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武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风雪蛇
“没事,他们会接受的。还有你告诉他们咱们这里是不讲价的。”赵惟吉才不怕那些老狐狸们不买,这种技术现在只有他才有,搞的是垄断。
只要有一家买了,其他家不买的话,很快的便会被冲击的很惨,到时候其他人还不得乖乖的掏钱。
现在赵惟吉巴不得,只有少数几家人先买,其他人继续观望,这样一来以后还能够有涨价的空间。
就在赵惟吉还在想着如何坑那些商界老狐狸的时候,张知白突然走了过来:“皇上,有几个大臣联名上了这么一份奏折。”
“奏折你们看不就完了,不是说了你们拿出具体的意见以后,再上交给我吗?”
“不是,是这封奏折有些特殊。”
这让赵惟吉有点好奇了,什么特殊的奏折让张知白等人居然不敢拿主意了。不过等他将奏折拿过来一看以后,嘴角不由得有些上扬了。。)





大宋武皇 第一百七十六章 三年
最近三年里,大宋境内耕地的价格一直在猛涨。原因无他,因为高产作物的引进,每亩地能够出产的粮食更多了,这使得很多的地主们都看到了更大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地主希望能够囤积更多的耕地。
但是,这耕地不是你想囤积就能够囤积的,大宋朝廷一直以来都在限制无节制的土地兼并,即便再有钱,也不是想买地就能够买到地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赵惟吉放开土地兼并限制的承诺能够拉拢到这么多朝中官员的原因,说白了这些人既是官员,也是地主,他们同样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用地。
当看到了那一小撮官员居然联名上书要求赵惟吉记得履行自己的承诺在登基三年以后开放土地兼并的限制的时候,赵惟吉冷冷的笑了笑。
他拿起朱笔便在奏章下面写上了四个字:“君无戏言。”然后让张知白叫人将奏章发还回去。
得到发还回来的奏章以后,这群人很是兴奋,其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意银着三年以后将自己家乡能买的田地都给买下来这种盛况了。
只是他们没想到,赵惟吉早已有了准备,等到三年后拥有大量土地的他们将会掉进一个很大的陷阱里再也爬不出来。
……
三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在这三年里,赵惟吉的内阁逐渐的形成了,很多具体的施政方略都开始由大臣所指定,赵惟吉所需要做的就是同意或者不同意,这让他充分的腾出手来可以将他想要的东西给引进来。
由于内阁的出现。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便逐渐就被废弃了,六部渐渐的变成直接对内阁负责的机构了。六部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刑部被赵惟吉读力了出来,与大理寺,御史台三司一起成为了一个与内阁平级的机构,直属于皇帝。
这样做是为了使司法相对的有一些读力的空间,不受到任何的行政干预。不过随着刑部的读力,整个大宋上下的机构也有了一个极大的变化。
衙门不再有任何审案的权利。太宗朝设立的提刑司成为三司在路一级的直属机构,而在州县一级又新设立了督察院,以及按察司两个读力司法的机构。
使得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直属于皇帝的司法体系,在将司法进行相对读力的同时,也给冗官提供了一个温和的解决办法,与其让这些人闲着没事吃皇粮,不如给他们找点事情做。
而在刑部读力出去了以后,礼部被赵惟吉拆开了,原本科举,礼仪。外交都归礼部掌管,现在科举一事被赵惟吉读力了出来。成立了一个文部。
文部除了负责科举以外,太学也被划给了文部掌管,不仅如此,连司天监也一同回归给了文部,除此之外赵惟吉还在文部里面成立了一个七巧局,专门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教育,太学也开设了相应的科目。
户部也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商业部分被划分了出来,专门成立了一个商务部,主管商业方面的事物。
税务方面单独成立了一个财政部,所有的税收财政支出全部由财务部负责,转运使及下属的机构被划到了这里。
这样一来,六部便成为了八部,每一个部门的分工被划分的极为细致,这样一来宰制的行政权便基本交由这八部负责了。因为基本上国家大事都有了对应的部门,不在需要宰制的专门统筹协调。
这样一来,国家的权利便被分为了三块,行政权有八部直接负责,内阁虽然凌驾在八部之上,但是他们只有议政权。而最大最管用的决策权由皇帝所掌握。
虽然看上去将三省又聚合到了一起,但是权利的下放使得宰相实际上也无法做到独大揽权这么一说。
更何况,这个时候的内阁成员基本上有七八人,而且都已经不再兼任八部的尚书,彻底的断绝了权臣的出现。
只不过在进行完了文官制度的改革以后,关于武将如何处理赵惟吉犯了难。宋朝的更戍法赵惟吉是不打算再执行下去了,那东西虽然防止武将专权,但是危害有多大赵惟吉也是知道的。
既然更戍法不能再用了,那么如何才能够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赵惟吉想过成立一所军校,让以后的将领全部变成天子门生,这样一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武将用兵自重的可能。
但是那是需要时间的,眼下在成立军校的同时,赵惟吉只能在废除了更戍法以后,将军队的财权以及粮食供应交给了地方。
各地驻军所有的花销必须报给当的转运使,然后有转运使向驻军提供相应的粮草已经军饷。
另外,军中的人事任免必须由当地衙门参与,高级军官的任免必须报告给兵部。
这样做便可以将各地驻军的财权和人事权切断,希望能够凭借这样降低武将造反的可能姓。
如果说这三年朝廷的变化就已经够让人眼花缭乱了的话,民间的变化更是让这些让人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由于赵惟吉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工场手工业开始兴起了,这种人为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让传统的地主阶级有些不太跟得上变化。
工场手工业兴起以后,自然需要大量劳动力去充斥他们手里的工场,而吸引劳动力的方法便是待遇了。
这些工场主们为自己手底下工人所开的工资要比去地主家做佃农高得多,而且相对来说很多的行业做起来也比作佃农要轻松一些。
于是乎很多的佃农便放弃了在地主家租种农田,转而去到工场里成为了一名手工业者。这是地主们所没有想到的。
根据以外的经验看来,农民如果失去了土地的话,除了成为地主家的佃农以外基本上没有别的出路。经商没有本钱,做工没有手艺。
而现在那些工场雇佣手工业者的时候,门槛非常的低,在简单机械的辅助下,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农民入门的时间非常的短。
再加上赵惟吉将流水线这一种生产方式给弄了出来,进行流水作业的手工业者往往不需要学会怎样完全生产一件产品,只要学会自己所负责的步骤就行了,这样一来入门的门槛更加降低,大量的失去土地了的农民开始转变成为了手工业者。
这样一种情况发生了以后,那些原本还盼望着赵惟吉尽快实现诺言宣布开发土地兼并的官员们彻底明白了,他们的皇帝当初就已经预见到了这种情况了,所以才不把土地兼并当做一回事儿。
首先是即便现在大量的土地被兼并,农民也不愁没有去处,甚至有些农民现在还巴不得将自家那几亩没啥产出的薄田卖给地主然后进城打工。
另外一点,那就是现在很多地主暂时也没钱进行土地兼并了,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土地仍然有人租种,地主们不得不减轻了地租。这使得他们的收入大大的减弱了,暂时没有多余的钱去收购的新的土地。
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赵惟吉还是遵照了诺言宣布解除限制土地兼并的禁令,只是禁令解除以后,土地的交易量并没有太多的上升,基本还是维持了解除之前那样。
这让这场所谓可能产生的危机,直接便消弭在了出现之前。
……
这天在内阁之中,平常相安无事的阁臣们今天居然为了一封奏折吵了起来。
其实奏折里上疏的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只不过是山西糟了灾,需要赈济。要是以前估计招兵旗往那一树也就完了。
不过今天早内阁之中,有个人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使得这件事情的讨论出现了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便是吵起来的原因。
当阁臣们吵起来的时候,赵惟吉正在内阁的二楼处理着之前递上来的奏章。由于吵声震天响,他便停下了手中的活路,让太监下去看看到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争吵声。
太监很快便回到了二楼,从太监口中赵惟吉得知原来底下是因为如何赈灾而吵了起来,张知白认为应该循旧例让当地军队招兵,但是刚从商部晋升到内阁的丁谓则觉得现在完全可以让那些工场主们去招人手,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冗兵的问题。
丁谓的办法是很好,但是张知白认为,这样一来朝廷的恩德就会被商人所窃取,长久以来对于朝廷不利。
就这样,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说便,吵了起来。巧合的是,今天寇准正好不在内阁之中,没有一个能够镇得住的,使得这场架越吵越大,最终惊动了赵惟吉。
赵惟吉一听,还以为是什么要紧的事情,让太监下去将二人都找上来,这件事情赵惟吉已经想好了一个解决办法了。
这件事情对于赵惟吉来说或许也是个极好的机会,他终于能够将开始对于辽国的攻略行动了。
三年的时间已经够长了,是该让辽国付出入侵大宋的代价了。。)




大宋武皇 第一百七十七章 收复燕云(一)
“将军,我们已经顶不住了!!!”
三个时辰,战争才开始三个时辰,雁门关的辽国守军就已经顶不住了,要知道他们为了夺取雁门关可是花了超过五个月的时间,没想到在夺取雁门关五年以后,面对着前来反扑的宋军,自己居然连三个月都没有坚守的住。
“不管怎样,你们都给我给顶下去,援军起码还得五天才能到达你们。”
“不可能的!”面对将军的要求,契丹士兵简直要疯了,怎么可能顶得住五天之久,城内的部队才冲出去不到五里就已经被宋军的炮火给轰成渣渣了。
要不是宋军不想毁了雁门关,没有用大炮照着关隘乱轰的话,有可能连三个时辰都顶不住。
……
赵惟吉登基以后的第三年,由于山西遭了灾,使得一种新的政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种政策被赵惟吉成为以工代赈。
在他登基以来的这些年里,除了民间的工场不断的建立之外,朝廷投资兴建的工场同样不少。
毕竟有些技术赵惟吉是可能不能够交个民间个体的,这些东西必须由国家垄断,民间最多可以向国家购买,但是不能私自生产。
这其中,军工产业便是里面的重中之重,现在大宋的整个军工产业都被国家所控制住了。只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军工产业一直处于一种半停滞状态,因为没有工人。
为了恢复民生。基本上能够被雇佣的工人都被民生产业给雇佣走了,军工产业赵惟吉并没有急于推进。
不过由于灾民的出现,使得这一情况发生了转变,赵惟吉向内阁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方式,将受了灾的百姓全部雇佣到军工产业里进行生产。
而大宋也可以趁此机会迅速的累积军事实力,然后开始进行对于辽国的报复计划,毕竟不像大宋一般有个开了挂的皇帝。
辽国经过上次大战以后,恢复元气的速度要比大宋慢上许多。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装备出一支拥有大量热兵器的精良部队的话,趁着辽国还虚弱的时候,应该能够很容易就拿回燕云。甚至能够做更大的图谋。
于是就在这一计划的推进下。两年的时间里,赵惟吉武装起了一支五万人的部队。不仅人手一支步枪,而且还有三千门大炮,以及充足的弹药。
……
“朕决定伐辽。”就当这支大军被装备完毕了以后。赵惟吉在朝会上宣布了伐辽的决定。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伐辽的决定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不是因为赵惟吉的强势,而是此刻所有人在心中已经能够猜到此战的结果了。
五年前汴梁保卫战给了整个大宋朝廷以极大的震撼,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的。那场战争最后的结果。赵惟吉凭借百来条步枪和几十门大炮便将整整围困了汴京五个月之久的辽国大军几乎给全歼了。
这是大宋立国一来对辽战争中从未有过的事情,而这一场战争以后,便正式宣布一种新的战争形式正式的进入了历史的舞台,那就是炮战。
五年前那样的配备就已经能够将辽国打的落花流水,五年后的今天,枪炮已经武装起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了,没有任何一人和怀疑过这场战争会不会失败,大臣们所忧虑的不过是在燕云收回以后该如何治理而已。
当朝廷上下对于此战没有任何的意见以后,出征将领自然便被提上了讨论的中心。由于曾经的第一名将此时已经坐在了龙座之上。
剩下的也就只有李继隆,李继光,和杨延昭三人能够被选择了。不过曾经的名将李继隆被内阁率先派出了备选的范围之内。
不是因为内阁里的人不认同他,而是此时的李继隆身染重病,连下床都很难办到,更别说带兵打仗了。
对于内阁率先将李继隆排除出去赵惟吉也无话可说,他本人倒是希望李继隆能够成为这次盛事的主将,但是赵惟吉也知道李继隆在历史上今年就会去世。
本来以为自己坐上皇位以后,再将李继隆的军权恢复能够刺激这位名将使得他能够比历史上多活一段时间。
可惜改变了那么多历史的赵惟吉最终还是没法改变人的寿元,李继隆在今天开春前夕便一病不起,赵惟吉由此得知他的大限将至了。
既然李继隆不能够带兵出征了,那么候选人便只剩下李继光和杨延昭了。本来内阁大臣们都比较倾向于李继光,除了他国舅的身份以外,他本人拥有的辉煌的战绩也是选择的天平倾向于他的重要砝码。
只是,这次的选帅出人意料的被赵惟吉介入了。自从内阁制渐渐的成型以后,赵惟吉已经很少干预内阁对于政策的制定了,除非是整个内阁都无法达成统一意见的时候,他才出面。
没想到这次在内阁已经拿出成型的意见以后,赵惟吉却出面进行了干预,他否决掉了内阁的选择,强行任命了杨延昭为此次行动的主帅。
这让几乎所有人都无法理解到底为什么,因为此次出征基本上是一个必胜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此次出征的主帅必然能够立下不世之功。
既然如此,为何赵惟吉要把这次机会从李继光的手下夺走呢?要知道李继光可是跟了他多年,还是他的小舅子。
关于这个问题连李继光本人都无法理解赵惟吉的举动,这个任命发出之后的当天夜里,李继光便进宫找到了赵惟吉想要询问个究竟。
只不过就在李继光进宫一个时辰后,他便出宫了,而且出宫的时候脸上并没有任何的怒色,反而是一脸的开心。
很多年以后,李继光的儿子曾经问过他,皇上到底说了什么让他有了这么大的转变,李继光是这么向他儿子说的:“当时陛下只对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延昭这么多年一直很苦。’第二句是:‘你的目光里难道只有燕云吗?’”
……
于是在主帅的人选确定以后,大军便出发了。大军出发以后,杨延昭并没有走更容易的大名府北上,而是出发去了雁门关。
五年前的澶渊之战以后,辽国虽然放弃了所有之前得到的土地,但是偏偏没有放弃雁门关。而这雁门关之前的守将恰恰就是杨延昭。
在出发之前赵惟吉向杨延昭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也憋了这么多年了,是该发泄发泄怨气了。去把属于你的东西拿回来。”
正是因为这句话,杨延昭选择了向雁门关进军。正如赵惟吉所说的那样,他杨延昭真的是憋了很多年了。
雍熙北伐的时候,父兄惨死自己却无能为力。后来又一直等不到重用,连当年的小兵李继光都已经成了一方统帅的时候他仍然在一二线武将之间挣扎。
好容易最终回到雁门关镇守,却在最后时刻功亏一篑被契丹人拿下了雁门关。
可以这么说,年近五十的杨延昭一直没有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舞台。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赵惟吉给了他这么一个舞台。
虽然这次的伐辽大宋可以说拥有极大的神算,但是这不代表随便来个阿猫阿狗就能够领兵出征的。
如若这样的话,内阁也就不用对于统帅的人选慎之又慎了。这也就证明了这次战争一旦胜利将含金量十足。
正是因为这样,杨延昭在大军推进到雁门关之前,对于这仗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演,把能够想到的状况全部都列了出来,以防万一。
不过当他到达了雁门关以后,事情却比他想到要简单多了。辽国人就像从来没有经历过火炮洗礼一般,什么都没想便冲了出来。
这让杨延昭之前的所有计划都白费了。
不过,正因如此,让杨延昭产生了劲量保存雁门关完整姓的想法,劲量避免了用大炮直接炮轰雁门关。
这也使得战争持续了三个时辰仍然没有结束。
“城中辽将仍然没有投降的意向吗?”眼看已经过去了三个时辰,杨延昭这样向副将问到。
“好像没有。”副将摇了摇头。
“这样啊。”杨延昭从怀中掏出一块怀表,看了看时间以后向副将下达命令道:“再去,劝降一次。如果再过十五分钟再不弃城投降的话,炮轰城门。”
副将领命以后,找到了传令兵,然后将命令发布了出去。
就在命令发布出去以后的第十四分钟,已经准备要开炮了的部队得到了雁门关守军弃城投降的消息。
原来,虽然守将仍然不打算投降,但是城内的士兵可扛不住这样绝望的坚守,他们在最后一道劝降喊话过后,便下定决心要开城投降。
只不过他们并没有用出兵变的手段,而是知会了守将,让他赶快离开回到大辽报告宋军来犯的消息。
守将见士兵们投降的决心已定以后,便不再坚持,他迅速的找到了一匹快马从北面离开了雁门关向辽国去报信去了。
而剩下的士兵刚好赶在了杨延昭给的时限之前,打开了城门。
重新回到雁门关以后,杨延昭并没有太开心,因为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大宋武皇 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复燕云(二)
“恭喜伯父了,半个月内连续拿下五州,这速度在大宋史上可是从未有过的啊。”就在杨延昭刚在外巡视完大营回到自己的帐中时,就听到了一个甜美的声音在恭喜他。
不过这个声音虽然甜美,但是让杨延昭一听就头痛:“我的小祖宗啊,您老还不打算回京城?您父皇要是知道您这样偷跑出来,不宰了我才怪呢。”
“伯父说的哪里话啊,我好歹也是个花季少女,您用您老来称呼我是不是有些不太友好啊,我可要生气了。”少女说罢,一副泫然欲泣的模样,眼眶里就差噙着泪珠了。
杨延昭一看少女这幅模样,虽然知道她在演戏,但是仍然只能无奈的投降道:“行了,我错了还不行吗?灵儿正直青春,亭亭玉立。”
原来,这出现在大宋军营的少女不是别人,正是赵惟吉的长公主,赵灵儿殿下。由于对于京城中追求的公子们不甚其烦,再加上对于战争的兴趣。
这位长公主居然在出征的当天化妆混到了军营之中,随军出征了。
虽然当天夜里驻扎下来的时候,便被杨延昭给发现了,但是由于杨延昭实在是拗不过这个小恶魔,再加上小妮子却是在军事上有着过人的见解,于是就将她留了下了。
不过这一留下了,可苦了杨延昭了,现在的赵灵儿已经是个大姑娘了,自然不能够与杨延昭晚上同处一室,即便杨延昭大她几十岁,还是不行。
于是杨延昭只好让出了他的大帐。让小妮子晚上睡这里。而自己晚上则只能跑去与儿子杨宗保挤在一起。
听了杨延昭投降的话语以后。赵灵儿的小脸立马露出了微笑,完全看不出刚才有过要哭的样子。
“这还差不多,实话告诉你伯父,我父皇肯定已经知道我跑出了溜到你的军营里了,以他这老狐狸的脑袋我估计我出走的第二天他就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天都不派人来找我,那就表明他肯定不反对我随军出征,所以您老的脑袋不会有事的。”赵灵儿说着话的同时还在沙盘上不断的进行着推演。
不过就在推演的时候,赵灵儿用杨延昭听不到的声音小声嘀咕了一句:“不过。我母后肯定会宰了您的。”
就在这个时候,杨宗保也进到了大帐之中,他是来找杨延昭的:“父帅,大军已经全部驻扎好了,现在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是不是明天继续出发,向着大同府挺进?”
就在杨宗保的话音刚落,杨延昭还没来得及回答他的问题的时候,赵灵儿居然率先开口插了进来:“算了,现在要是贸然的进攻大同府的话。即使不打败仗也得吃大亏,还是再等两天再说的好。”
对于赵灵儿的存在。杨宗保是知晓的。但是他却一直对于赵灵儿看不顺眼,不是因为她是公主,而是对于一个女人对行军打仗指手画脚十分的不满。
而且关键是,这个小妞每次指手画脚都能够说到点子上,甚至比自己做的更好,这让杨宗保更加的不爽。
1...7273747576...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