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从陈桥到崖山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梦中宋韵55

    这次哲宗同意了,给了范祖禹当面说话的机会。范祖禹不愧是在斗争中幸存的精英分子,见面后他立即把太监扔到一边。说起了整个旧党集团达成共识、一致关心的问题——怎样打压新党集团。防备一切可能出现的危险!

    范祖禹发挥自己现在还在世的人中历史第一大宗师的功力。全面回忆从熙宁变法到元丰改制这15年里发生的每一件事,论述从王安石到蔡确、章惇每一个变法派高层的奸诈本性。长篇大论精彩纷呈,说了好半天,发现宋哲宗仍还是安静…

    时间到!他只好告退走人。总不能拎起宋哲宗的龙袍领子。命令皇帝一起高喊变法派该死吧

    消息传开,旧党一片茫然,小皇帝到底在搞什么这样安静,实在让人心惊肉跳。不过也很可能什么都没搞,因他和高太皇太后在世时一样嘛,一直很安静…安静中有的人变得松泄,有的人开始收拾行李,准备闪人!

    斗争中幸存的人都有独特预感,尤其是那些被斗争过的人。如苏轼,他感觉到危险在一步步逼近!他预感对了,不久后,宋哲宗全面开始对章惇、吕惠卿、曾布等新党人复官。复官,并不是一下子恢复到原来官职。而是一点点向上升,从闲散的、只有工资没权力的“宫观”职,如章惇这时是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只是主持了一个道观,从这基础上升起,给一点点小实权…

    只是这种程度的升职,苏轼立即决定撤退!他写了辞职信,主动要求外放。哲宗同意了,临走前,苏轼写了份奏章,这份奏章在历史里很有名,因历代公认,苏轼当时说得太理智、太耐心、太切实了“…陛下圣智绝人,春秋鼎盛,臣愿虚心循理,一切未有所为,默观庶事之利害,与群臣之邪正。以三年为期,俟得其实,然后应物而作,使既作之后,天下无恨,陛下亦无悔”意思就是皇帝你是超级天才,年龄又处在最好的阶段。臣希望你放弃高傲遵循道理,在什么都没去做之前,先静观事情发展和臣子们的心性。要观察三年,等你看清楚,心里有底,然后再找个好机会开展工作。这样,你做了后,天下苍生才不会产生怨恨,你自己也不会后悔…

    现在让我们来切换视角,以宋哲宗的眼光来看——

    关于吕陶,他提出的两点让宋哲宗蔑视。自从亲政以来,我什么都没说没做,为什么你会怀疑到新党重新登台开口闭口都是国家利益,似只有旧党才能代表国家利益,反之如引用新党,就是败坏国家利益了谁给你的唯一确定权你是皇上还是我是皇上第二点让人更忍无可忍,以高太皇太后8年多来的作为,我早已身受其害,不追究也就算了,你居然要求我出面,去压制要求清算的声音是可忍孰不可忍!尤其过分的是,为达到目的,你还搬出了仁宗对刘娥的例子。这简直是荒谬!试问刘娥改变过宋真宗的国策吗她唯一废掉的是真宗时代的拜神风波。透过这两点可清楚梳理出吕陶的小心思,不用新党、尊崇高太皇太后,这2点达到,旧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分析出这2点,宋哲宗能保持沉默,已相当有涵养了…

    关于范祖禹,他提出的太监问题看着很正义、很光明,里面却有内幕。首先注意是复官而不是升官,这个区别很重要,也就意味着这几个太监以前是被贬职的。被谁贬的呢只能是高太皇太后事情清楚了,这些太监得罪了她,而宋哲宗急于奖励他们,证明当初发生的事是他们因小皇帝而得罪了高太皇太后…忠于皇帝的,难道不是忠臣为什么不可以表彰

    答案是不可以!以旧党所坚持的真理标准,内侍一律都是小人。不可以亲近、不可以封赏!实在要赏,也要排到我们这些“正人君子”之后!这理论看似不错,至少曾经的历史都证明了太监真是妖孽一般的生物,他们强大后,大臣、皇帝、将军、国家都会死得




绍述纷争篇
    挞不也曾因荐磨古斯有旧恩,于是遣人招降磨古斯。磨古斯于是诈降。10月6日约降当天,磨古斯乘虚偷袭,耶律挞不也当场战死。阻卜各部落如乌古札、达里底、拔思母更是信心大振,纷纷响应,合兵进攻倒塌岭。8日,辽道宗下令诸路征兵。9日,郑家奴率兵火速增援倒塌岭。10日,辽道宗耶律洪基亲自驻跸藕丝淀。以耶律秃朵、撒八2人并为西北路行军都监,一定要把这次阻卜部叛乱镇压下去!11日,给乌古部3千良马。12日,阻卜辖底部劫掠辽国西路群牧。19日,乌古敌烈统军使萧朽哥奏捷。11月27日,南院大王耶律特末奏称:阻卜叛乱已平定。元祐9年(1094)1月,乌古札部投降。拔思母、达里底部继续造反。2月,拔思母部投降,达里底部继续造反。3月,达里底部投降…

    视线转回宋朝国内:2月5日,亲政后的宋哲宗以提拔2个人开始了自己的‘绍圣绍述’之路:户部尚书李清臣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兵部尚书邓温甫(曾因避讳高太皇太后之父高遵甫之故,改名邓温伯,现在又改回来了)被提拔为尚书右丞。而3月4日,尚书左仆射吕大防罢相。

    14日,大事来了!皇帝亲政,国家照例举行恩科考试,各省考生云集京城,在殿试这一关上,他们遇到了一道改变历史进程的考题!

    这道题之所以能出现,很大原因是因苏轼走了。如他不走,以他的资历、官职、文坛地位,考题必出他手。可惜,谁让他走了…

    出题的这人很有来头,就是刚被提拔的李清臣!只以官方纪录来看,他绝不在苏轼之下,甚至有些地方还要超过。这人是神童,别人是7岁可作诗。他7岁时就写出了几千字的文章。与苏轼比较,三苏当年进京赶考,轰动一时,欧阳修说苏轼定会取代自己。成为下一代文坛领袖。可欧阳修还说过,李清臣的才华和苏轼同一级别。同样是进入馆阁,苏轼参加的是特试,李清臣和大家一起考,拿了第一名。这样的才华让他平步青云,在官员队伍里鹤立鸡群,于是另一件别人梦想不到的好事主动找上了门——北宋著名高门大阀韩氏家族看上了他,韩琦的哥哥把女儿嫁给了他。

    所以说:李清臣在当时,是远比苏轼还要闪亮的官场新星。这样的本事、这样的婚姻,一般来说。只要他平稳运营下去,不必求什么突出表现,都注定了是位顶级高官。可惜没多久,他就倒了,因他的性格…

    新党当政。他不往里掺和。在别人眼里,这很正常,他是韩琦的亲戚、是旧党。但元祐时期高太皇太后废除新法时,他才把整个官场都吓了一跳。他站出来和司马光他们辩论,一条条、逐字逐句反驳:新法哪里不好先皇哪里失政我们来讲清楚!

    这时人们才看清楚,韩家的女婿、李清臣居然是王安石的信徒!那他为什么不在新法实行的15年里积极参与呢这时树倒猢狲散,他一个人出来逞能。不是找死吗

    不!这是一位大才子的特殊心理。当别人一窝蜂拥上去争名夺利时,他远远地站着,这叫清高。当别人争先恐后躲开,怕惹事时,他站出来独自面对,这叫操守…爱惜自己的羽毛。珍惜自己的信念,蔑视凡人所看重的功名利禄,这是中国名士几千年传承的核心意识…

    只是结局不大好,李清臣被下放了,同时被旧党踢出阵容。连韩氏家族都看他不顺眼。这些他都不在意,被压制9年后回到京城,主持这次考试,出了下面这道超长的考题——“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可差可募之说杂而役法病,或东或北之论异而河患滋,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或,惟当之为贵,圣人亦可有必焉”

    尽量用普通话翻译一下——这些年恢复了诗词歌赋等考试内容,选出的人才只会唱歌不懂业务。废除了青苗法,可常平仓等惠民设施也没完善,搞得农民很穷。差役法好还是募役法好的争论一直没结果,实际实行的役法效果一团糟。黄河改道了,是向东导回还是北顺它去,争来争去定不下来,水灾越来越大。割让土地讨好外族,希望边境安宁,没想到适得其反,异族人气焰嚣张,胃口更大了。放弃税收利润给老百姓方便,商业活动反而滞迨衰弱。世上的事,行得通的可沿袭下去,结果操蛋的定是哪出了错,必须改,只有眼下最实用的才是正确的,圣人做事又哪有一定之规呢

    大家觉得怎样冷汗下来没这几句话把元祐年间的政府行为批得体无完肤,从农业到科考、从役法到救灾、从商业到外交,统统地失败!

    很震撼一般来说,这样全方位的否定,是改朝换代后对上一代亡国之君才能提出的指责。不这样说,就没推翻的理由。可这是顺沿时期的宋朝,至于这么血淋淋的批判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宋哲宗亲政后的政治精神,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谁在这9年里干了什么,都要连本代利还回来!首先从施政纲领上做起!

    这种全方面否定在9年前出现过,高太皇太后、司马光把熙宁新法全废了,如不是抱着全方面的否定,怎会做出以后的事既做了,就不要怪受害人反击!

    这道考题发下去后,新旧两党的新一轮战斗终于再次展开!各自的先头部队在考场里就地厮杀!第一轮由考生们出场…

    面对考题,考生们知道这已是新一届政府的政治大方向。有人很清醒,记得自己是为什么来的,顺着潮流走,才有眼前的功名。他们选择了批判元祐时期的政府。有的人却勃然大怒,恨不得在考场里喊口号找同志,立即反批判!这种人是主流,9年的老式教育,他们本身就是“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这伙的。头一句就被骂了,拿什么不生气

    愤怒中他们有不同的发泄方式。有个叫尹焞的人出了最大风头。他看过考题后二话没说,站起来交了白卷,出去了。走出考院后。他对着外面人群说了一句话“难道可以这样去搏取功名吗”说完直接离开了京城。他身后是一大片旧党人激动欣赏的目光。这真是个卓尔不群的好苗子,他是谁谁教出来的这君子答案很快出现——尹焞,洛阳人,圣人程颢的亲传弟子。堪称根红苗正,旧党里的旧党,从这一刻起,他成名了…

    其他人选择了更实惠的方式,他们精心构思写了一篇篇反批判论文,反驳李清臣在考题里对元祐政绩的指责!这种行为在明清两代够杀头的了,没事都能搞出来文字狱。何况这样明目张胆拉帮结伙的搞事可在宋朝很平常,指责政府、甚至指责皇帝,都是气节学识的表现。想当年二苏兄弟考馆阁就这么做过,为了成功率他们定下一正一反的策略,由苏轼演红脸。赞美仁宗抬高时政。苏辙反其道而行之,把仁宗骂了个狗血淋头,连带着韩琦等大臣也没跑了…事后怎样苏辙啥事也没,这时都做到门下侍郎副宰相了



苏氏遭难篇
    苏辙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把宋哲宗的“绍圣绍述”新政之梦打碎!这封奏章是这么写的——如皇帝您觉得先帝的政策不能更改,那么请走正规程序,把问题交给我们宰相们来讨论。现在我们什么都没听到,您忽然间授意科举出了这次题目,这是成心让天下人心烦!回首过往,“元祐更化”也是经各级职能部门讨论的,现在想改,也不能凭谁一个人说了算!臣提请陛下颁布正式公文,大家在公开场合集体讨论,看到底该怎么办

    …图穷匕见,定要分出死活了。很好!宋哲宗这次终于打破了沉默!明天朝会大集群臣,给你苏辙这个机会!

    第二天,苏辙带着必胜信心走进皇宫大殿。在朝会上辩论这是他最擅长的事了,在过去9年里,他的成功率估计在元祐大臣中能排第一

    他准备得很充分,根据经验,在未来几小时里,他将和小皇帝好好讨论下过往30年间的政治形势。其实那都是假的,一切都会迅速归入到形而上的层面,各种代表实际意义的数字如国民收入总值、各项支出费用,都没意义!王何必言利

    所以要讨论的是哪些利益是“君子”所推崇的,除这种特定范畴外,其余的都是非法所得、都是小人所为!到这一步,苏辙已有信心必胜。这也是他们每每和高太皇太后隔帘互吼,却总能占些便宜的原因所在…

    名词解释:君子是什么这是个圆周率问题,小数点后有无尽的余数,可任由儒家弟子们发挥,而君主们永远只有乖乖听课的份!贤德如仁宗如此、英锐如神宗如此、粗暴的高太皇太后如此,难道18周岁都未满的小皇帝会是例外

    很不幸,宋哲宗真的就是那个例外!他上殿后,把苏辙叫出来,第一句话问的是“你怎能把汉武帝与先帝相比”

    苏辙愣了,宋哲宗这句话立即划定了界限。今天追究的是苏辙你本人的错误,根本就不给你往政治辩论上靠的机会!怎么办皇帝的话必须回答,他只能见招拆招“汉武帝是明君”苏辙努力镇定的这样回答…

    却不料立即掉进了坑里!宋哲宗等的就是他这句“明君你是说汉武帝穷兵黩武,下罪己诏。这都是明君的所为”

    苏辙懵了!他突然发现这个坑能摔死他!穷兵黩武、罪己诏,这两样宋神宗也都做过。从习惯上,百姓们对下罪己诏的皇帝很钦佩,认为有理性、有担当,可严格意义上,犯过错误的人哪怕已浪子回头也有不良记录,所以下过罪己诏的皇帝绝称不上明君!

    苏辙被绕进去了,作为一资深政治斗争人员,他很清醒:这时无论说什么、再怎么说,都只会越描越黑。危急中。他展现出元祐大臣里最冷静、最缜密的人的特质,他什么都不再说,慢慢从议政大殿靠近御座的宰执区离开,向后退去…

    看到这举动,全殿的人都明白苏辙认输且认命了。这是一官方特定动作。叫“下殿待罪”作出这动作就像举起了白旗,宣布认输!

    苏辙开始绝望,准确的说,他是感到了陌生!之前他全想错了,现在看来,元祐年间他们之所以屡屡得手,是因遇到的是高太皇太后。这女人固执、凶狠、粗暴但头脑简单。总会跟着大臣的思路走。可年青的宋哲宗不一样,他牢牢握住了皇帝的特权!

    领导者不仅有决定权、更有选择权!皇帝可随时决定从哪件事的哪个阶段谈起,如现在,皇帝就漠视了苏辙整篇奏章里的其它内容,直接揪出汉武帝与宋神宗对比的例子,只要揪住了这一点。苏辙就是罪人!罪人有资格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吗

    这一刻,宋朝满殿大臣和苏辙一样,看向宋哲宗的目光显得陌生,这个9年里一直沉默的少年皇帝实在是个狠角色,很懂得怎样整人…意识到这一点。满殿大臣们更决心把沉默进行到底。很明显小皇帝是想杀一儆百,拿苏辙开刀立威!这种时刻谁出头谁倒霉,绝无例外!

    例外总会有一个的,有一个人从“元祐更化”开始,直到现在“绍圣绍述”,在无数政治风暴中始终保持了独立人格,从不因形势去妥协。他的一生,无愧于他那位高贵的父亲!

    范纯仁走出来,从容地说“汉武帝雄才大略,史无贬辞。苏辙拿来比喻先帝,并非诽谤。现在陛下刚刚亲政,进退大臣之间,不该像呵斥奴仆”宋哲宗犹豫,就算他有再大怨气,也不想对范纯仁发作。这是一池泥垢中难得的青莲,是他在旧党中难得认可的几个人之一…

    “可人们都把秦皇汉武并称,秦始皇是暴君”想了想,宋哲宗还是追究了下去。苏辙是第一个跳出来叫板的,怎样都不能轻飘飘地放过去!

    范纯仁继续解释“苏辙说的是事件和背景,并不是指具体的人”

    宋哲宗神色缓和了下来,他看出来了,范纯仁会一直解释下去,那样会很被动。毕竟就这样定了苏辙的罪,跟文字狱恐怕也一个性质了,亲政之初,他不想定下这种基调…

    当天苏辙平安地回到家里,第二天上缴了辞职信,主动要求外调。宋哲宗批准了。于是进士名单宣布的同一天26日,苏辙被罢。由此,基调确定,不管之前9年间遭遇了多少不平事,宋哲宗本人希望温和处理…

    毕竟这是他自己的江山,他要追随父亲当年的脚步,去完成伟大的事业,有这样的抱负,9年间的恩恩怨怨不过是鸡虫之争…

    可惜的是别人不像他这样想。他是皇帝,一旦亲政,真正手握皇权了,回首时已很难再保持住当年的怨毒,尽管仍旧意难平…

    但在真正受迫害的那群人心里,就是另一回事了。9年间,每一个新党人都对旧党恨之入骨!败坏天下、危害民族,手段卑劣、杀害大臣,旧党以“君子”之名做出了多少罪恶。有些甚至已是永远无法挽回的…

    因蔡确死了…这位前首相没能等到宋哲宗的亲政,他死在了1年多前的1093年1月6日,没能看到新党的黎明。他的死讯从岭南传过长江、传进京城,一路上让每一个听到的官员都瑟瑟发抖。从心底最深处感到了寒冷。不管他们是新党还是旧党,都意识到了一件事!

    宋朝终于有位顶级大臣死



清算旧党篇
    苏轼越写越高兴,渐渐刹不住闸了,忍不住把新党集团拖出来集体受骂“苛可蟗国以害民,率皆攘臂而称首”“始与知己,共为欺君。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最后一句总结——“稍正滔天之罪,永为垂世之规”

    大家看:苏轼写这些就过分了吧吕惠卿犯错,只管说吕惠卿好了!可为什么要借机打倒一片呢毕竟有事说事,乱骂人是要负责任的!

    苏轼不管,他当时写完这篇绝世好文后仰天长笑,大感舒畅,走出门去还喜形于色。有人问苏学士:您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苏轼把刚写好的贬制背诵一遍,之后加上了自己感叹——“三十年作刽子手,今日方剐得一个有肉汉”一个字:爽!

    爽过后是付帐,苏轼在此时被定案,他借职务之便,公报私仇,还影射神宗先帝,犯了大逆罪!证据确凿!不用像乌台诗案那样押回京城受审,11日,直接从定州免职,到英州去反醒!
1...5859606162...1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