典:皇帝在右、太后在左。
大臣们都没话说。大汉,是中国正朔朝代里的典范。引经据典找到那时候,是完全正确且堂皇正大的。正要同意,丁谓却突然说“王曾的办法不好。我提议,皇帝太小。太后操劳,每个月只上朝2次算了,就在朔、望2日吧!如遇大事,就请太后、皇帝召见我们大臣共同解决。如没大事,就请太后、皇帝休息,我们大臣负责一切事务。有了方案之后,会由大太监雷允恭传递到后宫里,只要太后、皇帝签个字,盖个章就行了…”
此言一出,群臣大哗。王曾忍无可忍“两宫异处。宦官揽权,这是祸端的征兆。绝不行”一语道破天机!如按丁谓所说的办,皇宫深处,太后和小皇帝本就不住在一起,分别被大批太监宫女所包围,每个月只有2次、一年才有24次可走出围墙,到外边见到大臣。这还不算某些必定会有的特殊情况如太后、皇帝身体突然不适,没法上朝办公。那这剩下的340多天,谁来保护大家的安全太监们
所以王曾要争。无论如何都要争到底。却不料这次丁谓理都没
擅移皇陵篇
丁谓就像当初的寇准一样。文武两边都被他摆平之后,他把脾气撒向了当时最神圣的2个人——宋仁宗赵祯、皇太后刘娥。
事有凑巧,某一天13岁的小赵祯忽然感觉很不舒服,说什么都不起床。可早朝时间却到了,必须出去见人,因大臣们会按时在前殿等待召见。这事一旦传出去,会让全体臣民对还没亲政的小皇帝失去敬仰更失去信心的。于是刘太后传旨,让宰执大臣们先到她那里议事。且让大家不必担心,皇帝只是太小,今天是有点赖床而已。
但这事传进政事堂,宰相们就全体沉默了。大家都觉得很棘手。因小皇帝和太后是分开住的。这时太后要求大臣们到她那里去办公,这算什么太后不是要垂帘听政,而是要独自听政了!
事情一点都不复杂,大宋朝顶级朝臣们瞬间就解读了刘太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可要怎么做呢彼此沉默。因当时政事堂里缺一个人:首相丁谓当天请病假了,没来上班。
思来想去,次相冯拯对来传旨的内侍说,请先回禀太后,丁相公一会就来。等他来后再商议。并马上派人去紧急通知丁谓,该怎么做,请您快指示。
丁谓马上就出现了。此人直接进宫,把所有同僚都扔到一边,去单挑太后。说出的话冠冕堂皇、义正辞严“臣等止闻今上皇帝传宝受遗,若移大政于他处,则社稷之理不顾,难敢遵禀”丁谓高举祖宗家法及先皇牌位,把同样铁腕的刘娥砸得哑口无言。
之后丁谓转身出宫,来到了政事堂“诸位怎能这样没种何必等我当时就该直接驳回”说的全体宰相都低头听训。
丁谓这才觉得爽了些,到后边更衣室里换衣服去了。敢情他也急,不知是穿什么衣服就冲进宫的。在他身后。冯拯的脸色变得铁青,悄悄对参知政事鲁道宗说“这人只想自己做周公,却让咱们去当王莽、董卓”
不管怎么说,丁谓在仁宗朝最开始一段时期里是万事如意。接下来他作为大宋首相,也该做另一件正事了。
要给先帝赵恒建陵下葬。在封建社会,这是仅次于新皇登基的头等大事。可从赵匡胤开始,大宋几代皇帝几乎都是临死才给自己选墓地,造阴宅。那也都是不得己。赵匡胤是地道的暴死,他在选定墓地后可不会知道一年不到就将有“烛光斧影”赵光义箭伤一生,到最后都心理变态。讳疾忌医成了习惯,谁敢跟他提个死字还提早建坟赵恒他则一心想着和九天十地的神魔大哥都见个面,还怕死后没好着落所以他的陵墓也一直没修。
于是丁谓在赵恒驾崩2天后的2月21日就担任了历代首相的特权任务——山陵使。并决定陵墓要7月底前完工。这样问题出现:陵是要建在赵匡胤生前选定的洛阳巩县的。可开封城内也片刻离不开丁谓,难道要他两地奔波太不仁道了,得找位替身才成。
丁谓的噩梦就此隆重登场:大太监雷允恭!此时的雷大太监己成了皇宫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不仅皇帝、太后对他另眼相看,就连处于巅峰的丁谓都对他“深德之”因没他,丁谓就将失去对皇宫内部的控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