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明末那些事儿 第109章 这个领导不靠谱(2)
彷佛冥冥中真有天意。
据说大明王朝开张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请刘伯温先生算一卦。刘先生眯起小眼掐指一算,说出来四个字:“遇顺则止。”
当时谁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但历史的发展竟鬼使神差应验了刘先生的预言。二百七十年后,为朱明王朝掘墓的三大军事集团,李自成国号“大顺”,张献忠年号“大顺”,满清皇帝福临的年号则叫“顺治”,不约而同都用到了一个“顺”字。
一提大顺,很多人就会想到李自成,其实,按照明清两朝用年号称呼皇帝的惯例,张献忠才是名正言顺的“大顺皇帝”,而对李自成,则应该称呼“永昌皇帝”。
大顺,不是李自成的专利。张献忠下令铸造的铜钱,就叫“大顺通宝“。这种钱是用蜀王府储存的古鼎器玩和城内外寺院的神佛铜像熔化后铸成的,做工精致,肉色光润,比大明的铜钱质地好,分量足,老百姓比较喜爱。
四川的老百姓领到这种钱,都把它缝在帽子上,不是为了美观和装饰,而是为了证明,我是大西国的顺民,希望得到“老万岁”的保护。
若干年后,“大顺通宝“不流通了,但老百姓对这种铜钱,仍然十分珍惜。妇女们喜欢把它簪在头发上,做为簪花。因为它的色彩,简直跟黄金首饰难以区分。
在成都,大顺皇帝张献忠还大刀阔斧完成了一项市政工程,那就是拓宽街道,重塑市容。他发现成都这座古老的城市人口众多,街巷纵横,但就是条条街道都太狭窄了,于是一声令下,大搞拆迁。
十几天后,奇迹出现了,成都城内的主要街道都变成十几丈宽,五十名骑兵齐头并行毫无妨碍,并且路面笔直,平坦如砥。
这就是传说中超凡的拆迁能力,难怪后世的一些地方政府,评估干部的领导水平,其中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拆迁能力。
当然,街道两旁不少的房子都被强行拆毁了,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市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也只能是为了大局而在所不惜了。
闲话少说,现在的老万岁张献忠正忙得团团转。他下令将蜀王府邸扩建成皇宫,以王府正殿为承天殿,皇宫前面的一排平房就做为官员们五更等候上朝的朝房。
他任命足智多谋的汪兆麟为左丞相,新招降的四川绵州进士严锡命做右丞相,养子张可望(本姓孙)为平东将军,张定国(本姓李)为安西将军,张文秀(本姓刘)为抚南将军,张能奇(本姓艾)为定北将军,这就是大西国赫赫有名的“四将军”。同时封大将王尚礼,冯双礼,白文选,刘进忠,王自奇等人为都督。
相比李自成,张献忠没有那么多创新(他的兴趣不在这里),仍然照搬明朝政府六部的旧体制,可安排六部尚书人选时却很费了一番脑筋。
工部尚书王应龙是延安府制造弓箭的工匠,跟随张献忠征战多年,是一位忠诚的老战士,吏部尚书胡默,刑部尚书李时英则是在湖北参加农民军的知识分子,共过患难,而另外三位尚书,兵部龚完敬,户部王国宁,礼部吴继善都是就地取材,任用的四川降官。
分析张献忠的任命决定,我们发现,大西国两位丞相中安排了一位四川人士,六位尚书中四川人也占一半,对于四川本地人,大顺皇帝张献忠还是比较看重的,他希望争取当地官绅对大西政权的支持。
当然不少四川官员也给张献忠面子,并不都像刘之渤,沈云祚那样顽固不化,坚贞不屈。
既然逃不了,张献忠又正在分官任事,按部就班的建设政权,四川的官僚们都“以为暴雨之后,云收雾散,将见太平,又闻献忠有勇有为,能任国事。于是一班官吏均出任事”(《圣教入川记》)。
进士出身的成都知县吴继善是最积极主动的一位,成都城墙刚刚被崩塌,他就左手拿着官印,右手携着娇妾,拦在张献忠的马前请求投降了。张献忠高兴地将他收入军营。
还有个读书人,是前明一位大学士的儿子,名叫刘裔盛,也投顺了农民军,被张献忠委以重任,并允许他回老家搬取家属。
他的妻子王氏倒有些骨气,指着刘裔盛的鼻子痛骂:“你想做贼官,我可不想做贼妻!”说完噔噔噔跑进内室上吊自杀了。




明末那些事儿 第110章 这个领导不靠谱(3)
人爱不如人怕。
从崇祯二年起兵造反,整整十六年了,张献忠从没像今天这样兵多粮足,占有这么大地盘。但如何治理“大西国”,他很想听听群臣的意见。
左丞相汪兆麟的建议是:开科取士,网罗人才,假行仁义,以博民心。
对于第一条建议,张献忠点头认同,对第二条建议,他却直晃脑袋。张献忠的观点是:三分人情不如一分怕情,让人怕比让人爱更好。
在“老万岁”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大西国开始加强恐怖统治,首先制定了以下几项重要措施。
第一,严户籍。“城中不论男女老幼,一律入籍,不能遗漏一名”。一人犯罪,左邻右舍十家遭殃。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所谓“保甲法”。
第二,严门禁。西京成都四座城门,各派一千名门军,由两名都督统领,盘查行人。凡城内要出城的,必须到兵马司递交申请,申请里要写清家在何处,有无家口,保长是谁,左右邻居姓名,前往何地,何时回城,一项不全,不予审批。如果至期不回,先拘左邻右舍及保长斩杀,再抓出城之人的父母兄弟妻儿,不管老幼,一律砍头。
城外有想进城的,经兵马司盘问明白,发给“准入证”(护照),办完事后出城,再查验“准入证”,确系无误后方能放行。如果不慎丢失了“准入证”,那就倒霉了,二话不说,认作奸细,立即斩首。
如果是当日即能往返的,“准入证”就免了,只在脸颊上盖一个图章,到傍晚出城时查验,倘若图章被汗水沾染或不小心磨擦,看不清楚了,也要砍头。
不仅如此,“老万岁”张献忠还大搞特务政治。明朝皇帝利用锦衣卫,东厂,西厂刺探官民**,张献忠则直接使用“孩儿兵”。
每天夜里,几千名孩儿兵在夜幕掩护下游走在大街小巷,甚至飞檐走壁,藏身房梁上,躲在屋檐下,窃听人们的言谈。如有发现对新朝不满的言论,立即用白灰在大门上做记号,天一亮就有人来砸门绑人。
结果闹得父子夫妻亲骨肉,也不敢随便闲谈,不知道哪句话会犯了忌讳。即便是至亲好友,在路途相遇也不敢打招呼,远远互相望一眼就赶紧低头离去。
每天天一黑,人们就闭门卧床,不敢点灯私语,即使小夫妻想亲热一会儿,也须屏息静气,不敢弄出稍大的声响。
遇上婚丧嫁娶,更不敢鼓乐用酒,同席而坐,都闷声不言,吃点饭抹嘴就走。
一天夜里,一个男子在被窝里絮絮叨叨跟老婆讲些邻里家的琐事,他老婆劝他说:“夜深了,还说这些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干什么?”不料第二天清晨,夫妻二人就被抓进官府里。
张献忠听了夫妻二人的申述,不禁掀髯大笑:“张家长,李家短,这是说咱老张家长,他李自成家短啊,真是个良民!”
于是不仅释放了这对夫妻,还赏赐给十两银子。
为了增强震慑力,老万岁张献忠日理万机之余,还亲自动手发明了一种颇具创意的刑罚,叫做“小剥皮”。具体操作办法是:从脖梗到尾骨用利刃划一条线,将罪人后背的皮肤剥开,揭到两肩上,活像张开两翼的大鸟,然后赶到郊外,不许家人给予饭食,任其躲入古墓荒坟里苟延残喘,慢慢痛饿而死。
真残忍得有些变态!
不过,张献忠同志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却还是因为受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老师的启发。
初进蜀王府,张献忠发现门楼上供奉一尊人像,穿着尊贵的朝服,头和手脚都是干瘪的肉身,但身子却是让黄金撑起的人皮。
张献忠挺好奇,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人是明朝初年战功赫赫的凉国公蓝玉(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当年犯了罪被明太祖朱元璋剥了人皮,全国巡回展示。从云南展示回来路经四川,当时的蜀王是蓝玉的女婿,恳请皇上将蓝玉的人皮留下,安置在蜀王府门楼内供祀起来。
朱元璋的残忍终于报复到了自己的子孙身上。张献忠听得津津有味,手心直痒痒。他下令:“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剥皮”。
从此,剥皮之刑在大西国繁荣兴盛起来。凡是犯罪的臣民,首选的刑罚就是剥皮。剥下的人皮,填满石灰和稻草,用木杆挑起来,植立在皇宫门前两侧。
于是大西国的首府成都城内出现了一道奇异的景观:在张献忠的宫殿门前,夹道悬挂了上千具人皮,远远望去,活像两排出殡时送葬的纸人。
很多人都嗅出了不吉利的晦气,就小心的出面劝谏,张献忠倒也从善如流,虚心接受了合理的建议,这才推陈出新发明了“小剥皮法”。
同时,张献忠还对在中国施行了千年之久的凌迟刑罚的执行办法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规定对凌迟的犯人必须耐心的割到五百刀以上,每次割下的肉不能超过鹅眼珠那么大,如果不小心还没有割到五百刀犯人就断气了,行刑者也要为自己的渎职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被其他行刑者凌迟处死。
张献忠相信,有这样严酷的刑罚,任何人就都不敢再生反抗之心。镇压反抗的不二法门,就是让人们害怕得要死。




明末那些事儿 第111章 这个领导不靠谱(4)
考试,完善了法制方面的建设,张献忠还想搞一下科举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变八股文为策论(议论文)。他认为明朝公文中那些枯燥空洞,套话连篇的假大空文字都是由于官员们从小习练八股文造成的。
张献忠推崇浅显通俗,明白如话的文风,要求人们有什么就说什么。
他任命的夹江县令王某,派人送来些新鲜荔枝。为了保鲜,王县令把荔枝剖开都用盐浸渍了。这些加了盐的荔枝,想来味道不会太美妙。张献忠食后大怒,令亲信王珂前往夹江处死王县令。
汪兆麟等人劝说张献忠:“王县令其实也是好心,只是愚昧无知不知如何给荔枝保鲜,罪过不至于处死。”张献忠想想也有道理,就派人追赶王珂送上一道圣旨。圣旨全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王珂,你回来,饶了夹江那个龟知县吧。钦此!”
右丞相严锡命建议诏书应该修饰得文雅些,他斥责严丞相哪来这么多酸文假醋,形式主义,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写,一个字也不许改!
张献忠这个人,其实并不像庐州的余瑞紫先生所说是个文盲,他上过私塾,只是文化不高,粗通文字。
有一年攻克了河南宝丰县,在城东龙王庙捉住一批秀才,张献忠一一询问秀才的姓名,安慰他们不要害怕,还拍着一个秀才的肩头,操着土音说:“咱们是斯文一气,只是老子学而未成。”
据说张献忠曾写过几首歪诗,除了那首广为流传的“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尺路”的打油诗外(见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篇),还有两首,颇能代表他的文学程度。
其一是:“高山有青松,黄花生谷中,一旦冰雹下,黄花不如松。”
其二是:“山前山后皆出松,地平平地柳成阴,桃李笑柳柳笑松,千秋万古还是松!”
虽然诗写得不怎么样,但张献忠却自得其乐。有一天早上醒来,他说梦到天神了,神仙告诉他两句话:“天以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予天。神鬼明明,自思自量。”
他感到这四句话真是至理名言,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令工匠把它刻在石头上,命名为“圣谕碑”。他还要求身边的两个外国传教士将此翻译成西文,寄往欧洲各国,让西方的文人学士们先睹为快,以彰显其聪睿智慧。
从大西皇帝张献忠身上,我似乎明白了萨达姆,卡扎菲等人,在日理万机的同时,为什么还那样热衷于舞文弄墨,著书立说。
据说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在倒台前,已经写出五部长篇小说《卡比拉和国王》,《不可攻陷的城堡》,《男人与城市》,《从这里消失,诅咒者》,《伟大的觉醒》,而利比亚前总统卡扎菲在中国还出版过一部厚厚的《卡扎菲小说选》呢。
张献忠的圣谕碑在后世赫赫有名,因为有人在圣谕碑上,添加了七个“杀”字,这就是民间或野史中盛传的“七杀碑”,至今读来,仍感寒光闪闪,杀气腾腾。碑文如下:
“天以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为了给天下读书人树立个样板,张献忠亲自动手作了一篇万言策(大概是口述),历评古今帝王,认为一生崇尚武力的西楚霸王项羽应排名第一。
这个评点充分暴露了张献忠的人生信仰惟有暴力,能够征服一切。他下令将这篇论文颁布全国,让四川的莘莘学子们都认认真真揣摩学习。
崇祯十七年冬天(1644),也就是大西国大顺元年的这次科举考试,参加考试的读书人空前踊跃,因为不按时参加考试,本人就要被处死,妻儿为奴,邻居连坐。
虽说大西国统辖的地盘还不到一个省,但张献忠组织的考试却分为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进士)三级,选拔出秀才若干,举人八十名,进士五十名。
因考区局限,会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三甲)竟然同出在一个州,许多文笔不通,漏洞百出的试卷也居然得了高分。
对于录取的进士,由吏部授予官职,其他考生(包括落榜的)也不允许回家,连同家眷都搬来成都居住,否则,格杀勿论。
对于读书人,张献忠既想争取,利用,又格外控制,防范,他认为读书人是社会上最危险的动乱因子,他们最容易在民间造谣生事。
望着诚惶诚恐前来谢恩的进士,举人,张献忠感觉并没有得到多少具备真才实学的饱学之士,于是,第二天春天,他决定重启考试程序,举办大西国第二次科举考试。
这一次大喜过望,张献忠竟收获了一位相貌堂堂,文武兼备,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青年才俊,可很快,张献忠就做出一件匪夷所思的荒唐之事。




明末那些事儿 第112章 这个领导不靠谱(5)
状元张大受,张大受,成都府华阳县人,文武双全,一表人才。群臣为了讨好张献忠,都纷纷前来向张献忠祝贺,交口称赞张大受:
“皇上龙飞,得天下奇才为状元,此实天降大贤助陛下,不久四海一统,即此可知也。”
张献忠传旨召见张大受。张状元果然仪表丰伟,器宇轩昂,年齿少壮,服饰华美,张献忠高兴得合不拢嘴,身边的大臣继续夸赞,从头一直夸到脚,无有一处不漂亮,真是旷世奇才,古今罕见。
张献忠喜欢得恨不能搂过来亲几口,立即给予张大受“金币,刀,马十余种”赏赐。
第二天,张大受入朝谢恩,左右文武又喋喋不休的称赞张状元熟读兵书,弓马娴熟,诗文字画,无一不精,堪称全才。
张献忠愈加高兴,招入内宫,大摆筵宴,群臣陪侍,一直欢乐到天晚。临散席时,张献忠将宴席上使用的金银器皿都赏赐给了张状元。
第三天早上,张大受再次入朝谢恩,面见老万岁。群臣叩首毕,又一齐跪倒尘埃向张献忠请求:
“陛下龙飞之始,天赐贤人,辅佐圣明,这正是国运昌盛,万年不休的征兆。应该将张状元的画像传扬四方,让普天下皆知我国得此异人,则敌人可不战而服矣!”
张献忠觉得有理,当即准奏,找高明的画师为张状元画像,并又一次赐宴群臣,尽欢而散。在酒席宴前,群臣不停地向张献忠敬酒,极口赞誉张状元。
张献忠高兴之下,又赏赐张大受豪宅一处,美女四名,家丁二十人。
次日,张献忠坐朝,文武百官两厢站立。鸿胪寺上奏:“新科状元午门外谢恩毕,将入朝面谢圣恩。”不料张献忠忽然皱起了眉头:
“这驴养的,咱老子爱得他紧,一见他就喜欢得要命,咱老子有些怕看见他,你们快些与我收拾了,不可叫他再来见咱。”
大西军中的行话,所谓“打发”,就是杀人,所谓“收拾”,就是将某人及家族悉数斩首。
大臣们一听全愣了,呆了,傻了,但一看老万岁满脸认真严肃的表情,只好派人到午门外将张状元的脑袋砍下来,又到张大受家中,将其全家及赏赐的美女,家丁全部杀死,一个不留。
因为过分的爱一个人,就将人家全家屠杀,这种无耻的行为真让人不可理喻,但又确实在大西皇帝张献忠的身上真真切切发生过。
当然,那些讨好老万岁而不住的赞美张大受的文武百官也有一定责任,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捧杀”。
天赐皇后。
做了皇帝的张献忠,并没感到称心如意,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觉得失去了太多的自由。
在文臣武将上朝的时候,他戴着缀十二串宝石珠的平天冠,连头都不能晃动。刚散朝,他就迫不及待的把平天冠扔到地上,抢过侍卫头上的尖顶毡帽戴上,觉得舒服极了。
右丞相严锡命禀告:“陛下继嗣不广,皆因兵间所掠女子,不足以配圣德。今有故相陈演的女儿,才德色俱全,宜正坤位。”
陈演,崇祯朝首辅大学士,崇祯十七年四月被李自成杀死,其家人偷偷逃回四川井研县老家,
张献忠一见陈演的女儿,果然天姿国色,玉肌雪肤,美若天仙,于是掀髯大笑,当即下令立为皇后,封陈演的儿子做翰林学士。
但一问册封皇后的礼仪,张献忠却皱起了眉头,礼部呈送的仪注厚厚一大本,繁琐得要命,不禁恼怒说:
“皇后何必仪注,只要咱老子毬头硬,养得她快活,便是一块好皇后,要许多仪注何用!“
他下令架起一道高几十丈的大桥,从城外的军营一直通到皇宫。天桥两侧装饰着五彩栏杆,顶部是漂亮的锦棚。锦棚首尾两端悬挂水晶灯笼恍如日月,中间用明珠点缀,一闪一闪的好似星辰,远远望去仿佛一道雨后彩虹横亘天际,让人眼花缭乱。
张献忠亲自将陈皇后由城外从天桥上接进内宫,他越看越爱,高兴地颁布圣旨,说这是“天赐皇后”。
虽然张献忠身边后妃已有三百多人,但陈皇后是他的最爱,捧在手心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只要陈皇后张嘴,有求必应。陈娘娘要求到城外斋僧,张献忠当即传谕寺庙:“老和尚赐银十两,小和尚赐银六两。”
张献忠提前派人在装满银子的柜子上打上黄封,抬进寺院。和尚们都高兴坏了,附近的僧人听到消息也纷纷赶来,城内一些游手好闲的无赖也跑来寺庙求老和尚剃度,暂作沙弥,领到银钱后,情愿拿出一半酬谢。
到了陈娘娘斋僧这天,来寺院领赏银的大小和尚超过一万人。张献忠一见不禁勃然大怒,下令将这些贪婪小人全部绳捆索绑,十人一串,押出寺院砍头。
寺院门前于是血流成河,汩汩有声。
从此,对如花似玉的陈娘娘,张献忠也不像以前那样喜欢了。




明末那些事儿 第113章 这个领导不靠谱(6)
两个外国人。
在大顺皇帝张献忠身边,还有两个知识渊博的外国人。
将张献忠的六字真言“天以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予天”介绍到西方去的这两个外国人,一个叫利类思,意大利人,一个叫安文思,葡萄牙人。
两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是为了支持张献忠的革命事业,而是为了发扬光大天主教耶稣基督的教义。
当张献忠的军队开进成都的时候,这两位传教士躲进了深山里。好在他们在四川有个朋友,就是前面提到的明朝降官吴继善。
礼部尚书吴继善上书,极力称赞两位神父“才德兼优”,若迎二人出山匡助国事,必有可观,张献忠对两个外国人也很好奇,于是委派吴尚书前去迎请。
二位传教士来到成都,进见张献忠,张献忠首先被他们怪异的外貌逗乐了。二人皮肤白皙,身形高大,头发蓬松,胡须浓密,穿一件白衬衫,披一件黑色的外套,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放射出睿智的光芒,活像一对童话世界里神异的幽灵。
张献忠瞅着二位神父,兴致勃勃地向他们询问西方各国的政治体制,风土人情,利类思,安文思应对自如,侃侃而谈。张献忠非常高兴,当即赏赐给二人袍服各两件,白银一百六十两,绸缎数匹,各色点心若干,并赐予两人“天学国师”徽号,由国库按月颁发银两。
从此,张献忠经常召见二位神父,询问天主教的教义和教内事务,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自然科学,特别是算学(数学)和天文学。对于这些前所未闻的知识,他会跟神父和大臣们辩论,并能经常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利类思神父赠给张献忠一架千里眼(望远镜),张献忠爱不释手,经常拿着它仰视天空,俯察四方。有一天,他突然问二位神父:“何以天圆地方?”
神父引经据典,给他详细阐释,告诉他不仅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
张献忠有些疑惑,说:“经你们一讲,地球浑圆一说,咱也相信。但据中国天文家的说法,地是方的,很多事才能讲得通。地球是方形,中国在中央,四方为外国,所以神州才称中国。“
为了更好地验证天地浑圆的理论,在张献忠的要求下,二位神父带领工匠用红铜制造了天球,地球及日晷各一座。张献忠一见,鼓掌称善,很多大臣惊奇得嘴都合不拢了。
1...1920212223...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