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民国之纺织霸主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我是百脑汇
闵靖远挥了挥手,豪气道:“好了,前面一点小误会就此揭过。我们现在来谈谈正事!”
根据总督府的指示,本地官府需要暂时调控新土布的产销,稳住布匹价格,直到新改选的公会能够发挥作用为止。目前,土布价格已经重新企稳,但4角8分的零售价还是有些偏低,许多布商都经营困难。要想把价格继续往上调整,就要进一步的调控新土布的产销。
只是度过一开始的危急状况后,想进一步调控产销,各地方利益就越来越不容易平衡了。本地官员当然都希望自己治下农民都有工可做,都希望本地分配到的份额越多越好。这就有了矛盾。
官府想做调控,自然少不了大商家的支持。尤其是目前的杨氏布业,隐然间已是苏南最大的布商,闵靖远想绕也绕不过。
“我们武进因为是最早引入手拉机和家庭代工的。即使前段时间压缩了不少产能,还是比以前的产量翻了一倍有余。我虽然做了争取,但实话实说,别的地方不会同意我们武进这么大份额的!”
闵靖远眼望着杨邵文,说道:“我想听听你有什么高见?”
杨氏布业在武进本地的产能就占了一半左右,这也直接关系到杨氏布业自己的利益,杨邵文当然会认真对待。
“最直接的当然是我们节制旗下代工户的产能!”
闵靖远有些失望,这条他也能想到。只是这多少会触及本地利益,算不上什么好点子。
杨邵文话锋一转:“不过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办法消化目前的产能的!”
他将公司代工户定在2万规模,当然是有他依据的。因为这种规模的产能,差不多刚好能被公司的销售通路所消化。
“闵大人,你们官府目前的协调也主要是在苏南本地。我们杨氏布业的销售通路最远已经铺到了湖北,我们的新土布也有这个竞争力。所以,多出来的产能我们会在外地消化掉,不会让你在同僚面前为难的。”
“那就好,那就好!”
闵靖远听后果然大感轻松,同时也对杨氏布业有些刮目相看。不声不响的,成立才一年多的杨氏布业已经发展出如斯势力,销售的触角竟然都伸到了湖北。更难能可贵的是,人家还不急不躁,不事张扬。很多人或许现在都还不知道,眼前的年轻人已经是苏南最大的布商了。
闵靖远收拾心情,说起了另一件事,那就是本地布业商会的改选。这也是他目前很关心的事情。他一个官员,实在是有些不耐烦去管这些商业调控的事,急着想脱手给商会去处理。
“你也知道,本地布业商会目前有些名不副实,急需有实力的商家在商会发挥作用。”
闵靖远看了看卢广胜,最后说道:“卢会长的意思,他想让你来当武进布业商会的会长!”
杨邵文有些错愕,他转头看向卢广胜,不知道这一贯看自己不怎么顺眼的老头是不是吃错药了。





民国之纺织霸主 第六十章 棉种差异
“小子,你看我干嘛?”
卢广胜回瞪他一眼,随即又有些生气的问道:“你这表情,是不是觉得我老人家把自家买卖都干得关门了,说话已经没分量了?”
“哼,你放心,或许我如今说话不如以前那么管用了,不过也还算有点影响力。你的杨氏布业实力也不错,如果有我的举荐,你这会长之职还是十拿九稳的。”
杨邵文连忙说不是。
“我只是有些好奇,不知晚辈怎么突然能入卢会长法眼了,一时间有点受宠若惊罢了。”
卢广胜沉默了一会儿,问道:“听说你在改良手工纺纱设备?”
“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了些成果,但还不算完全成熟。”
不仅是卢广胜,闵靖远和富弘毅也对此很有些兴趣。杨邵文于是便带领他们先将公司总部参观一番,随后进入机械部的工场。
在机械部的厂房内,几十个工匠正在忙碌着,袁峄城正在指挥着他们拆装设备。因为是刚新建不久的厂房,面积很大,几十个工匠放在里边显得有些空荡荡的。不过机械部很快就会又迎来一批新的匠师,到时候就会热闹不少。
新来的匠师主要是宝山木工坊的伙计。袁峄城来南丫镇的时间越来越久,自己生意无心料理,袁宝山年事已高又没这个精力,他便有心结束自家的买卖,全心全意投入到机械部的事业中。他自己就是杨氏布业公司的大股东,听财务部杨玉华透露的消息,今年公司业绩惊人,光是他手中的股份收益就是宝山木工坊的好几倍。这也是促使他结束宝山木工坊的重要原因。
杨邵文当然对此非常欢迎,他正好可以将公司机械部交给袁峄城负责。
袁峄城不怎么喜欢与人应酬,看见杨邵文带人来参观,随便上来打了个招呼,便与底下的工匠们继续工作。
富通钱庄的富弘毅啧啧称奇:“邵文老弟,看来你们杨氏布业今年果然是赚了不少钱的。这公司楼堂建的,很见气势啊,我看就是常州城内,也找不出这么气派的工场作坊!”
“呵呵,乡下地方,可不敢与常州府城内的大作坊相比。”
杨邵文本意肯定不是想出风头,低调赚钱从来就是他的最爱。他盖这些方方正正的砖石大楼,纯粹是为了图快省料,却没想到能把当地人给震了。在他眼里,本地很多明清风格的砖木结构江南民居,优雅隽永,雕梁画栋,那才是艺术,乃才是建筑之美。
闵靖远也说道:“这手拉机和家庭代工的风潮,热烘烘的搞了近一年时间。我看其他人也都只是赶了场热闹,唯独你们杨氏布业是挖到了真金白银的。”
杨邵文听了后不免有些患得患失。他还挺怕这个知县大人看他们杨氏布业活得滋润,给他们下派点捐税什么的。不过看这闵靖远的面相威严庄正,应该不像个贪官。他也只能这样自我安慰。
卢广胜的目光则已经集中到工场摆放的几台手工机具上,对着它们细细打量。
“这是搅车吧?”
卢广胜也算是个内行,似乎对许多机器并不陌生:“搅车,绳弦大弓,脚踏三锭纺车,这些都是元朝时期的黄道婆发展出来的一套机具,这几台大机器看着有些像纺麻纺丝用的大纺车?”
“不错,卢会长好眼力!”杨邵文给它们一一介绍起研制好的几样纺织机具来。
除了黄道婆系列外,还有各种型号的棉纺大纺车,改良手拉机,铁轮机等机具。杨邵文都毫无保留的给他们一一介绍。眼前的几位也算不上他的同行,他也不怕泄露秘密。更何况这些东西,关键还不在技术,而是在推广。
“你觉得这些东西有用?”闵靖远不怎么看好:“好多都是老祖宗的东西,他们不被重视总还是有原因的。”
闵靖远的意思,其实就是存在即合理。他虽然不像袁宝山那样,对农户们需要怎样的机具研究那么透彻,但他从哲理逻辑出发,也得出了与袁宝山相同的结论。
“时移世易,以前不行,不代表现在不行。”
杨邵文已经对这些手工机具慢慢树立了信心。虽然这些机具不适用于家庭副业使用,但在洋纱的威胁下,农户们生存越来越不易,农民们总该有动力为他们的传统或喜好做点让步吧。当然,为了推广的顺利,他还得在商业方式上多动点脑筋。
见他自信满满的样子,其他人也不便多做打击。随后他们又对能连续放经、卷布的改良手拉机,以及看起来颇为复杂的铁轮机做了一番评头论足。大家的意见也都差不多,虽然都对织布效率的提高比较赞赏,但同样的对这些机器的高昂制作成本颇有疑义。
“咦,这台怪模怪样的机器是什么,看起来也是纺纱用的!”
卢广胜指着一台珍妮机,眼睛有些发亮。
“这是珍妮机!”虽然珍妮机与杨邵文纺粗纱的需求不符,但他也没完全放弃它。能织细纱也不错,虽然市场不如土纱那么广,但细纱细布在中高档纺织市场也是有需求的。
“这就是珍妮机啊!”卢广胜有些概叹道。他以前就听说过珍妮机的鼎鼎大名,知道它是英吉利纺织革命的源头,只是还没亲眼见识过。如今一睹庐山真面目,大感不虚此行。
“怎么样,效果不错吧?”他看这台机器有八个纺锭,虽然不如大纺车多,但比起脚踏三锭纺车的效率应该是高不少的。
“目前来说,只能是个鸡肋!它纺不了粗纱,纺的细纱又非常容易断。我们做过几批测试,它纺出来的细纱强度太低,稍一用力拉就断,完全不能用来织布。按道理来说不应该啊,要是纱线如此易断,珍妮机不可能在英国得到发展的。”
这是杨邵文感到有些郁闷的地方,如果连纺出来的细纱也不能用,那这珍妮机是完全没用了。
卢广胜沉思片刻,说道:“如果我猜想的没错的话,应该是棉种的差异导致的。就我所知,泰西各国所用的棉花大多都是美棉。美棉是陆地棉种,而我们本地的棉花则是亚洲棉种。”
听他这一说,杨邵文就明白他所说八九不离十。南北战争时英国就是支持南方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种植园有他们需要的棉花。
“有什么不同吗?两者的差异能大到影响纺纱的加工工艺?”
杨邵文以前对棉种没什么研究,他见本地手工纺纱所用的棉花除了因为病虫害导致一些色泽上的差异外,并无其他分别,平时也就没怎么留意。
“是有这个可能的!”卢广胜因为洋纱凶猛的缘故,平时就有意的去了解泰西各国的纺织工业信息,如今也算是略有所得。
“陆地棉籽棉较大肥厚宽松,色精白而有光泽,手感柔软,棉絮细长。相比较而言,我们的亚洲棉棉籽紧密而小,色呆白光泽略逊,手感粗硬,棉絮粗而短。我听你说用相同的工具设备,却纺不出符合要求的细纱,就猜想是我们本地的棉花棉絮过短的缘故。当然,我也是从上海那边的书报上了解的,是不是真这样,我也不敢打包票。”
杨邵文觉得自己又多学了点行业知识,也算是解了自己一个不大不小的疑问。当即,便心悦诚服的回道:“卢会长分析的在理,一定是这样的了!晚辈多谢卢会长的指点。”




民国之纺织霸主 第六十一章 印度纱
杨邵文挺汗颜的。说起来,他的杨氏布业公司如今也算是个涉足纺织的生产、流通与销售的综合企业,可自己这个总经理对行业的了解,还不如卢广胜这个传统土布批发商人来得宽泛。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啊。
“卢会长似乎对泰西的纺织工业也颇有研究啊,这倒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卢广胜听了有些不爽:“我如此急哄哄的封杀你引入机纱,排斥新技术。在你眼里,我就是一个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对吧?”
杨邵文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没出言否认。
“我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些螳臂当车,只是为了农民们的生计不得不如此作为罢了。也不是我风格有多高,而是自己就是从他们当中走出来的,深知农民生活的不易。我们佟家,靠着佟海奶奶他们那一辈人的辛苦劳作,利用纺出来的一点点纱线手中才算是有了一点积蓄。正是利用这点**的积蓄,我才能做起广昌隆的事业。”
卢广胜随后又简单提了提自己开广昌隆的经历。杨邵文自己也是个创业者,深知其中的艰苦与不易,因此也听得非常有共鸣。
“佟海奶奶那一辈,每天纺纱织布虽然也很艰苦。但只要你肯吃苦肯钻研手艺,图个温饱总是可以的。如果能够省吃俭用,仔细过日子,还能省出点积蓄做起点小买卖。可以后几年却是越来越不行了,纱价布价连年下跌,农户们辛苦一整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更别说有积蓄了。光绪十六年的时候,机纱流入本地,情势更是危机,许多人连纺纱的营生都不能保证。这可怎么得了,我们这里人多地少,靠种地可养活不了自己,所以……”
那一次,卢广胜虽然顶住了机纱的进攻,但也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从那时开始,他便经常留意有关西人纺织工业的讯息,以研究应对之策。他的研究也吸引了本地一些有识之士的兴趣,其中富通钱庄的富弘毅就是其中一个,颇有洋务思维的闵靖远有时候也会一起加入探讨。
这时候的晚清朝廷搞洋务运动有了一段时间,这方面的信息虽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在开辟已有半个世纪的上海,许多报刊书籍上总归还是有些提及泰西纺织工业讯息的。只是只言片语的介绍毕竟是隔靴搔痒,只能看个外表轮廓却难及其里。自然,他们也没找到什么有用的应对策略。
卢广胜有些叹息道:“我们这一辈人是老了,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原本是寄望自己儿子,想让他去泰西考察留学,将人家的纺织工业看个明白。可这小子啊,就是不给我争气。我有时候还真是羡慕周恒源,儿子从曼彻斯特留学归来,学到了真本事。虽然做事急躁了点,但好歹也能给家里帮忙了。”
富弘毅劝道:“广胜,佟海现在挺好的,你就别再说他了!”
“好什么呀!他不孝是一定的。我让他去学纺织,他要当海军。我让他当海军吧,他给你打个大败仗,灰溜溜的跑回来。跑回来也不让你省心,整天就知道酗酒。然后呢,又去引机纱进来。你说,他干的那样是中我意的……”
看来,这老头对自己儿子还是余怒未消啊。
这时,久不言语的闵靖远说道:“杨邵文,我们现在对你的看法相比以前改变了许多。主要是听说你正在研究一些纺纱机具,看得出来,你对那些失业的纺织农户也不是无动于衷的,算得上有点担当。二来嘛,你短短一年多时间,便能白手起家做起如此大的买卖,足见你非常善于经营。我个人是非常希望看到你们公司在纺纱上也能有所作为的。如果你能担任本地布业商会会长,对武进的纺纱业有所作为,本知县更会一力支持。”
闵靖远三人都目光炯炯的看着杨邵文,眼神满含期许,看得他不禁有些心虚。他虽然有这方面的打算,不过也没绝对的把握一定能把手工纺纱业做起来。他不想打这个保票。
他没有马上答复他们,而是问道:“你们研究了洋纱洋布这么久,还有些其他的成果吗?多说与我听听。我发现自己虽然也算是入行近两年了,不知道的东西还是非常多。”
杨邵文这也是有感而发,乡下地方实在是闭塞了点,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交通与通讯极不方便的年代,想知道点什么信息都非常困难。既然眼前的几位对这方面有些研究,他当然不会放弃请教的机会。
富弘毅乐呵呵的说道“虽然我们几个没找到什么解决知道,但研究了几年,也还是有不少心得的。说给你听听又何妨,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随即,他又有些自得的问道:“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内的机纱大多都是从海外引进的,但你知道到底是从哪个地方进口的吗?”
这方面杨邵文没具体了解过,他按照常理推断道:“应该主要是英国吧,我们公司的机纱就是英资的老公茂洋行提供的。美国德国也该也有不少,他们几个都是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工业品大有剩余,有强烈的意愿想海外输出。嗯,甲午战争后,日本货应该也要进来了。”
“错!既不是英国,也不是德国美国,日本纱或许以后会有很多,但现在还不成气候。在我们国内,几乎全部的机纱都是来自印度,我们本地用的机纱大多都是印度纱!”
“印度纱?”
这个答案实在有些出乎杨邵文的预料。在他的印象里,或许会承认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工业实力,但从来没觉得印度也会压中国一头。机器纺织工业,在目前的满清算得上是个“高科技”行当了,总共就没有几个像样的纺织厂。而此时的印度竟然有了如此强大的竞争力,已经能够强大到反攻中国市场了?
这个现实有点让他受打击,实在有些难以想象满清竟然已经羸弱到如此不堪的境地了。
看杨邵文似乎有些不怎么相信,闵靖远进一步解释道:“没错的,就是印度纱。人家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有很多英资纺织厂的。我曾经看过一则外媒报道,说印度的机器纺织厂,有纱锭近400万枚,咱们大清国也不知道目前有没有超过10万枚。我们比起印度来,差距甚大,被人家的机纱打进门来也没什么奇怪的。”




民国之纺织霸主 第六十二章 四千万两
“为什么是印度纱?”
即使印度的工业比清国强大许多,但也不可能是英法德美等老牌列强的对手。为什么这些国家的棉纱没有赢得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呢?
“以我们的分析,印度纱能够在我们大清国大行其道有这么几个原因。”
卢广胜一一解释了他们了解到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分析。
英国是当今世界第一纺织大国,工业能力与生产技术都有足够的竞争力,英国本身在中国也有着最大的影响力。但英国纱最后还是不敌印度纱,根本的问题还是英国棉纱产品与中国棉纱市场并不匹配的结果。
各国纺织业的发展,都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各自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优势。
英国不是一个产棉国,为了保持自己的产品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它发展出的纺织品就是以用棉少而附加值更多的高支细纱布为主。而美国正好相反,因为自己就是产棉大国,它以出口耗棉较多的低支纱厚布最为有利。
国内的土布需要的就是低支厚纱。在这方面,印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印度本身是个植棉大国,与中国一样,种植的又都是亚洲棉棉种。因为原料相同,机纺的棉纱又都是10—12支的粗纱,与中国本土所需要的机纱非常契合。
美国的美棉纺粗纱当然也没问题,但相比于美国低支厚纱,印度纱又有着路途近,以及人工成本低的优势。而美国因为织布工业比印度发达,花旗布在华市场上也赢得了一席之地。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在十九世纪的末叶,中国棉货的进口市场主要被三大块所垄断:美国的粗布、英国的细布,印度的棉纱。
因为土布是中国消费的最大宗纺织商品,三者中,印度纱攫取了最丰厚的利益。
杨邵文觉得有些讽刺,英国人急哄哄的想让中国打开门户好倾销他的工业品,尤其是棉纺织品。他们总是幻想着,四亿人口的美丽大市场,只要每人的衣服需要增加一尺布料,就够全英国的纺织厂忙活好长一阵子。但最终,他们除了占有一部分富人的细布市场外,那个四亿人加一尺布的愿望并没有变成现实,最后还是靠着贩卖鸦片的勾当大赚了一笔。
老天给英国人开了一个玩笑。几十年后的今天,是殖民地印度替他们的宗主国实现了他们当年打开四亿人市场的梦想。好在印度是英国人的殖民地,大部分利益还是进入了英国人的腰包。要不然,英国人还真的要被活活气死。
这些产品、运输、原料、人工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促成了印度纱最终能够战胜其他列强的棉纱产品。
“这还不是全部,还有汇率方面的巨大影响。”
富弘毅补充道:“印度机纱这几年来的进口量增长的非常迅猛。它能将本土手工土纱彻底击败,除了机纱相对于土纱的效率优势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些年来银钱的兑换变化情况。总的一个趋势,就是银贱钱贵,使得印度纱的竞争力得到了大大加强。”
首先是工业品价格的持续大跌。从1873年开始,世界经济进入了持续将近22年的萧条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品价格大跌,而中国对外贸易采取银本位制,而银两又恰巧在这个时期不断贬值,来自金本位制欧美国家的进口品,跌价部分的优势因为银两贬值而被抵消,这些工业产品以银两计算的价格跌幅并不明显。而印度则不同,他与中国同样采取银本位制,工业产品的跌价优势并为被取消,这就使得印度纱相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为汇率而有了价格上的优势。
富弘毅做为内地的钱庄老板,可能不会将几十年来世界经济史研究的那么透彻。但他知道,来自印度的机纱进口价格这些年的变动情况。进口机纱的每担价格,从1875年的30多两,其后近20年持续下跌,间中虽然有一两次的小幅上扬,但到了1892年的时候跌到了不足17两,跌幅近半。而与此对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棉制品则没有这种幅度的跌幅。
另一个原因则是钱贵。这一点,富弘毅作为钱庄老板最是清楚不过。在1870年代的时候,一海关两大约能兑换1800文作用的铜钱,到了1890年代,则只能兑换1400文上下。中国的农村经济是铜钱经济圈的范畴,铜钱升值,意味着他们的购买力上升,这就使得印度纱相对于土纱有了更为强大的竞争力。
富弘毅在金融上的分析,让杨邵文觉得心里轻松不少。这让他明白,印度纱有如此优势,除了本身不俗的竞争力外,还有不少汇率上变动的加成原因。如果都是本身的竞争优势使然,土纱或许难有机会,但如果有汇率方面的加成原因,那就多了不少胜算。他虽然不能左右汇率变动,但也知道汇率的变化不会总是一个方向上的。这几年进口纱的标价就开始缓慢的升了,铜钱的价格也不可能总是处在升值中,铜钱要是再升值,一些地方政府就会看到利益而去铸造铜钱了。
卢广胜又问道:“杨小子,你知道我们每年从印度进口多少棉纱吗?”
杨邵文摇摇头,这些数据得从清国的海关汇总出来才会有准确的结果,他当然不会知道。以清廷那糟糕的经济管理水平,恐怕也是两眼一抹黑。
他有些怀疑道:“应该不少吧,卢会长难道知道?”
“具体数字我自然不知道,但我可以估算出来。”
1...1718192021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