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腔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葫芦斋主人
先把山货收上来,等山货运到特区那边,回款之后,再行付款给村民。
当然,为了让大家放心,每一户的山货都收一半,等付款之后,再收购另一半,并且事先付给每家一百块钱订金。
虽然没有当场付钱,还是阻挡不了村民的热情。
毕竟杜远舟他们的收购价,整整超出比外面那些小商贩五毛钱,看似不多,但谁家没有几百斤山货呀,细细一算下来,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在手慌脚乱的忙碌之中,一晃三天过去了,山货收购也暂时告一段落。此时,已经足足收购了上万斤的各种山货,堆了满满一屋子。
六水河上的溜索,已经建成了,但还没有正是投入使用。
由于水泥墩新建的,需要养浆,也就是每天往上浇一些水,等渗透之后,水泥才能变得更加凝固,更加结实,自然也就更安全。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在杜远舟严厉制止下,溜索并没有使用,两端的水泥墩,现在还在养浆,即使再忙也不差这几天功夫。
山货收购完毕,溜索还需要几天时才能使用。
正好趁这几天,陈乔元跑遍周边几个村,找来四辆大货车,准备运送山货。
“我听你周大叔说,特区那边路程可不近,而且城市挺大的……要不到省城去卖得了……”杜殿文还有点不放心,建议自己的儿子和姑爷。
“爸,咱盛京的山货价格也不高,只有特区那边需求的人比较多,购买力也比较强……”杜远舟一边分析道,一边安慰着爸爸。
这不是纯属安慰,确实如此,毕竟改革开放后最先富裕起来的人,大部分都集中在沿海一带。
“嗯,周大叔……周大叔……”如果没人提的话,杜远舟还真的没想起来。
不过经过老爸这么一提,就好像一道灵光从脑中闪过,一下子儿想起了什么,嘴角不由得扬起一丝微笑。
周大叔大名叫做周文轩,住在山梁那边的邻村,是杜殿文的同学,也是一起他光屁股长大的朋友,两家走得很近。
记得小时候,周文轩经常来他们家串门,对待杜远舟也特别好,和亲生儿子没啥两样。
“对,就是你周大叔说的。小舟,怎么了?”见儿子有些走神,杜殿文不由得问道。
“老爸,周大叔他们家是不是在特区做生意?”杜远舟并没有接话,而是转过身问道。
“是呀!他家你的周南哥,还有周北,在那边开了一家‘关东山珍野味馆’,你不是知道吗?听说赚了不少钱!”见他明知故问,杜殿文有些疑惑地说道。
虽然杜殿文一直以儿子为骄傲,但一谈及赚钱,脸上还是露出一丝羡慕。得到肯定的答案,杜远舟心情自然好了许多。
他和周南、周北的年龄相仿,周南比他大二岁,周北比他小一岁,由于上一辈交情,小时候三个人经常一起玩。
后来,虽然杜远舟一直上学,三个人也不经常见面了,但感情还在。
重生前,他似乎听说周南哥俩在深圳混得很好,但由于后来自己公司破产,整天借酒消愁,也没有主动联系他们。
这几天,他正在头痛应该怎么联系深圳那边的关系呢!
尽管姐夫挺能吃苦的,为人也机灵,但杜远舟还是不放心。毕竟陈乔元没有做过大生意,也没有去过大城市,而他自己又没有时间一直来回奔波。
现在,终于找到特区那边的熟人了,而且还是自己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异姓兄弟,他能不高兴吗?
听到杜远舟没头没脑的问出问题之后,就没有回音了,杜殿文也没有深究。
在他看来,自己的儿子从小就有主见,办事稳当,姑爷也是一个机灵的主儿,并没有什么需要太担心的,便把头转过去看电视,不参与讨论了。
这时候的杜远舟,脑子里正琢磨如何去特区实行他的计划……对于请求周大叔帮忙,他自然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毕竟两家是世交,周大叔也一直将他当做自己的子侄。记得他上学没有钱的时候,还主动上门借钱。
其实,如果不是太过了解杜殿文好强的性格,周大叔恐怕根本不会提借钱的事儿,而是直接给,尽管当时他们家也不算富裕。
这一次,贩运山货去特区卖,只是帮点小忙罢了。
无非就是让周南哥俩帮忙找个‘人流’比较好的地方,没事的时候多关照一下,别让当时人给骗了。
打定主意后,杜远舟又把爸爸的注意力从电视上拉了回来,把自己的想法跟他们商量起来……
“这样也好,毕竟那边人生地不熟的,有人照顾一下也方便些……”对于儿子的想法,杜殿文还是比较赞成的。
同样的,在他的眼中,周南哥俩也真不是外人,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
本来还忐忑不安的陈乔元,听杜远舟这么一说,同样赞同不已。
这几天一闲下来,他就胡乱思想,生怕自己出什么差错。
毕竟从来没出过远门,而且涉及到这么大一笔款项,如果真的赔了,那可真是欲哭无泪,简直要人命呀。
“明天,我去你周大叔家一趟,和他商量商量,然后把周南他们的电话号码要来……”见这件事情已经定了下来,杜殿文乐呵呵的说道。
商量完毕,大家吃过晚饭,一夜无话。
官腔 第十七章 亲如一家
对于周大叔,杜远舟虽然以前很熟悉,但自从上大学之后,很少回家,见面的机会自然不多,尤其周大叔还在特区那边住了一两年。
最近两年,周南兄弟俩的生意渐渐火了起来,雇的人手也多了,他便回家养老了。
其实,这种传统观念在国人骨子里早已根深蒂固,尤其广大农村,在朴素的老百姓思想观念里,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叶落归根是许多老人的选择。
正因为这种回家的观念,每当逢年过节,身在异地他乡的打工者,无论身在何处,腰包是否够鼓,总是一心回家看看。尤其后世进入十一世纪,每逢春运或暑运,全国上下便形成了一股异常庞大的流动人群。
从家里出门大概走了四十几分钟,翻过一道小山岗,杜远舟和杜殿文就来到一幢两层高的的小楼,小楼外围的墙壁都用油漆刷成浅红色的,看上去有些旧,但实际才盖几年,主要由于农村的尘土比较大,这还是过年时刚刚刷过。
“他大叔,你要去哪呢?”就在杜远舟父子俩刚要走进门口的时候,里面正好走出了一个看上去只有40多岁的中年男子。
听到老爸打招呼,杜远舟也一眼认出这人正是这幢房子的主人,也就是他记忆中的周大叔。
“周大叔,你老好。”杜远舟当然要打声招呼了。小时候,作为乖孩子的杜远舟,是许多家长教育自家子女的榜样,
“大哥呀,你要是再慢一会儿,我就去你们家了。”周文轩手里拿着一个袋子刚从院里出下来,低着头往门口走。听到说话,抬头一看才发现是杜殿文,于是笑着说道。
“走,进院去。”周文轩忙着将爷俩往里让。尤其听到杜远舟的问好声,顿时眉开眼笑起来。
杜远舟读书时,学习好,有比较乖,深得周文轩喜欢,也由此常常以杜远舟做现实中的例子,教训一向不爱学习、喜欢胡闹的周南周北兄弟俩。
周大叔重重地拍了拍杜远舟的肩膀,呵呵一笑,高兴地夸道:“小舟你这个小子,大叔很久没看见了,上了大学,个子又长高了不少……”
“呵呵,大叔,你一直在周南大哥他们那里,我又上学,即使放假回来也看不见你,其实挺想你们的……”杜远舟不由得有点汗然。
重生之后,自己差一点儿忘记了这位疼爱自己的长辈,幸好大学时自己还向特区那边打过几次电话,不然就可能尴尬了。
“你这孩子,就是比周南、周北他俩会来事,即使我在深圳,还不忘给大叔打电话……”说着,周文轩将杜远舟爷俩让进了客厅里。
整个大客厅,足有三四十平方米,干净敞亮,地上铺着米黄色水纹瓷砖,摆放着几个红色皮革大沙发,还摆着大红的茶桌、二十寸的彩色电视机等家具,拿这个年代来说,还算比较讲究,看来没少花钱。
“小舟,你怎么没留在燕京呀?听你爸说你去镇政府了……”刚刚落座,周大叔便迫不及待地问道,脸上带着关爱的表情。
“大叔,我是这么想的,到企业上班和打工差不多,每天辛苦不说,以后前途也不好……”看着周文轩慈爱的模样,杜远舟心中感到格外感动,便唠家常一样和他聊了起来。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和周南哥俩不一样,读过书就应该当官……”听杜远舟如此一话,周文轩立刻拍掌,满口地赞成。
“大叔支持你,虽然我和你爸一样都没多少文化,但我经常看戏里说什么士农工商,士不就是当官吗?我看小舟你一定有出息……”其实,这和周文轩在特区生活过有很大关系,不然绝对不敢这么说。
毕竟十年动乱给太多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话似乎有些大逆不道。许多内地老百姓是万万不敢说出口的
杜远舟把自己进入镇政府之后的事情,有选择性地讲给了周文轩听。
其实,之所以有选择性地说,并不是杜远舟有什么话需要隐瞒,主要是一些话即使说出来了,他们也不会明白,而且还会替自己着急。
当杜远舟将收购山货的事情说出来,周文轩立刻拍手表示赞成,并直夸奖杜远舟不愧读书多,脑子就是好使,安装溜索不仅方便了村民,办了好事,而且还可以收购山货,赚上一笔钱,一举两得。
至于让周南兄弟俩帮忙的事,周文轩自无二话,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他甚至还提及了特区那边的山货行情。
原来有一次,周大叔闲着无事去菜市场溜达,看见有人卖干野生木耳,他便上前问了一下价。
人家说一两木耳五块钱,顿时将他吓了一大跳,以为遇到骗子了,后来才知道,正常价六块钱。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毕竟周南兄弟俩的风味馆,很多食材都是在老家这边运过去,根本不会在外面市场进货。
再说了,平时他也不太关心这些东西,自然不了解其中的行情。
对于周大叔所说的,杜远舟心中不觉有些奇怪,既然周南兄弟俩知道两个地区山货差价如此之大,怎么会放弃这么赚钱机会呢!
虽然心中有些奇怪,但杜远舟没有当面问周大叔,准备打电话时顺便问一下。
华夏国**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只要你稍微有一点头脑,那你发财将不是梦。
对于杜远舟这个了解未来的经济走向的人,随便找个机会他都能赚很多很多的钱,但现在已经决定进入官场,不能在这上面花费太多时间,也只能选择一些比较赚钱且时间短的圈钱项目了。
可惜姐姐和姐夫两个人忙不过来,自己老爸老妈只能收货时帮上一些忙,至于出差跑长途根本承受不了。
如此一来,随着以后收购山货品种逐渐多了,生意逐渐大了,少合适的人手,对生意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因此,来时之前,杜远舟便和姐夫陈乔元商量一下,不能让周南、周北白白帮忙,准备给他们一些股份,最好陈乔元负责老家这边收货,他们负责在特区那边销售,打开市场。
虽然很想尽快和特区那边联系,但由于白天时野味馆的生意比较火,自然也比较忙,杜远舟阻止了周文轩当场打电话。
最后,他将周南他俩的电话号码抄了下来,带回家,准备晚上给他们打一个电话,顺便问问那边情况。
在周文轩几番挽留下,爷俩留下吃了午饭。毕竟大家也不是外人,而且杜远舟也很久没有过来串门了,不吃饭显然说不过去。
官腔 第十八章 南下创业(上)
“周南哥,你好呀!我是小舟……”当天晚上,吃过晚饭,杜远舟便拨通了周南的电话。
“小舟兄弟,真是你呀!呵呵,我正想给你去电话,下午我爸给我打过电话了,那时忙就没给你回电话,现在刚忙完……”
听到杜远舟的电话,周南显得十分兴奋。
他们可以说是一起光屁股长大的,虽然几年没见了,但彼此之间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双方谈了会儿彼此的近况,然后周南豪气地大声保证,尽管将所有的货物运过来,自家兄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绝无二话。
至于山货生意蕴含的巨大利润,周南自然一清二楚。为什么一直没做山货生意,周南也自然谈到了,原来他俩一直担心资金问题,毕竟路途比较远,如果山货量比较少,准定不划算。
此外,野味馆的生意一直不错,两人比较忙,根本没有时间收购山货。
当然,这其中准定有小富即安的想法,毕竟野味馆足够红火了,也不愿意冒赔钱的风险了。
无论前生还是今世,杜远舟都深有感触,北方人大多生来是粗犷豪爽的性格,尤其关东人,为人豪气干云,不拘小节,打仗喝酒不在话下,惟有做生意,向来胆小,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冒险。
本来杜远舟还打算去特区一趟,先找地方看看情况,至少要找一个存放山货的地方。
周南一听,立刻大包大揽,说他们野味馆附近就有闲置的仓库,他可以先打听一下,如果可以的话,将山货直接拖过去就可以了。
听他如此一说,杜远舟自然喜上眉梢。
日子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五六天时间过去了,六水河两岸的水泥墩早已养好浆,运送货物的溜索也可以使用了。
“来,大家先歇会儿,不忙……日头还高着呢!”杜远舟用手巾擦了下汗,暗呼这活儿真累。他一边笑着打着招呼,一边熟练地掏出一盒香烟,打开后一一分发给其他正忙着装车的几个汉子。
周南那边仓库的事早已定了下来,见溜索可以使用了,杜远舟和陈乔元自然不希望耽搁。
于是,在村里找了一辆马车,并雇了五个汉子,准备运送那些储藏在村委会的山货。
从上午八点多钟,陈乔元便组织人手,开始从村委会屋里向外搬山货,然后装上马车,运到六水河边,全部堆放到溜索平台上。
马车来来回回,一趟又一趟,山货装了卸,卸了再装,整整运了一上午,才运送一大半。
中午,自然不能亏待了大家,杜远舟便借用村委会的小食堂,找两个妇女和杜红霞一起将事前买好的熟食和青菜,整整做了一大桌子菜,大家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顿。
稍做休息,大家便继续投入到搬运中。看见大家忙着气喘呼呼,搬运几趟也就差不多运完了,天色还早,杜远舟便让大家休息一下。
大家一边抽着烟,一边说笑着。
农村人就这么实在,只要你不亏待人家,好吃好喝,他们干活绝不偷懒,尤其杜远舟还会给他们一些工钱,自然多卖一点力气更是没的说。
“来,大家都喝点水……”陈乔元一手拎着一个暖壶,从屋里走了出来。
刚才杜远舟他俩也都跟着搬货,现在大家休息一会儿,见暖壶里的水不多了,他便进屋重新灌了两壶,一壶凉的,一壶热的。
凉水,是直接从井里提上来的深井水,又凉又甜,比后世所谓矿泉水绝对好喝,由于没有冰箱,农村便用暖壶来装,保持清凉可口。
热水,是杜红霞在屋里刚刚烧开的,又放了一些掺杂着薄荷的花茶,苦涩中有一股清香之气,可以祛暑解乏。
夜里,山货堆放在荒郊野外,自然不安全。
只能陈乔元和杜殿文两人看着了,本来杜远舟准备看守,但杜殿文却认为自己儿子现在身份不同了,自然注意形象,使杜远舟哭笑不得。
于是,杜远舟只好去联系一下货车,虽然事前打好了招呼,但需要最后确定一下,别临时出现变卦。
第二天,除了那几个村民,又多雇了两个人手,再加上四个大货车司机,大家帮着一起用溜索运货、装车。
赵万成、罗西冬等村干部也都过来,在旁边也不时帮一下手。
昨天他们只打一个照面,赵万成便开会去了,罗西冬也被村里一户办喜事的人家请了过去。
今天,溜索正式投入使用,并运送大量山货,对于杨杖子村来说意义非凡,他们作为村干部,自然都应该到场。
由于溜索载重有限,一次只能运送三四百斤,所以速度并不算太快,但用了一上午时间,山货也全部运送完毕,装满了整整四大货车。
原本打算下午就可以上路,但杜远舟看见大家都累了。
尤其四个大货车司机也伸手帮忙装货,也累了够呛,疲劳驾驶很容易出问题,便提议明天出发。
当然,这一天耽误的工钱还是要给的。有钱拿,四个大货车司机自然没有什么话说。
一天一个人八十元,四人就是三百二十块钱。
杜殿文和陈乔元虽然挺心疼这三百多元钱,但知道杜远舟说的在理,也没有反对。
在大家期盼的目光中,杜远舟和陈乔元,还有两个雇来的汉子,坐上装满山货的大货车。四辆大货车沿着山间公路,一路浩浩荡荡向南而去。
“远舟,你说周南他们将卖货的地点都找好了?”坐在车上,陈乔元虽然心中充满了莫名的期盼,但还是有些忐忑不安,不由得又问道。
原本陈乔元一直称呼杜远舟为小舟的。但自从杜远舟毕业之后,尤其进入镇政府之后,他便认为小舟这样的称呼虽然亲切,但在外面人面前不好听,就自然改口了。
其实如何称呼,杜远舟倒无所谓,反而觉得小舟这一称呼更亲热。
见姐夫注意这一细节了,他还是很高兴的,当然不是因为自己称呼上的改变,毕竟以后姐夫要做大生意,不可避免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包括政府官员,一些细节不可不注意。
“放心吧,姐夫!周南大哥你也认识,他说找好了,准定找好了,绝对没问题。”杜远舟自信满满地安慰道。
作为重生以来所要淘的第一桶金,杜远舟的心情还是蛮复杂的,虽然心中有把握,但前世毕竟没干过类似的生意。
任何年代任何生意,都没有百分之百把握一定赚钱,更不用说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因为陈乔元第一次出远门,并且根本没有什么生意经验,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杜远舟只好跟来了。
对于包村干部来说,自然不能随便离开。
在离开镇上之前,他专门找包主任和马镇长请了假,并且开了一张公干的介绍信。两人也没说二话,立刻给他十天长假,介绍信也顺利开了。
之所以如此痛快,主要是因为杜远舟请假时并没说办自己的事,而是换了一种说法。
结果听说杜远舟托关系帮杨杖子村去卖山货,村民也答应卖完山货之后立刻交提留款,两人不由得心头大喜,自然开了绿灯,一切好说。
官腔 第十九章 南下创业(下)
这季节沿海地区的天气,格外炎热。
虽然一路颠簸,吃不好睡不好,但杜远舟等人还算比较顺利。毕竟几个大货司机跑过长途生意,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赶路。
可以说,一路上畅通无阻。当进入九十年代未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私家车及各种货运车辆如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车辆的增多虽然一定程度助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给交通带来了堵塞,造成车祸也是数不胜数,车毁人亡是正常不过的事了。
当然,这种情况现在还没有出现。但随着越来越靠近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路上的车辆也明显多了起来。
看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风景,杜远舟的思维仿佛飘到了后世那个经济发达的特区,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现在的特区到底是怎么样的,是不是跟21世纪一样,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满大街的汽车呢?
不过随后杜远舟嘴角勾出一丝微笑,暗嘲自己幼稚,立刻将所有想象都一一被否决了。
特区现在虽然发展异常迅猛,但他发展最高峰应该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以至于后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了特区立法权。即便如此,相比其他内地城市,可谓有天壤之别,毕竟这里是华夏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远舟,你说这一趟山货要卖多久呀?”见他静静地看着窗外,陈乔元闲得无聊,便随口地问道。
“十多天吧!应该差不多就能买完……”杜远舟回过神来,轻松地答道。
其实,从前世记忆中他知道现在特区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各种农副产品供不应求,虽然周边地区很多物资都聚集到这里了,但毕竟这年代的人经商意识不够,各种蔬菜、水果等产品的供求,远远达不到人们的需求。
“真的有这么好卖……”陈乔元虽然早已知道了结果,还真有点不敢相信。
这几天,他自己都感觉自己比平时罗嗦了,典型属于神经紧张过度症。
在他想来,即使特区的山区再好卖,也不可能那么快就卖完的,毕竟一万来斤山货,那可不是几百斤、几十斤。
显然陈乔元低估了一个特区的消费能力,别说是一万斤,就算是几万斤,也不能满足特区这个庞大的市场。
整整走了五天,他们才接近特区。这些天,杜远舟确实累得够呛,随着车辆行驶,他又开始迷迷糊糊睡着了。
等一觉醒来,杜远舟才发现窗外已经日落了,天色渐渐暗了,
远处的建筑物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毛大哥,还有多久才到特区呀?”他向正在开车的司机问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