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造舆论嘛。
不管是不是真的,先大肆宣扬一番,那你杨廷和在普通士子中的名声就要大幅度下降,乃至恶评如潮。
谁让你儿子不偏不倚,正好在你把持朝政的时候考中进士?而且你儿子以往在民间的风评本就不佳,是个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纨绔子弟?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管舆论是不是苍蝇,杨惇身上的缝太多了。
这个时候,朝中人都盯着杨廷和。
虽然杨廷和并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个把持朝政的权臣,但因为他没用高压的姿态打压政敌,这就给了政敌反击的机会。
相关奏疏很快就从通政司传到内阁。
言官要议论这次会试,并不会从杨廷和父子身上入手,而是讲到民间对此次会试结果意见很大,而矛头对准的事本次会试会元李舜臣,说其因为才名大,得到了考官的认可,加上他的文体特殊,因而才被举为南宫第一。
「无稽之谈……」
蒋冕作为本次会试主考官之一,看到这样的奏疏,很是气愤。
在他看来,这次会试公平公正,不存在任何舞弊和私相授受的行为。
本次会试的另外一名主考官是石珤,石珤还曾是前一届会试的主考官,主要的出题工作,都是由石珤来完成。
蒋冕其实不过就是挂个名罢了。
刘春和费宏都以异样的目光看了过来。
那眼神好似在说,就算这会试真有问题,你蒋冕作为主考官,作为当事者肯定不会说实话,而且就算出问题也不会是你造成,难道杨廷和会跟你这个次辅直接商议会试上如何徇私舞弊?
毛纪道:「李舜臣在士子中,学问算是高的,名声也最响亮,算是这一代士子的代表。至于会试第二的姚涞,是否姚英之的儿子?」
会试第一名李舜臣,第二名为姚涞。
姚涞是工部右侍郎兼提督易州山厂姚镆的儿子,而姚镆一向被认为是从王琼派系叛变到杨廷和派系,现在虽还没得到重用,但已挂职工部右侍郎,先前宣府巡抚的问题上,杨廷和也考虑过让他去,毕竟正德十五年时,姚镆曾做过宣府巡抚。
但后来杨廷和把宣府巡抚的位置让给了孙交举荐的人,只争大同巡抚一职。
蒋冕闻言皱眉。
你毛纪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说把姚镆的儿子选为会试第二名,是私相授受?
蒋冕不由望了费宏一眼。
毕竟上一届殿试探花。还是费宏的侄子呢!
世家子弟受到的教育比普通人好许多,更懂得迎合考官的心理写出不错的应试文章,难道有什么好稀奇的?
再者说了,我跟这个姚镆很熟吗?
刘春问道:「应该如何拟条陈?」
杨廷和道:「此等事,交给陛下来定,空着吧。」
这件事明显是针对杨廷和来的,杨廷和虽然先前一句话都没说,但也感觉到,这件事背后可能要小皇帝的人参与其中。
想想堂堂内阁首辅声名扫地,谁最得利便可。
杨廷和很清楚自己现在处境如何,皇帝虽礼重他但恨不得他早点离朝,下面也有很多人想取代他,就连内阁里的人,也是各怀异心。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
……
奏疏报了上去。
却没有引起皇帝重视,次日朝议,朱四压根儿就没提到这件事半句。
要知道涉及民间议论会试舞弊,一定要讲究个时效性,要尽快派有司衙门调查,而不能拖拉到殿试开始。
朝议结束后,朱四单独把杨廷和叫到乾清宫。
「……杨阁老,朕看过这上面的内容,这事明显是针对你的。」朱四把先前连票拟都没定的奏疏,交还给杨廷和。
杨廷和非常惊讶:「老臣不解其意。」
朱四道:「这奏疏,看似民间是在质疑这次会试是否存在鬻题、偏私的行为,字里行间没提杨阁老的名字,但他们其实就是在说,此番会试试由杨阁老把持,想让谁中贡士乃轻而易举的事情。」
「朕还听闻,民间对令郎……中贡士之事,议论颇多,比议论什么李舜臣和姚涞,要多得多。」
杨廷和心想,这还用得着你来提醒?
杨廷和以官方口吻道:「陛下,无论外间如何议论,若无确凿证据往鬻题和偏私方向引,此事不当查。」
「嗯。」
朱四坦然接受了杨廷和的建议。
好像朱四本身也无意要对此事核查到底。
杨廷和心中的疑惑加深了。
这事跟你小皇帝没关系?
怎么这么邪乎呢?
除了你,谁会这么迫切让我声名扫地?
朱四叹道:「朕不由想起了唐先生,他当年就是受鬻题案牵累,到现在连考取进士的资格都没有,正因为他不是进士,在朝中才会处处受制,若当年他以进士的身份入兴王府,父皇在世时便会给他请命为王府长史,如今也不会是这般模样。」
杨廷和听了心里直犯迷糊。
怎么突然牵扯到唐寅身上了?
还是说这件事跟唐寅有关?
朱四道:「现在民间议论那么多,朕要想办法尽量平息不是?朕本来的意思,是以杨阁老出来主持局面,彻查这次事情,还民间士子一个公道……」
「陛下……」
杨廷和感觉小皇帝要乱来。
「杨阁老不必急着回绝,朕仔细思索后又觉得,杨阁老在朝事务繁忙,怎可能会有闲暇去查案?不由就由杨阁老出面挂个名,名义上由杨阁老主持彻查,其实让唐寅去调查,不知你意下如何?」
朱四笑眯眯问道。
杨廷和心想,新皇果然想方设法要重新启用唐寅。
杨廷和道:「可是如今唐寅并无官职在身……」
这话都不是在反对了,简直是赤果果提醒皇帝,你是不是又要给唐寅安排官职?
朱四道:「朕先前允诺过,让唐先生不再牵扯朝事,所以这次的事,朕不打算给他安排具体的职司。朕其实就是想利用他曾经卷入鬻题案,受到牵连,还有他现在不是官员的身份,让别人觉得他一定不会偏私于谁。」
「嗯。」
杨廷和难得没有反对。
皇帝的话很有道理。
唐寅既不是他杨廷和的人,甚至还是政敌,受他杨廷和打压连官都做不了,照理说不会偏袒他杨廷和,而唐寅本身在民间士子中声望挺高,尤其曾经涉及鬻题案,所以应当对这种事深恶痛绝,说的话也能得到士子的信任。
杨廷和怕唐寅借机找茬?
不存在的!
在于唐寅本来就是杨廷和的政敌,若唐寅真为了查杨廷和而卷入其中,唐寅一个连官都不是的人,去攻击堂堂内阁首辅,谁不觉得这是借机打击报复?
再说了,你不是官,你找事,不会有任何效用!
「朕正愁给唐先生找不到事情做,就这样吧……哦对了,不如杨阁老也举荐一人,配合唐先生查……所谓的查,就是给民间一个说法,让他们三天内拿出个调查结果,杨阁老以为如何?」
不会长期查,只查三天,而且杨廷和还以总调度的身份隐身幕后。
唐寅那边杨廷和还可以派个人去监督……
再好不过。
「此事因礼科上奏而起,不如由礼科都给事中朱鸣阳协同。」
杨廷和建言。
「好,朕应允了。」
朱四一挥手,「就这么办吧。」
……
……
朝堂上不说的事,君臣私下里做了商议,决定由唐寅和朱鸣阳二人出面来查会试可能涉及的舆论风波。
方针定下,就是尽快平息风波。
让民间士子知道,这次的会是非常公平公正。
「这是何意?」
唐寅接受此委命时,整个人都是懵的。
怎么突然就让我出来查会试舞弊案?
还给定好了口风,说是要尽快平息舆论……
好像这种事,也没什么实际证据,更不像弘治十二年会试那样还有个明确的目标程敏政,现在让我去查谁?
查蒋冕还是查石珤?
若不是为了查这二人,皇帝委派我去干这活是什么意思?
再或者说……朱浩这小子脑子里装的都是什么?
张佐负责给唐寅传话,他笑着说道:「陛下既然发话了,您就放手去查,查到哪一步算哪一步。」
唐寅皱眉:「张公公,先不说,在下如今孑然一身,连官身都没有,这般查案有何意义?再说此事,根本就是毫无头绪,莫非是敬道那边又跟陛下提过什么,让陛下如此作为?」
「没有。」
张佐笑着摇摇头。
「没有?还是没说?莫非此事跟敬道无关?」唐寅问道。
张佐继续摇头:「咱家也不清楚,陛下特别交待,此事让先生自己去查,不要烦扰朱先生。至于朱先生那边如何跟陛下说的,咱家并不清楚,好像……根本就没提及此事。」
唐寅苦笑:「这还挺新鲜的,以往都是敬道在幕后搞事,这次他为杨阁老设下局,却不提前制定个方略,意思是,让我随便来?那要是不合他心意,岂不是……」
张佐试着分析:「或许……您看会不会是这样,在陛下和朱先生看来,无论您怎么查,都行。查比不查好……不求结果,是不是呢?」
「呵呵。」
唐寅除了苦笑,不能做别的。





锦衣状元 第七百六十九章 孙老头的乐趣
唐寅根本不知怎么查。
朱四还不让他去烦朱浩,等于说要靠他自己琢磨,到底要查出什么来才是最好的结果。
但其实现实也很打脸。
因为不管他怎么查,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似也只能根据礼科都给事中朱鸣阳所给指引,宣布此次会试公平公正,并未出现舞弊和营私之举。
两天下来,唐寅忙碌了许久,心情极为郁闷。
等于是皇帝和内阁首辅杨廷和联合请我出山,以非官员的身份来查一件轰动朝野的「大案」,所有士子对我都翘首以盼,结果费力查办,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连他自己都感觉很失败。
……
……
紫禁城,乾清宫。
三月初三这天,案子已查了两天,由朱鸣阳将初步结果呈报上来。
朱四手里拿着上报,端详半晌,神色波澜不惊,一旁的张佐都不知此事小皇帝心中在打什么主意。
「……陛下,其实这次实在是为难唐先生了,现在连锦衣卫都没出动,只让唐先生去贡院走一趟,最多是看过封存的卷宗,若是以此就能查出谁牵扯到鬻题或内外勾结之事,只怕太过难为人。」
张佐开始替唐寅说话。
不是唐寅不做事,而是敌人太过狡猾。
朱四将朱鸣阳上报的初步结果放下,神色还是不阴不阳,语气很平和:「朕知道啊,根本就查不出结果。」
张佐道:「所以从一开始,就不为有结果,是让唐先生去调查,让他在士子中积累一下名望,顺带让天下士子知晓,陛下对此事已有怀疑……」
说到这里,张佐突然停下来。
朱四白了他一眼,冷笑道:「你是愈发自作聪明了。」
「啊,奴婢该死,奴婢不该妄自揣测圣意。」
张佐赶忙跪下,诚惶诚恐道。
朱四从椅子上站起来,道:「你说得没错,只要是朕下旨去查,就能给士子一个交待,让他们觉得朕和朝廷都做过事,至于结果如何,可能那些士子自己也清楚,如今姓杨的把持朝政,换谁来都查不出个结果,最后他们只能把愤恨转嫁到姓杨的身上。」
张佐一听,好像自己还真猜对了。
原来自己的智商也能跟朱浩划等号,看来自己大有进步。
但随即朱四的话,就让张佐生出一种挫败感。
「但谁说丝毫查不出结果的?到时朕说是怎样,不就是怎样?遇事不要自作聪明啊。」
朱四说完,张佐愣在那儿。
感情朱浩现在没出马,却不代表他会一直蛰伏下去,下一步若朱浩真出来了,形成的影响,可能就是朝中掀起滔天巨浪。
……
……
朱浩这几天安心在家中「奉养母亲」。
平时书房都不出,孙岚从家里搬过来,这会儿也体现出孝顺媳妇的模样。
朱浩在家中几天,终于迎来第一个访客,不是杨慎或是唐寅,而是孙交。
孙交听说自己的亲家母生病,特地让人带了礼物前来探望,但他入寡妇家门始终不合适,特地派了人来先跟自己的女儿打过招呼,抵达的时候身边还带了大夫……如此一来,他就不是单独来的,而是带了亲切的问候前来,让人能感受到他满满的诚意。
但其实他进了府门,就跟出来迎接的朱浩一起往书法去了,连朱娘的面都没见过。
「……这两天,朝野上下都在议论会试之事,你果然还是出手了,不过纵观这两天的形势,就算伯虎到贡院彻查,礼部也不会透出什么讯息给他,估摸着也是不了了之。」孙交摇头道。
朱浩点头:「是啊。」
孙叹道:「老夫来,不是为了跟你说这个,你既在京,却总不露面,知晓你背地里搞事,具体如何却不明了,就让人很捉急。」
孙交现在当官也稍微上瘾了。
不是因为官位本身,而是所做的事让他上瘾。
看看朱浩怎么在背后搞鬼,帮小皇帝对付杨廷和,他就觉得妙趣横生。
尤其是最初他对朱浩很看不上眼,觉得小小年岁太过急功近利,通过深入了解,最终发现朱浩是个人才,不但善谋,而且总能以一些花哨的方式解决问题,于是乎留在京师做官,比以往有趣多了。
上帝视角开得爽啊。
孙交明知这一切都是朱浩在背后策划,偏偏朱浩躲在家里不出来,孙交抓耳挠腮,心痒难耐,非要上门来一探究竟不可。
「这几天,你到底在做什么?」
孙交问道。
朱浩道:「这几天,都在画一些东西,先前我跟孙老提过造火车吧?哦,好像没提……就是在西山造了一种能喷烟的铁壳子,可以运送货物到京师,以后还会把这种运输能力很强的东西,从西山一路延伸到宣府,再到大同府。这边则连通运河,往永平府或是江南方向发展……」
孙交好似听天书一般,目光转向朱浩桌上白纸上绘制的东西。
「这就是你捯饬的玩意儿?」
孙交挺感兴趣。
「是。」
朱浩重重点头。
孙交问道:「你先前去西山,就是在忙这个吧?银子从哪儿来?要造这东西,没个几万两银子,打得住吗?」
朱浩道:「孙老,不是几万两银子的问题,若只需要几万两银子的话……您看我这府上,从仓库里随便腾挪点东西,或就有几万两……者可不是贪赃枉法所得,我家做生意的,本来就有这钱。」
孙交白了朱浩一眼:「没说你贪赃枉法,再说了,你都没在职,哪儿来的机会枉法?」
朱浩笑道:「还真不是,想要贪赃枉法,一年下来我经手的银子就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两……」
孙交听了心里很不舒服。
他知道在户部、内府外,还有个小衙门,专门为皇帝筹措钱财,让小皇帝可以脱离户部的情况下运转自如,皇帝因此而有钱置办一些军需,而这个小衙门不用说,都在朱浩掌控下。
作为户部尚书,看着别人在背后搞鬼,就算明知那些银子不该归户部管,他孙交还是一阵揪心。
「孙老,你不是来问我这个的吧?还有别的事吗?」
朱浩笑着问道。
孙交道:「宣大那边,听说年后,朝廷已在讨论,将总制三边军务和总制宣大军务的职位给裁撤了,你知晓吧?」
「嗯。」朱浩点头。
杨廷和先前同意让臧凤回去当宣大总督,不就是为年后撤换宣大总督职务而做准备?
三边总督李钺,严格来说,不能算杨廷和的门人,只是李钺上任三边后,多任用彭泽旧部。
边军体系中,现在两个总督都不是杨廷和或是彭泽一手带出来的,但他们麾下的多数将领和官员,都跟彭泽有关,说现在西北是彭泽的地盘,丝毫不为过。
孙交叹道:「既然你知道,应该适当做出反应吧?老夫怕你再整出一些地动山摇的事。」
朱浩道:「我没什么反应,撤就撤了吧,反正以后还会再安排的。」
「啥意思?」
孙交瞪着女婿。
先前费了那么大的劲,才把唐寅安排到宣大总督位置上,现在却连同刚官复原职的臧凤一并裁撤掉,你居然
如此淡然觉得没事?
那你先前可劲儿捣鼓干嘛?
朱浩道:「西北问题的根源,在于是否有战事,唐先生那一站,看起来不起眼,却让鞑靼人内部产生分化。一两年内,鞑靼人都要考虑一下劫掠大明的后果……」
「什么后果?」
孙交皱眉,「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吧?鞑靼人会如你所愿?」
朱浩摇头「不是他们是否愿意听我的,或是按照我的意思行事,是他们自己也没搞清楚居庸关那一站是怎么输的,他们连我们的门路都没摸清,会贸然再发起新的战事?就算鞑靼上层想这么干,或是那些大部落想这么干,下面那些小部落,愿意在不清楚大明真正实力的情况下再来送人头?」
「呃……」
孙交哑然。
「再说了,鞑靼人的目的,本来就不是攻占京师,他们是来劫掠财货的,付出和收益要成正比,他们才肯来,若不成比例……来了就要亏损人员和马匹,他们为什么要做这种亏本买卖?」
朱浩好一通分析。
孙交很想说,你当这是做生意呢?
还能整出亏本买卖来?
但朱浩的话,仔细一琢磨还真有道理。
再者说了,孙交看出来了,唐寅就是个冲锋陷阵的棋子,真正策划和谋算的人时眼前这个年轻的女婿,既然在朱浩策划下,居庸关取得大捷,那朱浩才是最有资格说这话的人。
「唐先生人在京师,因为党争的缘故,不能任差,若西北再出战事,唐先生随时能顶上去……估计鞑靼人不会犯傻吧。」朱浩笑道。
孙交有些郁闷。
听着意思,唐寅倒像是大明的军神,留在京城的目的,是当门神让鞑靼的魑魅魍魉不敢进犯?
孙交心想,看唐寅那模样,怎么都不像个能守得住关口的家伙。
「孙老,这么说吧,如今杨阁老在朝一天,谁在西北总制军政事务,都要受其限制,结果都一样。先前闹出打动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杨阁老知道,这西北局势,不是没了他和彭尚书就不行。」
「既然已经向他们证明过实力,剩下谁当谁不当总制,就不再重要了。」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七十章 会试风波
朱浩无论是跟朱四,还是跟孙交,都在传达同一个思想。
杨廷和在朝的时候,我方所做的一切事,都不是为了夺权,而是打压杨廷和在朝野的威望和影响力,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哪怕一些地方失去控制权,也是值得的。
因为等杨廷和退下去后,若杨廷和的威望没倒,那他的人继续盘踞朝中要职,威胁皇权。只有杨廷和的威望已难以支撑局面,朱四也就有理由对蒋冕、毛纪、乔宇、林俊这些人动手,让他们跟着滚蛋,
到那时,朱四彻底控制朝堂,权力不用争就到手了。
现在去计较西北一隅之地的得失,看起来重要,但其实意义不大。
孙交明白到这一点,也就不再多问。
……
……
朝会上。
朱四下旨让唐寅、朱鸣阳二人联手调查有关会试是否存在作弊现象,三天期限转眼即到。唐寅无官品在身,这种殿前陈报之事,唐寅自然不会出面,就由朱鸣阳在朝会上向群臣做详细说明。
朱鸣阳当众奏报的内容其实就一点……
所谓的科举舞弊传闻,全都是子虚乌有。
等朱鸣阳退下去后,朱四对其评价很高:「难得朱卿家能用短短三天时间,就把事情查明白,还牵涉进案情的卿家一个清白,实在可喜可贺。现在就将此事公之于众,以平息舆论。」
刑部尚书林俊走列:「陛下,应当拿坊间传播此等谣言者,以传播不实言论之罪,加以惩处。」
或许在林俊看来,平息舆论不能由朝廷被动调查后出面给士子解释,而应该把传播谣言的读书人抓几个出来法办,这样剩下的就不得不噤声。
杀鸡儆猴!
朱四面带迟疑之色,皱眉问道:「林卿家,有此必要吗?」
林俊坚定道:「有!」
身为刑部尚书,主管大明刑狱,似乎林俊有意要给那些读书人立规矩,不能随便质疑朝廷,更不能让朝廷自查平息你们的议论。
说浅白点。
给你们脸不要脸?
那就刑罚侍候!
朱四道:「真看不必了,首先他们只是质疑考取会试前几名的人,学问上是否真的够格。其次呢,他们也没有攻讦朝廷的意思。所以,不必兴师动众吧?」
林俊很生气:「陛下,质疑大明科举,便是攻讦朝政,非严惩不可!」
1...341342343344345...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