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第二天,我租船走水路去南京寻亲,晓行夜宿,走了十几天,将船停泊在秦淮河边,上岸暂住在东门外一座小楼旅店里。这时的父亲也已经得到我的消息。
晚上推窗远望,心旷神怡,听江水浩荡,看山色参差,先是月色如金,后又小雨淅沥,想到很快就会跟家人团聚,不禁兴奋难寐。
清晨早早醒来,步行十里来到水西门,中午时分到达大中桥。我上桥远远望见父亲,边流泪边前行,在桥心跟父亲相逢在一起。我喊了一声父亲,父亲好像没有听见,嘴唇哆嗦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只是把我紧紧拥在怀里。
回到家,我才知道慈爱的母亲已经自尽,祖母也因惊吓,颠簸一病不起,我的弟弟,妻子还在,而弟媳则因受伤严重,只能终日缠绵在病床上痛苦的苟延残喘。想到阴阳相隔的祖母和母亲,我不禁又放声大哭起来。
明末那些事儿 第99章 与张献忠在一起的日子(13)
农民军变起仓促,部伍大乱,这一堆,那一簇,四处乱窜。
烟火中,八大王张献忠纵马驰骋,来回叫喊:“小子们好生狠杀,杀败了黄闯子,捉他的大马骑,我给你们官上加官。”
但他手下的将士已经听不清他的喊话,将衣履杂物到处乱扔,轻装骑马只顾逃命。八大王见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也只好拍马落荒而走。
小豹子见我还在穿衣服,急切的招呼我快随他逃跑。我口里答应着,心里却已暗暗拿定主意:因为这正是脱离流贼的绝佳机会。
此时民军到处乱窜,已经没人再顾得上我,小豹子也不知被裹挟到哪儿去了。我定定神,骑上马,向一道山沟跑去,翻过一道山梁,竟没有遇上一个人。
我跳下马,脱去绸缎外衣,用木棍将马轰走,自己潜伏在一处茂密树丛中。这时,有一只长腿小蜘蛛爬到我面前,我默默祷告:“请神灵保佑我快快脱离险境吧!”
过了一会儿,我侧耳细听四周,一切都安静了,知道民军已经败走,我爬出来寻条小路,在月光下走了大约两个时辰,来到山下一户人家,却不见半个人影,只看到地上有一堆破旧衣裳。
我脱下身上的白绸裤褂,扔到烂衣堆里,从里面扒拉出一件破烂不堪的衣衫换上,打扮成乞丐模样,又继续赶路。
鸡叫了,天空渐渐明亮,我深一脚浅一脚走着,也不知哪里是回家的路。道路两旁一有风声草动,我就感到心惊肉跳。
前面树上一只枭鸟突然怪叫一声,吓得我一哆嗦。我忽然听到背后传来马蹄嘚嘚嘚的声音,莫非贼兵又来寻找我了。
我刚想躲进路边的草丛里,一队骑兵已经冲到我眼前,一个个身上铁甲叶子哗哗直响,原来是官军回转来了。我赶快抱拳拱手,一个劲向他们道谢:
“军爷,我是庐州人,五月间被贼人掳去的,今幸被军爷等杀败了贼兵,救下我,真是天高地厚之恩哪!”
有一个领头的士兵瞅了我两眼,见我虽衣衫破旧,但气质神态不像个无来历之人,就对我客气的说:“相公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将来做了高官,别忘了我辈就是了。你昨日到今,可曾吃饭?这里有粥,且用些。”
我吃着粥,听那名士兵继续说:“我姓董,是黄总兵手下的掌旗官。”
我再三致谢。董掌旗看我赤脚,就让人寻来一双鞋子给我。那双鞋太大,我伸进脚去,发现必须得用一根布带捆在脚上才能行走。
董掌旗倒很有办法。他扯下两道布条,用箭在鞋后跟捅两个窟窿,穿过布条系在脚上。还不错!董掌旗上马,叫我跟随在他后面。
我这时恨不得有土行孙,费长房的缩地术,日行千里,快快回家。怎奈董掌旗他们一路打劫,远远望见只要有人家,就一定绕路去搜寻。我着急地说:“你们不必到处搜寻,到达庐州我家,我必定重重酬谢你们!”
董掌旗根本不听我的,一直走到太阳西下,才来到军营。官军的大营驻扎在一片大竹园内。
董掌旗对我说:“相公在此,我进营看看,就来接你。”但他一去就像忘了我似的,就是不出来了。我没奈何,只得在营外盘腿坐了一宿,幸而天空繁星闪烁,月光清丽。
第二天清晨,董掌旗出来,首先向我道歉,然后向我贺喜,因为他们部队也正要向庐州进发。他高兴地说:
“我们今天就要向庐州开拔,正好顺路送你回家。”
十月初二,我们终于到达庐州。但出乎意料的是,父亲已经携全家移居南京。我向董掌旗告别,千恩万谢,董掌旗也挥挥手说有机会再去南京看你。
第二天,我租船走水路去南京寻亲,晓行夜宿,走了十几天,将船停泊在秦淮河边,上岸暂住在东门外一座小楼旅店里。这时父亲也已经得到我来南京的消息。
晚上推窗远望,心旷神怡,听江水浩荡,看山色参差,先是月色如金,后又小雨淅沥,想到很快就会跟家人团聚,不禁兴奋难寐。
清晨早早醒来,步行十里来到水西门,中午时分到达大中桥。我上桥远远望见父亲,边流泪边前行,在桥心跟父亲相逢在一起。我喊了一声父亲,父亲仿佛没有听见,嘴唇哆嗦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只是把我紧紧拥在怀里。
回到家,我才知道慈爱的母亲已经自尽,祖母也因受惊吓一病不起,我的弟弟,妻子还在,而弟媳则因受伤严重,只能终日缠绵在病床上痛苦的苟延残喘。想到阴阳阻隔的奶奶和娘亲,我不禁又放声大哭起来。
明末那些事儿 第100章 与张献忠在一起的日子(14)
第二年春暖花开,我出城办事,路遇一位故人,任你想也想不到,竟然是一起失陷贼营的大才子林子长。
我从背后大呼一声“林山人”,林子长吓得脸色煞白,差点跌坐在地上。原来“林山人”之名,乃是八大王张献忠对他的专用称呼,现在在这里蓦然听到,怎不魂飞魄散,心惊肉跳?
林山人回头一见是我,才放下心来,两人不禁拱手作揖,相视而笑。我邀请他到附近一处茶馆,叫跑堂的沏上茶来。我们边品茶边聊天。
我急切地问他:“你是怎么逃出贼营的?”
林山人长叹一声:“咳!八大王潜山一战,损失了数万人马,但他并不服气,过些天收集残军攻打桐城,结果又被黄闯子打得大败。我趁人马混乱,偷偷在身上裹上毡条,从后山坡滚了下来,一整夜狂奔,才逃出贼营。”
然后他说起九月二十日潜山战败后,张献忠简直气疯了,指着我们这些读书人咆哮道:“你们都是些无用之人,留着还有什么用!”于是下令把相公们全部杀光。林子长说到这里,涕泪纵横,顿了一顿接着又说:
“最后只留下我跟桐城的汪公子。汪公子的亲戚曾送来绸缎,我因为是山人,所以才没被杀掉。这样看起来,功名富贵有什么用,真是神马都是浮云哪!
“其实汪公子的亲戚倪先生九月份又来过一趟,买来的绸缎也很合八大王心意。公子以为这一回必能放他回家,谁知八大王仍不肯放,说送来的织金蟒缎确实好,可惜太少了,不够发放,让倪先生多带银子,再去采购一趟。倪先生没法,只好收起银子走了。汪公子默默无言两行泪,可怜巴巴的瞧着倪先生渐行渐远。”
听了林山人的话,我是又惊骇又伤心又庆幸,如果不是在潜山早一步逃离贼营,我的现在尸骨都不知道在哪里呢。
八大王张献忠是个生性残忍的人,他杀死的人何止千万,被掳走的人又何止百十万,而我陷落在贼营中几个月,没有受过一日苦,吃过一毫亏,也算是够庆幸的了。
对于张献忠,我没有一丝好感,作为一个大户人家的贵公子,我几乎被他搞得家破人亡。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祈告上天,让这个乱臣贼子尽快遭受天谴。
可张献忠竟然出奇的命硬,潜山一战,他不仅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愈挫愈勇,很快恢复元气,席卷湖北,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
听说张献忠渡过长江占领武昌的时候,汪公子还在他的军营,并在黄鹤楼上题诗留念。后来就再没有关于汪公子的消息了。
与张献忠在一起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不堪回首的岁月,因为我看到了太多的苦难和眼泪,杀戮和鲜血。
我之所以含泪把这段经历写下来,不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彻底忘却。
明末那些事儿 第101章 成都,我来了(1)
正像庐州府余瑞紫先生说的那样,张献忠这个人从不气馁,“愈挫愈勇”,连清廷钦定《明史》中都说“献忠虽屡败,气益盛。”
崇祯十六(1643)年五月,张献忠向西发展,一举攻陷武昌,周围二十一个州县全部归附。
在明朝,湖广是一个挺大的省份,以洞庭湖为界,分为湖北,湖南两部分。武昌山青水碧,富庶繁荣,是湖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军事重镇。
分封在这里的楚王朱华奎已经七十多岁了,为了给他留个全尸,张献忠下令,将朱华奎装进竹笼,沉入长江。
住进楚王府后,张献忠主要办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自称“西王”,改武昌府为“天授府”,并在楚王府门前树起两面大旗,一面写着:“天与人归”,一面写着“招贤纳士”,武昌城九座城门也都竖起旗帜,上写:“天下安静,威震八方”八个大字。
第二,设官授职,任命六部,五军都督府,五城兵马司官员,并开科取士,选拔三十余人为进士,担任二十一个州县的地方官。
第三,强征二十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当兵,招降陈,柯二姓兵马。陈,柯二姓是元朝末年与太祖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汉王陈友谅的旧部,勇猛凶悍,盘踞在湖广兴国一带,三百年间一直在反抗着朱明王朝。
另外,张献忠还下令:打开楚王府库,拿出金银赈济饥民。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张献忠已经不想再做“流寇”,他要在这里守土理民,建立政权。
可就在此时,有人报告:闯王李自成派使者来了,送来一封祝贺信。张献忠打开信,上面赫然是这样一句话:
“老回回已降,曹操,革里眼,左金王被杀,下一个该轮到你了。”
老回回(即马守应,回族),曹操(罗汝才),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他们几个,都是明末农民军中的著名头领。
张献忠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这哪里是来祝贺,分明是来恫吓!
说起来,八大王张献忠与闯王李自成还是老乡,都是陕北人,李自成的老家米脂和张献忠的老家延安,相隔仅有二百公里。更巧的是,他们两人都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生人。
虽然同乡加同龄,又在一起并肩战斗过,但李自成与张献忠关系并不融洽。
崇祯八年(1635),他俩随老闯王高迎祥进攻明朝的中都凤阳,挖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坟,放火烧了朱元璋同志的故居(皇觉寺)。张献忠还活捉了一班子擅长鼓吹的小太监,每天吹拉弹唱,好不惬意。
李自成听说了,向张献忠索要这几个太监演奏家,张献忠不给,李自成一怒之下,劝说高迎祥立马回了陕西老家,留下张献忠一支孤军向东进攻庐州。
崇祯十四年(1641)八月,张献忠在河南信阳被明将左良玉打败,几乎全军覆没(“众散且尽”),只好带着几百名小兵投奔李自成,可李自成却暗藏杀机,容不下张献忠。
多亏跟李自成合兵一处的罗汝才(绰号“曹操”)说了一句话:“留下张献忠,可以让他去扰乱汉南,牵制官军的兵力”,并偷偷资助他五百骑兵,催他连夜逃走。
张献忠一路收编了一斗谷,瓦罐子等地方上的几伙造反武装,躲进地势险要的英霍山区(即现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地区),这才又逐渐强盛起来。但表面上还是尊崇李自成做盟主。
如今,李自成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占据湖北襄阳,并杀掉了足智多谋的罗汝才,自称“新顺王”,他怎能容忍同在湖北,相距不过几百里远的张献忠建立政权,与他分庭抗礼呢?
正是由于李自成在北方攻洛阳,打开封,战襄阳,把明军主力都吸引到自己身边,才使得张献忠如此轻易的占领了武昌。所以一听说张献忠率先占领了武昌,李自成气愤得一跳三尺高,他不仅写信恐吓,而且号令三军:
“有能擒献忠来献者,赏千金。”
明末那些事儿 第102章 成都,我来了(2)
南下,捧着李自成咄咄逼人的祝贺信,张献忠异常愤怒,但他知道自己目前的兵力还无法与李自成抗衡,决定好汉不吃眼前亏,忍痛放弃武昌,向南发展。
当然,导致张献忠放弃武昌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驻军九江,虎视眈眈的大明“平贼将军”左良玉。
九江虽属江西省,但与湖北接壤,随时都会派兵进攻武昌。
有意思的是,在明末农民战争过程中,后期三大民军领袖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身上存在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怪圈:张献忠惧怕左良玉,左良玉惧怕李自成,李自成惧怕孙传庭,孙传庭惧怕罗汝才。
说起来,左良玉是比较喜欢八大王张献忠的,虽然张献忠精通兵法,足智多谋,但却屡屡被左良玉击败,张献忠脸上那几道伤疤,就都是平贼将军左良玉给制造的。左良玉因此才接连不断的被朝廷加官晋级。
可左良玉一遇上闯王李自成,就感觉力不从心了,河南开封附近朱仙镇一战,左良玉全线溃退,一路奔逃到湖北襄阳,刚想喘口气,听说李自成率军又追了上来,只得一溜烟径直逃窜到江西的九江。
但李自成也有克星,那就是陕西总督孙传庭。当年孙总督与洪承畴在潼关南原设下埋伏,杀得李自成全军覆没,仅带十六骑残兵溃围而走。去年在河南,闯王李自成又被孙传庭杀败,多亏绰号曹操的罗汝才及时赶到,才救下李自成,杀退孙传庭。
从此孙传庭很忌惮”曹操“罗汝才。据史书记载,李自成善于攻城,罗汝才擅长野战,两人互相配合,就如同左右手,收获了不少成功的战例。可惜的是,今年三月,李自成为了统一领导权,竟将罗汝才咔嚓掉了。
咳!既然武昌不好呆,那就南下吧,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在进军湖南的路上,张献忠发布了一道著名的檄文:
“各地军民人等,应造册归顺,免遭屠戮,若抗拒不降,天兵临城,玉石俱焚,毋遗后悔。所属州县士民照常乐业,钱粮三年免征。“
原来,“均田免粮”的号令并不是李自成的独创,张献忠也在执行这一重要政策,于是湖南大地到处传扬着“三年免征,一人不杀”的喜讯,老百姓们宰牛抬酒,迎接民军,一路上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张献忠大军顺利占领湖南的岳州(今岳阳),衡州(今衡阳),长沙,崇祯十六年十一月,攻陷常德。在常德,他们挖掘了老对手杨嗣昌的七世祖坟,将杨嗣昌的尸体从灵柩里拽出来,砍头示众,奇怪的是杨嗣昌的尸首还没有完全腐烂,脖子里还隐隐渗出血来。
张献忠在这里可谓一帆风顺,势如破竹,但就在湖南的最南端道州,却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顽强抵抗。
道州守备沈至绪出城应战,英勇献身,这可痛坏了在城头观战的巾帼女将沈云英。沈守备的独生女儿沈云英大叫一声,血灌瞳仁,束发披甲,拍马舞刀,风驰电掣般就冲出了城门。张献忠的养子,大将张能奇措手不及,被人面桃花,飒爽英姿的沈云英杀得手忙脚乱,大败而回。
女将沈云英夺回父亲的尸首,立即敛兵入城,严密防守。大将张能奇率领农民军连续发动了几次进攻,都无懈可击。道州竟因此得以保全。
多年后,道州人在城内为沈云英修建了一座纪念祠,祠额题名“忠孝双全”。
有人赋诗赞美云英:“花作精神剑作肠,不爱红装爱武装,宁将雪肤临双刃,不忍亲骸暴战场。珠泪两行浸绣袂,捷书一片达宫墙,虎狼殒首湘裙下,闺史千年有余香。”
明末那些事儿 第103章 成都,我来了(3)
决策,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正当李自成在西安志得意满,建国称尊的时候,八大王张献忠在湖南长沙,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军事会议。会议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确定下一步何去何从。
大将张可望(张献忠养子)提出:湖南水陆四通八达,根本无险可守,不如顺江东下,攻取南京。张献忠觉得此议有理,准备采纳。
但军师汪兆麟坚决反对。他认为长江沿线,明军重兵防守,我军进入湖南以后,李自成忙于对付北方的孙传庭,武昌已被左良玉乘势占领,南京附近又有黄得功,刘良佐的部队,我们很难得手。
他的观点是:“江南未可图也”,不如逆江而上,攻取四川,然后以四川为根本,养精蓄锐,伺机北伐中原,平定天下。
汪军师提出的是一个气魄雄大的战略规划,他唯恐张献忠不明白,索性站起来侃侃而谈: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物产丰盛,并且北有秦岭,东有三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汉高祖因之而成帝业,唐高祖得之一统天下,三国时刘备,十六国时李雄,五代的王建,孟知祥都在此地建国立号,称雄一时。
“近十余年,天下荒乱,唯此一隅尚称完好,我若不取,必将为李自成所得。如今趁着李自成用兵北方,无暇顾及,立即进占四川,然后北取汉中,东下荆襄,必能成就一番功业。四川一方宝地,是老天爷留给我们的,现在不取,更待何时?”
一席话说得文臣武将们都频频点头,张献忠高兴得一拍大腿,朗声大笑:“兆麟,真有你的!吾意已决,发兵四川。”
入川
“四川”之名,据说是由其境内四条大江而得来,依次为嘉陵江,岷江,沱江,乌江。古代称江为川,故名四川。为了方便,人们一般将四川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部分。
先秦时四川分属巴国,蜀国两个诸侯国,所以四川又名“巴蜀”,简称“蜀”,它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和贵州遵义市。
崇祯十七年正月十六日,张献忠率领水陆大军三十万,木船万只,从长沙出发,经荆州,扬帆西上。
二月攻占四川巫山县,进入瞿塘峡。瞿塘峡又名夔(kui)门,是川东的门户。在这里,张献忠遭遇到入川以来第一个劲敌秦良玉,又是一员女将。
秦良玉,四川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苗族,万历二年(1574)出生,21岁嫁给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石柱(今重庆市石柱县)土司马千乘。马千乘死后,秦良玉代为土司(地方世袭官名)。
秦良玉一介女流,却身高一米八六(现代专家根据其遗留的衣物测定),饱读兵书,深通韬略,又善于抚驭士卒,在平叛,勤王,讨逆,剿匪,抗清第一线骁勇敢战,屡立战功,官至总兵,曾受到崇祯皇帝的亲切接见。
据说崇祯帝还向她赠诗一首:“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儿,谁肯沙场万里行?”当时感动得秦女士哭得一塌糊涂。
秦女士今年整整70岁,但宝刀不老,精神矍铄,她了解四川的防务情况,特地画了一张地形图呈送给坐镇重庆的四川巡抚陈士奇,并建议说:
“陈大人,目前四川的防务极其薄弱。崇祯十二年,在四川与湖广接壤的夔州府,本来设置了十三道关隘,配备精兵强将把守,但后来却都荒废了。要想守住四川,必须增兵扼守十三隘,这样才能发挥四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否则,古人所谓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只会是一句空话。”
四川巡抚陈士奇瞅一眼秦良玉,又瞅一眼地形图,无奈的两手一摊,说“让我到哪里去筹集军粮啊”,竟一口回绝了。
秦女士不死心,又给四川巡按刘之勃写信,刘之勃倒很爽快的答应了。但答应归答应,他手中根本无兵可派。
眼看着张献忠的军队铺天盖地涌过来,老将秦良玉只得抖擞精神率军迎战,跟张献忠连续大战了五天五夜,因双方兵力悬殊太大了,终于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孤身一人逃奔重庆。他面见巡抚陈士奇继续请战:
“我受国家厚恩,情愿尽发石柱(今重庆市石柱县)子弟兵,与逆贼决一死战。所需军饷,我自筹一半,请大人发给一半,即日便可出师。”
四川巡抚陈士奇想了想,还是坚决的摇头:“军粮难筹啊!”
秦良玉见事不可为,仰天长叹一声,心情沉重地回老家石柱去了。
明末那些事儿 第104章 成都,我来了(4)
夔门失守。张献忠长驱直入,一路攻陷万县,梁山,忠州。三十万大军,排成宽四十里的横阵,夹江齐头并进,左岸是步兵,右岸是骑兵,中间的江中几百艘大船逆流而上。八大王张献忠端坐在中间最大的一艘战船上,船头一竿黄色大旗,上写“只杀贪官,不犯顺民”八个大字,迎风招展,哗哗作响。
大军逼近涪州,守将赵荣贵吓得不战而逃,涪州城眼看唾手可得,但城头上一员小将二十出头,玉面锦袍,白马长枪,威风凛凛,满脸杀气,竟把张献忠看呆了。
小将曾英不是四川人,他祖籍福建,随同父亲做官来到这里,不幸的是父亲病亡,曾英就留在了四川,他倜傥多才,心高气傲,仗义疏财,多有侠气,蜀中豪杰都愿意结交他,人们都亲切的称他“曾公子”。
这次张献忠率部入川,因曾英的父亲与陈巡抚有交情,于是曾英主动请缨,愿率一千精兵前去抵挡张献忠。巡抚陈士奇见他不过是个二十三四的白面书生,很是瞧不起,就摆摆手笑着让他退下。如今张献忠攻城略地,连打胜仗,闹得陈巡抚焦头烂额。这时,曾英又一次请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