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康保裔
当然,作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大陆性国家,在当前的生产力水平下,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和外来威胁都是在陆地上,不光是寻常农夫留恋乡土,社会上层也是更重视大陆上的经营,这原本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郭炜也不打算强行改变,恐怕他还真是改变不了。不过有了他的一些个伏笔,大周在海洋上多少都能增加一些资源投入,从海洋方面获取的利益也会更多一些,说不定都会形成一定规模的利益集团,对于国家在生产力进步之后的文明升级就能预留下良好的基础了。
这些考虑,郭炜当然不会和赵匡义推心置腹地谈,这是留给运筹司的战略展望,不过对臣子施恩,君主倒是不必在理由方面讲得太多太细。
“廷宜当年在武学的成绩平平,后来监军一方也无甚出彩之处,朕还以为无由拔擢你呢……直到近期,你奉诏连续出使安南和高丽均不辱使命,在高丽还颇有功绩,朕才知道人各有所长,廷宜的长处却是在这里啊~”
刚刚承诺完给赵匡义论功行赏,郭炜一忽儿却又开始议论起对方的能力来,否定赵匡义的军事才能,肯定其政务和外交能力,当然是实事求是的,而且也算是对之前一直压着赵匡义不给他升官的解释,其中还未必没有敲打的味道。
赵匡义听到皇帝的评价,心中其实是有些不忿的,说他在武学成绩平平,做监军也不行,他是不怎么服气的。作为以军功封天水县男爵位的禁军大将次子,兄长又是曾经执掌一个军司的大将,赵匡义对自己的军事才能还是颇有期许的,结果被皇帝当面这样一通贬低,哪里真的接受得了?只不过十多年的蹉跎下来,他已经知道了天高地厚,心中虽然不忿,脸上却是神色不动,只是低着头静静地聆听着皇帝的教诲。
郭炜又盯了赵匡义一眼,然后笑了笑说道:“既然如此,朕用人当然要择其所长。此次论功铨叙下来,廷宜多半能够升至如京使,若是再立些功劳,遥郡刺史未必无望,而朕想的就是,如何让廷宜在适合的差遣上立功。”
“臣不敢当陛下厚爱,陛下但有差遣,尽管吩咐下来,臣自当尽心戮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管在心里面对皇帝的评价有多么不满,赵匡义此时也只能这么说话。而且他心里面也有些明白,早年曾经沾染上逆案的自己,今后恐怕是必然会远离真正的军事职位的,不过在军中实权彻底无望的情况下,官阶和赏赐依然是硬道理,只要能够继续升官发财,今后就算变成专门的使臣也无所谓了。
遥郡刺史,搁在早年的时候,赵匡义还真是不放在眼里的,他的兄长可是二十多岁就领郡了,到了三十岁则已经建节,他自己那时候距离有资格领郡的军职也就是两三步远。但是现在不同了,几乎是从头开始的他,用了十年时间慢慢地往上爬,尽管比起一般的庶民子弟算是快的了,但是现在距离遥郡刺史还差着许多台阶呢,要不是出使高丽碰到了运气大爆发,这个遥郡刺史怕还得等上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皇帝拿到面前来诱惑。
这一次的功劳就足够从洛苑副使蹿升到如京使甚至更高,不过从如京使到遥郡刺史之间其实还有好几个阶位的,皇帝既然这么说,那显然之后交代给自己的任务不会轻松,但是自己却肯定得一口应承下来。
“嗯~不错!”郭炜对赵匡义的反应相当满意,“朝廷近期对外将主要经略高丽和济州岛,不过你因为崔氏的问题而必须回避,这也就不说了。今后朝廷还将经略南疆与西北,廷宜曾经出使过安南,对当地应该很熟悉,朕原想在定远军、伏波旅进驻安南剿匪的时候以你为监军,若是顺利功成,就是正授你为交州刺史也未必不可。不过……安南丁氏父子颇得当地士民之心,眼下看来仍然难以轻动,此事也就只好搁下了;西北方面,你兄正戍守灵州,凉州深入夷狄,中国未尝命吏,广顺时申师厚一度以左卫将军拜河西节度使,然此人终为小人,不能抚有夷夏杂处之地,显德初即留其子而逃归,凉州遂绝于中国。”
说到了这里,郭炜盯着赵匡义说道:“或者留在京师等候安南出现机会,届时廷宜可监军入境,平定当地之后即正授刺史,即便是今后世袭都可以;或者先出使甘州回鹘、归义军和于阗,熟悉西北政情,然后赴任凉州刺史。究竟如何,卿当自择。”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十七章 抉择
第十七章 抉择
“英姬,天子要我选择是在东京等待牧守交州的机会,还是出使西域之后赴凉州刺史任,你以为哪样更好?”
当天晚上,在赵弘殷留给赵家兄弟的府邸,主进的偏房内,赵匡义轻声地问着一个面貌柔媚的女子。
赵弘殷从军数十年,虽然到了最后几年才获得比较快速的蹿升,前面的一二十年时间里面始终都在马军指挥使的位置上原地踏步,但是好歹经历过李存勖、李从珂、石敬瑭等人,历年赏赐下来的钱财节省些还是可以在京城买一座过得去的宅子的,这座府邸就是赵弘殷留给赵家三兄弟的家产了。
赵匡胤发达得早,三十岁建节,先后执掌殿前军和定远军,这样的身份当然不至于和两个兄弟挤在一起住,早在郭荣当政的时候就赏了另一处宅院给他,所以赵家的这所老宅现在只住着赵匡义和赵匡美两兄弟,其中赵匡义占着主进。
郭炜在召见两个使团之后,特别把赵匡义留下来谈话,除了说些安抚、鼓励的话之外,却偏偏拿出个难题来给他选择,虽然并没有要求赵匡义立即作出答复,但还是让他觉得好生头疼。回到家之后,赵匡义就一直在反复斟酌着两种选择的利弊对比,只觉得这也很好,那也不错,但是又觉得两样都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如果能够在京畿、河北哪怕是江南实领一州,那才是最合意的——但是他心中深切地知道,这多半是不可能的。
赵匡义知道,且不说皇帝正在这些内地州郡推行文臣治政,多地都已经将节度使、刺史改成了转运使和知州,显然是不会把自己这个名义上的武臣派去做刺史,就是以自己的那些前科而言,内地州郡也不会有自己的份。皇帝能够允许自己建功立业升上刺史一级,甚至可以接受自己被正授为刺史而非遥领州郡,这已经是看着太后和自己的夫人面子了,那么把自己的任职地点放在交州或者凉州也是正常的。
留在京师,看皇帝的意思多半是不会再给自己上进的机会了,后面的几十年恐怕庄宅使就是最高目标;等机会监军入安南,争取搏一个交州刺史,这条路需要付出的努力还不算多,但是不知道机会将在哪年出现;现在就答应出使瓜沙和于阗,回来就肯定得到凉州刺史的职位,不过这一趟使命往返恐怕就要离家两三年,而且凉州还需要自己努力经营才会真正成为赵家地盘。
如此截然不同的三种前景,实在是让赵匡义颇费思量。
回答赵匡义的是一个怯生生的声音:“阿郎,这等大事奴怎么晓得应对,阿郎要问主母才是。”
这个面相柔媚声音娇怯的女子却正是高丽送给大周正使的贵女崔氏英姬。崔氏虽然不是崔家的嫡脉,甚至她的生母都不是其父的正妻,但是终究出自高丽的崔氏高门,自小耳濡目染,这种政治方面的事情原本难不住她,不过来到大周京师已经有一段时间,她也搞清楚了这个家庭当中有权势能作主的是谁。
大伯赵匡胤,这是第一个能作主的人,赵家的富贵虽然是已经过世的阿舅奠定的基础,不过现如今的地位却几乎都是赵匡胤打下来的,反而自己的夫君赵匡义还损害过赵家的前途。然而赵匡胤远在西北戍边,只是为了赵匡义的前途抉择问题,而且不管哪种选择都对赵家无害,就这么贸然派人去询问大伯的意见,还会延误对皇帝的答复,那并不怎么合适。
接下来能够作主的就是二房的主母符昭兰了。
崔氏已经知道,赵匡义曾经给赵家惹下过一次大祸,而那一次之所以没有祸及全家,端赖符昭兰是太后的妹妹,现在皇帝把两条出外建功立业的道路交给赵匡义选择,多半也是因为太后和符昭兰。
所以在听到赵匡义的问话之后,崔氏很本分地就感觉到自己实在是不宜插嘴,即便要发表什么意见,至少也要等到问过了符昭兰的意见之后再说,更遑论她的入门都不怎么受对方待见,心中正惶恐着呢。
“问她做个甚!”赵匡义烦躁地一挥手,轻吼了一声以后又换成小声嘟囔了一句,“每次见了她都要低声下气的,徒然折了男儿气概……若不是遇上了英姬,我都快要不知道……”
“啊?!”
崔氏被赵匡义的吼声一吓,又没怎么听清楚他的嘟囔,其实也听不太懂,心下不太确定,就只好虚虚地问了一声。
赵匡义吁了一口气,然后伸手揽着崔氏说道:“这种事情无需问她,反正不管我选择去哪里征戍,她都是要留在东京的……再说她也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我若是出京任职,只要带上你就够了,所以到底选择哪里也就只要问过你的意思就好~”
崔氏又是被吓了一跳,有些惊慌,又有些感动地看了赵匡义一眼,身子慢慢地靠进了赵匡义的怀中,声音柔柔地说道:“奴能有什么意思啊~出嫁从夫,阿郎想去哪里,奴就跟去哪里。”
“不要有什么顾忌,心中是怎么想的,你就尽管说出来,反正我又不会仅仅凭你的话来决定行止。”
赵匡义的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之色,然后又是温言鼓励着崔氏。
“阿郎一定要奴说的话……”崔氏扑闪了一下长长的睫毛,终于小心翼翼地说道,“阿郎要是能够去高丽任职就最好了,可惜皇帝没给这个选项。交州、凉州……奴听说这两个地方和东京都相距数千里之遥,以其僻远而言,倒是差相仿佛。交州地处极南,气候燠热,海路辽远,疫病极多,不过物产丰饶;凉州局促西鄙,沿途有鸣沙阻路,戎狄杂处,不过倒是不曾听说有什么疫病,而且凉州控扼东西商路,也自有其优势在。所以奴真是不知道该怎么选,还是阿郎自己做决定吧~”
“我也更愿意去平壤啊……奈何皇帝要我回避。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啊,所以才好生为难呢,原本想着你的思路能够有些不同,启我茅塞,却不想还是一样的……”
赵匡义耐着性子听完了崔氏的话,立时就有些苦恼,对方和他的想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固然让他有一种知音之感,深信“心有灵犀一点通”并非虚言,但是对他的最后决定却是毫无帮助。
…………
“皇帝对赵家二郎的安排很是费心了。”
赵匡义在家中苦恼,暂时拖着没有答复郭炜,而郭炜却被太后召到慈寿殿去问话。听着符昭琼淡淡的话语,看着隐在一旁的符六娘的裙角,郭炜就只好自我解嘲地笑笑——幸好自己并没有安排下什么阴谋来对付赵匡义,不然还有得头大的。
“娘娘说得哪里话来。”既然没有阴谋只有阳谋,郭炜自然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了,“赵二郎终究是娘娘的妹婿,即便当年涉嫌逆案,我也不可能将其视为路人,哪怕就是为了娘娘和六娘,我都会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只是赵二郎有那样的前科,枢密院对他颇多疑忌,已经不太可能给他太好的监军之职,政事堂同样不会同意让他主管重要州郡,我前番让他作为正使去安南、高丽宣旨,都要另遣重臣副从监控方能成行。也就只有僻处一隅的交州和凉州,才有可能让两府放下猜疑……”
符昭琼很少对郭炜提什么要求,性子也比较柔弱,郭炜对她倒是挺尊重的,所以即便是要敷衍她,郭炜都会把这份敷衍尽量做得漂亮一些。就像眼下双方说起的这件事情,真正对赵匡义依然心存疑忌的当然是郭炜自己,但是他怎么也不可能去承认这一点的,而将问题推到两府就是一个很好的敷衍办法,毕竟赵匡义的前科是不折不扣的,而符昭琼姐妹也不太可能去探询两府的真正意见,再说两府也确实有可能至今还对赵匡义保持着相当的戒备。
当然,仅仅是这样的回答,那仍然不足以抚慰符昭琼,尤其是符六娘明显是来求情的,而且说不定还哭诉了一番,郭炜自然要多些说辞。
“不过交州和凉州这两处地方虽然僻远,却也另有一些好处。正因其与京师相距甚远,戍卒往返艰难,那里除了将来会有文臣流官之外,守将却可以世居该地。赵二郎若是辟地有功,世袭州刺史也未尝不可,若是他选择了凉州,赵氏兄弟能够合力为大周开辟西域和丝绸之路,朕就算是封一个西平王加一个河西节度使也非难事。”
嗯,灵州、朔方军这种目前仍然稳稳地控制在手中的地方,是坚决不会答应封出去的,给赵匡胤、赵匡义扔出去的胡萝卜,当然是凉州及其以西的地方了,这话现在说得含糊了一些,却也免得郭炜将来要食言。
符昭琼闻言就是微微一愣,默然半晌才长叹了一声:“皇帝还真是费心了,就是崇宁的婚事也让皇帝操了不少心思……皇帝为了大周殚精竭虑,倒是我们姐妹两个经常用私事劳烦皇帝……”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十八章 匹马戍凉州
第十八章 匹马戍凉州
听着符昭琼的这声叹息和感喟,郭炜心中又是微微一笑。
听得出来,她早先的那句话或许对郭炜有些责怪之意,不过耳朵根子软就是耳朵根子软,和她已经过世的大姐比起来,她的政治识见确实也是差了很多,刚刚因为符六娘的哭诉求情,符昭琼或许对郭炜生出来些许的疑忌和怨怪,然则只消郭炜稍微这么解释两句,她就已经变得非常体谅了。
当然,这也是郭炜在这件事情上没有耍阴谋的缘故,阳谋嘛,那可是堂堂正正莫可抵御的。赵匡义有前科那是事实,两府对这种人会很戒备也相当正常,赵匡义的功名心极重同样是事实,所以郭炜给他提供的上进途径也就是顺理成章而且颇显苦心孤诣了,符昭琼即便是太后,又能怎么说、怎么要求?毕竟这个太后只是名义上的,真有资格教训皇帝的正牌太后连皇后都还没有当上就罹难了,现在这个只比皇帝大一岁的太后算什么?皇帝尊重她,尽量顾及她的感受,那是皇帝合乎天道。
“娘娘提到的这些事情倒也不能说纯为私事,长公主出降驸马都尉、戚里的升迁铨叙,那同样是国之大事。崇宁配与淮海国王世子,在时机上就是为国家祈福的意思,而我为小妹择婿没有选重臣大将之家的子弟,其实也是为了她的将来更好……”
关于赵匡义的事情已经解释过了,就没有必要继续喋喋不休,不过在这个妹妹的婚姻上他倒是愿意好生说明一下的。
其实郭炜这么做当真是为了这个仅存的妹妹未来的福祉。
郭炜为几个弟弟的婚事操心的时候,多半是要考虑一些平衡因素的,所以大符后所出、被太后视为己出的郭熙训、郭熙让娶的就是宋延渥、陈思让的女儿,岳家身份足够尊贵,却又没有很重的权柄,而郭荣的昭容所出的郭熙谨却是娶了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庶出的弟弟嘛,岳家的权柄重一些反倒是有些好处的。
但是在崇宁长公主的婚事方面,郭炜还真是没有考虑这些权力和利益的平衡,而更多的是想到了小妹的未来。钱家入朝之后的地位比较超然,钱弘俶虽然被改封为淮海国王,其实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东京之国,这样的人物理应有远离政争的心性,钱家因此可保百世无忧,让小妹嫁入这样的家族,而且还是做世子夫人,今后的生活应该是很安逸的。
当然,让恭顺纳土的吴越国王和皇家结亲,对于各方势力也是有良好的安抚作用的,这一点附带的好处郭炜也是不否认的。其实能够发挥这种作用的其实还有很多家,不过郭炜在对比了这些降王的家财以及家教水平之后,满意的就只有钱家了。
论钱财,孟昶、李弘冀、李从嘉就算是上缴了一部分土地庄园,也不会次于钱弘俶,论文教,李家子弟也是不差的,但是钱家涉足海贸的优势却不是这些家族可比的,以郭炜的识见,当然会更看重钱家。而刘鋹和陈洪进两家则差在了文教方面,另外海贸规模也远不如钱家,即便陈家掌握的是这个时代东方的第一大港。
另外,后世的某些记忆对郭炜的决定也有些影响。西蜀孟氏、南唐李氏在后世有什么著名传人吗?反正郭炜是没有听说过的,这其中或许有宋朝赵氏兄弟作孽干扰的原因,但是没有就是没有;同样的,漳泉的陈家后代怎么样,郭炜似乎也没怎么听说过,岭南的波斯刘就更不要提了。只有吴越钱氏,不仅是沾了《百家姓》编者籍贯的光,而且后世着实出了不少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就算郭炜的到来最终改变了历史的轨迹,单单以钱家的财富和家教而言,谁又敢说崇宁长公主的后代里面不会出几个两弹一星的功勋人员?至于其他文科类的大师,郭炜还没有特别重视呢~
所以嘛,郭炜在向符昭琼解释的时候,这句话说得十分的理直气壮,根本没有一点亏心的感觉。
符昭琼此刻终于温和地笑了笑说道:“唉~都是我等女人家见识短浅。皇帝着实和太祖、世宗一样气度恢弘,在恪尽公心治理天下之余,为弟妹和戚里都考虑得十分周到,我这样一问,倒是显得我们姐妹小气多心了。”
“六娘关心夫君的前程,娘娘为妹妹和妹婿操心,这也是人之常情,就算不是为了娘娘,光是看在魏王的面上,我也会善加考虑的。”
阳谋进行得如此顺利,郭炜倒是不介意说些大方之语,看着符昭琼安慰的眼神和重归温煦的面容,瞄了一眼符六娘那微微颤抖着的裙角,他心中自有几分得意。
…………
“臣认真思忖了几日,现在已经想好了。”广政殿上,赵匡义满脸严肃地说道,“诚如陛下所言,安南丁氏尚得当地士民之心,朝廷难以在近期经略,凉州则不同,此地自申师厚逃归之后即绝于中国,正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所,匡义愿意赴西北为大周拓边!”
曲曲折折地求证确认皇帝的意图,多番斟酌最终下定决心,然后上疏陈情,再到皇帝专门于广政殿召见,赵匡义的这一番周折差不多花去了十天时间。在进宫的时候,他的心里面还有些沉甸甸的,对自己的选择依然感到有些迷茫,不知道如此急进是不是正确,不过在面对皇帝说出了自己的决心之后,赵匡义终于把所有的心思都落到了肚子里——无论前程如何,开弓已经没有了回头箭。
“廷宜有这等忠君报国的热忱,朕心甚慰~恢复汉唐故土乃是朕的夙愿,十余年来孜孜以求无不为此,如今小有所成,就只差了辽东、阴山、安南、西域等寥寥数地。辽东和阴山地因为涉及辽国,短时间内尚难以措手,不过一旦出手就会是大军雷霆;而随着我军进驻高丽北境,乐浪郡却已经有望恢复;岭南的剿寇进展非常顺利,安南也只是一个时机的问题而已;当下最有机会却又最有挑战的,的确是在西域,而第一步就是凉州!”
看着赵匡义服从效忠的样子,郭炜欣然说道:“廷宜愿意为朕分忧,毅然选择了难度颇高却不适合大军出征的西域,足见赤诚。当然,朕是不会让你匹马戍凉州的,申师厚本为小人,无大略抚有凉州,而且国初的国力军力有限,也确实难以支持西北方向的经略,如今海内一统、北疆稍安,只要廷宜能够在凉州站住脚,数千戍卒和相应的军器朕还是拿得出来的。”
“臣惶恐,不敢当陛下如此赞许。”赵匡义当然知道自己此时应该怎么表态,当即毅然说道,“凉州古来就是牧马之所,刍粟也足以自给,臣在先期出使瓜沙、于阗的时候就会细心考察其风土民情,力求将来凉州不必像灵州一般仰赖关中的刍粟接济,朝廷只要能够供应一军火器,臣就敢以此自立于戎狄之间!”
“嗯~”
郭炜抬手慢慢地捋着下巴上这些年养起来的胡髭,盯着赵匡义点了点头。这人还是挺识时务的,选择的去处是自己最希望他选择的且不说,愿意先出使西域浪费上至少两年的时间,忍性也相当可以了,而且在出言承诺不加重朝廷的粮草转运负担的同时,却又很注意主动把军器的后勤把柄送到朝廷手里面,也算是费心了。
当然,赵匡义主动提出凉州的戍军使用火器,多半还是青睐于火器军队的战斗力,武学那几年以及这些年的耳闻目睹确实不是白费的。不过他肯定也知道,火器作坊是完全集中在东京的,虽然从前最精良的铠甲刀枪也要在东京制造,但是方镇总是有能力制造普通些的冷兵器的,装备冷兵器的凉州戍军战斗力或许会低一些,不过对朝廷的依赖同样会降低,现在赵匡义就提出这个要求,背后的意思多半就是要让郭炜完全安心了。
这样的效忠意思,郭炜自然是欣然接下:“嗯,凉州夷夏杂处,仅仅是一个军的戍卒,若是不用火器的话,确实只能自保而不能支持廷宜尽展捭阖之能,灵州也需要防范北面的辽国和东面的定难军,恐怕分不出什么精力来支持凉州,那么凉州的戍卒的确应该装备火器。至于转运的困难嘛……朕既然有经略西北的意向,那就不怕这些困难了,廷宜能够承诺自筹粮草,这就已经为朝廷减轻了许多负担,火器的补给朕却是无论如何都要保证的。”
“如何戍守凉州,朝廷如果转运支持,这些还是后话,臣首先要做的是奉诏出使甘州回鹘、归义军和于阗,熟悉西北政情民情。西北僻远,沿途不靖,从此前这些地方的来使可知,自东京来去恐有两年以上的行程,故而在陛辞之前臣还要向陛下恳请几件事。”
看了看皇帝的神情,赵匡义略微踌躇了一下,终于还是鼓足了勇气对郭炜说道。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十九章 讨价还价
第十九章 讨价还价
“嗯,廷宜可是有什么前瞻与后顾之忧?这一点尽可以放心,经略西北终是朝廷大事,自然会给你配上天朝仪节,沿途羌戎当不会留难;至于廷宜的家小却是太后至亲,更是无需廷宜担心的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