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也就是说,朱浩不单纯是在府库钱粮方面能帮到新皇,很可能还会有很多不为外人知晓的作用。
当然现在孙交仍旧想不到,其实满朝奏疏,尤其是那些重要的奏疏朱批,都出自他这个女婿之手,若知道的话……
孙交非吐血不可。
……
……
孙交送二人出府。
刚来到外边,朱浩就见远处有官轿往这边行来,前面有人打着灯笼,赶忙拱手:「告辞。」
朱浩认出来了,正是刘春的轿子。
平时刘春嫌乘坐马车太过颠簸,怕把自己的心脏病再颠出来,后面就改乘轿子上下班,四抬大轿,走到哪儿都很显眼。
朱浩突然想起,刘春说过,最近他跟孙交走得很近,可能就碰巧遇到刘春来孙交府上拜访。
张佐一看,孙交这边有客人登门,防止是杨廷和的人,或是能给杨廷和通风报信的,也急忙上了马车,与朱浩分乘,离开孙交府宅。
人刚走,刘春的轿子停下。
「志同……那是谁?」
刘春下了轿子,指着还没驶出街口的马车,问孙交。
孙交随口回道:「朋友。」
「你的朋友?呵呵。」
刘春笑容灿烂。
孙交在朝虽是元老级别的存在,但因为中间断了十年的仕途,前后衔接不上,以至于孙交再回来,朝堂官员已换了一茬,再加上孙交出身安陆州,是小皇帝特地调到京城来搞平衡的,在新皇和杨廷和派系中处于中立位置,使得朝中臣僚,跟孙交有交情的少之又少。
就算有,那也是公事公办,不会道私宅拜访。
还有个原因是孙交到京城居住,之前家人一直不在这边,就是个独居的小老头,很讨厌别人登门,他得费神招待,于是拜帖一概退回,久而久之也就没人理会了。
朋友越多,别人越喜欢跟你交朋友,朋友越少,别人自然便敬而远之。
这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或者叫从众心理。
……
……
二人进到院子,来到正堂。
宾主相对坐下后,刘春依然对先前拜访孙交之人感兴趣。
「志同,我有什么事,都实话实说,你可不能藏着掖着啊。」刘春对孙交这种有事老喜欢藏在心里的作派,不太认同。
我把你当哥们儿,你连谁来拜访你都不说?
我又没问他跟你说了什么。
但孙交的难处在于……我若跟你说那是张佐跟朱浩联袂来访,指不定你会怎么想呢!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根本就不能明说!
「乃司礼监掌印太监,张公公。」孙交道。
刘春双目圆睁,猛吸了口气,惊讶地问道:「是他?他来跟你说什么?说起来,今日他曾造访翰苑……这也是我来找你的目的,敬道当时对他言辞不敬,只怕会影响到敬道的前途。」
「什……」
孙交愣了愣,「什么?言辞不敬?」
孙交仔细回想了一下,就算现在他还不清楚朱浩跟张佐到底是什么关系,但看二人的模样,共同前来拜访,一同说事,哪里有一点……像是有嫌隙的样子?
刘春这话很耐人寻味啊!
朱浩对张佐不敬,还是在公开场合?
这背后会不会隐藏有什么阴谋诡计?
刘春一脸紧张,把当时的情况大概跟孙交一说,尤其说到二人因安陆出身而互呛时,不由摇头苦笑。
最后刘春严肃地问道:「志同,你不觉得有问题吗?」
孙交笑了笑,反问道:「我说仁仲,你不会不知道敬道出自兴王府吧?」
「这……略有耳闻。」
刘春对此还真不太清楚。
「那你也该知道,其实敬道跟张公公间,是有私交的……他们如此说话,想来稀松平常,怎会有记仇之事发生?」
孙交当然不担心。
怎么看,朱浩和张佐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在公开场合唱个双簧显得关系不睦,为的也是麻痹杨廷和派系的人。
你刘春跟着起什么哄?
刘春道:「咦?他们有私交吗?」
这个答案到让刘春感觉十分意外。
是这样吗?
一个新科状元,居然认识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多大的荣幸?
两人平时应该没机会碰面,毕竟张佐坐镇司礼监,轻易不能出宫,否则朱浩还不得以私交好好维护一下二人的关系?
哪里会出言呛张佐?
朱浩这么心高气傲,连张佐都不放在眼里吗?
孙交不知该怎么跟刘春解释。
难道真要告诉刘春,其实朱浩和张佐就是在演戏?朱浩是隐藏在杨廷和派系中的卧底?
这话能说吗?
估计说了后,刘春对朱浩的印象就没那么好了,再也不会把朱浩当成子侄般提携吧?
「就是……总之你不用担心敬道的事,他自有分寸。」孙交宽慰道。
刘春苦笑:「志同兄,看样子,你好像有事隐瞒啊……你也来自安陆州,要说敬道跟兴王府的关系,谁有你了解?」
孙交想了想,斟酌了一下语句,这才道:「这么说吧,敬道不像表明看上去那么……孱弱。他肚子里藏的东西不少,能力方面呢,也值得肯定,但我一直不喜欢他的诡诈,没事总喜欢耍个心眼儿什么的……」
刘春本来已不明就里,听了这话更是云里雾里,完全不知孙交在讲什么,脸上的神情越发困惑了。
孙交不由面带苦涩笑容:「当年兴献帝在世时,就对敬道称赞有加……剩下的,你自己琢磨吧。」
「兴献帝?」
刘春一脸迷惘,皱眉沉思了一下,分析道:「兴献帝健在时,朱浩年不过十二三……」
「所以说啊,你不用担心他跟兴王府旧人的关系。咱还是聊点其它的吧。」
孙交无奈道。





锦衣状元 第六百六十八章 找谁入阁?
刘春自以为对朱浩非常了解,也不过只是知道了朱浩的家世。
对朱浩跟兴王府的关系,流于表面,更深层次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而孙交对朱浩的了解虽然深入一些,知道朱浩是新皇的人,但他在刘春面前,却不想泄露太多机密,这是为了保护朱浩,哪怕他知道刘春对朱浩并无恶意。
回到官所。
张佐连忙问朱浩:「……刘学士去找孙部堂,却不知是何事?莫非是要试探小先生的虚实?」
「恐怕不是。」
朱浩微笑着摇头,「平时刘学士对我诸多照顾,他自知入阁无望,没有太多的进取心,最近还教导我安心扎根于翰林院,坦然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将来前途无限光明。他生性洒脱,平易近人,估计想早日离朝,回乡过几天安稳日子。」
走走点头:「若是他有心相助朱先生的话,倒是个好……人选,或可以……呵呵……」
张佐的意思是他想提拔你,看来是真的器重你,你何不利用这层关系,反过来提拔他一下,让刘春入阁,帮我们的忙呢?
但这些话始终有些僭越。
谁入阁,轮不到张佐和朱浩来决定。
虽然从某种角度而言,朱浩在此等事上比较有发言权,因为朱四身边几乎所有大的谋划,都出自朱浩的手笔。
这就意味着,若是要提拔新的阁臣来对抗杨廷和,刘春就是较为适合的人选。
朱浩道:「有关入阁人选问题,前一段时间,朝中已有人谈及,比较而言相对有实力,也获得首辅杨阁老赞赏和提携的,乃翰林学士石珤。」
「石珤?恐怕……不行……」
张佐摇了摇头,直接便在朱浩面前否决了这个人选。
要推举人入阁,怎么可能会找一个跟杨廷和同乘一条船的石珤呢?
此举乃无用功,费力不讨好不说,新皇在内阁还是没有帮手。
本来朱四指望袁宗皋和费宏入阁后,能帮上一把,结果袁宗皋身死,而费宏则在内阁中毫无存在感……这也跟杨廷和、蒋冕和毛纪太过强势有关,费宏想帮也帮不上忙。
「嗯。」
朱浩点了点头,「看来下一步,陛下可在入阁人选问题上,做一点文章……此事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
……
历史上,嘉靖三年杨廷和致仕前,内阁大学士一直都只有杨廷和、毛纪、蒋冕和费宏四人。
到三年时杨廷和派系的三名阁臣一起引退,费宏出任首辅,随即石珤和贾咏入阁,形成过渡,那时桂萼、张璁等人也开始走上权力中枢,但他们只是入翰林院为学士,并未入阁,一直到嘉靖六年这段时间,内阁有了杨一清、谢迁两位元老级别人物提领,最终完成新老交替。
而在这个有着朱浩的时空,新皇跟杨廷和派系间的斗争更加激烈,以至于在增设内阁大学士上,双方展开了激烈交锋。
但之前朱四一直没有出手,概因翰林院体系为杨廷和牢牢把控,在这种情况下,换谁入阁结果都一样,哪怕这会儿把杨一清和谢迁召回来也是白搭。
杨廷和不下台,内阁休想掌控在新皇手中。
朱浩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
朱浩不止一次跟朱浩分析过,与其现在于朝中争夺权力,还不如想想怎么把杨廷和给逼走。
等杨廷和裸退后,那时无论内阁谁来当家,都会成为朱四的囊中之物,现在换谁进去都没用。
可张佐想的却是把袁宗皋在内阁的位置,换到一个新皇派系的人身上,至少能对杨廷和形成一定钳制。
朱浩不想拂了张佐的好意

在朱浩看来,推荐人入阁这件事并不是不可以操作一番,其目的绝非找个合适的人入阁给杨廷和添堵,哪怕是刘春也做不到,主要是借争夺入阁人选之事跟杨廷和巧妙周旋,让杨廷和在其他一些事情上做出妥协。
或者让杨廷和觉得,小皇帝没辙了,才会想用找人入阁这么直接而又无脑的招数。
……
……
几天后。
朱四在大朝会散去后,把杨廷和等四名阁臣一起召到了乾清宫。
朱四首先问及四名阁臣近来的辛劳程度。
「……新近西北军报频传,夜里需要有人在内阁值守,朕想的是,以诸位的年纪不宜太过操劳,想安排一名能干的大臣入阁,分担一下责任,不知诸位卿家可有人选推荐?」
四名阁臣即便都知道小皇帝有意往内阁塞人,却也没想到会说得如此直接。
朱四见几人默不作声,继续道:「诸位卿家不用拘谨,朕没有在朝堂上提及,而是私下问询,就是不想擅作主张,朕更像听取你们的意见……朕找人入阁,是为了让你们多一些休息时间,更好地为大明效力,所以不用多做它想。」
朱四语气非常诚恳。
要不要找人入阁,或者由谁来入阁,由你们自己来提议,朕没有公开在朝堂上宣布这件事,就是为了把事情限定在一个小圈子内,尊重你们意见的同时,朕不想让人觉得这是有意针对你们几个老臣。
话是这么说……
可谁听不出来,小皇帝就是为了安抚内阁四名大学士,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在内阁人选上做一番文章?
作为首辅,杨廷和本来最有发言权,但在这件事上,他没有发话。
因为杨廷和知道,说白了这是他跟皇帝间的矛盾,不能由他来开第一炮,需要有人帮他冲锋陷阵。
毛纪道:「陛下,眼下内阁事务虽然繁杂,但臣等基本能处置得当,没有拖累任何公务,实在没必要再额外增加人选。」
「嗯。」
朱四点了点头,「好吧,虽然朕知道如此你们会很辛苦,但既然你们不需要的话,朕也就不做此提议了……」
什么?
小皇帝话说出口,又收了回去?
这不给拉出来粑粑又硬给塞回去一样?
这可不是小皇帝的行事风格!
难道他问询几人意见的目的,真的是心疼几位阁臣的辛劳?
骗谁呢?
我们都混到内阁大学士这职位上了,还把我们当傻子?
朱四突然问道:「朕还想问问,若是一名官员,从未进入过翰林院,是否便不能提拔入阁?」
这就是制度问题了。
费宏出来回答:「陛下,此并非定例,但大明阁臣的选拔,基本都遵循此例,轻易不能违背。」
话没毛病。
「那……诸位卿家,若是一名官员连进士都没考上,是不是他就完全没有进入翰林院的资格?」
朱四又抛出一个问题。
这问题听起来极其白痴,但几名阁臣瞬间都明白过来。
没中进士?
那就是举人!
举人想进翰林院?
拜托!
陛下,您直接说想让唐伯虎进翰林院就行了,我们都是聪明人,应该用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交流,用得着这般藏着掖着?
想提唐寅的名字你就大声说出来呗!
费宏继续回到:「是的,不可!」
朱四蹙眉道:「不是吧?朕听闻,翰林院中也有部分中下层官员,比如说
翰林院待诏等官缺,可以用非进士来担任。」
费宏苦笑着回答:「陛下,那些人即便进入翰林院工作,却并无进阶编修、修撰之可能,更无晋升侍读、侍讲之途径,自然也就无法成为翰林学士而入阁……」
朱四问道:「那朕开个先河不行吗?之前兴王府长史,袁长史……也就是袁阁老,他并没有翰林院的履历,却能成为内阁大学士,有此前例,朕此番……想以……」
说话支支吾吾。
在几名阁臣看来,可能皇帝都觉得这件事打破常规,有些难以启齿。
杨廷和终于出列,径直问道:「陛下想让工部员外郎唐寅入翰林院供职?」
「这……杨阁老,不用把话说得那么绝对嘛,朕并不是为唐先生一人……」
还说不是,把「先生」叫得如此亲热,你怎么没称呼我们这些阁臣为「先生「?这足以说明在你心目中,还是更加信任唐伯虎,却把我们这些老臣当成政敌对待?
寒心呐!
杨廷和道:「大明典制,举人不得为翰林,若是唐寅真有心入翰林院,陛下大可恩许,取消他考取会试、殿试的限制,让他自行参加来年京试,若是能一榜高中的话,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朱四听了此话,顿时来气。
唐伯虎都是个五十岁的小老头了,多少年都未曾接触过科举,你们居然让他去考进士?
姑且不说你们会从中大动手脚,就算他侥幸考上,不中一甲进翰林院不照样没希望,到时你们还不得各种限制?
真气人啊!
明明嘴上没回绝,却给朕和唐伯虎指了一条死路、绝路。
难道朕会天真地以为,唐伯虎能跟朱浩一样,一榜就中状元?
蒋冕微笑道:「难道唐伯虎对自己考取进士没信心?」
这就纯粹是消遣和打趣了。
朱四强忍心中的怒火,道:「朕觉得,几位卿家如此辛劳,还是多一名大学士协助你们比较好……朕想听取你们的意见,现在就给朕一个人选吧!」
你们都这么无情地回绝朕了,那朕也就跟你们彻底撕破脸!
不让唐寅进翰林院,朕就找个人入阁,就算入阁的人没法威胁到那么在朝中地地位,也要好好恶心你们一把。
气死最好!
「陛下,此举……」
费宏眼见情势失控,赶紧出来劝和。
却没等他把话说完,就被朱四伸手打断:「真不为别的。就为朝纲安定,若是你们没有薅人选,那一切就交给廷推吧!」




锦衣状元 第六百六十九章 次序之争
四名阁臣从乾清宫出来,面色都有些难看。
蒋冕望向杨廷和,无奈摇头。
路上几人都没说话。
一直等回到文渊阁后,杨廷和才终于开口,甚至都没避讳费宏:「你们不会真的要让举人出身的唐伯虎进入翰林院吗?」
言外之意,我是因为回绝唐寅入翰林院,小皇帝才着恼。
如此破坏规矩的事,你们凭什么认为我作为首辅应该同意?我说让唐寅去重新考科举,已算是给足了新皇面子,只是新皇不愿意采纳罢了。
费宏道:「唐寅不过是举人,短短一年便已做到了工部员外郎,那是多少进士临致仕都未曾获得过的官缺,早该心满意足才是。」
毛纪在旁摇头叹息:「这不是唐寅是否满足的问题,而是陛下想在朝中培植兴王府旧人……兴王府的教习、讲官、伴读不在少数,为何非要栽培唐寅一人?」
显然毛纪也知悉兴王府内情。
朱四的老师并不止唐寅一人,唐寅乃半道加入兴王府,还是为了躲避宁王府的追捕,不得不隐匿行迹所为。
当时的兴王征募像唐寅这样的人入王府,其实有想把兴王府做大的意思,若是当时就有人参劾的话,或会给兴王安排一个图谋不轨的罪名,毕竟兴王府理论上是正德时期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出处,这种事很容易被人拿来大做文章。
可朱祐杬非要重用唐寅,足以说明唐寅身上的确有可取之处。
蒋冕问道:「难看现在,我们真要斟酌谁入阁不成?」
问题摆在面前。
新皇已在四个内阁大学士面前直接提到了增设阁臣人选之事,明言你们不同意不要紧,他会直接拿到朝会上说,来个廷推,看谁最后吃亏。
杨廷和问道:「到底是推举人入阁重要,还是维护规矩重要?」
明摆着的事情,就算杨廷和明知把唐寅塞进翰林院,就能让小皇帝在入阁人选的事情上闭嘴,他依然不会妥协。
别说唐寅是举人了,就算唐寅是进士……杨廷和也不能同意。
一切就在于杨廷和非常清楚唐寅在新皇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存在价值。
若是让唐寅成功获取进入翰林院镀金的机会,有了这个履历,唐寅入阁就在眼前,如此一来小皇帝就真的驾驭不住了。
唐寅跟别的阁臣不一样,他是小皇帝的铁杆,还不是正统「科班」出身,野路子的人骤然进入内阁,很容易把本来稳定的朝堂秩序给搅乱,就好像现在唐寅已经把户部和工部秩序冲击得七零八落一样。
杨廷和不能容许这个朝廷的不安定分子,跑到自己面前来耀武扬威。
「也是,其实朝中不少人有资格入阁,大家可以多加斟酌,等廷推时再说吧。」
蒋冕提了一句。
毛纪道:「我看,朝议时大可让朝臣群起反对,请陛下收回成命。」
廷推?
没门!
皇帝说扎个人入阁,我们就要同意?
毛纪的意思,我们不能仅限于在入阁人选上争取,而应该从一开始就杜绝小皇帝随便往内阁塞人的企图!
所以朝会上就要跟皇帝据理力争,不能让朱四开启随便增加内阁大臣人选的先河!
「嗯。」
杨廷和点头,显然更赞同毛纪的观点。
……
……
无论谁入阁,朱浩这个史官修撰都没有任何机会。
在这件事上,朱浩虽为策划者,但全程看热闹就行了。
此消息很快传遍翰林院。
「……你们听说没?陛下今日上午
召见几位阁臣,提出要在内阁增加人手,却不知谁有资格入阁?」
「我觉得刘学士首当其冲……他做过礼部尚书,如今又掌翰林院事,诰敕什么的都由他来主笔,如此大才不入阁,那真是可惜了。」
「不见得,你们或许不知道,刘学士跟杨阁老关系不睦,听说石学士和丰学士二人更有机会。」
人们私下议论,或许都不能算是小范围内传遍,简直是在公开场合扯圈子讨论,连一向不参与这种事情的朱浩都能听到他们说什么。
翰林们所说的石学士自然就是石珤,而丰学士则是丰熙。
丰熙虽然在翰林院中才名卓著,属于北派文人的代表性人物,但他始终声望不足,容易被人利用,历史上丰熙参与了左顺门事件,后被罚戍福建镇海卫,本来是有机会入阁的大才,最后落了个罪死戍所的凄惨下场。
可以说,嘉靖初年的政治派系斗争异常严重。
嘉靖三年时朱厚熜的爆发,可以说就是这几年小皇帝所受欺压的一种宣泄,到时谁撞到枪口上,都是看不清局势、自以为行的是忠义之举的结果。很多人没有冲出来当那出头鸟,反而平稳过度,后来取得了较高的官职。
孰是孰非,难有公论。
朱厚熜为他老爹老娘争取名分,在杨廷和为首的儒官看来不可接受,甚至违背了祖宗章法,认为其违背儒家大义。
可问题是……
皇帝为生父、生母争取名分,不也符合儒家至孝?
一切就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辩证……
张璁等人的大礼议能招揽很多人投效,不是因为张璁代表了新皇,而是「继统不继嗣」本身也符合儒家理论。
朱浩将之总结为:
现在谁替杨廷和出头,谁就能得到士人的称颂,短时间内加官进爵;
而将来某一天,随着杨廷和引退,那些替其出头之人,却要面临被皇帝清算和惩罚的下场,不得好死……
1...296297298299300...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