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锦衣状元 第七百五十七章 公开交易
陈九畴是杨廷和派系安插在西北的一枚重要棋子。
先前当宣大总督不顺,那是因为宣大地面战事连绵不断。
后来陈九畴被唐寅取代,皇帝没说要将陈九畴革职,也没说给他安排别的差事,等于说……是被朝堂暂时遗忘的人。
杨廷和派系自然不会安排其到别的差事上,吏部不做调遣,就是为让其在西北战事结束后,由其出面收割胜利果实。
之前仕途不顺,算是其不会打仗。
现在战事结束了,安安稳稳当宣大总督,整肃宣大官场,把陆完、王琼和江彬等派系的人给收拾掉,这你总会吧?
大同巡抚空缺,便让陈九畴暂时署理大同巡抚事务,毕竟陈九畴从三边带到大同一整个班底,正好可以在大同运作。
若不是当天朱四提出来,陈九畴还会继续以本身并不存在的官职,行大同巡抚职责。
等于是双衙门制度,新皇跟文官派系争斗后所出现的奇葩场面,可以理解为,陈九畴是文官安排的宣大总督,治所仍旧在大同,而唐寅则是新皇任命的明面上的宣大总督,治所在宣府。
本来皇帝不提,兵部把宣大总督的职位拿回来,让陈九畴直接走马上任就行了。
但现在被皇帝当场责问,于是乎……
所有官员都明白了一点,那就是陈九畴压根儿就没挪窝,在大同当官当得好好的,宣大很多事务还是听他的,毕竟宣大体系中出现也有很多三边出身的将官,这群人怎可能会完全听唐寅的号令?
没有陈九畴许可,估计唐寅的政令很难再大同和偏头关周围施行。
有些人旋即便明白过来。
难怪一直不肯给唐寅户部右侍郎或是别的侍郎官衔,若是给了,那在官职上,就超越了陈九畴原先陕西巡抚的官职,官大一级压死人,那唐寅在西北就有号令权了,不给的话,那陈九畴与其带去宣大周边的班子就不用听唐寅的。
朱四冷笑不已:「所以说,现在唐卿家要回朝的话,你们摆明了让陈九畴总制宣大、偏头等地军务,不做他选……所谓的廷推,只是做个样子给朕看看是吧?」
问题很尖锐。
听起来是很不好听,一群大臣联合起来糊弄皇帝,还能这样玩?
话很难听但理没错。
「那朕,偏不给他这职位。」
朱四好像个倔强的孩子,当场便放下狠话。
彭泽急忙补充:「陛下,如今宣大军情已缓和下来,要完成西北关塞的修筑,也是为了劳军安民,只有陈九畴才最合适此差事。」
「彭卿家,先前臧凤被卸下宣大总督职位,其回京之前,你们跟朕举荐陈九畴的时候,好像也是这么说的吧?可后来呢?」朱四冷声道。
「这……」
彭泽不知该怎么回答。
刑部尚书林俊态度坚定道:「陛下,无非是唐寅在内三关取得了军功,但陈九畴在西北并未犯过错。以唐寅代其总制宣大军务,不过是权宜之计,如今鞑靼人已退,理当拨乱反正,回归到本来的状态。」
「哈哈,林尚书,在你看来,让鞑靼几千骑兵在大明关口之内畅通无阻,是没有过错的表现是吧?也就是说,下次鞑靼人再来,只要鞑靼人没杀进内三关,宣大地面上随便驰骋?是这意思吗?」
朱四针锋相对。
林俊一时语塞。
吏部尚书乔宇出列道:「陛下,鞑靼在我关内行劫掠之举,乃因白羊口失陷,可白羊口失陷之事,并非陈九畴总制宣大军务时所发生,所以,罪不在他。他能保证宣大各关隘堡垒无失,便已是功劳。」
朱四道:「别跟朕扯这些!朕就
问你们,若没有唐寅在内三关的大捷,现在宣府保得住吗?鞑靼人是不是已经杀到了京城城下?」
乔宇仍旧不依不饶:「陛下,此乃假设,并不成立。宣府只说有鞑靼犯境,并未报危殆啊。」
君臣间一旦争论起来,这问题就无休无止。
这次的事,跟以往不同。
以往多就只是几个言官在那儿发话,争也争不出个道理来。
可现在有关谁当宣大总督的事,却是皇帝在跟几个尚书在争,一看这段位就比较高,普通言官就算心中有想法,一看这架势,也都不吭声,专心看戏了。
「朕不跟你们虚言,宣大偏头等地,不需要两个总制,马上着令西北,让陈九畴回京述职,另有安排。」
朱四态度蛮横直接下旨。
乔宇苦劝道:「陛下,此乃吏部之事,请陛下收回成命。」
意思是,你就算是皇帝,也要听我们吏部的,我们吏部没报的事,你就不要瞎掺和了。
朱四道:「朕的话没听明白是吗?意思是,陈九畴不回京,继续留在大同,继续当他的宣大总制?那将唐寅摆在何地?你们可有考虑过西北将士的想法?朕不管别的,若是他不回来,朕就让锦衣卫将他给带回来!」
又发狠了。
在文臣看来,小皇帝简直蛮不讲理。
有很多人都把求助的目光转向杨廷和。
但杨廷和一声不吭,别说他,连一旁其余四位阁臣也都是冷眼旁观,好像这件事跟内阁一点关系都没有似的。
明摆着的事情,无论你文官觉得多对的事,陈九畴留在大同的确名不正言不顺,皇帝把一个卸职的宣大总督调回京城,这算是皇帝胡作非为吗?要是你们觉得唐寅不合适当宣大总督,当初在唐寅出任时,就该反对到底,而不是一边同意,一边却又要安一个陈九畴在大同,挟制唐寅。
一个宣大,两个总制衙门,这不是胡闹是什么?
……
……
这场朝议,最后闹了个不欢而散。
众大臣出宫时,一个个表现得义愤填膺,嚷嚷着皇帝要祸害西北。
可出宫路上,那些本来应该去请示杨廷和意见的人,诸如在朝堂上跟朱四激烈争锋的乔宇和林俊等人,此时全都沉默不言。
没别的,便是因为他们也觉得,好像这次并不是皇帝胡搅蛮缠,反而是他们这些自诩正直的文臣,打着正义的旗号,要让皇帝在一个不能妥协的问题上妥协……宣大设俩总制衙门,这要是觉得自己理直气壮,那得多不要脸?
朝堂上争的,嘴里说的,和现在心里想的,成了两回事。
内阁值房。
来到办公桌前的杨廷和,坐下来后,不出意外,蒋冕坐到了他对面。
「陛下态度坚定,明日或是最后的机会,若再谈不拢,或是陛下真要以锦衣卫拿人。」蒋冕提醒。
杨廷和道:「陛下这是在拿诏狱恐吓我等文臣啊。」
先前皇帝以锦衣卫拿了联名上奏的众多文士,可能是吃到甜头了,于是乎现在凡事谈不拢,直接威胁以锦衣卫去拿人,换作一般大臣,肯定会对此很担忧。
诏狱是什么地方,谁都清楚。
但杨廷和不怕。
你小皇帝循规蹈矩,那才是让我杨某人担心的,不怕你玩硬的,就怕你玩阴的。
以往我杨某人吃的全是阴亏,没有一件是你这个皇帝用蛮横手段所获得。
你越蛮横,那你当政的合法性越会得到舆论的怀疑,大义问题上,我杨某人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你,文臣也会跟我同仇敌忾……是你让文臣感到害怕
,他们一旦怕了就需要找人来为他们撑腰,是你帮我把文臣重新拧成一股绳。
……
……
就在杨廷和认为朱四已进退失据,只会拿诏狱吓唬人,这件事他已占据绝对主动时,当天下午,宣府的一份唐寅亲笔所写上奏,让杨廷和感到问题不简单。
唐寅请辞。
当刘春把奏疏交给杨廷和时,杨廷和也从刘春那儿仔细求证过后,才把唐寅的奏疏打开,果然是唐寅请求致仕的上奏……说是年老体迈,加上没有为官一方的经验,在西北力不从心,只想回乡静养云云……
蒋冕凑上前问道:「这是……以退为进?」
连蒋冕都觉得,或是唐寅用这种方式给朝廷施压,让朝中人明白把陈九畴继续留在西北的危害,让一个正牌的宣大总督无法施行政令,西北军政混乱的结果,就是给来年的鞑靼人以可趁之机。
但杨廷和思路很敏锐,马上感觉到,唐寅根本不是以退为进。
很可能是唐寅真的不想干了。
是个人都不想卷入皇帝跟文官集团的争斗中,哪怕是唐寅,也只是个普通文人而已,难道不怕名声败坏?
刘春问道:「若是来日朝堂上,陛下……会做何安排?此等请辞疏,陛下定不会准允。」
杨廷和目光凝视前方,摇了摇头。
蒋冕问道:「介夫想到什么了?」
杨廷和微微一叹,道:「准允与否,全看谁来接替总制宣大军务。」
「何意?」
刘春刚入阁,根本听不明白这么复杂的事。
蒋冕则恍然。
费宏近前道:「此意,该是说,若接替唐寅的是陛下中意之人,那陛下便准允唐寅的请辞?是这道理吧?」
「呵呵。」
蒋冕苦笑了一下。
君臣的利益交换模式,却因为唐寅一份请辞的上奏,而变得如此公开化。
可以直接说。
这就是一场交易。




锦衣状元 第七百五十八章 当局者令局外人迷
当晚,孙交府宅。
刘春来访,这倒不出孙交意料,但刘春登门的目的,却让孙交预料不到。
「……今日收到伯虎请辞的上疏,加之早些时候朝议上的事,这不内阁做好商议,由我代表内阁来跟你谈谈,来日请奏之事,请你代劳。」
刘春将来意大致说明。
孙交皱眉问道:「内阁有事,为何你不请奏,却让我这把老骨头来?」
刘春叹道:「内阁在外人面前,总是需要一致对外。」
「呵呵。」
孙交摇头苦笑。
你刘春说话还真直接。
你们内阁五个人需要一致对外?
可问题是,另外四个把你当自己人吗?就好像我跟你们就可以步调不一致?明摆着把我当朝局之外的人了呗?
「是这样,在介夫看来,伯虎请辞之事,或是陛下授意而为之,那陛下或是想以伯虎的请辞,来换取一些想要的东西,此等事由内阁来提,只怕会继续加深矛盾,所以请志同不要误会。」
刘春其实很抱歉。
明明二人才是最好的利益同盟,现在他却代表内阁代表杨廷和,前来游说孙交,如此显得他刘春要站在孙交的对立面一般。
孙交眯眼打量刘春。
不是我不要误会,是你在强行解释吧?
孙交带着些许阴阳怪气调侃道:「伯虎在宣府干得好好的,为何要请辞?如日中天时,却非要自己拖一片乌云来盖日?此等时候激流勇退?怕是杨介夫一厢情愿吧?」
刘春摇头:「具体是何,我不好说,只是来传达内阁的意思。」
「那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孙交冷声喝问:「伯虎致仕了,总制宣大偏头军务之人,可以让给陛下的人?陛下这边,有谁能胜任?」
刘春急忙说明:「介夫之意,还是要让禹学来总制宣大军务。」
禹学是陈九畴的表字。
孙交一听瞪大眼,好似明白到什么,言辞激烈:「难怪要找我这把老骨头说,意思是说,伯虎致仕了,是杨介夫对其的恩赐?杨介夫自己还要拿点什么回去以做交换?是我没搞清楚个中状况,还是有个什么新的说法?」
刘春看出孙交对此事的抵触。
不是说孙交对这件事有多大的看法,明显是孙交不想趟浑水。
你们君臣斗法是你们自己的事,关我这个在朝廷混日子的老家伙什么事?你们别把什么事都往我这个局外人身上牵扯好不好?
刘春无奈道:「禹学留任西北,三边那位,可以先撤换下来。」
孙交一听,顿时明白到什么。
杨廷和是想让唐寅早点滚出朝堂,但又不想牺牲太多利益来交换这件事,尤其是安排陈九畴把宣大军权拿到手,是杨廷和的既定战略,怎么变,杨廷和好像都不想再这件事上做妥协。
能妥协的……
反而是西北地位更为重要的三边总督李钺。
谁让李钺不是彭泽派系的人,也不是杨廷和的得意门生,只是个到了西北不得不向杨廷和于彭泽派系靠拢的边缘人呢?
孙交道:「陛下又不是初入朝堂,岂能不知三边和宣大到底是怎么个局势?三边对彭济物来说,那是囊中之物,无论换谁去,都改变不了。却是要将宣大留下,把三边让出?你觉得,陛下会妥协吗?」
「志同兄,为何在你口中,这君臣间关系是如此泾渭分明?朝堂乃天子朝堂,天子富有四海,何以要提什么谁让谁,有必须吗?」
刘春一阵无语。
就算有些事的确是那样,你孙志同也别说得太过浅白
行不行?大家都在朝堂上混,各自留点面子不是挺好吗?
孙交笑了笑道:「那我明说了吧,此等事,就算明日我提出来,陛下也不会同意。」
「为何?」
刘春问道:「拿到三边军政大权,不一直都是陛下的心愿吗?」
孙交道:「你刚言道,天子富有四海,怎就谈到三边军政大权归谁?这么说吧,就算陛下看不清楚西北的局势,满心愿意接受,有的人也不会接受,那陛下还是不会选择接受。」
「……」
刘春听了这话,就跟听天书一样。
什么皇帝接受,有的人却不接受?
有的人具体是指什么人?
孙交叹道:「难道真是当局者迷?我一介寒儒,学问浅薄,也能看出来,若伯虎真要致仕,那交换的,定是让臧凤再回宣大,怎么到杨介夫那里,他就故意装糊涂呢?让三边不让宣大……呵呵,这鬼话也亏他能说得出口。或是他自己说不出口,非要让我这把老骨头去找羞辱?」
刘春继续无语。
孙交说自己旁观者清,而刘春自己却不觉得他是当局者迷,但现在回想一下,他还真没往臧凤身上想。
「那志同兄的意思是……」
刘春眼神迷惑。
「我没什么意思,就是麻烦帮我转告杨介夫一声,这是我不掺和,我既不支持伯虎致仕,也不支持她继续总制宣大军务……西北的事本来就跟户部关联不大,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若说什么事非跟我有关,我只想让敬道早些回京。仅此而已。」
孙交说出自己掏心窝子的话。
他不想在京城待了,但朱浩给他设计的,是等杨廷和致仕后,帮助新皇完成新老交替,到那时再走。
现在朱浩不在京城,孙交发现好像少了精神寄托一般,哪怕是朱浩回到京城也只是偶尔能跟他说几句话,情况也大不同。现在孙交很想让朱浩留在京城,二人闲来扯皮一会儿,也是饶有兴致。
刘春叹道:「那我便替你传达。」
……
……
杨廷和本意是让孙交出来当中间人,跟新皇做西北权力上的谈判和拉扯。
但孙交不愿当和事佬。
杨廷和没辙,只能让人当着朝堂上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亲自跟朱浩谈判。
翌日早朝。
所有议题都还没开始之前,杨廷和就先走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提到了唐寅请辞回乡静养之事。
朱四道:「杨阁老这是何意?你不会觉得,朕应该不会挽留唐卿家吧?」
遇到外官请辞,十有八九皇帝不同意,尤其像唐寅这样在宣府干得好好的,并已成为新皇左膀右臂的情况,皇帝更是没理由要自断一臂。
杨廷和道:「唐寅西北获得战功,实乃侥幸,若是再遇鞑靼犯境,只怕以其之运筹之力,难以维持西北边关的安慰。」
「唉,杨阁老,怎么连你也说这话?你确定鞑靼人不是因为听说唐卿家到宣府当总制,才吓得退兵的吗?」
朱四没跟杨廷和吹胡子瞪眼,更像是心平气和的进行辩论。
杨廷和摇头:「鞑靼入冬之前撤兵,本就是惯例。」
朱四道:「那好,就当时惯例,总归唐寅在内三关一战中,有功吧?他功勋卓著,非但不嘉奖,还要让其致仕?天下人会怎么想朕?觉得朕鸟尽弓藏?还是评价朕嫉贤妒能,没有识人之明?
杨廷和道:「那陛下,是想让唐寅回朝,做户部右侍郎?」
朱四对答道:「朕没想好如何任用他,但绝对不会低于他现在的官职,朕离不开他,所以有些人想让
他到南京当什么太常寺少卿,等于就是在跟朕作对。朕不想再听到相类似的建议。」
君臣间来回拉扯。
这下连六部尚书好像都没资格出来说话了。
朱四跟杨廷和,一君一臣对话,看似语气平和,实则火药味十足。
杨廷和道:「陛下,如今西北局势已平,或未有必要再设置总督之职,应当召还三边及宣大总制,以巡抚之职,协同守备便可。」
到此事,杨廷和终于出牌了。
咱谁都别留了。
没有李钺,也没有唐寅,也不想什么陈九畴和臧凤谁去当合适了,咱就直接一点,把三边总督和宣大总督一并给裁撤,让巡抚代地方事务,干嘛要找个超脱于地方军务之上的大佬呢?
各地军务在非战时,不需要互相协同,有总督在西北,总会厚此薄彼,哪一路都会觉得自己是吃亏的一方。
朱四突然没来由一笑:「是不是吏部马上就要呈报,让陈九畴调任大同巡抚,或是宣府巡抚好呢?」
一句话就把杨廷和给噎住了。
若是总督职位撤了,那各边巡抚就是话事人。
杨廷和要的就是,弃大保小,循序渐进。
只要各地的巡抚职位在手,西北也便等于是他的囊肿之物。
但小皇帝又不是傻子,怎会让杨廷和这招得逞呢?
朱四道:「朕真是怕了你们了,非要跟朕谈什么条件,那朕就明说了吧,唐卿家是因为身体原因请辞,他本来身体就不好,年老了,体弱多病,不像诸位卿家一样,可以老而弥坚精神矍铄,他这半生流落,已不复当年风采。也是朕对他建议,若是身体实在撑不住,便好好静养,以后可以继续为朝廷效力。」
皇帝把这话挑明,其实是告送在场的大臣,咱是时候谈谈条件了。
不能说杨廷和理解了这是交易,而别人不知道,他杨廷和就可以再朕面前装糊涂玩阴谋诡计。
「朕的想法也很简单,唐先生离朝静养,朕要派个得心应手的人去宣府,他既不能是彭尚书的人,也不能是罪臣王琼的人,更不能是阉党或是先皇时的女干佞,诸位有何好的推荐,请讲。」朱四道。




锦衣状元 第七百五十九章 交换很彻底
皇帝摊牌了。
就差把臧凤的名字说出来,但在场的人就算听出说的是臧凤,也要装糊涂当作不知道。
众大臣在西北问题上,采取的对策就是继续装聋作哑。
但朱四早就习惯了。
但凡他要坚持的,文官就会反对,但凡他想用的人,文官就绝对弃之如敝履……二者本来就是对立,干嘛要搞出情深意重的样子?
既然是交易那就得做出交易的样子,看来让唐寅致仕,在文官看来并不能换到什么实际利益。
……
……
朝议没有在宣大总督人选上,商议出个结果。
朝议结束,朱四这次单独召杨廷和等内阁五名阁臣,加上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到乾清宫继续开小会商议此事。
很多大臣都不以为然。
朝堂上议不出结果,以为开小会就能逆转乾坤?
乾清宫。
朱四一上来就把话挑明:「……总制宣大军务之职,朕觉得,让臧卿家官复原职,或许是最好的结果。至于大同巡抚和宣府巡抚等空缺,朕会听从诸位卿家的意见。」
内阁几人怎么都想不到,小皇帝态度转得如此之快。
虽然在宣大总督人选上,朱四已认准臧凤,却主动提出,把大同巡抚和宣府巡抚两处重要的职责交个文官来决定。
「但朕有言在先,陈九畴必须要回朝,给他安排什么差事朕不管,朕也是要面子的。「
朱四又补充一句。
内阁几人不由齐刷刷望向杨廷和。
这件事最终的取舍,还是要看杨廷和的态度。
孙交率先出列,道:「陛下,西北军务应当找懂行的人前去执领,这臧凤……出身漕运河工,或对此……不太精通。呵呵。「
说到最后,孙交居然笑出声来。
实在没忍住。
蒋冕等人不由皱眉看向孙交。
你个老小子不收敛啊,皇帝召对,居然敢窃笑?你是怎么有脸有皮笑出来的?
就算你说的话,听起来像是在支持我们,但你孙志同老女干巨猾,我们又不是不清楚,谁知道你这弦外之音是什么?
朱四道:「懂行?嗯,有几分道理,这不,朕就准备在大同和宣府,安排两名懂行的巡抚吗?杨阁老,朕问别人,不如直接问你,你觉得如何?」
皇帝不但表明这是一场交易,还直接跟杨廷和讨价还价,说得好像杨廷和就是文官的领导,可以跟皇帝对抗的人物。
1...336337338339340...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