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家人匆匆离去。
半夜时分,家人又回来了,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禀老爷,小人又到鸡鸣寺,看着戏演半本,酒席将散,特来回复。”
“公子们又讲些什么?”
“他们都说老爷才艺超群,文辞华美,如此高才,却如何投靠了权阉魏忠贤呢?”
阮大铖脸皮一红,摆摆手说:“这件事情,也不必提了,他们还说些什么?”
家人头一低,吞吞吐吐半天,才说:
“话多着呢,小人不敢说。“
“实言无妨。”
“他们有的说,你不知羞耻,自愿给太监当儿子,其实就是一条仗势欺人的走狗!有的说你是阉党余孽,难道拿戏曲出来就能抵消罪过吗?这些公子哥们酒酣气浓,开怀畅饮,指天画地,抚掌狂笑,足足骂了你一个晚上。”
阮大铖听罢,再也忍不下一腔怒火,咬牙切齿地叫道:“轻薄小儿,我好心好意派戏班子给你们饮酒助兴,你们不感激也就罢了,反而恶语相加,刻薄至极,真是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哪!有朝一日我若得势,定将你们这般轻薄小儿赶尽杀绝!”
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意思是:对于不仁德的人逼迫得太厉害,就会出乱子。
阮大铖”不仁“,为了仕途上的一点小挫折,就背叛了朋友和道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他也曾悔悟过,自责过,想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近代大学问家陈寅恪曾言,“阮氏所撰《燕子笺》,《春灯谜》二曲,尤推佳作,其痛陈错认之意,情痴可悯”。阮大铖很想通过诗文戏曲,结交取媚清流,以期原谅与和解。
但东林,复社诸君子特别是其中慷慨激昂的年轻人,眼里根本不揉沙子,阮胡子一天在南京呼朋引伴,招摇过市,他们就芒刺在背,心中不爽,必欲除之而后快。
嫉恶如仇,痛打落水狗,固然是正义的行动,但赶尽杀绝,一味愤青,不顾利害,不讲策略,也并非聪明的表现。
一次次努力的失败,一场场难堪的羞辱,让阮大铖变得抓狂,他跟东林,复社之间已经彻底决裂,成为不共戴天的死敌,其深仇大恨再无转圜的余地。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不是我不原做君子,是你们不允许我做君子!
从此,阮大铖不再是小人,而是成了一个穷凶极恶,毒如蛇蝎的大恶人,他的心底充满了阴暗,他的字典里只剩下“复仇”两个字。
现在,阮胡子身边,再也没有了过去那种高朋满座,宴饮玩乐的热闹场面,在无比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文学社团群社也被迫解散了。所有的朋友都裹足不前,悄悄离去,都好像人间蒸发了一般。阮大铖感到无限的孤独和悲戚。
此时,能经常来牛首山陪伴阮大铖的,只剩下了一个人,那就是曾与他结伴去北京参加会试的老同学马士英。这是孤独,绝望的阮大铖心中仅有的一点安慰。
阮大铖不甘心,他要等待,等待一个翻身的机会,正像一只处于潜伏期的疯狗,虽然暂时蔫头耷耳,但终将要露出狰狞的嘴脸。
他并没有等待多久,崇祯十四年(1641),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从天而降,他的“髫年暱友”周延儒被重新起用为相。





明末那些事儿 第195章 铁哥们(5)
周延儒,字玉绳,万历二十一年(1593)出生,南直隶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人,跟复社四公子之一陈贞慧是同乡。
他少年得志,二十岁那年连中会元,状元,入翰林院为修撰。崇祯帝非常器重他,崇祯二年(1629)破格提拔担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次年九月成为首辅。
可好景不长,周延儒有一个臭味相投的好哥们温体仁,特别擅长揣摩皇上的心意,他觊觎周延儒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表面上与周延儒亲密,背后却千方百计排挤诬陷他,使周延儒逐渐失去了领导的信任。
崇祯六年,(1633)狡诈阴险的温体仁终于当上了首辅,周延儒则灰溜溜地回到家乡宜兴。
丢官家居的周延儒十分懊恼。他有一位“髫年暱友”,也就是“发小”阮大铖,两人光屁股时就在一块玩耍,非常要好。在周延儒这段流年不利的日子里,同样倒霉的阮大铖经常过来看望他,安慰他,鼓励他,陪他消磨时光,让周延儒很受感动。周延儒动情地说:“阮君,倘我还有出头之日,一定第一个提携您!”(若复相,首荐君。)
果然,八年以后,四十八岁的周延儒又一次被征召入朝,担任吏部尚书,首辅大学士。他这次起用,是靠了复社领袖张溥的幕后策动。
对张溥这个人,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复社的创始人,名高望重的文学大家,在高中课本上,我们还学过他一篇有名的散文《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的顽强斗争。
但张溥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你可能不知道,那就是,他是宜兴人周延儒的门生,当年张溥参加会试时,周延儒是他的主考官。
当然,张溥帮助周延儒东山再起,并非因为特别敬仰这位老师,而是因为当时的朝廷之上,权臣温体仁一手遮天,东林,复社的正人君子几乎被排斥殆尽。张溥希望通过周延儒出山,改变清流人士的被动局面,扭转**的朝政,实现东林,复社的政治主张。
张溥对周延儒说:“先生,如果您再做宰相,只要改变以前的做法,定能重新获得好的名声。”他交给周延儒一张名单,要他优先按照上面开列的人员提拔任用。周延儒欣然答应。
于是张溥利用自己复社领袖的影响力,筹集白银二十万两作为活动经费,派人贿赂崇祯帝身边的内侍和最受宠的田贵妃,他们都答应帮周延儒说好话,造舆论。
这时温体仁已经失宠,其继任者又昏庸无能,崇祯帝又开始怀念起周延儒来,崇祯十四年(1641),他下令起用周延儒。
上台后的周首辅果然不负众望,很快革除了温体仁及其死党留下的诸多弊政,任用了李邦华,郑三俊,刘宗周,黄道周,徐石麒等一批正直清廉的官员。可以说,张溥开列的名单,如今都得到了落实。
可惜,周首辅虽然引用了许多东林,复社的正人君子,但他本人的品行和才能却并不高明,揽权纳贿,结党营私,特别是还聘用了一位生意人,名叫董廷献,在北京前门外开了一幢珠宝店,专门替周延儒受贿,洗钱。
更令人痛心的是,周延儒刚刚当政,他的得意门生张溥正该大显身手,有所作为的时候,却突然糊里糊涂得病死了,年仅四十岁。
另一位复社主将陈子龙惊闻噩耗,放声大哭,他一连写了二十四首《哭张天如先生》,其中一首说:
“江城日日坐相思,尺素俄传绝命辞。
读罢惊魂如梦里,千行清泪不成悲。”
得到“髫年暱友”周延儒重新拜相的消息,隐居牛首山的阮大铖甭提多高兴了,他想起与周延儒当初的约定,认为自己咸鱼翻身的机会来了,赶紧用马车装载着金银向周延儒表示祝贺。
阮大铖快马加鞭疾行,赶到半路上等候,终于在扬州与周延儒见了一面,他流着眼泪请求周延儒为他做主,洗雪掉身上的恶名,并安排个职位。
没想到周延儒却一口回绝了,他告诉阮大铖:“我此次进京,是受了东林,复社人士的一力保举,你的名字在阉党逆案中,我恐怕办不到。“
阮大铖听了,一下了泄了气,他瞅着周延儒,沉吟了好久,才说:“如果我不行,你看瑶草可以吗?“
瑶草,就是马士英的表字。
周延儒想了想,点点头答应了。
崇祯十五年(1642),凤阳总督高斗光被张献忠的农民军打败,连失五城,被逮捕治罪。周延儒借此极力称扬马士英的才能,于是马士英被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总督凤阳。
可时来运转,平步青云的马士英却糊里糊涂,如在梦中,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呢。




明末那些事儿 第196章 铁哥们(6)
说起来有些惭愧,当年马士英同学跟阮大铖一起进京通过了会试,成为“贡生”,但在随后皇帝亲自主持的的殿试中却不知什么原因被刷了下来。
功亏一篑,沮丧的马士英很无奈,只好回家复读三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继续参加高考,终于通过殿试,高中进士。
接下来,他在仕途上出奇地顺利,先是出任南京户部主事,郎中,不久,历任严州,河南,大同三地知府,崇祯五年(1632),升为右佥都御使,巡抚宣府(长城九边重镇之一,镇所在今河北宣化县),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谁知好景不长,马士英到任刚一个月,就被监军太监王坤举报,私自挪用公款六千两,赠送朝中的权贵。马士英因此获罪,被免职流放,后来辗转来到南京。
本来给上级领导送大礼,是晚明官场的普遍风气,人们已经见怪不怪。因此当时就有官员为马士英打抱不平,说他纯属流年不利,活该倒霉,甚至说他是被万恶的阉党给陷害了,因为告发他的王坤本是太监出身。
为马士英鸣冤屈的这些人中,颇有一些东林,复社人士。因为早年的马士英,从思想情感上是比较倾向于东林党的。
从声名煊赫的封疆大吏,到充军发配的待罪之人,落差实在太大了!马士英感觉像似做了一场梦,精神恍恍惚惚的。
略感安慰的是,在留都南京,孤独失意的马士英很快遇到了同样垂头丧气的阮大铖,两个倒霉蛋久别重逢,相拥而泣,感叹唏嘘。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相同的遭遇和处境,让二人倍感亲近,从此,两个人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在《明史》里,马士英与阮大铖虽然都被贴上了“奸臣”的标贴,但这对难兄难弟的友谊似乎比许多革命同志还真诚。除了相同的境遇,还因为志趣相投,相互敬佩,他们俩都是有才华的人,阮大铖精戏曲,马士英工书画,马士英留下的一幅山水立轴,本世纪初曾拍下五十万元的高价。
在这段异常艰难的日子里,阮大铖经常请马士英看戏,并从戏班子里挑出声色俱佳的歌妓送给他,以慰藉马士英客居异乡的寂寞。马士英投桃报李,即使是阮大铖在被排挤,被驱逐,躲藏进牛首山里的最为狼狈的时候,他也不顾别人的白眼,依然陪伴在阮大铖身边,不离不弃。
就这样,他们经常推杯换盏,互诉衷肠,相濡以沫,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感叹着命运的不公。唯一不同的是,阮大铖还在做着种种的努力,绞尽脑汁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而马士英已经心灰意冷,开始认命,没有后台,没有背景,没有巨额财富的支撑,没有贵人相助,他不相信还能时来运转,还有什么人间奇迹能够出现。
可是,奇迹竟然很快出现了。
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的一天,一队骑兵风驰电掣般来到马士英的寓所,高声宣读圣旨:起用马士英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总督凤阳。
喜出望外的马士英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下子懵了。当他知道这一切都是铁哥们阮大铖背后为他打点办理的时候,眼眶湿润了。
大恩不言谢,我心中是有数的!
平心而论,出任凤阳总督的马士英还是有些军事才能的。他刚一出山,就平定了保定总兵官刘超发动的叛乱。
刘超本来是四川总兵,后因事被罢免,闯王李自成进攻开封时,刘超上书朝廷,愿意招募家乡的土寇前去救援,于是被起用为保定总兵官,率军开赴前线。
但接到谕旨的刘总兵又害怕了,不敢带兵去跟声势浩大的大顺军对阵,朝廷虽多次催促,他仍宿留家中不动,并且还因私人恩怨杀掉了御史魏景琦等三家人。保定巡抚王汉前来责问,刘超干脆连王巡抚也杀了,占据城池举兵造反。
凤阳总督马士英奉命前去征讨,连战皆捷,最后筑起长围将保定城重重围困。刘超原与马士英相识,势穷请降,马士英假意答应了。刘超出城相见,不肯解去佩刀。马士英笑笑说:“你既已归附朝廷了,还带佩刀干什么?”走过去亲自给他解了下来。
不久,马总督暗地里遣散刘超的亲信,找机会捆绑起刘超,向朝廷献俘。刘超就这样被糊里糊涂处死了。
随后,马士英率领手下两员大将黄得功,刘良佐又去进攻张献忠的农民军,获得潜山大捷,把大西军赶出江北。当时中原鼎沸,农民起义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势,而南直隶省还能保持相对的繁荣和安定,这里面少不了马总督的一份功劳。
有了马士英这棵大树的遮挡,阮大铖明显又活跃起来。经马士英介绍,他结识了勋臣刘孔昭,太监韩赞周等人。要说阮胡子也真有本事,家里又有钱,时间不长,他跟刘孔昭,韩赞周就变成了莫逆之交。
唯一遗憾的是,阮胡子还不能出来做官,因为崇祯皇帝坚持逆案很坚决,马士英不敢,也没有机会举荐阮大铖。
老谋深算的阮胡子感到愤懑:既然仍要靠边站,那么借助马士英的势力,收拾几个曾经欺侮我的仇人,出出胸中这口恶气,也能痛快一些。
于是,他把矛头首先对准了正在走桃花运的复社公子侯方域。




明末那些事儿 第197章 铁哥们(7)
“南国佳人佩,休教袖里藏。
随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
娇小俏丽的“香扇坠儿”李香君与风流洒脱的复社贵公子侯方域的一段风流故事,被大戏剧家孔尚任演绎成一曲荡气回肠,感慨系之的《桃花扇》传奇,成就了一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千古爱情佳话。
但艺术毕竟不是现实,舞台上的戏剧角色也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人物,事实上,侯,李因缘大约只持续了半年的光景,就不得不劳燕分飞了。
劳燕分飞各西东,早知春梦终成空,莫如当初不相逢。恨重重,怨重重,人间最苦是情种,一步步追不回那离人影,一声声诉不尽未了情。
话说崇祯十二年(1639)南京乡试,东林孤儿,复社名士,联翩入场。谁料才华横溢,信心十足的侯方域,冒辟疆,陈贞慧等人竟都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据说他们的落榜,并不关乎文字的优劣,而是触犯了时政的忌讳。比如侯方域在第一场策论中,就快人快语,批评当权者察察为明,刚愎自用,矛头似乎一下子指向了崇祯帝朱由检。
下第后的侯公子怏怏失意,又加上老爷子侯恂因受奸相温体仁诬陷,如今还关在诏狱里。他跟复社诸君子又盘恒了一段时间,仍然“无日不连舆接席,酒酣耳热,多咀嚼大铖,以为笑乐”,于年底离开南京,返回老家归德。
分别的那天晚上,李香君特意在秦淮河口桃叶渡摆下一桌酒宴,一壶清冽的美酒,几个精致的碟盘,二人四目相对,脉脉含情。香君慢慢起身,将平生最拿手的《琵琶记》曲子作为《离歌》宛转于歌喉,一曲才罢,早已泪流满面。
她默默地端起玉壶,为侯公子再斟上一杯酒,然后温柔而又坚定地说出了这样一段动情的话:
“公子的才名文藻,一点不比《琵琶记》中演述的蔡中郎差,汉末的蔡邕虽然学问很好,可难以弥补品性上的缺陷,《琵琶记》里叙述的故事固然虚妄,但他曾经亲近奸贼董卓,这总是事实。
“公子豪迈不羁,再加上科场失意,今夜一别,不知何日还能相见?但愿你能始终自爱,别忘了我今天为你演唱的《琵琶》词。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唱它了。”
在李香君的心中,虽然不舍,但已隐约感觉到别离后不可能再相见的结局,也许他们的情事本来就是一场露水之缘,一次人生旅途中美丽的邂逅。
明末文学家陈维崧在《妇人集》里记载:“姬与归德侯方域善,曾以身许方域,设誓最苦,誓辞今尚存湖海楼箧衍中。”“湖海楼”是陈维崧的书楼,“箧衍”即竹箱子,而陈维崧正是侯方域的密友陈贞慧的儿子。
侯方域离开南京后,李香君洁身自好,望眼欲穿。
香君啊,未遇他时,你含苞待放在媚香楼头,嫩叶香苞,却又满含春愁,他来之后,你盛开在他的肩头,脂香粉腻,更是春意浓浓水悠悠,他去之后,你只能孑然栖身在凄清的枝头,风吹雨打,却依然翘首。
半年后,曾做过四川巡抚的田仰仰慕李香君的艳名,派人持三百金欲邀香君一见,香君断然予以拒绝。田仰老兄不禁恼羞成怒,便制造流言对香君进行恶意中伤。香君叹口气说:
“田仰难道跟阮大铖有什么不同吗?我以往所称赞侯公子的是什么?而今如果因贪图金钱而听从召唤,我怎么对不起侯公子哪!”
到底也不肯与田仰见面。
财大气粗的田仰老兄认为香君拒绝他,肯定是受了侯方域的指使,故致函相责,侯公子为此事还特意写了一篇《答田中丞书》,软中带硬的回击了他。
对有情有义,富于正义感的李香君,侯方域是又感动又钦佩,但回到河南老家的侯公子,却从此再没跟李香君联系,他的诗集中关于这段爱情往事的吟咏也少而又少。即使后来因事重返南京,不知什么原因,他也没再去媚香楼与香君相会。
最是秦淮古渡头,伤心无复媚香楼。
可怜一片清溪水,犹向门前呜咽流。
也许相见不如怀念,怀念胜于相见,人生最可怕的应该就是贪恋。或许在某一个下着细雨的夜晚,他还会愿意想起她的脸……




明末那些事儿 第198章 铁哥们(8)
至于李香君的结局,各种史料几乎写到这里都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惆怅。当然,这却为大戏剧家孔尚任先生写作《桃花扇》传奇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桃花扇》中说,香君后来在南京栖霞山葆真庵当了尼姑,青灯古佛,终老一生。
但也有今人考证,李香君最后并没有出家,而是在弘光政权覆亡以后,辗转来到商丘,嫁给了侯方域公子做妾,改姓吴氏。侯方域重游江南时,还曾到江阴烈女祠为她祈祷子嗣。但不幸的是,后来她秦淮名妓的身份还是暴露了,侯老爷子一怒之下把她赶出了侯府,于是“香扇坠儿”李香君在极度郁闷绝望中离开了人世。
当侯方域赶回侯府时,可怜的香君早已香消玉殒,极度痛苦,内疚中,侯公子在爱妾李香君墓前树起一块石碑,碑上撰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墓前有一张石桌,桌前立一圆形石墩,上刻“愧石墩”三字。侯方域生前经常来此凭吊,每次都呆呆地坐在“愧石墩”上,久久不忍离去。
现在的商丘市内还保存有香君墓,香君井,就在商丘城南五公里处李姬园村的东头,而现存的侯氏西园旧址中的翡翠楼,据说就是当年李香君居住过的香闺。
这些究竟是捕风捉影的民间传说,还是商丘旅游产业进行的文化包装,或者只是善良的民众对于侯,李情事结局的美丽而凄婉的想象,那可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这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也许只有那首伤情的《骊歌》,最能代表后来人的心境。朋友,你听,那优美而又婉转的旋律,似乎已在耳边如泣如诉般悠扬地响起。
当这一切都结束,你是否失落,当我随烟云消散,谁为我难过?没有不散的伴侣,只有走下去,没有不终的旋律,但我会继续,倘若有天想起我,你蓦然寂寞,人生是一场错过,愿朋友别蹉跎……
当这一切已结束,请不要失落,我将随烟云消散,别为我难过。千言万语不必说,只有一首歌,都知欢聚最难得,难奈别离多,都知欢聚最难得,难奈别离多……
永别了香魂玉骨,侠肝义胆的李香君,我们继续关注公子侯方域的行踪,因为那可怖的危险,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落榜后的侯方域回到河南老家,百无聊赖,以高阳酒徒自居,与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成立了“雪苑社”,每天饮酒赋诗,感叹时事。他们谈论起当权者的庸碌无能和朝政的日益糜烂,常常因国事无望而相向痛哭。
这时贫苦农民的起义已成燎原之势,闯王李自成破洛阳,围开封,席卷整个河南。崇祯十五年(1642)三月,大顺军攻陷了河南归德府,侯方域一家有二十四人死于战乱,雪苑社社友五人被杀。侯方域携妻子常氏从城中慌忙逃出,再一次流寓南京。
此时河南的官军,以大将左良玉实力最为雄厚,拥兵三十余万,但跋扈不听节制。因左良玉曾是侯恂的旧部,朝廷特起侯老爷子为兵部侍郎,总督保定,河南,湖北等七镇官军,前去解救开封的危急。在北京大牢里蹲了七年之久的侯老爷子终于得以出狱。
侯恂抬头望望天空悠闲自在的白云,开始调兵遣将,增援开封,可效果却不理想。农民军驻兵城西,官军驻兵城北,大明的将官都畏敌如虎。总兵官左良玉见农民军兵强马壮,声势浩大,为保存实力,竟趁着夜色突然拔营而走。其他几支官军远远望见,也纷纷撤军逃遁,四五十万明军一下子全线崩溃,伤亡惨重。
坚守两年半之久的开封古城终于陷落了。刚恢复自由不长时间的侯老爷子又一次被投进监狱。
撤出战场的左良玉一路南奔,经襄阳,德安,武昌,最后驻军九江。崇祯十六年(1643)春,他扬言士兵缺粮,要东下南京就食。留都南京一片哗然。
人们早知左良玉的部队一向军纪不严,抄掠百姓,于是有钱人纷纷逃往乡下,穷百姓也一日数惊,人心惶恐,主管长江防务的诚意伯刘孔昭老兄带领少量军队日夜守御在长江岸边。
面对骚乱,当时的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他想起来寓居南京的复社公子侯方域,听说他说跟左良玉是世交,也许能有些办法。
1...38394041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