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就算事实如此,杨廷和也要装出诚惶诚恐的模样,急忙推搪:「陛下,此事应当问询兵部的意见。」
「哦,那彭部堂意下如何?」
朱四转而看向彭泽。
彭泽一时怔住。
皇帝拿宣府巡抚和大同巡抚两个职位,加上唐寅的致仕,换臧凤回宣大当总督,这件事杨中堂到底同意还是不同意?
为什么问我?
我他娘的回朝后,跟杨廷和手下一条狗差不多,这种事也轮得到我来做决定吗?
彭泽道:「回陛下,臧凤在宣大时,有错在先,只怕是……难以服众。」
朱四笑道:「他不能服众,谁能服众?唐寅吗?好像最近西北报上来的内部纠纷,就少了很多……朕想听听你们有关大同巡抚和宣府巡抚的人选上,有何建议?」
彭泽不知该如何进言。
杨廷和看出来了,自己不出来主持大局,这个兵部尚书根本无法应对眼前咄咄逼人的小皇帝。
杨廷和道:「前太仆寺卿张文锦,或能巡抚大同地方军
务。」
等杨廷和开口,彭泽立即就明白了,杨廷和同意了皇帝的交换条件。
先前若只是以唐寅致仕,就想把宣大总督给换回给臧凤,杨廷和是坚决不同意的,但若是现在加上两地的巡抚来交换,杨廷和便觉得这是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就算臧凤到了西北,名义上宣府、大同和偏头关等处的军政事务由其来负责,但实际的分调任务,还是要交到两处巡抚身上。
「挺好啊。」
朱四想都没想,便答应下来如今并不在朝当官的张文锦来做大同巡抚。
孙交提醒道:「陛下,宣府巡抚,涉及到西北钱粮调度,应当以不牵涉军队事务的官员充任,当以……精通漕粮调度等事,为优先考虑事项。」
「嗯。」
朱四点头,灼灼目光又望向杨廷和,「杨阁老还有什么好人选,能放到宣府巡抚这差事上吗?」
杨廷和这次没接茬,反而望着孙交:「此等人选,应当由户部来举荐比较好。」
「哦?」
连朱四都稍感意外。
朕拿大同巡抚和宣府巡抚两处的人选来换你对宣大总督人选上的妥协,你现在只争了个大同巡抚回去,宣府巡抚你不争?
此时被摆在台面上的孙交看出端倪。
孙交心想,杨介夫可真是老谋深算,他想图谋的固然是宣大地方军政事务,但又清楚,因为宣府那地儿先皇驻留多年,地方势力定不会投靠他,贸然安排亲信去当宣府巡抚,难以服众,或还会造成新的混乱。就好像当初他让陈九畴去总制先打,却连治所都不敢迁往宣府,致政令不出大同,便是这个原因。
所以杨介夫干脆只争取大同巡抚,至于宣府巡抚则让我来举荐,等于是卖了皇帝一个人情,回头可以从别的地方找补。
孙交笑道:「大理寺少卿李铎,精于钱粮调度,或可一用。」
「李铎?」
朱四微微皱眉,似乎想不起这个人是谁,转头看向杨廷和,「杨阁老觉得次此人可以信任吗?」
这次杨廷和想都没想,便拱手道:「臣附议。」
朱四笑着点头:「那这件事,就如此定下来吧,让臧凤总制宣大军政事务,以张文锦巡抚大同,李铎巡抚宣府,陈九畴回朝……这样吧,正好空出个大理寺少卿的职位,也不作他人选,就让陈九畴接替,诸位卿家有何意见?」
众人都不说话,显然这是朱四和杨廷和互相妥协的结果,别人没资格来提议什么。
「好,最终结果要在朝会上定下,现在只是先跟你们说说,明日廷议你们可要支持朕!」朱四笑着道。
彭泽提醒:「陛下,唐寅呢?」
说了半天,最关键一个人没确定下来,说是唐寅可以致仕,但谁知道皇帝是不是拿此事来糊弄人?
朱四道:「唐卿家就回京师,安心做他的闲人,这两年……朕不会再用他了,以后再说吧。」
……
……
本来拉扯了近一个月,看起来毫无头绪。
只是因为一次乾清宫举行的内廷小会,就把问题给解决了。
等第二天事情最终定下来,朱四和杨廷和双方都表现得很何其,谁都不争不抢,这让很多等着看好戏的人大吃一惊……
这是发生了什么,让君臣间的关系如此和谐?
张文锦……倒是个人物,曾因反对刘瑾下诏狱,刘瑾伏诛后迁户部郎中,督税陕西,后迁安庆知府。宁王造反时,张文锦与都指挥杨锐预备设防。宁王顺江而下准备攻打南京,必须攻克安庆,结果连战皆北,久攻不下,随着南昌被王守仁夺取宁王不得不领军
狼狈撤退,张文锦以功擢太仆寺少卿。
问题是李铎如何上位的?大理寺少卿?此人懂钱粮调度?谁给他的勇气敢说精通钱粮?
如果说这是交易,问题是李铎是杨廷和的人吗?
分明是……之前不显山不露水的边缘人物,怎么突然就卷入宣大君臣利益斗争这个漩涡中来?
消息一出。
西北人心安定。
对西北的将官来说,只要不是杨廷和的人来当宣大总督,他们都能接受。
杨廷和若是接手宣大军政事务,必然会对宣大体系进行大清洗,如同当初杨廷和清洗朝中王琼和陆完势力一般……
新皇登基快两年了,清洗仍旧只限于京师周边,西北和南京都没涉及,这也说明,杨廷和在跟新皇的争斗中并没有占得多少便宜。
就连这次,很多人也都听说,本来陈九畴是杨廷和与彭泽坚持要留在西北当宣大总督的,结果被硬生生拉下马,回京当了个不痛不痒的大理寺少卿,连大同巡抚的职位都没给,这就不是回朝重用,而是贬谪回京。
至于张文锦。
此人以冷峻治军著称,西北将官多有听闻,此等人性格耿直,属于那种严明军法之人,学的是孙武治军那一套,讲究令行禁止,正因为其性格太耿直,朝中没什么朋友,张文锦任太仆寺卿后,督西北马政,结果因为马政涉及太多勋贵,性格不容而得罪勋贵遭卸职,过去半年都赋闲在家。
突然被启用,居然成了大同巡抚?
对西北军将来说,很不喜欢这种只讲法纪的「酷吏」。
而李铎……
先前更是不显山不露水,因为并没传出其属于什么派系,西北的将官也不知道此人到底是彭泽派系,还是说跟新皇关系密切……至于说他懂得治理钱饷……都只知他在刑狱体系干,对于其他才能并没多少传闻。
其实李铎,目前还真没有派系。
不过孙交在正德初年为户部尚书时,很欣赏李铎敢怒敢言,觉得此人性格豪爽,此番回到京城后,李铎曾多次私下拜访,攀谈下来孙交觉得李铎很适合干户部的差事,户部却空不出职位给李铎……毕竟李铎没资格直接当户部右侍郎。
正好这次宣府巡抚出缺,要死不死皇帝和杨廷和居然让孙交来举荐,孙交直接就把李铎给举荐上去,并一举通过。
如此一来,李铎便打上了孙交的烙印。
孙交也开始在朝中拉帮结派了。





锦衣状元 第七百六十章 载誉归来
有关宣大总督的风波,终于告一段落。
无论臧凤到西北会获得如何待遇,或是他是否有能力维持宣大上下的太平景象,至少对唐寅来说,总算是解脱了。
臧凤就在京师,奉调之后不过才四天时间,便以快马抵达宣府就任,唐寅卸职后,无事一身轻,他在回京途中,自然要去西山矿场跟朱浩见面。
二人相见之日乃二月初五。
此时唐寅已经可以回京,但对朱浩来说,西山矿场的放逐还有半个多月才到期限,他还要继续留下来做事。
「先生……」
当唐寅出现在西山矿场时,瞬间成为焦点人物。
不说别的,唐寅在西北取得的战功之巨大,比之应州大捷还要令人瞩目,更重要的是唐寅本就就是监督西山矿场之人,故地重游,矿场上很多人想攀唐寅的关系。
唐寅本想问问朱浩为何不出门来相迎,可发现来了这么多人,说是认识,其中却没有太熟的,就不好随便问有关朱浩的问题。
等师生二人见面时已是晚上。
朱浩还是从矿场外回来,因为最近朱浩正在帮忙铺设铁轨,很多工匠都跟着朱浩干活,朱浩在矿场内,真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
「你倒是挺忙……」
唐寅有些无语。
他本以为朱浩在西山,就是潜心「闭关修炼」,谁知朱浩在这边做事也丝毫不含糊,简直是把西山矿场当成了毕生奋斗的事业……朱浩如今可是翰林,前途无限,无论唐寅再怎么风光,朱浩这层身份都是他唐寅羡慕不得的。
一个大明的翰林,居然跑西山开矿?
这是真把自己当矿工了?
……
……
二人坐下来,朱浩面前一堆案牍。
唐寅认真端详朱浩好一会儿,才道:「看上去,又长高不少,看来你是真的长大了。」
朱浩笑道:「差不多了,虚岁十七,想长也长不到哪儿去。」
到现在,朱浩还是个未成年。
唐寅笑了笑,看朱浩旁边一口铁箱子盖得严严实实,他也懒得打开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再一端详,朱浩面前桌上摆放的白纸上,落下的并不是文字,上面有很多用尺子比着画出来的东西,再就是一些鬼画符般的符号。
「到了这里,你也不知道躲个清闲……最近还好吧?」
唐寅没有直接跟朱浩谈公事。
好像大明朝堂的事,跟他唐寅暂且无关了。
朱浩道:「就算我想忙里偷闲,也做不到啊……你当旁边箱子里是什么?」
说着,朱浩把铁箱子打开,里面居然是一沓又一沓的奏疏。
「这……你在西山,陛下都不放过你?」
唐寅不由咋舌。
朱浩人在京师,或者不在京师,好像批阅奏疏之事,都跟朱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朱浩道:「这算好的,正月里涉及开春预算,许多事都要及时处理,每天都送过来一大堆,我已告知陛下,不能送太多,免得被人察觉端倪,可现在必须啊但凡遇到一点涉及朝堂的大事,不管是否能单独处置,都要让我加意见……我也累啊。」
「呵呵。」
唐寅笑了笑,没多赘言。
但朱浩却知道对方是在嘲笑自己……
这不都是你自找的么?
唐寅看朱浩画了一会儿图纸,很想问那是什么,但想自己肯定不能再被朱浩摆布,打死他都不再管理矿场之事,也不想过问朝中事务,便琢磨着管他什么呢,你***的,我看不懂也不去探究。
「跟你说一声,臧凤已
到宣府,跟他一起去的还有新任宣府巡抚李铎,据说那是孙部堂的人……是你举荐的?」
唐寅好奇地问道。
朱浩微笑着望向唐寅。
说好了不谈公事,却是你唐寅率先打开话匣子……
话说你唐寅现在就算致仕了,真的能保证自己跟朝堂事就毫无关联?你现在已跟大明朝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就算你不提,别人也会逼着你去想、去过问。
「不是。」
朱浩回答得干净利落,「是孙老从他相熟的人中,举荐的官员。」
「那挺好,西北又多了个可用之人。」唐寅点头。
朱浩道:「先生怎知他会为陛下所用?连孙部堂自己,遇事时都是首尾两端,选择两不相帮,他的人……你觉得会站在陛下和我们这边?」
「呃……」
唐寅本来觉得,自己当过官,甚至「位居高位」,再遇到朱浩对话时,已不会像以往那么处处受制。
等跟朱浩见面后他才发现,无论自己是否当过官,跟朱浩的沟通永远是那样,没事就被朱浩呛上两句,总会被这小子呛到失语。
朱浩又补充一句:「就算杨阁老放了宣府巡抚出来,其实已经赚了,不过大概他也知道,宣府这潭浑水,他搅不动。」
唐寅点点头,再道:「那张文锦呢?听说此人,治军严明,且有实际带兵经验,只是未曾在西北履职,将士心中……对他可是颇为忌惮啊。」
朱浩简直对唐寅刮目相看。
「先生从何得知?」
朱浩诧异地问道。
「平时与将士沟通,临行前几天,消息传到宣府,便有人私下议论,说是其在安庆时,曾在与宁逆对战前,擅杀本部将领,在他军中挨军法处置乃司空见惯,只怕人心思动。」唐寅感慨。
朱浩更对唐寅高看一眼。
张文锦在历史上,就是促成了嘉靖三年大同军变之人,此人本来在朱浩的蝴蝶效应影响下,已迟了几年到大同,最后却还是逃不过,连朱浩都觉得,好像张文锦去大同,是冥冥中注定,连杨廷和都要用这么个近似酷吏的家伙,为自己找麻烦。
只是大同军变发生在来年,到时杨廷和还留在朝中吗?
或者因为有了先前朱浩为西北所谋划的改变,张文锦去了西北,会提前促成军变,亦或者将军变消弭于无形呢?
不管怎样。
唐寅能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但凭将士对其风评,便猜出有可能「人心思动」,这点就说明唐寅已开始具备大将之风,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
「他干他的大同巡抚,你当你的闲人,没影响……先生想好回京师后做什么了吗?」朱浩问道。
唐寅好奇地反问:「不是要回苏州老家吗?」
朱浩很无语。
让你卸下官职,你真以为能「告老还乡」?
「先生这是准备衣锦还乡?以后朝中事,彻底不理会了?」
朱浩好笑地问道。
「唉!自家知自家事,无论杨阁老在不在朝,我一介举人,又事靠近幸而出仕,朝中人谁会信服我?听闻先前陛下在朝会上提出,要将我拔擢为侍郎,不想遭到众多官员反对,一切便证明,没那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也就不做那妄想了。」
唐寅倒是看得很清楚。
无论能力如何,做出什么成绩,只要不是进士出身,再加上他兴王府出身的背景,那他在朝堂就混不出名堂来。
就算位居高位,也会遭人非议。
以唐寅的性格,自然是选择撂挑子不干。
朱浩道:「江南你是回不去了,就算
我答应,陛下也不会准许……我跟陛下说的,是让你休养一段时间,等朝堂事平息,你回朝当侍郎,尽量给你个闲差,或许你临老还能当个尚书,甚至入阁都有可能。」
唐寅:「……」
唐寅目瞪口呆,在其听来,朱浩话是越说越离谱。
当侍郎也就罢了,还要当尚书?还入阁?真当我唐某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还是说你朱浩的影响力之大,已经可以随便在朝安插官员,不用在意既定的规矩,也不用理会大臣同僚的意见?
「知道你不信,或还觉得会遭非议,不过你看着吧,这次你回朝,到你居所拜访之人定络绎不绝,因为你已得到那些不得志的中下层官员、文人的推崇,很多人会将你当作榜样。明天先生便走吧,我不多留你,回去后有人问及,你就说是来看看我,师生一场,没什么需要遮掩的……明天我就不送你了。」
……
……
唐寅被朱浩教育一番,第二天上午睡醒,就得知朱浩早出矿场去做事了。
他正要让人收拾一下离开。
之前跟朱浩一起到矿场的蔡昂听说唐寅前来,特地来拜访。
「见过唐中丞。」
蔡昂对唐寅非常客气。
唐寅急忙道:「蔡翰林客气了,鄙人不过是一介穷酸,当了几天官,如今恢复白身,不敢当这声中丞之名。」
蔡昂没想到唐寅如此平易近人,笑道:「唐先生客气了,您的诗画,在下早有耳闻。您考中解元那年,在下刚进学……南直隶到处传扬您的名声,当时便久慕之。」
唐寅未料到蔡昂对自己会如此推崇。
人家一个翰林,前途自然比自己好太多,却是对他这样一个半路出家的皇帝近臣如此推崇?
蔡昂应该不是那种阿谀奉承之徒吧?
蔡昂是南直隶淮安府人,唐寅则是南直隶苏州府,二人算是「同省同乡」。
在大明,就算只是一个省,那也算是乡谊。
唐寅将蔡昂请到自己临时下榻的地方,简单交谈,便谈到唐寅到矿场来的目的。
唐寅突然想起朱浩昨天对他的嘱咐,直言不讳:「我是来找敬道的……昔日兴王府时,我曾为教习,他在我门下求学。」
「啊?」蔡昂显然没想到唐寅跟朱浩还有这层关系,惊愕间突然觉得,原来朱浩的背景这么强?
皇帝身边最得宠的幕僚,居然是朱浩的恩师?
那朱浩真是前途无量。




锦衣状元 第七百六十一章 荣休
唐寅尚未回到京城,就感受到来自文官群体的礼重。
被朱浩不幸言中。
在唐寅看来,朝中应以清流为主,不屑于拉帮结派,却不知文官集团根本就是个讲究利益的地方,当初唐寅刚出仕时,前有狼后有虎,谁都不待见,哪怕后来出任内三关总督,作为幸进之臣,别人也不会把他看得太高。
但现在有了军功,还得到新皇信任,哪怕致仕,旁人也会觉得他很快就会被重新启用,对其极尽巴结之能事,这就是文人遵循的「礼仪社会」。
封建官场,几千年下来,基本都是嘴上一套实际上行的又是另一套,封建制度不变,官场礼仪也不会变。
……
……
京城。
朱四早早就派出大队锦衣卫去接唐寅回京,也是朱浩之前提过,现在的唐寅无官一身轻,很容易被宵小所趁。
说白了。
就是唐寅坏了很多勋贵、大臣的利益,在唐寅当督抚的时候,别人不敢把他怎么样,但如今他卸任了,被其得罪过的人就会想方设法搞他,派人刺杀是一种看似极端但很有可能会发生的事。
锦衣卫指挥使朱宸亲自在城门口迎接唐寅,一路护送前往皇宫跟朱四想见,以述职的名义,行师生叙旧之礼。
即便众文臣知道唐寅以草民身份入宫,不经朝堂直接入见,坏了规矩,也拿这对君臣没辙。
唐寅午时四刻到的京城,一直到天完全黑下来后,才从皇宫出来。
出了东华门,还没等天坐上回府的马车,就有不下三拨人拿着拜帖邀请他过府饮宴。
一个是张鹤龄。
张鹤龄听说唐寅回来,现在还没官职在身,觉得这是个牛逼人物,想拉拢唐寅,让唐寅为其出谋划策,同时想借助跟唐寅的良好关系,把之前被二弟抢走的军功,一点点捞回来。
第二个是孙交。
孙交请唐寅过府的目的还算单纯,单纯就是为叙旧。
第三个人,则是兵部右侍郎李昆。
李昆是代兵部,出来请唐寅到兵部衙门述职兼饮宴。
无论唐寅属于哪个阵营,至少领兵在外,是受兵部挟制,他本来也需要跟兵部做一些工作上的交接,尤其是把军功犒赏之事详细说明,以助兵部完成最后的确认流程。
而李昆听令于彭泽,彭泽在请唐寅这件事上则没有向杨廷和请示。
纯粹是彭泽以兵部名义请客,想帮杨廷和拉拢唐寅,就算事不成,也可以离间唐寅和朱四的君臣关系,而且彭泽也有为自己将来筹谋的打算。
到了嘉靖二年,朝中几乎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杨廷和已是日暮西山,若是杨廷和继续大权在握,逐渐把小皇帝逼到凡是都让文臣决策的地步,那众文臣武将绝对不会想到杨廷和竟然会失势。
但现在的情况是,杨廷和逐渐失去对朝堂的控制,新皇的决策权逐步扩大,杨廷和却接连在很多事上马失前蹄,那些杨廷和的死党,诸如彭泽,就要考虑一下杨首辅退下去后自己该怎么办。
难道跟着杨廷和一起致仕?
无论文官谁为首辅,谁为吏部尚书,皇帝暂且看来不会变,还是跟皇帝建立良好的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直接跑去跟皇帝表忠心没用,自然还是往新皇派系的中坚人物身边靠拢,就比如说唐寅。
……
……
唐寅本来不想掺和朝中事,在他看来,退了就是退了,应该无事一身轻。
更不想卷入朝堂纷争中。
结果一下子就来了三拨人请他……
那……
我这是退
了还是高升了?
别人怕不是以为我以退为进,休养几天就会重新干大事吧?
怕是你们有什么误会!
唐寅婉言谢绝了三拨人的邀请,因为他这边还有个饭局要应约,就是去跟比他早回京师十天左右的蒋轮一起喝酒。
唐寅在思贤居见到蒋轮。
此时张佐居然也在。
唐寅很惊讶,朱浩不在京城,张佐怎么会随便出宫来思贤居这种地方,跟他们见面?莫非是替皇帝传达什么话?有话明明先前在宫里都说过了,君臣单独召对,难道还有不方便说的?
「唐先生,咱家是替太后娘娘,给您送贺礼的。」
张佐笑盈盈道。
1...337338339340341...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