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不料两军刚一接触,杨展就大吃一惊,面前的大西军阵势就像铜墙铁壁一般,根本无懈可击。他不知道,平东将军张可望绰号“一堵墙”,既勇于攻击,更擅长防守。别看张可望个子不高,但力大无穷,死战不退,确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杨展使出全身力气左冲右突,白白死伤不少军卒,丝毫占不到便宜,只好退回城内。
一连几天,杨展与王祥轮番出城作战,都无法取胜,于是决定凭借坚城,严加防守,只等张可望架云梯攻城,就准备用滚木礌石,弓箭火铳让敌人葬身城下。
但张可望就是按兵不动。相持了一个多月,樊一蘅开始沉不住气了,因为叙州城内的粮食消耗殆尽。樊一蘅,杨展决定率军突围,撤离孤城。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明军悄悄打开东城门,杨展,王祥两员大将保护着樊总督,偷偷出城。“一堵墙”张可望早等候在城外,一阵截杀,明军伤亡惨重,樊总督仅带出八千士兵向遵义方向败退。
张可望紧追不舍。明军退到乾溪,张可望追到乾溪,明军退守土城(属仁怀县),大西军又攻陷了土城。杨展等人狼狈逃到了山峡里,饥饿难耐,只能杀马而食。
杨展向总督大人说:“不能再跑了,我们得寻找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只有重创敌人,才能摆脱追兵。”
面前是一道大山谷,谷底大片竹林,一望无际,两岸郁郁葱葱,都是杂树。杨展,王祥率军潜伏在杂树丛中,准备扎下口袋伏击大西军。
经验丰富的张可望远远望见高山深谷中的竹林树丛,隐隐透着杀气。他静静瞅了一会,又侧耳听听,狡黠的一笑,下令鸣金收兵,打道回府。
远望张可望的大西军消失在山外,樊一蘅等人才长出了一口气。樊一蘅跟王祥退守遵义,杨展则带兵入驻永宁,不久,又辗转回归嘉定州。
明末那些事儿 第119章 苦斗(6)
青年才俊曾英。
正当杨展与大西军在川南的叙州府拉锯大战的时候,川东的曾英在重庆却取得了更大的战果。
对于重庆这一军事重镇,张献忠没有太多在意,他只留下大将刘廷举带领少量人马驻守,就匆匆率主力前去攻打成都了。
四川巡抚马乾探知这一消息,传檄参将曾英带兵收复重庆。
经过几个月的休养,曾英背部的箭伤已经痊愈,他把“一堵墙”张可望恨得牙根直痒痒。为了复仇,曾英散千金在綦江(今重庆市綦江区)招募了一百余名壮士,并劫掠乡绅富户筹集军饷。曾英的实力一天天壮大,附近的散兵溃卒都前来投奔混口饱饭,富裕的士绅商贾也都依附曾英寻求保护。
当地有一位乡绅刁化神,据说能装神弄鬼,呼风唤雨,竟因此聚合了几千人马结寨自守。曾英想说服他一起出兵攻取重庆,刁化神不答应,曾英一怒之下率领壮士偷袭刁化神,吞并了他的部队。
曾英手下有两员心腹小将,都是他在巴蜀结交的豪杰,一个叫李占春,绰号“李鹞子”,一个叫于大海,绰号“于老虎”,都剽悍敢战,尤其是李占春,出手凶狠迅猛,有万夫不当之勇,深得曾英喜欢,认作义子,其实两人年龄差不了几岁。
曾英带领这支部队进攻重庆,如风卷残云,重庆的守兵实在太少了,半天功夫就被收拾干净,大将刘廷举单人独骑逃奔成都,向“老万岁”张献忠请罪。
……曾英攻占重庆,威名远扬,众心归附,周围起兵反抗大西政权的士民都愿意听从曾英的命令,数万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难民也投奔到他的大旗下。曾英治军有方,号令严明,水陆大军六万人屯聚在大江两岸,旌旗蔽野,军容齐整。
紧邻重庆府北边的顺庆府(今南充市),大西军守将殷承祚,原是明朝降将,如今看到曾英势大,有意归降。曾英派使者前去招抚,不料使者在半路被张献忠的养子张能奇抓住了,绑起来送到成都交“老万岁”处理。
曾英的使者倒很硬气,见了张献忠咬紧牙关,什么都不说。张献忠也不耐烦多问,下令让他尝尝“小剥皮法”的滋味。使者一听,连声高叫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张献忠一听乐了:“那就成全你吧,饶你一条狗命”,于是下令将使者剁掉一只手,削去一只耳,挖去一只眼,割掉半个鼻子和半个嘴唇,然后送给他一支令箭,叫他快快滚出成都。
可使者经受的酷刑并没有白费,不久顺庆府那边就有了消息,不堪忍受大西朝恐怖统治的顺庆人竟真的归附了南明,曾英派出手下两员猛将熊有瑞,冯有庆前去驻守。
归附的兵民越来越多。
人多力量大,本来是好事,但很快这么多人的吃饭就成了难题。兵荒马乱,很多人被杀死了,苟活下来的农民也无心耕种,很多良田都荒芜了。
曾英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打报告向上级请示:“如今沿长江两岸闲田一望无边,没人耕种。重庆各营缴获的耕牛颇多,请允许士兵在无主荒地上耕种。平安无事时上岸耕作,流寇侵扰时登舟对敌。”
让军人屯田,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当年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实行军屯,不仅解决了广大将士的吃饭问题,而且使国家的粮仓也有了积蓄。
督师大学士王应熊却坚决不同意。他的理由是:田地是朝廷的疆土,也是乡绅的产业,没有接到皇上的圣旨,怎么能随便分给士兵呢?
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督师大人还有一个理由没有说因为他是四川人,是重庆府巴县的乡绅。
明军没有粮饷,只好以抢掠为生,在整个重庆府二十一个州县,士兵们出外“打粮”一个多月,弄得民不聊生,哭声不断。地里荆棘丛生,到处可见饥饿而死的百姓。
明末那些事儿 第120章 苦斗(7)
曾英很气闷。
拥兵数万,收复川东重镇重庆府,为大明打出一片天地,立下如此功劳,督师大人却只授予曾英副将官衔,对苦战叙州的杨展也仅仅同意恢复参将职务,而綦江人王祥才能威望不如曾英,可王应熊对他的信任,器重却远远超过曾英,杨展。
成都府东边中江,射洪(属潼川府)一带,痛恨张献忠残忍好杀的乡绅联合溃散的明军,共十几万军民,整饬甲胄,携带刀枪,凭借高山大川的阻隔,抗拒大西军,成为张献忠的心腹之患。
中江(今四川中江县,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故乡)和射洪(今四川射洪县)距离督师王应熊开府的遵义城有上千里,派人前去报告军情,请求封赏,却迟迟没有回音。
南明弘光帝虽然给予了督师大人封赏有功之臣的权力,可王督师唯恐封赏太滥,把官印捧在手心里,一枚也不愿意拿出来。对以前有官位的军官,王应熊仍称呼旧官衔,对其余的人员则统统称呼“义士”。由于中江,射洪的头领们等不来名正言顺的官位,缺乏必要的权威,因此十几万人马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各行其是。
这天,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原来在深山里发现了一位大明的王爷内江王,容貌英伟,谦恭有礼,令人肃然起敬。大家满怀喜悦,请求内江王主持军政,从此不再接受王应熊的节制。
内江王却表现得十分不情愿,再三推辞,军中的头领们跪地诚恳的一再请求,他才勉强接受了大家的拥戴。
山寨里为内江王修建行宫,选配妃嫔,招募太监,还挑选出一部分勇士组成御林军,保护内江王。
但内江王一登上主帅位置,却大刀阔斧,表现不凡。他很快设立官职,确定尊卑,训练军队,安养百姓,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无不妥帖。好一副保家卫国的气派!
大家都心中默念阿弥陀佛,顿觉幸遇明主,有了主心骨。
不久,大西军前来侵扰,寨中大将率兵抵御,结果战败。又一员大将出征,仍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回。山寨里开始人心动摇,惊惶不安。
连续的失利触发了内江王的英雄豪气,他决定亲自带兵出战,将士们深受鼓舞,摩拳擦掌,一往无前,一战就击退了大西军的进攻。山寨里欢声雷动,喜气洋洋。
大西军不甘心失败,更换大将增兵继续进攻山寨。内江王仍亲自挂帅出兵,冲锋在前,大获全胜,并生擒活捉几百名大西军战士,另招降一千余人。内江王亲自从降兵中挑选出数百勇士编入御营。
山寨里安宁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一天,探马来报:大西国皇帝张献忠亲自带领大西军主力来了。内江王并不慌张,传令全军全体集合,摆阵迎敌,准备跟张献忠拼个你死我活。
两军对垒,战斗开始不久,内江王的中军大营忽然躁动喧哗,乱作一团,其他各营也惊扰不安起来。
张献忠一看有机可乘,一声令下,金鼓大作,发动强攻,他自己拍马轮刀,冲在最前面。恰在此时,明军中军大营里的内江王也率御林军从里面杀了出来,见人就砍。
惊疑不定的山寨士兵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怎禁得住这内外夹攻,像一群无头苍蝇似的乱跑乱窜,人仰马翻,死尸遍地,有的实在无处逃命,纷纷跳下山涧悬崖。只半日工夫,十几万人马一扫而光。
人们这才知道内江王原来是假冒的,是张献忠派出的奸细,目的就是要颠覆中江,射洪一带十几万聚众自保的军民。
得到这一消息的明军督师大学士王应熊后悔不迭,长吁短叹,心情沮丧到了极点。
多功城,虽然动用智谋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消除了中江,射洪一带的心腹大患,但张献忠心中并不轻松,他现在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当初不派重兵镇守重庆,犯下的是一个战略性大错误。
就四川全局而言,重庆的战略地位甚至比成都还要重要。重庆位于全川江河汇合的总口,是四川水路交通的中心,又是当时生产发达,经济繁荣的地区。据《四川通志》记载,明朝末年向重庆一府征收来的田赋,便超过成都府二倍。失去了重庆,其实就等于丧失了大西政权后勤供应的主要基地。
张献忠派人将养子,抚南将军张文秀找来,心情沉重地说:“川南的杨展不足忌,重庆乃要害地,不可失!”下令张文秀率军全力收复重庆城,并派大将狄三品出征川南,进攻杨展。
明末那些事儿 第121章 苦斗(8)
抚南将军张文秀得令,亲自到军营挑选出三万精兵,与都督王自奇,大将刘廷举刻日启程,浩浩荡荡杀奔重庆。
半月后,大兵抵达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合州是重庆府的北大门,境内有两座非常有名的古城堡,被誉为“姊妹名城”。
一座叫做“钓鱼城”,依傍合州境内的钓鱼山(跟今天与日本争执的钓鱼岛无关)修筑。当年,素有“上帝之鞭”之称的蒙古铁骑分三路进攻南宋,其皇帝蒙哥亲率一路大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不料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城遭到顽强抵抗,蒙哥这位横扫欧亚大陆的常胜将军,年轻统帅,竟被钓鱼城上的抛石机击中了头部,折戟沉沙,命丧黄泉。钓鱼城,成为蒙古大军难以攻克的堡垒,名扬天下。
另一座叫“多功城”,就建筑在合州城外的翠云山顶上,城墙高6米,厚3.7米,只有东,西两座城门,真可谓铜墙铁壁。谁能料到这座南宋军民为抵御蒙古大军侵略而修建的城堡,即将成为大西军与曾英率领的明军激烈交火的主战场,并因此名垂史册。
身经百战的张文秀将军看中了多功城这座城堡的险要地势,决定将大西军的大本营(老营)设立于此,作为大军粮草运转的根据地。随后下令刘廷举率领五千精兵从陆路出奇兵疾走佛图关,自己则与都督王自奇统领主力沿涪江顺流南下,直扑重庆城。
张文秀的如意算盘是:水陆并进,腹背夹击,让明将曾英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无法抵御。
现在的重庆已成为南明势力与大西政权抗衡的核心根据地。
接到探报,副总兵曾英沉吟片刻,轻蔑的一笑:“兵来将挡,水来土屯!”随即下令于大海率军前往佛图关防守大西军陆路,李占春率军拦截张文秀的水军主力。”
下达作战部署后,曾副将却又出人意料的向二人提出了一个附加要求:“到达指定位置按兵不动,不准轻易出战!“
“为什么?”二将几乎异口同声提出疑问,因为这不是曾将军一贯的作战风格。
曾英瞧他俩急迫的样子,缓缓的说出这样一句话:“待敌营军旗歪倒,阵型混乱时,再全力出击。”
打发走于大海,李占春两员猛将,曾英自己也顶盔挂甲,跨马提枪,带领五百铁骑,顺着一条山间小径,悄没声息的直趋多功城。
多功城处于战争的后方,城堡坚固,留守这里的少量大西军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人前来偷袭,还没等组织起有效的防守,曾英的骑兵已冲进城内。他们见人就砍,到处放火,多功城很快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粮草被焚烧一空。
曾英的骑兵将四散奔逃的大西军士兵斩杀殆尽,然后扛起缴获的军旗呼啸而去。
张文秀正弃船上岸,将大营驻扎在江边,联营十几里,与绰号“李鹞子“的李占春部队对垒。
张文秀仔细观察李鹞子部署的阵型,准备发动冲锋,忽然有探马来报:老营起火!”张文秀回头张望,只见多功城方向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他急令探马再探再报。
过了一会,第二批探马禀报:多功城被明军攻破,大西军粮草全被烧光。一听说粮草没了,大西军将士开始惊慌起来。
恰在此时,军营后喊杀声四起,一队骑兵打着大西军旗帜,从身后杀进来。漫山遍野都是大西军旗,真假难辨,也闹不清有多少明军。大西军措手不及,登时大乱。
对面的李鹞子一见大西军旗帜凌乱,军营里像开锅一般,不禁兴奋的高呼:“出击!”
大西军前后受敌,军心大乱,四散奔逃,纷纷跳江。被杀死的,溺死的不计其数,鲜血霎时染红了江岸,死尸阻滞了水流。
在佛图关对峙的另一路大西军指挥官刘廷举,听到了水路大军惨败的消息,忙下令撤军,阵脚一动,撤军很快变成了溃逃,被身后紧追的于大海杀得哭爹喊娘,伤亡惨重。
大西军全线溃败,从成都出征时张文秀,刘廷举率领的三万大军只逃回去一千多人。
多功城大捷使曾英军威大振,川东聚寨自保的各路武装都心悦诚服的愿意听从他的指挥,曾英的麾下,人马猛增到二十万,聚集了战船上千艘。
督师王应熊通令嘉奖,提升曾英为总兵官,不久,南明弘光帝又加封他“平寇伯”。
这一年,曾英将军二十六岁。
明末那些事儿 第122章 苦斗(9)
铁脚板,正当曾英在川东大获全胜的时候,由狄三品率领的另一路大西军在嘉定也被明将杨展击溃。被晋升为副总兵的杨展乘胜追击,趁势收复了眉州(今四川眉山市),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邛州(今四川邛崃市),叙州(今四川宜宾市)等地。从此,川南与川东正式联成一片,大西军的势力再也无法进入长江以南的州县。
在杨展将军收复川南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的故事不能不提。
第一位,秀才叶大宾,本是绵州人,被大西军掠来成都,授予邛州州牧。叶大宾虽然表面接受了任命,但打心眼里不看好这个粗暴残忍的“土包子“政权。
邛州在成都西南,紧邻成都府。叶大宾走马上任后,秘密联络当地的乡绅官民,准备伺机反叛。
他诳骗镇守邛州的大西军守将说:“将军,听说南边的蒲江县(属邛州)有人闹事,军情急迫,我们应该派兵支援。“那员武将头脑简单,想都没想就分出一千士兵交给部将赶往蒲江。
过了几天,叶大宾又对守将说:“北边的大邑县也属于邛州,是将军的防区,就在老万岁眼皮底下,恐怕出现变乱,也应该调兵防护。“州牧的建议,武将想想也有道理,又分出一千士兵前往大邑(今成都市大邑县)。
小小的邛州本来没多少守军,这时武将手下的兵卒已经寥寥无几。州牧叶大宾偷偷给乡绅送信,让他们集合家丁连夜入城。
糊里糊涂的大西军守将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叶大宾带人闯进门来砍掉了脑袋,失去了主帅的大西兵卒一哄而散。
秀才叶大宾知道成都的张献忠很快就会派兵前来进剿,于是保护着一万多士民,打开西门,南下眉州去投奔那里的传奇英豪陈登皞(hao)。
第二位,陈登皞,眉州猎户,从小胆量奇大,膂力过人。因家中贫寒,穿不起鞋子,经常赤足在山里行走。
他曾经光着脚追逐野猪,在刚刚砍伐的竹林中奔跑了一里多地,脚竟然没被尖锐的竹根刺伤。人们惊叹的说:“这真是一幅铁脚板呀!“从此,乡里人不再叫他本名,都称呼他“铁脚板”或“陈铁脚”。
张献忠在成都称帝,派大将狄三品占领眉州。狄三品军中无饷,到处抢粮杀人,扰害百姓。脾气暴烈的铁脚板看不下乡亲们逆来顺受的样子,不禁拍案而起,怒吼道:“伸长脖子等死和反抗贼兵被杀,同样是死,为何不死里求生?”
他撕裂一件白上衣作为旗子,旗上大书:“敢与残忍流贼张献忠为敌者,跟我来!”几天功夫,竟然聚集了一千三百名壮汉。
铁脚板拿起猎枪,背负弓箭,光着脚在前面快步如飞,壮汉们扛着锄头,榔头,铁锨,木棍紧随其后,来到眉州城西醴(li)泉河旁,砍倒大树,立起栅栏,建成一座营寨。
营寨前一杆大旗,上面醒目写着“铁胜“两个大字。铁胜,铁脚板必胜也。
大将狄三品的防区出现了叛乱,害怕老万岁张献忠责罚,立即带兵前来围剿。
在山寨里憋足了劲的铁脚板带领八百壮汉呼啸而出,铁脚板赤着脚,身无片甲,只是将衣褂缠在脖子上,持矛投石,冲在最前面。狄三品带来的人马一下子被冲了个七零八落,丢下几百具尸体,狼狈逃走。
以后狄三品向“铁胜寨”又发动了两次进攻,都无功而返,他将部队撤到东馆镇,准备休养兵马,伺机再动。
铁脚板派出几百名壮汉装作附近的老百姓,抬着羊肉美酒,到东馆镇向狄三品请降,并大骂铁脚板抗拒天兵,给当地良民带来无穷灾祸。狄三品信以为真,把乡亲们迎进军营里。
半夜时分,铁脚板率领一千余名勇士突然杀到,点火鸣金进攻东馆军营,狄三品忙组织士兵竭力抵抗,突然身后那几百名老百姓又鼓噪而出,高喊杀贼。
大西军受到内外夹击,登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狄三品带领少量残兵逃回成都。
于是,眉州的多月镇,斑竹镇,王二郎壩等村落,也聚兵自守,树起大旗,都号称“铁胜营“。
铁脚板的英名传遍了整个川南。
明末那些事儿 第123章 苦斗(10)
在张献忠的眼皮子底下竟闹出了这样大的动静,张献忠非常恼怒,交给狄三品三万大兵,命令他刻期剿灭川南的叛乱。
明将杨展在铁脚板的有力配合下,彻底击溃了狄三品统率的大西军,把整个川南牢牢的控制在了自己手里。
可惜的是,后来副将杨展想挟持铁脚板,让他成为自己的部属,独来独往惯了的铁脚板当然不答应。杨展指使部将向成功偷袭“铁胜营“,铁脚板猝不及防,兵力又不多,竟被向成功杀害。
千古遗憾!一代侠肝义胆的英豪铁脚板竟死于自己人的火并之中。第二年,向成功中流箭而死,不久,大名鼎鼎的杨展也步铁脚板的后尘,殒命于南明武将激烈的“窝里斗”中。
当然,这都是后话。
如今,在曾英,杨展二位将军的带动和鼓舞下,整个四川大地到处燃烧起反抗的怒火。据史书记载,各地乡绅,旧官纷纷起兵,“拥众据城邑,保村落,驻山谷,拒险寨者不可胜数。”
因为大西军所经之地,斩首,割耳,剁手,剥皮,种种酷刑,见者闻者无不心酸,所以有人振臂一呼,人们都乐于操戈响应,“起义兵,斩伪令,所在皆是”。
在川北,川东边界地区,张献忠原有一只盟军,名叫“摇黄军”,他们的头领就是大名鼎鼎的摇天动,黄龙,可惜他俩在与明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了。但“摇黄军”并没有随着两位著名头领的去世而土崩瓦解,而是不断壮大,逐渐扩充成十几支队伍,各有数万人马,号称“摇黄十三家”,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争天王袁韬。
当张献忠在成都称帝的时候,“摇黄十三家”表示归附大西朝,还派出五万人马直接听命于张献忠指挥。但现在风向一变,争天王袁韬看到南明势力大涨,竟反戈一击,接受了南明督师王应熊的招抚,专门与大西军作对。
在川北各地,人们把写有大顺年号的字迹都用马粪涂抹,换成南明“弘光”年号。
张献忠选派的府,州,县官,有到任两三日就被杀害的,甚至有的县三四个月内连杀十几名地方官。即使重兵弹压,也防不胜防。
有的大西官员被抓住后,或者在官衙被当场刺死,或者架到火上烤死,或者投进水中溺死,更有甚者,借用张献忠发明的“小剥皮法”,将大西官员抽筋剥皮,活活疼死。
最后弄到“蜀民共起,成都百里外,耰(you,大木榔头之类的农具)锄白梃(棍棒),皆与贼为敌”。
手拿“耰锄白梃”者什么人?农民也。
不要以为,农民就一定拥护农民军。因为中国的老百姓最现实,谁能给他带来好处,谁能让他安居乐业,他就向着谁。
在万恶的旧社会,老百姓心中根本没有“农民起义军“的概念,这是现代革命历史学家创造的新名词。受忠君保皇正统观念的影响,在安分守己的老百姓眼里,起义造反者就是一伙十恶不赦的反贼和叛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