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显然朱四也知道,微服出宫,不能把阵仗闹得太大。
张佐这样经常跟外官相见的近侍绝不能带,不然是固人看到张佐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立在一个少年人身后,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
.....
坐下来后。
朱浩摇头道:「陛下不应该出宫。」
朱四笑道:「朕就知道,你见到朕一定会出言怪责,连张佐、黄锦他们也说朕不该出宫,可朕就是出来了!你以前不是说过吗?当皇帝就要体察民情,不能永远躲在深宫高墙内,那样不知民间疾苦,会被臣子蒙骗,做出指鹿为马的荒唐事。」
朱浩点头。
这话的确是他说的。
但是……
唯道你不知道,你前面那位自己因为「体家民间店难道你不知道,你们回那位至市因为体会民间庆苦」太过,最后被定义为昏君?
要不是你堂兄太过胡闹,致英年早逝,恐怕皇位没你什么事。
正因为朱厚照经常走出宫墙,有此前车之鉴,闹得现在大臣规划你将来的治国之道,首先就要防止你跟民间接触太深。
朱四笑呵呵道:「你在江南好玩吗?朕还没去过江南……听说那里山好水好人也好,朕真想过去看看。」
坏了。
不仅拥有你皇兄任性胡闹的性格,甚至还想出巡江南?你这是犯忌讳知道不?
扶你上皇位的两人,一个张太后,一个杨廷和,现在在朝中的影响力可不小,你现在就玩心大起,很容易落人把柄,把自己置于不利位置。
「朱浩,你不知道,你不在京城期间,唐先生也暂时离开了朕……他如今在西北可能耐了,刚得到他的上奏,说他已经领军到了宣府,暂时节制宣大军政事务,朕准备把偏头关和山西等地军务一并交给他,内三关也归他统领……你之前说过,总制宣大军务,职责范围小的话,只能管理宣府、大同两处,要是扩大权限,西北半壁江山都可以由其暂管……「
朱四见到朱浩便说个不停。
也不管朱浩爱不爱听。
可能是长久没人平等说话,把朱四给憋坏了。
「朕现在成婚了,不但有了皇后,还有两个妃子,你也知道,其实朕不止有她们,皇宫内还有很多女人,一个个都天香国色……朕最近努力让她们怀孕,这样她们就能为朕诞下皇子,到那时朕就不用担心皇位再旁落到别的支脉,是这样吗?」
朱四继续说着。
旁边听得黄锦和朱宸都感觉自己很多余。
这些话,是我们能听的吗?
简直入耳都是一种罪过。
朱浩苦笑一下。
这货才当皇帝没多久,就想早点生儿子立太子?
还怕你百年后皇位旁落?你一个少年郎怎么这么多顾虑呢?你要是死了,还在意那些干嘛?
不过朱浩还是点了点头。
「可是进展很不顺利,朕也不知怎的,宫里那些女人就是怀不上……最近朕想跟太医求药,但又怕太医害朕,所以最好你能帮朕!」
朱四想生孩子,却又没本事,居然想让朱浩相助。
朱浩差点想问他,这种事只能靠自己,怎么别人帮你?
还有什么进补的药……
中医理论中,是药三分毒,没事吃什么药?
再说这种事是能靠吃药来解决的吗?
亦或者你这小子年纪轻轻,某些方面就不行了?
真是……唉!
一言难尽啊。
「陛下出宫多久了?」
朱浩问道。
「没多久,也就半个多时辰,朱浩你不是想催朕回宫吧?不用着急,朕想问问你南方的情况……朕收到你传回的消息,知道魏国公已同意归附朕,你帮朕收揽南京军权,让姓杨的盘算落空,你真是朕的大功臣,朕一定要重重赏赐!」
朱四兴冲冲道。
朱浩道:「南京的事,臣是要好好跟陛下分析一番,不是简单地说魏国公归附就可以信任重用,若是遇到变天的事,他十有八九还是会隔岸观火,而且到那时,南京距离京师山长水远,肯定指望不上。」
朱四笑道:「没事,总之现在魏国公听朕的,如此一来姓杨的就不敢把朕怎么样!经历西北的事情后,朕觉得现在姓杨的既好说话,又不太好说话,总之朝会上他成天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朕觉得他是在等候机会,给朕来个大的教训。」
朱浩心想,你也知道杨廷和在寻找你的破绽,准备来个大翻盘?
虽然你做的很多事,都是我授意的,但你在朝堂上的强势,也让文官感觉受到极大压制,在张弛有度、恩威并施上,你还太过稚嫩,不能做到打一棍子给个甜枣,总想一棍子把别人打死,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你是过瘾了,但杨廷和怎会甘心离朝?
「姓杨的在西北之事上吃瘪后,主动上疏请辞,朕听你的,没同意,还赐了他东西。」
朱四恨恨道,「就不该赏赐,或许直接把他赶走,朕就安生了!其实朕觉得,现在条件差不多成熟了吧?难道朕以后天天守着那个老顽固过日子?每天看到姓杨的那张臭脸朕就很烦,多想站在那位置的人是你啊!」
朱浩赶紧劝道:「陛下,不能太过心急。」
「老是这话,朕觉得,若是再给姓杨的一个教训,咱就直接出手把他赶走……现在吏部那边跟发了疯一般,没事就跟朕提什么要多任用一些守礼数的大臣,朕知道,那些人都是姓杨的门生,姓杨的一边说放权给朕,一边却不断在朝中培植势力,现在朕觉得这朝中几乎大半人都听他的,朕这个皇帝当得很没劲。」
朱四本来还兴奋说着,到了后来,神色间不由带上了几分委屈。
好像当皇帝就应该一言九鼎,随心所欲,天老大他老二,人世间没什么人敢跟他说一句重话!他想用谁就用谁,想让人滚蛋就滚蛋,甚至生杀予夺完全掌控在手……
这明显只是理想中的皇帝模样,自古但凡做到这地步的皇帝,最后历史公断无一不是昏君,通常只有亡国之君,才拥有随心所欲的权力。
朱浩道:「臣不是说过吗?此事非要等明年年中不可,陛下登基前两年是个槛,这个槛一过,很多事就好办了!陛下现在要做的是耐心等待,我
们的第一目标,其实是针对杨阁老,剩下的人……只要杨阁老退下去,还不是随陛下拿捏?」
朱四一拍桌子:「可是朕就是不想受那老匹夫的气!」
朱浩很想说,你不想受也要受。
正说着,骆安从楼下上来。
朱四侧头看了过去,问道:「有事吗?」
他跟骆安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见了,但对骆安就没那种朋友间的感情,更像是上司对下级训话。
当然,骆安从来没指望过能跟皇帝当朋友,连忙道:「回陛下,杨阁老的公子杨慎,联同余承勋等人,说是要为朱先生接风,人已到了德胜门外码头等候。「
因为朱浩没从水路回京,杨慎他们去接朱浩,扑了个空。
朱浩道:「陛下还是先回宫,有事回头臣详细跟您说。这宫外之地,既不安全,又人多眼杂,实在不该于此等地方商议事情。」
「那些人真混蛋,影响咱君臣叙旧!」
朱四嘟囔两句,随即道,「朕让人把最近没处理的奏疏,都给你送到思贤居,你早点过去,朕等着你给姓杨的致命一击呢!」
.......
...........
朱四看到朱浩,掰扯一顿后,终于放下所有担心回皇宫去了。
朱浩则收拾心情,回翰林院报到。
同时也让人去通知杨慎他们,告诉他们自己已从崇文门进了京城,并已往翰林院去了。
不料到了翰林院,已有人听说他要回来,特地在此等他,正是刘春。
刘春入阁后,并没得到什么器重,虽然朱浩已叮嘱朱四,让其在朱批时,多采纳刘春的意见,这样突显刘春在内阁的地位,但明显朱四对于批阅奏疏什么的没太大兴趣,刘春也很难在票拟中做出像样的成绩来。
「来了!」
刘春到翰林院,属于莅临指导,一群人围着他,连翰林学士、新掌院石斑都来作陪。
大家知道,刘春回来就是专程等朱浩回来,跟朱浩叙旧。
多少人羡慕嫉妒恨。
堂堂阁老,不为别的事来翰林院,造访的唯一目的,就是接见一个后生晚辈……这对朱浩来说,得是多大的荣幸?
但也有人觉得,刘春的举动,等于是把朱浩架到火上烤。
刘春明知自己不受杨廷和待见,还表现出对朱浩如此器重的模样,那到底是在帮朱浩,还是在害朱浩?





锦衣状元 第七百四十章 从不说假话(求月票)
朱浩在翰林院,本是不擅交际之人,跟他结交的翰林,多只是表面上客气几句,其实并无多深的交情。
这跟朱浩的年龄和状元之位太过碍眼有关。
任何一个衙门,年轻而才能卓著之人都不会受到同僚的待见,也跟朱浩出身安陆州,又是锦衣卫出身有关。
就算别人不知道朱浩的家族使命具体是什么,但心里都清楚锦衣卫朱家留在安陆多少跟兴王府有关,这样一来自然敬而远之。
但这次朱浩回来……
明显感觉到周围人对他很是热情。
一个固都过来打招呼,显得一副熟稔的模样。
朱浩猜想,自己可能是沾了刘春的光,毕竟堂堂内阁大学士在这里专门等他,再加上朱浩这次是跟余承勋出去办事,杨慎和余承勋现在对朱浩也很重视,众人便觉得朱浩前途似锦,就算嫉贤妒能,也要跟朱浩维护一下关系。
简单寒暄过后。
朱浩被刘春叫到翰林院书房,意思是要单独跟朱浩叙话。
旁人没有谁不识相地跟过来,石斑笑着摇摇头,回他的学士房了。
刘春到书房里边后,特地以防止冷风灌入为由,让朱浩把门给带上,意思是这事不要被第三者听到。
朱浩其实也在思考这件事。
若是刘春真有意要提携他的话,大可回头再见便是,为何要在他回京第一天,就这么大张旗鼓跑到翰林院来见,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跟朱浩是一伙的?
刘春做事,应该没这么随心随性吧?
刘春也不招呼朱浩坐下,他自己也没要长坐的意思,看着朱浩,语气平和:「前两日,我与孙志同谈过你的事,他隐约向我透露,此番我能入阁,与你有关,却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怪。
朱浩终于明白刘春因何而来。
这是来找他释疑的。
刘春入阁这件事,在旁人看来,是小皇帝积极争取的结果,但放在杨廷和那边,谁都知道刘春入阁则是为堵住杨一清和谢迁回朝的路。
至于刘春本人……从一开始就没觉得自己能入阁,想着在翰林院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谁知撞着撞着,真把内阁给入了?!
现在孙交又在他面前说了一些模棱两可、不清不楚的话,让其更觉得自己入阁之事不简单。
好像天下间,能为他答疑解惑之人,只有朱浩了。
朱浩眉头微皱,摇头道:「我不明白孙老这话是何意。」
刘春叹了口气,突然就懊恼起来:「我刘仁仲生平未做过对不起朝廷和百姓之事,自问能掌管翰林院,已是上天对我的恩赐,却未料临老了还能入阁,为朝廷尽一份绵薄之力,深感荣幸。
「但我自知如今这局势,怎么都轮不到我来入阁……你能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朱浩苦笑道:「刘阁老作何自怨自艾?敢问翰林院中那么多人,有谁会比你更有资历和名望?」
「话是这么说,可你也该知道……唉!」
刘春欲言又止,长长叹息。
朱浩道:「刘阁老是想说,杨阁老那边会同意,很出人意料,是吧?「
刘春拿出「孺子可教」的神色,望着朱浩,微微颔首。
「其实杨阁老会同意此事,多是为阻止杨应宁和谢于乔回朝而已,陛下派到江南的人里边,有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骆安,此人尚未到南京,就到镇江去拜访杨老部堂,你猜猜看……京中的杨中堂会怎么想?」朱浩笑道。
刘春恍然大悟。
其实他入阁的原因,在杨廷和、蒋冕等人看来,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只需
要稍微琢磨一下,很容易就能猜出是为了堵住杨一清和谢迁回朝的路。
刘春本就不是没有脑子的人,但当局者迷,正因为他深陷局中,才没有看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内阁其余四人,包括朝中少数的明眼人,早就参透一切,但在刘春面前,其实不好意思说,你入阁就是被人拿来当枪使的,而刘春之前其实也隐约得知皇帝要征召杨一清和谢迁回朝,但都没往深处去想。
孙交不好意思捅破的窗户纸,现在却被朱浩轻易便捅破了。
刘春道:「其实说起来,你也没做什么,是吧?「刘春虽然想明白了自己因何入阁,却不能理解孙交之前有关让他来「求教」朱浩的言辞,他也不觉得,朱浩这样一个在朝当个翰林修撰,随随便便被人丢出去跑辛苦差事的小人物,能到左右谁入阁这么大的事情的地步。
「看刘阁老怎么想了,其实学生不过就是去江南走了一趟而已……」
换作在孙交面前,朱浩直接否认就行了,但在刘春跟前朱浩却不好意思说谎,而是打了个马虎眼。
入阁这件事上,其实刘春是被新皇和杨廷和两边的人当枪使,朱浩感觉目己利用了刘春挺不好意思的,就算间接帮刘春入阁,帮助其实现人生目标,但不告知缘由而用,还是利用,所以现在任何扯谎,都可能为将来留下隐患。
那就不如来个插科打诨,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刘春听出一些意思,用长辈带着一丝警告意味的眼神,瞪了朱浩一眼,似有几分埋怨,语气却很和善:「难怪志同总说你少年老成,看来真是如此,你前途不可限量,做事还是踏实本分一些好!「
话说到这里,其实差不多了。
此时外面正好有人前来通知,说是杨慎和余承勋已经回了翰林院,让朱浩出去相见。
.......
.........
朱浩跟刘春一起出来。
杨慎和余承勋见老少二人走在一起,其实挺讶异的,毕竟刘春现在入阁后,也算众矢之的,突然跑翰林院来,还点名只见朱浩一人,总给人一种朱浩是什么重要人物的感觉,或者说朱浩要受到重用。
谁都会想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那就是刘春的政治立场到底倾向于新皇,还是说只是个骑墙派?
没人认为刘春是杨廷和的人,若真是的话,那先前刘春要入阁早就入了,不用被皇帝提出他为人选后,君臣间还经过大费周章的拉扯和斡旋。
等朱浩送走刘春,回到修撰房,发现房里只剩下杨慎和余承勋二人。
此时已近中午,众翰林要么去吃饭,要么看到杨慎一脸严肃的样子,猜想不会有什么好事,便找借口先走了。
「刘学士来跟你说什么?」
杨慎的话很唐突。
语气唐突的同时,称呼也很成问题。
或许在杨慎眼中,刘春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阁臣,只是一个被临时拉到内阁充数,回头随时都可能会因为派系斗争而致仕之人,或许就是那种入阁最晚却率先告老还乡的过度者。
朱浩道:「他问我,他到底因何入阁。」
「呵呵,他问你这个?」
杨慎本来表情挺严肃,听了朱浩的话,不由咧嘴-笑,面含嘲讽。
朱浩摊摊手道:「我也很纳闷,他说是孙部堂让他来问我的,我只是跟他说,难道他不知道陛下派人去过镇江和余姚的事情吗?然后他就没话说了……跟我提了几句勉励的话,便提出告辞。」
杨慎的笑瞬间敛去,冷冷地道:「你就这么跟他说的?」
「不然呢?」朱浩道。
杨慎没好气地道:「你也太诚实了吧?你完全可以说,他刘仁仲是翰林院中资历最深厚之人,他不入阁谁入阁这种话……敬道,你还是缺少为人处事的历练,有时候做事不能如此耿直啊。」
「哈哈。」
余承勋在旁边笑道,「我就说嘛,其实敬道什么事都明白,他就是不说而已,若说了……那便是一鸣惊人。」
「呵呵。」
朱浩摇头苦笑一下。
有关刘春来找他的事,要编瞎话去骗杨慎,反而会引起怀疑,因为刘春来找他实在是太过「冒失」。
当然这种冒失,或就是刘春有意而为之,正如孙交之前对朱浩的一种提点和教育一样,刘春也不是那种喜欢做事一板一眼之人,也会用一些手段,让朱浩知道立场的重要性。
既然编瞎话不好蒙混过关,那就实话实说。
朱浩把实话说出来,杨慎一想,刘春入阁后的确没大作为,估计也纳闷自己人生为何会有如此大转变,来问朱浩缘由,好像就合情合理了。
主要因为朱浩去了一趟江南,可能知道皇帝派人去拜访杨一清和谢迁的事。
以之前余承勋回到京城后,汇报朱浩跟他在南京的对话,其实就提到有关杨一清和谢迁将要回朝之事,余承勋还因此在南京时做过上报。
既然朱浩什么都知道,那孙交让刘春来问朱浩,就说得通了。
但还是有一点无法做到合情合理。
那就是有关孙交为什么不自己跟刘春说,非要让其来问朱浩?难道孙交不知道如此会对朱浩的政治立场形成影响?
还是说孙交本来的目的,就是让杨廷和与他杨慎怀疑朱浩,以便让朱浩从杨廷和派系中抽身出去?
杨慎甚至在想,难怪孙志同现在多倾向于皇帝一方,看来他是摆明要往新皇阵营靠拢,这是连女婿都不放过,要拉女婿一起向朱四投诚啊!
可惜……
孙志同不知道朱家对兴王府做过许多错事,朱浩根本不可能获得新皇信任。




锦衣状元 第七百四十一章 回京事更多(加更)
杨慎和余承勋没详细问朱浩路上经历过什么。或许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无关紧要吧。
朱浩留在南京有其合理性,毕竟朱家就在南京,朱浩在没有什么差事的情况下,说要留在南京尽一下孝子贤孙的本份,在儒家人听来,这理由再合适不过,都没人跟朱浩去计较你到底是不是在家孝敬长辈。
谁问了,反而显得问话之人不明事理,不懂得孝义礼法。对于朱浩回京之事,杨慎甚至都没去跟杨廷和提。
也在于如朱浩先前分析的那样,只要他朱浩不是背地里给新皇出谋划策之人,那去探究朱浩到底给谁做事,已无意义,反正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管他呢。
杨廷和既然产生怀疑,就不可能再把重要的事委派给朱浩。
但这并不影响杨慎和余承勋跟朱浩之间的私交,至少在两人看来,朱浩一点问题都没有,反而因为朱浩说话率直,加上做事、分析能力很强,可以成为不错的帮手。
他们也愿意拉朱浩这只「迷途的羔羊」,让朱浩重新找到组织的温暖,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是在拯救朱浩,让朱浩可以在仕途的正轨上发展。
他们还觉得这是做了一件好事。其实就是想利用朱浩办事而已。
······.
·······
朱浩回京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一大堆奏疏。
思贤居内,朱四毫不客气,亲自帮张佐,把一大摞的奏疏搬到朱浩面前,笑呵呵道:「朕知道你要回来,最近都只是让张佐他们把不太紧要的奏疏给批了,剩下的全都留给你!」
朱浩很想说,你真是不顾念我一路旅途辛苦是吧?
为了赶回京城,我这两天两夜就没怎么合眼,这下好了,回来后就直接给我塞上十天半个月的题本和奏本让我来批?
我真是要谢谢你啊!
朱四招呼张佐,道:「还等什么?过来帮忙,还有要用到什么人,朱浩你直接说,朕给你叫来......现在唐先生不在,就靠你一个,实在辛苦你了......」
朱浩没好气地瞪着朱四,问道:「那陛下呢?」
「我..........就休息休息,这几个月你不在京,朕每天面对这么多枯燥的东西,累都累死了,再说朕不都跟你提过了?朕要早点生儿子,这件事不是也很重要吗?所以批奏折的事,交由你来代劳了!」
朱四一副大言不惭的样子,好像用朱浩批奏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话在张佐听来,都觉得不堪入耳。
当皇帝哪能这样?
自己的事让别人来干,还说得如此义正词严?
张佐用同情的眼光望着朱浩,大概朱浩不在京城,最忙的人就要数他,现在终于解放了,整个人松了口大气。
·····.......
夜里,朱浩对着不同的奏疏,奋笔疾书。
这其中以西北军务上报最为紧要,但很多都只是在哭穷讨要钱粮,不但宣大一线索要,三边也在药,蓟辽那边也在要,而且明显朱四登基后,蓟辽一线的形势也开始恶化,东蒙古部族和辽东一线女真部族蠢蠢欲动。
大明早期,防备重点都在西北,根本就没有把东北放在眼里,觉得那是一群虾兵蟹将,上不了台面的小人物,辽东只是安排巡抚、提督一类的官职,没有下辖几个区域的总督官职。
1...328329330331332...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