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这三座天文仪器整整做了八个月才完工,天球和地球都高大雄伟,需两个人合抱才能合拢。
天球上清清楚楚排列着主要的天体和星宿,天空被划分为二十八个星区,每个星区都用中国天文家所惯用的动物如奎木狼,亢金龙,斗金牛,昂日鸡,房日兔等(即二十八宿)来标示。
而地球上则划分成五大部洲,国名,省名,域名及名山大川,历历可数,经线,纬线,南北两极与黄道,赤道,南北温道,无不具备。
至于日晷,这件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间的仪器,上面标示出黄道,午线及十二星宫及相应的度数,并且对于日月轨道如何环绕,年月时刻因何而定,能够一目了然。
这三件大型天文仪器,“部位尺寸,大小合宜,实为当时特出之物,见者莫不称奇”。张献忠视若至宝,下令将天,地二球排列在皇宫正殿承天殿内,以壮观瞻。
对两位神父,张献忠重重酬谢,凡是对天,地二球及日晷的制造有所付出的官吏和工匠,都荣幸的获得升官晋级。
利类思,安文思二位神父的学识才能,张献忠相当敬重,但对他们矢志不移的传教事业,却很不以为然。有一天,他客气地对二位神父说:
“咱深知你们的天主教,是一门神圣的宗教,唯一的天主真神,也应当受到虔诚的朝拜,然而只应该在欧洲朝拜。因我辈生在中国,也有我们自己的尊神。
“你们的天主愿意在你们欧洲享受敬礼,因那里有很多人信奉的缘故,你们的天主不能在中国受敬礼,也不令人尊敬,是因为我们这里人心闭塞,都愿意尊奉从祖辈传下来的神教。
“所以有关天主教的圣书,你们要好好保存,耐心等待我平定天下以后,就送你们回欧洲老家。到时麻烦二位能给我多寄些有关天文学和算学的书籍来,好吗?”
张献忠滔滔不绝,一番话说得两位神父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但更令他们吃惊的还是最后这句话:
“听说也有些外国人假借传教之名,暗行其私意,侦探中国底蕴,甘做奸细,那可就是我们所不欢迎的了。”
跟张献忠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二位神父得出的结论是,张献忠“智识宏深,决断过人,天姿英敏,智足多谋,其才足以治国“,但过分敏感,仿佛神经有些毛病。
在成都生活的日子里,二位神父多次看到张献忠发怒,“七窍生烟,人莫能当”。无论宫人,还是大小官吏,只要不顺张献忠的心意,就会大发雷霆,下令严惩。
对于两位传教士,张献忠也充满疑心,他怀疑神父藏着一些天文书籍不肯献出来,因此多次大发脾气,只是看在承天殿上摆放的天,地二球的面子上,才没有置其于死地。
根据在大西军中的经历和见闻,利类思神父曾写出一部《张献忠记》,可惜失传了,但这部著作的很多内容却被二十世纪初一个法国来华传教士古洛东记入一部新书《圣教入川记》,让我们有幸看到了草莽英雄张献忠的另一面。
其实,张献忠关于天主教的那段长篇大论还是蛮有见识的。





明末那些事儿 第114章 苦斗(1)
“桥是弓,塔是箭,弯弓正射承天殿。”
这天,张献忠忙中偷闲,登城巡视,遥望东门外江水奔流,一座拱桥横跨其上,气势雄伟。在桥的旁边,还矗立着一座石塔,足有五六十米高,格外显眼。
张献忠凝望半天,突然问身后的右丞相严锡命:“拱桥何名?”
“锁江桥。”
“石塔何名?”
“回澜塔。”
张献忠不住的摇头,回头对平东将军张可望说:“此塔不利城中啊!赶快派人拆掉。”
张可望领令而去,立即调来一千余名士兵,不一会就把石塔拆毁了。清理走石头和土块,士兵们发现塔基下有一块厚厚的石板,上面字迹斑斑。
张可望赶紧报告张献忠,张献忠走来一瞧,石板上竟然刻着一首诗:
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
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
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
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
炎兴元年诸葛孔明记
张献忠觉得奇怪,就找来成都当地人询问,原来此塔果真是万历年间四川布政使(省长)余一龙所建。
蜀汉丞相诸葛亮真“神”了,竟然能预知千年以后的事情。今年是甲申年,明年是乙酉年,后年是丙戌年,“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难道这三年都要流血不断,难以太平?
张献忠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诗中的涵义,但明显感觉后面几句不吉利。他怏怏不乐,反复嘟囔着“妖运终川北”这句话。
因为川北,现在正硝烟密布,这些天,张献忠一直在为川北的局势而忧心忡忡。
得胜州。
据川北守将,都督刘进忠禀报,今年七月份,闯王李自成手下大将马科率领七千人马开进四川最北边的保宁府,军纪严明,兵不血刃,民无惊扰。八月份又占领了顺庆府,然后向西进军,逼近绵州(在成都府东北角,今四川绵阳市东)。
这时的张献忠已经知道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撤离北京,退回陕西。他有些不屑的痛骂李自成:有本事去跟鞑子兵拼命,来四川跟我抢地盘算什么能耐!
他下令刘进忠固守待援,立即派定北将军张能奇带兵出征。
其实马科进军四川是李自成占据北京时确定的军事部署,那时张献忠还没有入川,但如今形势变了,仍抱着过时的军事计划不放,直接触犯了张献忠的利益,致使两支农民军兵戎相见,也确实是李自成的不智。
张献忠知道马科原是明朝的总兵官,投降李自成后被封为怀仁伯,授任四川节度使,是一员军事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将。对性情暴烈的养子张能奇,他有些不放心。
几天以后,张献忠留汪兆麟,张可望一文一武守家,带领张定国,张文秀两员虎将,决定亲自迎战大顺朝怀仁伯马科。
果然刚刚起兵,就传来了定北将军张能奇在绵州附近桃子园中了埋伏的消息,损失了不少的人马。马科占领了绵州城,分一半士兵守城,自己带领另一半士兵驻扎在桃子园,成犄角之势,并紧锣密鼓向民间征集粮食。
张献忠催动大西军加速前进,并派抚南将军张文秀领兵万余作为先锋直奔桃子园,自己则同安西将军张定国前去围困绵州城。
桃子园的大顺军寡不敌众,被张文秀一阵冲杀,溃不成军,马科仅率残兵千人由剑阁逃奔汉中府(属陕西)。
困守绵州的大顺军孤立无援,饥饿难耐,只好举白旗投降。
绵州一战,大西军大获全胜,张献忠命令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刘进忠四将乘胜追击,迅速占领整个川北。
张献忠高兴极了,下令将绵州改称“得胜州”,以庆祝这次轻松的胜利。




明末那些事儿 第115章 苦斗(2)
张献忠率军继续北上,很快抵达保宁府梓潼县境。
梓潼距绵州一百华里,东倚梓林,西枕潼水,风景怡人,尤其是七曲山上,古柏苍翠,遮天蔽日,一片萧然,据说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所植。
七曲山上有一座庙宇,巍峨浩大,大门匾额上书写“文昌庙”三个大字。正殿供奉一尊真神,雍容慧颜,坐下骑白驴,身后有两位书僮陪侍。
右丞相严锡命告诉张献忠,文昌庙里供奉的文昌帝君,专门掌管士人的功名利禄,在南方,比孔子还受读书人欢迎,素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文昌帝君身后的两名神童,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代表着“天机不可泄露”。
严丞相看张献忠听得兴趣盎然,就又补充说:“这文昌帝君姓张,俗名张亚子,说起来,还是老万岁的本家呢。”
张献忠不禁哈哈大笑:“好!咱老张家就是神仙多,玉皇大帝姓张,灶王爷姓张,跟咱老张脾气对味的张飞张翼德听说死后也成了神,今天又知道文曲星也姓张,哈哈,快给咱老张准备篇祭文,我要跟文昌帝君套套近乎。”
严锡命一班文臣赶紧绞尽脑汁撰写祭文,但写出来的没有一篇让张献忠满意。张献忠皱起眉头对严锡命说:
“还是咱老张自做吧!祭文昌帝君祝文:咱老子姓张,你也姓张,咱与你联了宗吧。尚飨!”
祭祀完帝君,张献忠颁布谕旨说,唐高祖李渊的祖宗是太上老君李耳,咱老张的祖宗是文昌帝君张亚子,应该追封张亚子为“始祖高皇帝”,重塑金身,再扩庙宇,四时致祭。
望着七曲山上郁郁葱葱的柏树,张献忠诗兴大发,当即吟出一首五言诗来:“一线羊肠路,此地更无忧,人是人神是,同国与天休。”
为了附庸风雅,张献忠令手下的众多文臣都步其韵和诗,和不出来的推到山涧下摔死。
在张献忠离开梓潼的时候,特意留下五万两银子,让负责重修庙宇的工部尚书王应龙将这些诗句都刻在石碑上。可惜若干年后都被清朝任命的梓潼县令王维坤给捣毁了。
在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当中,粗识文字的张献忠或许是发表作品较多的一位,当然跟“杀人八百万”的农民英雄黄巢相比,文学性可就差得远了。
但就这么首狗屁不通的五言歪诗,有人却大感兴趣,竟劳心费神将它改写成了一首文从字顺的七言诗:“一线羊肠通天堂,此地万世永无忧,神是神来仙是仙,世世流传与天休。”
现代一位学者又进一步深加工,此诗最后变成了下面的样子:“七曲羊肠路,一线景色幽。天人皆一体,祖孙共源流。
太庙千秋祀,同国与天休。从兹弘帝业,万世永无忧。”
真吃饱撑得没事干了!




明末那些事儿 第116章 苦斗(3)
汉中之战。
跟文昌帝君联了宗,作为神仙的后人,张献忠感觉自己就是巴蜀大地当之无愧的主人。
为了庆祝占领川北,张献忠在广元城内大摆筵宴,犒赏三军。广元属保宁府,处于四川的北边界上。再往北通过朝天关,就到达了陕西的汉中地界。酒酣耳热,张献忠敞开胸怀,面向汉中方向对众将高声说:“三国以来,汉中原属四川,现在咱们定都四川,怎能不夺取汉中呢?我已经想好了,就派定国率军攻取汉中,咱老子则在广元一带策应。”
安西将军张定国站起来想说什么,但一看张献忠满脸兴奋的表情,只得躬身施礼:“皇儿遵旨。”
安西将军张定国,陕西榆林人,二十四岁,武艺高强,以勇猛敢战著称,人送外号“小尉迟”。
但今天,他却不情愿带兵前去攻打汉中。因为大西国统辖的四川各地并不平稳,到处危机四伏,而曾英,杨展等明将都在虎视眈眈,伺机反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西军目前最紧要的任务应是稳定内部,巩固四川。
再说,陕西的李自成已是强弩之末,看样子难以顶住满鞑子凌厉的攻势,我们再在背后插上一刀,大顺军完了,我们就要单独面对多尔衮的八旗兵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张定国对这次出征不十分积极。行军途中,他派人给汉中送去一封信,先礼后兵,希望驻守汉中的大顺军将士,深思当前的处境,能够良禽择木,“聚会军门,共图大举”。可惜张定国的恳切劝告,未得到回应。
驻守汉中的马科虽然没有理睬张定国的劝降,但他手下只有四千人,知道无法守城,在张定国的两万大军还没有抵达城下的时候,就主动弃城逃走了。
大西国大顺元年(1644)十一月,“小尉迟”张定国抵达汉中,但他没有进城,而是绕过汉中,继续前进,很快到达褒城县鸡头关扎住营寨。
这天早上,大雾弥漫,对面不见人,张定国的大西军准备埋锅造饭,恰在此时,李自成派来的援军到了。
带队的大将贺珍,久经战阵,足智多谋。他率军逼近大西军营盘时,凭借浓雾的掩护,悄没声息的摆开阵势,突然一声令下,金鼓大作,枪炮齐鸣,但并不急于出兵攻击。
大西军猝不及防,猛吃一惊,不知外面有多少人马,顿时惊慌失措。张定国以为是凶悍的清兵到了,搞不清敌兵的虚实,果断下令退兵。
他骑马提钢鞭断后,密切关注敌军的动静,待大部队都有序撤走,他才拨转马头追赶上来。
大将贺珍曾是一员明将,崇祯十六年(1643)投降李自成,如今汉中战事吃紧,李自成任命他为驻守汉中的主将,派他速速增援。
贺珍也听说过张定国的大名,知道张定国年纪虽轻,却是一员难得的战将,不可小觑。借助浓雾,吓跑了大西军,他也不去追赶,径直带兵进驻汉中城。
张定国觉得这仗打得实在有些窝囊,第二天率军回攻汉中西面沔县(今汉中市勉县)境内的一座山寨圆山寨,不料山寨虽小,地势险要,防守坚牢,攻打了好几天,竟没有攻破。
吃不住劲的圆山寨寨主向汉中主将贺珍求救,贺珍亲自带精兵前来解围。张定国一看这阵势,知道占不到什么便宜,又唯恐腹背受敌,只得再次下令撤兵,退回广元。
对于养子张定国的消极对敌,劳而无功,老万岁张献忠非常生气,下令责打一百皮鞭,降为千总,仍挂安西将军印。
张献忠怒气不息,决定亲自率兵出征,不拿下汉中绝不罢休。
这时,因大西军主力都滞留川北跟李自成大顺军为敌,川东,川南一些州县已经重新被明军夺走,重庆也危在旦夕,大西国的文臣们都感到情势急迫,劝说张献忠速回成都。
张定国,张文秀等武将更是跪在地上,苦苦恳求,认为大西基业草创,百事待兴,老万岁不能逗留在外太久。
张献忠认真想想也有道理,不由长叹一声,命令都督刘进忠留守川北,重点扼守朝天关,自己则率领文臣武将回归西京成都。
由于大西,大顺两支农民军在四川,陕西交界处兵戎相见,自相残杀,张献忠放松了对四川根据地的巩固,致使残存的明军得到了苟延残喘,东山再起的机会,川南,川东甚至成都附近一些地方的官绅都纷纷发动叛乱,向大西军反扑,四川几乎到了防不胜防,难以收拾的地步。
而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汉中之战结束仅仅一个月后,就在清朝八旗军的凶悍攻击下放弃了陕西,向湖广方向撤退。失去了北方屏障的大西政权,即将面临大清兵的直接威胁。




明末那些事儿 第117章 苦斗(4)
武状元杨展。
北京失陷,皇帝殉国,群龙无首,谁也无暇再顾及四川.四川的官绅人心慌乱,不知何去何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张献忠轻易的占领了四川。
但是,大明的统治者是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在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拥戴下,崇祯皇帝的堂兄朱由崧在秦淮河畔登基称帝,史称南明,改元弘光。
在北方,满清正与大顺展开你死我活的拼搏,在南方,新生的弘光政权也在想方设法消灭大西军,可惜缺乏实力,派不出军队,只能任命高干前往那里整合残存的原明军力。
崇祯十七年(1644)八月,南明弘光帝任命原大学士王应熊兼任兵部尚书,佩戴经略川,湖,云,贵四省督师金印,赐尚方剑便宜行事,全力对付张献忠。同时,任命四川宜宾(名酒“五粮液”的故乡)人樊一蘅为川陕总督,云南昆明人马乾为四川巡抚,共同协助王督师开展工作。
王应熊,四川重庆人。别看他的头衔大得吓人,其实手里无兵无饷,只是一个空头督师。接受任务的王督师不敢怠慢,尽散家资,招募了两千名体格健壮的勇士,进入四川。
如今的四川,早已是张献忠的天下,唯有綦(qi)江(今重庆市綦江区)人王祥镇守的遵义城,还掌握在明军手里。这位王祥将军不是外人,年少时曾做过王督师的家奴,因为作战勇悍,被破格任命为参将。
因为有这层关系,王应熊大摇大摆进入遵义城,缟素誓师,传檄讨贼。作为四川人,王应熊在本省士绅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四川的官民都把他看做中兴大明的主心骨,很快,在他的组织和策动下,四川各地针对张献忠的叛乱活跃起来。
在王督师手下,闹腾得最欢的是川南的杨展和川东的曽英。
杨展字玉梁,四川嘉定州(即今四川乐山市,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乡)人,丁丑年(崇祯十年)武状元,白皙文雅,文武兼备,尤其精于击刺骑射。少年时参加童子试,主考官一见,就吃惊的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啊!“
崇祯十年(1637),杨展去京城参加武科会试。临考前,皇帝宠信的一个大太监叫人牵来一匹烈马,在教军场叫阵:“谁敢骑上这匹马,就保举他高中。”
众多的武举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上前,因为这匹马体形高大,性情狂躁,四蹄刨地,咴咴怪叫,一副凶悍难制的样子,两名马夫死命拽着铁缰绳,都立足不住。
这时忽见一条大汉手持弓箭,几步跨到马前,抓过缰绳,飞腾而上,骑着烈马在教军场纵送回旋,往来驰骋,并且探身连续射出九箭,箭箭命中靶心。他边跑马边扬声高喊:“我,四川杨展也!“大家又惊骇又敬佩,从此杨展名震京城。
考中武状元(有的书上说是武进士第三名)后,杨展被授予游击将军,不久又升任参将,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崇祯十七年随总兵刘佳印驰援成都,不幸城破被俘。杨展急中生智,跳水逃生。
一路向南潜游,不敢上岸,浮浮沉沉,直泅到犍为县(属四川嘉定州)地界,望见有村民活动,杨展才大声叫喊,“**索衣”。村民跑过来询问,知道是鼎鼎大名的武状元杨展,都争着解衣给他披上,并准备酒饭盛情款待。
杨展很受感动,请人去嘉定城送信,通知其亲朋好友准备起义保卫家乡。附近的乡绅和百姓听说杨将军在犍(qian)为,都争先恐后拿起武器迎接杨展,有的甚至沿河岸拉着木船前来投奔。从成都败退下来的溃兵大约三千人也陆陆续续闻讯赶来,杨展一下子拥有了七八千人马。
杨展在犍为县起兵,乘着一股锐气冲进县衙,将张献忠任命的县令擒杀,然后带兵偷袭嘉定。嘉定城内的亲戚朋友早已做好准备,里应外合,大开城门,杨展轻松进占了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市)。
嘉定州北边紧邻成都府,明将杨展在大西国腹心旁插入了一根坚硬的铁钉。




明末那些事儿 第118章 苦斗(5)
大西国大顺二年(1645)三月,川陕总督樊一蘅传令,调杨展和驻防遵义的王祥等明将会师,进攻位于嘉定州和遵义府之间的叙州府(今四川宜宾市)。
杨展不敢怠慢,立即率兵出征,顺流而下。刚走出不远,远远望见江面上出现一支船队,大约百十条船,都插着大西军旗帜。
侦察兵前来报告,这哨人马领队的是逆贼张献忠的弟弟,人称二千岁,在附近州县刚抢掠完粮饷往成都押解。
杨展一听,计上心头,笑逐颜开,下令将自己的船队停泊在岸边,只带几十名勇士驾轻舟迎上前去,大声询问:“来者莫非二千岁吗?”
前面船舱里回答:“是也。”
杨展厉声喝道:“老万岁诏书在此,请二千岁到岸上接旨!”
二千岁的船停靠岸边,杨展又叫人高声呼喊:“这是密诏,非亲随人不准上岸!”
二千岁不知是计,带领十几名亲兵上岸低头跪听圣旨。二千岁只听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几个字,却没有了下文,正想抬头观瞧,不料眼前寒光一闪,斗大的人头落地,蹦蹦跳跳滚到了水里。
十几名亲兵都吓呆了,还没反应过怎么回事来,也都成了刀下之鬼。
这时,杨展后面的船队包抄上来,大西军几百士兵群龙无首,惊慌失措,都成了俘虏。杨展下令:愿投降者加入明军,不愿投降者发给银两释放回家。
缴获这么多金帛粮食,杨展军队士气大振,浩浩荡荡驶进叙州府,与王祥等明将会合,共聚合了三万多人。
樊一蘅总督一声令下,攻城开始。叙州城内的大西军将领张化龙抵御不住杨展,王祥两员虎将的合力进攻,弃城而逃,城内几千守军被杀。
明军占领了叙州城,休息一夜,第二天天刚亮,城外忽然人喊马嘶,炮声隆隆,大西军前军都督冯双礼率援军赶到,正在城外叫阵。
樊总督派大将王祥率一万人马出战,想乘胜一举击溃大西援军。怎奈冯双礼也是一员悍将,跨马抡刀,锐不可当,似乎比王祥还要骁勇。王祥损失了一千多人马,渐渐处于下风。
在城头观战的参将杨展见王祥抵御不住冯双礼,暗暗着急,征得樊总督同意后,悄悄带领一哨人马,打开南城门,绕到大西军背后,突然杀出。冯双礼腹背受敌,抵挡不住,一下子溃退出三十华里,才扎住营盘。
四月十三日,大西军第二批援军赶到,主帅是张献忠的养子,平东将军张可望。
在张献忠的四大养子中,张可望最年长,然后依次是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四人中,论骁勇敢战,当属张定国和张能奇,都号称“万人敌”,但论谋略,却是张可望与张文秀更胜一筹,特别是张可望,年长知书,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老成持重,在大西军中,威望仅次于“老万岁”张献忠。
平东将军张可望亲自带领五万精兵抵达叙州城下,并不攻打,只是将城池包围起来。参将杨展知道来者不善,向总督大人请兵出战,想试探一下张可望的虚实。
1...2021222324...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