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行一些绕路和迂回,也要把铁轨一路铺设过去。
……
……
朱浩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
本来觉得时间还挺充裕,毕竟他到西山主要是负责设计,顺带做一下监工。
谁知过了一个月,到了正月下旬,朱浩才发现,时间真的不够用。
最好能在西山停留个一年,再往西山和永平府两地来回跑个几趟,估计才能把一些设计最终落实……
就在朱浩对火车的事忙得焦头烂额时,蔡昂给朱浩带来了家乡的来信,其中有一封正是吴承恩写来的。
「……吴家小友听说你的存在,很高兴,说是要前来拜访,却因为备考院试,最终未能成行。」
蔡昂笑呵呵坐在石台上,跟朱浩说着。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劳动改造」,蔡昂看上去比之前精神不少。
读书人就是这样,缺乏锻炼,人看上去蛮正常的,身体却跟不上。
一旦放下书本,投入到生产和劳动中,就算时间不长,也能看到精气神方面的改变。
朱浩道:「那信……可否给我看看?」
蔡昂笑着把吴承恩的信递上。
朱浩算是第一次看到历史名家的笔迹,看上去,仅仅只能称得上不错,虽说吴承恩青年时期研习过书法,但朱浩毕竟平时见的是唐寅这种绝代名家。
再看吴承恩的……
难怪为何吴承恩只有一本书铭记史册,书法始终无法登堂入室。
「不过等咱们返回京城,他开春院考也该结束了,到时会到京城来走一趟。我跟他说了,你很欣赏他,想帮他纳个监生……但就算是监生,也要有生员功名不是?他不想做那普通的例监……此等事,仅仅是举荐,就怕也没什么门路。」
蔡昂其实挺好奇。
一个吴承恩,朱浩连见都没见过,居然这么欣赏和器重?
还说要帮忙搞个监生。
可问题是……
监生是那么容易到手的吗?
你想帮吴承恩捐个监生?吴家到底有点家底……而你朱浩为何要牺牲钱财,去帮一个素不相识之人?
即便蔡昂不想怀疑朱浩的动机,也好奇朱浩为何要这样做。





锦衣状元 第七百五十五章 望梅止渴
如果朱浩只是想找人帮他,犯不着找吴承恩这样年纪轻轻,功名都没有,也没有什么能力为他出谋划策之人。
但作为穿越者,跟这时代的名人会会面,用他们去改变时代,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或者说是朱浩来这时代的一种使命。
把历史上不完美的东西,变得完美。
等未来杨廷和致仕后,朱四把朝政大权拿回来,别说帮吴承恩混个监生,就是让他直接出仕都可以。
在蔡昂这样的人看来,那些阁老大臣,经历三年小考九年大考,才能为一个不得志的子孙混一个监生的名头,何以会在朱浩这里,监生是不值钱还是怎么着?
至于例监……
捐钱多不说,出仕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正统还是要靠举监,或者是岁贡,前者可以在京师六部中找到一些闲散职位,而后者则以生员的身份直接出仕,有时能获得一些知县、通判等空缺,但多是查漏补缺时所调用,并不具备官场直接升迁的资格,通常是干完一任或是半任就要下去,等候朝廷另行安排。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文徵明和吴承恩,都能以生员身份出仕的原因,而吴承恩在历史上就没有考中举人,而是以岁贡生的身份,获得官职。
……
朱浩让蔡昂再度去信家乡。
蔡昂其实不太想帮朱浩这个忙,但他在西山矿场这段时间算是看出来了,朱浩在这里获得的尊重比他多,朱浩能干的事又多又杂,以至于矿上的官差和锦衣卫对朱浩都很客气,有什么事都会叫朱浩去帮忙。
作为读书人,有时也要讲见风使舵。
知道朱浩可能是因为本事大,在矿场上得到一些优待,那跟朱浩建立一些良好的关系还是比较稳妥的。
就说往家里写信这回事,要不是朱浩帮忙,他的信不太可能会顺利传达,就算明面上允许一个人一个月写一封信回家报一下平安,但这些信件都会受到严格审查,而他蔡昂就因为跟朱浩关系不错,而朱浩跟矿上的监工关系又好,他也不用接受审查,信是想写多少那就写多少。
入夜。
朱浩在他的办公室,也就是一座较为宽大的木屋里,一边烤着火盆,一边做设计。
门口传来敲门声,一名小童过去开门,把下午从永平府赶来的公孙衣迎到朱浩面前。
公孙衣作为新皇派系的人,在永平府铁矿那边地位比较高,这次陆松给他派了个优差,让他送一批生铁过来,顺带拜见朱浩。
「公孙先生,请坐。」
朱浩招呼一句,没有起身相迎。
太熟了,实在没必要。
再说了,公孙衣当年在兴王府时,就是个「不拘小节」之人,现在的他也不可能在意什么礼数。
公孙衣坐下来,看了看简单的陈设,摇头道:「不敢当,在下就是过来看看,顺带回趟京城……这次有一个月的假。」
对于公孙衣这样有家有室的人来说,长期在矿场当差,还是很辛苦的。
虽然赚得多,但很想念家人,偶尔夫人也会去矿场那边探望一下,算是小别胜新婚,这次好不容易趁着过年混了一个月假,自然要回去阖家团聚。
「那边还好吧?」
朱浩抬起头来,笑着看向公孙衣,问道。
「挺好的。」
公孙衣道,「前面永平府知府刚刚卸任,新知府尚未到任,听说陛下会派咱的人前去担任知府之职?现在地方上不敢闹腾了,年前京师锦衣卫派了人去,抓了几个当地闹得最凶的地主豪绅,后面就消停下来了。」
虽说强龙难压地头蛇,但也要看时怎样的强龙。
朱浩
既然要对永平府地方下手,不可能只是换个知府那么简单,当然是杀一儆百,锦衣卫去抓人,再对外宣扬一下,让地方上知道,这是朝廷强行推行的政策,谁违背就要被拿下法办,高压之下,地头蛇也只能老实。
「其实……我想去宣府走一趟。」
公孙衣突然面带期待之色说道。
朱浩有些好奇:「你……想去见唐先生?」
公孙衣忙不迭点头:「嗯。内子说,唐先生现在有了身份和地位,或能帮我一下,在朝中谋个官缺,我想去……投奔他,哪怕是做个幕僚也行,若是能当个随军的长史……那就更好了。」
朱浩眯眼打量公孙衣,对这样目光短浅之徒有点鄙夷。
不过人往高处走,也不能说对方怎样。
从他认识公孙衣开始,就知道这是个小门小户出身,一心为振兴家业着想,是那种特别抠门善于算计之人。
现在唐寅当了宣大总督,对一般人来说,那是风光无限。
整个兴王府体系,除了那些太监和护卫外,就属唐寅混得好,而且唐寅跟公孙衣一样都是举人,那公孙衣肯定想前去巴结一下,以此混个铁饭碗。
可问题是……
你公孙凤元莫非脑袋却跟弦?
不知道唐寅的功勋和官职是谁帮他获得的?你只知道去捧唐寅的臭脚,不知道好好巴结一下我?
「先生,你论才,论志,都不在军旅,何必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呢?」朱浩笑着道。
公孙衣道:「那在下……擅长什么?」
你擅长什么,自己不知道?
你擅长抠钱,是那种吝啬鬼,这你心里清楚,但从来没往这方向去想吧?
「先生适合管账,就说着西山煤矿,一年下来预算多少,实际花费多少,支出之外的收入又有多少,经过核算,把各方的钱财汇总后,又分别兑付给不同的渠道……」朱浩给公孙衣规划了一下前途。
老抠,你就管账吧。
虽然朱浩知道,抠门和会管账是两码事,但总要给公孙衣这样干啥啥不行的熟人,找个能干的差事吧?
万一他有此特长呢?
公孙衣听了就觉得头大,连忙摇头:「不行不行,我可没那本事,我还是……先回京城省亲,一切等休假完毕再说吧。」
公孙衣听出来了,朱浩不支持他去找唐寅,所以他也就识相地说只是回京城省亲,可能省亲结束就继续回矿场干活。
「哦,对了,公孙先生,告诉你一件事,唐先生估计再有一两个月,就要回京城了,新任宣大总督还没定下来,估计是臧中丞或是杨阁老的人,你去了宣府,只怕来不及了。」朱浩解释道。
公孙衣有些惊讶,连忙问道:「那……唐先生回京后,官居何职?」
在公孙衣看来,唐寅在西北都是宣大总督了,回到京城,那还不得拿个侍郎干干?
朱浩道:「按品阶来说,他回京师,应当是六部郎中,或是五寺少卿,也可能会被调去南京。但唐先生多次跟我来信,说他对仕途厌倦了,想安心静养,寄情山水……我跟陛下商议过,陛下也同意了,准备让他回京后,先休整半年或者一年,一切等唐先生身心完全康健后再说。」
「不干了?」
公孙衣惊愕无比,人霍然站起。
还有这样的?
我堂堂举人,为了混个官职,走南闯北,如今更是到矿上去做工,挤破头都没做官的机会。
可唐寅呢,一年多就混到宣大总督的位置上,回朝就算干不了侍郎,那也是正四品少卿,距离侍郎也就一步之遥,放到地方上,估计都能干左右布政使了
,这样显赫的身份和地位……说不干就不干了?
这算什么?
激流勇退吗?
朱浩道:「不用惊讶,等公孙先生将来有机会位居高位时,或许就明白其中的辛苦和焦灼了。」
公孙衣笑呵呵问道:「那敬道……朱先生,你觉得我有这机会吗?」
本来他是朱浩的老师,现在却改口称呼朱浩为先生,只因为朱浩跟当今天子良好的关系。公孙衣为了能混出名堂,脸都不要了。
不过他一向不要脸,对此朱浩早就习惯了。
朱浩微笑点头:「总有机会的,就算做不到唐先生那么高的官,但也差不了多少吧。但前提是,你必须先把陛下交待的事做好,人的一生很漫长,那些进士出身的官员,混个十几年几十年,都还在原地打转,你可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啊。」
公孙衣一想,自己才二十多岁,着那急干嘛?
突然觉得人生有了动力,眼神都在放光。
「那我先去安排,告退了。」
公孙衣拱手作揖后,蹦蹦跳跳走了。
朱浩望着其远去的背影,不由自语一般感慨:「这家伙,是不知道什么叫画饼吧?人家是望梅止渴,你是望饼止饿呀。」
……
……
有关唐寅回朝做什么官稳妥,吏部乃至整个杨廷和派系的官员都在研究。
想方设法要堵唐寅晋升高位的路。
但他们却不知道,其实从一开始,皇帝就已知晓唐寅回京后将长期休假,暂且不用给唐寅安排什么官职。
但这点上……
就算杨廷和这样的官场老油条,也绝对想不到,无论他们如何殚精竭虑,在此事他们都被小皇帝牵着鼻子走。
既然唐寅无心官场,朱四不需要给唐寅安排官职,那就得从唐寅退下来这件事上,换取一定利益……
这是朱浩为朱四规划好的,就是以唐寅暂时去职,来换取杨廷和对宣大局势的放权,或是一些需要安排的人安***朝廷,或将想获取的职位,拿到皇帝手上。
皇帝在朝堂提到唐寅升迁之事后几天,君臣间没有再谈这件事。
皇帝不着急,大臣那边却越发着紧了。
万一皇帝打定心思要让唐寅当六部侍郎呢?
一群人铆足了劲,等着跟皇帝争论。




锦衣状元 第七百五十六章 成长
唐寅回京之事未定,倒是张延龄先回到京师。
张延龄随大军去西北时那叫一个凄惨,在京城都快混不下去了,结果跟唐寅去了一趟内三关和宣府,回来后摇身一变,成了军界的扛把子,好像大明目前所有勋臣军功加起来,都没他一个人多。
这次张延龄就是以领兵勋臣的身份,回京述职,准备接受五军都督府的新差事。
他回到京城,前来迎接的人不少。
多数都是看在张太后的面子上,结果张家另外个关键人物张鹤龄却没现身。
「二爷,听说大爷最近病得不轻,好些日子没出来走亲访友了,连教坊司和秦楼楚馆都不去了,可能是……妒忌您的军功,他不止一次对下人说,他去了边关,比二爷您获得的军功要多得多……」
这边有人在张延龄跟前告刁状。
张延龄在城门口先跟五军都督府的人做了简单交接,正乘坐马车往自家府门走,闻言面带不屑之色,嗤之以鼻道:「就他?还得军功呢!去了就怕就是个捣乱的,哪像本侯一般,英明神武……」
下人听了,心里不是个滋味。
听说您老人家在战前会议上,喝醉酒直接睡了过去,打仗那天也没亲自披挂上阵,从哪儿体现出英明神武?
要是不捣乱就是英明神武的话,那这次可能你还真比你大哥强,是不是下次你们兄弟俩从军的时候,遇到打仗,直接抱着酒坛子先喝醉酒,不参与战前会议,就是立大功?
……
……
张太后知道弟弟回来,很高兴,马上派人去传话,让两个弟弟入宫见面。
为了体现出对皇帝的尊重,张太后这次特地派了太监去请示朱四,意思是这皇宫还是儿子你做主,为娘想见见两个国舅,你看是否能通融一下?
朱四一看。
哎呦,便宜老娘挺上道。
当即对前来请示的太监下令。
同意。
最近朱浩给他定下策略,要让杨廷和知难而退,彻底分化瓦解张太后跟杨廷和的联盟关系。
若是张太后认可了他这个皇帝,那杨廷和做啥都白搭,毕竟杨廷和手里拽着的王牌就是废立君王,而擅自废立必须要有张太后的支持……这点连朱宸濠当年作乱时,打的都是张太后的名号,便足以说明一切。
杨廷和最近一直被掣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太后逐渐倒向朱四一边。
也不是说张太后没原则。
一来是张家兄弟最近得到了新皇的器重,二来就是朱四这个皇帝干了快两年时间,一直平平稳稳,张太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都没了,人生没什么期盼,能让娘家人过得好,她便无欲无求,为什么要联合杨廷和来针对过继子呢?
仁寿宫。
张延龄独自前来拜访张太后,却是张鹤龄还在生闷气,不肯来。
「……你大哥最近为你在西北获取功勋之事,耿耿于怀,不过只能说你运气好,或者是张家活该有如此气运。拥立新皇,你兄长出力甚多,你并非长子,本来就该靠崽军旅中的功劳获得晋升机会,此番一定要好好把握。听陛下的意思,是要让你执领中军都督府。」
张太后很欣慰。
张鹤龄那边,在迎銮安陆这件事上,已出过大力,历史上因此而加封昌国公。
只是现在还没这苗头。
张延龄迎銮时没有出力,现在张太后想找机会一碗水端平……可自家人,兄弟俩,谁多谁少了哪里有详细的账目?
这世间最难之事,就是把水端平,谁都会觉得自己碗里的水少。
张延龄道:「姐姐你放宽心,我不会跟大哥一
般见识,看看他那小气劲儿。哦对了,姐姐。这次我获得如此大的军功,是不是给赏个什么……您看弟弟家里……」
现在对张延龄来说,军功有了。
但身外之物,比如说钱财,好像少了点。
朝廷没说赏赐给他黄金万两,总觉得美中不足。
张太后没好气道:「你们兄弟为何总这样?每次入宫,非要从我这里撺掇点东西回去是吧?」
「没有啊,姐,你误会我了,我是想让陛下给赏赐。」张延龄急忙解释。
以往他不会解释。
伸手跟姐姐讨要,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再说了,姐姐是太后,经历两代皇帝,乃风光无限、大明天下绝对的女主人,那必然富有四海,跟你要点东西怎么了?
但现在张延龄也学会要脸了。
张太后道:「陛下给你军职,就是让你有机会好好做事,你把事做好了,自然会有人往你手里孝敬。姐姐这几年手头也不宽裕,以后姐姐还指望你们俩往宫里送点儿……」
张延龄撇撇嘴:「姐姐乃是太后,怎么还跟兄弟哭上穷了?」
张太后没好气地道:「这两年,朝廷对内府把控很严,听御用监和内官监的人说,去年朝廷调拨给内府的,比从内府支走的银子都多……这皇宫上下也因为西北之事节衣缩食,你以为守着这偌大的皇宫,就是聚宝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
「啊?竟然是这样?那内府都没银子了,银子哪儿去了?不是说户部的人也在哭穷吗?」
张延龄一脸认真问询。
张太后对弟弟简直是刮目相看,好奇地问道:「你去了一趟西北,连这个都知道了?」
张延龄想了想,好像平时跟蒋轮,或是张永、唐寅那些人谈事情时,他们都这么说,自己不过是潜移默化,听了一耳朵回来,之前也没往心里去。
朝廷缺钱缺粮,那是秘密吗?
张太后道:「此等事,哀家身在内宫,不该问也没法问,以后你到了五军都督府,好好做事就行。看你平安无事归来,姐姐也就放心,早点回府吧。」
「好,那我以后赚了银子,就给姐姐送来……」
张延龄这会儿还真体现出孝顺的样子。
惹得张太后甚是高兴。
即便张太后手头的确不宽裕,还是让人拿了方木匣出来,里面有一些金银首饰,一并交给弟弟。
似乎就是奖励张延龄先前说的那番话。
……
……
皇宫内的开销,的确比正德时减少许多。
一来是杨廷和为首的文官,对皇宫体系的盘剥,让朱四时刻记住节俭这件事……再就是张太后不是朱四的生母,就算朱四手里有钱,也不会往这个曾经算计过兴王府,甚至暗地里要他命的人手里送钱。
朱四理直气壮。
朝廷没给钱,朕拿什么给你?
张太后从朱四登基后,家底也快散干净了,弟弟来盘剥一点,内外打赏也需要银子,有时添置新衣服,都要自掏腰包……也是没办法,谁让过继子那边日子也不好过呢?
在张太后的视角,皇宫现在过苦日子,是因为杨廷和对内府的严格把控。
张太后问过管事太监,账上的确没银子,皇帝那边小日子过得也不咋地,吃穿什么的都是能省则省。
对张太后这样一个只顾着小家生活的女人来说,就这还能对你杨廷和言听计从?
先前杨廷和几次想在西北军政,及皇帝日常勤勉克己等事上,希望张太后出手相助,张太后都置之不理,便有这方面的原因。
你不让我有好日子过,还想让我帮你做事,世间哪有这等好事?
反倒是过继子,把自己那不争气的二弟给培养「成材」,那哀家不支持过继子,要听你一个大臣的?
你杨廷和还真把自己当盘菜啊。
唐寅回京当侍郎这件事上,杨廷和同样找人告知张太后,让张太后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规劝皇帝儿子不要破坏朝廷规矩。
张太后即便收到杨廷和传话,也没当回事。
……
……
正月底。
朝议又涉及唐寅回京的问题。
这次是因为西北要在开春后重修关塞,需要耗费大批钱财,因为唐寅没有监督修造城塞的经验,所以三边总督李钺上奏,请求朝廷调拨一名有工部管事经验的宣府巡抚去宣大之地,把重修加固关塞的差事给办好。
李钺的上奏是说派个宣府巡抚,但到了京城,这件事要运作起来,就要把唐寅撤换,直接以新的宣大总督来统筹负责这件事。
「……陛下,陈九畴在陕西为政多年,榆林卫周边关塞又系其亲自督造而成,应以其代唐寅,为宣府巡抚。此乃兵部及吏部商议后所做推荐……」
兵部右侍郎李昆代表兵部出面保举陈九畴。
现在唐寅的职位还没被卸下,但宣大总督之位已然成为砧板上的肉,在朝堂上讨价还价由谁来担当。
朱四突然想到什么,问道:「陈卿家在卸任宣大总制后,好像一直没回京吧?他现在在哪里?」
李昆道:「仍在大同。」
「他为什么不走呢?」
朱四继续追问。
李昆支支吾吾不知该作何回答。
兵部尚书彭泽出列道:「回陛下,陈九畴并非卸职,而是留守大同镇待命,如今大同地方上并无巡抚,大同巡抚府衙之事,一直由其以原宣大总制身份协领。」
朱四一听,顿时火冒三丈:「那就是说,朕没有安排陈九畴当大同巡抚,他就自己给自己封了个大同巡抚,赖在大同不肯走是吗?」
「呃……这……」
彭泽被皇帝责问,不知该如何作答。
1...335336337338339...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