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朱浩,你明天就要走了,今晚咱们好好喝一顿,朕想跟你多谈谈未来的事,朕要知道,你准备几时把姓杨的赶出朝堂……」
……
……
君臣联谊到很晚。
朱浩只是在后半夜,稍微小寐了一会儿,不到天亮就要去锦衣卫衙门报到,由锦衣卫的人「押送」,前往「戍所」,也就是西山煤矿矿场。
同去西山的主要是国子监被发配的监生,以及翰林修撰中署名比较靠前的蔡昂。
朱浩和蔡昂同乘一辆马车,等于是互相间有个照应。
「一把老骨头,撑不了几天了……」
蔡昂在朱浩面前,总觉得岁月蹉跎。
其实蔡昂年岁不过四十多,在翰林院中,这年岁正是当打之年……想晋升学士,非要知天命之年才行,至于入阁,五十多都是早的,六十多岁入阁的比比皆是……蔡昂本身也无那么多感慨,只因为朱浩年岁太小了。
比他儿子年岁都要小,蔡昂才忍不住作此感慨。
朱浩笑道:「蔡兄不必自怨自艾,去个西山而已,没几步路到了后自会有人安排我们日常起居,就当是过去混个清静。到时让人多给我们找几本书来,好好研究一下,探讨一番岂不是很好?」
「呵呵。」
蔡昂不知道朱浩怎么会有这般豁达的性格。
「对了蔡兄,我听说你的同乡中,有个叫吴承恩的年轻人,你认识他不?」朱浩笑着问道。
蔡昂很是讶异,不知道为何朱浩会突然提这个,点了点头道:「确实认识……那小友很有趣,回乡时他曾登门拜访,学问挺好,却总喜欢说一些神仙志怪的传闻。哦对了,听说湖广那边有人写了一本跟猴子有关的说本,还被编成戏文,他最是喜欢不过……」
朱浩心想。
可不是么,《西游记》本就是吴承恩大作,现在被我提前搞出来,那吴承恩看了未来自己写的东西,就算今生不会再触碰,也会越看越亲切,感觉自己想法跟故事的起承转合雷同,那还不得活在阴影里?
蔡昂问道:「这马车真颠簸……对了敬道,你怎突然提到吴家小友?」
「嘿嘿。」
朱浩笑道:「我是年轻人,对各地的年轻才俊有所耳闻,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其实我也写过一些志怪说本。」
「啊?你还写过这个?」
蔡昂很惊讶。
你少年老成,十几岁考中状元
,估计从幼年记事开始就被人硬逼着做学问吧?居然还有心思琢磨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朱浩笑道:「蔡兄所说的那个有关猴子的说本,就是我写的。」
「咳咳……」
蔡昂剧烈咳嗽起来。
好家伙。
眼前这小子真是神童,不但学问了得,还触类旁通搞一些稀奇古怪的学问?
「蔡兄没事吧?」
「没事没事,若是你见到吴家小友,他定会缠着你不放……话说回来,他比你还年长几岁,只是科举不顺,或是太在意经义外的东西。」
蔡昂说到这里,已是昏昏欲睡。
朱浩问道:「那能联系上他,让他到京城吗?」
蔡昂闭着眼,摇摇头道:「难啊,吴家就指望他鱼跃龙门,怎可能让他外出游学?不过你若是惦记他,我回头写家信时,顺带提你一句,让他知道,原来他推崇的名家,竟就在我身边供职……或能了解他心中魔障,一心扑在做学问上。」
蔡昂对吴承恩可说非常欣赏。
但始终一个是进士,一个只是斗升小民,互相间牵扯不多,有欣赏也难谈什么器重,蔡昂自己如今也没在朝中混出个名堂来呢。
朱浩明白,若是让吴承恩放弃科举到京城来,基本不现实,这念头的读书人,被家族寄予厚望,多以科举为主,岂能说放弃就放弃?
没有科举功名,如何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这社会只承认进士,当然举人也有一定社会地位,但生员最多也就是在地方上小有声望罢了。
马车在颠簸中行进。
护送的兵士和锦衣卫驱赶着马车,快速向前。
虽然路途不是很赶,天黑前一行定会抵达西山矿场,不至于在路上过夜,但这毕竟是流放,不是真正出来旅游,兵士所持还是押送犯人的态度。
朱浩道:「蔡兄有时间写封信回去吧,我想跟你这位吴家小友,一起探讨下学问,或可以帮他运作一番,看看是否能纳个监生。」
锦衣状元 第七百五十三章 换谁?怎么换?(加更)
宣府。
唐寅收到朱四的来信。
由锦衣卫秘密渠道传达,信中隐晦说明了京师的一些情况,这样君臣间的私人信件,在唐寅当上宣大总督后,已来往过多次。
现在唐寅要上报宣府的情况,有走朝廷和锦衣卫两条路线,等于是他有了上密折的权力。
「……陛下说了,敬道已往西山去,等于是自我流放,他过去后会在那儿停留两个月,中途可能会到宣府来……差不多等到他回京时,就让我收拾好,跟着一起回去。」
唐寅跟蒋轮传达此消息时,语气轻松。
宣大总督这职位,看起来风光,但他做得已是心力交瘁。
这职位根本不适合他,他只是靠居庸关大捷的声望,还有他出身兴王府的天子近臣身份,维持住现在宣府的安宁。
他本身并不是当宣大总督的合适人选,军务和政务两方面,他多数时候都要求教手下人,还要靠朱浩给他暗地里出谋划策,甚至有时候还会去请教张永。
在得知能回京师后,他感受到一身轻松,觉得自己终于要解脱了。
蒋轮到:「伯虎兄真舍得走?这里虽然……不比京师高床软枕,但有权有势……陛下准备给您安排何等差事?」
唐寅笑道:「敬道先前就跟我提过,干完西北的差事,回去后便赋闲在家,安心静养一段时间。」
这下蒋轮更不能理解了。
「孟载,陛下和敬道都没提过你是否要留在西北,若是你愿意的话,可以常驻此地,对你积累在五军都督府的声望很有帮助。」唐寅道。
蒋轮摇摇头:「没本事,还是不要硬占着茅坑不走,我跟伯虎兄回京城,正好过几天舒心日子。话说军功,先前已赚足了,谁曾想跟着你来西北一趟,能捡这么大便宜?还是伯虎兄高瞻远瞩。」
「别谢我。」
唐寅没好气地道,「要谢就谢敬道,所有一切都是他给捣鼓出来的。」
「是是是,都谢,都谢……回去后定给他送一份大礼。哈哈。那伯虎兄你走了,谁来接替这职位?不会又送还给彭尚书的门人吧?」
蒋轮现在对于朝中局势也基本能看清了。
西北现在但凡跟王琼、陆完、王宪等人有关系,都被打压,而彭泽一党,则逐渐上位。
唐寅之所以能在没有治军经验的情况下,把宣府的局势给硬抗下来,就在于宣府、大同一线多是王琼派系的人,他们急于要找到新靠山,靠拢了唐寅这棵大树后,人心便都安定下来。
若是唐寅走了,没个能主事的人,宣大一线还是回乱,尤其怕彭泽的人把宣大权力给拿走。
唐寅道:「不出意外的话,会委派前任宣大总制臧凤前来接任,若是西北来年到年中仍旧安宁,宣大总督的职位都可能临时撤掉……不管怎样,我都不去操这心了。」
……
……
唐寅一心准备回京当闲人。
这几年为官的经历,看似很有牌面,但其实其中的辛苦劳累,只有唐寅自己清楚,他这样习惯了闲散生活的人,根本就不适应循规蹈矩、日夜操持军政事务的生存方式,早就跟朱浩提过很多次,要回老家寄情山水。
就算要他留在京城,也最多当个幕僚,或是小事上跑跑腿,而不要再给他安排什么重要差事。
另一边。
张永收到了杨廷和的信函。
前来送信的人,名叫吴州,是陈九畴的门客,眼下陈九畴被调回三边待用,杨廷和也想积极把陈九畴运作回宣大当总督,毕竟唐寅临时救火队长的任务已完成,没必要让他这么一个毫无理政和治军经验的老书生留在西北要职
上。
「……中堂大人希望,张公公能在此事上出力。」
吴州是典型的幕僚,说话办事多是建议和恳求的口吻,他本就是陈九畴的左膀右臂,举人出身,从未当过官,在西北军政界人脉很广。
张永把书信放下,叹息道:「眼下唐制台在西北,可说是声望正隆,就怕……咱家有心无力。」
吴州道:「这点张公公毋须担忧,唐大人从西北撤下是早晚之事,只希望关键时候,张公公能在谁继任上,上奏疏以陈明。彭尚书为表诚意,已备下厚礼,准备送到张公公府上……」
先前杨廷和以把张永两个弟弟重新封爵,或是赐什么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之类的好处,让张永为其效命。
结果张永在居庸关一战中并没有听杨慎的话去阻挡唐寅出兵。
现在杨廷和改了战略,让彭泽给张永送银子。
名你不喜欢,权你可能觉得自己拿不到也拿不稳,那银子总归是你所好吧?
「哎呀。」
张永听了这话,真有些动心。
对张永这样的人来说,前半生虽然风光,但为了维持个好名声没攒下多少家底,或者说距离他心中的期望值差得有点远,现在彭泽这么识相,知道他缺银子就给送银子……太监最喜欢的就是攒钱,很合张永的胃口。
在银子面前,张永就要好好想想了,自己算是新皇派系的人吗?
怕是新皇对他会有隔阂,唐寅也不会把他当知己亲信,而且他张永也不屑于听从唐寅的调遣。
「厚礼,是多少?」
张永不玩虚的。
说送礼,那就看看你们的价码是否能让我心动吧。
吴州笑道:「纹银三万两,若是张公公觉得不够,还可再商议。」
这价码的确很高。
当年刘瑾当政时,受刘宇贿赂,一次收了一万两便大喜过望。
张永收了那么多人的礼物,从来没有超过五千两的时候,这彭泽一上来就送三万两,让他觉得,这是个大方的人,或许真可以跟其谈谈这笔生意。
「嘶……不少,的确不少。」
张永一听,脸上满是笑容,旋即又皱眉,带着疑惑道,「话说这西北军政大权,不是咱家能干涉的,就算将唐制台调回,要换上来的人,怕是陛下也要斟酌再三。咱家一介内臣,无甚能耐,就怕说出的话,没人肯听。」
吴州吹捧道:「居庸关之战,要不是有张公公坐镇,何来告捷?陛下对于张公公的意见,必定是在意的,只要张公公肯出言的话……」
张永道:「出言,就给三万两?」
作为一个太监,话说得浅显直白。
他不像那些文人一样,喜欢兜圈子,或者是打一些不切实际的包票。
张永觉得自己的意见不会被皇帝当回事,可他却会替陈九畴说情,以换取这三万两……若是这边说,你必须要成事才能给银子,办不成不给或者少给,那张永必定马上翻脸。
吴州笑道:「这是自然。就当在张公公这里买个交情。」
「好一句买个交情,买卖不成仁义在,这活,咱家接了!」
张永爽快答应此事。
……
……
转眼过了新年。
到了嘉靖二年。
朱四对于自己皇位的稳固,有了一定自信,当皇帝也当出点水平来了,感觉江山万里,有自己一席之地。
年后朝议第一场,是在正月初七。
众大臣年后上来就拿西北之事做文章,提出让唐寅回京,换上更有经验的人来接替其职位,并提到卸任的陈
九畴一直留在大同等候调遣。
好像陈九畴随时都可以重新上岗一般。
朱四面带不屑之色:「朕对唐卿家做事能力很认可,现在他在宣府干得好好的,为何要将他换下来?再说了,唐卿家回京师后,给他安排个什么差事做?」
众大臣一听,有戏。
这算是在谈条件吧?
皇帝的意思,不就是在说,你们只要给唐寅的官职合适,朕还是可以考虑的。
这件事非要由吏部尚书乔宇出来说话。
乔宇不再客气,走到人群前,恭恭敬敬道:「陛下,西北军务,涉及到兵马、粮草、安民、屯田等诸多方面,若非长久在西北耕耘之人,难以兼顾各方。如今南京太常寺少卿出缺,或可以唐寅调往,继任之。」
朱四一听,顿时拉下脸来。
「太常寺少卿?还是南京的官缺?乔尚书,你是在跟朕言笑,是吧?立了大功,却被调去南京,那和外放有何区别?」
朱四差点破口大骂。
又被朱浩给言中了。
安排唐寅去南京,还不给重要职位,看似调了个正四品的官职,属于高升,却是不痛不痒的职位,属于混事的,目的还是让唐寅远离京城官场。
乔宇没想到皇帝如此激动。
一个举人,当官不到两年,现在就能做到正四品的南京太常寺少卿,如此***厚职,多少进士混多少年求爷爷告奶奶都求不来。
居然皇帝还不满意?
乔宇没让皇帝满意,他只能求助一般望向杨廷和,毕竟此事杨廷和才是主导者。
杨廷和出来道:「不知陛下想给唐寅,调遣如何差事?」
此言一出,奉天殿中瞬间响起「嗡嗡」的议论声。
杨廷和不提建议,直接让皇帝自己开条件,这君臣沟通的方式……还真是特别。
朱四道:「怎么也该给个户部右侍郎当当吧?」
杨廷和很不客气回绝:「只怕此人难以胜任。」
「杨阁老,你让朕提,朕现在就提议让唐寅为户部右侍郎,这很过分吗?他为宣大总制,节调西北半壁军权,难道不该挂侍郎衔?再说了,就算唐寅是举人,大明也没有规定举人不能总制宣大,以往有过先例,不是朕擅作主张对吧?」
朱四不依不饶,就是要给唐寅争个侍郎的官缺回来。
锦衣状元 第七百五十四章 千年大计(求月票)
光是嘴硬,朱四可为唐寅争不来侍郎之职。
杨廷和不会在唐寅晋升六部侍郎这件事上做任何妥协,可以说,有他杨廷和在朝一天,唐寅直升侍郎就不可能获得许可。
当然若是朱浩出谋划策的话,还是有一定机会的。
但现在朱浩已向朱四表明态度,需要按照唐寅的意思,让其休养个一两年,让其可以把疲累的身心好好休整一番,为将来再一次出仕做准备……
朱浩必须要为唐寅的身体着想。
朱浩怕历史车轮滚滚而来,直接把唐寅的小命给带走,那朱浩前几年的努力就要付诸东流。
以往朱浩觉得做这种事有点难度,连朱厚照这个几乎意外落水感染肺炎之事,都没能幸免,唐寅历史上是正常的生老病死,只怕也难以阻挡。
但有了为刘春续命的经历后,朱浩忽然又觉得,或许有他在,唐寅朕的可以不用死呢?
对唐寅来说,嘉靖二年已是鬼门关。
只是唐寅自己还丝毫不觉得。
……
……
散朝后。
杨廷和神色严肃地返回内阁值房。
吏部尚书乔宇疾步追上,急声问道:「杨阁老,唐寅回朝之事,您看该如何安排才稳妥?」
如今连吏部用人,也非要以杨廷和意见为准,尤其像唐寅这样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非要有杨廷和首肯,吏部才敢以此为基础做决策和执行。
说杨廷和是当今大明的宰相,丝毫也不为过。
杨廷和道:「若是南五寺少卿之职依然不能令陛下满意,就安排北五寺少卿……或是外调地方,总之……不能让其为部堂官。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明白了。」
乔宇只是跟杨廷和说了这一句,便匆忙而去。
蒋冕连忙提醒:「不跟乔希大说说,有关翰林院之人外调之事?」
年后吏部还有一件比较令朝官们瞩目的事,那就是皇帝有意要把先前联名上奏之翰林官,待服劳役期满后,直接发散出馆,也不打算把这些人留在六部、五寺或是科道中,而是直接外调地方当官。
好似朱厚照对正德十二年众翰林联名跪谏时采取的惩戒措施一样。
不过那次朱厚照还用了杖刑,这次皇帝采取的事比较花里胡哨的方式,把人外放去矿场当苦力……
其效果再一般文官看来,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折辱文人的手段。
受罪多和受罪小没啥两样,都让当事者颜面无光。
杨廷和摇摇头,道:「陛下尚未在朝明言,故暂时不能跟吏部打招呼,免得……留人话柄。」
眼下只是众人猜测皇帝可能会这么做,皇帝并没有付诸实施,此事更多是皇帝采取旁敲侧击的手段,透露出相关意向而已。
「明日家中设宴,介夫可否赏光?」
蒋冕笑着发出邀请。
杨廷和先是一怔,随即点点头。
同僚之间联谊,属于寻常事,要知道杨廷和跟蒋冕一个首辅一个次辅,在哪儿见不是见?
……
……
唐寅还在宣府焦急等待自己被调回京师之事最终确定下来。
而朱四闲来无事,积极进行造人大计,只是好像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皇帝朱氏一门,自孝宗以降,就好像受到诅咒般,干打雷不下雨,致人丁稀薄,好几代都是一脉单传。
朱四怏怏不乐,却又无可奈何。
此时的朱浩,仍在西山,如火如荼搞他的「千年大计」,就是设计和研发火车。
宣大一
线军政大权,现在基本被皇帝掌控,回头若是一切顺利,臧凤到了这职位上,以后从京师到西山,再到宣大一线,运兵、运粮直接以火车来进行便可,这段路其实并不难行,除了中间途径居庸关,其余的路基本都算平坦。
火车这东西,原理并不复杂,就是用钢铁来制造轨道,再配上车轮和车厢,以大型蒸汽机车来带动驱驰。
原理不难,但难的是如何在科技落后的时代,造出火车这样的庞然大物。
不过朱浩有办法。
他到西山后,明面上做苦力,但其实皇帝早就派人来打过招呼,矿上的管事安排他记账,说是记账,其实就是绘制图纸,让人按图制造。
先前他去永平府时,已在那边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大批工匠已将成型的铁轨造了出来,铁轨的强度和韧度已达到标准,朱浩不着急直接造火车头和车厢,而是先让人制造车轮。
配套一些小一些的车轮,制成简易的「人力火车」,其实就是个不大的板车,通过两个人好似跷跷板一般的来回用力下压,以链条带动车轮运行。
这种铁轨板车,已在西山运煤中俱现。
朱浩将铁轨的尺寸变成未来火车要用的尺寸,以此来制造配套的板车,加上人力……才几天工夫,以现成的铁轨,铺成了一段三四百米长的铁轨,再用这种板车进行上下的运煤作业。
山上往上下运,一路下坡,用力不大。
上坡时则煤炭已卸货,人力相对轻省些……如此一来,从山上到山下的运煤工作变得轻松许多。
……
……
朱浩知道自己当官后,已难以兼顾科技强国的重任。
趁着现在杨廷和没致仕,他找到机会亲自到工坊、矿场和工地第一线劳作和实验,这种事做一天就少一天,以后等他真的位居高位,怕只能以远程监控的方式完成这些。
那时估计朝廷一天都离不开他。
现在杨廷和在朝,其实为朱浩节省了不少力气,至少朱浩不用兼顾朝中的方方面面,现在的朝廷体系运转自如,大事小情有杨廷和这样富有经验的老臣担当,吏治勉强能做到上下清明。
但等杨廷和退下去……估计一批老臣也会跟着引退,那时上来的新人,有几个能挑起大梁?
那时朝廷的决策权就不在杨廷和,而在他朱浩身上,就一个决策权就能让朱浩焦头烂额抽不开身。
所以朱浩趁着现在没到他挑大梁的时候,把推进科技进步的事情尽快落实下来。
因为火车系统光是设计的工作量就无比巨大,开销也很可观,目前朱浩在没有掌控大明府库的情况下,光靠自己筹措经费,明显不足。
第一步计划,是把西山的煤用铁轨和人力火车,运到京城和永平府。
第二步则是制造火车头和车厢。
第三步是将西山的铁轨往山西一线延伸,再在山西多开一些煤矿,把山西的煤矿运到京城来,再通过大运河往南送,再把漕粮和军械等,通过火车运到山西……
第四步,才是架设更多的铁轨,最好能以火车连通京城到扬州。
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想在长江上架设桥梁,是不可能做到的。
眼下最大的难题,就是开山和架桥这两种,尤其是从西山到山西这一段,要翻越太行山,虽然可以从北麓绕,但开山的工程量仍旧很大,加上一路上有不少河流……
设计路线,需要朱浩亲自勘探。
不能以后世的铁路路线来进行衡量,因为后世那是经过几代人的路线改进,技术也成型,才能实现跨越,而朱浩则要以最简单的方法,以最小的工程量……哪怕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