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自己丈夫确实变了,有气度了,沉稳了,有思量有担当了。
虽然因为他的这些改变,使得自己的意见被否定了,但郑氏没有丝毫的不悦,反而满心的觉得,这改变真好。
大部分女人都喜欢有主见的男人,尤其是郑氏这种女人,含辛茹苦的为这个家操劳了大半辈子,这会儿却发现自己的丈夫变得有主见了,沉稳了,顿时是有一种身上压着的沉重担子都被卸下来的轻松。
乖乖的听他的话,万事自己不用操心。
这种感觉,真好!
…………
大明帝国的政治中心。
北京城。
天色已晚,现如今正是冬末春初,日头还不算长,约莫申时一过,便是日落西沉,天色昏暗。
夕阳的最后一缕余光洒落在北京城那鳞次栉比的的屋檐瓦片上,洒在大街巷两侧店面墙壁上,勾勒出一抹抹淡淡的,昏惨的黄。
无论是红墙白瓦,还是青砖绿瓦,那红色的珠子,青砖的墙壁,鲜艳的门户窗棂,都是给染上了一层浅浅的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更何况这冰河时代冬日的夕阳,惨惨淡淡,昏昏沉沉,混无半儿的生机与活力,有的只是暮气,沉重。
就像是一个垂死的老者,睁着浑浊的眸子,看着天空。
又何尝不是这大明王朝的写照?
立国二百余载,行至今日,已经是步履蹒跚,垂垂老朽。或许哪天一个不注意,一脚踩空,便会就此陨灭。
甲申天变,距此不过寥寥数年耳!
街道上人来人往,大多行色匆匆,有的往家里赶,有的往店里奔,手里或是提着大包包,或是推着车。有的那进城的贩儿,正急急忙忙的推着车朝着城门的方向跑去,敢在关城门之前出去,若不然这一夜要挨冻不,运气不好的,不定还会给巡城的兵丁抓到,到时候不掏出些银子来能放你走?
有的那出外郊游踏青的马车,这会儿方才回来,一辆遮奢华丽的马车,周围都是衣着华丽的豪奴,趾高气扬的簇拥着进了城门。那马车前头还挂着写了主人家官衔的灯笼,想来是这家人地位不低,守城的那兵丁根本都不敢阻拦,反而是帮着驱逐在他们之前排队进程的百姓,好让这一户人家先过去。
有三五个穿着长衫,一身风流倜傥,一瞧便是士子读书辈的年轻人,互相勾肩搭背,嘻嘻哈哈的招摇而过,放荡形骸,一脑门子的桀骜不羁。他们寻了一处门面阔大足有七八间,装潢遮奢华丽的青楼过去。这几位想来是常客了,门口站着的龟公赶紧陪着笑脸相迎,一连串恭维的话不要钱的喷出来,迎着几位进去。想来这几个,这一夜就要在此风流了。
青楼对面是一个车马店,这会儿大门敞开着,十来辆大车正自排成队列依次行进去。他们是刚刚进城的,车上的车夫一个个都带着皮帽子,穿着厚棉袄,脸膛冻得发红,上头细细的全都是皴裂,嘴唇上也都裂开了不少血纹口子,一身风尘仆仆,看这样子,是刚跑了一门够远的声音,这方才回来。
青楼旁边是一家卖胭脂水粉的店面,已经开始上门板要关门打烊了,忽然青楼最东边儿一个窗户打开了,里头一个糯糯软软的声音了几句,那店家便是赶紧应了几句,然后着一个年岁不大,约摸十三四岁的厮提着一大盒胭脂水粉,里头放了不少盒儿进了青楼给送去。
胭脂水粉店旁边隔着两三家则是一个包子铺,店门前木头牌上写了‘张记’两个大大的字,店家是百年老店,从正德年那会儿就在这儿开了。大包子可是实惠,手儿的得俩手才能捧起一个来,这包子,皮儿包馅儿大,外面雪白,闻着喷香,晃一晃能听到里头油汤晃荡的声音,一口咬下去,一嘴的油,一嘴的香。这会儿还有多半笼没卖完,急的那店家直跳脚,瞧见对面车马店那些刚回来的汉子便是眼睛一亮,端着蒸笼便自过去吆喝着:“大包子,大肉包子嘞,皮儿包馅儿大十八个摺,咬一口舌头都得吞了!”
招呼了没两声儿,那店里便是出来一人直接把剩下的包子都给买走了,拿了钱给他,喜得这店家那一脸的笑。
……
这里是德胜门内大街,这儿的德胜门内大街,当然不是后世所的德胜门外大街,内大街之类的法。顾名思义,便是德胜门里面的这条大街,只不过因为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因此叫什么的都有,住在这一片儿的百姓,都称呼为德胜门内大街。
德胜门,乃是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北京城北城墙上,朝北的城门有两座,靠西的是德胜门,靠东的是安定门。
这两个名字,可是有来头有讲究的,一个德胜,一个安定,总归都是跟打仗有关。打仗得打胜,打胜了,这国家就安定了。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大明永乐皇帝北征,便是从德胜门出师。终明一朝,德胜门正面迎击来自北方的数次入侵,乃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阵地。
而且是冲着北边儿——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占据中原的王朝,便几乎是一刻未停的和北边的强大敌人作战。秦汉之匈奴,两晋五胡十六国之柔然鲜卑,隋唐之突厥,宋之契丹,契丹之女真,女真之蒙古,大明之鞑靼瓦剌……
反正北方的游牧民族无论被打败了多少次,总归是顽强的重新出现,一个强大的部族,一个强大的政权衰亡了,便会有一个新的出现。生生不息,正如同那草原的野草一般,生命力顽强无比。
北方的游牧民族觊觎中原是繁华富庶,从来未曾停止过南下之心,而中原历代王朝,自然也是不甘示弱,弱者据坚城以固守,强者提百万兵征北塞外。
北方游牧民族势大之时,曾有白登之围,逼得高祖刘邦不得不贿赂单于的大阏氏方才逃得一条性命;曾有柔然三十万铁骑南下,肆虐中原;曾有辽太宗天显皇帝耶律德光,倾契丹举国之师南征,攻陷汴京,俘虏晋帝,马踏黄河;便是本朝,也有瓦剌太师也先大败大明朝五十万京营大军于土木堡,兵锋直指北京城,当时就是在这德胜门下,更曾经发生了一场惨烈的大战。
更有甚者,有些骁勇善战,于短短十数年,数十年间勃然发展起来的游牧民族,更是上天眷顾,正逢其时,恰是族群中有一位最杰出不过的领导者,带着他们,占据中原花花江山!
鲜卑之北魏,契丹之大辽,女真之金国,蒙古之元朝。这些朝代之中,臻至极致巅峰的,莫过于前朝蒙元,虽然立国仅有九十七年,但却是东至大海,西极流沙,南至安南,北至今日之北冰洋。若是算上另外三个汗国,则东西近三万六七千里,南北两万余里,几乎横绝了大半个亚洲,兵锋之浩荡,之霸道,几乎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
几千年间,互有胜负,但总归,汉人还是始终牢牢的占据着这片东亚版图上最为富饶繁华的土地。
到了大明朝,洪武大帝雄才大略,驱逐蒙元,恢复汉家河山。之后永乐大帝五征漠北,迁都北京,更是定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国策,之后数百年,从未更变过。
便是那个吊死煤山的末代皇帝,在最危急之时,也是未曾听从臣下的劝告南迁。
在明朝之前,德胜门就有了,不过当时不叫这个名字,叫健德门。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范元军反攻之用。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四丈二尺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十丈多。
德胜门箭楼,乃是整个北京城所有城楼里头除了正阳门之外最高的,正阳门城台高四丈,城楼高八丈,通高十二丈。德胜门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八十二孔。
洪武四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正统元年至四年,修建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此后,德胜门历经修缮,直到后世。
后世德胜门城楼拆了,但是箭楼还留着,不过两侧的城墙都不见了,只剩下了那高大的城台。依然巍峨耸立,乃是地标一样的建筑。德胜门内大街,从进了德胜门一直到往南,直到岔河上面的德胜桥。这段距离约莫有一里多长,乃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地段,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各色都有,人来人往,可称是摩肩接踵。其实这条街并非是笔直南北的,若是从地图上看的话,就能发现乃是大体呈献出东北西南走向,不过和南北直线中间的夹角很而已。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三一 广化寺街
这条德胜门内大街,其实是夹在两块水面之间的,大约是一片南北六七百米长,东西二三百米宽的这么一块,西边是积水潭,这儿后世叫做西海。而东边就是什刹海,现如今什刹海还没有前海后海之分,就是一大块水面,统称为什刹海。
此时的积水潭周围还很是荒凉,而东边的什刹海周围,则是恰恰相反,在明朝末年,这里已经是非常繁荣发达的一个商业区了。
街边店铺不知凡几,其间高门大户也是随处可见。而一般百姓住的院子掺杂其间,倒也是便有一番风味。
进了德胜门,沿着大街往南走上大约半里地不到,便能看到一条斜向里往东南方向的岔路,这条街,名为广化寺街。
广化寺街,自然是得名于街上的广化寺。
什刹海周围寺庙不少,素有九庵一庙之,这也是其得名“什刹海”之由的来。广化寺地界儿,选的格外的好,就坐落于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便就是将什刹海后海和前海分开的银锭桥,于红尘俗世繁华中,竟是静守佛国之宁静清凉。
颇得大隐隐于市之神。
广化寺始建于元,《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体年代不详,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灵济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
明朝初年寺废,天顺至成化年间予以重修。由于得到内府太监苏诚之资助,重修后的广化寺规模很是宏大。万历二十七年之弥陀会记碑载:广化寺成净土宗道场,住持圆环率众举行极为盛大之陀弥法会,盛况空前。
广化寺街的环境相当之雅静,街面不算是很宽,却也足以容纳三辆马车并行,在北京城中的非主干道中,这算是很不错的了。街面都是用青石铺成的,一块块青石铺的很是平整,看着就给人一种干净清洁的感觉。而且看着很是崭新,可见铺上的时间不长。
街道两边乃是露着的下水道,而在下水道旁边,则是每隔着一丈远,便重了一株大榆树,这些榆树想来生长的年份已经很是不短,一个个高大粗壮,枝干林立。可以想见,若是到了春夏时分,定然是绿树成荫,阴凉爽利。
有些大树都已经是有两人合抱粗细了,只是现如今乃是冬季,树上也没叶子,还看不出这树是死是活,是一直长在这儿的还是从别的地界儿迁来的。若是一直长在此地的话,怕是这树都得是前朝时候留下来的了。
住宅尤其要看风水,国人最是重视这个不过,不过法各异,甚至自相矛盾之处也有不少。
东种桃柳,西种桅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又“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门庭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
而流传较广的则是: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桑与丧字谐音;“柳”指父母死后,送殡多用柳枝作“哀杖”、“招魂幡”;“鬼拍手”是指杨树,其叶迎风作响,似人拍手。还有“屋后不栽槐”的法,据古时有尊槐之风习,槐于古代是吉祥、长寿和官职的象征,因而民间禁忌植槐于屋后。还有一,槐字拆开就是“木”、“鬼”,因此槐为木之鬼,都成了鬼了,哪里能种?而且槐树比较容易遭虫害,树干、树枝上,虫子钻洞后流出来的那玩意儿难看得紧。
不过无论那个法,种榆树总归是不错的。榆树长得快,枝叶繁茂,有利于防风、御寒。而这个时代人不知道是,榆树具有极强的吸附毒气、烟尘的性能,种于宅后能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故在这个年代有“百鬼不近”之法。
在这一排大榆树后面,便是一座座高门大宅。
能住在这广化寺街上的,几乎就没有户人家,放眼望去,全都是高门大院。
高大的门楼,往两边延伸出老远的院墙,有的门前还有照壁,石头台阶。一座座大门中间隔得距离相当远,一眼望去,足足有二百七十多丈长的广化寺街上,怕是也没有五十户人家。
能住在这儿的,非富即贵。这广化寺街,若是按照后世的法,就是豪宅区。
为何如此?
一句话:地段好。
这里离着德胜门不远,出城游玩或者是去自家的庄子里巡视,都是方便。这里是很繁华的商业区,要采买个什么东西,都是快的紧,要出去吃饭或是宴请朋友,一起去个青楼之类的,也就是走两步道的事儿。而偏偏这里又是闹市之中一个极为安静幽雅的所在,干净整洁。
当然,最最重要的乃是——这广化寺街,靠着什刹海。
什刹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黛,风光绮丽,自元朝时期便是燕京胜景之一。
什刹海后海,什刹海前海,积水潭,这三处水面中,又以广化寺街所在的后海,风景为最。
沿堤尽种垂柳,一到夏天,则浓荫蔽日,清风徐来。湖塘中遍种莲藕、菱芡,盛夏时,近水一片嫩绿。荷花盛开,荷香四溢,便是在家中都能闻到。可是清韵袭人,尘氛绝迹。近堤浅水之处,则芦荻丛生,蒹葭覆岸。一到秋天,满是萧萧瑟瑟清肃之感。
而在什刹海周围,更建有许多茶棚,都设在柳岸荷丛之间。用芦席架起一座座高于堤岸的棚榭,下面是坚木支架,插在河泥中,上铺木板,盖芦席,好像一座座傍水高台。高台边缘,伸向水面,荷塘游鱼,均在眼底。
这茶棚本来是有人经营的,后来这边儿住的达官贵人越来越多,敢来的人就越来越少,不少茶棚就都荒废了。于是便有的大户高门占了一处,写上自己家的牌子,修葺一新。闲暇时刻,三五好友,把酒赏月,邻水赏荷,正是绝妙。
这广化寺街,实际上就是后世的鸦儿胡同。明代称广化寺街,清初时因胡同位于后海北沿,因而被称为“沿儿胡同”,随后被讹传为鸭儿胡同,之后“改鸭为鸦”,称为鸦儿胡同。整条由此就可见广化寺街的地理位置,广化寺街沿着什刹海的北岸蜿蜒向洞,与后海北沿平行,实际上就是把整个什刹海后海的北边儿沿岸这一块,都给占了。
这叫临湖高地。
有水有树,风景还不错,这就是噱头。
北方本来水面就稀罕,北方城市里,水面那就更稀罕了。这个年代人,讲究的是野趣,越是有钱有权有品位的人,就越是崇尚临近自然——发展到了极致,便是山居。其实这选阳宅和选阴宅也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所谓背山面水,那就再好不过。
不过想在北京城山居,那就只能去景山上了——这可是杀头的买卖。活腻歪了不成?赶去皇上的院子里头建别墅?不要命了!?
既然不能背山,那面水也是好的。
光凭着这一,广化寺街这儿的地价房价就便宜不了。更何况,还有其他实实在在的好处。
正好是面朝着什刹海,视野开阔,在楼阁上,大清早一推开窗子推开门,便是能看见大片大片的水面,心情自然就格外的舒服一些。而且临着这么大片的水面,夏季北京城中炎热,这里就格外的凉爽一些。到了傍晚,打开窗子,凉风吹来,疏影横斜,花香四溢,那当真是一种享受。
在广化寺街这些宅子里头,有一座就格外的显眼一些。
别的不,门前足足六级台阶,这不但得是当官儿的才能用,而且一般当官儿的都用不了,必需得大官儿才行!
在这个年代,但凡是当官儿的,都讲究门高于路,所以门前一定要有台阶。但这台阶可不能随便修,也要按照制度来。按照大明朝约定俗成的规矩,六七品官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二级,五品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三级,以此类推,但台阶数目最高不能超过八级,超过八级那就是九了,九乃数之极,那是代表的数,除了皇上谁也不能用。用了就是僭越,那是杀头抄家的大罪。
随着官员晋升,门前的台阶数目会慢慢增加,读书人们经常谈的一个词“进身之阶”,其中的“阶”就是从这儿来的。
六级台阶下来,算上最下面还高出街面的地基,这便是六七尺高,比一般成年男子还要高得多。就这门槛儿,就已经是比别人脑袋还高了,走在街面上要看一眼人家的大门,那得仰着脖子,往高里看!
六层台阶上头,是正儿八经的广亮大门。
这广亮大门,其实真正的名字叫做广梁大门,不过后来为的好听,便叫成了广亮。这等大门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高于金柱大门,乃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才能采用的宅门形式。金柱大门和广亮大门门庑深广,但只能有一间,甭管你是多大的官儿,只要不是王爵,就只能一间!远少于王府的三间或五间门,门前也不能立狮子,门墩上也不能设狮,那都是凡避讳的。不过只能开一间,也不代表着就寒酸了。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三二 吏部天官
大门在宅院的东南角,占着倒座房从东往西数第二间的位置,进深尺度远大于倒座房,显得很是突出。大门的台基也远高于倒座房的台基,柱高也明显高于倒座房,因此这一间的屋面,在沿街房屋中突兀而起,格外显赫。
平面有六根大红漆柱子,足足有人腰粗细,房山有中柱,在中柱上有木制抱框,框内安朱漆大门。门扉设在门庑中柱之间,由抱框、门框、余塞、走马板、抱鼓石、板门等组成,门扉居中,使得门前很是宽敞,足有大半间房子大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这便是“广梁大门”的由来。
这般设计,便使得大门宽敞且亮堂,很是气派威武。
大门的装饰也很讲究,门庑山墙墀头的上端,有向外层层挑出的砖檐,这是盘头。盘头通常由四层砖料组成,砍磨加工成半混、炉口、枭的形式叠涩挑出,曲线优美。盘头之上的两层砖料,称作拔檐,再上是向外斜出的方砖,称为戗脊。大门口的抱鼓石雕刻很是精美,一边的六边形门簪头部上面刻着=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四季花卉的图案。
门前不远之处,乃是两块撇山影壁,像是个倒着的八字,正对着大门口。影壁高有一丈,长有一丈六七尺,雕刻精美,在大门前面形成一个广场,更添了几分富贵威武气。
门前四个穿着皂色衣服的家丁拿着棍棒站着,一脸的倨傲。
门上挂着牌匾,上书两个硕大的字:谢府。
这里,正是当朝吏部天官,谢升谢大人之府邸。
户部掌管财政,是最有油水的所在;吏部掌管升迁降黜,被官员们奉为神明;刑部执掌生杀大权,威风无比;兵部掌管选用武官,亦很有权;礼部负责礼仪事务,最为清贫;工部掌管营造工程,经常与木厂商人或老百姓打交道,很被那些上流人士看不起,乃是贱业。
时人称户、吏、刑、兵、礼、工六部为:富、贵、威、武、贫、贱。
谢大人是万里三十五年的三甲进士,去年八月刚被皇帝任命为吏部尚书,虽然不是大学士,也没能入阁,也没有什么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师太傅太保之类的虚衔儿,但仅仅是吏部尚书这个官职,这个地位,就足以让他拥有极大的权势。
大明吏部,掌管天下官吏之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宜。
下设四司: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及考功司。司之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官员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宜。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除了武官的任命在兵部的武选清吏司之外,大明朝上上下下,除了最尖儿的那些人之外,其它所有的文官,其任命,全部都是出自于吏部。
管官的官,那可不是一般的官,素来就是见官大一级。而毫无疑问,吏部尚书,便是这个庞大体系中的尖。就算是放眼整个大明,无论是朝内还是地方,论起权力和重要性来,吏部尚书也能够排进前十五。
甚至前十也不无可能。
除了皇帝,阁老,以及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大臣之外,还能有谁地位超出吏部尚书?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素来是吏部排在第一,自从万历年以及之后,建奴兴起,东事繁多,因此兵部的地位有所上升,却还是比吏部要差上一截。
六部第一。
吏部天官,可不是白叫的。
更何况,现如今这位吏部尚书,谢升谢大人,那是很得皇帝器重的。
崇祯皇帝,几乎可以是大明一朝除了洪武帝,永乐帝之外,最为强势的一个皇帝。崇祯一朝十七年,换了多少个阁臣,杀了多少个大员?虽由于他自身性格的原因,能力的缺陷,使得他在这十七年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被文人团体,文官团体玩弄于鼓掌之间,但至少在杀人这一方面,他是有其祖宗洪武皇帝永乐皇帝之风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