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康保裔
刘继业还能说什么?也就只好把一板一眼按照正常兵家行事的周将说成狡猾了。不过也的确可以说狡猾吧……毕竟这种老老实实照着兵法正道打仗的敌军,就不是一般的什么奇谋妙计可以对付的,尤其是当这种敌军的兵器非常犀利而且士卒精强的时候,简直可以说对着这种敌军无所施其技。
听到刘继业在问完了马峰之后终于转而对自己说话,刘继元打起了精神:“那么对付这种敌军应该用什么战法呢?”
敌将是不是很狡猾,的确对减轻马峰的战败责任有一点作用,但是这并不算多有用,自己要保岳丈还是保得下来的。具体探究洞涡河那一战是怎么败的,在当下也不是什么急务,反正自己今后也不敢再让马峰领兵或者监军了。
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怎么应付即将兵临城下的那支周军。
“陛下,这股敌军原本就颇为势大,其传说中的铁管射弹器强过了寻常弓弩,野战浪战非我军能敌。原先臣还曾经想过依托晋阳坚城,在城下与敌军野战一场,可如今侍卫亲军在洞涡河损失上万,诸军恐怕均为之夺气,出城列阵与敌堂堂而战多半是不行的了。”
刘继业没有急着说出最后的答案,而是先否定了双方进行野战的可能性。说实话,他在此之前倒是真的想过在城下和周军决战的,虽然自己这边的弓弩比起周军的铁管射弹器肯定要吃亏,但是太原城城头的抛石机未必不能助大军一臂之力。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想法肯定就难以实施了,侍卫亲军在洞涡河一战就折损了超过三成的兵力,且不说在兵员战斗力方面的损失,单单是对士气的打击就很可能让侍卫亲军在出城的时候人心惶惶,这场野战根本就是没得打的。
“那该当如何是好?难道我军就只能龟缩在城内,任敌军自由来去将太原城团团围住吗?我军就真的只能守在城内等候上国的援军前来解围?而且朕记得兄长曾经说过,这股周军有一些犀利的兵器与攻城手段,会召来天雷轰击城墙,石会关就是这样被其攻破的,那么太原城的城墙就经得住天雷轰击吗?”
对于不能派兵出城和周军野战,刘继元其实并不是很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支撑到契丹援军前来给晋阳解围!不过他再怎么不知兵,也还是知道守城从来都不应该是死守的,不光是需要有援军,城内的军队也是需要择机出击的,如果缩在城里任由围城军队攻城,再坚固的城池都是有可能出现疏漏的。
而且刘继元真的是记得很清楚,当初刘继业从南面孤身退回来的时候,确实和自己讲到过周军有一些破城的特殊手段,虽然太原城的城墙比石会关肯定要坚固,但是他也不敢确定周军就攻不破了。
这事关系到自己的生死富贵,可不能不慎重。
刘继业无奈地一叹:“诚如陛下所言,这股周军会召天雷轰击城墙,石会关关城的整个南门和城楼都被那一阵天雷轰得灰飞烟灭,太原城的城墙也未必经得住这种轰击。好在此种天雷似乎只能轰击召集者身前不远处,因此当时攻打石会关的时候,是在周军大举扑到城墙脚下之后,那天雷才降了下来,所以太原城尚有抗衡之法。”
“左卫大将军的意思,是不让周军靠近太原城的城墙?”
郝惟庆有些把握不定地插嘴问了一声,等刘继业说到了具体的作战方式,郝惟庆就完全听得懂了。
刘继业点了点头:“正是!太原城比之石会关,最强之处并非城墙,而是城外深达两丈阔有四丈的城壕,壕中通有从晋水、汾水引来的活水,即便在冬日都不涸不冻,周军不是那么容易可以靠近城墙的……他们可以出动大批民夫运土填壕,但是所需时日不会少,而且我军无力在白天出城与周军堂堂而战,却也可以趁着夜暗由突门出去破坏他们填好的通道么……”
*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一章 驻跸平晋城
第一章 驻跸平晋城
显德十五年的十月二十五日,晋阳东北二十里的平晋城,城内的千余户居民早就被迁到了城郊,这座周长四里的小城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兵营,更确切地说,是御营。
王廷义率领的河东行营先锋部队在十月初十至十一日这个晚上于洞涡河畔取得了一场伤亡悬殊的大捷,俘斩北汉军数千,擒其马军指挥使张环、弩手指挥使石斌以下将佐十余人,而自身的伤亡却不过百,令晋阳伪主大为震动,沿线北汉军闻风辟易。
河东行营先锋部队乘胜向晋阳进军,兵锋所指,北汉守军纷纷退避,沿途城寨均不作抵抗,所有守军都赶在周军抵达之前退往晋阳,就连太原城南十余里的汾河桥也被党进不战而取——只是桥梁已经被北汉军烧断了。
这座位于晋阳东北的小城,当然也是被北汉守军主动放弃了,河东行营没有为其花费一兵一卒。
在抵达了太原城下之后,河东行营并未盲目躁动,而是严格遵照郭炜的旨意有条不紊地肃清外围、伐木立寨,等待着各路大军齐集,而太原城内的北汉守军也很乖觉,周军没有发起攻城,他们也绝不出城挑战。
这样一等就是十多天,在这十多天的时间里面,河东行营完成了太原城四面的清扫工作,在汾水上修建了数座新桥,并且以营寨控制住了太原城的主要城门。
也就是在这十多天的时间里面,汾州路大军连取北汉的隆州(今山西省祁县东南)、沁州(今山西省沁源县)、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然后从汾州沿着汾水河谷一路克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交城(今山西省交城县)、清源(今山西省清徐县),在太原城南与河东行营会师。
镇州那边也没有闲着,石岭关都部署李重进率军出土门经井陉取盂县,经太原城东折向北面,连夺三交口、百井寨,并且迅速攻克了石岭关,令忻州的北汉守军极为恐慌,只是因为作战计划与后勤条件的限制,李重进才不得不在石岭关停住了脚步。
永安军节度使折御勋、麟州防御使杨重训和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也是积极响应郭炜的诏旨,折、杨两家的联军迅速攻取了北汉的岚州(今山西省岚州市岚城镇)和宪州(今山西省娄烦县),此时正在往晋阳赶来,定难军也趁机取了北汉的石州(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只是他们此后就没有再继续向北汉的腹地进军了,而是将石州的民户财帛席卷一空,然后转身回他的河西去了。
等到郭炜带着他的行朝与侍卫部队紧赶慢赶地来到太原城外的时候,当初运筹司围攻太原城的作战计划布局已经是基本上完成了,预定作为行在所的平晋城被彻底腾空,就连统平寺的僧人都被赶了出去,只等着郭炜入驻了。
统平寺的大殿之内,文臣武将济济一堂,郭炜初来乍到的,还来不及观兵城下,就先召集众将到驾前会商后续的作战行动,虽然他并不需要赶时间,整个进军过程和作战计划也基本合拍,但是及时的总结与展望总是不会错的。
首先进行汇报的是河东行营都部署刘光义:“陛下,河东行营先锋与十月十二日进抵城东南,只因为汾河桥被河东军毁去,王都校才不得不安营止步,着手准备架桥。等行营主力在次日赶到之后,我军随即开始肃清东城外围,占领平晋城,并且在汾水之上架设桥梁。十六日,汾州路大军与我军在城南会师,随后两军便绕太原城诸门立寨,晋阳守军自此龟缩于城中,城周被我军彻底掌握!”
大殿的正中摆放着两座沙盘,一座几乎就是太原城的模型。当然,城内的建筑是不可能详细到哪里去的,但是一些重点地段以及城墙、城壕等城防关键都敷设得非常的准确详尽,城外围城大军的营寨布防就更清楚明晰了。
另外一座沙盘反映的则是范围稍广的晋阳周边地势。放眼看过去,那西南-东北走向的处于群山环抱之中的汾水河谷尽收眼底,河谷的西南面稍微宽广一些,形成了一片人烟稠密的富庶农耕区;而到了晋阳附近就骤然收窄,太原城正当河谷的北缘,卡在两山夹峙的河谷当中,的确是天然的重镇所在;晋阳西北方向的汾水上游已经是一片山峦,天门关扼住了通往岚州的道路,而北偏东的一段谷地则被群山切割得有些支离破碎,这段谷地的最窄处正是石岭关。
刘光义对着两座沙盘进行讲解,重点还是放在了第一座沙盘上,毕竟随着大军将太原城的主要城门都封堵住了以后,汾水河谷基本上已经落入了掌中,而石岭关方向则是李重进负责的范围,刘光义并不方便对此多嘴。
“……我军在控制了晋阳周边之后,谨遵陛下的嘱咐,并没有贸然发起攻城,而是进一步加固营寨、迁移民户,只等着陛下驾临。”
“嗯,很好!我军还有一个冬天的时间可以慢慢地啃下这些城壕、城墙,却是何必急于一时仓促攻城?你们做得不错。”
郭炜看着围城大军的部署,心中是相当的满意。
晋阳左近的这一段汾水河谷相当狭窄,汾水自西向东从群山之中穿出,在蒙山的北面转为南流,河流几乎是一直擦着蒙山走,距离最窄处不过十里出头;汾水的东面要稍微宽敞一些,就像平晋城,距离汾水都有十多里了,却还是座落在一片平原,一直到汾水东面五六十里才有汉栅山、罕山、方山等连绵群山。
太原城就建在了这段狭窄河谷的当中。
太原也是一座极有资历的古城了,相传帝尧的第一座都城就建在这里,后来的夏禹,相传也是把第一座都城放在了这个地方,周成王灭了古唐国之后,就将弟弟叔虞封在这里。古人之所以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个地方建立大城大国,除了汾水河谷文明早发之外,其控扼汾水河谷北面通道的地势因素肯定发挥了重要影响。
正是因为太原城的历史十分漫长,而且正当农耕文明与游牧部族争夺拉锯的要害,所以这块地方有过很多的名字,譬如大夏、太原、大卤、夏墟、晋阳、鄂……太原是形容其地势的,大夏、夏墟则是追述其历史的,大卤却是北狄的称呼,至于晋阳当然是以晋水之北而得名,那个鄂则是晋国历史上的一个封地。
此时的太原城经过了历朝历代的扩建改建,已经是一座横跨汾水的雄城了,依其相对于汾水的位置,分作西城、中城和东城。
汾水西岸的西城历史最久,也是主城,南北长十二三里,东西宽六里多,加上城壕,城周达四十里。西城里面还有三座内城,晋水引水渠横穿整个太原城,渠道南面的大明城就是真正的古晋阳城了,智伯水淹赵襄子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北齐于此置大明宫,所以后来就叫大明城;在渠道的北面则有两座小城,其中位于大明城北面稍偏东方向的新城是东魏所建的晋阳宫,隋朝的时候更名为新城;紧邻着新城的西面,隋初新建的一座小城最大,李渊造反的时候让李元吉留守晋阳,居守的就是这个地方,如今的名字是仓城,正是太原城主要的仓储地。
汾水东岸的东城是大唐贞观年间所建,比西城小了一号,基本上方方正正的,长宽差不多都是五里的样子,城周二十多里,东面城壕的积水就是以晋水引水渠注入其间,如果攻城军队不渡过汾水的话,根本就切不断东城城壕的水源。
横跨在汾水上面的中城则建于武周时期,南北长三里,东西跨度两里,将东西二城合而为一,让守城所需人手可以削减数千。
如今周军就是把这样一座哑铃般的城池紧紧地围住了。
李继勋、杨廷璋率领昭义军、建雄军等州郡兵组成的汾州路大军在太原城的南面立寨,他们的战斗力虽然比不上禁军,但是这些军队守边多年,一直是和北汉军交战,就从未落于下风过。现在背靠汾水河谷与广大的后方,只是防备北汉军最不可能选择的突围方向,契丹军也不可能首先和他们接触,这些人足以胜任了。
河东行营的主寨则建在了东城的东面,不过河东行营的部队还要兼顾太原城北面与西面的围困,其中北面将与石岭关都部署的军队联合布置,而西面还在等待折、杨两家联军前来充实力量,此时部队并没有全部到位,整个包围圈只能算草就。
石岭关都部署李重进担负了从太原城北面到石岭关这一个狭长谷地的守备,承担着隔断契丹援军与晋阳联系的重任。由于石岭关上面布置不了太多的军队,其主力驻扎在百井寨,不仅可以南北兼顾,而且能够更好地保障石岭关的后勤。
至于郭炜自己,他敢于带着行朝和侍卫部队进驻太原城东北方向的平晋城,那当然不是为了形势不妙的时候开溜,而是随时准备在李重进堵不住契丹军的时候,拿真正的近卫军填上去。
*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二章 观兵晋阳
第二章 观兵晋阳
十月……丁丑,帝观兵于晋阳城东,始命筑长连城。
就在郭炜抵达平晋城的第三天,也就是显德十五年的十月二十七日,郭炜终于跑到太原城东面的河东行营主寨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阅兵仪式。有了两天的准备时间,这次阅兵办得相当的成功,皇帝和士卒之间有多次互动,对于提振士气的效果无疑是巨大的。
命令围城军队护卫民夫在太原城外围建起一条长墙的诏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颁发了下去。二十五日的时候,郭炜还是初来乍到,所以在听了几个主要将领的汇报之后并没有做更多的指示,而仅限于口头上的夸赞和强调一下基本方针,现在有了两天时间的斟酌,再实际绕城看了看,很多具体的举措也就可以做出来了。
筑长连城,就是真正对太原城展开围攻的第一个举措,一方面向全军昭示了长期围困必欲破城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对北汉君臣的一种震慑。
周长数十里的一座大城,光靠十多万兵马是不可能真的围得水泄不通的,即使再加上十多万民夫也不行,更不要说这计划当中的十多万兵马,折、杨两家联军都还没有抵达。围城布置就只能是将十多万兵马分在六个城门与三个水门外面安营扎寨,以有层次的营寨与兵力部署堵住守军的出城道路,除了必要的预备兵力之外,这样每一处出口的兵力就都不会弱于北汉残存的那两万多侍卫亲军了。
至于城墙的其他位置,没有城门并不等于北汉守军就出不来了。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二十年的郭炜显然知道了,古代的城墙并不光是一个消极的防御体系,一支完全不出击的守军是不可能完成长期守城的任务的,而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围城大军面前(十则围之,如果没有明显的兵力优势,不会有人发疯一样的去围城的,否则连堵门的兵力都不够),从明摆着的城门是肯定冲不出去的,所以几乎有一点规模的大城都会在城墙中间随机地凿出多道突门,让守军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完全穿破突门在围城军队戒备不周处出击。
当然,这种情况即便郭炜原先不知道,在围城之前进行战法讨论的时候,也必然会有将领提起。
突门既可以在修筑城墙的时候就预留下来,也可以在守城战的过程当中随时悄悄地开凿,而且就算是早先预留的突门,守军也会作为机密严守,所以侦谍司是很难查探到的,想要在突门的位置预先布置下城外的阻截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即便守军来不及开凿突门,逼急了还可以直接绾城而下,这样的出城方式当然比通过突门出城来得慢,而且出城的人数也不会多,但是就更加防不胜防了。
围城的兵力主要用于对城门的戒备,要靠民夫去警戒以其他方式出城的守军那是想都不要想,民夫在军队的保护下或许可以用于运土填壕,恶劣一点的军队或许还可以驱使民夫蚁附登城,但是没有谁会傻得让民夫去直面敌军的冲击。
所以环绕城池修起一条长墙显然是防备守军出击的廉价简易措施了,看起来很费人工,但是只需要用少部分机动兵力保护民夫去做就可以了。而一旦要是将其建成,那就可以大幅度地限制住守军的行动,到时候只需要沿着长墙布置下少量的警戒,再辅以机动兵力应援,守军应该就闹不出什么大乱子来了。
因此只要是决心打一场长期的围城战,攻城部队几乎都会围着城池修长墙,当年郭威率军平定三镇之乱的时候,在河中府是这么干的,后来郭威亲征青州削平慕容彦超叛乱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
郭炜虽然一直有心不用强攻拿下太原城,但是也没有奢望大军一到北汉君臣就望风迎降,别说两家之间有相当深的血仇,就是原先历史上不存在深仇大恨的赵家来攻打北汉,太原刘家不也是顽抗了很久么?所以长期围城的姿态和准备都必须做足,要彻底限制住守军的行动能力,再加上击败契丹援军的消息,这才有可能让北汉君臣绝望,劝降才有可能生效。
当然,郭炜也没有把希望都寄托在刘继元的怯弱上面,除了迫降之外,其他的准备他都做得很足,数十门攻城大炮已经在运来晋阳的途中,征发到城下的这些民夫在修完长墙之后也会投入到运土填壕的工作当中去,轰开城门和炸开城墙的选择会同步推进。
“晋阳坚城果然不同凡响,城墙坚厚高耸,城壕极为深阔,更加令人头痛的就是城壕的水源是汾水,有中城遮护着,我军根本就是很难切断的,这个运土填壕的工作可是要旷日持久了……”
郭炜在河东行营大军的主寨阅完了兵,就带着他的行朝和侍从驱马过河,实地绕行勘查起太原城的城防来,虽然这场攻城战他要做的只是下命令,真正的攻城操作都是将领们的事情,但是郭炜还是想要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
刚刚转到了城南的营寨,郭炜就有些皱眉了,原先光看地图和沙盘的感觉还不明显,现在到实地这么一看,才知道什么叫雄城。
才走了这么一小段路,郭炜对太原城的周长尺度就已经有了一点概念了,根据实测预估,太原环城数十里,这对攻城与守城都是有利有弊。
城周太长,城墙上面要布置的守军就必须足够多,攻城的军队可以主动调整攻击方向,守城的军队可不敢搞什么重点防御。不过这个弊端在太原城就不算很明显了,毕竟中城的修筑已经减少了一大段需要守备的城牒,而中城大部分横跨在汾水上面,周军是很难对其展开攻击的,再说北汉的人口几乎有一半集中在太原府,此时都已经躲进了太原城,北汉征发数万人守城还是办得到的。
倒是整个城周很长,让围城所需修筑的长墙也变成工程浩大,所需的民力物力与时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好在郭炜也没有把这一战的重心放到太原城的攻守上面去,和当初攻打幽州一样,击败契丹的援军才是此战真正的关键,至于围攻太原城完全可以慢慢来,他这一次的后勤准备空前充裕,不在乎这么一点时间,即使误了沿边州县一年的春耕,他都耗得起。
太原城的城墙固然是既高且厚,除了东京城本身之外,比郭炜看到过的任何城池都要雄伟,即便是金陵城和寿州城都颇有不如,但是手中握有大炮与火药两样重型武器的郭炜也还没有把这一点看在眼里。
不过太原城城壕的活水难以阻断,这个问题却是有些棘手。说起来寿州城城壕的水源是淮水,比汾水的流量可要大得多了,但是淮水在寿州城的北面,城壕的入水口得不到城池的有效保护,所以围城军队要给城壕断水并不算很难;金陵城的大段城壕直接借用了秦淮河,那倒是让阻断城壕入水口的做法变得完全不可能了,但是周军并没有对金陵城发起强攻,李弘冀在外援彻底失败之后就投降了,不过北汉与南唐的位置不同,刘家、李家与郭家的关系也不一样,郭炜知道自己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刘继元主动投降上面去。
所以太原城城壕来水的这个问题必须得正视。
城壕来水难以阻断,运土填壕的进程就会缺乏把握,也就很难确定什么时候可以用火药来开城,这个影响却是有些大了。缺乏了这一类强悍的手段,无论是选择硬来还是选择威迫,都会少了几分底气,就算是李重进在石岭关方向能够连续击败契丹的援军,也很难保证这边迫降或者攻城的顺利。
“陛下,太原东城东面的城壕却不是以汾水的来水为主,而是靠晋水引水渠架函道跨过汾水注入壕中,而且太原城的饮水除了井水与汾水之外,更主要的就是靠着这条引水渠。虽然我军难以切断汾水的入水口,但是切断晋水引水渠却一点都不难,晋祠就在城外我军的掌控之中,若是在晋祠截断晋水的北派智伯渠,则不仅是太原东城的东壕将会逐渐水竭,城中的饮水也将发生困难,岂不是胜过了十万兵?”
听到皇帝忧心忡忡的话语,枢密院军咨部侍郎陈思让笑了起来,赶紧靠近前去,给郭炜遥指着太原城的西南方向,说出了他的见解。
这些年军咨部下属的运筹司为大周的南征北战出谋划策,郎中曹翰可以说尽得运筹帷幄的风光,身为上司的陈思让也是有一些眼红的。只是以前他自觉在皇帝面前说不上什么话,而且大多数的情报来源是和运筹司共享的,以他个人的军事经验和头脑也未必就能胜过了那么多的军咨虞候,所以很难有进献良策的机会。
不过现在可有些不同了,自从女儿嫁给了曹王之后,陈思让自觉在皇帝面前应该能够说得上话了,而且这些天他对着沙盘也没有少琢磨攻城之策,运筹司居然没有人提到这个简单的计策,终于让他感觉有了献言的机会。
*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三章 攻城之策
第三章 攻城之策
“切断智伯渠?”
郭炜低声重复了一句,顺着陈思让的手指方向望向了西边。
晋祠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建筑了,是祭祀唐叔虞的,位于太原城西南的悬瓮山南,正守着晋水的源头。晋水在过了晋祠之后分成了三个支叉,其中的北派就是当年智伯筑堤遏晋水以灌晋阳的水流形成的河道,所以也叫智伯渠,后来不知道在哪年就变成了给太原城供应饮用水的渠道,郭炜在太原城也待了几个月,倒是知道当地的井水有些苦,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居民们的确是从智伯渠打水饮用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