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民国之纺织霸主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我是百脑汇
袁宝山是昨天在南丫镇呆的晚了,便在自己女儿家留宿一宿。
看见老爷子在,杨邵文有些不好意思。“袁老早啊!清姨做饭手艺很不错,我这人脸皮厚,就经常过来解解馋!”
“呵呵,小清一个人在家也太孤单。她昨天就跟我说,有你们这些小辈叨唠,她反而更加开心!”袁宝山来南丫镇,一个目的也是想看看袁慧清。自己女儿原本就寡居多年,相依为命的外孙女前几天也离家出走,他对女儿实在担心。如今看到她照顾着三个小孩,家里热闹喧嚣的样子,袁宝山反而放心不少。
“邵文,看你模样,精神比昨天好了不少啊?”
“嗯,一觉睡醒,我又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当初研制出手拉机后,也遇到不少推广的困难,但我们还是想出了家庭代工制的解决办法。所以啊,只要研制的机器设备足够出色,总归是有办法推广下去的。”
袁宝山听了后,感觉欣慰。“是嘛。我跟你说这些,根本的还是想让你在研制过程中少走点弯路,可不是来打击你的。我昨天在你的工场里看你研制珍妮机,倒是对我有了点启发,说不得还真能研制出比较先进的纺纱设备。”
“噢!”杨邵文来了兴致,袁宝山是个言之有物的人,他说有谱的事情,一定有很大的可行性。
“我的想法是结合你的珍妮机的部分结构,来改造我们古代的大纺车。”
“大纺车?”
杨邵文没见过,也没听谁说过。经袁宝山的解释,这个大纺车是元朝皇庆二年(1313)王祯所撰的《农书》上记载的纺纱机具。根据书籍记载,大纺车的传动是通过一个大竹筒,采用龙带式传动相仿的集体传动。它纺纱的锭子很多,达三十二枚之巨,生产力相比单锭纺车有显著增加。不过它们主要是用来纺麻和纺丝的,却从来没有在棉纺织中运用过。
至于为什么没有将大纺车多锭的技术运用到棉纺织中,主要是纺麻、纺丝与纺棉的加工过程中的差异导致。
蚕丝是长而连续的纤维,制造过程中麻烦的步骤是缫丝,也就是把单丝从蚕茧中抽出,绕于小轴上。纺的工作就是把单丝加以捻绞,使之坚紧。蚕丝经过缫丝的过程后,纺起来相对容易。苧麻是半长纤维,治麻最费时的工作是绩,麻经过绩以后,纺起来也很容易。
纺棉花则不同。棉纤维短,平时都是缠绕在一起,纺棉之前要先将棉花搓成细长的棉条。纺时从棉条中抽出纤维,使之成为细匀的纱线,然后利用纺轮的旋转,使得纱线捻绞,最后再把纺成之纱绕于纱锭上。从棉条中慢慢抽出纱来,这是棉纺工序中的独特之点,为纺丝或是纺麻所无。因此,纺棉时如何放置棉条就是一个特殊的问题。
手摇纺车右手摇转纺轮,左手握棉条徐徐从纺锭旁移开,此时棉绪便被抽出引产。足踏纺车,纺工以足运轮,左手握棉条,右手抽绪并均捻。人的左手5个手指最多能夹4根棉条。因此,在我国古代技术典籍中,三锭四锭的纺车并不缺乏记载。可见,在我国的棉纺织历史中,“多锭”的概念也早已有之,只是纺车的锭数都无法突破人的手指的限制。
“我看你研制的珍妮机,无论是锭子或棉条都是通过置在框架两旁的一根横木集体运动的。如果把这个横木的装置改装在大纺车上,我觉得制出几十锭的棉纺大纺车也是可行的!”
理论上,要解决4锭以上棉纺纱机的棉条放置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造一支“大手”,代替纺工的左手,以便握拿4个以上的棉条。珍妮机上的横木装置就相当于这支“大手”,如果纺工左手握此横木,徐徐拉向左方,逐渐离开纱锭,就是代替人工抽绪的工作。
听了袁宝山的改造思路后,杨邵文哪里还坐得住,早饭也没顾得上吃,连忙拉着他到工场去研制棉纺大纺车。
杨邵文研制珍妮机的工场场地有些乱糟糟的。他为了研制能纺粗纱的多锭纺纱机,尝试了许多机械构件,只是都不太成功,许多工件被他摆放的到处都是,他也没顾得去整理。
袁宝山眼尖,发现了几根圆柱形木质零件,问杨邵文有什么用的。
“这是罗拉装置,英文roller的翻译语。”(罗拉纺纱,由怀特与保罗发明,是现代纺纱机械的重要组成结构。其出现的年月还在珍妮纺纱之前,只是当时并没引起太大的反响。)
罗拉纺纱,这是杨邵文这段时间研究的一个课题。他听人介绍,上海那边的机器纺纱机大都有这种装置。杨邵文根据别人的模糊解释,而英文roller差不多就是“辊”的意思。自己稍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它的机理。他让工匠打造了一套木质罗拉装置,希望能用在手工纺纱机中。只是木质结构实在不敷使用,钢铁结构又很不经济,慢慢也放弃了这套结构。
袁宝山也是个出色的匠人,听杨邵文一解释,也就明白了原理。
“我改造大纺车的思路是模仿手摇单锭棉纺车的纺纱动作制成。这罗拉纺纱的原理应该是与足踏棉纺车的动作相同。前后两对罗拉正相当于纺工左右双手的手指。中国纺工靠双手的距离来抽绪。在罗拉纺机中棉纱由每对罗拉之间的夹缝中通过,形同两指夹值棉条,前后两对罗拉的旋转速度不同,因而将棉绪抽长。”
“是的,确实就是这么个原理!”
杨邵文见袁宝山若有所思的模样,知道他又在考虑这种方案的可行性了。“袁老,咱们还是继续研究大纺车吧,罗拉纺纱我已经放弃了!”
“为什么?以我的理解,这个罗拉纺织应该能更准确的控制拉伸倍数,纺成的纱线应该能更加均匀!”
“它能纺出更好的纱是肯定的。只是要制造出合格的铁制罗拉装置并非易事,我用木质结构又不能满足要求。这罗拉结构怕是不适合用在手工机具上的。”
听他如此解释,袁宝山也就没再说什么。他自己也知道机器的制造成本从来都是很敏感的因素。当下便也不再多说。
接下来的几天,杨邵文与袁宝山两人根据《农书》上对大纺车的记载,结合横木结构,研制适用与棉纺的多锭大纺车。





民国之纺织霸主 第五十四章 风暴来了
五天后,杨氏布业公司的机械部工场摆放了三台大纺车。
三台大纺车分别能带动32锭,64锭和120锭。其中32锭的大纺车需要2人操作,其中一人摇动纺轮,一人负责移动横木来拉伸抽长棉条;64锭的则有两条横木,需要三人操作,其中两个人负责拉伸棉条;120锭的有三条横木,总共需4人合作操作。
杨邵文和袁氏父子三人共同参与研究,短短几天便研制出了能够棉纺的大纺车,几人对目前的成果都挺满意。目前,120锭的规模差不多已经是大纺车的极限了,再增加纺锭的话,一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带动纺轮。而且,120锭的大纺车长约60尺左右,将近20米的长度,已经很占地方,再大,连摆放都会有问题。
卢佟海也在工场,看着几台制造完好的棉纺大纺车,不由啧啧称奇:“这就是你们研制的棉纺大纺车啊,虽然个大,看起来倒也挺简单的。没想到用于纺麻纺丝的大纺车,稍微一改进就能用来纺棉了!”
他生在江南,以前倒是看到过有手工工场用大纺车来纺麻纺丝,却不知它还能用来纺棉纱。
他奇道:“也就是加了条横木,不复杂啊,怎么以前就没人去往这方面研究呢?”
杨邵文答道:“应该是研制的动力不足吧!”
这棉纺大纺车需要多人协作,很明显不适用与家庭副业使用。使用受到局限,大家也就没了往这方面研究的心思。
袁宝山道:“一般的农家倒是不会用这大机器的,不过邵文如果用它来开棉纺手工工场,还是有可为之处的。”
“开手工工场?”卢佟海还不知道杨邵文有这个打算,“这些机器效率怎么样?如今的机纱便宜的很,质量也比土纱要好许多,这大纺车如果没有点大能耐,手工工场也不一定能盈利。”
“我是有开手工工场的意向,能不能成,当然还是看这几台机器的表现!目前的情况来看,确实还有点勉强。”
这三台机子,效率最高的当然是那台120锭大纺车。它每天运转十个小时,大约能产八斤纱,平均每人每天2斤。比起原来的单锭手摇纺车,效率大约是它的8倍左右,当然是有了巨大的进步,只是在机纱面前,却还是竞争力有些不足。
目前的机器纺车,用的都是环锭纺纱的技术,效率则是手摇纺车的30—50倍之间。(比较而言,动力织布的效率大约是原来投梭机的7、8倍左右。在洋纱洋布的竞争面前,土纱的生存环境要艰难的多,土布倒还有一搏之力。)
杨氏布业目前购入的机纱,单价在每斤3角5分。如果运用120锭的大纺车,那每人每天能创造7角的产值,一个月就是21元。每月纺60斤棉纱,大约需要180斤的籽棉,棉花费用就是13元。剩下的8元收入,要分摊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要负担朝廷的税费、厘金、运输等,还要负担轧棉、弹棉、纺纱等工序的人工费用。最后留给工场的利润相当有限。
一番换算下来,杨邵文不由感叹道:“如果产品仅供本地消费的话,这棉纺手工工场还是开得起来的,就是可能赚不到什么钱!”
棉纺大纺车已经是很大的技术进步了,连它都生存艰难,也难怪棉纺工场会在苏南绝迹。只能说,机纱的竞争力在土纱面前实在是太强大了。
卢佟海问道:“大纺车纺的纱,质量比起机纱怎么样?”
“当然是有所不如的,起码大纺车纺纱的工序就不如机纱那么讲究细致。机纱的棉结质要少得多,运用罗拉牵伸织出的纱线也更加均匀。不过比起原来手摇纺的土纱,质量倒是并不差,用来织土布是没什么问题的。”
卢佟海自己估量的结果也是差不多。尽管大纺车比手摇纺车效率提升明显,但手工工场的盈利前景却并不明朗。不过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棉纺工场的前景,比起杨邵文又要乐观不少。
“邵文,你有没有注意到这几年棉花和机纱市场价格的变化情况?”
杨邵文眼光望向他,想听他的解释。
卢佟海说道:“以我的观察和判断,本地棉花的价格是在下降中的,每担籽棉的价格几年前还有8元多的价格,目前只有每担7元左右,而且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还会继续下降!”
“嗯,你这个判断是没错的!”杨邵文也点头同意。如今进口的机纱大量涌入,本地棉花的出路越来越不好,价格的走低是一个长期趋势。
“另外,进口机纱的价格这几年也在缓慢的上升中。前几年,洋纱进入上海的价格每担最低时只有17两关银,今年已经升到20两左右了!虽然我不知道原因,但这个趋势这几年是存在的。”
杨邵文听说洋纱的到岸价最低时只有每担17两关银,不禁感到有些心惊肉跳。每担17两,差不多就是每百斤23元左右,1斤机纱大约需要3斤籽棉,这样一算,那就和几年前本地的棉花价格差不多持平了。怪不得土纱会处境如此艰难。
“开棉纺工场的事情,我还是要再考虑考虑!”
杨邵文一时间也不敢妄下决定。虽然市场上有花贱纱贵的这种趋势,他也不敢将希望完全放在这个上面。说到底,还是手工棉纺工场的利润空间太小,让他缺少了点底气。
要是能有个办法,将家庭副业的模式与手工大工场的形态想结合就好了。既能吸收家庭副业灵活机动,人工成本低廉的优点,又能兼有手工工场能利用先进机器设备,协作生产的优势。这样一来,土纱的生存环境就会宽松许多。
杨邵文并没有将大纺车贸然推出,棉纺手工工场的计划也被他暂时搁置。
他需要时间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
不过一条消息传来,让他寻找商业模式的努力只能暂时放下。
新土布的价格在陡然暴增的数量面前终于顶不住了,开始出现了松动,随后,就呈现一种雪崩的架势。进而,引发了一场遍及整个苏南的土布骚动。
原先就有预计的这场风暴终于来临!
尽管杨邵文已经事先有所准备,但他还是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马虎。




民国之纺织霸主 第五十五章 骚乱
新土布质量更好,布幅更宽,一经推出后深受苏南本地百姓的喜欢。但新土布的量增加的实在是过**猛了,在将旧土布留下的市场空白侵蚀的差不多后,许多布店的新土布不免出现了滞销的情况。
随着手中库存的增加,不少布店开始纷纷将新土布的零售价做了调整,调整幅度也都不大,大约是每匹调低2到3分左右。布店对新土布还是长期看好的,也不想削价太狠让自己蒙受损失。但那些新成立的经营新土布收购与分销的布业公司却是对此异常敏感。
这些公司都看到了新土布的巨大利益。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货源,签下更多的代工户,这些公司布行相互间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代工费在相互抬价下也都涨的不低。再加上扩张过于激进的缘故,内部管理水平低下,利润被大幅侵蚀。可以说,在疯狂的扩张下,它们的现金流其实都是绷得非常紧的。也因此,它们对价格都异常敏感,新土布价格每下调一两分,都能直接挑动它们的神经,都有可能崩断它们脆弱的现金流。
价格一调低,为了保持现金流的稳定。这些公司又转而向市场抛售更多的库存,以求尽量回笼资金。不是没人想到这样做的可怕后果,但每个人都存有侥幸心理,都认为只要自己的手脚够快,最后的倒霉蛋肯定不会是自己。
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干,于是市场上待售的新土布更多,价格下降的更快。于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就出现了。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新土布的零售价从每匹5角6分,直降到4角3分的水平。
这真是个要命的价格!这个价格已经踩到了杨氏布业公司的盈亏平衡点上。杨氏布业公司尚欠如此,那些管理水平更差,代工费给的更高的布业公司和布行怎么可能承受的住?
这个后果是灾难性的!不仅仅是大批新成立的布行和布业公司倒闭,那些签了代工合同的农户们要么被拖欠代工费,要么被强行解约,更多的人是守着自己织成的布匹却是再也等不到布业公司的人来收布。自己的辛苦劳动得不到回报,农民们当然会愤怒。
渐渐的,苏南本地不少地方陆陆续续都出现了一些骚乱,他们有的殴打布业公司的办事员,有的捣毁运货的船队,有的砸公司的招牌,还有的去官府告状,一时间显得有些混乱。
其实,机纱与手拉机一经引入,就会侵蚀相当一部分人的劳动机会,矛盾就已经积累。之所以骚乱到现在才出现,主要是本地纺织户虽然不能再纺土纱织旧土布,但很多布行或布业公司都在积极拾掇他们签订家庭代工合约。能加入赚钱更多的代工模式,他们当然没什么不满。只是在如今加入代工户无望,甚至还要被踢出去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冲突才被释放出来。
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府内,两江总督张之洞召集江苏和苏南本地的地方官员了解事情经过,并商量对策。眼看已经有出现民乱的苗头,这就不由得不引起官府的注意了。
张之洞是光绪二十年署理的两江总督,原本今年这个时候他是要准备回湖广了,可眼下遇到这种事情,不由得他暂缓自己的行程。
江苏巡抚奎俊正在他面前,详细介绍这次事情的来龙去脉。张之洞是个洋务派,任两江总督的这几年,主要精力放在江苏本地的新式教育和编练自强军上。工业方面,今年年初,他派陆润痒经理苏州商务局,丁立瀛经理镇江商务局,张謇经理通州商务局,让他们在本地开办现代机器纺织厂。和以前一样,他的目光还是放在大机器大工业上,对地方农村土布行业的变化了解不多。
就是江苏省府官员平时对乡村农副经济的关心也是有限的很,江苏巡抚也是因为这次苏南各地都不约而同出现骚乱的迹象,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知道总督大人这次召集他们,肯定会垂询事情的经过,因而在来之前了解过一番事情的经过。
“启禀督宪大人,这次苏南民间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动荡,全是因为引入手拉机与机纱的缘故!”
“机纱?苏南最近才引入机纱?”
张之洞有些奇怪,在他管辖的湖广等地,机纱早已大行其道,他建立湖北织布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看到了机纱的广大市场。
奎俊答道:“是的,因为机纱相对土纱优势明显,苏南纺织户众多,地方上的官员怕贸然引入机纱会导致本地许多纺织户无事可干,再加上一些布行害怕布匹增多引起价格暴跌。因此,前些年在地方官府和本地布业商会的努力下,机纱在苏南并无多少机会。”
“嗯,这也是稳妥之策!”
张之洞微微点头,颇有赞同之策。湖广的江汉平原就是个产棉大区,历来是棉制品的重要输出地,其中荆州土布就在湖广四川一带非常有名。机纱大举入侵后,也引起过当地的一些动荡。如果当时有商会的力量做些应对之策做些缓冲,结果也会好很多。好在当地的纺织户毕竟不如苏南一带众多,农民们虽然有些不满,却也没弄出什么大动静。
“不过现在看来,苏南本地的土纱还是被机纱给替代了?”
张之洞自己就办过现代化的纺织厂,深知机纱的巨大优势。
“是的,机纱比起土纱优势太大,非人力所能阻止。”奎俊徐徐回道,“尤其是今年以来,在常州府的武进县民间,开始采用一种改良了投梭装置的手拉机织布,配合原料采用机纱以及新型的家庭代工模式,无论是农户还是商家都获利甚巨。在厚利的引诱下,大批商人富贾投身其中,使得土布数量暴增,从而引得了价格的崩塌。”
见督宪大人对手拉机与家庭代工模式有兴趣,奎俊又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作了些解释:“这都是武进县一个叫联合布业公司的商行推广起来的。手拉机是引用了英吉利的飞梭装置,织布效率能提升一倍有余,布幅增加一半,织成的新土布问世后很受欢迎……”
因为是匆匆了解的情况,奎俊也不可能查的非常仔细。底下的人见这个联合布业到处扩张,势头汹涌,非常惹眼,似乎又是最早推广手拉机和家庭代工的,便将联合布业当做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常州知府也在被召见的行列,闻听这股动荡是由自己治下的商户引起的,不免有些惴惴不安,生怕总督和巡抚大人迁怒于己。
“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就知道给朝廷添麻烦,应该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以示惩戒!”
底下的不少地方官员已经开始骂骂咧咧,喊着要对这些兴风作浪的商人来一顿杀威棒了。只是看着总督大人低眉不语、迟迟没有表态的样子,才不敢表现的太过。
“手拉机……家庭代工,嗯,还是很有想法的嘛!”张之洞对这个联合布业公司倒是表现了一定的兴趣。
苏州知府劝道:“督宪大人,万万不可对这些商贾过于宽厚。他们有利可图时,纷纷抢着与农户签订代工合同。情势一有不对,马上就把这些农户给抛弃了,弄得民怨沸腾,留下个烂摊子让官府给他们擦屁股,真是岂有此理!”
无锡知府也是主张对商户采取强硬措施,他说道:“是啊,这些布行或是什么布业公司,有利时对织户漫天开价,无利是将他们弃如草芥,实在不是地方之福,应该给以惩戒!尤其是那个始作俑者的联合布业,规模最大,底下闹事的农户最多,更应给与重拳严惩。”
还有很多官员让总督府下令,取缔手拉机和家庭代工模式,甚至机纱也要驱逐出去,一切都重回原样,重新用土纱织造旧土布。不这样,不足以保证本地农户的做工机会。




民国之纺织霸主 第五十六章 杀威棒
张之洞浸淫官场多年,知道底下这些官员的态度不会那么单纯,少不得是收了一些被侵害利益的商家的孝敬,特地打压这些冒头的布业公司和布行。
他没在这个问题上多纠缠,而是问起了解决之道。
“苏南本地不是有许多的布业行会吗,怎么这次都没发挥什么作用?就这么任凭布匹的价格一直往下掉?”
他听奎俊的介绍,地方上的布业公会应该很有些影响力的,为什么没有对布匹价格做一些调控。
“启禀督宪大人!”常州知府回答道:“就下官所了解的情况,地方上的布业商会,掌事的都是些原来的传统布商。在眼前的这股新土布风潮下,许多老布行反应不及,手中掌握的新土布货源相当有限。而手中掌握货源的新布商,很多在本地的商会中又没有发言权。所以,商会的力量在这次跌价风波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新势力没权,老势力又无力,各地的布业公会就变得有些名存实亡。
张之洞沉吟片刻,说道:“当下的困难,主要是布价不稳,这些布业公司难以生存,付不出给代工户的加工费用,进而引发了部分地方的骚乱。江南地区民风温和,只要农户们有工可做,有工钱可难,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
听总督大人的语气,似乎并无取缔新土布的意思。底下的官员也只得点头应允,转而表示赞同:“确实,维持布价的稳定是第一要务!”
苏州知府有些疑义:“引用机纱和手拉机后,效率提升很快,但也同样的,会闲置许多的劳动力。就是布价最后稳定,也难以消化骤然多出来的这些剩余劳力。”
江苏巡抚奎俊倒是显得不太担心。
“我听别人介绍,这新土布比原来的旧土布竞争力强了很多。以前的旧土布因为用的是土纱,只能在苏南附近销售。而这种新土布,就是将售价稳定在5角左右的水平,那即使是售卖到北至山东南至江西,西至湖北,也还是有竞争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无需过于悲观,只要时间允许,本地农户还是有工可做的。”
1...1516171819...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