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明末那些事儿 第199章 铁哥们(9)
撤出战场的左良玉一路南奔,经襄阳,德安,武昌,最后驻军九江。崇祯十六年(1643)春,他扬言士兵缺粮,要东下南京就食。留都南京一片哗然。
人们早知左良玉的部队一向军纪不严,抄掠百姓,于是有钱人纷纷逃往乡下,穷百姓也一日数惊,人心遑遑,主管长江防务的诚意伯刘孔昭老兄带领少量军队日夜守御在长江岸边。
面对骚乱,当时的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束手无策。有下属提醒他,复社贵公子侯方域现在正寓居南京,听说跟左良玉是世交,找找他也许能有办法。
焦头烂额的熊尚书一听此言,连说“好,好”,放下架子亲自去拜访侯方域,请公子前往左良玉军营,劝说他们退兵。
不料侯公子却摇头认为不妥,因为他实在没把握左良玉能给他多大面子,于是沉吟半晌说,让我还是以老爷子的名义给左总兵写一封书信试试看吧。书信是这样写的:
“老夫不揣愚陋,敢进一言:将军今日功高望厚,犹如唐朝的郭子仪,李光弼。汾阳王郭子仪功盖天下,势极一时,每当接到朝廷的谕令,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未尝有一丝懈怠,终至流芳百世,临淮王李光弼与他齐名,可一旦威高权贵之后,竟傲慢骄横,发展到计较名位,拥兵不朝的地步,上行下效,最后他的部下也拒绝接受他的命令,以致众叛亲离,愧恨成疾而卒。
“由此可见,功勋名气越大,对自己就越要严格要求,谨慎处理好个人的行为,以避免众人的流言蜚语。陪都南京是太祖皇帝的陵寝禁地,肃穆森严,你作为疆场上的武臣,没有接到皇上进退的谕令,怎能擅自带兵前来呢?楚地方圆千里,粮饷自可备足,哪能因一点小小的饥困就乱了方寸,行动仓皇失措呢?请将军三思。”
读罢这封语重心长的来信,左良玉既感动又惭愧,他虽然并不知道侯老爷子又一次身陷囹圄,但深感有负恩师的栽培和期许。于是当即传令三军,停止前进,回兵九江。
南京城内外终于又恢复了平静。
公子侯方域自认为建立奇功一件,不禁沾沾自喜。他兴奋地跟贤惠的妻子常氏卿卿我我地说了半宿话,刚迷迷糊糊睡下,不料却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砸门声。
侯方域赶紧跑出来一看,门外站着的原来是一位不是朋友的朋友杨文骢。
原江宁知县杨文骢不仅是阮胡子的密友,还是凤阳总督马士英的妹丈,他急急忙忙跑来告诉侯公子:
“大事不好啦!昨天阮大铖在清议堂放言,说公子你跟左良玉有旧,左良玉这次进兵南京,就是你勾引来的。马总督听信了阮大铖的谗言,正要派兵捉拿你呢。”
原来阮胡子对侯方域怀恨在心,时刻寻找机会报复,今天白天故意在“清议堂”制造流言,诬陷侯方域是左良玉的内应,打算借刀杀人,让马士英逮捕侯方域。幸亏杨文骢得到消息,所以连夜亲自赶来通知侯方域。
侯方域倒吸一口冷气,直到现在他才明白,由于以前的恩怨,阮大胡子不仅恨他,而且是恨之入骨,“必欲致之族灭而后快”,因为给左良玉做内应,就是一同叛乱,这可是诛灭九族的大罪啊。
侯方域惊骇地预言道:阮大铖已经变成了一个凶恶的魔鬼,他长久隐居民间还好,万一有一天得志上台,必将杀尽天下清流人士,以报复过去的积怨。(“长伏草莽则已,万一复得志,必至杀尽天下士以酬其宿所不快。”)
事不宜迟,他不敢再在南京逗留,留下一篇文笔犀利的书信《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对阮大铖的造谣污蔑痛加驳斥,然后收拾行装,行色匆匆离去。
他首先携家避难宜兴,躲藏在好朋友陈贞慧家中,两人好上加好,最终结成了儿女亲家。侯方域将年仅三岁的女儿许配给陈贞慧二岁的儿子陈维崧之弟陈宗石,后来陈宗石年满十三岁,因家境贫因就前往商丘入赘到侯家。当然这是后话。
第二年(1644),北京陷落,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侯方域辗转来到扬州,投奔到督师大学士史可法麾下,曾一度担任过兴平伯高杰部队的监纪推官。
在史可法身边,侯方域做过的一件最知名的事情就是代替督师大人写过一封书信,即《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殿下书》,简称《复多尔衮书》。
这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负盛名的信件之一。




明末那些事儿 第200章 翻案不得人心(1)
马士英是个讲义气的人。
复社的创始人张溥,字天如,跟阮大铖交情不错,经常诗歌唱和,通过阮大铖,马士英认识了张溥。不幸的是,张溥英年早逝,崇祯十四年竟死于暴病(《明季北略》上说是中毒)。
尽管张溥身为东林巨子,复社领袖,但当时东林,复社诸人大都忙着跟首辅大人周延儒讨论官位,反倒是跟张溥仅有数面之交的马士英出面,一月之内奔波上千里,为张溥先生体体面面地操办了丧事。
马士英被起用时,尚在戍籍,也就是说还是个待罪流放者,当时茫然不知这任命是怎么回事,后来得知完全是阮大铖所为,对铁哥们阮大铖格外感激。
马士英对隔了一层的张溥尚且那样尽心,对一手造就了他今日富贵的铁哥们阮大铖的恩情,当然更不会忘记。并且,他对阮大铖,也发自内心地钦佩。
今年四月份,北京陷落的消息传到江南,围绕拥立福王朱由崧,曾发生过那么多的是是非非,当时的凤阳总督马士英还拿不定最后的决心。这时隐居山中的阮大铖突然写来一封信,瞬间帮马士英驱走了心中的疑云。信中说:
“国家处于天崩地坼的灾难中,先立君者功高。当今天下,史公的声望最隆,阁下手握重兵在外,如果不早采取行动,将永远只能是配角。福王是神宗的亲孙子,伦序最近。应速联络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四将,把江北的兵权掌控手中,然后拥戴福王,挟天子以令江南,这样史公就无能为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
这封信站位甚高,对拥立福王朱由崧的好处,分析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透彻之极。马士英认为,阮大铖的政治头脑,比自己高出一筹。
感激加敬佩,使马士英决定,力挺铁哥们复出,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虽然身为武英殿大学士,都察院右都御使,兵部尚书,大权在握,威震朝野,但起用阮大铖,马士英仍有相当顾虑。因为阮大铖名列崇祯帝钦定的阉党逆案,在朱由崧颁布的监国诏书里,也明明白白写着:“逆案不得轻议”。
他不敢贸然举荐阮大铖,于是暗示勋臣刘孔昭试探性地提出,不料话刚出口,就被史可法一口回绝。
史可法督师扬州后,刘孔昭又一次提出这一话题,人事部长张慎言仍固执地断然驳回。马士英很生气,就嗾使刘孔昭大闹武英殿,将老臣张慎言气走。
如今,碍事的史可法,倔强的张慎言都离开了南京,另一位大学士高弘图也恰巧出外督运漕粮,大权独揽的马士英认为:起用阮大铖的时机总算成熟了。
六月六日,马士英正式向弘光帝上疏:“冒罪特举知兵之原光禄卿阮大铖,居山林而不忘君父,未任边疆而精通兵法,当赦其前罪,即补臣所掌兵部右侍郎。”
他还告诉朱由崧:当初北都陷落,先帝殉国,我与诸臣面商定策,大铖从山中致信给我及刘孔昭,谆谆告诫要力扫邪谋,坚持伦序,在这件事情上我非常赞赏他。
马士英的上疏可谓一箭三雕,毒辣之极。他再次拿“定策”一事做文章,说阮大铖在“定策”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力扫邪谋,坚持伦序”的重要建议,即坚决挫败东林党人力挺潞王的阴谋。
在这里,马士英巧妙地使用了挑拨离间的手法,为阮大铖树立了一个坚定忠于弘光帝的红脸形象,同时也表白了自己与刘孔昭的拥戴元功,更借机攻击,丑化了姜曰广,吕大器等清流派大臣。
其实,弘光帝朱由崧对阮大铖并不陌生。
当初,通过马士英,阮胡子结识了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相处得非常亲昵。后来,北京城被大顺军攻破,崇祯身边的太监纷纷南逃,阮大铖又通过韩赞周跟这些太监主动结交,相得甚欢。
阮大铖经常私下里给这群太监上课,说东林党人当年是如何如何欺侮陷害郑贵妃和老福王朱常洵,目的就是想通过太监们传言朱由崧,让朱由崧疏远甚至讨厌史可法,姜曰广等东林党人。
围绕在弘光帝朱由崧身边的这些太监还经常啧啧赞叹阮大铖的才干,并将阮大铖写的那些述说男欢女爱的戏曲推荐给“戏迷”朱由崧看。
在朱由崧的耳朵里,早已灌满了阮大铖的大名,他也很想见见这个人。现在马士英提出来,朱由崧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马士英欣喜若狂,赶紧提笔代皇上拟旨:
“据马士英举荐,阮大铖熟读兵书,精通军事,果真如此吗?暂复冠带陛见,面试后定夺。”
马士英自己上疏,又自己批复,真是打幡儿抱罐儿一个人,也真难为了他。
阮大铖早就被削职为民了,如今允许穿上官服朝见皇上,这就预示着他咸鱼翻身,鲤鱼打挺,要得到重用了。
弘光朝新一轮党派纷争又一次掀起波涛。




明末那些事儿 第201章 翻案不得人心(2)
六月八日,阮大铖穿戴整齐,衣冠楚楚地入朝拜见弘光帝。
他进宫后快步直奔朱由崧的御座,跪倒在地后就不起来了,仿佛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满眼含泪,尽情倾诉着对皇上的倾慕与忠贞。
阮大铖口若悬河,巧舌如簧,一番献媚取宠后,他开始向弘光帝展示其军事才能,提出了“联络,控扼,进取,接应”守江四策,并具体陈述了“三要,二合,十四隙”的用兵方略。
看来,阮胡子进宫前确实下了不少的功夫,直说得朱由崧心花怒放,连连称好,感觉阮大铖真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奇才。马士英见皇上高兴,趁势上奏:
“大铖虽名列逆案,其实并没多少罪过,理应得到重用。”
阮大铖一听,又一次跪倒尘埃,伏地痛哭,为自己辩解:
“当年魏忠贤擅政弄权,大发淫威时,臣正隐居山林,闭门不出,跟阉党其实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臣被打入逆案,主要是因为看不惯东林党人借三案牵连,毁谤皇祖母(指郑贵妃)及老福王的行为,招致了魏大中,左光斗等人的嫉恨。老臣含冤负屈,被东林陷害,大学士高弘图可以为臣作证,请万岁爷明鉴哪。”
阮大铖知道高弘图过去也曾遭受过东林党人的弹劾与排挤,一向心存怨怼,这次肯定不会帮东林党人说话。
很不幸的是,自作聪明的阮胡子失算了。
出外督运漕粮的大学士高弘图听说朝廷要起用阮大铖,大吃一惊,立即从江边赶了回来,急急上朝。
弘光帝听了阮胡子一番云山雾罩的胡侃,顿时晕头转向,转头征求高弘图的意见。大学士高弘图拱拱手,瞅了阮大铖一眼,慢条斯理地说道:
“刚才大铖谈论军事,口若悬河,臣不知兵,不知道他提出的用兵方略是否实用,但昔日魏忠贤浊乱朝政,不少官员毫无廉耻,为虎作伥,先帝因此钦定逆案,力扫群邪,阮大铖的大名也在其中。先帝一向英明睿智,他拍板的案子能够随意改动吗?”
“皇上求贤若渴,阮大铖确有才干。”马士英有些忍不住了。
“如果真要起用大铖,必须经过九卿会推。”高弘图说话仍然不紧不慢。
“会推”是指朝廷任免高级官员时,必须经过重臣集会商议,然后拿出具体意见报皇上批准。马士英了解阮大铖的为人和人缘,因此回答得很干脆:
“会推则大铖必不得用。”
“我并非阻止大铖起用,而是按照大明惯例,任免高级官员必须会推,这样对大铖也光明正大。”
马士英一听更急了:“我又没接受大铖的贿赂,哪里就不正大光明了?”
“何必说受贿?一经朝廷会推,大家都说大铖有德有才,然后任用就是了。”
高弘图在朝堂上与马士英唇枪舌剑,激烈辩论,坐在上面的弘光帝却一语不发。高弘图知道皇上是好好先生,难以主持正义,便不再争辩,散朝以后提出退休申请。
同日,大学士姜曰广也向弘光帝递交了一份辞呈。姜曰广在《辞归疏》里,首先检讨自己无能,半月前文武朝臣大闹武英殿,却没有办法制止,今天又眼见先帝钦定逆案将被掀翻,也只能听之任之。看来,先帝十七年坚持逆案的努力,就要付之流水,陛下不久前颁布的“逆案不得轻议”的诏书,已被彻底否定。我受陛下厚恩,忝居内阁,对于造成现在的局面,深感惭愧,请求陛下允许老臣回家颐养天年。
一天之内有两位内阁大学士辞职,让弘光帝始料不及,他忙下旨派人去慰问,挽留。
面对阁臣的强力反对,六月九日,马士英亲自出面为阮大铖辩护。
他说阮大铖既没有为魏忠贤歌功颂德,也没有替他建造生祠,即使给魏忠贤抄家时,也从未见有阮大铖的名帖,却不知为什么被糊里糊涂牵连进逆案,定了个“阴行赞导”的罪名。所谓“赞导”,即“辅佐”,本来就没有具体事实,而且还是“阴行”(暗中),哪里会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再说,魏忠贤的罪过,难道比反贼李自成还要严重。高弘图,姜曰广,吕大器等人把持朝政,对于喜欢的人,恨不得举到月球上去,总说先皇对他们从无成见,而对不喜欢的人,则希望永远禁锢在万丈深渊,反复强调这是先皇钦定的逆案,绝没有变动的可能。
在这里,马士英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又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了他的同事高弘图和姜曰广。




明末那些事儿 第202章 翻案不得人心(3)
刘宗周先生不仅是大明的官员,而且是名满天下的圣贤。
他是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字起东,号念台,因曾讲学于山阴县城北蕺(ji)山上,世称蕺山先生。
刘宗周是个苦命人,母亲刚怀孕五个月,父亲就去世了,等到生下他来,家里已经揭不开锅,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娘家抚育。
宗周从小体弱多病,但勤学不辍,志向不凡,他不向往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只想长大做一个像伟大的王守仁先生那样的圣贤。
万历二十九年(1601),二十三岁的刘宗周考中进士,可就在此时,为他担忧操劳一生的可怜的母亲病逝了。悲痛欲绝的刘宗周在屋门外搭了间简陋的小室,住在里面日夜哭泣。
三年服丧期满,他被朝廷任命为“行人”(官职),但刘宗周不想做官,请求回家奉养年迈多病的祖父母。每天在家里劈柴打水,端药送粥,从不懈怠。
祖父母入土为安后,刘宗周这才进京担任了礼部主事,这时正是权阉魏忠贤炙手可热的天启年代,刘宗周一到任就向天启皇帝朱由校发问:
“陛下,为什么要把天下托付给邪恶的太监呢?”(“奈何以天下委阉竖乎”)
这位木匠皇帝很不高兴,魏忠贤知道了更是勃然大怒,下令停发刘宗周半年工资,不久又借故开除了他的官籍。
崇祯二年(1629),年已五十的刘宗周时来运转,出任顺天府尹(即首都北京市长),但他仍然不改直言敢谏,无所顾忌的倔强作风。
刘宗周直接告诉新领导朱由检:你求治太急,用法太严,颁布政令太频繁,升降官员太草率。大臣们因害怕获罪都文过饰非,不愿尽职尽责,所以虽有人才却不能发挥作用,虽有将领却不会带兵,虽有士兵却不能杀敌。陛下的当务之急是收拾人心,而收拾人心首先应从宽待官吏开始。
当时国事混乱,崇祯帝经常责怪辅臣无能,并且频繁更换大学士,有许多内阁重臣下狱,论死。大臣们私下里都议论皇上刻薄寡恩。刘宗周上疏说:
“国事败坏到如此地步,大臣们当然应该承担责任,但陛下也不是百分之百正确。”他认为皇帝不应怀疑群臣,而应开诚布公,以诚相待,这是解救当前危局的关键。
刘宗周的话算是触到了皇上的真病,崇祯帝极为反感,甚至非常愤怒。他责令内阁大臣起草严厉的诏谕,给刘宗周降罪,但阁臣每次将草拟好的圣旨呈报崇祯,崇祯都会再拿起刘宗周的奏章,反复细看,并站起身绕大殿来回踱步,最后慢慢冷静下来,怒意消解,叫人把刘宗周找来,斥责几句了事。
崇祯给刘宗周的评价是:言辞迂阔,为人忠直。
刘宗周在顺天府尹任上为官一年,政令一新,打击豪门和宦官尤其严厉,后因疾病辞职归里。
崇祯十五年(1642),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崇祯帝再次想起了不合时宜的刘宗周,叹息一声对群臣说:“刘宗周清正敢言,可用也”,传旨任命他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都察院左都御史是正二品,国家监察机关的最高长官,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职位。
刘宗周刚一进京,崇祯帝就急切地问:“你知道都察院的职掌是什么?”
“正人正己!先端正自己,然后端正百官。”刘宗周拍拍胸脯,看来已经胸有成竹。
可惜,仅仅过了三个月,朝堂上就发生了言官姜埰,熊开元议论国事被打入诏狱,准备秘密处死的案件,为了解救二人,刘宗周联络众臣,亲自上朝与皇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结果可想而知,崇祯帝大怒,刘宗周又一次被驱逐出朝,削职为民。
这一年刘宗周已经六十五岁。
刘宗周不是个让领导喜欢的人,总计沉浮宦海四十余年,真正在朝为官时间还不足四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的蕺山讲学,从而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蕺山学派。
他著作等身,弟子众多,其人品和学术成就名满天下,赫赫有名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就是他著名的弟子之一。
刘宗周思想学说的核心是“慎独”。他在著作中反复强调“慎独”的重要,认为“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
崇祯祯十七年(1644)三月,天崩地裂,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
在家赋闲的刘宗周先生惊闻噩耗,恸哭一场,然后找出一根长矛扛在肩上,不顾六十七岁高龄,要徒步前往省城杭州。###第八章翻案不得人心(3)
一石激起千重浪。
阮大铖穿戴官服入朝陛见的消息一经传出,朝野舆论大哗。人们惊呼:阮胡子一出,则逆案尽翻,明季三案也将重新评说,清流派官员要倒大霉啦。
于是群情激昂,义愤填胸,一呼百应,众论鼎沸。
首先站出来说话的是户科给事中罗万象,这位言官的观点是:辅臣马士英举荐大铖,或许是痛感本朝没有出色的军事人才,但我知道阮大铖确实不懂军事,因为词曲艳丽的《燕子笺》和《春灯谜》,只能是枕边的春药,决不是克敌制胜的兵书。
他还煞有其事地给朱由崧出主意:“陛下,您可以允许阮大铖陛见,因为这样可以成全辅臣马士英求贤若渴的心情,但坚决不能任用,给奸邪小人留下飞黄腾达的非分之想。”
罗万象话音未落,另一位言官,御史郭维经又站起来发言,他问弘光帝朱由崧:
“逆案是先帝定的,如今马上要修《崇祯实录》了,如果不提逆案,实在对不住以身殉国的崇祯帝,如果要写这一段,可现在将起用名列逆案的阮大铖,陛下,你说咋办?”
朱由崧哑口无言。
这时,大理寺丞詹兆恒也上前凑热闹:“先帝钦定逆案,扫除**,是崇祯时代第一美政。十七年来,阉党余孽日夜聚谋,妄图翻案,幸亏先帝英明睿智,坚持不移。如今国家大仇未报,先帝尸骨未寒,却忽然召见阮大铖,这难道不是亵渎先帝在天之灵,伤害天下臣民忠义之气吗?请陛下亲自阅览御书,自己判断吧。”
没过几天,大理寺丞詹兆恒真的找来一部《钦定逆案》,呈送给弘光帝御览。
紧接着,吏部左侍郎吕大器也上书,太仆少卿万元吉上书,兵部郎中尹民兴上书,给事中陈子龙,熊汝霖上书,御史左光先,王孙蕃,米寿图,周延泰,陈良弼上书,他们着些人上书的内容基本一致,都是“力言逆案不可翻,阮大铖不能用”。
最后,连勋臣常延龄也上场了。
怀远侯常延龄是明初大将开平王常遇春的第十二世孙。崇祯年间,他曾十二次上书,对国事忧心如焚。对于阮大铖的复出,他当然感到痛心,但又觉得可笑:
“阮大铖不过是个戏子,又是太监的干儿子,魏忠贤伏诛后覆灭后,他也该砍头示众,诛灭三族。可最后仅仅是削官为民,终身废弃,真够便宜他了。可如今竟想复出任职,上窜下跳,真是咄咄怪事!让人不可思议!”
平心而论,阮大铖虽依附阉党,但尚心存畏惧,因此才一次次弃官回家,最后被打入逆案,禁锢十七年,处罚不能说不重,本来已不值得清流派众位老兄再这样兴师动众,口诛笔伐,并且他们攻击的理由也不够充分,字里行间透露着偏激,几乎都是抬出先帝崇祯来压制论敌。
但清流派的这波强力攻击又是必要的,因为经历了《留都防乱公揭》事件的阮大铖,心中怨毒已深,早已变成了魔鬼,他的人生目标不再是单纯地获取高官厚禄,而是要复仇,不顾一切地复仇,报复所有伤害过他的人。
面对铺天盖地的进攻,马士英有些发懵,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看到大理寺丞詹兆恒拿来一本《钦定逆案》,他也把一部厚厚的《三朝要典》送到朱由崧那里去。在弘光帝面前,他反复为自己辩解:
1...38394041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