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民国之纺织霸主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我是百脑汇
待卢佟海与张毅两人思索一阵后,杨邵文向张毅询问底下员工的思想情况。
“东家,你可以放心。虽然这段时间收布量跌的很快,大伙的收入都有些下降,有些人可能嘴上会发几句牢sao,但我从没听说过哪个准备离开的。东家待人谦和,给的工钱也很丰厚,我们做伙计的也不能忘恩负义。布行一遇到点困难就拍拍屁股走人,那样的人大家都看不起。”
张毅的回答让杨邵文安心不少,他随即让张毅就员工认股这件事谈谈看法。
“新来的伙计也要认购吗?”
“要,包括新来的和以后要进来的员工,都要认购。认购额最低1元,最高为他们一年的工钱。”
杨邵文神se坚定,不容商量:“认购布行的股票,这既是我们杨氏布行每个员工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如果谁不愿认购,那就不配做我们布行的伙计,他将会被开除。”
他也想开了,这个时候让员工认购股票,或许不能让员工们感激涕零。但他能从此看出底下的伙计们对布行的忠诚心,看他们能不能与布行共患难。
“总共800元的股金,只能多不能少。张毅,你认为能不能筹起来?”
“这个我可说不好。要说我自己吧,肯定是愿意认购的。买了股份,自己也是东家了,干起活了就更有劲头了。但其他人就难说了。有的人对钱看的比较死,就希望把钱拿到自己手里,然后存起来娶媳妇盖房子。有些人吧,可能会怕钱投了进去收不回来。总之,大家的想法肯定会非常多,我也不知道800元的股金能不能筹得起来。”
“必须筹起来!”卢佟海站起身来,斩钉截铁说道:“邵文将原本完全属于自己的布行改造为股份公司,将股份分给大伙,那是一番好意。这个情,我们要领。许多人有顾虑,不就是怕布行度不过眼下的难关吗?我们刚才既然已经想出了办法,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现在无非是缺点周转的现钱,大家都出点力,难关就度过去了。”
事情一商量完毕,大家分头行事。
卢佟海在伙计当中比较有威信,他领着张毅、杨玉华三人分别去给下面的员工做动员工作。从什么是股份开始讲解,讲到什么是股份制公司,讲到什么是员工持股,讲到布行目前的困难,讲到杨邵文已经想出来的解决办法,讲到布行以后盈利时他们作为股东坐收红利的美好前景。讲到激动处,卢佟海甚至扯到了江湖义气,兄弟有难,有义气的就应该出手相助。
卢佟海本人带头认购200元。他的工钱是布行里最高的,杨邵文给他每月18元。200元的认购款,差不多是他一年的工钱了。为了给东家留个好印象,张毅也认购了50元的股金。虽然有些肉疼,但这也是表忠心的好机会。自己这次表现出se,只要布行顺利度过难关,他应该能正式进入布行管理层了。
有人带头鼓动,原本还不怎么愿意出钱的员工,或是被利诱、或是被胁迫、或是被裹从,开始几元、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认购股款。
员工认股渐渐打开了局面,杨邵文自己则要说服袁峄城将购船款折资入股,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虽然与袁峄城有些交情,但30条船的货款,对于宝山木工坊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要说服他,杨邵文需要一番口舌。
因为在县城西瀛里一带做买卖困难,杨氏布行已经有转移地方的想法。目前,布行首先在南丫镇建立了一个布匹仓库。南丫镇是四条河道的交界处,交通方便,也可以避开县城那些大布行的干扰,杨邵文决定以后布行的本部就放在这里了。
他到南丫镇,先到自己布行的仓库检查一番布匹的储存情况,随后便去了袁慧清家里。他约了袁峄城在那里会面。
将自己的打算说与袁峄城听后,袁峄城久久不语,既没说不行,也不说行。
“峄城,我敢担保,你投进去的这些钱不会打水漂的。在武进县,布业公会势力强大,在外地,他们总不能封杀我吧?就算是苏南一带抵制机纱,我把机纱布售到皖东、皖中、售到苏中、苏北,这总没问题吧?虽然要搭进去不少运输费用,但我的布是直接从农户手中收的,可以消化这部分成本!”
杨邵文信心十足的说道:“只要给我三个月时间,我的布行一定会起死回生,以后也会越做越旺!”
袁峄城道:“邵文,我倒不是怕赔钱。相处过一段时间,对你经商的能耐,我还是信任的。”
“那为什么?是宝山坊资金周转有困难吗?”
袁峄城摇摇头:“宝山木工坊虽然不是什么大作坊,但区区600元,还是出的起的。”
这时,在一旁作陪的袁慧清答道:“邵文,你有所不知。我爹与卢广胜交情不错,卢广胜一力抵制机纱,我爹也不想在这方面与他闹不快。”
杨邵文想不到这当中还有这么一节,这还真是有点挠头。一时间,他也想不到有什么解决方法,场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袁峄城最后决然道:“邵文,虽说我爹与卢广胜交情匪浅,但宝山坊如今是我在主事。我就想知道一点,你为什么一力要引入机纱?如果你能说服我,我就入股!”
“为什么引入机纱?直接原因,当然是因为它能给我的布行带来巨大的利益。”这话说得袁峄城眉眼一挑,显然听得不太入耳。
“我知道,卢广胜和官府抵制机纱,是因为机纱侵蚀了当地人的工作机会,害怕引起民变!”
“你不能否认,他们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
“他们的顾虑当然是对的!”杨邵文非常直白的承认,“短期来看,确实是如此。可从长期来看,织布效率的提高会降低土布的价格,从而刺激土布的消费增加土布的市场容量,进而带动更多人的就业。”
袁慧清部分同意他的话,却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说的原也不错,可这毕竟远了点。不能避免因此带来的短期动荡。”
杨邵文摆摆手:“个人能力有限,你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外部市场环境剧烈变动下,本地土布市场想一切照旧那是妄想。我与卢会长的根本分歧,其实还是在应对竞争的态度上。面对洋布洋纱,卢会长选择关门抵制,我则喜欢开门迎客,正面对决。”
他给袁慧清和袁峄城姐弟讲了一段英国工业革命的故事。
英国的工业革命,起于纺织行业,起于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从而也使得英国的纱价直线狂跌,愤怒的纺纱工人捣毁了他的珍妮机,让他有家也不敢回。但这些抵制与干扰,只是人类历史中无足轻重的小插曲,丝毫不能抵抗珍妮机在英国纺纱行业的迅速推广。英国正是因为发明了珍妮机,蒸汽机等新机器新技术,并大胆运用这些技术革新,从而走在世界各国前列。
“峄城,你也是钻研技术的。应该知道,技术进步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你越是害怕,越是逃避竞争,你就落后的越多!”
袁峄城被他说得心悦诚服:“呵呵,邵文你果然是与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人不同。卢会长比这些人看得远了半步,你比卢会长又看的远了半步。没说的,我支持你,这个股份,我入。”
袁慧清也被他说服:“邵文,我这里也还有400多元闲钱,大多都是你前段时间赚钱后还我的。清姨都入了你布行的股金,如何?”
“那当然好,我现在对于现今那是多多益善!”
jing彩推荐:





民国之纺织霸主 第三十五章 现金折扣
五天时间过去,布行的股本筹集完毕。
其中,杨邵文一家出资2100元,袁峄城600元,袁慧清400元。布行的伙计包括新来的,总计72人,经过卢佟海等人的竭力动员,最后认购了870元左右的股金。最后,则是杨浦村的村民们入了30元股金,当中刘三福就拿出了10元现金的积蓄认购。杨浦村村民们是主动入股的,他们睁眼看着杨邵文的买卖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迅速做大,对杨邵文做买卖的能耐非常信服。再加上这几天卢佟海的一通鼓动,杨浦村村民们也受到了感染。更何况,布行的所有人都入了股份,村民们也不虞有诈。
虽然时间仓促,股款最终还是筹集了起来。杨邵文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这样他就不需要动员老公茂洋行入股了。这种大洋行入股,总会带来很多难以预料的风险,能不沾染上他们那是再好不过了。
这样,布行的账上又有了1500元左右的流动资金。省着点支出,应该可以支应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杨邵文觉得自己怎么也能售出些布匹收回一部分资金。
草创阶段,一切从简。
布行在南丫镇的水道旁,新建了一个布匹分发仓库,这就是杨氏布行的临时总部。
在这个总部,杨邵文召集108人的股东,开了一个简单的股东大会。股份公司对当时的武进人来说算上个新鲜玩意,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搞,只能是坐在底下听杨邵文的介绍。杨邵文说了不少事项,包括股东的权利义务、股票转让方面的一些限制等内容,大都是现代股份公司章程中的内容,加上杨邵文根据目前的时代背景做的一些修正。
对于这些内容,股东大多懵懵懂懂的,听不太明白。但有一点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投了钱,以后就只等着每年坐收红利就好了。至于以后能不能收到足够的红利,不少人其实还是有些担心。尤其是那些底层员工和杨浦村村民,现在开始后悔当时看着那么多人投,自己怎么就头脑发热了呢?别的不说,光是布行眼下的困境,也不是那么容易熬过去的。不过看看坐在周围100多人的股东,又觉得安心不少。自己一个人或许会被骗,这么多人一起投,总不会都被骗吧?这么一想,心里便安心不少。
这么多人聚集南丫镇,也引来了小镇人的好奇与围观。股份公司?没听说过,新鲜!听说是杨浦村杨邵文的杨氏布行搞的,不少人啧啧称奇。
杨氏布行这段时间在整个武进县“大名鼎鼎”,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一定不会对这家小布行陌生。这么严厉的行业封杀,不少人都在数着日子看它什么时候倒闭呢。如今一看,大半个月过去了,人家还是活的好好的。似乎规模还扩大了不少,底下坐着的“伙计”都有100多人了,这么多伙计的布行,在武进县可不多见。如今又捣鼓出来一个股份公司,这个杨氏布行可真能折腾。
开完股东大会,杨氏布行,不,应该说是杨氏布业有限公司,就算是正式成立了。没有鲜花,没有鞭炮,没有掌声。大家也不在乎这些虚礼,杨邵文包括布行的所有股东都明白一件事,布行需要尽快的卖出土布回收资金。
时间紧迫,他们需要与公司账上可怜的那点流动资金赛跑。
旗下目前共有45条船舶。杨邵文仍旧分配了15条船负责收布,其余的30条船则兵分两路。一路由卢佟海带领沿京杭运河北上苏中、苏北,另一路则由杨邵文领队,沿长江西进,往皖东甚至皖中一带售布。
在人员分配上,老员工大都分配到了售布的船队。尽快的出售库存的土布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杨邵文当然要在这一环节配置精兵强将。出门在外安全很重要,尤其是载着价值不菲的货物。好在这些老员工大多都是海军出身,一般的宵小之辈也勿需畏惧。对当初高薪招揽这批前北洋水兵,杨邵文现在感觉很庆幸,他们的前军人身份给他解决不少麻烦。
杨邵文的这一路船队沿江西进,一路经过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等地,并不断分出船只沿着支流河道,向腹地渗透。
与原来估计的差不多,船在苏南一带时,当地的布店对机纱土布都有些抗拒之心,应该也是受到了当地行会的一些压力。不过总得来说,售布情况比在武进本地要好上不少,有些布店、疋头铺贪图杨邵文他们送货上门的便利,也偷偷摸摸的买了不少。等船只前进到芜湖一带的乡镇时,售布情况又好了许多,在当地,机纱土布已经是比较普遍了。只不过随着运输费用的增加,杨氏布行的利润被侵蚀不少。
杨邵文与张毅同在一条船上,他们目前已经抵达安庆境内。整个船队经过数次分船后,也只剩下他们一条船只。
仪山镇,这是长江边沿的一个小镇,离西边的安庆城大约50里路的路程。总共有两三千人口的规模,与南丫镇差不多大小。杨邵文看到小镇中央有一家余记疋头铺(疋pi头铺,布店的意思),店面有两三百平方大小,牌匾窗框等装饰俱是古朴典雅,流淌着岁月的痕迹。这是一家颇有实力的布店,也是经营日久的布店。
杨邵文决定将船上剩余的1000多匹布推销给这家布店。
“余老板,你看看我们的土布,正宗的常州货,你尽可以放心。”
“是常州布啊,这个地方以前的土布在我们这里很好销的。几年前,我的疋头铺都是到苏南拿货,常州布也进过不少。这几年不行了,你们那边的布被机纱土布给比下去了。质地不如机纱布结实匀称,价格上也没优势。现在我的货,都是从西边进的,也收点本地产的机纱布。”
“余老板,我们也是用机纱织的土布,您可以看看。”
“呀,也是机纱布啊!”那余老板有些意外,开始认真检查起这批布来。
“常州那边的织户,手都巧的很,用上了好纱后,织成的土布比你目前卖的只好不坏。”杨邵文鼓起如簧之舌卖力推销,他拿起店里的一块布料做对比:“您看看,同是机纱织成的土布,您这匹布就有吊纱(部分经纱在织物张力过大)的毛病。我手里的这批布就没这方面的毛病。”
“确实,论手艺,还是你们那边的精熟。既然你们也开始用机纱织了,质量肯定是好上一些。”余老板是个内行人,也不介意杨邵文挑毛病。“你的价格怎么样?如果价格合适,你们这批货我都要了。”
“每匹3角5分!”
“这样啊,比我从西边进的货高了1分。”
“余老板,我们可是送货上门的。比你自己出去进货不知省了多少人力财力,这个帐余老板一定算得过来。”
余老板也明白对方的这个价合算,只是出于习惯的讨价还价罢了。最后余老板还是同意以这个价钱成交,只是在支付形式上双方有些争执。余老板的布店经营时间长,也有一定的规模,一向是布行的优质客户。他到批发商那里拿货,都有一定的赊款期,差不多是他售完这批布才会付给布行货款。
售布这么多天,杨邵文怕的就是这个。他的布行现在实在是没什么资本赊货,可有实力的布店大多都能享受到布行这方面的优惠,杨邵文要想打开市场,只能做些妥协。最后,杨邵文给余老板几个选择,立即付款,可以给9折优惠,一个月内付款,可以有9.5折优惠,一个月以上的,没有优惠。
余老板考虑到杨邵文的折扣力度不错,自己的疋头铺也不缺这点现金,果断选择了立即付款,并约定,以后他的疋头铺就由杨邵文的布行供货。
;




民国之纺织霸主 第三十六章 要搞“发明
将剩余的布匹销售一空,杨邵文也打算原地返回了。
在回来的路上,张毅有所不解:“东家,给余老板的这个折扣,加上我们付出的运输成本、厘金等,其实这笔买卖我们亏了。”
张毅虽然不清楚具体的运营成本,但大致的数字还是有谱的。给布店一定的现金折扣,这是出发前,布行就拟定的措施,以求尽快的回笼资金。只是他们将货运到如此远的地方,还要付出一成的现金折扣,这个买卖在他看来,肯定是亏了。
“亏肯定是亏的,但亏的不多,而且很有必要!布行现在很需要现金,为此损失点利润是可以接受的!”
杨邵文现在已经明白现金流对公司运营的重要xing,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优于公司对利润的追求。买卖做亏本了,或许还能维持一段时间,要是现金流枯竭了,公司立马坍塌。不过从成本考虑,行的越远,运输、人工、厘金等方面的开销越大,在西边这个方向上,仪山镇应该是布行能伸展到的最远地方了。
不管怎么说,杨氏布行驾船售布是个非常英明的举措!
虽然开拓市场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但附近大大小小的布店对杨邵文他们送货上门的服务还是非常欢迎的。这年头并不太平,出门在外从来就是个很有风险的事情,尤其是对这些做买卖的商人来说,被敲诈勒索是常有的事。如今,有了上门的货源,价格也不比自己采买贵,这省却了他们多少麻烦。
一个月的时间,在外头售布的船只售完布匹后都三三两两的回来了。带回来的还有2000多元的现金和7000多元的应收账款。这是很好的开始,这意味着布行起码下一个月的流动资金可以接得上了。
回来后,杨邵文也没再出去售布,而是将之完全交给了下面的员工。
布行一个月大约售出了3万匹布左右,略少于收布的规模。随着销售渠道的不断开拓与深化,他相信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销售成绩一定会有提升的空间。另外,在苏南周边地带建立几个集散仓库,售布的船队也可以进一步挖掘运输潜能。
按照杨邵文的估计,售布船队最后应该可以稳定在每月7万匹左右的销售规模。要是能达成如此规模,布行旗下的收布船队也就不用担心吃不饱了。
当然,前景虽然不错,但是还有个棘手的问题需要等杨邵文解决。那就是布行利润率的问题。
经过杨玉华的核算,布行目前的净利率极低,基本上是踩在了盈亏平衡点上。运输费、人工费、厘金、因现金折扣产生的财务费用等等,这些支出项目,将布行原本还算不菲的毛利侵吞无几。
这又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虽然,杨邵文有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对运营模式的悉心梳理后,他一定能榨出利润。但时间并不允许他慢慢来。股份公司是个新鲜事物,股东们对一大堆公司章程可能似懂非懂,但他们有一点是记得很清楚的,他们投了股金,每年就能得到一定的分红。如果到了年底,杨邵文告诉他们布行不赚钱甚至亏本了,股东们绝对不会答应。
他必须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杨邵文将突破口放在了纺织工具的改进上。本地手工纺织工具的落后,这是他很早就发现的问题,以前忙着做买卖没空去细细研究,如今要急着挖掘利润,他是要在这方面下苦工了。
在家中,他手拿一根鹅毛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他这是在机械制图。家中的毛笔实在不适合制图,附近也没铅笔出售,他只得自制了一根鹅毛笔代替。
杨邵文研究的对象,是飞梭和珍妮机,这两项引发英国纺织工业突飞猛进的技术。
要说起来,这应该是很简单的技术,人家已经发明一百多年了,发明人也不是什么大科学家,没道理他一个现代人做不出来。但想想是一回事,要做出来却是另一回事。杨邵文平时从不研究机械方面的知识,要他一下子制出这两个老古董也不是易事。
尤其是珍妮纺纱机,他只是听过发明人的故事。手摇纺车不小心被踢倒,哈格里夫斯看见被踢倒的纱锭仍旧能够运转后瞬间顿悟。原来纱锭也是可以竖着的,于是他便动手做了一台竖着八个纱锭的纺纱机,取名珍妮机,以后又制作了几十乃至上百纱锭的珍妮机,纺纱效率马上大幅提升。
干咧,纱锭竖着也可以纺,这个咱也顿悟了啊(这个也不需要他顿悟,杨邵文虽然不关心纺织业,但也知道现代的纱锭都是竖着的,),怎么这个珍妮机死活就是做不出来?
他结合了自己知道的一些简单机械原理,滑轮、皮带、杠杠、齿轮、轴承等机械结构都设想过,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三个方面的结构也设计了不少,但都不能凭此就纺出多锭的纱来。
画来画去,好像就是少了点什么。他从袁峄城处借来的几本西文书籍也没这方面的介绍。真是急得他抓耳挠腮,干着急。
杨玉华见大哥这几天关在家里,一个人涂涂画画,不由奇道:“哥哥,干嘛呢?”
“大哥在搞发明呢。发明个机器,一人就可以纺很多纱锭,纺纱可快了。玉华你自己也是个纺织户,看看大哥画的这个纺车有什么问题?”
“一人纺多个纱锭?”杨玉华有些不以为然:“那怎么成,纺纱是需要有人喂棉条的,多个纱锭,一个人可照顾不过来。”
是啊!要实现多纱锭纺纱,就需要将人工从喂棉工序中解放出来。这个要怎么实现呢?
珍妮纺纱机研究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结果,杨邵文将它暂且搁置,转而研究织布机的改进。
只要能研究出飞梭,将它安置在目前的木质织布机上,织布效率就会大幅提升。而他研究飞梭装置,倒是小有收获。
;




民国之纺织霸主 第三十七章 印染用布
将梭子装上一个小轮,再设计一条滑槽,滑槽两端按上弹簧。拉动与梭相连的滑轮,则滑轮转动将梭在滑槽中送出,以极快的速度来回穿行。
很简单的一个设计,却比目前的手投梭机方便了不少,织布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织成的布布幅宽度也增加不少
安装了飞梭的木织机,杨邵文将它取名为手拉机,以区别与传统的投梭机。
原理是解决了,杨邵文也画出了设计图。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飞梭实际制作出来,并将它安装在自家的木质织机上。
制成的手拉机有点小问题,杨邵文手艺不jing,制作出来的东西毛病不少。杨玉华用手拉机试着织布,经常出现各种状况而频繁停机,织布效率没见提升多少。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杨邵文准备将图纸送到宝山木工坊,让专业人士去制作,制成的手拉机一定能满足设计要求。
1...910111213...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