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民国之纺织霸主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我是百脑汇
饭馆老板赵阿生站着不动,打定主意他不付钱绝不再给他酒。卢佟海有些烦躁,他站在桌旁,瞪视着赵阿生,强行克制着提起这个赵阿生暴打一顿的冲动,最后还是颓然一叹,气哼哼的坐下。
杨邵文给他解围:“小二,给东角落的那位朋友上酒。他的帐我给他付了!”
“客官,他欠了我们可有9元8角的酒钱呢?”
杨邵文也不废话,直接把钱付与老板,随后飘然离开。那赵阿生有些傻眼,素不相识的竟然有人会那么傻,给个酒鬼付那么大一笔酒钱。
他走在大街上没多久,那个卢佟海就提着一个酒壶追了上来。杨邵文也不感到意外,任谁遇到一个如自己这般冒着傻气的土豪,都会有几分好奇之心的。
“这位朋友,咱们素不相识,没道理这么帮我啊!”
卢佟海一走进身边,杨邵文就能闻到一股重重的酒气和身上的酸臭味,很显然,他是颓废有一段时间了。
“也没什么,就当是解危济困,给甲午海战的英雄帮点小忙!”杨邵文说得轻描淡写,倒把卢佟海给唬的一愣。
“英雄?这倒是新鲜!北洋水师战败后,窝囊废、胆小鬼、卖国贼之类的骂声我听了不少,被人当英雄的,那还真是第一次。”
“在战争中,士兵只要服从命令、不怯战,那就是尽了职责。进了职责的士兵,都是英雄!”这是杨邵文的真正想法,也是他帮助卢佟海的原因。“至于战败的责任,当然是由朝廷负责、由指挥官负责、由怯战的官兵负责,因为他们没尽到自己的职责。至于尽了职责的官兵,是没有责任的。”
“尽到自己的职责?你这话说得真好,要是朝廷能这么想,百姓能这么想就太好了!”
卢佟海对杨邵文好感大增,将酒壶递给杨邵文,想请他喝一口。杨邵文摇了摇头:“我不喝酒。你也别多喝了,借酒消愁也得有个度。”
卢佟海也不强求。“出来前,我从赵阿生那里打听到你是个收土布的商人,还以为你是要攀我们广昌隆布行的关系,这才卖好与我!”
他们家的广昌隆是县城最大的布行,老板卢广胜也是布业公会的会长。干武进土布买卖的,少不得要与他们家老爷子拉拉关系。
“那还真没有。我收的布,卖的都是恒源泰布行,他们那里3角1匹的价格敞开收购,我没什么好担心的。”
“没有就好,因为我实在没什么可帮助你的。我家老头子跟我闹翻,就差被逐出家门了!”
听他的介绍,卢广胜原本希望自己儿子出去学纺织的,可生性叛逆的他最后读了个马尾船政学堂学海事,直到被分配到北洋水师后,才告诉卢广胜实情,卢广胜气得够呛。
过了些年,卢广胜差不多已经接受了他干海军的事实。可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尽没,民间议论汹汹、群情激奋,都骂水师官兵是卖国贼是窝囊废。卢广胜是个有羞耻感的人也很在乎自己的名声,卢佟海打了败仗灰头土脸回到老家,让他感觉非常丢脸。他甚至能感觉到同行们在背后指指点点,议论他那个窝囊废的儿子。在加上卢佟海整日酗酒消愁,更是让卢广胜不喜,非常干脆的断了他的钱财。
“我家那老头子,恨不得我死在黄海,免得回来给他丢人。”
卢佟海在县城人见人厌,狗见狗嫌。突然间遇到个能理解自己的人,倍感亲热,又见杨邵文谈吐不俗,便舔着脸要到他家去叨唠几日。杨邵文也是个爱结交朋友的人,并不拒绝。
回到在杨浦村的家里,几个在外忙碌的弟弟妹妹也都刚回来不久。大伙辛苦多日,杨邵文特地给他们明日放了一天假期,也算是陪幼妹香香。
“哼,你们还知道回来!”
小香香很生气,大家将她丢在家里,只顾着在外做买卖,大半个月也不见回来看她一次,她早就有意见了。不过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几个哥哥姐姐如今身价颇丰,再给她准备了一堆好玩的好吃的东西后,转眼间就被哄得眉开眼笑。
“哇,好可爱的小姑娘!”卢佟海看到漂亮可人的香香,也是非常喜爱,只是他双手空空没什么礼物,这让他有些尴尬。
小香香也不认生,甜甜的叫了一声叔叔,喜得卢佟海抱着她一阵稀罕。只是他身上的味道实在不怎么样,熏得杨玉香直皱眉。卢佟海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打来水将自己好好梳洗一番,整理自己的个人形象。
杨邵文看着刮干净胡须的卢佟海,感觉年轻了许多,也就二十多岁的年纪,脸色虽然还是原来一般的黝黑,但看着多了一份阳刚之美。
“我看你出手大方,还以为你是个颇有实力的商人呢。现在看来是我想岔了。”卢佟海看杨邵文家中颇为简陋,听他说起自己的生意也就是河边的两条小船。对杨邵文为他支付10元的酒钱有了另一番的感受。
杨邵文很看得起自己,成为一个有实力的商人,这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太有难度的事情。他将自己准备招收人手,扩大规模的事情说与卢佟海知晓。
“很快,我就会有15跳船,每年收个10万匹土布不成问题。虽说与县城的那些大布行不可同日而语,但比起一般的京广货店,那是遥遥领先了。”
“你要招人?”卢佟海心中一动,若有所思。
“怎么,难道你还有意思来我这里当伙计?”
“确实有这个想法。”见杨邵文不怎么相信的样子,他道:“没什么奇怪的。北洋水师没了,朝廷也没什么能力再办海军,我以后不打算再干海军了。老爷子又断了我的收入,我总得养活自己吧?杨兄弟,我看你人还不错,哥哥以后就跟着你讨生活了!”
“不仅是我,我还打算多介绍几个兄弟过来。甲午海战后,朝廷也不怎么管我们了。我与许多兄弟不少都还有联系,兄弟们大多走的走,散的散。那些有官职的,倒不愁去处。许多底层的水手境况就不太好,那些落下伤病的,就更是凄惨。我听你说起来,似乎买卖做的不错,你的为人我也很喜欢,就想着叫些兄弟一起投奔你。”
让北洋水师的水手来我这里,这是不是太大材小用了?不过一想到如果他们能来,自己的小小商船队,不就成了一只小海军了。
这挺酷的。杨邵文怦然心动!
;





民国之纺织霸主 第二十五章 更上层楼
“我同意了!”
杨邵文稍作犹豫后,便做了决定。得承认,这当中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骚包心里作祟,一想到自己的船队都是由海军水手操纵的,那种虚荣感一瞬间油然而生。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理性考虑。听卢佟海的介绍,他自己是广乙舰的驾驶二副,他的那些没出路的兄弟则大多是些底层水手。这些水手虽然不像他卢佟海一般毕业于马尾船政,但大多都还有些文化的,干海军的人也要比一般人眼界开阔。如果这些人能来的话,相当于杨邵文的事业立即储备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杨邵文也提了些自己的要求:“我这里是做买卖的。我的计划,是每条船各配一个操舟的和一个行商的。如果你的兄弟对这些事情不敢兴趣的,也不用强求。另外,我的船快到位了,我希望他们能十天内到达武进。那些离这里太远的,就不必邀请了!”
卢佟海欣然同意,最后询问杨邵文的薪资情况。杨邵文许诺,操船工每月5元,行商的每月3元固定工钱外加一成的提成。这个价钱很高了,杨玉华在桌子底下一个劲的踢他,提醒他工钱给的太高。杨邵文当然知道这些,要是在当地请些普通的伙计绝不需要这么高的薪水,但他将这些人当未来的储备干部培养,就绝不会在薪资上过于苛刻。
卢佟海松了口气,彻底放下心来。海军的薪水,相比一般人还是要高出不少。他的那些兄弟之所以很多衣食无着,很大原因就是不如他们在北洋水师当差的薪水高,不太愿意低就的缘故。杨邵文给的薪资与这些人当海军时相差无几,卢佟海觉得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过来的。
十天后,杨邵文的船只到位。卢佟海的那些水师兄弟也陆陆续续来到杨浦村。一共来了18人,他们有的原来是管轮的,有的是管旗的,有的管鱼雷,有的负责升火,有的负责管油,更多的还是一些各等级水手。但现在,他们都会有一个新的名字,杨记花纱布店的伙计。
除了这些人,杨邵文也在本地招了10多个年轻人。因为工钱订的高,他选的这批人素质也都很不错,不仅年轻力壮,而且头脑灵活,有一定文化基础。在苏南,找些能识字的年轻人不算难事。
杨邵文特地找些本地人,一来是为乡邻创造就业机会,二来也是与卢佟海的人做个平衡。现在的人都喜欢结个帮帮派派,自己底下的伙计要是都来自水师,那他这个东家就容易被架空了。
杨邵文给底下的伙计做分配。本地帮的14人与水师帮的16人,共同运营15条船。基本上,每一条船上都是一个水师帮和一个本地帮的搭配,希望能起一个互相帮忙互相监督的作用。
水师帮另外留下的两人,因为在战斗都受过伤,腿脚有些不便,杨邵文安排他们在“员工之家”服务,干些后勤工作。手下的伙计好多都是外地人,虽然食宿大部分时间也都可以在船上解决,但无论如何也该给他们在陆地安一个落脚点。
杨邵文开始在杨浦村修建这座“员工之家”,说起来也就是后世的集体宿舍类型,一座二百平方大小的砖木结构房子。建成后,差不多就是杨浦村的标志性建筑了。手下的伙计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跑船收布,杨邵文也不会让这所大房子空着。白天时间,它将会是杨浦小学的学堂。
杨浦小学,村里原来是没有小学的,这是杨邵文打算要开的一个义学。杨浦村离最近的乡村都有五六里的路程,小孩子上学不方便,村民们也没什么心思送自己的小孩接受些启蒙教育。整个杨浦村,也就是杨邵文一家的小孩因为家学的关系有文化知识,其他村民们的小孩大一点的帮着家里干活,小一点的就在外面疯玩。杨邵文觉得自己有些能力了,便想着要给乡邻一些回报,便打算开个义学,让杨浦村的小孩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也可以把邵明、邵宽以及香香都送到学堂读书。邵明、邵宽在外历练一段时间也够了,杨邵文可没打算让他们长久的跑船做买卖。学堂自然是以新式教育为主,村民们送自己孩子进学堂所图的也是让他们接受些基础教育,倒没有考科举入仕的心思,更何况又不用花钱,村民们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
至于教师人选,主要还是那两个管后勤的伙计负责。他们虽然文化水平也不高,但胜在见识广博,教些幼童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是问题。偶偶,杨邵文和卢佟海这两个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也会给孩子们上上课。
杨邵文自己则是专门做管理工作了。与他一起升任管理层的,还有卢佟海和杨玉华两人。其中,卢佟海负责进花售布工作,杨玉华则负责管账。
就这样忙忙碌碌一个月时间,杨氏花纱布店正式由一个流动小商店,进化成为一家初具雏形的小企业。底下员工总数35人,资产有船只15条,员工住房1处,流动资金若干,经营业绩未知。
一下子,自己的事业猛烈扩大好几倍,杨邵文对此也没有特别庆祝。他只是简简单单地将杨记花纱布店的名字升格为杨记花纱布行,接着便将初步熟悉了业务的伙计们赶着下去赚钱了。
“大哥,这段时间花钱很凶,咱们手中的资金可是不多了!”
在家中,杨玉华看着账簿中的数字非常忧愁。一番大折腾,总算是把杨氏花纱布行给撑起来了,但账上的钱也用的差不多了。他们原来辛苦半年赚到的500块钱,在投给船队启动资金,并筹建一座“员工之家”后,如今只剩下个位数的资金。
今天就是月底了,她很担心伙计们带回来坏消息。要知道,如今光是给员工的工钱,每月起码要200元以上的支出,她很怕到时候买卖情况不好,她拿不出钱给大家发工钱。虽然自己也做过一段时间买卖,知道赔本的机会不大,但她就是这么担心。
“不用太发愁,我们都做了好几个月了,对这行买卖还能没有信心吗?”杨邵文轻声安慰妹妹。不过他心里也不能完全踏实,一下子要负责这么多人的吃喝,有压力那也是难免的。
晚上盏灯时分,各条船伙计纷纷回到杨浦村报账。回来的伙计,有的兴奋,有的欢快,也有的忧愁。但总的来说,还是高兴的居多。
杨玉华用最快的时间,将各条船报上来的账目一一核对。
“总共15条船,成绩最好的毛利为65元,最低的为22元,平均每条船33元。我们杨记花纱布行第一个月毛利总计495元,扣除各项费用,总盈利190元!”
随着杨玉华手中的算盘巴拉完毕,杨记花纱布行的当月经营情况也算了出来。业绩最好的主要是那两条老船,其他的新船大多是在30元上下的业绩,个别成绩差的20元多点。总计下来,杨记花纱布行共收布1.65万匹。所赚回的毛利,不仅足够支付员工们不菲的工钱,也有了每月近200元的净利润。
杨邵文的事业稳稳的更上层楼。
;




民国之纺织霸主 第二十六章 机纱西来
第一个月能顺利盈利,杨邵文的三十多个员工也大松一口气。
他们来到杨氏花纱布行,大多是看在那颇为丰厚的工钱份上。但来到杨浦村,看到杨邵文布行的场面后,都不禁心中打鼓。对杨邵文的实力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害怕拿不到工钱。布行如今开局顺利,那就意味着他们在杨记花纱布行的饭碗那是端稳了。
“邵文,实在想不到啊,这区区几条船,就能有如此收益!”这一个月都在给船队进棉花售土布的卢佟海对杨邵文的布行拥有如此大的潜力,显然非常惊讶。他虽然不怎么关心家里的生意,但好歹是在布行长大的,这一行的基本情况多多少少都有了解。
他们家的广昌隆布行,一年收80万匹土布,是武进县同行中的翘楚。而杨邵文的小布行以第一个月的经营情况估计,一年收个20万匹布完全有可能。要知道,杨邵文的小布行才刚刚建立,而他们家的广昌隆那是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结果。而且,因为广昌隆做的是土布批发生意,每匹布大约只赚个2分钱,还不如杨邵文的买卖利润率高。
卢佟海对杨邵文的经商能力刮目相看。无论如何,杨邵文在武进县的土布买卖上,算得上是一个商业奇才了。他知道,杨氏花纱布行之所以这般成功,一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二是杨邵文在这个商业模式下的精耕细作。包括开辟新客户时的促销、新船路线的合理规划、织布生产情况的合理掌握以及布纱分工措施的推广等,这些内容,杨邵文在培训新员工时都给他们讲过的,当时底下的员工还没太大的感觉,也就是姑且一听罢了。直到他们正在下乡去收布了,才知道这些措施特别的有针对性。
“邵文,这么看来,我们以后的交易量还会增加不少。或许我应该到花号那里要点进货的折扣了,我们的布业也不能只售给恒源泰一家,这布一多,他们一家短时间内也拿不出多资金收购。”
“没问题,你的工作你自己安排!”杨邵文又补充一句:“你们家广昌隆不是全城最大的布行吗,收我们这点土布应该不成问题。”
“才不会去求我们家那老头子!”卢佟海有些赌气的回道。“当然,他要是求我售布,那就另当别论。老头子不通事理,我这个做儿子的也没必要跟着犯浑!”
杨邵文摇摇头,对他们的父子关系实在有些挠头,两父子搞得跟仇人似的。他估摸着,什么时候给他们说和说和,总得让他们两父子解了心结才好。
“邵文,我真要好好谢谢你。在你这里,活不错,赚得也多。现在看来,我们这些残兵败将总算是解决了生计问题。”
“呵呵,其他人或许是。你这个大布行的少爷却是犯不着要在我这里讨吃喝,你就甭矫情了!”
“别总将我当广昌隆的少爷。我早被家里人赶出来了,现在就是你杨邵文的伙计,一心一意在你杨老板这儿谋碗饭吃。”卢佟海表情严肃的纠正杨邵文的话,似乎真把自己当做杨氏花纱布行的伙计了。
卢佟海随即又向杨邵文提起扩大规模的事情。他还有一些远在直隶的兄弟境况不怎么好,杨邵文这里不错,他很想再介绍些人过来。
“不行了!”
杨邵文自己也有些遗憾:“市场空间是有限的。咱们这个买卖,看准的就是那些售布不便的织户。那些半天路程内就有收布点的地方,我们插不进,收布点在一天路程内的,我们要争取起来困难也都不小。目前的15条船,基本上把这附近能争取的织户都覆盖了。”
卢佟海有些失望,有些不甘。他提到向周边市县扩张的提议,杨邵文考虑一番后也暂时没采纳。一来外地人手地不熟,不敢贸然进去,二来,外地市县不如武进这般水路发达,他们的买卖潜力有限。
“其实,也不是一点可能都没有!”
“噢!”卢佟海来了兴趣。
“我一直没弄明白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武进县缺纱但纱价却又上不去。”正确的说,是他杨邵文很缺纱,可附近市场上又没纱,他提价收购,别人也不理他。因为缺纱的缘故,他只能在内部调节。这也使得他的系统内纱价高达4角一斤,比“市场价”高了好大一截。如此一来,他的布纱分工的措施,效果打了大大的折扣。
“要是真的能以3角6分的市场价拿到足够的土纱,那我们的事业规模再扩大个一倍,那也是很轻松的事情!”
“当真?”
卢佟海眼睛一亮。看杨邵文肯定的点点头,他有些神秘的说道:“纱的事情,就包在我身上了。你就筹划着以后买船招人的事情吧!”
杨邵文细问,他也不多讲,只说等买到纱后,就一切都明白了。
十天过后,卢佟海给他带来了好消息。
“这次带回来一千斤纱,主要是身上带的现金不多,要不然还能多带点。”
“一千斤?进价多少?”
“3角5分,比本地还便宜一些!”
3角5分?杨邵文倒吸一口凉气。“你从哪里找的货源?”
“外地找的纱,你别把目光放在武进本地!”
“外地我也找过。附近的江阴、溧阳、金坛等地的土纱都是3角6分的价格,而且量也不多。考虑到运输的费用,我也就没进外地纱。”
“你再往南边找找就会有收获了。”卢佟海道:“我这是从苏州太仓的疋头铺进的纱,运输费人家负责。3角5分,怎么样,够便宜吧?人家说了,只要有现金,纱要多少有多少!”
杨邵文没再多说,而是直接拿了些卢佟海买进的纱验货。价钱多,数量足,还帮助解决运货,他唯一要担心的就是纱的质量问题了。
用肉眼观察,纱的质地与本地用纱一样,显得有些粗疏,这是土布纱的特点。条干均匀、棉结杂质很少,比之本地纱还要好不少。杨邵文再用手试试强度,纱坚韧有力,同样比本地纱要好一些。他又随机抽查了其他的面纱,质量都没有任何问题。
质量、价格、供应量,无论任何一方面,都优于本地纱,
“为什么?”
卢佟海知道他要问的是什么。“很简单,因为这是机纱。确切的说,这是上海那边进口的洋纱!苏州一带的疋头铺也是从洋行那里买来的。”
;




民国之纺织霸主 第二十七章 试探一下
杨邵文似乎有些明白了。
机纱质量好、价钱低、供应有保障,竞争力非常强大。正是因为外面有低价的机纱存在,所以本地的土纱价格始终上不去。武进县本地市面上难觅机纱的踪影,应该是人为控制的结果,目的就是抵抗外面机纱的入侵。
以杨邵文学到的一点历史知识,他也想到过洋纱洋布的存在。只是就他在本地所看见的情况,洋布除了高中档的细布有一定市场外,土布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洋纱更是踪迹全无。他以为是土布土纱竞争力更强的缘故。
这也不是不可能。洋纱洋布固然因为机器化大生产的缘故,竞争力很强。但中国就是人多,人工便宜。苏南又历代都是中国纺织重地,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和传统工艺,再加上洋纱洋布运输成本的制约,土布土纱凭着这些优势在本地保有一定的竞争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看来是自己想错了。起码在棉纱这一项上,土纱完全没有优势。洋纱之所以没进入本地,那完全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缘故。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地方保护主义,那他如果贸贸然的引入机纱,本地的保守势力绝不会轻饶了他。这股势力能将机纱在本地赶尽杀绝,实力不可小觑。花号、布行、花纱布店、布号等行业势力应该就是地方保护的主力,而且背后应该少不了官府的支持。再想想,不仅武进,周围的无锡、常州、镇江等市县兼难觅机纱踪迹,由此可知这股势力的庞大。
不好惹啊!
可要是放着有便宜的机纱不用,杨邵文又实难甘心。
现在在他的纺织系统内,织户每月花在购买土纱的成本为8元(20斤*0.4元)。如果他能为织户以0.35元的价格敞开供应机纱,由此一项,织户们每月就能多赚1元,差不多增收一倍。
织户收入增加的快,他杨氏花纱布店的利益更是会有突飞猛进的增长。一方面受这些织户收入增加近倍的刺激,肯定会有大批的新纺织户加入杨邵文的纺织系统内;另一方面,纺纱所用工时是织布的近3倍,如果大家都只做织布一道工序,土布的产量会是原来的4倍。
1...678910...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