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康保裔
做不到就做不到吧,只要皇帝足够精神就好了,自己不堪承受,宫中不还有好几个嫔妃吗?李芳仪倒是对自己学不会这一套养生之道没有什么遗憾,只不过此情此景一想起这事来,又不禁一阵面红身软。
“对,锻炼身体!明哥乖乖地去歇息了,夜里不要折腾,明日早早起来,每一天的功课都不能误了。”
郭炜倒是没有想到李芳仪会在这时候思绪转到那些方面,只是笑吟吟地受了明哥一礼,然后看着他在宫女乳母的陪护下离去。
一直等到小小人儿蹦蹦跳跳地不见影子,郭炜这才转头对着李芳仪说道:“行了,屋内再无什么人来打扰,婕妤这就与朕一同歇息去吧~”
看到李芳仪再不答话,只管红着脸靠上来,双脚却已经有些支持不住身体了,郭炜不由得暗自得意。
想当年的一个娇娇柔柔的小萝莉,现在已经被开发得这么成熟诱人,自己的本事还是不小的呢……
呃,成熟?貌似明哥都快要五周岁了哈,这个最小的嫔妃都过了二十了,的确是够成熟的了。后来好像一直都没有选秀?也没有临幸哪个宫女?这样可不行,一点都不荒淫无道,一点都不像个穿越者,咱才三十出头,精力旺盛着呢,反正言官也不会指责这种事。
……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十一章 接见丁琏
第十一章接见丁琏
“安南本交州内
实吾藩
非他外邦自有土地人民不尽臣之比也。尔父削平安南十二使君纷争,使当地百姓重归和平生活,能得邦人之心,弥谨藩臣之礼,朕心甚慰!安南军民共推尔父署理留务,朝廷方推以恩信,且以安南万千子民为念,自可允准。不意尔父乃以壮年逊位,将安南留务予卿,且卿亲至京师以输诚款,此举足见卿父子之忠纯,朕理当优宠……因仍世袭使护安南一道……”
上元节的假期刚刚结束,郭炜就在长春殿上接见了丁琏,在双方以君臣之礼见过之后,再听完对方虚情假意的一番输诚,想想安南那可笑的求内附表,郭炜还是强忍着心中的不适和丁琏说出了这番话。
这个上元节后面两天的假期,郭炜都是在会祥殿渡过的,两天下来李芳仪弱不胜衣,不过看着郭炜的眼神都已经浓得化不开了,反倒是把郭炜衬托得精神焕发。人逢喜事精神爽,有这样良好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态,郭炜对下限的忍耐力居然就这么升高了。
无论如何,既然自己的深思熟虑和文武重臣的朝议都已经决定了暂且忍耐,那么就是明知道对方在两面三刀,郭炜也只能装作不知道了,还得对丁氏父子大加褒勉。幸亏他原先做资本家的时候也没少干过这一类的恶心事,这时候倒也不必求助于影帝技能,一般的演技就足够应付了。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尽管郭炜已经让大周的禁军装备了这个时代最先进最优良的武器,给了他们这个时代第一流的待遇和训练,也让他们拥有了水准以上的纪律和士气,但是郭炜仍然从未疏忽过情报工作,从未不经筹谋就贸然开战。现在对待安南同样如此,即便郭炜心中再怎么自信己方拥有压倒性的战斗力,他也绝对不会让属下两眼一抹黑地投入战场之中,更何况将来的那一战肯定会议岭南当地的州郡兵为主,使用火器的禁军只能成为全军的核心骨干力量。
装作完全不知道丁氏父子在当地耍的把戏,满足他们的册封要求,乃至承认他们世袭藩镇的权利,这样不仅仅是稳住了安南的官方,而且还能够在交、广两地之间建立起比较常规的贸易通道,让商旅往来渐趋频繁,侦谍司才好在其间上下其手。
侦谍司尽可能地用一年的时间查清楚安南的两季循环、水文地理、民情军情,若是一年时间还不够,那就花上两年、三年……以调查清楚当地的基本状况为准,一切都等侦谍司调查仔细之后,再交给运筹司研判定策——在朝议中通过的这种基本方略,将侦谍司的作用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那么朝廷的其他作为也就必须要配合行事。
反正不管禁军的战斗力有多么强大,他们都只是收获战争胜利的最后一道手续,真正的战争,从现在就已经开始了。
为君者热情洋溢地说着一些慰勉的话,诚挚的话语说得好像这个多年不朝的远藩有多么忠心似的,而皇帝对此又是多么的看重;为臣者却是躬身洗耳恭听,对皇帝的表态一律唯唯诺诺,唯恐效顺之意不够真诚,对皇帝的青眼受宠若惊,唯恐心迹难以剖白。
满脸欣喜激动地听完皇帝对自己父子的夸赞和勉励,而且比较明确地暗示了朝廷会承认现状,将安南交与他们父子世代相袭的意思,丁琏心中大定,脸上却是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
“……臣敢不终身正行,抗节致忠!金石此心,永荷乾坤之德;涓埃其报,仰酬海岳之恩……臣愿居于安南进奏院,在此尽享中国之太平。”
丁琏倒是想说些花哨话,只可惜自小跟着丁部领征战四方,作战谋划、冲锋陷阵他很在行,说漂亮话的本事却又差上一截了。现在丁琏说出来的这一大段话,其中却有一大半是直接从请内附表里面抠出来背下来的,或许不能恰如其分地表明他的心迹——不,是肯定表明不了他的心迹——但是用在这个场合还算凑合。
倒是最后一句话尽显丁琏的气度和算计。
郭炜闻言就是一怔,微微抬眼看了这个比自己还小着几岁的南越王一会儿,心中不禁有些感叹:别看这人一副猴相,还真是跟随其父起兵沙场征战的人,即便称不上英雄、枭雄,却也不愧于豪杰之名,如此明白地表示出自己愿意成为安南在京师的质子,难道朝廷就能心安理得地将其留下?
主要还是丁氏父子的人事安排很到位啊……
在安南的实质权力上,丁部领是皇帝,丁琏只是南越王,而且还不是正式的太子,真要是大周将其扣在东京作为质子,其实安南这边也没有什么损失,说不定还让丁部领弃长立幼的想法如愿以偿了呢。
然而在安南对外的人事名义上,丁部领是已经逊位的先王,丁琏才是安南军民拥立的静江军节度使、安南都护,称号前面有一个“权”字,那也是藩帅。现在藩帅主动赴阙,朝廷却把他扣留起来,那会让定难军和西域诸藩怎么想?就算安南的军民擅立主帅这事做得不对,朝廷要有所追究,那么按照惯例也是将人放回,仅认可其人作为留后,扣人的举动还是很伤朝廷声望的。
所以目前的情况就是丁部领不怕朝廷扣留丁琏,而且朝廷扣留丁琏将会得不偿失——失去一定的声望,在外藩那里的信誉度下降,却从安南的权力结构当中捞不到任何的好处。
郭炜才不会这么傻呢,可是就这样被对方给将住了的话,念头一点都不通达啊……手握整个东方最重的权柄,却还是不能畅快行事,不光是在州县事务和朝政方面不可能随心所欲,就是对藩镇都得瞻前顾后,明明扫平了那么多割据势力已经足够立威了,但是在对待定难军和安南两个问题的时候,当下的最佳选择却都是忍耐。
看着丁琏摇了摇头,郭炜豁达地说道:“卿说的哪里话来?安南进奏院,自有进奉使郑琇、王绍祚掌之,朕也会给二人授官,令其安心在京联络,卿以安南军民共推之掌留务者,自当奉朝命返回,为朝廷戍守南隅。”
嗯,现在我的准备差得太多了,还没有办法争回这一口闲气,就算是被你将住,我也咬着牙忍下来了!且放你这头猛虎归山,让你父子得意个一年半载的,总会有我收账的时候,别人的笑声我是控制不了的,但是只要能够保证我笑到最后就行~
“陛下雅量高致,天下之士无不归心!朝廷愿意留臣在京,臣便为大梁布衣见天下太平足矣;朝廷着臣戍守南境,臣也会尽心竭力,谨守职约,保永清于涨海。”
丁琏偷偷抬眼打量了一下郭炜,却看不出对方脸上是什么表情,似乎没有表情,似乎无喜无怒,肯定不是一副臭脸就对了,心下也是暗暗佩服,更有几分警醒。从岭南一路北来,逐渐听到了关于这个皇帝的种种说法,是僻处安南所听不到的,自己以自幼从军征战十年为傲,这个皇帝却也是不遑多让,亲征都有好几次了,而且每一次都可以称得上大胜,的确不是易与的。
郭炜右手在扶手上轻拍了一下,然后抚手笑道:“这样就好!朕在今日就会将诏敕交付政事堂,有司很快就能办妥,卿回到进奏院先准备一下,说不定下个月就可以启程回任所了。戍边南疆,不可一日无守臣啊!”
嗯嗯,今天在广政殿笑意盎然地送别你,将来再笑意盎然地到宣德楼上接受献俘就是了。这个人或许够资格成为自己的对手,不过他的舞台终究太小了一点,和自己的大周是完全不能比的,当然,这并不可惜~
…………
大周永乐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壬子,制以权交州节度使丁琏为检校太师充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诏以进奉使郑琇、王绍祚并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制授丁部领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封交趾郡王。丁氏可奕世绍袭护安南一道,进奏院常设京师。
同日,诏令丁琏可择日之镇,沿途馆驿并给车马,不得迁延怠慢。
二月初,在售空了贡品之外的土产,并且从东京坊市购入了大量宝货之后,丁琏携上百从人离开了东京,沿着汴水一路向南,回他那个万里之外的故乡。
临走的时候,丁琏对此行既有不出意外的满意,但是对这个皇帝又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戒惧,因此早先夸口将自己质留东京的时候一派满不在乎的神情,走的时候却又生怕会发生什么变故,南行之路可谓匆匆。
比丁琏一行走的还要快一些,驿路上另有一封密信从东京直传广州,收件人就是枢密院侦谍司的南洋房主事韩徹,任务当然还是那个针对安南的大规模大范围刺探,只不过这一回再不是以明面上的使者为主力了。
!#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十二章 居然有闲了?
第十二章居然有闲了?
送走了丁琏,朝中议定了对安南策,针对对安南的战略前期工作也已经交代了下去,灵州官马被劫案仍然在隐蔽调查中,定难军已经从一开始的惶恐之中缓过劲来,渐渐地恢复到了以往的双边关系水平——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的。
至于辽国?两国刚刚议和三年多将近四年,边境的和平景象似乎就像是自古以来了,几个榷场那都是繁华得很,契丹沿边部族对中原产品的接受度非常高,更别提那些汉儿与渤海人了,加强两国的经济联系、逐渐实现对辽国的经济控制这样一盘大棋,似乎就有了在悄无声息间成功的希望。
四境无事——即便是计划中的有事,那也会是一年乃至数年之后;域内无事——需要郭炜耗费心力去管的大事暂时没有,冬修水利劝课农桑的日常事都有专人打理,已经渐成制度。
总之,闲下来的郭炜心思开始活动起来。
军器监开发署还能做些什么新东西呢?郭炜发现,从自己穿越之前的世界中拿出某个概念,在当前世界的生产力水平上略微提高一点就可以出现的跨时代产品差不多是没有了——至少以郭炜的见识来说,是这样的;至于需要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才做得出来的东西,那都需要工匠经验和投入水平的不断累积,需要一段一段地去爬科技树。简言之,开发署本身已经很忙,而且郭炜暂时也拿不出更恰当的创意来了。
军器监和文思院各作坊的产品制造流程倒是越来越有效率,产量在缓慢地提高,质量越来越稳定,对于某些非专控产品,郭炜都已经准备将其扩散出去了。
比如说完全不适合在东京推广使用而最早扩散出去的晒盐,经过在泰州的精心试验之后,海州、沧州等地的推广大见成效,如今大周海岸适合建立盐场的州县,只要附近的农业开发水平到了,有充足的人力和粮食供应,几乎都建起了盐场,在海滨开拓了大片的盐田。
食盐这个东西那是人人都需要的,朝廷在这上面加税那就是跑不脱的人头税了——当然也不是完全就跑不脱,穷得根本就吃不起盐的人未必没有,不过从大尺度来讲,用食盐收人头税恐怕是最温柔最有效的收税法了。不过百姓总是很穷,人头税总是不低,再摊派到成本高昂的煮盐上面去,官盐的价格就很吓人了,所以历来私盐都很多,私盐贩子都很猖獗,而且因为食盐这种商品的特殊性,私盐贩子也都很富。
现在官营盐场全都改成了晒盐,不光是海盐的品相已经接近了解州的池盐,连成本都不比解盐高了,以前各代朝廷为了均一价格遏制私盐而搞出来的各种专卖区就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了,并且在盐价大幅下调的时候,附着在每斤盐上的税钱却是一点都没有降低。
这个巨大变革甚至还有一点小小的作用,那就是略微促进了民间食盐的消耗量,同时却摧毁了许多私盐团伙。不过郭炜很清楚这完全是暂时效应,只是原先依靠解盐的成本优势进行跨区私盐贩卖被运输距离给打垮了,而其他地区依靠煮盐提供产品的私盐团伙更是垮于成本高昂,一旦官营盐场发生官私勾结,或者私盐也学会了晒盐,相信私盐贩子又会卷土重来。
不过这就不是郭炜可以操心得那么远的了,私盐贩子说到底吃的其实就是朝廷的人头税,只要人头税的收取不改,额度不减,私盐贩子就能发家致富,就敢于武装对抗官府。就算将来的朝廷不需要那点人头税了,私盐贩子为了发财也会去改行贩卖毒品,那同样是可以激励人不惜践踏一切人间法律的利润。
好在郭炜当下从晒盐这一项享受到的基本都是好处,包括库存甚多的结晶池母液,嗯,还有炼焦收集到的那些臭烘烘的黑油,也就是郭炜所知的煤焦油。眼下军器监开发署就专门有这么一个小组,正在楚云飞、楚天舒两个前任道童、现任待诏的率领下,对这些个废料进行着密集的攻关,试图根据皇帝提供的炼丹思路炼制出一些特殊的丹药。
和食盐这种几乎人人必须的特殊商品不同,另一种被迅速扩散出去的却是文思院接手生产的肥皂、香皂产品。民间自有花些气力和时间就收集得到的皂角,此时的人口密度和自然环境可没到供应不足的程度,普通百姓是不可能花太多的钱帛去购买肥皂来洗涤衣被的,香皂就更不必说了,所以这两样东西是奢侈品,其实对运输距离的敏感度并不高,然而郭炜还是断然地将其扩散出去了。
北平、成都、江陵、金陵、杭州、泉州、广州……这些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局部中心城市,甚至交通稍差的内陆中心城市太原和京兆,都有了生产肥皂和香皂和作坊,为中心城市的富贵人家以及外贸提供消费奢侈品,活跃着当地的市场,为朝廷回收着发行出去的钱币。
更重要的是,郭炜已经指示过文思院,仿东京作坊与颉跌家合营例,这些中心城市的作坊也是部分放开了与当地的豪门巨室合作,正可以在土地累进税制试点与推广的过程中分散许多大家族的矛盾和怨恨,甚至争取到一定的同盟者。
当然,最能吸引豪门巨室注意力的,还是名声极大却又神秘无比的神药了,出乎众人的意料,郭炜连这个东西都没有想着将其牢牢地把控在东京,而是和制造肥皂、香皂的作坊同步推广了——他们自然不知道,肥皂、香皂作坊的副产品,那种可以用来护肤的甘油,其实是神药的重要原料之一,因为这份配方是严格保密的。
这也就是新产品几乎都是郭炜用内帑和皇庄的收入自己带着人搞出来的,朝臣根本就无由置喙,否则看到本该属于朝廷的钱却要分出很大一部分给各地大家族合赚,这些朝臣还不得全都跳起来进言反对啊。
现在他们倒是没有理由去拚命反对了,于是又一个个摇身一变,成为各种地方势力的代言人,或者争取某地某家参股的份额高一点,或者争取在某地同样开办相关作坊。
与这种近乎完全放开的态度不同,另一种由工部在全国重要州县推广的新式炼铁作坊却没有接受民间资金入股,不过也没有多少人像对待前者那样趋之若鹜就是了。炼铁终究不同于制造肥皂、香皂,不说背后包含的军事意义,原料产地都不一样,制造肥皂、香皂的作坊可以建在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而炼铁作坊却多半要依矿山而建,其分布就不可能均匀,需要的投入也相当高。
在新式炼铁作坊的推广进程中,河东、荆湖和岭南都受益不小,当地的铁器品质和产量都普遍提高了一大截,价格却小有下降。对此朝中并非没有疑虑,不过郭炜还是初步说服了这些人——若有乱民、叛军占据了这些作坊,他们确实可能获得比以前更为充足和犀利的兵器,不过现在禁军都是装备了火器,那些刀枪弓盾再犀利一点、坚固一点、数量多一点,就能改变总体力量对比了吗?而且不管是流寇还是蛮夷,一旦他们当真要依赖这些新式炼铁作坊生产兵器,那就必然丧失了流寇、游牧最大的优势,让他们自己在朝廷大军面前露出一个必救之所,反而有利于禁军作战。
再者说了,因为朝廷收支和运输条件的限制,禁军不可能驻扎在全国各地,火器不可能完全装备所有的州郡兵,很多地方驻防以及辅佐禁军作战的军队都还只能装备冷兵器,当然铁料越便宜越坚韧越好了,像火器一样全都依赖东京怎么行?筹划中的对安南作战,不就考虑到要使用岭南当地操冷兵器的军队吗?在岭南各地建一些新式炼铁作坊,当然对他们的战斗力提升是有好处的。
肥皂、香皂甚至新式冶铁作坊都在全境推广,琉璃镜和大型计时钟的制造却始终被限制在东京。
计时钟倒是好说,主要是因为工匠不足,因为计时钟的零件要求非常苛刻,即便是有了上好的铁料,也还需要熟手工匠细心琢磨打造,而不可能制定一些常规的流程由普通工匠完成。
琉璃镜没有得到推广的批准,在文思院也是一度引起了争议的,毕竟这些镜子虽然轻便价昂,运输路途长短似乎不是个问题,但是它比铜镜易碎啊!那自然是尽量不要长途运输的好,距离直接消费地点越近越方便。不过郭炜面对文思使安崇勋只说了一句话——“千里镜”,就彻底打消了任何争议,尽管没有多少人知道千里镜的具体制法,但是千里镜和琉璃的关系以及千里镜的军事作用,稍有见识的人却都很清楚。
不过这些事情都绊不住郭炜悠闲的脚步,他有能力插手做指导者的地方已经不多了,更多的事情都只需要甩甩手交给臣子们去忙活,这时候的他倒是在太医院出没得比较勤。
!#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十三章 医学也是文治
“陛下,臣等这些时日都在太医局,忙碌于奉诏详定《唐本草》,参以《神农本草经》、《名医录》本传及新旧注释与诸翰林医官、军中检校病儿官所得,博采众议,去非取是,特立新条,自余刊正,不可悉数。如今已经可以定为印板,拟以白字为神农所说,墨字为名医所传,唐附今附,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证谬误而辨之者,署为今注;考文意而述之者,又为今按。特请陛下准许将之广颁天下,传而行焉……”
太医院中,检校户部郎中、翰林医官使刘翰正在向郭炜述职,汇报的就是这件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的工作。
如果没有郭炜,这件事情大概花上个两三年也就成了,毕竟都是以历代文案的整理为主,辅以诸多翰林医官及在京各路名医的实践经验进行考正勘误,而不是像李时珍那样阅遍天下本草之后还要亲身调查。再一个,他们是奉诏行事,办的是公差,而非李时珍那样私家著述,可以调动的资源是完全不能比的,何况此时的本草类书籍也没有李时珍那时候多,成书快乃是必然之势。
不过这个世界当然是有了郭炜的,所以这一次太医局的任务就要重得多了。编校整理的本草类书籍倒是并没有增加,雕版印刷术的历史也就那么长,此时流传于世的本草类书籍的确只有那么多,但是郭炜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实践验证的要求,这就已经让众人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可不是两三年时间就搞得定的。
更不必说随着郭炜的到来,这个世界上的医学实践就已经多了好几味药,加上检校病儿官的各色实践经验汇总更是特别耗费时间的,所以这件事情一直拖到了此时才算完成,郭炜也没有感到过于惊讶。
郭炜欣喜地看着这些纯白胡子、花白胡子、黑黝黝胡子的山羊胡子医生,心中颇感欣慰地赞许道:“很好!虽然用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不过在这等涉及天下百姓身家性命的事情上,任何的精益求精都是应该的。i 但愿慢工出细活,今次编纂的《永乐本草经》将会少有错讹,这才不枉了众卿这十多年来的心血!”
对不对得住这些山羊胡子医生们的心血,郭炜是不很清楚的,不过挂着他年号的这部本草书总要像点样子,错漏要尽可能的少,覆盖面要尽可能的广,分类要尽可能的准确精细,最好是让未来出世的李时珍找不到那么多错漏缺失,最后就满足于给《永乐本草经》拾遗补缺就理想了。
“臣等定然不负陛下重托,这部《永乐本草经》可以为天下本草之准。”
刘翰很高兴,皇帝这是在开口给自己这些人编纂的本草经赐名啊!把年号给了这部书,那是多大的荣耀?
刘翰肯定是不会知道的,郭炜这么干其实只是习人故智,在他穿越之前的那些历史上,《太平御览》、《永乐大典》这些挂着年号的天下图书典籍汇编可都是赫赫有名的,郭炜显然又是不要节操了,连脑筋都不愿意多动一下,照常山寨可也!
当然,郭炜可没有想过仅仅是用一部本草经来象征永乐年间的文治,他要搞自己的《永乐大典》,本草经只会是这部大典当的一部分。只是其他部分都各有专业人士负责,翰林院、秘书监、史馆、太常寺……很多部门都优选了一些闲人参与到这件盛事当中去。好在这些年大周连灭藩镇、僭伪,从后蜀、南唐、南汉、吴越入京闲置的文官不要太多,再从原先的朝官中抽出一部分人来也不会捉襟见肘,这件彰显文治的盛事应该会很快完成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