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唉!」
朱四叹道:「林卿家,朕要的是平息舆论,不是把小事闹大,你若坚持的话,岂不是有违朕宽仁治国的想法?毕竟读书人还是要尊重的。」
朱四的意思,朕对你们够尊重了吧?
认真听取你们的意见,现在还跟你们讲道理。
若你林俊要代表朝廷对普通士子立规矩,那朕是不是也可以对你们这些当官的读书人立规矩?
怎么不懂的将心比心呢?
林俊还要说什么,却见蒋冕冲着他连连使眼色,林俊只能恨恨然退下。
这一幕,恰好被朱四捕捉到。
朱四心想:「果然如朱浩所说,现在姓杨的遇事多不出面,让他的跟班姓蒋的冲锋陷阵,这群人真是沆瀣一气,败坏大明朝纲,根本就没把自己当臣子……哼,朝廷到底是他们的,还是朕的?」
「好了,对外宣扬调查结果一事,交给礼部完成。」朱四正色道。
礼部尚书毛澄出来领命。
有关会试出现舞弊的风波,看起来就在这种君臣默契中结束。
……
……
朝廷的设想很好,有了舆论风波,朝廷查一下,给
下面一个交待,就算是「辟谣」,下面的人就该老老实实不会再质疑。
这种辟谣,也是煞费苦心,不然为什么要一次出动礼科都给事中和已致仕曾深受科举舞弊之害的唐寅?
可理想是美好的,现在却很残酷。
朝廷的辟谣发布后,非但没起到正面的效果,反而火上浇油,可说是瞬间就把京师士子的舆论给点燃了。
我们议论这次会试有猫腻,结果朝廷派人象征性查了查,就告诉我们没有此事?
搞啥呢?
先前还只是读书人间议论,现在发展为有人跑去文庙静坐哭诉。
在大明,哭庙是很有效果的聚众抗议行为,主要由江南士子发起,因为他们看到了皇帝对待普通读书人的优待,若真如林俊那般,严厉惩戒一些读书人的话,他们就不敢乱来了。
正是他们看到先前随便议论一下,就逼着朝廷自查,虽然效果不明显,但他们还是愿意更进一步。
闹一下,或许会是结果就能推翻,没中贡士的就有翻盘的机会。
不闹,那就只能等三年后再来,谁知那时会不会再整出什么幺蛾子来?
没有读书人愿意承认自己学问不行,尤其是参加会试的都是各省读书人中的翘楚,乃是从乡试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举人。
现在民间对于科举舞弊传得沸沸扬扬,他们便觉得自己受到打压,再加上这次内阁首辅那不学无术的儿子杨惇都考过了,一个个更觉得其中有隐情,只是朝廷不想对外公布罢了。
或许连皇帝都被姓杨的裹挟了呢?
……
……
杨府。
杨慎今日已正式晋升为侍讲。
他当上侍讲后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遭遇民间对于这次会试的怀疑,这股冒头甚至直接对准了翰林院,有不少读书人跑去翰林院门口闹事。
虽然抓了几个,但好像已控制不住局面。
「……锦衣卫出动抓人,但凡道官府闹事的,一概都被擒拿法办,但到文庙、贡院等处去的,却没有严格制止,是否应当通知顺天府或五城兵马司,让他们看情形拿人?」
杨慎感觉问题很严重。
所以他现在对父亲的建议,是赶紧拿人法办,如此才能及早平息事端。
杨廷和面色阴郁,摇头道:「用修,难道你就没想过,这件事或跟陛下在背后推波助澜有关?」
杨慎诧异地问道:「可是父亲,陛下从一开始,就坚定地站在您这边,还派人调查,照理说……」
「结果呢?」
杨廷和问了一句。
杨慎琢磨了一下,回道「」结果不尽如人意。「
杨廷和叹道:「或许陛下从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平息事端,而是要把事情闹大呢?」
「这……」
杨慎心想,还能这样想?
就算你跟皇帝关系不睦,至少皇帝在此事上,一点都没有说要害你的意思,处处以你的意见为准。
杨廷和道:「到现在,为父逐渐想明白了,其实从一开始就不该查,只要不理会民间议论,那这件事自然便会平息下去。而将事态扩大的根本原因,就是陛下真派人去查了,给了那些落榜的士子以希望。」
杨慎眨了眨眼睛,疑惑地问道:「可是……无论是否陛下有意为之,父亲现在不都应当以平息士子怨怼为先?」
杨廷和摇头:「现在缉拿闹事的士子,尤其是那些领头者,已于事无补,先前若只是以一个礼科都给事中加上唐伯虎来查,就能有效,那现在非要以有资历且能平息事端的朝中大员出马,方能奏效。」
「啊?」
杨慎越发不解了。
之前朱鸣阳和唐寅做得还不够吗?
该查的不都查了?
这次事闹大了,不想着怎么抓人威慑那些读书人,居然还要自查,这不是如了那群读书人的心意?
「那父亲,此事到底……」
杨慎的话问了一半,没再问下去。
杨廷和道:「你是想问为父,用叙考中进士,为父是否向考官打过招呼?没有!绝对没有!」
杨慎急忙解释:「儿不是此意。」
「你是不是此意不重要,总之你心中也有了怀疑,因为你一向轻视用叙,就像为父也觉得他在此番会试中,未必能过一样……连身边人都有如此疑虑,那些普通士子怎么不会产生怀疑呢?」
杨廷和有些心力交瘁。
他突然发现,只要他在朝中,总被一些事缠绕到身上。
现在一次会试,就引起这么大的风波,想来就是小皇帝在背后搞鬼,还堂而皇之来个什么自查。
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当时怎么就听信了小皇帝的鬼话?
还那么自信,真让人去查了?
「那父亲,现在让谁出面,才能令朝中士子舆论平息?」杨慎问道。
杨廷和冷冷一笑,没做作答。
杨慎从父亲笑容中看出,让别人去查,好像都无济于事,只有杨廷和亲自出马,才算是一尊大佛,把所有牛鬼蛇神一并镇住。
……
……
三月初六。
距离殿试只剩下不到十天。
照理说会试风波此时应该已经平息,不会再有什么波折,但因现在士子闹得越来越凶,御史言官已不可能坐视不理,纷纷上奏。
提出解决方案的人很多。
有人主张把召集闹事的读书人法办,也有人主张彻查以平息士子之怨。
还有说不加理会的,让士子随便去闹。
朝会上,朱四摇头叹息:「是朕疏忽了……若是从一开始,朕不跟杨阁老商议,让人去查,应该就没这回事了……这全都是朕的过错啊!」
众大臣不由面面相觑。
虽然他们也猜到,之所以会有调查会试舞弊案这一出,跟朱四先前单独召对杨廷和有关。
但现在朱四公然承认,还是让有些人心里不舒服。
这么大的事,不在朝堂上商议,君臣私下便决定了?
还把事闹这么大?
这口黑锅,不折不扣真要你们君臣二人来背。
「诸位卿家,你们有何好意见?朕也累了,根本就没什么事,有的人却非要闹,难道要朕出面才可平息吗?」
朱四说这话,其实已在对杨廷和暗示,你该出来面对一切了。
杨廷和走列:「陛下,此事既因臣而起,那就由臣来终结……给臣一天时间,臣会给天下士子一个交待!」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七十一章 境界高
杨廷和主动请缨,还表明解决问题只要一天时间。
看得出,他这是真要做事了。
至于他的应对方法,是要采取怀柔政策,还是要以铁血高压手腕镇压,朝堂上的大臣都没法做预测。
朝议结束后。
几名阁臣回内阁值房的路上,蒋冕带着几分遗憾:「是我未考虑周全,以至于出现这般境况。」
蒋冕毕竟是名义上的会试主考官。
但其实主要开始之事,都是由石珤来完成,蒋冕只是挂名的主考官而已。
杨廷和摇头道:「不重要。」
意思是,就算你不是主考官,情况也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
蒋冕苦笑道:「那……介夫你将以如何方式应对此事?就怕引起士子太多非议……以在下看来,应当以平息事端为主。」
蒋冕的意思,咱还是尽量采取怀柔的策略吧,那群读书人知道错就行,不必用狠招。
在蒋冕看来,杨廷和没必要动用一些非常手段对付士子,到底名义上内阁首辅为天下读书人领袖,当老大的总不能拿小弟开刀吧?
「刚柔并济,方是上策。」
杨廷和也想怀柔。
先前朝堂自查,给了读书人一个说法,不就是怀柔之策吗?
结果什么样,大家都看到了,那些读书人一点都不领情,还觉得朝廷软弱可欺,不敢把他们怎么样,现在都敢跑去哭庙了,那下一步是不是就要造反?
你们是读书人不假,但你们现在针对的目标不是皇帝,而是我这个内阁首辅。
既然你们的矛头指向我了,要是我不反击,岂不是显得怯弱无能?
……
……
紫禁城,乾清宫。
朱浩再一次入宫,这次他是应朱四邀约,让张佐特地带他入宫的,一身锦衣卫常服装扮,不知道真以为他是个英俊的年轻军中将领。
「陛下。」
朱浩恭敬地向朱四行礼。
朱四笑道:「敬道,你来了,朕总是想称呼你朱浩,从小到大都这么称呼,早习惯了,突然称呼表字,总觉得有些碍口……反而是他们总提醒朕,让朕顾念你已成为朝廷柱梁,不能老以姓名相称。」
没来由的,朱四居然在意起称呼的问题来了。
张佐在旁笑盈盈,好像很习惯君臣间这种不按常理的对话方式。
朱浩笑道:「陛下称呼什么都不打紧。」
朱四起身,来到朱浩跟前,动情地道:「说起来,朕还没好好带你游览一下皇宫,我的家呢。」
「陛下……」
张佐本来满面笑容,听了这话,赶紧出言提醒。
就算你不避嫌疑,或是真把朱浩当知己,也不能随便乱来啊!带朱浩入宫,已容易为人查知,若在宫里游览一圈,宫里那么多前朝旧人,他们有的是张太后的人,有的跟宫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等于是把朱浩给卖了?
「用得着你来提醒?」
朱四板起脸,「朕知道,现在不是时候。其实朕也想介绍皇后给你认识,还有她父亲……照理说,他们应该能帮得上你。」
朱四现在到底已是成婚的「成年人」。
虽然心性还想孩子,但少年成婚后,对于妻子家族的倚重,会逐渐增加,尤其像朱四这样入朝当皇帝不久,根基不稳的存在。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历朝历代,都知道外戚容易干政,外戚却总会崛起的原因。
大明治理外戚方面,已算是很好了,基本只委派五军都督府的军职,且多是挂职而不予实缺,在加上大明皇帝选皇后
有从民间海选的习惯,基本不与豪门望族联姻,这使得大明的外戚势力,也就那么回事。
张家算是一个例外。
但张家那俩兄弟不争气,等于是白瞎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辜负了弘治、正德两朝良好的外戚崛起的机会。
朱四道:「朕回头让陈国丈,跟你见见。」
朱浩点头:「就怕人多眼杂,有些事不好解释。」
「朕明白,不过朕看来,陈国丈在朝没什么势力,到现在连爵位都还没有,朕正琢磨该封他个什么……照理应该封伯,但张家人都是封侯甚至封国公,朕这边应该也可以吧?」
朱四现在想倚重妻族的人,可能小两口刚成婚,恩爱缠绵的时候,便觉得应该对妻子娘家人多加提拔。
但朱浩很清楚,无论怎么说,历史上朱四都是个薄情寡义的皇帝,无论跟他当君臣,还是做夫妻,都是那种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类型,当他感觉自己羽翼丰满时,觉得自己能一飞冲天,那时再想拉住他,就不容易了。
朱浩道:「一切还是按照法度来为好。」
「行,朕在这件事上听你的。」
朱四还是一如既往对朱浩拥有最高的信任。
张佐心里觉得很别扭。
皇帝要给国丈赐爵位之事,居然也要听朱浩的?
那朱浩到底算什么?
太上皇吗?
……
……
朱浩难得入趟宫,现在的他还处于休假状态,朱四好些天没见到朱浩,拉着发小的手说了很多事。
甚至让黄锦去库房拿了一方木匣过来,交给朱浩,里面全是皇宫珍藏的书籍。
「朕不知道什么礼物送你才好,就让人找一些孤本,你习惯看书,也擅长研究这个,送你得了。」
朱四很大方。
朱浩连忙起身弯腰,拱手道:「陛下,此等厚礼,臣不敢收。」
朱四见朱浩如此郑重,摆摆手示意让朱浩重新坐下,道:「让你收着就收着,咱们君臣还分什么彼此?」
张佐笑道:「朱先生,这些书都是陛下精挑细选的,应该适合您。」
「那臣就暂时代为保管。」朱浩道。
「好,代为保管,朕当皇帝一天,这些书都是你的。」
朱四笑嘻嘻道。
随即二人就谈及外面闹得沸沸扬扬的会试舞弊案,还有士子哭庙之事。
朱四得意洋洋:「你不知道今天看到姓杨的灰头土脸,朕心里有多高兴,现在他查也不是,不查也不是……正如你所言,只要事情闹起来,他跟士子间就会出现一道巨大的裂痕,看他怎么处置。」
之前朱浩对朱四表面过这件事的利害。
不为结果,而是强行制造杨廷和跟普通读书人间的矛盾。
发展到现在,读书人所做一切,看起来都是胡闹,为了一个根本就没有证据之事,甚至不知道在追求什么……难道为了让朝廷查李舜臣和姚涞?还是查查杨惇是否真有能力考中贡士?
但现在,读书人闹腾的势头愈演愈烈,简直是为闹事儿闹事。
朱浩道:「士子现在群情激愤,但要有所压制,不能让他们动摇国本。」
朱四笑道:「朕本来想问你,是不是要适当加上一把火呢。既然你说要扼制,朕也听你的……你说下一步该怎么办?」
朱浩道:「还是老办法,在这件事上,陛下只要在明面上一心帮杨阁老便可,无论什么事上,只要对杨阁老有利,陛下尽可能出面帮上一把,甚至有所偏袒,让人挑不出毛病就行。」
「嘿嘿,朕知道了,这样其实
就是让士子觉得,朕被姓杨的给裹挟了,是吧?朕是不是很聪明?」
朱四一脸嘚瑟。
无论他心中对杨廷和有多少恨意,至少在这件事上,他一直都是听朱浩的,没有跟杨廷和叫板。
只是现在杨廷和也醒悟过来,小皇帝这么做,就是把他杨某人推到前面当挡箭牌,让杨廷和去承受那些士子的万箭穿心,当皇帝的只需要在背后看热闹就行,没事还可以说上两句风凉话……杨卿家您辛苦了,他们都误解你,但朕绝对信任你。
朱浩正色道:「陛下,到如今这形势,无论杨阁老是否擅权,都该帮他一把,以体现出陛下不计私心的宽宏大量。或许现在杨阁老已笃定陛下在此事上有推波助澜的行为,陛下就是要让他无地自容。」
「哦?」
朱四一脸不解。
朱浩道:「陛下应该真心实意帮他,让他渡过一次危机,这样他便会觉得,他是以小人之心误会陛下的好意,如此陛下也能收拢朝中大臣之心,让他们觉得,陛下在此等事关杨阁老名誉的事情上,使出了全力相助。」
张佐听了朱浩的话,大吃一惊。
还能这样干?
不火上浇油落井下石,居然真要帮杨廷和一把?
难道看杨廷和声名狼藉,不好吗?
你这话……
听起来有道理,但你在这时候浇咱们这位皇帝的冷水,陛下能听?
朱四先是一怔,随后一拍大腿:「还是敬道你境界高,朕怎就没想到这个?」
完。
张佐一听,苦笑不得。
现在朱浩在皇帝眼里,就是孔明在世,朱浩放个屁,皇帝闻了都是香的,至于朱浩说什么做什么,甚至前后颠倒,让皇帝上下左右被拉扯,皇帝还会无比推崇。
就像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一样。
朱浩道:「陛下,在此事上,我们要打击杨阁老的声望,不要从那些士子身上入手。那些明眼人或说是朝臣看来,士子多是无理取闹,不计前因后果发牢骚宣泄情绪,陛下要收揽的不是那些闹事的读书人的心,而是朝中文臣武将的心,更要让杨阁老觉得……陛下胸怀宽广,他是否留在朝中,已无意义。」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七十二章 借人
杨廷和在朝堂上承诺一天拿出结果。
但其实杨廷和自己心里也不是很有底。
不能全以恩,也不能全以威,恩威并施说起来简单,但如何把控,才能让那些读书人不再进一步闹下去,就算是他这个首辅大学士也不是很有信心。
当杨廷和亲自前往刑部衙门,找刑部尚书林俊商议应对之策时,林俊带着几分忧虑道:「会不会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
林俊脾气火爆,但到底是官场老油条。
他岂能看不出来,这件事很可能有皇帝在幕后充当推手?
本来恐吓一群读书人已经够麻烦的了,毕竟这时代读书人掌握了话语权,杨廷和跟他林俊指不定就会被舆论归类到「女干党」行列,现在还多了暗中使力的皇帝,那就更加举步维艰了。
杨廷和道:「先前刑部不是已派人拿下几个带头闹事的士子?他们怎么说?」
林俊叹道:「没用刑,稍一询问就拿到口供……他们也是被人利用,有两个举子,发现自己没中进士,再加上外面风言风语,便信以为真,在某些人张罗下,便带头去贡院和文庙闹事。」
明清时期读书人地位很高。
尤其是举人。
在这时代,举人已相当于官老爷,寻常百姓见到举人,理论上都应该下跪磕头,只有读书人见了居然老爷才只是拱手作揖而已。
「把卷宗都调出来,我要亲自查阅。」杨廷和道。
林俊非常惊讶:「中堂真要跟那些闹事的士子解释?其实大可不必,只要多抓些人回来,完全能压制得住。」
杨廷和叹道:「制人容易,制心难啊。」
……
……
杨廷和亲自去开卷宗,拿出正经要查舞弊案的样子。
就再杨廷和人在礼部,埋头查勘考生试卷的时候,外边传来消息,说是锦衣卫衙门派人过来了。
陪同杨廷和一起查阅会试卷宗的礼部尚书毛澄道:「来者不善啊。」
杨廷和办案,也是非同一般。
跟他对接的都是尚书级别的大员,侍郎都只能打个下手充当使唤人,更别说那些帮着搬抬和查阅卷宗的人,多为郎中和主事,好像朝中谁能给杨廷和做事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一般。
等杨廷和与毛澄出来见到来人后,发现赫然是锦衣卫指挥使朱宸。
「见过杨阁老。」
朱宸近前,抱拳行礼。
杨廷和皱眉问道:「你这是……」
朱宸道:「陛下有命,让卑职协助杨阁老查案,任何地方有差遣的,锦衣卫上下全听从调遣。」
「哦!?」
杨廷和神色阴晴不定。
毛澄则笑道:「朱指挥使,陛下不会让你来帮着拿人的吧?」
朱宸很好奇为何毛澄会如此说,恭敬地道:「陛下派卑职来时,只对卑职讲,要全力协助,并未提及任何其它涉及如何办案之事,说一切都听杨阁老的吩咐。」
此话一出,毛澄都有点笑不出来了。
皇帝是什么意思?
不在背后捣乱就算了,居然在没有任何交待的情况下,让朱宸协助查案?一切还都听杨廷和的?
若只是以刑部查问读书人,效用有了,但刑部毕竟是文官所把持,抓人会让人觉得杨廷和「公报私仇」,但若是锦衣卫出马的话,情况就大不一样,这就变成了皇帝抓人,那群读书人还是更忌惮皇帝和锦衣卫些。
刑部抓人后,打都不敢打,打了会让杨廷和名声更差。
但若是落到锦衣卫手里……
就问你们这群闹事的士子
怕不怕!?
「好!」
杨廷和道,「那就劳烦朱指挥使,前去带一些名闻京师的鸿儒,以及国子监祭酒,还有乡绅先达、闹事的士子代表等,送到礼部来,老朽要亲自将所有考卷开启,他们有何疑虑之处,一并释疑。」
……
……
皇宫内苑。
朱浩还没走,这次他直接在乾清宫帮朱四批阅奏疏。
1...342343344345346...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