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全集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作者(美国)戴尔卡耐基译者袁玲
随着见识的增长,时间会使我们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比方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方针。不仅我们接受教育如此论述,我们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索的结果也这样告诉我们,认为犯罪的代价是不值得的。令人高兴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都赞同并愿意遵守某些生活的重要基本原则,否则,这个世界就是另外一种面目了。
当然,大众准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它会随时受到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的挑战——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如人们一向对世袭奴隶制度敢怒不敢言,直到有少数开明进步人士大声呼吁,最后才逐渐得到响应。还有,酷刑逼供、剥削童工、不人道的刑罚、产品误示等等。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一度为大部分人所接受、承认,直到有少部分人提出质疑反对,并坚持到底,才被权力机构逐渐废除。
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非易事,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危险性。所以,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也不对各种统治者的领导提出反对或表示疑异。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体会到,这种所谓的安全是虚伪的。大众心理都是随波逐流,只有那些不合情理的事落到自己头上时,才会有所触动。
人们一味地追求安全感,选择顺应环境,最后只能沦为环境的奴隶。人的真正自由,在于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在于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特加·莫勒曾说过:“追求消极性的德行——如顺应环境、安全或一般所谓的幸福,并不能使一般男女实现人格的完整性,只有凭借承受重担以达到卓越的境地(这也是最大的幸福才可以达成目标)。健康的人从不逃避困难,我们的祖先因为了解这一点,才使人类有了今天的发展。”
根据我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的观点——接受责任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成长应解释成:在父母的保护庇佑之下,逐渐走向自我发展的浩瀚世界。
成熟了的人们,不应再后退躲进怯懦者的避难所里,去做环境的奴隶;没有必要隐藏自己的锋芒,盲从别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见地、理论。
有一种有坚强性格的人,他们根本不需别人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这种人通常有强烈的使命感,从而义无反顾地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各种困难。
但大部分的芸芸众生——像你和我,或亲朋好友、邻人——却常常摇摆于各种团体的压力之间。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如果反对的人占多数,那必定是我们错了。我们的信念常常被绝对多数所压倒。当大多数人反对我们的时候,我们才会对自己坚持的信念产生动摇。
有人有这样的想法——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不会以为一个剃光头的,或赤足行走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喜好自由的独立人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是还没有进化的非文明人。
成熟的性格能够进一步坚定我们的信念,并驱动我们去为信仰而努力奋斗,无愿无悔。每个人对自己、对全人类、对神都负有一种责任,就是尽已所能造福人类。
在这方面,爱默生可谓是令人敬佩的模范。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被他拒绝了。爱默生不是不同情这些运动,也衷心希望他们能够成功,如愿以偿。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一直坚守这个原则,即使因此遭人诽谤,也不曾改变动摇过。
坚持一项有多数人反对的原则,或不随便认同一项大众原则,都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性格。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愿意为自己的信念承受罪名而绝不改变,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
我在一个聚会上曾目睹过这样一件事。当时,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含蓄地保留意见,后来因为有人正面向他提问,他才微笑着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本想保持沉默,因为我与各位的看法存在一些差异,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只好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自己的看法简要地说了一下,结果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他固守自己的立场当仁不让。结果,他虽未说服别人赞同他的看法,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仅仅在两三个世纪以前,美国人还必须独自去面对生存的挑战。那些驾着马车向西部开发的拓荒者,碰到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机会找专家来帮忙解决困难。无论遇见多大的危机,他们都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生病的时候,没有医师,他们便依靠常识或家庭秘方;有敌人来攻的时候,没有警察,他们便利用自己制造的武器和睿智击败他们。要想定居下来,那时还没有什么建筑公司,完全得靠自己的双手修建房屋;想要填饱肚子,更是得靠自己去耕种或猎捕。这些人,每次碰到生活上的任何问题,都得立刻下判断、作决定,因为他们没有可依靠的对象。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经对这些专家的权威性有了一种依懒感,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如此轻易地取代了我们的地位,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渐渐变得懒惰起来。
我们现今的教育框架完全是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型,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训练出什么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跟从者,不是领导者,所以我们在训练领袖人物的同时,也迫切需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智慧地去遵从领导,如此,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羊群一样,盲目地任人宰割。
教育学家华德·巴比告诉我们:依照国家需要的人格特性训练出的孩童大都具有如下特性——能社交、平易近人、能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群体生活等——每个小孩都是如此。因为畏缩性格被认为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所以每个孩子都必须参与游戏,都轮流当领导人;每个小孩都必须针对每个题目发表意见,都必须讨取别人的认可和高兴。
要使这些国家未来的主人翁,都能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下愉快地接受训练,我们必须要让这些有独立个性的小孩也有独立的空间。比如说假若小孩喜欢阅读,而不喜欢玩棒球;或是喜欢画画,而不喜欢弹钢琴,我们都应该允许他们能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而不应把他们看成是与群体格格不入的人去加以限制或阻挠。
有一些家长,敢于在公立学校为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提出异议,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因为通常别人会反驳他们没有资格谈论这方面的问题,这些均属教育专家的职责范围。我认识一位住在城郊的年轻人,他就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儿女的教育方式向学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是个具有独立思维的人。并对自己的观点极具信心。他不断提出问题,而且独自与世俗的旧习奋战。半年之后,有不少人受他影响,选他出来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现在,不但他自己的子女受益菲浅,更有无数名学生因他所提出的意见而得到了好处。
在如今的市场上,泛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儿科医师告诉我们要如何喂养、抚育和照顾子女;幼儿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该如何教导子女;成功的商业人士告诉我们要如何进行商业谈判;在政治上,我们投票很少是出于已愿,大部分是跟从某些特定团体的意见;甚至我们的私生活,也常常受某些专家意见的影响。这些专家观察、制作图表,然后把意见推销给大众,让大众接受并依其行动。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但是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的所做所为不过是因为“专家”这么定义,或那是一种潮流,重在参与而已。
爱德加·莫勒非常幸福地用“群体状况”这个词来警告我们——他认为这种东西会扼杀人类个体的珍贵价值。
莫勒在《周末文艺评论》中写道:
这种扼杀无异于人之斥责的纳粹政权,它鼓舞了人性中的残暴和专制成分,这是与美国社会的理想背道而驰的。
美国的立国精神除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人民在国家中受到尊重。假如美国人因受威胁、贿赂,或被教育成不具独立人格的族群,他们就有权力起来反对政府。
莫勒在文章最后辛辣地说:
虽然人类还无法达到天使的境界,但这也并不是他们必须变成蚂蚁的理由。
难以讳言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在这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装配线教育的发达社会,了解自己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比方说,我们常把人们按照其所属的集体或阶层进行归类评判,如“他是工会的人”、“她是职业女性”、“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等。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被别人贴有标签,也毫不留情地为别人贴上标签,很像是小孩玩的“官兵捉强盗”的游戏。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曾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为题在1955届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演说:
无论你正在承受多么大的压力,使你违心地去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是个具有独立个性气质的人,便会发现,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屈尊附就的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可一时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却也会使自己的心情难以平静下来。
达斯校长最后做了一个发人深醒的结论,他指出:
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降生于世的意义、责任、义务归属等这些基本的问题。
1955年6月,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在受任为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曾经指出:
我们生存的意义是要发挥出我们所有的聪明才智和技能。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具有责任。这是我们来到这世上的理由,也是使我们活得更具价值的基础。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会杂乱无章,自然我们的天赋和独立性也不能发挥。因此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造福于自己、亲朋,乃至全人类。
人只有心灵成熟,或心智持续成长,才能与人讨论任何事情而不致引人生厌。因为他会使每件事情变得具有意义。同样的事,言语乏味的人处理起来毫无趣味,但成熟的人却能将其变得妙趣横生,朝气蓬勃。
不要让人觉得讨厌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些人总是在不断地给人制造乏味,让人心烦,使人讨厌。这种人的行为虽算不上犯罪,或过格,但却极大地危害着人们,而且人们也无法将这些令人乏味的人或事隔绝开来,使它们不至总是纠缠我们。现在的医学技术非常高超,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如喉炎、手癣、疥疮、疔毒、腰酸腿痛,甚至一些癌症等等,但至今还没有什么药方可以治疗这种“令人乏味”的毛病。
在没有特效药方的情况下,我们只好以预防来代替治疗。在治疗之前,我们应该先诊断出该病的病因来。首先我们要来分析一下“令人乏味的人或事”所产生的条件或方式。假如我们发现自己具有这些症状,便会明白为什么前天莱特夫人没有送来请贴,邀请我们出席她的生日晚宴了。
以下列举了几种最令人生厌的状况,如果我们事先发现在自己身上有这些情形发生,应尽力加以避免,竭力使自己变成一个令人喜欢的人。
一味谈论小孩或宠物的事
人们通常见面,不可避免的会问一些诸如“你的小孩好吗”之类的话,岂不知这种话却最会招来一大串令人生厌的评论。
这些评论其实毫无价值可言,但只要开闸,你便要呆坐在那里,任凭一泄而出的话题把你淹没。这类品牌的谈话基本上都是如下这些内容:
哎呀,我的汤姆近来又犯老毛病了,他拒绝吃早餐,还把整碗麦片倒翻过来,盖在自己的头上。真是太调皮了!没法子,我只好打电话给小儿科医师。我对医师说,我已经想尽各种办法了,但汤姆总是不肯好好吃东西。他不是把麦片吐出来,便是把麦片弄得到处都是。我只要一会儿不看着他,他就会把麦片弄得满身都是。
医师让我把麦片加点香蕉再试试看。但是,约翰从来就不喜欢吃香蕉。他说:“汤姆不要蕉蕉。”胖胖的小手挥个不停,还高声大叫,差点把屋顶给掀了。你不知道,他比同龄的小孩长得快,我们附近没有一个小孩像他这么有表达能力,真是奇怪!就在前天,他还把桌布从桌上拉下来,然后用那对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我,说:“汤姆拉拉。”把我和我丈夫都乐坏了。
就像这样的不咸不淡的话题,相信你听着听着也快要烦死了。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无论何种话题都能够被这种人轻而易举地拉向他所想要说的方向,无论是多么风马牛不相干的事,都能马上“言归正传”。你若想把话题岔开,谈谈电视节目或是天气等等,根本不起作用,他们两句话就能转到自己的宝贝孩子身上。
这样的女士比比皆是。假如当时的话题是有关国际战争或航天方面的,她都能干净利落地把话题直接引到她女儿达芬身上。她会说:“啊,你知道战争多可怕呀,就在前几个月,达芬一位同学的父亲在国外因战争受了重伤,达芬还特地去看望了他。达芬回来时显得非常难过,她说她爱我们。
就是这样。事实上,这些都是心灵尚未成熟的人,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交友的首要法则——为别人着想。
使人不胜其烦的是,这些令人生厌的话题涵盖范围异常广泛,不仅只是有关小孩的,还有可能是丈夫感兴趣的——重新装修客厅,或是玛利表姐的水果收藏室;也有可能是某兄弟的工作,或是痛苦遭遇;甚至也可能是有关猫狗等宠物的琐事。有一天,我在曼哈顿的某个街角碰到一位老朋友,她便用整整40分钟向我描述了她家的可爱猫咪的消化系统如何出了毛病,把我听得大倒胃口,她却没有一点儿感觉。
谈话没有侧重点
马克·吐温有篇小说,是写一个唠叨乏味的人。故事是这样的:
啊,你知道西部的哈比印第安村里是什么样的吗?我可是知道,因为我去那里参观过。我们是星期五早上出发——啊,不是,应该是星期四,对,我们得星期四走,因为星期三我要先去治牙病,我上面的牙长了一个洞,因此要牙医帮我修补一下。啊,上帝,那个牙医真是多话,一直讲个不停。幸好他还懂得做生意。我曾和上司提起过他。说到我的上司,你可能不认识他,他真是个懒虫,什么事都要靠我去料理,有一天,我对爱拉说;“爱拉,如果我哪天辞职了,你想我的上司会怎么办?”爱拉回答说:“假如你辞职不干,我就要回家去找妈妈了。”你听这是成年人说的话吗?
听了半天,你都不知道那个哈比印第安村究竟是什么样的!
踢到木桩了
这种性格的人,较健谈的人数量要少一些,但也值得一提。
当你搜肠刮肚想要找出一个能与对方探讨的话题来时,却发现完全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你试了又试,想要逗他讲出一些东西,但得到的只是面无表情反应,或几声单调的“哦”而已。够幸运的话——我可从来没有过——你也许还能听到一句比较具体的问话——“是吗”,这便是对你滔滔不绝最大的奖励了。
这种人就像木桩一样,毫无感性,想从他那里发掘出智慧或礼貌性的反应更是难于上青天。他们无法对你感兴趣,只会永远保持那种木桩似的安静,似乎没有一点知觉。他们就如同威廉·史特格笔下的漫画人物坐在你的面前——假如那些画中人能走下画来的话。
不管谈什么,都喜欢争论不休
同这种性格的人谈话,你永远别想占上风,因为任何话题都会像回力球一样,反弹回来打到你的脸上。这种人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似乎知晓每件事的答案,并可以只用几句简单干练的话结束任何讨论,不给别人再发言的余地。假如你同他有不同的意见,他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你的弥天大错。
他大声咆哮,“上帝,你真是疯了!难道你没看报导这事早经证实,就是——”或是,假如他当天情绪较好,则会放低声音告诉你:“事情的真相不是你说的那样,先生让我来告诉你,其实……”
这种唯我独尊的人,其实也是不成熟的表现。麻烦的是,他们总会告诉你一些事——断然地、结论性地、突然地——而且是你特别不喜欢听的东西。
对付这种不成熟的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无论他讲什么,你都唯唯诺诺表示同意。否则,纵使温和婉转地表示否认,一场消耗战也会把你弄得身心疲惫。与这种人交谈,你很难期待能彼此讨论或交换看法,因为他只注意如何把自己意见说清楚,而且带有一种不容侵犯的权威性,使你无力反驳。
低调主义者
这是一些对生活悲观失望的人。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在坐牢。他们对人生没有什么指望,认为人世间到处是陷阱、泥藻和各式各样恶毒的人,甚至连气候也变得不稳定,变得比以前更恶劣了。
与这种人交谈,你不知不觉地就会感染上这种情绪,变得闷闷不乐起来。因为这种气氛跟坏天气一样,具有不良的影响力,无论你自己的情绪有多好,只要气候一变,你的身体很难不被感染。
我认识一位太太就是这类人。每次见面,她都要向我详细报告近况。不幸的是,我总是听不见一件快乐的事。
“我昨天上街,想要买些布料做一个厨房用的窗帘。”她告诉我,“可是我整整等了20分钟也没有一个店员过来为我服务。他们根本不忙,有的聚在一起闲谈,有的在照镜子。有时,他们偶尔也望我一眼,也许我不像是什么有钱人,不值得特别侍候,竟没有一个人搭理我。其他店的情形也是一样,我真是受够了!还有,我最近身体状况也不大好,医生说我的消化系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我能正常生活简直是个奇迹!还有这天气,总是使我的骨头疼痛难忍。像我这种情形,你一定认为我的家人多少会关心我一点,但是,坦白地说,我在家里得不到一点温暖。这个世界真是糟透了。”
以上只是她谈话的一部分。这些人所能抱怨的,可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无论是喜欢唠叨的太太,或是健壮的青年,这类人只要一开口,通常都是说个没完没了。他们把自己放在舞台中央,是各方注意的焦点。只不过台下却是哈欠一片,鼾声四起而已。
以上所提到的种种人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言谈令人生厌。正如我们所说,没有人会故意惹人讨厌。这些人认为自己是各种集会的活力泉源,是八面玲珑的交际家,是活泼的信使,可爱的传播员。也许你和我也正是这一类型的人,只是我们自己尚未察觉。
值得庆幸的是,这类状况并非是无迹可循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随时警觉,还是可以及时挽回听众的。比方说,有些听众脸上会呈现出极不自然的表情。如果我们正兴致勃勃地谈论女儿如何懂事、会心疼人,突然发现听众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的样子,那时我们便要赶快停止话题,或是让对方也有机会可以谈谈他们家的小儿子。当然,接下去你便也会感受同别人一样的痛苦了。
再比如说,如果对方开始偷偷地看手表,或者开始左顾右盼,其用心就更明显了。你那时若不立即打住话题,就要明白对方已开始心烦意乱,甚至在心里开始咒骂了。公开演讲的人尤其应该随时注意这种“叫停征候”。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疑问:以上谈到的问题,究竟与心灵的成熟有多大的关系呢?我们可以这么说,言语乏味不生动,缺少变化,这就说明说话人缺乏智性、逻辑能力和对人的敏感性,而这些特性都是完成健全人格、对别人产生正常反应的决定性因素。
让别人喜欢你的前提是你首先要付出,而且是真诚地付出,不是靠一时的吸引或哄骗。让别人喜欢你,并不是指勾肩搭背、与人攀谈、动作滑稽或讲些逗趣的笑话就达到目的了。那应该是一种心境、一种高尚纯洁的品质,或是一种愿意把自己的情感、爱心、专注力以及服务精神献给他人的愿望。
别人为什么要喜欢你
当我们初对生活产生憧憬的时候,常常会梦想有朝一日要写出一部永垂青史的小说来。我们想像别人是如何称赞那本书,如何听到掌声,如何享受到那永远的荣耀。
梦想自己如何如何的打扮,想自己无论到哪儿,都有无数的鲜花和掌声,自己说的话到处有人在传,还有……我们想的都是美好的事情,就是从来不曾想过可能会遭到的困难,或是那些枯躁乏味的冗长工作,那些在创作过程中所要流出的泪和汗。我们想的都是有关荣耀的报偿,而不是怎样去获得这份荣耀。
像这种“空中楼阁”似的幻想,可说是典型的“一颗孤独的心灵想要得到温暖”,或是“渴望得到友谊”的心理表现。只是,我们把次序弄错了——我们是希望别人先来喜欢我们,却不曾想到要先取得别人的任同和好感。
我时常听到这种埋怨:“我少言寡语,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没有人会喜欢与我交往”,或是“他们并不想认识我”等等。
你有没有想过,凭什么要别人喜欢你?这世界谁也没有义务非要喜欢你或我,或任何一个人。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要别人会特别选中你呢?除非我们具有他们所要的特质,否则,他们没有理由非要注意你。
要想赢得别人的友谊或感情,首先要做的就是用心去改善自己的精神面貌,并修养能让别人喜欢你的品质,而不是担心别人是否能够接纳我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