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他也不傻,也知道什么是真话,什么是表面文章。
崇的祯皇帝坐回去,沉吟片刻,道:“温爱卿的有道理,刘若宰有功当赏。而且是要重赏!”
他叹了口气,缓缓道:“当今国朝时局,诸位爱卿也都清楚,外有建奴,内有流寇,因此便更需要这等有能为之士,效力建功。若是赏赐的薄了,岂不是寒了人家的心。”
三位阁老都是赞同,头称是。
“朕要把他调入朝中。”崇祯皇帝看向温体仁:“现下朝中还有什么缺?”
温体仁不假思索道:“礼部左侍郎还缺着。”
其实朝中空缺,还有别的,并不只有礼部左侍郎这一个,但温体仁却只了这一个。若是崇祯皇帝不追问,他也不打算接着。
因为这几日有传闻,少詹事文震孟可能会被擢升为礼部左侍郎。文震孟和温体仁素来不和,温体仁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的瞧着他升官成为自己更大的敌人。
温体仁心计之深沉老辣,由此可见一斑。他也不文震孟的坏话,但就是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就让文震孟失去了一个极好的升迁机会。而且他反应极快,甚至在出刘若宰该重赏那句话的时候,心里就盘算了,要推荐刘若宰上这个位置。
“好!那就擢升他为礼部左侍郎。”
刘若宰现在的官职是山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佥事,分巡冀北道,乃是正五品。而礼部左侍郎乃是堂堂正三品大员,从正五品到正三品,刘若宰直接连升四级!
这可是极少见的。
不过哪个阁老都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
连升四级,虽然是颇为骇人听闻,但相对于刘若宰的功劳来,似乎也不过分。毕竟刘若宰立下的这个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些,几乎可以是影响北疆,乃至于影响天下时局的一件大事!
在场的衮衮诸公都是这大明朝最尖的人物,身居高位,自然看得也就格外远一些,他们都能意识到这件事的意义,都清楚察哈尔部归顺之后,会给大明带来什么。
再者了,崇祯皇帝性子比较冲动,对他来,提拔一个看重的官员连升四级着实是很正常的事情。
温体仁笑道:“陛下此举大善,那刘若宰得知陛下如此其中,定会感念陛下恩德,惟愿效死力而已。”
崇祯皇帝颔首微笑。
“还有谢升呢?”崇祯皇帝问道:“几位爱卿都。”
谢升就比较难了,他已经是吏部尚书了,堪称是位极人臣。再往上,官职上也没什么好升的,就只能是加虚衔儿,或者是——入内阁。
温体仁道:“不若加东阁大学士,入阁?”
崇祯皇帝头:“好。”
另外两位阁老也没有异议,这事儿就算是成了。
本来,若是按照董策原来时空历史前进的轨迹,在崇祯八年的七月,应该是文震孟晋礼部侍郎,同时兼东阁大学士,而现在,这个位置却是被刘若宰给了。
文震孟此时乃是少詹事,从少詹事而礼部左侍郎,则是一步登天也不为过,但现在却没这个机会了。而他本来还能被成为东阁大学士,直接入内阁,但现在自然是入不了了。
但是机缘巧合之下,谢升由于在察哈尔部归顺这件事上也立有大功,竟是被皇帝加了东阁大学士,得以入阁。而在董策原来的那个时空,他一直要等到崇祯十三年才会改礼部尚书而后以东阁大学士入阁。
崇祯七年 第877章 八九五 莫要委屈了他
在董策原来那个时空,派人去察哈尔部商议归顺一事可能有,有可能没有,但反正最后是没成。而在这个时空,有了董策的推动,察哈尔部归顺了大明,也因此,他改变了他自己,刘若宰,以及其他很多人的命运。
甚至是大明朝的命运。
于无形中,董策又一次改变了历史。
察哈尔部归属,建奴力量被被削弱,而大明朝力量则是增加,此消彼长之下,不得会给现在的辽东战局带来什么改变。
刘若宰晋升礼部左侍郎,而谢升则是因为这件事而得以入阁。这两位功劳最大的,可算是得到了拔擢,而其他人,当然也不能落下。
“朝中跟此事有关的,该褒奖的褒奖,该拔擢的拔擢,都不要吝啬。朕记得是有个叫何瑞徽的是吧?这事儿,似乎是他在朝堂上提起的,要依照刘若宰上奏行事,而后谢升大力赞成,朕才下定了决心。”崇祯皇帝吩咐道。
“是,那日,正是何瑞徽先赞同的刘若宰的提议。”
温体仁道。
“嗯,记下这个人。”
崇祯皇帝吩咐了一句,又接着道:“至于刘若宰奏章中提到的其他人,内阁也当一一斟酌,酌情拔擢,总不能让人,朝廷亏待了有功之臣!王爱卿,内阁中你负责这件事,和谢升一起。”
“是!”王应熊赶紧应下。
一般来,除非是几倍很高的官员,一般官员的晋升提拔,那是吏部的事情,武选清吏司和文选清吏司分别负责武官和文官的晋升事宜,内阁是不大负责的这个的。毕竟这些官员级别比较低,如果提拔哪个都是内阁过问,那内阁也忙不过来。
但崇祯皇帝现下却这么,内里之意,这几位宦海沉浮几十年的阁老自然都清楚——负责的人的规格提高了,这些奏章里提到的人,也要酌情拔擢的更高一些。
本来能升从四品,这次你就给个正四品,本来只能当一个下府的知府,你给提成上府的知府,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里头有个叫董策的。”崇祯皇帝瞧着王应熊,忽然道:“这个人,莫要委屈了他。”
几人听了,都是心里一跳。
这董策是什么来路?为何陛下会专门提起他来?王应熊和何吾驺都记不大清楚了,但温体仁记性却是极好,听到这个名字之后,心里细细想了一会儿,便觉得有些印象——似乎去年建奴入寇的时候,宣大那边的奏报中,有提到过这个人。
崇祯皇帝见王应熊有些愣神,倒也没生气,淡淡一笑:“这董策,去岁鞑子入寇宣大的时候,便立下大功,朕是记得的。这一次,他也是忠勇过人,若不是他提议带兵去袭杀那建奴使节,只怕此时,就不是这个结局了!此人有勇有谋,堪为良将,当大用!”
几个阁臣都是耸然动容!
皇帝金口玉言,一出口便是圣旨,这等话,可不是能随便乱的!
这是相当罕见的高评价。
有这么一句话,那董策就像是有了护身符,没人敢轻易动他了。而且可以想见,他的升迁速度之快,也必然是会极为骇人。
温体仁心中不以为然,觉得皇帝这评价实在是太高了些。皇帝此举,委实是有些孟浪了。
当然,这话他是不敢出来的。
只是他却不知道崇祯皇帝对董策那种特殊的感觉,董策引起崇祯皇帝注意,还是去年。去岁建奴入寇,宣大各处军堡兵力,一触即溃,传来的都是败仗的消息,让崇祯皇帝大动肝火,杀了一个又一个,贬了一个又一个。似乎周围也都变得灰暗了一般,而就在此时,忽然灰暗中,闪过了一抹极亮的光彩。
一个的,只有旗衔儿的甲长,带着十几个墩军,竟然便杀了几乎是同样数量的建奴,而且其中更有一个建奴最精锐的白甲巴牙喇,似乎还是什么旗主的护卫。
这是何等样的能为,何等样的担当!
虽然奏章到了他这儿已经跟真实情况很不一样了,但崇祯皇帝依旧能隔着奏章看到董策的勇武。
而这一次,又是董策力挽狂澜!
在崇祯皇帝看来,董策的功劳,丝毫不逊色于刘若宰。
对于他的赏赐,绝对不能薄了。其实崇祯皇帝心中还有些好奇,他想见见董策,但他也知道,此时不是时候,若是把董策招进京城,对董策来,也并非是什么好事。
王应熊回过身来,赶紧应是。
“刘若宰在奏章中提到的,除了封赏之外,还有两件事,一件是他答应的察哈尔部那些条件,咱们先这个。”崇祯皇帝指了指那奏章:“你们看这些条件如何?对咱们大明,是利还是弊?”
他一问这个,王应熊和何吾驺都傻了,他俩还没看奏章呢!
温体仁却是不慌不忙道:“微臣有些想法。”
“爱卿请讲。”
“方才臣看了,那些条件,大致三条。第一,内迁至下水海安居。第二,对待察哈尔部如播州例。第三,调拨钱粮等。”
“先如播州例,这个,微臣认为刘大人处置的很是妥当。所以这一,大可不变,便就这么定下来。”温体仁道。
崇祯皇帝也头:“朕也是这般想。能如播州例,很是不错,便是如朝鲜例,想想大也可以。”
这话就得不大妥当,少了些霸气和强横,也是这些年崇祯皇帝被无数的挫折给收拾的都学会了对什么事情都别抱有太大的期待感,所以要求也就低了些。在他看来,能如朝鲜一般,让察哈尔部成为大明的属国,便很是不错。
却没想到刘若宰得力,直接让察哈尔部成了播州那般的土司,听从大明号令,大明可以任命官员进行管理。
这就是喜出望外了。
“陛下圣明。”温体仁笑了笑,接着道:“调拨钱粮更不用了,这是理所应当之事。”
崇祯皇帝却有些发愁:“现下国库空虚,为了征辽,已经耗尽国库所存,钱粮却从何出?”
温体仁心中却已经有了腹稿,道:“这事儿完了之后,谁轻松了,便从谁那儿出。”
崇祯皇帝若有所悟,道:“爱卿的意思是?削减甘肃镇宁夏镇军饷?”
崇祯七年 第878章 八九六 传开
“正是。”温体仁道:“甘肃镇和宁夏镇现下就是在防备察哈尔部,除此之外,也没别的敌人。现下既然察哈尔部归顺,那么从宁夏镇和甘肃镇中削减一部分军用,当是可以。而且臣还有个建议。”
温体仁似乎有些欲言又止。
“爱卿但无妨。”崇祯皇帝急切道。
“既然察哈尔部已然无虞,不若裁汰宁夏镇及甘肃镇中老弱,只留精锐,而后令他们入中原腹地剿灭流寇!总不好让他们闲着,兵么,都是越打越精不是?”温体仁缓缓道。
崇祯皇帝怔了一怔,而后便是拊掌叫好:“温爱卿,你这主意好的很!有甘肃宁夏二镇精兵入中原,流寇指日可灭!”
温体仁笑道:“臣愧不敢当。”
口中虽然这般,但心下却很是得意。他也觉得自己这个主意很是不错,即给朝廷省了军饷,还能多出一股剿灭流寇的势力,堪称一举两得。
崇祯皇帝向一旁的曹化淳道:“记下来,记得提醒朕,等到察哈尔部这事儿过去,便着手办。”
“是,奴才遵旨。”曹化淳赶紧应道。
“还有第三件,迁居下水海。”崇祯皇帝看向温体仁:“温爱卿再这个。”
“臣遵旨。”温体仁顿了顿,道:“这个,臣以为也很好。让察哈尔部迁居下水海,便是把他们困在了下水海。下水海水草丰美,也足以养活这些察哈尔族人。而且刘若宰在奏章中还提及,要开互市,跟察哈尔部交易。臣以为,让察哈尔部迁居下水海乃是善,再一开互市,则更是大善。”
他解释道:“不用再跟咱们大明打仗,而有了大明的庇护,则建奴也不敢轻易进犯察哈尔。想来,察哈尔部在下水海日子定是会过得不错的。而互市之后,咱们大明买入他们的马匹皮毛,他们则是能得到想要的一切,日子过得舒坦,要什么有什么,自然也就没有反心了。再,咱们靠互市,也能从察哈尔部买到极多的战马,不但能给咱们用,也让察哈尔部少了马可用。他们没了马,就更没多少战力了。”
崇祯皇帝听的兴奋之极,眉飞色舞,满脸喜色,他也顾不得失态了,轻轻一拍桌子,笑道:“还有征调察哈尔部精锐那条!把他们族中精锐都给调出来,置于咱们的控制下,更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刘若宰这是釜底抽薪之计!当真是好算计,好计谋!要朕,给刘若宰这个礼部左侍郎的位置,还是不够他施展的!”
这一下,几个阁老都不敢话了。
礼部左侍郎还不够?难不成要入阁么?只是由地方上的一个兵备道直接入阁,这也太骇人听闻了一些。
崇祯皇帝见他们都不话,便也不再提,其实他也就是而已。
“那便一切都如刘若宰奏章上所言。”崇祯皇帝道:“最后一个,察哈尔部的几位太后要来北京城,这事儿就不用议了。这是大好事,朕的意思,是让他们尽快来。速速来,而且这事儿,要大张旗鼓的办,最好让天下人都知道,察哈尔部归顺我大明了,察哈尔部的贵人,要来朝觐天子!”
这一刻,他神色昂然,踌躇满志!
显然,察哈尔部归顺的消息,给内忧外困的大明和崇祯皇帝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刘若宰向囊囊太后提的条件,其中一条便是几位太后要去北京城觐见崇祯皇帝,但这等事情,他当然不会在奏章里面出来。这样未免有儿让朝廷没面子,于是他在奏章中便换了一副辞,无非是几位察哈尔部的太后仰慕大明皇帝天威,主动要求去北京城朝觐之类的话。
这就让崇祯皇帝很是舒服了。
他答应的很是利索,这等好事,不答应才是怪了。
事情算是完了,几位阁老便告退,准备下去着手处理这件事。因着察哈尔部这件事,手上的事情就就要多出来不少。
“八百里加急,告诉刘若宰朝廷的决定,而后催他尽快护送几位太后前来北京城。”崇祯皇帝道:“至于拔擢的事情,等到几位太后过来再。”
“臣遵旨!”三人齐声道。
而后便告退。
整个过程,王应熊二人就没几句话,几乎一直是温体仁一个在和崇祯皇帝对话。
对于这一幕,其它的阁臣也都习惯了。温体仁揽权很是厉害,手腕更厉害,别的阁臣几乎都是他的陪衬附庸。而每次内阁和皇帝的奏对,几乎也都成了他的独角戏。
几位阁老下去之后,温体仁先把内阁的诸位都召集起来商议了一番,而后各自分派了事情。大伙儿都知道这是皇帝此时最关注的事情,也是此时整个朝廷,乃至于整个大明最为要紧的事情,因此都竭心尽力的去办,并无一个敢于拖后腿儿的。
温体仁他们告退离开乾清宫的时候还是上午,等到午时三刻左右,便有一封公文出了京城,八百里加急,快马送出,目的地,便是甘肃镇!
公文自然是给刘若宰等人的,是用皇帝的口吻写的,很是勉励了刘若宰一番,对他们的功劳大加夸奖,而后让他们尽快把几位察哈尔部的贵人送到京城去。并且特意嘱咐了,几位察哈尔部的太后入朝朝觐这件事,是重,要从速办理。
用八百里加急的话,大约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这公文就能送到刘若宰等人手中。
一般来,既然是用皇帝的口吻话,那直接用圣旨就好了,何须再用公文?只是其间有一个问题,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等人都是希望给刘若宰等人的回营尽快被送到刘若宰等人手中,但如果是圣旨的话,那么自然就得有宣旨的太监。但八百里加急,都是换人不换马的送,极为辛苦,基本上送的人都要累的脱了形,宫里可没人能受得了这个罪。
本来崇祯皇帝是想用圣旨的,但听了这难处,也只好作罢。
而没过多久,这事儿就在京中传开了。宫里素来是没什么秘密的,是四面透风也不为过。
上午内阁才知道,到了下午,京城里头各大酒楼茶馆之间就不少人在传了。
崇祯七年 第879章 八九七 探子
现在大伙儿基本上都知道了:跟咱们大明朝做对了几十上百年的察哈尔部,就要投降归顺大明了!这是一个令人何等振奋的消息!
此时崇祯年间,大明内忧外患,末世之气象已然展现一二,许多人虽然不大清楚,但也能大致感觉得到。而他们纵然是不清楚察哈尔部归顺对大明来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却也能感觉到心中振奋——多少年没这种大喜事了?遮莫是咱们大明要中心的前兆?
而许多书生士子,则更是心情激荡,就在这一日,在京城许多酒楼之中,都能看到几个士子聚在一起,欢呼畅饮的景象。
当然,这个消息,也落到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耳中。
比如,建奴安插在京城的探子。
在明末大明朝和建奴的战争中,用间,成为了极为普遍的一件事情。
双方各自都在对方的实力中派了不少探子。
照理来,应该是大明朝用间更加专业,毕竟大明朝经营锦衣卫东厂西厂数百年,最初皇帝设立这些机构的目的就是见识天下臣民,而这些锦衣缇骑,东西厂的番子,其基本的职责就是打探消息。
这就带了不少间谍密探的性质了。
大明朝的间谍密探队伍,本身是极厉害的。当年万里三大征之一的援助朝鲜对抗丰田秀吉率领的日本大军,在整个征伐的过程中,锦衣卫的密探都是大出风头。这些锦衣卫中的精锐,伏冰卧雪,远行千里,遍布整个朝鲜半岛,甚至深入日本军敌后,打探得到极多的珍贵情报。
而建奴才兴起了几十年而已,虽从一开始兴起的努尔哈赤时代就有用间的传统,但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和大明相提并论的才是。
无论是经验还是探子队伍的规模。
但是可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建奴在京城安插了探子,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想要把这些探子给找出来,却是很不容易。探子都隐藏的很深,没有谁会跳出来大声嚷嚷我是建奴的探子。想要揪出来,只能明察暗访,寻找线索。
但这又谈何容易?
整个北京城,百多万人口,那会儿又没有后世的种种高科技,那么几个或者几十个人真要是想深深的潜藏下来,想找出来,可是相当之不容易。
其实倒是有个法子……严查辽东过来的商旅就行。辽东的商人,和建奴有关系的为数不少,他们过来京城的商队中,隐藏着的奸细自然也不在少数,有的是建奴那边儿派来的,有的则直接是那些商人手下的人手。
不过想要严查商队,却又是极难。
那些商队,多数在朝中都有关系,有的和辽镇的那些军官们关系也很深,动了他们,便是动了极多人的利益。京城中未必有多少官员和建奴有关联,但出于这种那种的原因,他们明明心里知道建奴在那些人里安插了探子,却依旧是置之不理,视若未见。
再者了,禁绝了辽东过来的商队,也只能是减少探子,却不可能彻底断绝。
因为主动给建奴通风保险的可不少,别的不,单后来满清入关之后被封为八大皇商的那几位,这会儿谁不是和建奴暗中勾连?
想要彻底禁绝,那就要杀一大批人才行,问题是,哪怕是崇祯皇帝,都没有这么大的决心和魄力。而且,他还别蒙在鼓里,对这种事情,根本是一无所知。
大明这边儿,因为这种种原因,就拿建奴的探子没什么办法。
而建奴那边儿,却是对大明朝这边进入他们区域内的任何人都是严厉盘查,探子很难渗透进去。毕竟建奴地盘儿,人也少,防范起来要容易的多。而对于那些已经渗透进建奴区域内的大明探子,建奴则是靠着不断收买朝中大臣,管事的官员等手段,来将他们掘出来。
一旦查出来,立刻是大肆诛杀,毫不手软,每年都有些大明的探子被挖出来。
所以现在大明和建奴互相用间谍,但大明拿人家的间谍没法子,人家却是拿大明的有法子。
而且更雪上加霜的,崇祯皇帝颇为讨厌东厂和锦衣卫,所以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后,东厂和锦衣卫都被削弱了不少,也变得不大活跃了。
如果锦衣卫还在巅峰期的话,不论如何,至少现在京城里头建奴的探子不会如此猖獗。
离着五城兵马司不远处,就在同一条街上,有一处规模颇大的酒楼。那酒楼的厨子也很是了得,什么菜都能做得。一楼是大堂,饭菜便宜实在,量大味儿厚,二楼雅间,饭菜精致,色香味俱全,很是考究。
腰缠万贯的,能在这儿吃到山珍海味,而且烹制的极为美味;身上只有十几文大钱,好歹也能在这儿混个肚圆,打着饱嗝出去。
因着这酒楼有这些优,再加上这里离着五城兵马司很近,所以每日几乎座无虚席,生意极好。在这里吃饭的,大都是五城兵马司的人,下面的底层兵丁也喜欢来这儿吃,上头的指挥副指挥等官儿们也爱来,当然,人家来了直接就去二楼就是了。
五城兵马司负责京城的治安,也管着走水的时候救火,沟渠堵塞了他们也得整修,总之管的事儿特别多,林林总总一大堆,无所不包。所以五城兵马司的人遍布京城,也因此,五城兵马司的人,消息是极为灵通的。
这里,也就成了一个打探消息的好去处。
正是傍晚,大堂里头已经坐满了人,放眼望去,都是五城兵马司的。他们呼朋唤友,几个关系不错的围着一桌儿坐了,高谈阔论着,声音很是不。不少人桌儿上都有酒,酣畅狂饮,不时传来一阵带着醉意的大笑。
许多人嘴里都在议论一件事儿:察哈尔部归顺咱们大明了。
这可是现下京城最引得大伙儿议论的消息。而且也不知道是大伙儿自己猜的还是谁传出来的,他们谈论的时候,对察哈尔部归顺大明的意义竟是的**不离十,似乎眼下在这些话的不是五城兵马司的普通兵丁,而是几个深谋远虑的阁老一般。
这就很值得人寻味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