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囊囊太后见他在明国的使臣高官面前丢了脸,心里有一丝喜意,但脸上却没有表露出丝毫,而是厉声斥责道:“额哲,你这样很失礼!”
额哲很怕他,低低哦了一声,看向了刘若宰:“你方才什么?”
囊囊太后叹了口气,对刘若宰道:“这孩子还,你莫跟他一般见识。”
刘若宰赶紧摆手道:“不妨事,不妨事。”
但心下,自然是有些不屑的。
囊囊太后道:“贵国皇帝陛下提出来的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之事,我等会尽快启程,但是,之前答应咱们的那些条件,我等的族人什么时候开始安置,这些怎么?”
“贵部提出的条件,陛下都已经答应了。等你们从京城回来,就可以着手安置了。”
刘若宰完之后,顿了顿,又道:“还有,下官不得不纠正太后,方才您‘贵国’,那是错了。现下咱们都是大明的臣民,您直接皇帝陛下就好了。”
囊囊太后失笑:“对,这是我错了。”
她很是爽朗道:“既然都答应了,那就好了,我等会先商议一番,定然会尽快启程。”
刘若宰笑道:“如此大善。”
正事谈完了,接下来气氛就轻松许多了。囊囊太后吩咐上菜,一道道极富草原特色的菜肴被端了上来,一坛坛美酒也被抬上来。这些美酒,可算是整个察哈尔部最后的一儿存货了,这一次囊囊太后直接下令都搬了上来。反正现下归顺大明了,以后什么没有?还用在乎这儿酒?
今日刘若宰等人到来,向察哈尔部众人宣告了大明接受了他们的条件,也就意味着从今日起,察哈尔部正式归顺大明了,成为大明的一部分。
对于双方来,这都是一件不得了的大好事。
于大明而言,收获了一位强力的臂助,免去了为祸北疆多年的心腹大患,可以腾出更多的兵力来对付建奴和流寇。而且察哈尔部的归顺,也是大扬国威的一件事,皇帝、朝廷,乃至于整个大明朝,脸上都是光彩。而等察哈尔部正式迁居到指定的地,大明和察哈尔部开始互市之后,大明又会有渠道得到为数众多的战马。察哈尔部的军兵如果加入大明军队的话,也能极大的加强大明的军事力量。
而对于察哈尔部而言,从此之后,他们再也不用怕大明对付他们,有了大明这个靠山,建奴对付他们也多了几分忌惮。当然,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好处——从此之后,他们的物资又会充盈起来,尤其是贵人们,又能过上遮奢讲究的好日子了。
如此一件大喜事,自然值得庆祝。
几杯酒下肚,大帐里的气氛立刻热烈起来,祝酒之声不断,察哈尔部的贵人们和大明来的众人纷纷向对方敬酒。
大伙儿开怀畅饮,就连几位太后都喝了不少。
崇祯七年 第884章 九零二 条件
而在酒席之间,最出风头的竟然是王武略。王武略久在边关,蒙古话的很流利,用蒙古语跟察哈尔部众人交流,丝毫不成问题。而且他极会看眼色,也很会来事儿,又是能言善辩,口中妙语连珠,极能调节气氛,经常一句话下去,便是哄堂大笑,人人开怀。
不多时,王武略便已经跟那边的不少贵人们称兄道弟了。
董策看了也是暗暗赞叹,这方面的本事,自己可是比王武略差远了,得跟人家学着儿。
他不断替刘若宰挡酒,因此也喝了不少,不过他酒量很大,倒也没什么。一杯杯灌下去,眼神却依旧清明。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泰太后起身向囊囊太后了句什么,便转身出了帐子。在别人看来,她估计是方便去了,但董策可不会这么想。
等了一会儿,他也起身,告了个罪,离开汗帐。
董策出去之后四面看了一眼,忽然听见一个细细的声音:“这边。”
他循着声音看过去,见一个姑娘正向自己招手,这姑娘一身侍女打扮,他瞧着有些面熟,似乎是苏泰太后的侍女。
那侍女转身向东边儿走去,董策便也跟上。
很快,董策便见到了苏泰太后。
这里是离着汗帐不远的一条河,不宽,也就是七八尺的样子。正是盛夏,河水量不,流水潺潺,两岸草木繁盛。汗帐周围的火光还能映照到这里来,再加上今夜月亮很大很圆很亮,所以能见度也不低。苏泰太后临河而立,董策只能瞧到她的侧脸,在夜色中有一种神秘朦胧的美感。
董策走到她身旁,也不话,而是循着她的视线看去。
他发现,苏泰太后似乎在看月亮。
董策微微一笑,曼声吟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还没完,苏泰太后便打断了他的话:“太伤悲了,今日大好的日子,你吟这个做什么?”
董策笑道:“太后读书很多啊!”
“这些诗文,我们这些贵女们,多半从都会学的。”
苏泰太后盯着董策,目光有些迷茫,又有些怀念:“我从极喜欢读书,也喜欢吟诗,你可能都不信,那时候,我整日就想着,要是能去你们大明就好了,一定要去江南看看,要去苏杭看看,更要看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听,当初海陵王就是看了这两句,才决定提兵攻打宋的。我没有海陵王那么大的野心,也没有那么大的势力,我就想去看看,瞧瞧,到底能美成什么样子。”
“后来嫁给他之后,我读书就很少了。”苏泰太后叹了口气:“他喜欢打仗,喜欢打猎,喜欢征伐,但不喜欢读书,有几次他撞见我读书,便嘲笑我,我也就不敢再读了。”
“再后来,他死了……终于没人再管我了。”
苏泰太后悠悠道:“那一****撞见和我在一块儿的那个人,在察哈尔部中算不得什么贵人,地位也不高,不过呢,他最是喜欢读书的,你们汉家的许多典籍,他倒背如流。跟他在一起,吟风弄月,吟诗作赋,我很是开心。”
董策沉默片刻,道:“太后恨我将他杀了?”
“没有。”苏泰太后摇摇头:“实话,我还很感谢你,是你让我在美梦中惊醒了,幸好是你发现的,若是别人,只怕此时我在察哈尔部已经没有立足之处了。我倒是没什么,但额哲,他可是大汗啊!我就算是粉身碎骨,也不能让额哲有事。”
董策头,沉默片刻,道:“杀了那个人,没什么后患吧?”
“没有。”苏泰太后淡淡道:“他是个部族的族长,这般死了,却也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也不知道和我有关系。就算是知道也没什么,不过是个部族而已,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敢四处闹腾,大不了屠光了事。”
她的是轻描淡写的,但董策听了,却是悚然一惊。
这女人,其实也是个心狠手辣之辈啊!
董策心中暗暗提起戒备来,告诫自己一定不能对她放松警惕,免得被他算计了。
苏泰太后似乎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淡淡道:“你不用担心,我对你不会有什么恶意。当初答应你的那些,我都已经准备好了,你什么时候走,就可以直接带着他们离开。”
“五百匹马,三百名勇士,都准备好了?”董策问道。
苏泰太后道:“当然。”
董策瞧着她,忽然一笑,露出两排白牙:“罢,什么要求?”
苏泰太后笑道:“和聪明人话,就是省力。”
董策瞧着苏泰太后,微微一笑道:“其实我从来没把看到你做的那件事当成真正威胁你的把柄,如果真用那件事来威胁你,无疑是极为愚蠢的,不但会破坏大明和察哈尔部之间的关系,更是会两败俱伤。真要是把这事儿给捅出来了,你固然会在察哈尔部这边身败名裂,我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你是聪明人,我也是聪明人,咱们都不会做这等蠢事。”
董策话锋一转,笑道:“但是呢,你虽然不会做这等背信弃义的蠢事,但拖我几天还是有可能的。若把我换做是你,把柄被你抓在手中,又要给你送东西,我肯定是心有不甘的,老大的不情愿,定然会拖上几天。但现下你却是如此迅速的就把那五百匹马,三百名勇士准备好了,那定然是有求于我,而且还不是事。”
苏泰太后瞧着他,饶有兴趣地问道:“然后呢?”
董策笑道:“其实我心里早就打定主意,把这件事当成一笔交易,不是我要那个秘密来换你这五百匹马和三百名勇士,而是你用这五百匹马和三百名勇士换取你我之后的合作。以后察哈尔路就归顺大明了,我是大明的官员,而且我做官的地方,和你们要迁居去的那个地方离得非常近。咱们以后,打交道绝对少不了,互相之间应该都能帮上不少的。别的不,以后察哈尔部和大明之间的贸易,如果咱俩私底下做,而不是通过察哈尔部和大明来做,定然都能多得不少分润。为了以后,便让这件事作为一个极好的开端,如何?”
苏泰太后美眸流转:“你这提议好,我答应了。”
“太后此举明智。”董策笑了笑,接着道:“我早就想过了,你给我这五百匹马和三百名勇士之后,我也会给你封非常丰厚的回报。”
苏泰太后看着他问道:“你能给我什么回报?”
她的神色已经变得肃然。
董策盯着他,声音缓缓,语气沉沉:“我保证额哲能一直在大汗的位子上坐下去,不让阿布鼐登上汗位,你看怎么样?”
崇祯七年 第885章 九零三 乌梁素海
苏泰太后悚然而惊,盯着董策,寒声道:“你怎么知道我想什么?”
董策笑道:“你还能什么呀?现下别察哈尔部的人了,便是我们这些外来的人也能看得出来,囊囊太后在打压额哲,今日更是当众给他难堪。她打压额哲,就是在打压你苏太太后,想要扶他的儿子阿布鼐上位!”
“你这会儿这么快就把东西给置办齐全了,又跟我来谈条件,那自然就是为这件事了。”
苏泰太后神色凝重道:“你竟然看出来了,那你可有什么法子?”
董策微微一笑:“当然有法子。你们察哈尔部内部的人,想要办到可能不太容易,但是你别忘了我是大明的人,身为大明的官员,想要做到这个,虽是需要借助一些力量,但要难却也未必。”
董策这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并非是装出来的,他确实是有信心能够做到。
方才苏泰太后一他就猜到是这么回事儿,但他并不打算拒绝苏泰太后的这个要求,因为他本来就要去做这件事。
他当日答应了乌云娜福晋,换取乌云娜福晋支持的条件是把乌云娜福晋扶上察哈尔部最高首领的位子上去,那么理所当然的,囊囊太后就得下来。而眼下苏泰太后提出来的这个条件,其实白了,目的也是一样的,便是把囊囊太后给拿下来。
董策凑在苏泰太后耳边了一通,而后笑道:“你且看我手段!”
他方才凑到苏泰太后耳边话,那炽热的呼吸便打在苏泰太后的耳根上和脸上,他方才喝了不少酒,带着些淡淡的酒气,有着浓烈的男人气息。苏泰太后,脸不仅微微有些红,她看了一眼董策,见董策俊逸的脸上满满的都是自信,顾盼之间神采飞扬,苏泰太后没来由的心中生出身旁这个男人,身影高大如山岳,可以依靠的感觉。
她低低的嗯了一声,神色竟很是顺服。
而后几日,整个察哈尔部都紧张的忙碌了起来。察哈尔部但凡有资格随同刘若宰等人进京的贵人们,都是在紧张的准备着。
为了能够跟随刘若宰等人以及几位太后一起进京,察哈尔部的这些贵人可是争破了头。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现在谁能跟着一起去,就代表着以后就会成为全新的察哈尔部的真正掌权者,继续做他的贵人。而如果不能跟着去,则明在明国的大人们面前,或是在察哈尔部的几位太后面前,便不再得看重了,以后的地位不得就会下降。
能跟着去一趟京城,面见明朝的皇帝陛下,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种认同。而且哪怕就算刨除这些原因,能够去大名的花花江山转一圈儿,他们也是极为欢喜期待的。
最后定下来有资格一同前去的察哈尔部贵人,竟然多达八十余人,再加上他们的随从下人,这个队伍可能要庞大到千余人之多。这个数字,令刘若宰等一干人都是瞠目结舌。但哪怕是刘若宰。也不好随便让谁不去。那样的话可就把人给得罪死了,不得到时候会有什么麻烦。
不过董策确实没怎么管这事儿,他的全副心思,都放在了接受苏泰太后给他的那一份儿大好处上。
乌梁素海,在大草滩的西北方向,距离汗帐大约三十余里。乌梁素海的范围,东西长约八十里,南北宽约五十里,从乌梁素海的边缘再往西北走上二三十里,便是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了。
因此,乌梁素海乃是大草滩的西北屏障,并不为过。
乌梁素海并不是海,而是一个区域,是苏泰太后属下部族的牧区。
在蒙古语中,乌梁素海是杨树之海的意思,顾名思义,这片地区里头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杨树。
这里本来叫什么,并不可考,但是自从察哈尔部迁居到大草滩之后,这里就叫乌梁素海了。
这一日,刚不过辰正时分,也就是后世的早上八,董策便是来到了这里。天还没亮他就带着手下启程了,向这里赶来。
今日,是他和苏泰太后越好的时间。
接收那一份大好处的时间。
至少,对于董策来,杨树多,是他对乌梁素海的第一印象。这里也是大片大片的草原,不过和汗帐左近一望都是草原,树都瞧不见几颗不一样。进了乌梁素海这片区域之后,地面上丘便多了起来,都不高,撑死也就是三五十米,但数量很多,一大片一大片的。而这片片丘之上,几乎都长满了杨树,桦树,柏树等等……其中最多的还是,杨氏。
杨树极多,一眼望去,大片大片绿色的杨树林一望无际,绵延到视线的尽头,一阵风来,则树涛汹涌,如波浪起伏,真的如大海一般,难怪此处得名乌梁素海。
在董策看来,这里比汗帐那边儿地界儿更好。
草原不,牧草也算得上是肥美,能够养活不少的牛羊马匹。而那大片大片的树林中,也有着不少兽可以捕捉。靠近山林,可以依着山丘建造房屋,部落可以在那里扎下来。有着这无边无际的树林,盖房子的木头自然就不用愁了。这里可是西北边塞,此时又是冰河时期,在滴水成冰的冬天,住在木头建成的坚固房子里,烤着火,已经算是很舒服的日子了。而汗帐那边,想要砍木头都很难,根本寻不到几株树木。
而这里也更易于防守和用兵,欺负的丘使得这里的地势变得负责,大规模的军队很难铺开。而且如果敌人势大,防守者还可以利用熟悉此地地形的又是藏身于着密林之中,不与敌人正面交战,只是消耗他们的力量。
有着这许多好处,但却不知为何汗帐选择落在了现在那个地方,想来是因为乌梁素海离着戈壁滩太近了些。
苏泰太后昨日就离开汗帐那边了,让董策今日过来,是要准备一下。
董策的行踪,自然瞒不过刘若宰,只不过他此时对董策,已经是颇为宽厚甚至可是纵容了。董策要做什么,他心知肚明,不过却是选择默认了。
崇祯七年 第886章 九零四 震撼
反正察哈尔部和大明以后就是一家人,察哈尔部有些人愿意加入董策的麾下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人家可是自己努力换来的,不是********来的。
这些人落到董策手里,增强董策的实力,刘若宰乐见其成。因为在他看来,大明朝这些武将中,论练兵,比董策更好的只怕还没几个。这些人在董策手中,才能最大的发挥作用,战斗力被发挥的最好。这倒不是董策才能就多么高绝,他用的那套练兵的法子其实别人也不是不动,毕竟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直接在大埠的书坊里就能买到。只是董策严格的执行条件,给士卒们优厚的待遇丰富的营养和严酷的训练,以及精良的装备。夜以继日的苦练,终于能做到令行禁止,一声令下,悍不畏死,奋勇而战。
在明朝末年,一支军队如果能做到令行禁止,那就算得上是良军了。而如果同时还装备精良,悍不畏死,那就是绝对的强军。只要是这支军队的指挥者有着中上之姿,那这支军队不所向无敌,至少也会罕逢敌手。
当然,人数不能太少了。
你若是三五百人碰上建奴的几千马甲,几百巴牙喇兵,那么便是再精悍也没什么用。
对于董策这方面的能力,刘若宰是完全认同的。
而且,他还有着更深的谋划。当初在给朝廷上疏请求招降察哈尔部的时候,就已经写到了,要招募察哈尔部精锐入大明军中,增强大明军中的骑兵力量。这个事儿,朝廷还没明确回复,他大致也猜得到朝廷和皇帝的想法:大概是因为觉得无法掌握这些察哈尔部军兵,生怕他们进了军中之后出什么乱子,便把这事儿给搁置了下来。以大明朝惶惶末日下这官僚机构现在的办事效率,这事儿一搁置下来,有可能就再也捡不起来了。
现在董策麾下先要有一批察哈尔骑兵了,刘若宰的想法是,看看效果如何。效果好的话,就把这个当成一个成功的案例,拿去朝廷中项。有这事实摆在眼前,朝廷中反对的意见就会很多。
所以,董策跟他原原本本的了这件事之后,他并没有怪罪董策,反而是默许他过来。
又往前走了一段,董策等人已经能够看到在远方的草原上,出现了一片片白色的蒙古包,在蒙古包周围,还有放牧着牛羊的牧民。想来,那里便是苏泰太后的部族所在第,苏泰太后出身颇为显赫,乃是叶赫部台吉之女。本身她嫁给林丹汗的时候,就带了一些部族百姓,而后林丹汗颇为宠爱与她,再加上她生下额哲,林丹汗又是给了她许多的丁口。现在在察哈尔部中,苏泰太后手底下这些人,也算得上是一股相当之强大的力量。
实话,额哲能够支撑到现在,还没有被囊囊太后给拿下来,苏泰太后自身的实力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有苏泰太后在,有她手下这几千族民在,额哲的地位就相对稳固。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情况,等察哈尔部归顺大明之后,就将展开和大明的通商,而囊囊太后毫无疑问将会把持此事。通过和大明的通商,囊囊太后能够不断壮大自己的部族和势力,一儿一儿的消磨苏泰太后及其他福晋和贵人的势力,而什么时候苏泰太后本身的实力超越其他人总和了,便是她废掉额哲之时。
这一,董策和苏泰太后都看得清楚明白。
苏泰太后现在寻求和董策合作,这个时机选的也是相当之不错,若是再晚一些,察哈尔部正式迁居到下水海,和大明展开通商之后,董策再想要插手就不大容易了。而现在她和董策商议好了,董策便能够提前布局。
瞧见远处出现了察哈尔部的族民之后,董策便命令队伍停了下来,不再向前,而是准备派人去通知苏泰太后。
苏泰太后和他的交易的事情,知道的人极少,至少苏泰太后手下这些族民是不可能知道的。在这种颇为敏感的时候贸然闯进人家的地盘,要是有什么误会,未免不美。还没等他派人前去,前面约莫数十丈开外,一座山丘后面,便是拐出来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约有二三十人上下,都是颇为精锐的骑兵,簇拥着其中一人,赫然便是我苏泰太后。
这些骑兵的装备在察哈尔部之中,水平看算是相当不错了,基本上都穿着一身皮甲,手中拿着制式弓箭,马鞍子旁边的双叉里,插满了羽箭。
队伍到了近前,苏泰太后瞧了董策一眼,笑道:“你倒是准时。”
董策道:“苏泰太后有令,在下岂敢耽搁?”
在苏泰太后的手下面前,他还是很给对方面子的。苏泰太后笑了笑:“走吧,带你去见见他们。”
而后,董策等人便跟在苏泰太后一行人身后,继续朝着前方而去。过了几个村子,前面出现了一片山丘。这片山丘只怕绵延足足有数十里,和一路上瞧见的那些土丘不一样,它们是真正的山,足有数百米左右的高度,在这草原上拔地而起,瞧着很是壮观。山势绵延,一直向东北方向而去,山上也长满了树林。
苏泰太后一行人毫不犹豫的便进了山,董策摆摆手,示意自己的手下跟上。
进了山,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林,在里头七拐八拐之后,绕过一座山坳,眼前忽然豁然开朗。这里,竟赫然是一片相当之阔大的山间谷地。这山间谷地足有七八里方圆,乃是是一片平坦的草原。而此时,在这片山间谷地上,有数百人正等待在这里。
他们或坐或卧,有的在高声谈笑,有的时候在低头沉思,但无一例外的,他们都骑在马上。对,没错,他们就是骑在马上。哪怕那些躺着的,他们身下也有一匹马。他们就这么躺在马背上,胯下连马鞍子都没有,那马缓缓地往前走着,身子一起一伏,他们躺在上面却是稳如泰山。还有的在打马狂奔,但他并非坐在马上,而是双脚站在马背上,任凭那骏马如何狂奔,他都是不会被摔下来。
毫无疑问,他们中每一个人控马技巧都是相当之娴熟精炼。董策只是瞧了一眼,心里便被狠狠的震撼了一把。
崇祯七年 第887章 九零五 好处还在后头
苏泰太后瞧见董策的神色,微微一笑,心道:“这算什么,让你开眼界的还在后面。”
她忽然打马上前,口中呼啸一声,冲着那些人高声叫道:“我的子民百姓们,现在,让远方的客人见识见识你们在马上的功夫。”
显然,等待着谷地里的这些人就是苏泰太后要给董超的那三百人了,他们显然早就被苏泰太后告诉过这件事,也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是以此时,一听苏泰太后这么,立刻一个个打马狂奔,各自展示着娴熟的控马技巧。在董策这个自己将来的上官面前,卖力展示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