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对朱四来说,这样做既好玩又安全,如此他也能放心跟朱浩进行通信。
「……陛下,都已对照翻译好了,您看看。」张佐负责对照密码本,把信函翻译出来后,呈递到朱四面前。
朱四拿过来一看,笑道:「还是朱浩深谋远虑,身处千里之外,却知道现在京城正发生什么。」
张佐很好奇,先前编译内容时,他就在琢磨,朱浩好像什么都没说,就这样陛下都觉得朱浩运筹帷幄?
朱四道:「你看,朱浩提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保臧凤,因为朕今天态度温和,就连姓杨的他们都没出言质疑和反对,如此就让臧凤避免陷入危机,以后用他的时候,他一定会感恩戴德,如此等于是为朕收了一员大将。」
张佐哭笑。
人都被卸职了,还大将呢?
就算臧凤现在从法理上来说没罪,可以继续当侍郎级别的京官,但要放到什么位置上?敢保他回朝后,不会再被杨廷和摆一道彻底断了仕途?
再说了,西北虚报瞒报战功之事,到现在还没尘埃落定呢,文官派系必定会继续纠缠不放。
张佐道:「陛下,您看现在是否要及早把朱先生调回来?」
「不急。」
朱四道:「朱浩说了,他要在南京,帮朕把局势给稳住,朕给了他一道御旨,让他可以便宜行事。」
「啊?」
张佐大惊失色。
这件事,张佐对此全不知情。
照理说皇帝要下御旨,必须要由翰林院进行起草,再经过内阁和文官推敲,确定没问题后,才能执行。
但现在皇帝却跳过文官系统直接对朱浩下密诏……
从法理上来说,这密诏合法但不合情,若是密诏执行的地点是在京城,杨廷和非把执行人的腿给敲断不可……
但若是这道密诏放在南京的话……
南京本来就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皇帝的旨意凌驾于地方官政体系之上,或许真能收取奇效。
张佐问道:「那陛下,您让朱先生他……」
朱四笑道:「朕让朱浩去见南京守备魏国公徐鹏举,朕就是想问问他,若是政令下达,朕跟姓杨的态度不一致,他会听谁的。」
「这……」
张佐本想说,还用得着问吗?
在皇帝使节面前,徐鹏举一定会说听皇帝的,再或者义正言辞说是听朝廷的……等等……
张佐随即意识到。
这份密诏若是放在一般人手上,所起到的效用必然也就那么回事,可要是在朱浩手上的话……
以张佐对朱浩的了解,既
然朱浩挑唆皇帝下这样一道密诏,还由他亲自带去江南,所能起到的效用,可能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
或许在南京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而且朱浩说了,现在虽然渤海船厂还没造出大船,但普通船只,已经足够南方平海盗,连武器什么的都已经开始铸造,而且是通过南京户部大批量往南方运送,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兵马了。」朱四道。
张佐一怔。
有船,有兵器,还有粮草辎重,却没有兵?
那不跟什么都没有一样吗?
张佐试探地问道:「所以陛下让朱先生到南方,是为了解决兵员问题?」
「募兵。」朱四道。
张佐这才知道,朱浩不单纯是出京去避嫌,什么杨廷和的猜忌,对朱浩真有那么重要吗?朱浩这是去南方翻天了啊!
若是朱浩有了募兵的权力,那朱浩不会以这样一支兵马造访吗?这还遵循了大明朝廷的规矩吗?
被文官知道,后果不容轻视啊。
朱四道:「朕知道你在担忧什么,若是让朱浩亲自来做,必然是不行,就需要南京守备去做,或者说……朱浩会掂量情况,把募兵的事做得既隐秘又合情合理。组建兵马后,再由这支兵马负责维持海疆安稳,这支兵马直属于朕,不听命于任何人……具体由他自行决定。让朱浩去,朕放心。」
张佐心说,是放心,朱浩一个人就顶得上一支军队了。
给了他御旨,让他到了天高皇帝远的地方,那真是天高任鸟飞,就怕朱浩的心拉不住。
「朕要给他写一封回信,让他能及早把事办好……去,把密码本拿来。」朱四示意张佐帮拿东西,「朕现在担心的反而不是东南海防,而是宣大,其实朱浩不在京城,朕放心不下啊。」
张佐有点想哭的感觉。
先前还说不用着急把人召回来,一扭头……
原来陛下您也会着急啊?
宣大连着京城,若真是京城出事,朱浩人在江南……难道给你再开个朝廷?
锦衣状元 第七百零八章 内三关总督
西北军情日渐紧张,朱四将杨廷和、蒋冕二人,连同兵部尚书彭泽和户部尚书孙交,传召至乾清宫议事。
朱四很直白,一上来就把西北军情简单分析给了几人听。
「……朕听说,白羊口失陷后,到如今关口都还缺损,虽然当时鞑靼骑兵从关口撤走,但过去几月,白羊口也没修复,甚至都还没开始维修,从白羊口到宣府北的张家口等地,一直都有鞑靼人袭扰,本来鞑靼人只是威胁我们的外关口,但九月后,鞑靼人骑兵从白羊口长驱直入,在我大明宣大一线如入无人之境,连内三关都接连遭到鞑靼人袭扰,警讯频出……」
西北军情说紧张吧,当然也很紧张,但有一点好,那就是鞑靼人几乎没有攻破任何一座堡垒。
大明军队龟缩在城塞内,看着鞑靼人在城外肆无忌惮抢掠,可以说内三关倒马关、紫荆关和居庸关,一直到外关这片区域,成了鞑靼人纵横驰骋的「牧场」,鞑靼人骑兵在如此广阔的天地内撒欢,最要命的就要数生活在其间的百姓,所以无奈之下,百姓早早就迁居到城塞或者是进入内关关口以南避祸。
蒋冕道:「陛下,如今除了白羊口被毁外,其余城塞,并无失陷之警讯。」
朱四叹息道:「现在没失陷,等失陷的时候就晚了吧?朕想问问,难道先皇在的时候,鞑靼人也这么无礼吗?」
一个问题,让在场的四名顶级文臣沉默下来。
朱厚照再怎么无能,再怎么被人抨击,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朱厚照在位时,西北大致还算平静,鞑靼人哪敢这么肆无忌惮到大明关口内撒野?
更别说那时草原还是达延汗统治下,而朱厚照更是跟达延汗亲率人马有过正面交锋,并没有吃亏,从那之后有五年时间鞑靼人没敢大规模犯境。
现在被朝臣公认为「昏君」的朱厚照死了,换上一个「明君」,朝野上下正在欢呼要拨开云雾见月明了,结果鞑靼人可不管你那套,我们鞑靼人怕的就是前面那个咋咋呼呼的正德帝,什么嘉靖帝,不过是旁支上来的小屁孩,不值一提,这时候我们不出来撒欢,要等什么时候?
朱四道:「朕是不是连先皇都不如?」
这话好似在自嘲。
杨廷和见朱四灰头土脸的样子,不由出面安慰道:「陛下不必妄自菲薄,如今西北局势,全因先皇时乱政丛生而起,女干佞当道,以至西北军备松弛,法纪不存,才令外夷有机可趁。」
「话是这么说……」
朱四道:「可朕心里总觉得,朕做得不够好,朕虽然想做一个守成之君,但若鞑靼人都侵犯到我内三关,朕还无动于衷的话,那下一步,鞑靼人是否就要寇破内关,长驱直入,杀奔我京师而来?」
这点朱四还真不是妄自菲薄,嘉靖时西北军政一天比一天松弛,这也铸成了后来「庚戍之变」中鞑靼兵马劫掠京师的大变乱。
杨廷和面对自怨自艾的小皇帝,不知该说点什么好。
毕竟皇帝有危机意识,对大臣来说不算什么坏事。
朱四道:「朕想派京营人马,紧急驰援宣大,以防止战局进一步恶化。」
「陛下……」
杨廷和大概猜到朱四先前的那些话是在做铺垫,等当听到朱四最后一番话,立即便要出言反对。
朱四打量杨廷和:「杨阁老,莫非你有更好的意见?或者你觉得,现在西北局势,不需要增派人马协同守备?若是内三关被袭扰,或是鞑靼人的散兵游勇突然集结成大军,杀奔一处,我大明内关关口一定能守得住?」
本来杨廷和想好好跟小皇帝论一论,但听到这儿,顿时觉得小皇帝态度有异。
换了朱四刚登基那会儿,杨廷和会毫不
犹豫继续反对,直到朱四放弃决定,但现在……杨廷和跟朱四直接打交道有一年半时间了,对小皇帝的脾性有所了解,或许这是小皇帝专门为他挖的一个坑,等着他往里边跳呢?
朱四道:「先前朝堂上,诸位卿家不是也议过,以京营人马出镇西北,乃当前最好策略?朕思来想去,不能因为朕在京师,就放弃西北万千百姓,西北不安,京城危矣,若是西北安宁,那京城就算只有一座空城,也是万无一失。」
此话一出,让几名文臣刮目相看。
你这天子守国门的态度还挺伟光正,不贪生怕死,孺子可教也。
可问题是……
你不怕死,我们怕啊!
凭啥从京师抽调兵马去宣府,三边不是已经调了吗?另外你从辽东等处调兵,也挺好的啊。
杨廷和心里有些着恼,他现在已经总结出经验,但凡朱四把他们叫来乾清宫来说事,必定没什么好事,现在小皇帝又想自作主张,虽然从大势上来说,从京营调兵往西北驰援,保证居庸关、倒马关和紫荆关等内三关安稳,是正确选择。
但杨廷和还是不能让小皇帝形成一种跳过朝堂议事,自作主张,完了再通知文官一声的坏习惯。
应该是我们商议出策略,来通知你,你照着执行就行了……现在陛下你是本末倒置啊!
皇帝应该受文官的挟制,而不是我们要为你一人左右!
这其实也是朱四登基后,君臣间最大的矛盾点所在。
朱浩一直帮朱四崇扬君权按,而杨廷和则想把君权关进笼子里……本身杨廷和没错,朱浩清楚,君王权力不能太大,否则就会胡作非为,好像朱厚照一样几乎不受限制。
但朱浩不得不出面帮朱四,因为二人利益完全一致,再加上哪有皇帝真的愿意把自己的权力交给大臣的?朱浩出手相助,让朱四感觉心里有底,应付文官咄咄逼人的攻势毫不落下风,才把朱浩当成肱股之臣。
「几位卿家,朕想派以为临时督抚,出镇倒马、紫荆、居庸三关,统辖京师周边御敌事宜,不知诸位有何好推荐?」
朱四也不藏掖,直接把自己的意图说出来。
杨廷和面色阴沉,他也料到皇帝铺垫这么久,应该就有这方面的意思,但现在话直接说出来,其实反对起来并不太难。
但出头之事,不能由他来做,于是瞥了彭泽一眼。
彭泽作为大明兵部尚书,自他上任后,被人诟病已非常多,就在于他跟王琼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话说正德时为何西北一直平安无事,一方面是朱厚照对于军政很上心,再便是大臣中有王琼这样的奇才,能镇得住西北那群妖魔鬼怪。
彭泽跟王琼的斗争,不论对错,甚至可以说彭泽还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以及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毕竟王琼跟佞臣走得近,这就让彭泽成为「正」,而王琼成为「邪」。
但回到最基本的能力问题上,彭泽怕是拍马也比不上王琼,要现在兵部尚书时王琼的话,估计鞑靼人都不敢来袭,来了也让你有来无回,什么三边、宣大内部矛盾,有王琼在,谁敢乱说话?
到时王琼随便把自己派系的一个人挑出来塞去西北,那都是能以一人震慑全局的,就像被他随便派到江南的王伯安,轻轻松松就把宁王之乱平息,谁敢跟王琼对着干?
彭泽顿时感觉压力山大。
彭泽道:「陛下,若是再派人出制内三关防务,要是内关跟外关间出了战事,那……那……以何人军令为先?如此等于是令西北军政混乱,请陛下三思……」
这明显是被赶鸭子上架后说的话,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所以论点站不住。
大明督抚都是临时设置,派
出去的目的都很明确,既然委派的是内三关总督,那在军务调度级别上,自然要比宣大、倒马等外关总督要低,但问题也在这里,若是鞑靼人目标仍旧只是外关,内三关总督不用做什么事,现在皇帝设置了前提,为防止鞑靼人进攻内关,才设立了这么个职位。
你是耳朵不好使,还是脑子不好使?
这还用得着问吗?
朱四冷冷道:「彭尚书,朕之意,以要员镇守内三关,这一片本受宣大总督协调,但如今宣大总督人在大同,怕是传译车马都达不到内三关,而内三关与京师间却畅通无阻,朕为何要让宣大总督来对内三关下令?出了事,彭尚书你能承担吗?」
彭泽无言以对。
朱四继续道:「朕便这么说吧,朕中意之人,乃王府出身的唐卿家,也就是唐伯虎,他在安陆州时,就曾以数百王府亲兵,全歼了几千盗寇,以他的能力,应付鞑靼人应该不难,朕信任他。」
此话一出,连孙交都暗自皱眉。
平盗临时头领,能跟手握大权的西北督抚相比?陛下,您真是举贤不避亲啊,臣等还以为你会再拐弯抹角一番,推荐一堆人,最后不行,才把唐寅给推出来,结果你上来就直接推唐寅?
再说了,别人不知道安陆那一战的情况,俺老孙还不知道吗?什么几百灭几千,你骗鬼呢?
你鬼都骗不了,还想蒙住杨廷和,你这是猪油蒙了心啊。
锦衣状元 第七百零九章 心里应允,还不能说
就在孙交和彭泽以为杨廷和会激烈反对时,谁知道杨廷和沉默以对,并没有做出任何过激的反应。
杨廷和不说话,别人也不好掺杂什么意见,现场一时陷入死寂。
半晌后,杨廷和才道:「此事应当交由朝议,若局势非要到设立内三关总督的地步,老臣并无异议。」
只说对设置内三关总督这件事无异议,但没说对任用唐寅无异议。
朱四道:「那好,诸位回去后,可以商议一下,明日朝会上朕便把此事提出来。」
如此显得朱四很是通情达理,先前在他们面前直接提出要设立内三关总督的想法,看起来武断,但现在却主动退后一步,好像是说,朕当着你们的面提只是先问问你们的意见,然后再拿到朝会上去说,所以朕并不是刚愎自用。
反而很尊重你们呢。
……
……
从乾清宫出来。
杨廷和闷头往内阁值房方向走。
孙交很清楚自己跟眼前三位不是一党,刻意没有与他们同行,远远地坠在后边。
此时,张佐从旁边门廊一路小跑过来,到了几人面前,向孙交发出邀请:「兴献太后娘娘请孙老到清宁宫叙话,说是要谈谈家常。」
孙交看向另外三人,顿时感觉投来的目光都不怀好意。
「这……劳烦张公公在前带路。」
孙交本来跟这几个就不是一路人,此时当是解围,跟着张佐就去见蒋太后。
这边孙交一走,彭泽急忙问道:「杨阁老,此事不会……您真的同意了吧?」
蒋冕道:「设立倒马、紫荆、居庸三关总制之事,本就有法可循,如今西北局势着紧,陛下于内廷中提出此事,倒无可厚非。只是他提出以唐伯虎领兵,则很儿戏,如此重任怎可落在一个草莽出身的王府伴读身上?这不是任人唯亲吗?」
「那……该以何人担此重任?」
彭泽见杨廷和没有表态,紧跟几步,问询道。
蒋冕先看来杨廷和一眼,见杨廷和没有在彭泽面前解释的意思,便道:「等回去商议后,再做决断。你早些回兵部要紧,有什么战报,尽快送来。」
……
……
彭泽与两位阁臣不是一条路,半途就分开。
蒋冕知道回到内阁值房后,还有个费宏在那儿,有些事情商议起来不便,便趁着进内阁值房前,把杨廷和的意思问清楚。
谁知没等他开口相问,杨廷和便主动开腔:「敬之,你说趁机把唐寅调出京城,是否恰当其时?」
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就把蒋冕给问住了。
蒋冕琢磨了一下,这意思是……杨廷和赞同让唐寅来担当这个新设立的内三关总督?
「若是按他在朝所做之事,这两年也算有些功劳,为陛下鞍前马后效力,四处奔走,虽然做得很多事,并非正统文官所为,但到底也没有超出为国为民的范畴……介夫何以有此问?」
蒋冕言语中,对唐寅并没有什么贬损。
唐寅以王府潜邸出身,算不上正统文官,因落罪而没有参加进士考试资格的老举人,现在做官能做到这份儿上,全靠文官对新皇的妥协。
但从唐寅所做事情来看,倒也不与文人从政的宗旨相违背,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
杨廷和道:「那让唐寅去当个督抚,应该没什么不妥吧?」
蒋冕又是一怔。
看样子,杨廷和真打算把唐寅安排去内三关,虽然距离京城不太远,但好在把人给调出京城了,如此新皇势力在朝堂上就少了一员大将。
蒋冕叹道
:「可他从无带兵经验,若处置不当的话……」
「呵呵。」
杨廷和神色轻松,「不过是内三关,外面还有宣大总制,只要将他的职位降到宣大总制之下,他就会受三边总制、宣大总制支配,内三关并不涉及关隘外地方政务,他又能做出什么事来?」
「呃……」
蒋冕一想。
好像很有道理诶。
内三关总督怎么说都是临时设置的督抚,属于战时的职位,以唐寅从五品工部员外郎的身份,外调内三关总督,领正四品左或右佥都御史,出镇内三关……品阶上来说,一点毛病都没有,反而相当于平级调动。
这就相当于当初王守仁当赣南巡抚时,任务很明确,唐寅此番要确保内三关安稳,而当初王守仁则是去剿灭赣南盗寇。
虽然有立功机会,但赣南巡抚那时自己干活自己领功,而内三关总督则是听命于三边总督和宣大总督,所以唐寅有功劳也不会太大,有过错还得背黑锅,这就是这职位最特殊之处。
杨廷和道:「现在是要防止他军权在手,需调拨富有经验的勋贵随同,还要有一位上得了台面的监军。」
蒋冕听了这话,便明白杨廷和的意思了。
内三关总督这职位,看起来紧要,但其实上不了台面,而且杨廷和也不是让唐寅去内三关统调兵马,反而派出一名侯爵或者伯爵的勋贵去当领兵将领,再派一名太监去当监军,这样唐寅的权力就会被大幅度削弱,再加上唐寅职位本就在三边总督和宣大总督之下,战时还要受两家总督的指挥,那唐寅去了就是个傀儡。
这样一来,比把唐寅留在京城跟他们作对好太多了。
蒋冕心想,这是为了把新皇身边的人外调,减少其对新皇的影响,无所不用其极啊。
「陛下会不会……反悔呢?」蒋冕听出来了,杨廷和对此考虑周详,来日朝议上必定会答应。
只是碍于先前的态度,杨廷和不能再彭泽面前直说,因为这涉及到西北军权归属,照理说杨廷和应该把内三关兵马统领大权交给彭泽的嫡系才是,而现在新皇要把这职位掌控在手,杨廷和不反对也就罢了,还支持……容易让彭泽多想。
但现在蒋冕既然知道杨廷和心中已做出决定,那就要考虑一下,来日朱四会不会后悔的问题。
或者小皇帝先前想拉拢西北掌握军权的臧凤,结果臧凤被拿下,三边和宣大军权都落到杨廷和手中,小皇帝才想筹谋夺个内三关的军权,可能并没有深思熟虑,回头考虑到把唐寅派出去后自己身边无人可用,或许就要后悔此次用人了。
杨廷和道:「明日朝会上,需要有人进言,再有人出来保举唐寅,让人觉得,这都是陛下刚愎自用的结果。」
「嗯。」
蒋冕点点头。
他现在彻底明白了。
西北乱局发生后,杨廷和因主张阵前换帅而饱受争议,现在杨廷和既想让新皇身边的唐寅被外放,同时还要甩锅。
所谓的甩锅,就是让唐寅来背黑锅,这样西北再有什么变故,就让大臣谏言,说这都是皇帝刚愎自用非要重用唐寅去西北督军的缘故,唐寅无所作为,最后导致西北局势恶化……如此只待战事结束,便可趁机把唐寅给清算掉。
即便唐寅做出功劳,西北战事取得好结果,那时功劳也不会再唐寅身上,而都会说是三边总督李钺和宣大总督陈九畴的功劳,还会说这是杨廷和跟彭泽等人运筹帷幄的结果……
总之怎么想,唐寅去西北,杨廷和这边都是稳赚不赔。
至于三关军权……
在三边和宣大军权面前,值得一提吗?
皇帝就算给
他派点京营人马又算什么?京营现在不都落到新皇手里去了?把京营部分人马外调,反而方便杨廷和拿回京城军权呢。
「那我回头,找人商议。」
……
……
孙交离开杨廷和一行,本以为要去清宁宫,结果又被张佐带回乾清宫。
「不是说,要去见太后吗?」孙交好奇地问道。
张佐笑道:「太后就在乾清宫啊。」
「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