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家扬
“这是你的认罪书,还有保证以后回家不在从逆。你别管那么多了,在这里按个手印,拿了银子赶快走人。”营务长不耐烦道。
杜升不敢多问,连忙用大拇指沾了下印泥,在纸的下方按下了自己的红手印。
“拿好银子,到后面的房间把前额上的头发剃了,扎好辫子就可以走了。”营务官收起按好手印的纸,随后把十两银子放在杜升手里。
“谢谢长官,多谢长官。”杜升笑着接过银子,掂量了一下,还真有十两,立刻喜笑颜开起来,跟着一个清兵进到了后面的房间。
这个房间不大,光线不足,还有股子刺鼻的怪味,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剃头师傅走过来。
“老实点,坐到这里,我来给你剃头。”那个人喊道。
“好的,好的。”杜升心里一阵轻松,有了这十两银子他又可以好好混些日子了,享一阵子福了,这次果然没白来。
当杜升坐好后,剃头师傅拿起剃刀,不过他不是剃头发,而是割破了杜升的喉咙。
“获发匪探子首级一枚,缴获十两银子充做军资。”乌兰泰的随从走了进来,杜升的首级作为清军的战功登记在册,他用命换来的银子也入了乌兰泰的私人小金库。
杜升死了,他没有闭上眼,临死前他才意识到这房子里的怪味就是人的血腥味。他的头被放在一个密室内,里面已经有了好几十个前来投降的太平军的脑袋,有多数都死不瞑目的,他们临死前都后悔离开太平军吧。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四十四章 计策
杨秀清在屋子里不断的踱着脚步来回走,各军各营都有报告士兵开小差的情况,弄得他心里有些烦躁不安。
太平军初期的班底是拜上帝会的老兄弟,这些人意志坚定,信仰笃定,所以战争一开始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退缩,东岭上的一战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后来在武宣扩军后,来投太平军的人就不是纯粹的信徒了。他们中有的是看到太平天国发展迅速想搏个好前程的投机分子,有的是食不果腹为了混口饭吃的饥民,有的是在外犯了法无处可逃来这里避难的罪犯,这些人一旦遇到困难,意志就会松动,就有可能出现投敌的行为。
杨秀清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只靠加强信仰是不行的,这饿着肚子的时间长了,再深的信仰也扛不住。当前最需要的就是要解决粮食问题。而要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打破清军的封锁。可怎么才能打破清军的封锁呢?清军的高垒如一颗颗钉子紧密地围着太平军,高垒上还架着好多大炮,这些钉子可不好拔啊,硬打是要吃大亏的。
“禀报军师,杨小山求见。”一个侍卫走了进来报告道。
“让他快进来吧。”杨秀清此时正绞尽脑汁想着对策,一般人他是不见的,但杨小山他很愿意见,这个刚收的义子经常能启发他一些思路,给他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感。
“参见义父。”杨小山每次礼数都做得很到位。
“免礼,小山快起来吧。”杨秀清露出了一丝笑容。“你的军情奏本,我看过了,你们只有四个人开了小差,说实话,我有点意外。你的那个队伍是原来天地会的老底子,又曾有过不好的叛逃先例,这次遇到粮食困难只有这么少的人逃跑,说明你带兵带的不错。”
“我只是辅助管理了一些,主要是罗师帅在军中推出了连坐制度,让他们互相监督,又加强了岗哨巡查,所以逃跑的人才这么少。义父,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啊,只有把粮食问题解决了,军心才能稳定啊。”杨小山说得非常诚恳。
“哦?看来你心中已有计较,有何良策说出来听听。”杨秀清见他这么一提,好奇地想知道小山的建议。
“清妖实际上分东西两个半圆形成的包围圈,东面领兵的是乌兰泰,西面领兵的是向荣。我这几天在前线观察过,向荣的营寨木桩扎的深,外面壕沟挖的也宽,守备部队的纪律也比较好。而乌兰泰的队伍纪律就差很多,他们的防御工事敷衍了事,不过他们的主力是骑兵,更擅长野战,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乌兰泰的部队里找到突破口。”杨小山理了理自己的思路,分析了清军现在的状况。
“你说的很好,继续说。”杨秀清听后来了兴致,小山的思路跟自己不谋而合,也印证了自己对清军的观点。
“梁山村这里的清军纪律最差,队伍的士气也很松懈。他们的营地和我军隔着一条梁山河,河的两边都是水稻田。我上次去看已经有六七成的稻子成熟了。过了这些天估计最少也有八成的稻子熟了,我们可以去中间的稻田收稻子,如果他们出来,我们就打他一个伏击,如果他们不出来,我们把稻子都收走,也不吃亏。”杨小山说出了他的计策。
“这个听起来还不错,这样把,我们去梁山村那边再看一下,再做定夺。”杨秀清很仔细,任何战斗计划的制定都要去实地考察一下。
杨秀清和杨小山带着卫队直奔梁山村而来。大概一个时辰,来到了梁山河的附近,他们没有打出仪仗旗帜,怕引起清军的注意。梁山河是一条小河,邻着两边的稻田,如一条小蛇,蜿蜒东流。这么浅的水怕是挡不住清军的骑兵,这埋伏不好打啊,杨秀清皱了皱眉头。
“这河虽然挡不住骑兵,但两边的水田并不利于骑兵的追击,地形对我们是有利的。”杨小山看出了杨秀清的心思。
杨秀清没有说什么,他还在思索,一行人就这样默默的骑着马,往梁山河的上游走。
天空是一片湛蓝,头顶那团白云仿佛如同有生命一般,人走到哪它就跟着到哪。河边色的稻田,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满是令心醉的金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光耀夺目,好象满地的金子。秧苗抽出了几条狭小细长的叶子.叶柄轻轻地裹在茎上,渐渐地抽出了几支稻穗,开出雪白的稻花.这时秧苗由浅绿色变成了深绿色,在这深绿丛中,呈现出点点白花,显得更加美丽.因为这里是交战地,没有人敢来这里收稻子,这片早稻就空在了这里。
“好久没见到这么一大片成熟的稻田了。”杨秀清感慨道,这里的人太穷了,一般天地里一有熟的稻子就被割走了,那能等到这么一大片一起熟的时候。
“是啊,这里的风光实在是太美了。”杨小山以前是个城市宅男,这样的画面只在电脑上见过。当一切都发生在身边时,那种美妙的感觉格外不同。
“可惜这条小河水流太慢了,如果是条大河,我们弄个关二爷的水淹七军之计,淹死这帮清妖。”杨小山无心地说笑着,调节着队里沉闷的气氛。
“水淹七军?”杨小山说者无心,杨秀清听者有意,似乎想到了什么?
“我是随便说说的,这小河最多过胸深,要想淹死人除非把他的头摁到水里。”杨小山并不认为这里是个能使用水计的好地方。
“拿地图来。”杨秀清似乎想到了什么,吩咐卫兵取来这周边的地形图。他仔细地观察了梁山河的上游,眼中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水淹七军也没必要非得淹死人。”杨秀清脸上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一条妙计从心里升起。
“小山,你立大功了!”杨秀清似乎想定了主意,用手重重地拍了拍小山的肩膀,“这次是多亏了你带我来这里,走我们再朝前面看看。”
杨秀清一扬鞭子,兴冲冲地策马狂奔。杨小山稀里糊涂地在后面跟着,也不知道自己立啥功了,自己只不过胡诌了几句。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四十六章 梁山河
乌兰康是乌兰泰的胞弟,同是一母所生,乌兰泰虽然骄横,但一身武艺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不过乌兰康却是一个庸庸碌碌完全没有主见的人,也许是灵气全被他哥哥吸走的缘故吧。他凡事都按着哥哥的主意来,对哥哥也是无比的忠心。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乌兰泰很放心的让他的弟弟独领一营,就驻扎在梁山村一带。
乌兰康本事一般,平时喜欢玩玩鸟,斗斗蛐蛐,典型的八旗纨绔子弟,军营的事都是手下人打理。下面的人见主将都对军务不上心,也就没人真正问事。一个个都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军纪松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大人,大事不好,太平军来了。”一个卫兵慌慌张张地来报告。
“什么?带我去看看。”乌兰康正在逗鸟玩呢,一听这个连忙放下鸟笼子,一下慌了神。
乌兰康登上营寨的墙壁,举目望去。一群太平军正在自己的营寨下面收稻子呢,这一下乌兰康犯难了,上头赛尚阿钦差大人说了,让各军坚守不出,对太平军坚壁清野,把他们饿死困死。可现在太平军在自己眼皮底下收粮食,这可如何应对?乌兰康小小的脑袋一下转不过弯,他是个胆小无能怕担责任的人,于是让随从写信向自己的哥哥乌兰泰请命。
乌兰泰接到他弟弟的信,勃然大怒。坚守不出就是为了让发匪们得不到粮食,人家都在你鼻子底下打粮了,相当于在你面前扇你耳光了,你还让他们轻轻松松把粮食收走?乌兰泰在回信了把弟弟骂了一通,然后命令他出击,不允许发匪们收走粮食。
途中信这一来一回,太平军已经收了一天的粮食。第二天,太平军又来收粮了,乌兰康立刻率队出寨迎战。
谁知太平军根本不与之交战,一见清军寨门大开,立刻丢下手里的稻子撒腿就跑,一转眼的功夫全都一溜烟跑了。乌兰康追击到了梁山河停了下来,因为随从提醒他,上次在三里河他的哥哥就是因为过了河被太平军截断了后路,之后也曾懊悔过这个事。乌兰康听完犹豫了,开始胆怯起来,这河可不能轻易过啊,思来想去干脆收队回营再向哥哥请示能不能过河。
远处观战的杨秀清对清军如此谨慎的举动暗暗称奇,想不到一向莽撞的乌兰泰军中有如此小心仔细的人,心想这次的计策是用不上了,有点懊恼。
“军师,敌人不上钩这可如何是好?”身旁的随从问道。
“先让弟兄们把稻子都打上来吧,清妖们这次变得聪明了,既然不上当,咱们就把粮打完再说。”杨秀清摇了摇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好在粮食还能打上来了也不算亏。他万没想到的是,不是因为对方有头脑没上当,而是因为没头脑太庸才凡事都要汇报,才意外的逃脱了这次伏击。
乌兰泰又接到了弟弟的汇报,这次他更生气了,平白让太平军多了两天打粮的时间,而且他知道那条梁山河只是小河,河水也不深,人和马都能短时间趟过去,不存在会被敌人绕后一说。回信里乌兰泰大骂弟弟不会因地制宜,告诉他可以渡河,但绝对不能再让发匪们安心收粮了,如果发匪再来偷收粮食,就要派出马队驱赶。
乌兰泰被弟弟的愚蠢弄得也没办法了,信中是千叮万嘱,就差手把手上去教了。他开始后悔让弟弟独领一军了,打算过了这阵子把他调回来,换个有才能的人去。虽然弟弟对自己忠心耿耿,但还是做回自己的内侍官比较好。
到了第三天,梁山村这一大片稻田几乎到了扫尾阶段了,出乎杨秀清意料之外的是这帮清妖又出动了,耀武扬威出了营寨门的是乌兰康带领的一千多骑兵,嚎叫着直奔太平军而来。
杨秀清骑着马拿着指挥旗,冷静的观察着战场的形势。清妖的骑兵挥舞着马刀,策马竞渡,气势嚣张的冲了过来。等到清兵全部过了河,杨秀清令旗一挥,三声炮响。埋伏的梁山河上游的太平军掘开堤堰往下游关税。原本只到人胸膛的水位猛升,一下子河水漫出河堤,这一带成了一片洪水沼泽,清军乱了阵脚,这水稻田本来就只有田边的小路好走,其他地方都是一些淤泥,这水一漫过来,也分不清哪是哪了。马蹄深陷这些软泥中,任凭鞭子怎么抽也走不动了。
乌兰康心里更是慌得不行,心中暗叹:“大事不好,中了发匪的计了。”他指挥部下弃马步行,往回走,还想撤回营寨。
清军们在过了腰的大水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没走多远就累得不行,一个个把皮甲脱去,武器丢掉,刚才还耀武扬威的他们现在露出了狼狈不堪的模样。
让清军绝望的一幕出现了,梁山河上飘来了一支水军,领头的船上插着军旗,旗号上是一个大大的“罗”字,这是罗大纲带领的部队。他们大多乘的是刚收集来的小船,有的乘着小舢板,有的乘着独木舟,甚至还有人弄了个大澡盆,沿着河水顺流而下,截断了清军的后路。
只见这些太平军只留一个人划船,其他人或手持长枪,或挽着弓箭。遇到没有抵抗能力的清妖,上去就是一长枪,那效率基本都是一扎一个准。遇到还想负隅顽抗的,乱箭射死。上面交代了,对于满族八旗不收俘虏,全部杀掉。
一时间,清军哭爹叫娘,哀嚎声一片。太平军小船所到之处,清军的鲜血染红了梁山河的水。
“小心点,别乱射,别把马射死了。”这是提醒大家注意保护战利品。
“快点划,前面的人都扎死那么多了,平时看你吃饭挺多,力气怎么这么小。”这是埋怨队友不给力。
一场战斗成了一面倒的屠杀,大家的注意点已经不在如何杀敌上,而是要获取更大的战功,得到更多的战利品。
不远处,几个清军的士兵死命架着一个头戴花翎的清军将领,嚎叫着如同受伤的野兽还想逃命,这个人正是乌兰康。
一个稍大的木船上,罗大纲放下手里的弓箭,仗打到这个份上,他早就合不拢了嘴,笑眯眯地望着杨小山,“杨兄弟,这大官留给你射。”
“别客气,功劳都是大家的,你射我射不都一样。”杨小山也客气道。
“从来没打过这么顺畅的仗,这还是你小山兄弟给我们争取来的机会。咱们这些人刚入太平军,寸功未力,这一仗后心里就踏实多了。”罗大纲感谢道,原来杨秀清那天把计策告诉小山后,小山立刻举荐了罗大纲来完成此次伏击,这肥水不流外人田,罗大纲立功了自己作为监军功劳也少不了。
“好,大家一起射,你们都要多感谢杨师帅!”罗大纲吩咐船上的众兄弟一起射箭。
“多谢杨师帅。”众人也是异常兴奋,功劳来得太容易,队伍一个人没死就全歼了清军一千多骑兵,这可全来的不费功夫啊。
话音刚落。好家伙,虽谈不上万箭齐发,但大家是恨极了这帮满族亲贵,一箭跟着一箭,乌兰康被活活射成了刺猬,头上、胸前、四肢上全都插满了箭,死猪一般地倒下,直挺挺地泡在了这污浊不堪地淤泥中。身边的护卫也好不到哪去,一样被乱箭射死,随乌兰康去了。
梁山河大捷,乌兰康身死,随后他只有一百多人防守的营寨也被太平军攻破。缴获粮食、盐等物资无数,这下子太平军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了。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四十七章 突围
“清妖官府带兵多,打起仗来乱鸡窝。天兵山头一声喊,狗官尽找乌龟壳。”一群小孩子边玩边跳,嘴里唱着这首童谣,很快就在金田村四周传开了。乌兰康在梁山村营寨的后勤物资被太平军拿过来分赏给了大家。好久不见的米饭和肉重新出现在了太平军的食谱中。伙食好了,大家的士气又得到了全面的回升。打了大胜仗,太平军的信心又重新回来了,久违的欢声笑语又逐渐升腾起来。
杨秀清召集全军主要将领在自己的营地里召开军事会议。
“来来来,看看这些清妖送给我们的战利品。”杨秀清今天难得露出一丝笑容,这些月来被各种不利的情况弄得焦头烂额,这次总算一次性的全还给了清军。
身旁的侍卫拿过一个大布袋,把袋口的绳子解开,提起袋角,往大桌上一倒。一颗颗圆鼓鼓的核桃从布袋里跳了出来,落在桌上散成一团。
“哇,是核桃,这么大个!”众人一片惊喜之声。这核桃在这里可是个稀罕物,别说在座的大多都是穷苦人出生,即便是韦昌辉这样的大户人家,也大多是用来上供祖先用的,平时都吃的很少,属于一种奢侈品。
韦昌辉拿起两个核桃,攥在手里用力一勒,那两个核桃的壳就破开了,露出了里面的核仁。他拿起核仁放入口中,轻轻地嚼了几下:“不错,这核仁油味足,壳薄仁大,是上等的紫皮核桃。”
其他人一听更是啧啧称奇,也纷纷动手拿了几个弄碎后放入口中品尝。有的人从来没吃过,一边看别人吃一边也学着自己吃,有的人调笑那些把核仁弄得稀巴烂,不会吃的人,房间里好不热闹,刚才还一大摊子的核桃。你拿几个,我拿几个,桌子上的核桃一下子就被分光了。
“别急,多着呢,今天管够,会开完后大家也带点回去,给嫂子弟妹孩子们也尝尝。”杨秀清看着大家一个个猴急地抢着吃的模样,笑着说。
“这清妖还真够奢侈的,听说在京城满族子弟里还流行一种青皮核桃,作为一种文玩,一颗能卖得上几百两银子。”韦昌辉边吃边卖弄着他的“学问”。
“奶奶的,难怪这些清妖战斗力这么弱,心思全用在这上面了。等明儿咱们打进紫禁城,端了那咸丰小皇帝的窝,也要尝尝这几百两银子的青皮核桃。”萧朝贵吃得兴起,大叫道。
“那是放在手里玩的,不是吃的。。。。。。。”韦昌辉无奈地提醒这个大老粗。
“哈哈哈。”众人一阵哄笑,房间里的气氛非常融洽。
等到大家吃得差不多了,杨秀清终于开口说出了这次会议的主体:”好了,好了。大家吃也吃过了,闹也闹过了。咱们下面谈点正经事。虽然咱打了个大胜仗,但我们依旧处在清妖的包围之中。大家都说说下面我们该怎么办?”
“我看,军师再用几次妙计,送这些清妖都到水里喂王八。”萧朝贵刚吃完核桃兴致不减。
杨秀清瞪了他一眼,“清妖这次虽然中计,但巧计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偶尔为之,用多了猪也不会上当。”
“咱们得加强防守,这次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清妖必然反扑要找回颜面。”石达开说出了心中的忧虑。
“石主将说得没错,咱们这次赢了,但战备上决不能松懈。”杨秀清点点头,赞同道。
“西线向荣部给我们的压力很大,现在他们兵力已经部署到位,随时都可能对我们发动进攻。武宣大部属于平原,不利防守。我建议把队伍拉到猪仔峡和双髻山去,利用天险对付向荣。”冯云山思索了一下,开口道。
“把地图拿来。”杨秀清让侍卫拿来了地图,平铺在桌子上。
“不错,这两处的确是天险,是紫荆山西面的门户。向荣的实力大家不可小视,另外在新圩这里的风门坳也要建一个要塞,作为第二道防守线。”杨秀清认真地看着地图,脑子飞快的转动。
众人连连点头,向荣部是唯一让太平军吃过大亏的清军,对他必须要足够堤防,设两条防线更为保险。
“要不,我们趁着这次胜仗,就从梁山村这里冲出去吧。”杨小山开了口,他作为穿越者是知道金田这里不是天国最后的根据地,以后会一直打到南京,所以信心十足地提出了这个设想。
“这恐怕不行,我们太平军大多都是本地人,外面人生地不熟大家会走得不踏实。”韦昌辉第一个反对,他说的也是实情,这个时代的人都属于小农思想,有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对外面未知的世界是充满恐惧。
席间不少人连连点头赞同韦昌辉,金田村这一带大家都熟悉,离开了这里外面是两眼一抹黑,心里多少会有不安的感觉。
“其实我倒是觉得小山的提议未尝不可,金田村这里的确贫瘠了一点,如果还想扩军发展壮大,这里不是理想的根据地。”石达开声援杨小山,他自小走南闯北,眼界比较开阔,自然不会拘泥于小小的金田村。
“冲出去的确是个出路,也是我们今后的方向。但我们这里托儿带口,男女老少一大家子,不能轻易移营。我们行军速度太慢,很容易被清军追上,如果被他们包围在野外,到时候就非常危急了。”冯云山思虑还是比较周全,提到了行军的难处,这也是太平军非常大的弱点。
“这样吧,我领着前军先冲出去找个落脚的地,然后大家再随后跟来。”萧朝贵一跺脚,建议道。
“金田村的确小了点,虽然我们暂时粮食不缺,但过了今年以后就难说了,是该突围出去了。小山,你说说你打算突围到哪?”杨秀清还是赞同打出去的,迟突不如早突围,趁着这次胜利出去也许是最好的时机,秋天过了到了冬天,大军想动也难了。
小山一听到杨秀清的问话,立刻头皮发麻,自己只是随便一说,没想到杨秀清这么重视自己的建议,他哪知道该去哪啊!历史书里太平军的行军路线,他只记得是出了广西到了湖南然后沿着长江最后到了南京,不过这个可不能现在说,不然太惊世骇俗了。
杨小山走到地图前,仔细地看了又看,忽然看到永安两个字,这永安有点眼熟啊,记忆里似乎有这两个字的影子。他不敢怠慢,又看了看地图,这永安城在去湖南的方向上,应该没错。“就这里,永安!”杨小山用手一指。
众人连忙都看着杨小山手指的那个永安城。
“不错,永安是个好地方,我去过那里。这城四面环山,非常利于防守,是个作为根据地的好地方,在这里落脚比金田还要安全。”石达开首先开了口,对小山的提议称赞道。
“桂江流进这里,这样可以把辎重放在船里,走水路的话行军速度会快很多。”冯云山也连连点头。
“现在清廷派重兵围困我们,他们身后的这些城市必然空虚,永安现在应该不难攻破,我最担心的是这一路上不知道乌兰泰设置了多少障碍。”杨秀清还是看到了此行的风险。
“让我去把,我来打这个先锋。”萧朝贵迫不及待请命道,他这人胆子大一向冲锋在前,所以立刻积极请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