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孙交想说,妇道人家怎么可以去乾清宫这种地方?
等孙交返回乾清宫后,却发现朱四坐在那儿,旁边连个人都没有,哪里见得蒋太后?
张佐走回朱四身后,重新站定。
「陛下……」
孙交不知朱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你要传召我,只管说一声就行,反正之前我们君臣间的单独召对不是一次两次,怎么这次要兜个圈子?不让杨廷和知道我来见驾,可是有极度机密之事?
「孙部堂,你觉得朕先前的提议,让唐先生来当内三关总督,怎么样?」朱四笑嘻嘻问道。
孙交很想说,你作为皇帝不要如此不正经。
再说了,咱君臣也没熟悉到那种程度吧?
严格来说,我还属于中立派系,你在我面前搞这些,我可不会觉得你平易近人,反而认为你少了帝王该有的威仪。
孙交道:「陛下此提议也可,但就怕……」
「就怕杨阁老不同意,是吧?不会的,朱浩……敬道说了,杨阁老开始时一定会先表达出一种未置可否的态度,但回头一定会同意此事,而且要是朕不答应,他还得跟朕急呢……」朱四笑道。
孙交皱眉。
朱浩这都给皇帝灌输了些什么思想?
杨廷和怎可能会同意让唐寅去出任西北总督级别的要员?
就算内三关总督地位不高,但也涉及大明军权,战时调这么个人去西北……杨廷和疯了么?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一十章 原来那才是目的
孙交觉得,当今天子跟朱浩这对少年郎很会玩。
连杨廷和的心思都敢去揣摩?你以为还能把这种在朝手握权柄十几年的官场老油子给你摸透?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换了我孙某人是杨介夫,就一定不会答应让唐寅当什么内三关总督,这不摆明往外放权吗?限制唐寅都还来不及呢,居然往他手上送权力?还是军权这种大礼?真当首辅门下无人?
心里有异议,孙交却没有跟朱四争论。
随后朱四便提到让刘春入阁之事,这也一直是孙交心中纠结所在。
刘春入阁之事,可说是「一波三折」,没事就拿出来提提,但从夏天时有了此风声,如今一个季度过去,依然还只是停留在皇帝嘴上说说,正式廷议、廷推遥遥无期,却把刘春架在火上烤了三个多月!
连刘春都忍不住找孙交征询,这是不是朝廷逼我早点致仕的伎俩?
「……孙老,朕觉得呢,刘学士乃入阁不二人选,可是在廷议上,还需要有人支持,孙老可否保举他一下?」
朱四提请。
对孙交来说,现在他跟刘春关系还不错,廷议必选一人入阁的情况下……这是前提,没人愿意主动打破如今内阁四名阁臣的局面,谁提了谁就要遭殃,除非杨廷和同意……只有在正式确定廷推时,孙交出面推荐刘春才无后患。
但孙交并不打算这么做。
你当我孙某人是那种无脑莽夫么?
你皇帝已经公开支持让刘春入阁,如果我出来提议她,不等于说告诉别人,我站在你这边?
就算我跟刘春关系再好,廷推这件事,我也不干!
孙交道:「陛下,老臣对于内阁之事,不太了解,至于谁合适谁不合适,并无发言权,不如多问问翰苑出身的老臣,哪怕是在乡赋闲的……也好。」
我是户部尚书,没人让我入阁,凭什么让我掺和进谁入阁这种糟心事?
朱四好像得到了答案般,笑道:「那孙老觉得,如今赋闲在家的,谁人适合入阁?朕听说,弘治时两位名臣,刘太师和谢少傅,如今都还安好,不如请他们回朝……」
「啊?」
孙交一怔。
弘治时内阁三位元老,刘健、李东阳和谢迁,到如今只有李东阳过世,刘健和谢迁都还健在,只是刘健年已过九十,怎可能会被重新启用为内阁大学士?而且让这个前首辅回朝,把杨廷和置于何地?
谢迁虽然年轻些,但也年届古稀之年。
孙交很想说,陛下,咱能不能推荐一点靠谱的人?不要总想着用弘治朝老人是不是?虽然我也是老家伙,正因为如此,我才非常理解老家伙们想置身事外的豁达心理,谁他娘的愿意掺和进朝中这些破事中来?
朱四自说自话般道:「朕觉得,当年在正德时设计诛杀女干宦刘瑾,如今赋闲在家的杨应宁杨阁老,也是入阁的不错人选。」
孙交听到皇帝说要举荐刘健和谢迁时,只当朱四在那儿信口开河,这种事就算皇帝愿意,刘健和谢迁也很难应允,肯定会上疏回绝,但朱四提到杨一清时……孙交不知为何,心里咯噔一下。
朱四见孙交神色有变,问道:「可是孙老觉得这个人选不错?」
孙交眉宇间呈现出一抹思索的神色,随后道:「此等事,老臣不敢妄言。」
嘴上说不敢妄言,但心里已经联想开了。
皇帝要制衡杨廷和,就得在内阁中加人,加个刘春能干啥?
闹得沸沸扬扬的,把刘春架在火上烤,就像蹴鞠比赛就差临门一脚老在那儿瞎晃悠,怎么看刘春都想是个幌子……若是新皇想找个人入阁能把杨廷和给
限制住,必定是一位德高望重并且能力异常突出的人……
朝野上下,没有人有资格制衡杨廷和,就算把刘健和谢迁召回来,人家是正统文官出身,懂朝堂规矩,还是会听杨廷和的。
但若是杨一清的话……
杨一清跟王琼基本算是同一阵营,只是杨一清资历比王琼还老,等于说王琼是杨一清的「小老弟」,虽然这说法有点偏颇,但大致就那么回事……
杨廷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王琼打压下去,若是杨一清回来并且入阁……乖乖,这内阁要变着法热闹啊。
难道说……
朱四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让刘春入阁,而是以刘春为幌子,为杨一清回朝铺路?
朱四笑道:「孙老,你有什么想法,只管告诉我,朕觉得这种场合,你可以畅所欲言。哦对了,一会让人带你去见母后……」
小皇帝甚至没忘记是以孙交见太后懿驾为借口召他前来。
但在让孙交去见老太太之前,却给孙交出了这么个大个难题。
孙交道:「陛下,有些事,老臣认为,当为也可不为,或为或不可为,更不可为也……」
「呵呵,什么可为可不为啊?」
朱四笑着,「孙老有话不能直说吗,非得绕圈子?」
「其实……老臣并无异议。」
孙交也犯愁了。
难怪杨介夫觉得小皇帝不好对付呢,感情这位九五之尊会处处挖坑啊,光是一个找人入阁之事,就留有各种后手,讲什么刘健、谢迁,但怕是最终目的就是让杨一清回朝,毕竟谁都知道杨一清能耐不小。
一旦杨一清回到朝中,那跟杨廷和有嫌隙的大臣瞬间就能拧成一股绳。
甚至那些已经彻底靠拢向杨廷和的大臣,估计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立场问题吧?
朱四笑嘻嘻道:「孙老,其实你今天的话,敬道跟朕提过,他的意思是说,孙老对于杨应宁回朝之事,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却不肯跟朕明言。不过这样也好,朕回头再找孙老来谈……送孙老去见母后吧。」
……
……
孙交见完朱四,终于去见了蒋太后。
一个谈公事,另外一个全都是家事,连续两场下来,孙交感觉自己好像刚被人从油锅里捞出来。
这颗小心肝啊……
孙交琢磨不透一些事,本来杨一清回朝,对于朝廷平衡势力关系,限制杨廷和权力,是一件好事,可不知为何,孙交始终高兴不起来。
杨一清若回朝,跟杨廷和形成正面冲突,那朝堂又要无宁日了。
「唉!」
孙交摇头叹息。
「若是敬道这小子在京城,一定把他叫过来,问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可现在他人都不在,只不过是留下一些计策,就把朝堂搞得天翻地覆,他到底怎么做到的?不会为了限制杨介夫,彰显君权,他连朝堂稳定都不顾了吧?」
孙交有些担忧,现在去信问朱浩时间已经来不及,让朱四改变心意……他自问没有朱浩跟小皇帝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自己的话报上去也没用。
怕是小皇帝接下来要做的事,全都被朱浩计划好,旁人掺和再多意见也是徒劳。
想了想,只有去问问唐寅,毕竟唐寅是朱浩的挂名恩师,同时也是唯一可能会给他释疑的人。
……
……
孙交见到唐寅时,已是日落黄昏。
孙交找唐寅的名义,是说要跟唐寅商议一下来年工部开销等事,尤其是工矿等地的消耗问题……
唐寅有些莫名其妙,兴王府一系开矿几时用
到户部拨款了?你孙交怕不是来给我送银子,而是来跟我讨要银子的吧?
二人见面的地点就再户部衙门。
孙交开门见山,告知唐寅所谓的来年开销就是个借口,主要是想跟唐寅私下谈谈。
唐寅心中一松,随即不解问道:「孙部堂,有何烦心只是?若涉及到敬道,您只管写信去跟他提……如今他在南京,那边有人暗中相助,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踏上归途了吧?」
孙交道:「谁帮他?」
唐寅一怔,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
黄瓒会帮朱浩之事,难道孙交不知情?
若真不知道的话,自己说出来,那算不算泄露机密?
不行,这话不能由我唐寅说,我可不做那种让朱浩觉得我自作主张的事。
「呵呵。」
唐寅一笑而过。
孙交瞪了唐寅一眼,道:「伯虎,你入朝时候不长,怎这打官腔的本事却见涨呢?问你哥话,何须遮遮掩掩?难道说,老夫不值得信任?从始至终,老夫知道那么多事,可有一件外泄过?」
唐寅笑道:「孙部堂,其实没什么,敬道入仕前,在朝就有他自己的关系网,如今的南户部尚书黄公,便是靠他所献晒盐法,从地方布政使做到了户部右侍郎,再到今天的位置,如今朱浩去南京,查的还是涉及户部的账目,黄公怎可能不相助呢?」
唐寅就这样,很在意那张老脸,被孙交用言语挤兑一下,什么原则都不顾了,该说就说。
想想也是。
眼前这位是朱浩的老丈人,难道还怕他把朱浩的事外泄?
我唐某人今天就说了,怎么地吧!
「哦。」
孙交恍然。
朱浩跑南京去,不是借助新皇的名头狐假虎威,而是凭借「私交」,让黄瓒出面相帮?
等等!
有漏洞!
孙交道:「敬道去查南户,南户不仅不遮掩,还出手相助?这是帮人查自己?」
唐寅笑道:「敬道临走前早说了,江南就算有账目上的亏空,也一定不是南户造成的,因为若亏空真是从南户而起……至少也是百万两银子起步。以黄部堂治部的能力,犯不着为了区区几万两银子搞出什么亏空来。」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一十一章 均被言中
孙交想了下。
以几万两的亏空去找黄瓒的晦气,那黄瓒的确会觉得很晦气。
这不是侮辱人吗?
黄瓒在西北的时候,管理的是上百万两的账目,尚且能在每年开销超过二百万两的情况下,将西北军政打理到井井有条,现在说人家在南方亏空几万两?
孙交问道:「所以敬道从一开始的目的,就是想让杨应宁入阁是吗?」
终于问到正题了,这是孙交最想一探究竟的问题。唐寅摇头:「有关谁入阁之事,我想敬道之前应该跟您沟通过,您不妨想想他的话,在这点上,在下很难跟你说清楚。因为……我也不知道。」
谁入阁?
关我唐伯虎什么事?
反正不是我。
袁宗皋能入阁,那是因为他是进士出身,在王府当长史多年,而我唐某人有什么?
现在能在工部混日子,也挺好,至少前半生没实现的抱负,现在全都实现了不是吗?说出去,好歹能说,我唐某人也是做过大官的人了。
经过唐寅的提醒,孙交不由回想朱浩曾跟他说过哪些话。
一时无法理清思路。
这边还在聊着,门口有户部吏员探头张望,似有什么事情。
孙交脸一板,喝问:「没看到本部正在会见客人吗?」
吏员进门后躬身说道:「部堂,户部衙门外有人来找唐员外郎,说是找他商议军机大事,您看是否……」
唐寅马上起身:「孙部堂,在下尚有事,您看可否等以后再详谈?」
孙交有些懊恼,我这边还没问完,这是谁不开眼把唐寅叫走?
再一想。
不对。
现在正是把唐寅安排去当内三关总督的关键时候,估计文官跟皇帝之间的博弈已经开始了,我怎么听了新皇一番话后,只纠结谁入阁的问题呢?不是应该更关心眼前这位诗画双绝唐伯虎的前程?
「你……你先去吧。」
孙交本还要问朱浩哪儿来的自信,觉得你能当上内三关总督?
但想想又不对,朱浩走的时候,西北局势还没紧张到如此地步,他那时就知道过了一个月后西北局势,居然危急到需要朝廷安排内三关总督在统领内关防御的地步?
等唐寅出门时,孙交正要起身去送,却被前来传话那吏员给拦住。
孙交喝斥道:「你干嘛?」
那名吏员战战兢兢地回道:「回……回部堂的话,外面来邀请那人,下官好像认得,乃张永张公公府上的人。」
「张永?」
孙交皱眉。
「就是前司礼监掌印张公公!」
经过吏员提醒,孙交才想起张永是谁。
当初诛灭刘瑾后,张永掌司礼监事,同时还提督尚膳、尚衣、司设、内官诸监,整容、礼仪、甜食诸房及豹房、浣衣局、混堂司、南海子事,可以说权势熏天,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当下心中疑惑起来。
这个时候张永派人来找唐寅干嘛?
还知道唐寅人在户部?
张永在正德后期,频频以参军的身份到全国各地灭火,宫中的职务基本丢光了,就留下个御用监太监的职务,去年更是被御史参劾失势,被褫夺官职在家闲住,人也不能出京城,难道张永有什么想法不成?
...........
...........
孙交不理解的事,到了第二天朝议时,就彻底明白了。
朝堂议事时,当皇帝当众提出要增加内三关总督职位后,文官没有出来反对的。
在廷推人选时,上来就有给事中出面保举王府出身的唐寅,还以他曾在安陆剿匪有功为由,论证这是个不错的人选。
孙交再去看杨廷和等阁臣的反应,非常想知道彭泽等杨廷和心腹的反应……
没有反应。
也就是说,无论此事是否由杨廷和主导提出,至少在杨廷和那边看来,让唐寅去当内三关总督,符合派系利益,是可以妥协并同意的情况。
孙交惊叹不已:「敬道这小子简直是在玩火,提前一个月预感到西北局势出现变乱,不早些提醒,居然想着怎么去算计阁臣和部堂?咦…他是怎么算出今天这一切的?」
孙交作为户部尚书,本来在谁当内三关总督这件事上,有很高的发言权。
甚至他出来反对唐寅当内三关总督,皇帝也要好好斟酌一下这件事是否可行。
但现在的他可不会当出头鸟,他心里很清楚,自己不出面同意或者反对的原因,正是因为昨天朱四单独留下他跟他说了一大通,或许正是因为朱浩猜到他态度模棱两可,才让皇帝在朝议前把他叫去商量一番,先堵上他的嘴。
朱敬道!
瞧瞧我这女婿!
真是不可理喻!
等他回到京城之后,看老夫怎么收拾他!
朱四好像早就料到廷议时唐寅会成为热门人选,反而有意无意表达出一种「不知道唐伯虎到底行不行」的态度,反而问在场一些说话有份量的人,像是要用他们的肯定来帮唐寅履任内三关总督背书。
但除了几名侍郎级别的官员出来说话外,六部尚书一个评价的都没有,内阁四人也都保持沉默。
最后朱四只能把目标转向杨廷和。
朱四问道:「杨阁老认为,唐卿家可是好人选?」
杨廷和道:「尚待观察。」
朱四道:「这万一,唐卿家做不好这件事,就要辜负诸位臣工举荐了……朕是这么想的,他毕竟没有西北领兵的经验,若是直接委以重任,还得配备良好的辅助人才不可,这监军中官和勋臣人选,可要好好思量。」
孙交到这会儿突然才意识到有哪里不对劲。
昨天……张永去找过唐寅?
要说监军太监的能耐,这世上还有比张永更高的人吗?
虽然张永在外臣看来只是内官中的擅权者,也是女干佞,乃正德乱政祸患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张永功勋卓著,在正德朝时期每一件重要的战事中,都有他的身影。
就连宁王之乱,张永也是一号人物,虽然战事发生没多久就被王守仁三下五除二给解决掉,但后续安稳江西地方军心民心,还不是因为张永奉命前往抚慰,才能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正德朝时期很多近臣都这样,有能力有见识有军功,但同样也擅权武断,内外勾结,张永是这样,王琼也是这样……但谁敢否认这些人不是大明的能臣?他们现在失势,不是因为能力不行或者声望不足,只是不为正统文官所容罢了。
这边孙交还思绪万千。
另一边兵部尚书彭泽出列提议:「陛下,臣认为前御用监中官张永,或能胜任监军之职。」
孙交心又是「咯噔」一下。
当彭泽把张永举荐出来,这代表一件事,那就是杨廷和派系的人,想给唐寅找麻烦。
你唐寅不是奉命往内三关当总督吗?我们就以「保护你爱护你」的名义,给你派个狠角色,把夺职闲住的张永派给你。
你看我们很贴心吧?
张永之能力,岂是一般人能匹敌?
能力越大,越不受管束,等到了内关,你唐寅还有资格在军中发号施令?人家听监军太监
的也不会听你的。
听谁的不要紧,不管未来你有功没功,都会以你到任后不能服众为由,直接把你给摁下来。
你唐寅去西北后还想执行小皇帝给你的特殊任务?
想要收拢兵权?
对不起,有张永这么号猛人在,你们的如意算盘就打不响。
孙交心想:「杨介夫真是一步妙棋啊。「
但随即他又想到一件事,昨日张永派人去找唐寅,是谁给张永通的气?
文官派系?
不对。
文官从来不会在事没成之前,就去消息外扬,尤其张永还是被夺职的太监,文官更不可能私下里与他接触。
难道说……
又是皇帝?
皇帝料到了今天的事?还是说朱敬道这小子....
朱四道:「张永是很好,朕也觉得,他应该能胜任,不过……还有别的人选吗?」
言外之意,朱四对此人选不太满意。
随后大臣们便缄默不言。
除了张永外,我们不提议任何人,让你皇帝没得选。
本来监军太监这职位,就是皇帝派去监督三军的,应该由皇帝来决定,但现在文臣同意由唐寅来当内三关总督,好像皇帝也必须要在监军太监的事情上采纳大臣的意见。
「此事暂时搁置,稍后再议吧。」朱四道,「那……勋臣应该派谁去?杨阁老,朕想问问你的意见。」
这次朱四很直接,又是盯着杨廷和开炮。
杨廷和道:「怀柔伯或合适。」
「哦。」
朱四点头,「新任怀柔伯镇守京师多年,是该派出去做点事,朕本来打算让其去南京的,毕竟南京现在……也需要人。既然杨阁老认为他合适,那就他吧。」
这次皇帝没进行任何拉扯,直接就同意了让当代的怀柔伯施瓒跟着唐寅去内三关。
如此一来,连内三关总督人选问题还没有最终拍板,随军勋臣人选先确定了。
「有关谁去总督内三关军务之事,朕还要酌情考量,有些难做决断。」朱四自怨自艾一般在那儿说着。
杨廷和索性不再遮掩,直接道:「陛下,如今西北军情紧急,有关内三关防务,涉及京师安危,一旦内三关有难,京师必定大乱,城外乡野间数十万百姓将流离失所,请陛下顾念天下苍生,及早定案。」
此话一出,孙交直接翻了个白眼。
这是又被小皇帝给说中了。
现在小皇帝不想让唐寅去当内三关总督,杨廷和还要催着赶着让唐寅去。
一个个的,你们到底是为了大明的前景?还是为了个人利益党同伐异?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一十二章 定下来了
在孙交和很多朝臣看来,需要拉锯很久的内三关总督之事,在一次朝议后基本便确定下来。
唐寅作为内三关总督,领右金都御史兼工部郎中衔,提调内三关军务、粮草辎重、防备等事宜,等于是官升一级,与他同去的则是怀柔伯施瓒和太监张永。
1...315316317318319...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