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官腔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葫芦斋主人
“快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吧!”毛大坤说话的口气有一点激动。
虽然早已听过特区这个城市,要是以前,即使跑长途运货,他也总感觉遥不可及,而现在马上就要到了指点的地点,心里的激动当然不言而喻了。
“明天再进城吧!”杜远舟略微一想,便说道。
然后又和陈乔元商量了一下,决定今晚在附近的村镇住下来,明天直接进城里。
对于这一决定,毛大坤等司机虽然心中也着急,但还是比较赞同的。他们也明白,这时间赶路,估计到达特区就天黑了。
再说了,他们不熟悉城区道路,也不知道周南他们所在的具体地点,即使到了目的地,还也要搬卸货物。
一番折腾下来,恐怕至少要忙到半夜,那可真是要人命呀。
当晚,杜远舟找到附近电话亭,给周南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一声已经到特区近郊了,然后又问了一下具体地点以及所要走的主要街道。
这一夜,大家睡得还比较安稳,毕竟快到地点了。
第二天一大早,天色刚蒙蒙亮,他们在附近吃了几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按照周南所告诉的路线,开着车直接入城,一路找了过去。
当看到一栋栋高楼大厦,还有路上飞驰的轿车,除了杜远舟不以为然之外,其他人无不大感惊奇,简直姥姥进了大观园,眼花缭乱。
毛大坤等司机还好说,毕竟经常开车去外地,虽然一些城市的高楼比特区少,轿车也没有特区多,但毕竟见识过,只是略感特区繁华而已。
至于陈乔元以及其他两个人,平时无事连县城都很少去,更不用提去一些经济稍微发达的城市。
现在到了特区,眼睛都感觉不好使了,不用说许多东西没看见过,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
其实看到眼前这一切,杜远舟的内心也并不平静。既然重生一次,甘心平凡地浪费一生吗?答案是不可能的。虽然早已下定决心要进入仕途,但没有经济基础恐怕很多事情都无法进行,至少无法让亲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当然,一旦生活拮据,也会对自己仕途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两世为人的杜远舟,早已经看透了一切,包括官场。这个社会,纯粹是一个人情社会,有时人情绝对胜于法律。
既然是人情社会,人情来往自然少不了,花钱也不可避免。如果不想用灰色收入为自己仕途埋下一个炸弹,就要用其他渠道来赚到足够的资金,来充当人际交往费用。
想到这里,杜远舟不由得有些感叹。在他前世所接触过的形形色色官僚中,有多少人原本有大好理想,有多少人原本有大好前途,但最后全部栽在了一个“钱”字上。
按照后世流行的一种说法,华夏国精英阶层几乎全部进入了官场,那么如此推理,官场中人大多数应该是聪明人,又怎么会看不懂“贪”字误人、“钱”字害人这浅显的道理呢?
其实,事实恐怕不然。有些事大家都明白,但人在官场,还是不得不违心去做,所谓身不由己。要想进步,上级有事,你不敢不随礼,逢年过节不得不送礼;要想处好关系,同事有事,你不得不到场,到场同样要随礼;要想笼络人心,下属亲信有事,你同样要表示关心,当然不能只动嘴。
如此种种,何处不花钱,既然花钱,那么工资够吗?不够,怎么办?有人送礼咱也收着吧!久而久之,也许当初只敢收一些礼节上的红包,后来收礼已经收习惯了,收再大的红包也不会胆颤心惊,甚至眼睛连眨都不眨一下。
“唉!可能这也算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意识吧!”看着道路两旁的高楼大厦,杜远舟心中不由得发出感慨。
既然自己要走仕途,改变命运,那么现在就开始努力打好经济基础吧!
况且正值九十年代初这个多事之秋,经济起伏不定,金融市场秩序还不健全,只要把握住机会,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捞钱时代。





官腔 第二十章 周氏兄弟
这个年代的特区,城区街道并没有后世那么复杂。
根据昨天晚上记在纸上的地址,杜远舟指挥着司机,七转八拐,很快就找到了周南哥俩的“小关东山珍野味店”。
这家餐厅,正位于一个热闹的露天市场附近,虽然不是城市中心,但周边已是高楼林立,还有一些正在建设中的大厦,路上人来人往,显得特别繁华。
这四辆大货车一溜停放在工地附近的空地上。
当杜远舟和陈乔元来到餐厅前台的时候,前台服务员立刻甜甜的笑了笑,接着有礼貌地问道,“欢迎光临,两位先生需要点什么?”
“请问你们老板周南在吗?你通知他一下,就说我们是从家乡来的人,他就知道了……”杜远舟很客气地说道。
看来周南哥俩确实挺赶时髦,店门也挺红火的,连前台小姐都用上了。
“好的,您们请稍等。”服务员微笑的点了点头,和旁边人打了一声招呼,然后朝餐厅的里面走去。
等服务员走后,杜远舟四处望了望,心里暗暗的在想:“看来周南哥俩确实挺有头脑的……“
在特区开起一家这么大的餐厅,尤其外地人,光靠吃苦绝对不行的,毕竟这年代敢闯的人不多,闯出名堂的人更少。
“兄弟,你们终于来了!”这时,在餐厅的后面急急忙的走来一个西装革履的男子,见杜远舟,立刻哈哈一笑,一下子儿上前抱住杜远舟,大声地说道。
来的正是周南,他虽然看上去只有二十出头,但身上的气质带着成熟,稳重的气息。
杜殿文结婚虽然比周文轩早一年,但杜远舟上面有个姐姐,所以周南比杜远舟大一岁。
昨天晚上已经通过电话了,自然知道杜远舟他们今天上午到。在这之前,周南已经出去看了两趟,也没看见。
刚刚回到屋里,他便听到服务员说家乡来人了。他当然知道谁来了,立刻急匆匆地从里面迎了出来。
“大哥……”看到周南,杜远舟不由得有些激动。
在前世,他和周南、周北感情不是不深,只因为种种原因,后来几乎很少见面,这不得不是一种遗憾,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成长的无奈,抑或代价。
看见站在旁边的陈乔元,周南赶紧上前叫了一声姐夫。杜红霞比他大一岁,他自然和杜远舟一样,称呼陈乔元为姐夫。
“哈哈哈,你看你,穿得西装革履的,连姐夫都差点认不出来了。”陈乔元上前打量了一下周南,立刻说笑道。
由于叫姐夫,周南和陈乔元以前也经常开一些玩笑。
“那当然了,咱准定要穿最好的衣服,迎接姐夫你们一行了……不然我可害怕红霞姐收拾我。”听到陈乔元这么一说,周南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还故意摆出一副自鸣得意的样子,笑着打诨道。
大家说笑了几句,似乎根本没有长久不见的陌生感。
随后,杜远舟他们也没有到里屋说话,“对了,大哥,你帮我们找的仓库在什么位置?货先卸下来吧!”
“我这儿就带你们去,离这里不远,就在那露天市场旁边的胡同里。”周南也知道杜远舟他们的事情确实比较急,正经的说道。他进一步解释说那里白天的人流量很多,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二哥,姐夫,你来了……”周南带着两个人刚刚走到门口,正好碰见迎面走来的周北。看见杜远舟和陈乔元,他立刻扯开嗓门,高兴地喊道。
他有一米七八的个头,穿着当时比较时髦的皮夹克,显得很精神。
“周北……”杜远舟也亲热地喊了一句,狠狠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原来,周北刚才正巧去市场办事了,所以没有碰见他俩。
周北之所以喊他为二哥,并非杜远舟在家中排行老二,是因为周南他们仨经常在一起,周南是大哥,杜远舟自然是二哥。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两家走得确实比较近,有时和一家人似的。
很快,在周南兄弟俩的带领下,运送山货的大货车全部开到了那条胡同前。杜远舟一看,胡同前还有一片很大的空地,距离市场七八十米远,紧靠大道,确实比较方便。
原来,这里仓库原来是一家供销社的库房,后来拓宽马路时供销社店面被拆迁了,而后院库房被留了下来,于是被一家外贸公司暂时租借了。
一年前,那家外贸公司自己买了一片厂房,有了具体办公地点,自然不会续租了。
周南和房东早已商量好了,并已交了一部分订金。在周南打过电话之后,约十多分钟的工夫,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开着车过来。
经过一番介绍,杜远舟知道他叫王洪军,也就是这仓库的主人,他另一个身份是原来供销社主任的小舅子,供销社拆迁后,仓库便被他花钱买了下来,至于花多少钱,外人自然很难知道。
双方都是性格爽快的人,按照事先的约定,杜远舟和王洪军签了一份协议,内容是杜远舟租赁仓库六个月,租金一月一交,每月一千二元人民币。六个月后,若续租,租金再议。
这份协议虽然看似不公平,六个月后如果续租的话,房东很可能会涨租金。
但对于缺乏资金的杜远舟来说,按月交租金,无疑是及时雨。如此一来,双方也算一拍即合,就这么定了下来。
看着协议已经搞定,下一步就开始搬运山货入库了。唯一比较麻烦的是,大货车开不到仓库门前,只能停在胡同口,而胡同口到仓库约有三十多米长。这样一来,劳动强度自然都大了许多。
即使加上四个司机,他们才**个人,上万斤的山货,除了搬运,还要卸车,码货,劳动量确实挺大的,这可是纯体力的活儿。
“这样吧!我去前面工地借几个独轮车去……”看了看堆得如小山似地一袋袋山货,和杜远舟打了一下招呼,周北便直奔前面的工地而去。
由于这边大厦开工有了一段时间,已基本建设得差不多了,工头以前经常到小关东山珍野味馆吃饭,对于周北这个二老板自然不算陌生。
一听周北要租借几辆独轮车,反正有不少独轮车正闲置的着,工头立刻大手一挥,让正休息的几个工人一口气送过来了八台。
这时候,周南也把十来个男服务员全部都喊了过来,大家开始七手八脚地卸货,推货、码货,干得热火朝天。
整个胡同一下子儿似乎变得拥挤起来。这一刻,杜远舟可真正体会到了有熟人的好处。




官腔 第二十一章 试水
一觉醒来,天色初亮。
“咣!咣!咣咣!”刚刚起床,杜远舟便听见外面建筑工地的噪声。
站在旅馆的窗前,看着不远处的工地上,机器轰鸣,许多农民工如忙碌的工蚁一样忙上忙下,场面恍若前世。
从古至今,三教九流,谁最苦?百姓最苦。有一位诗人说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似乎是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
虽然现在如名义上已是工农阶层主宰的社会了,但百姓真得全部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吗?未必。
这个时代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显然多是胆子比较大的人。毕竟刚刚经历十年动乱,如果没有一定胆量,生活实在没办法,大家绝对不敢出来打工,因为专政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可是,很多人虽仗着胆量出来打工,也只能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赚最少的钱。即使这样,很多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还是经常拿不到工资。
到了二十一世纪,类似农民工讨债事例也不鲜见,甚至黑窑工奴事件也接二连三被曝光,可谓惊世骇俗,让人难以置信。
唉!社会公平吗?可能公平吧!但这种公平是一种相对的公平,不可能绝对的公平。譬如权贵与权贵之间、平民与平民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公平,这种公平建立双方实力相当的基础上,而绝非法律层面的。
“呵呵!真是杞人忧天。自己又不是救世主,自然管不了那么多,尽管努力照顾好自己身边的人,照顾好自己所爱的和爱自己的人就可以了。至于其他人,如果有能力的话,能帮多少就帮多少,一切顺其自然吧!”杜远舟不由得摇了摇头,苦笑一声,转过身,看见刚刚进入卫生间洗漱的陈乔元,暗暗地想道。
昨天一直忙到中午,大家才将大部分山货搬到仓库内。周南一定要尽一点地主之谊的,于是在卸完山货之后,就去野味馆吃饭,吃完饭,又在那里聊东聊西,这一来二去,就到了下午两点多。
然后,周南又带着杜远舟几人熟悉一下周边环境,商量一下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山货。晚上就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了下来。
本来周南还想让杜远舟和陈乔元到他那里去住,他和周北租的房子,足够宽敞,放上两张床,多挤两人绝对没问题。
但杜远舟没有同意,毕竟大家都是他带来了,如果他和陈乔元走了,却将其他人扔在了旅馆里,有些说不过去。
看见大家起床了,杜远舟便带着大家在附近找一个小吃店,叫了油条豆腐脑,还有面条。
等大家狼吞虎咽吃完早餐之后,便用货车将半车山货拉到市场边上的空地处,然后一袋袋卸下来。
这十来平方米的空地,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大,也是昨天下午向其他商贩好不容易租借来的,不然市场周边根本没有空闲地方,位置稍好的地方,都早已被人占用了。毕竟这年代来特区做生意的人也不算少了,相比其他地方,不仅赚得利润高,而且有货根本不愁卖。
等卸完货,杜远舟便找了一张一米多高的硬皮纸和一支大头笔,在最上面一笔一划写了五个大大的大字“卖东北山货”,然后在下面用小一号的字工工整整写上木耳、松蘑等山货名字、价格。
在昨天下午的时候,杜远舟早已经买好了一些笔、纸、钱袋、台秤、塑料袋等卖货用得上的东西。当然,如台秤、纸笔一类的东西,野味馆也有,本来借用一下就可以乐,但杜远舟想了想,还是买了一些,毕竟这山货买卖是一件长期的事儿,总不能一直免费用人家的吧!
至于价格,杜远舟和陈乔元他们早已商量好了,任何山货都比市场价每斤便宜一元钱,如买得多还比可以便宜一些。例如纯野生木耳市场价是一两七元钱,他们就六元一两,十五斤三两。
上午八点多钟,路面上的人渐渐多了,市场也开始热闹起来,一些卖菜的小商贩一边忙着整理摊位上的货,一边不时地大声吆喝着。
今天第一天摆摊,只有杜远舟、陈乔元和周北,还有司机毛大坤帮忙,至于其他司机和雇来押车的两个人,吃过早晚就赶回锦城了。毕竟人手暂时不用那么多,让人家留在特区一天,就要给人家一天工钱,吃喝拉撒睡同样要花钱,这绝不是一笔小费用。
后来陈乔元一说,杜远舟觉得有道理,便立刻同意让他们回去了。至于毛大坤,是陈乔元的表亲,绝对信得过,另外也确实需要一辆车来回运货,所以就让他留了下来。
其实,留下毛大坤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由于野味馆那边需要有人照顾,因此周南平时根本帮不上多少忙,即使算上周北,杜远舟他们也仅仅三个人,这样毛大坤不开车时就可以帮得上忙了。
眼看周围人来人往,却无人问津。不仅陈乔元着急了,杜远舟也有些急了,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立刻发现了没有人上前问价的原因了。原来他们摊位本来就很偏僻,在加上山货只打开了袋子口,还没有吆喝,自然很少有人注意了,尤其他们还陌生的面孔,没有回头客。
“纯天然长白山野生木耳,六块钱一两,六块钱一两,便宜卖了……”想通了问题,自然就想到了解决办法,陈乔元开始放开胆子,扯着嗓子,和其他商贩一样,大声地叫卖起来。
杜远舟和周北也没闲着,在地上铺了几个大号尼龙丝袋子,将原来只打开袋口放着的山货全部倒了出来。而陈大坤又从车上搬下几袋子山货,堆放在地摊后面。这样看起来,一下子比其他摊位抢眼了许多。
经过这一顿折腾,他们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小伙子,你们这么多木耳,都是野生的?怎么卖呀?”听到吆喝声,一个五十多岁穿戴比较讲究、头发有些微白的老太太,溜溜达达地走了过来。她一边用手拿抓了把木耳,一边问道。
“千真万确,大姨,这绝对是长白山纯野生木耳,你看看这色泽……这都是我们从老家运过来的,你听听我们口音你就知道了……”周北赶紧上前答话,一边故意扯着嗓门大声解释,一边将先前泡好的一碗木耳递了过去。
他这么一嚷嚷,周边的人也都听到这些山货全部从长白山运来的了,立刻有几个中年妇女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起来。




官腔 第二十二章 真是火爆呀!
“不错,我以前也买过这样的木耳,这木耳确实还带着清香味,应该是纯野生的……”一个穿着呢子大衣的卷着发妇女,很肯定地说道。
站在堆放松蘑的地摊边,一位身材微胖的中年妇女抓了一把松蘑,仔细地看了看,然后对着他身边的另一个女子,说道,“这些松蘑卖相不错,炒肉的话口感特别好,我以前东北那边的亲戚给我寄来过,就是这种……”
“来,小伙子,给我先称五十块钱的木耳……”听大家这么七嘴八舌一说,最开始问价的那老太太立刻动心了,立刻掏出五十块钱,递给了正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周北。
见周北收了钱,杜远舟麻利地盛了一秤盘木耳,然后认真地量好,在周北帮助下,将木耳全部装进塑料袋子里,递给了老太太。
“给我来二十块钱松蘑……”
“木耳,十五块钱的。”
“来,给我三十块钱的木耳……”
有人一开头,其他人也开始一拥而上,热热闹闹地抢买起来。毕竟这年代纯野生的长白山山货并不多见,品质比其他商贩的山货好上许多,价格也低了不少,而且买得越多越便宜。
在旁边大声吆喝的陈乔元,这时候也顾不上吆喝了,收钱、过秤、装袋……和大家手慌脚乱地开始忙活了起来。
随着买山货的人叫买声,周边的人越来越多,好像生怕晚一点儿,就被别人全部买跑了。总体来说,就是四个字,场面简直“太火爆了”。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那些纯粹围观凑热闹的人,他们大多闲得无事,也怀有某种目的。
在华夏,确实有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无论任何场合,总有这样一群人,喜欢跟风、喜欢凑热闹,什么事情都想上前看看,上前围观一下,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闲汉”。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子站在路边,抬头向天上看,不一会儿,他周围便站了不少人,都学他的动作认真地向天上看。过了一会儿,男子回过神,便问旁边一个人,“你们在看什么?”那个人回答“不知道”,并反问他刚才看什么。男子便说,其实他什么也没看,只是鼻子流血了。这个故事很好笑,也未必真是,但它确实将国人喜欢凑热闹这一点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总而言之,杜远舟他们第一天山货计划很成功。
从上午一直忙到天黑,最后听说明天还来,这些买山货的人才渐渐地散去,总算让杜远舟他们缓了一口气。虽然由于天太热,许多人回家吃饭等原因,中午时四个人休息了一会儿,但除去吃饭时间,也没休息多长时间。
杜远舟摸了一下脸上的汗,发现沾了不少灰,惨兮兮的,由于周边还有正在建设的施工工地,飞扬的尘土自然少不了。
其他几个人同样狼狈不堪,一头的大汗,头发粘在了脸上。衣衫也早已经被汗水浸透了,上面全是一摊摊灰黄的污渍。虽然大家累得够呛,也毕竟年龄不大,休息一晚上就过来,脸上都带着开心的笑容。
虽然这只是第一天卖货,但场面简直是火爆得让人意外,一天工夫,赚得盘满钵满。尤其陈乔元,早已乐得闭不上嘴,至于以往那一丝丝的担忧,早已经飞到爪哇国去了。
大家七手八脚地收拾一下,立刻收摊回旅馆。等一切完毕,大家第一件事情不是吃饭,而是冲凉。只见无数条冰凉的水线一股脑儿喷射在身上,顺着汗珠流了下来,浑身感觉精神一振,清爽无比。
这时,野味馆早已准备好了饭菜,周南准备犒劳一下大家,顺便祝贺第一天便开市大吉。即使是祝贺,自然少不了喝酒助兴,由于明天还要卖货,再加上大家有些疲累,所以还算节制,并没有喝得大醉而归。
大家一直吃到十点多钟,才算酒足饭饱,毛大坤直接回宾馆睡觉去了。杜远舟、陈乔元和周南哥俩认真算了一下帐,顿时惊喜不已,仅仅一天,就卖了六千多块钱。这让几个人对山货生意更加充满了信心。
其实,周南哥俩之所以这么高兴,不仅因为这生意是自家兄弟的买卖,同样里面也有他们一部分股份。按照和陈乔元商量的计划,到了深圳之后,杜远舟主动提出给他哥俩每人各百分之十的股份。
听杜远舟这么一说,周南和周北当时就不乐意了,给自家兄弟帮点忙儿是应该的,怎么能要报酬呢?经过杜远舟几番解释,他俩每个人象征性地出一千块钱,各占百分之十股份。其他股份,孙慧云占百分之五十,陈乔元占百分之三十。至于收购山货的款项,按各自所占股份多少计算。
在股份分配的过中时,杜远舟之所以没有直接用自己的名字,而是以妈妈孙慧云的名义占股,主要考虑到今后仕途的升迁问题。在他的印象中,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各种**案件不断滋生,政府开始禁止官员以自己名义经商,防止以权谋私,私饱中囊。
既然走仕途,就要按照仕途的规矩来。而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料事在先,至少在了解一些政策上占了先机,那么要做得就应该是变料事为谋事,化不利为有利,将优势尽力扩大化,将祸事消泯于无形。
1...56789...10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