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事情虽然还没完全定下来,但基本就是一道诏书的事,因为谁都看出来,杨廷和同意并间接促成了这件事。
唐寅最是风光。
入朝才一年多时间,便已从正九品的广积库大使,跳升到了正五品的工部郎中,外放后更是做了正四品的右金都御史,等于说现在唐寅已经具备了跳升六部侍郎的资格。
但这并不是定数,其实唐寅若再晋升,还是留在京城当京官的话,在晋升侍郎之前,还可以被放到五寺少卿等位置。
无论如何,唐寅的晋升都好像坐了火箭,是别人羡慕不得的。
......
..........
京城的斗法还在继续中。
杨廷和在以自己的方式去瓦解小皇帝的势力,此时朱浩和余承勋两人都不在京城,怎么看这件事也跟他们毫无关联。
事情基本确定后,杨廷和便着手安排调动京营人马。
此事本来不由他负责,他这么上心的主要目的,是把京营的军权逐渐掌控过来。
若是在此番调兵中,内阁能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就算名义上京营还是不归内阁管辖,但以后内阁要安排什么人进去,或是勋贵想提督京营,不都要看内阁的面子?
但在这之前,杨廷和要见见张永。
见内官,这是有忌讳的,杨廷和很清楚这一点。
当初把陆完和王琼二人拉下马的时候,他们罪名中不都有一个「交结内官「的罪名?尤其以王琼为甚,其实王琼除了跟内官有较多接触外,根本找不到什么真正的贪赃枉法的证据,很多所谓的证据都是在王琼倒台后给他硬加上的。
做官到了王琼这级别,不用刻意贪赃枉法,想要银子都会有,背后有大批势力为其所用。
所谓贪污受贿等罪名,多数是说给百姓和中下层官员听的,要的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其实谁都知道王琼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若是朱厚照健在,要在朝中展开一场政治清洗,那么去年就是王琼出面主持大局……
估计现在倒台的就是「罪大恶极」的杨廷和,而王琼也会成为护国功臣。
成王败寇。
杨廷和见张永的名头,是让其作为跟张太后联络的引线,着其先去拜见张太后,再以张太后的名义给他传懿旨。
杨廷和不是傻子。
张永现在已经倒台,屁都不是,突然被启用,自然会心向皇帝,要想让张永明白自己去西北的任务,必须要有个人「点醒」他,那就是张太后。
杨廷和让张永直接听命于自己?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是……办不到。
监军太监别说听命于内阁首辅,就算是私下里有信件往来都是犯大忌讳的,杨廷和现在位高权重,自然也怕被人抓住小辫子,虽然他知道就算真是这样,小皇帝也奈何他不得。
等张永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下午。
张永刚去宫里见过张太后,见到杨廷和时,满脸的沧桑和落寞,没有了当初身为大明护国太监时的风光。
张永最风光的时候,大明军政体系一半人都是他的门生故旧,他的弟弟张富封泰安伯,另一个弟弟张容封安定伯,风头无二,就连当初最得宠的张锐、张忠等三张太监,见了他都没脾气。
这才一年多时间,对张永来说,就好像过了一个世纪,早就
是人走茶凉了。
「……杨阁老,太后娘娘吩咐,说是内三关总督,应该换一名勋贵,不如,让寿宁侯或是建昌侯中一人前去。」
张永见到杨廷和后,先转达了张太后的意思。
张太后听说儿子要设置内三关的总督,还要派个勋臣过去,一想,我那俩弟弟因为这两年械斗之事正郁郁不得志,不如让他们去立个军功?
若是去三边或者宣大,张太后肯定不会打让弟弟领兵的主意,就在于内三关背靠京城,若内三关真有危险,直接把两个弟弟召回京城就行。
这是一个「进可让他人攻、退可自己扯乎溜之大吉」的职位。
杨廷和自然理解为何张太后会提到这一点,他道:「西北局势混乱,只怕会有危险。」
不能明言拒绝,毕竟杨廷和现在需要跟张太后保持良好关系。
张永道:「若真是两位国舅之中一人随军的话,在调遣方面,或是……呃……」
张永没说得太明白。
但其实间接在提醒杨廷和。
虽然我张永可以听命于你,但今非昔比,军中没什么号召力,若是唐寅跟怀柔伯施瓒连成一线,那我张永去了也是个摆设,还不如让张家一个混世魔王去,有个专门搅浑水的,那内三关绝对热闹,唐寅的命令恐怕走不出他的府宅。
「嗯!?」
杨廷和琢磨了一下,张永这建议很贴心啊。
非常有针对性。
但这种关键时候,让怀柔伯去尚情有可原,别人觉得你杨廷和是为国为民,若是直接派张家兄弟中的任意一个去,是个人都知道你杨廷和是故意给新皇找麻烦了。
这是正常人应该推举的人选吗?
张家兄弟?
他们连械斗都打不赢,还想让他们指挥调度兵马跟鞑鞋人交战?大明已无人可用到这种境地了吗?
杨廷和思虑后道:「此提议,应当由张公公来提。」
「这……不好吧?」
张永当即表示回绝。
我被启用充任监军太监,已经是邀天之幸,你居然让我提议随军勋臣?这是让人觉得,我跟那勋臣是一伙的,去给新皇找麻烦?那新皇不把我宰了才怪。
杨廷和道:「这样吧,我会再找人上疏提议。不过只派一名外戚前去不可,在人选方面还要再斟酌……」
张永笑道:「那就不如,让陛下那边也派一名外戚前往?」
「啊!?」
杨廷和又稍加琢磨。
派张家兄弟中一人去不可,再派一人,总不会是张家兄弟俩一起上吧?既然是皇帝派一名外戚,邵家的人不可能,好像只有刚被封为玉田伯,到现在毫无作为的蒋轮比较合适。
「再说吧。」
杨廷和摆摆手道。
.........
......
经过一番运作。
最终事情定了下来。
唐寅、张永、张延龄和蒋轮,组成内三关「四巨头「,不知不觉施瓒就被踢出局了。
四人的分工本来还算明确,但是个人都看得出来,他们分属三个派系,还有个专门捣乱的张延龄,去了内关驻地一定很热闹。
名义上,领兵之人是张延龄。
别看张延龄不着调,但人家有五军都督府的差事,让勋臣去的目的,就是做统兵大将,负责率领京营「援军」,而蒋轮则作为张延龄的「副帅」。
唐寅以文职任主官,张永负责监军。
队伍很齐整,但还没出发,就让人觉得这支队伍危机重重。
京营
调拨人马五千。
也不算精锐,其中还有神机营的一千人马,其中真正能派上用场的骑兵也就一干多的样子,加上征调运送军械物资的两干多名民夫,整个队伍有七千多人。
时间比较紧张,必须要在三天内赶到居庸关。
若单纯赶路的话,从京城到居庸关不过一百里的样子,三天根本用不上,但涉及行军以及附带军粮物资等,时间还是挺紧张的,大军行进速度不会太快,若是中途遇到鞑人袭扰……当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鞑人还被阻绝在内三关外呢。
但若是鞑人真来了,那这支队伍很容易「全军覆没」。
或许鞑人听说这件事,就挑那人迹罕至的小道,绕过内三关防御,派兵来奇袭呢?
唐寅临出发前,甚至没正式入宫拜见朱四,没有面授机宜的环节,唐寅跟蒋轮一起出征,倒是多了一点信心,但更多还是目前仍在南京的朱浩带给他的。
「……伯虎兄,朱先生不都说了吗?咱就放心去,一点都不用发愁!敌人来了咱就守着,敌人跑了咱还是守着,混个军功就行。」
蒋轮倒是看得很开。
此时二人已经出了京城北门,尚未跟京营人马汇合,唐寅身边只跟着不多的锦衣卫贴身保护。
这会儿京城周边官道虽未戒严,但已少有车马往来,京畿局势正一步步收紧。
「敬道还跟你说过什么?」
唐寅很生气。
有些事他居然不知道。
但朱浩却提前算出蒋轮会跟他去西北?
蒋轮笑道:「小先生没说什么,他只说,可能会让我去西北领兵,说就是混个军功,没别的意思,若真是遇到什么大战的话,内三关防御足以保证我们的安稳。哦对了,小先生还说,咱在西山守煤矿的队伍中,有一些好手,可以带上一起去居庸关,关键时候或许能派上用场。」
「好手!?」
唐寅又在皱眉。
他很想说,我之前去过西山很多次,有时候在西山一住就是经月,怎不知有什么好手?手得好到什么程度才能经得住你夸?比得上三边之地的边军精锐么?
蒋轮神秘兮兮道:「不是听说,西山铸了不少的炮么?还有火铳什么的……小先生说的应该是那个吧?」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一十三章 悠闲惬意
在外人看来,唐寅去内三关,势单力薄身边还一堆人掣肘,但其实他去的目的,就是为了收拢军心。
朱四是否有机会染指军权,把西北军政大权拿到手,让杨廷和切实地感受到危机和压力,逼其致仕还乡,这一步很关键。
唐寅出发。
杨廷和放眼望去,好像京城能帮到小皇帝的人,就剩下孙交等老臣。
之所以杨廷和要把唐寅外调,是因为他实在找不到新皇身边的「高人」是谁,外放一个是一个,至于给其一点权力……能交换到此人调出京城,在杨廷和看来也是非常值得的。
杨府书房。
杨慎过来跟父亲通报余承勋和朱浩在南京的情况。
「……父亲,如今南京方面,都督府和南户部,已相助懋功和敬道查出,东南海防的钱粮问题,是由地方官府和卫所贪墨和克扣所致,如今正值用人之际,不如将他二人早些调回京城吧?」
杨慎知道父亲把余承勋和朱浩一起调去南京的目的。
一来是查海防钱粮,这是最大的幌子,其次就是去查南户部是否有亏空,但指望朱浩和余承勋两个门外汉便把南户部给查清楚,还真有点难度。
第三,就是试探二人是否为新皇效命。
当然,在杨慎心目中其实还有第四个目的,那就是父亲想要瓦解他的小团体,算是对他这个儿子的「敲打」。
所以杨慎在认定余承勋和朱浩不可能是为新皇做事后,便出面主张让朱浩和余承勋及早回来。
杨廷和道:「他们再能干,也不过是翰林院中编撰书籍的普通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与大局何干?「
言外之意,为父还不打算太早结束调查。
现在能彻底洗清二人的嫌疑,尤其是朱浩的嫌疑了吗?
未必!
最近皇帝出招是不少,但在杨廷和看来,至少事情还在他控制下,斗法中皇帝没占到什么便宜,也没见什么太高明的招数……要说把唐寅调去内三关当总督,这件事还是杨廷和默许甚至推波助澜的。
杨慎一听有些丧气。
但他还是把打听来的消息,跟父亲道明:「……近来翰苑中流传个说法,说是陛下暗中派人去江南,问询有关杨邃安的情况,并有意要将其直接带到京城…」
杨廷和微微皱眉。
此消息他自然也听说过,但并未放在心上。
毕竟朱四登基后,一直有启用弘治朝、正德朝初期老臣的传统,先前朱四就有意要重新启用杨一清,但被回绝,现在等于是旧事重提。
可现在连内阁的人都在传这件事,不用说,现在朝中那些官员,尤其是翰林院体系的人都在猜想,其实小皇帝明着举荐刘春入阁,真实目的其实是让杨一清回朝,这招暗渡陈仓之计,针对的自然是他杨廷和。
杨廷和自问若真有人回朝,能对其形成权力上的对峙,这个人可能还真非杨一清莫属。
就连王琼重新回朝,未必都能跟他形成争锋,在杨廷和心目中,杨一清可比王琼难缠多了。
「那……你是何意?」
杨廷和问儿子。
杨慎道:「或许陛下想让杨邃安回朝,重新入阁,或是以其为吏部尚书,来制衡父亲呢?「
杨廷和面色中带着些许阴霾。
其实杨一清回来当吏部尚书,杨廷和倒真不怕,吏部尚书相比于内阁大学士来说,那只是看起来风光而已,其实在如今的体制下,六部已渐渐受制于内阁,就连六部之首的吏部也不例外,毕竟官员任免这些必须要得到内阁首肯才能成行,进入嘉靖朝后,内阁已经逐渐变为决策中心,而六部则沦为具体实施部
门。
杨廷和更在意的是掌握住内阁首辅的位置,在票拟和制诰等事上,不要有人来干涉他。
所以现在杨廷和最需要防备的便是杨一清入阁,这意味着完全属于自己的地盘被人强行占去一部分,就算没法做到分庭抗礼,但也足以恶心死人。
「知道了,你回去吧。」
杨廷和挥挥手,冷冷地说了一句。
杨慎看出父亲不耐烦,行礼后告退。
话都带到了,自己的想法也和盘托出,父亲是否采纳,好像不用太在意,这跟一年前新皇刚登基时有所不同,杨慎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更希望自己能跳出父亲给他设好的框架,展翅单飞。
.........
.........
人在江南的朱浩,最近显得无比的惬意。
有南户部提供的账目,朱浩轻易便查出亏空所在,虽然知晓这亏空出在南京守备衙门,却不能真的追究守备衙门前后几任主官的责任,而是要找「替罪羔羊」,如此这般便找到了地方官府和卫所。
明面上做个呈报,对接南京刑部,让其去调查,甚至南京守备勋臣徐鹏举还派人帮忙追查此案。
等于说犯罪者摇身一变成了执法者。
可怜下面一群替死鬼。
从明面上说,此案其实已进入垃圾时间,朱浩和余承勋是否留在南京已无关紧要,但他们的上奏却石沉大海,好像无论是新皇还是杨廷和,都把他们二人给遗忘了,由着他们继续在江南充当着「钦差」,骗吃骗喝。
这天余承勋出去一整天,日后黄昏时才回到园子。
进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朱浩,问是否有京城来的信件。
朱浩道:「若有通知,我会第一时间告知懋功兄的。」
「唉!」
余承勋一脸丧气地坐下,叹道,「事既已查明,我们还留在南京作何?每日无所事事,让人心中发冷啊。」
闲,等于冷。
朱浩大概明白,原来余承勋也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
可问题是,杨廷和毕竟只是你岳父,就算是你亲爹又怎样?
杨廷和虽然功高盖主,但好像并不是那种舐犊的老人,这跟后来的严嵩、严世藩父子完全不同。
这也是为何杨廷和最终没有被历史定义为女干臣、权臣的原因,就在于杨廷和至少还在意面子,卖官鬻爵之事一概不做,任人唯亲之事也不屑于做,说白了就是讲原则。
你就算是杨用修,心里就能热乎了?
朱浩笑道:「我倒觉得,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都已经十月天,北方估摸着就算第一场雪没下,也就最近几天的事了,北国天寒地冻,江南气候还这般宜人,每天又有戏可看,各种书籍孤本可随时翻阅,真是养情养性的好地方。」
余承勋用怪异的目光打量朱浩。
他实在理解不了朱浩表现出的洒脱,但他从杨慎那儿听说过,朱浩是个小懒人,听说这家伙是有口饭吃就喜欢混日子那种,所以朱浩一再于杨慎面前表达过想要外调治理一方的想法,大概现在正好遂了他的心意,所以才会这么轻松惬意。
「你真不急吗?你家人可都还在京城呢。」
余承勋没好气道。
朱浩道:「不是说年前就回去?着什么急?若真有机会履任地方,我直接把家人接过来…说得好像我南京没有家一样。」
「哎呀!」
余承勋翘起二郎腿,一副感慨的样子,「别人真没法像你,年纪轻轻凡事不愁,我们这些人在翰林院中不是只呆了一天两天,而是数年,一眼望不到头,谁不希望早日晋升?整日
被人管着,真没什么意思,重要的是,还要坐到别人怕你敬你的位置上。」
官迷?
有什么用?
大明官场最讲究论资排辈,突然出现一个能臣,诸如王守仁这种,还被人打压下去。
自怨自艾没什么用,你还不如等到四五十岁时再混个名堂,当个翰林学士、侍读学士什么的,或许将来有机会出馆当礼部侍郎,再或是外调南京做礼部尚书,甚至更进一步还有机会入阁呢!
朱浩心想,别人可以这么期盼,但你余懋功没机会了,谁让你跟杨廷和是绑定在一起的呢?
一旦杨廷和致仕,就算你不参加左顺门事件,这朝廷也没有你一席之地。
朱浩从桌上拿起一份请柬,递给余承勋。
余承勋问道:「这是什么?」
朱浩解释:「南京礼部送来的请柬,说是邀请我们过去饮宴,至于是什么级别的人设宴,尚不清楚。你去不去?」
「南京礼部?」
余承勋琢磨了一下。
一般来说,跟他们对接的有南京户部和南京兵部,刑部那边也会打招呼,唯独跟礼部好像没任何关系,礼部为何要跟他们沟通?只是为了跟他们两个杨廷和的「门生「搞好关系?或是尽地主之谊?
朱浩道:「以我所见,能不去还是不去了吧,这种应酬,不是什么好事。若真是南户请我们,倒是非去不可。」
余承勋笑道:「敬道,你真不善交际,在别人看来,尤其是那些刚踏足仕途的人来说,到了一地都是努力结交地方上的士绅名流,跟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交情,而到了你这里……别人找上门来你都拒见?呵呵。」
余承勋笑得很开心。
朱浩这种人,完全不懂得如何当官。
南京礼部热脸凑上来,却贴了朱浩的冷屁股?
朱浩又不是那种背景很强大的存在,最多岳父孙交算是一号人物,怎么就敢直接回绝南京礼部相请?
朱浩把头转向一边:「反正今天我有局,你想去你自己去吧。」
「什么局?」余承勋很好奇。
朱浩道:「我伯父说,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到了南京,想替我引荐一下,我想去看看。」
余承勋瞬间来了兴致:「带我一个。」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一十四章 为一人而设局
相比于去见那些礼部的人,见骆安,更令余承勋振奋。
骆安到江南的消息,看似被封锁,但朝中事没有不透风的墙,新皇登基后兴王府派系的干将时刻都被杨廷和的人盯着,这些人的一举一动都被人记录和研究。
有关骆安到南京,看似来整肃南京锦衣卫,可谁知背后是否有别的政治目的?
这让余承勋觉得,自己或许能从骆安那儿探听到什么。
对付江南官场那些文人我不在行,对付个没见过多少世面的武夫,还不手到擒来?
于是。
余承勋坚持让朱浩带他去见骆安,参加由一名徽商举行的宴会。
徽商名巩义。
此人在江南一代很有名,跟苏熙贵这样典型的官商不同,巩家世代都是做平民生意的,背景并不雄厚,以往依托的是南京地方上的权贵,偶尔负责一些官府的采办。
如今新皇登基,江南势力划分不明确,加上他跟湖广那边多少有些关系,由湖广巡抚席书引荐,让巩义设了这么个饭局。
等朱浩和骆安到地方时,才发现又是固格局恢弘而又不失雅致的园子,门口只停了两辆马车,但光是在外面等候的仆从就有几十名,还有锦衣卫的人在门口维持秩序。
「这位是朱大人吧?」朱浩和余承勋从马车上下来后,一名锦衣卫模样的人上前来行礼相问。
朱浩主要是太过显眼,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郎,却乘坐豪华马车而来,即便不着官服也一身贵气,就算不认识朱浩的,也大致能从他的穿着判断这位就是大明的少年状元。
朱浩点头:「正是。」
对方笑道:「乃朱千户吩咐,说是您到来后,先请您到里面休息……不知这位是?「
「我同行的余翰林,特地过来看看。没问题吧?」朱浩问道。
「请。」
那名锦衣卫不再赘言,带领二人往里面走。
..........
...........
到了园子里。
先到西厢院,给安排了房间休息,坐下来后,香茗奉上,连端茶送水的丫鬟都颇具姿色,令余承勋不由多看了两眼。
等人退下后。
余承勋摇头叹息:「这江南官场可真是浮华,好像走到哪儿都讲个排场,这点京城可比不了。「
朱浩拿起茶杯,往嘴边凑了凑,却只是嗅了一下茶香,没有入口的意思,微笑道:「这大概便是为何传言老说南京官场适合养老的缘故吧。」
1...316317318319320...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