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他这间帐篷是重新布置的,上一次他们离开之后,原来的帐篷自然就撤了。看得出来,这一察哈尔部给他们布置的帐篷布置比之前更加用心,刘若宰这间大帐篷里,只有一张极大的桌子,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卷轴和书册。这些书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带的,他这会儿很是认真的趴在那里,董策便很识趣的站在一边没有打扰他。
站了好一会儿,怕是足足有一刻钟的时间,刘若宰方才抬起头来。他神色间满是疲惫,瞧这董策道:“你来啦?”
董策头:“属下刚吃过饭,接到大人明令便赶紧过来了。”
“苏泰太后那些人,你都带过来了?他们现在安顿在哪?”刘若宰问道。
董策笑道:“一共三百人五百匹马,都跟着过来了。在不远处一个部族里藏着,那个部族,也是苏泰太后手下的。”
“如此也好,免得有些人看了眼红,作出什么事来。”
刘若宰头:“你想的倒是颇为周全。”
董策赶紧谦道:“属下不敢。”
刘若宰指了指自己面前的那一摞纸,问道:“你可知道我在写什么?”
董策其实心里大致能猜到一些,但他只是摇头,言道不知。
此时何必卖弄呢?藏拙也未必是什么坏事?
“我现在想的这些,是以后察哈尔部迁居到下水海之后,咱们大明和他们通商时候,需要准备的一些东西。有条款,也有需要贸易的货物,甚至连开榷的地在哪,我都想了。”
董策沉默片刻,道:“大人您是真心为国做事的,咱们大明若是多一些您这样的忠臣,也不会落得现今这个地步。”
刘若宰轻轻一笑,了他:“你呀,便是想的太过了些。咱们大明现在是什么地步?本官瞧着,连内忧外患都算不上。有辽东镇在,东北的建奴打不进来,而腹心的这些逆贼们,也不成什么气候,用个两三年的功夫,差不多也就剿灭了。”
“是。”董策心中不以为然,却是头,没有在跟刘若宰争辩这个问题。





崇祯七年 第891章 九零九 无法可想
这问题也没什么好争辩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如他这般,对历史如此了解熟悉,知道崇祯年前后历史的大致走向。
刘若宰看事情算是颇为透彻明白的,但却依旧对大明的局势保有乐观的态度。无论他们怎么想,也都不会想到,十年之后的大明朝,竟会甲申天变,就此天崩地陷。
现在跟他们这些,虽不上是对牛弹琴,但也没人会信的。
刘若宰叹了口气,缓缓道:“要做事,我确实是愿意做事的。但其间也存着本官的一份私心在。这件事能够走到这一步,是你我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察哈尔部归顺大明这件事,是本官这辈子做的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我也想把它做好,善始善终。假若,察哈尔路归顺大明,结果却在大明那边受了气吃了亏了,甚至被派去的大臣讹诈勒索,因此再出什么事端,那本官的罪过可就大了!这辈子,本官都不会忘记这件事。”
“这件事别人来做本官不放心,本官也舍不得让自己的心血因为别人而付诸东流。所以,等察哈尔部抵达下水海之后,察哈尔部和大明之间的通商,一定要由我来,也只能由我来做!”
刘若宰平视前方,眼神坚定,语气断然,而他的神色中,却有着几分不甘与恼怒。
董策看了心中一动,忽然想道:“会不会事情有什么变故?刘若宰才会有这样的反应,以刘若宰素日里的城府,应该是不会这么多话的,也不会把话到这个地步。”
他沉默片刻,试探性的问道:“大人,是不是京中对您有所安置了?”
刘若宰叹了口气,头道:“倒是什么都瞒不过你,你是七窍玲珑心也不为过。”
董策笑道:“属下可不敢。”
刘若宰道:“京中确实是有消息传出来了,皇上与内阁商议的时候,已经定下了,本官即将升为礼部左侍郎。等到这一次本官带着察哈尔部的众贵人去往京城,便不跟着他们回来了,直接留在京里接受任命,而后再去冀北道一趟,把事情交接一下,就长住京城了。”
董策耸然动容:“大人,这是好事,大好事呀!”
刘若宰从一个正五品的冀北兵备道,山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佥事,一跃而升为礼部左侍郎,从正五品跨越到正三品,这样连升三级的事情,在国朝可是极为罕见的。大明朝的文官体制已经绵延了二百多年,到了崇祯年间,已经是极为的稳固完善。体系庞大,上下有别,等级森严!在这个庞大的文官体系中,绝大部分人的升迁都只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往上走。连升数级的事情,已经是非常罕见了。
而刘若宰此次连升三级,足见皇帝之信任器重。
但董策话一出口,便明白了刘若宰今日为何会有这般感慨,又为何会是这样的神色。礼部左侍郎官位虽高,但只怕并不是刘若宰想要的。
刘若宰苦笑道:“你也看出来了是吧?是啊,礼部左侍郎啊这可是,堂堂正三品!照理能够一跃而到这个位置,本官已该知足,但只可惜本官并不想入朝,本官还想留在宣大,还想跟察哈尔部接触,还想把这个事做的不出一丝纰漏,尽善尽美!”
“其实本官最希望坐上去的一个位子,便是大同巡抚或是宣府巡抚,而不是入朝当个什么劳什子的礼部左侍郎。”
他叹了口气:“只可惜呀,天不遂人愿!”
消息是京城里的吏部尚书谢升传出来的,朝廷有朝廷的驿路系统,而京中的这些大员们,也各自都有自己的一些手段来联络境外的同僚,他们自己的这套体系,论起速度来,可能也就是比朝廷的加急快报慢上一儿而已。
由于陕西和甘肃东南的闯贼变乱,导致交通道路被堵塞,所以朝廷的加急快报来的就慢了一些。而谢升派来的人,只比朝廷的快报慢了四天就抵达了肃州卫。只是他们到了肃州卫之后,却是扑了个空,刘若宰已经带人来到大草滩了。
于是这些人便干脆直扑大草滩而来,把谢升的亲笔书信送到了刘若宰手中。
皇帝和内阁商议的内容,自然是极其机密的事情,不过谢升身为吏部尚书,要连搞到这消息的本事都没有,那也是不可能。刘若宰即将升任礼部左侍郎,已经算是朝中显赫大员之一,也比原先更多了不少分量,所以谢升这一次,也是不遗余力地打探消息,委派人手出京向他传信儿。
要知道,谢升派人出来一趟可不是来回简简单单的走一趟这么轻易,耗费也是相当之惊人。
董策沉默片刻道:“难不成现在就无法可想了?”
实话,他也不愿意刘若宰离开宣大赶往京城,他可以预见的是,甭管刘若宰如何,至少他在短时间内是无法离开大同镇这块地面的。而假如刘若宰留在这里并且继续身居高位,那么对董策的发展自然是有极大的好处。但如果刘若宰去了京城,人走茶凉,天高皇帝远之下,也无法庇护于他,不得董策就会被人打压!
刘若宰叹了口气:“无法可想!无法可想!你是不知道啊,因为这次立下了大功,谢升谢尚书得以以东阁大学士入内阁,而朝中现下能配得上本官的空缺就只有礼部左侍郎一个了。”
“本官倒是相当这个大同巡抚,但可惜,大同巡抚焦大人这段日子虽有些焦头烂额的,但总算处置的还算妥当,短时间内还不大可能丢官,这大同镇确实是没有位置能容得下我了。”
他瞧了董策一眼,忽然笑了笑,带着一丝开玩笑的性质道:“本官这次没捞到这个大同巡抚做,起来还要怪到你头上!”
董策让他给的一头雾水,故意作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道:“大人,属下实在是冤枉啊!我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呢?”
刘若宰了头,笑道:“你这厮最是奸猾,也不用在本官面前装样子,本官不过是而已,又不会真的责怪与你。”
他笑道:“本官也是最近才知道的,咱们在甘肃镇的这段日子,冀北道起了白莲教。”




崇祯七年 第892章 九一零 离开
董策震惊道:“什么?起了白莲教。”
他脸上的震惊倒有九分是装出来的,由于黄季早就发现了白莲教的踪迹并且向他过这件事儿,所以他是知道在冀北道境内有白莲教活动的,而且知道的比现在的刘若宰还要清楚许多。只是,他当时并没有上报给刘若宰,甚至还命令黄季有意识地引导一下白莲教,其目的当然就是借助白莲教铲除蓑衣渡苏家这个宿敌。
当时不,这会儿自然更不会。
此时刘若宰一他便留上了心,磐石堡的人可没有能耐把消息传到数千里之外的他手中,因此他甚至是直到此刻才知道白莲教已经起事的消息,而他现在最关心的无疑便是苏家到底有没有被白莲教铲除。
刘若宰见他神色颇有些焦急,笑了笑,把一封军报丢给他:“拿去自己看吧!”
董策道谢,而后把军报拿在手中细细的看了一遍。看完之后,他脸上神色颇有些古怪,有哭笑不得的意思。董策向刘若宰抱了抱拳,苦笑道:“大人,您还别,这事儿还真是赖属下。”
原来白莲教已经起事了,而且起事很有一段日子,占了很是不的地盘,把蓑衣渡上下差不多给屠了个精光,现下势力很不,足有几千上万人。不过前段时间,他们在攻打磐石堡的时候被磐石堡守军杀的是大败亏输,尸横遍野。大同巡抚焦大人已经将此事上报,皇帝颇为喜悦,还很是夸奖了焦大人一番,言道他应对的不错。
也难怪方才刘若宰会那般,若不是自己把磐石堡的精兵训练的那么精锐,只怕那一仗就打不赢了,而那一仗若是打不赢,这会儿焦大人恐怕早就不能在大同巡抚的位子上呆着了。而若是他把大同巡抚的位子给腾出来,立下大功的刘若宰顺理成章的就能上去。
刘若宰了头,两人对视一眼,都是大笑起来。刘若宰此时虽然忧心自己官职的问题,但这事儿暂时来也是无法可想,只能等以后再做计较。现下忧心这个,还不如庆祝一下因为收复察哈尔部而带来的种种好处。
刘若宰看了看董策,笑道:“关于你的任命其实也已经有些眉目,是大喜事,算得上是高升了。但是且容本官在这儿卖个关子,等以后你自然会知道。而且,给你的这个官职,可是没有算上磐石堡下打败白莲教那一战的功劳。虽那一战你没在场,但这兵都是你练出来的,都算得上是你的手下,功劳自然是缺不了你的。等到这一场仗之后的论功行赏在兵部走完了,只怕你的官职,还要有所变动,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听了这话,董策心中也是一阵欣喜。这几****心里一直悬着的那块大石终于落了下去,他长长地吐了口气,只觉得浑身轻松,更是不出的惬意,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他早就料到自己此次定然高升,但在得到刘若宰的确认之前,心里却还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大明朝刻薄有功之臣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现在得到确认,那心里就松了一口大气。
他倒是也没有追问,既然刘若宰这么了,那肯定就不是什么坏事儿,追问徒然惹人反感,反倒不如镇定等待,也显得更稳重些。
两人这会儿都是满腹心事,但终归还是要将心事埋在心里,先为眼前的事而高兴。
刘若宰沉吟片刻道:“察哈尔部的贵人们要集结齐全准备妥善,怎么着也还要有个三五天的时间。磐石堡是你的根基,打了一场大战虽升了,但只怕折损也是极为严重,根基可不能撂下,而且你也是不用跟着一同前往京城的。所以本官瞧着,你便先带人走了吧,正好,带着你从苏泰太后那儿捞到好处提前走,也省得别人瞧见了眼红。对外起来,本官便你是打前哨去了。”
董策心中感叹,还是刘若宰老谋深算想得周全,自然忙不迭的答应下来。
董策在回去的路上,一直为刘若宰升职的事情盘算着,如何才能让他留在宣大,但最后想来想去,就是只有一个法子:那就是把大同巡抚焦大人给赶走。可问题是,堂堂一镇巡抚大人,岂是他想赶走就能赶走的?要赶走他,倒也有个最简便的办法,那就是打败仗。但问题是,董策又岂能允许自己故意打败仗?那不单单是对他的侮辱,也是对他手下士卒士气的摧折。而且,打败仗可是要死人的!董策可是要为自己手下士卒的性命负责。
再了,打了败仗难道不需要人承担责任?朝廷是会降罪的!也这等事儿,被人看出来也不悬。真要是有人把这事儿给捅出,那上上下下牵连到的人,从董策到刘若宰一个都跑不了,都得挨收拾。
崇祯皇帝可是对这等事深恶痛绝。
总归,若是干这种事儿,好处没多少,坏处一大堆,那真真是赔本的买卖,而且后患无穷,会带来很多麻烦,董策想想还是算了。
想出这么个办法来跟没办法也没太大区别。
但以董策对刘若宰的了解知道,他是性格极为坚毅之人,他既然已经打定主意要留在宣大,要做好和察哈尔部通商这件事,那么就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出种种手段留下来。董策只是希望,刘若宰能够想到法子,如此刘若宰即能实现平生夙愿,对他董策也有极大的好处。
当日晚间,董策又去偷偷见了乌云娜福晋。乌云娜福晋自然要提醒他不要忘了当日的约定,董策当然不会背信弃义,更何况,拿掉囊囊太后不仅是乌云娜福晋所想要看到的,也是苏泰太后想要看到的,算得上是一致目标。为了安定乌云娜福晋的心思,董策还把自己的计划向她透露了一部分,乌云娜福晋听了便也放下心来。
得了刘若宰的吩咐,第二日一大早,董策便指使人私下里对外宣扬。大体内容就是:反正自己不能跟着去京城,又牵挂自家磐石堡的事儿便打算早回去。约莫也就是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明朝军兵所在的这片驻地,大部分有儿身份的军将便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这算是造势。
而后董策便去了刘若宰的营帐,装模作样地禀告了一番,刘若宰思量片刻也就答应了。两人做了这么一出儿戏,算是把大伙儿都给瞒了过去。




崇祯七年 第893章 九一一 嘉峪关惊魂
毕竟若是董策突然离开却不给出什么解释的话,大伙不定还会猜疑什么,不得有的心思多疑的便会指使人跟上去,而后就能发现他从苏泰太后那儿得了大好处这事实。现下董策把这事儿摆上台面,光明正大的提出来,反而不容易让人生疑。
而后刘若宰把大伙儿都召集起来当众宣布了这件事,让董策当日下午便启程,这么快就出发,显得有着急了,但大伙儿也都能理解。
既然要分别了,有些事儿自然是免不了的。
当日中午,董策设宴招待各位,算是在离开之前和大伙儿一块儿再吃顿饭话论论交情。为了表示对董策的重视,刘若宰也去了,王武略刘大器等诸将更是不用,没有一个缺席的。
席间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众人喝的都是颇为尽兴。
酒到酣处,刘大器走上前来,搂着董策的脖子,嘿嘿笑道:“董老弟,我老刘这辈子看不顺眼的人有的是,看的顺眼的却没几个,你算是其中之一。你这人,年纪轻轻的却有这般能耐,原来我老刘还不怎么服你,但那一夜袭杀建奴使者之后,我算是彻底服了你了!你这次先回去了,我们却是要去京城,如此一别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相见。老刘只两个字:保重!以后你若有什么用到老刘的地方,遣人过来一声,老刘若是眉头眨一下,那就不是人了!”
着,重重地拍了拍自己的胸膛。
他显然喝了不少酒,面色有些发红,嘴里喷着浓浓的酒气,不过他的眼睛却还是清亮的。
董策有看不透他,也不知道他这话的是真心还是假意,不过在这种时刻董策当然不会一些扫兴的话,也是哈哈笑道:“刘老哥,有你这一句话,兄弟我以后叨扰你的时候绝对不少。”
刘大器笑道:“求之不得!”
有刘大器带了个头儿,而后众军将纷纷与董策作别,甭管交情如何,至少都上前一些暖心的话。
田实等到别人都去过了,他才缓缓走上前去,拍了拍董策的肩膀,笑道:“董大人,咱俩出去走走?”
董策头:“好。”
两人出了营帐,向着外面缓缓走去。中午时分阳光普照,此时虽是盛夏,但由于是冰河时代,而且是在这北方边疆的大草原上,是以哪怕是正午时分天气也并不算是多么炎热。
走了一阵儿,田实侧过身来瞧着董策,忽然苦笑一声:“董大人,我真后悔自己是黄参将的手下,而且还是他的家丁首领。”
董策明知道他的是什么意思,但却佯作不知,笑道:“何出此言呢?”
田实也不揭穿他,只是叹了口气道:“你和黄琬黄参将不和,整个冀北道人尽皆知,而且黄大人还有数次算计你,不过都没有成功。实话,这次黄大人本是不想派人随着刘兵备道出行,不过给逼得没办法了,才让我带人过来。他在来之前,也是嘱咐我,这一路上一定不能让你好过。但是董大人,你看的也是清楚明白,我田实这一路上,可也没怎么跟您作对吧?”
董策笑了笑,而后脸色变得冷淡起来,脸上的笑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淡淡道:“你这个家丁首领当得可是不怎么称职啊!”
田实道:“因为我比黄琬黄大人更了解你,越是跟你同行的时间久,越是对你了解的深,便越是明白一个道理:最好不要和你作对。”
他叹了口气:“黄琬黄大人,却是想岔了。”
董策盯着他问道:“你到底想什么?”
田实深深吸了一口气,瞧着董策的眼睛,沉声道:“我只希望,如果有朝一日黄琬黄大人让您打的永世不能翻身了,再也不可能对您造成威胁了,您能够看在咱们两个过去这些时日并肩作战的份儿上,饶过他一命。”
董策微微有些诧异,挑了挑眉头道:“你倒是挺忠心的嘛!”
田实沉声道:“若是没有黄大人,便也没有今日的我。早在十几年之前,我便饿死在路边了,是黄大人救了我,提携我,我此生必须要报答的。”
董策摇了摇头,不置可否道:“这事儿我还真不能答应你,再看吧!万一黄琬就像条死缠上人的毒蛇,非要咬我一口,那我也只能痛下杀手了。”
他看了田实一眼:“你倒是个不错的人才。”
他这么一,田实不由的错愕,等他回过神儿来,董策已经转身回来大帐了。
中午一番宴饮,其实开始的颇早,结束的时候也不过是午时三刻而已。
董策并没喝多少酒,而他手下的家丁们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等到宴席一结束,董策便告辞了刘若宰,带着手下家丁离开察哈尔部汗帐所在第,向着东南方向缓缓而去。
由此,正式踏上了归家之途。
往东南方向走了数十里之后,大致已经离开了汗帐所在范围,一眼望去,很大范围内都没有牧民们的蒙古包。
苏泰太后早就得到了董策的通报,已经带着人在这里等候了。两支队伍汇聚在一起,董策和苏泰太后简单的寒暄了几句,便即带人离开。反正又不是再难相见,察哈尔路要迁居的下水海,就在宣大的边墙之外一二百里而已,离着董策的磐石堡并不远,真要是想去的话,快马多一日便也就到了。
董策带着众人离开,当日傍晚时分便抵达嘉峪关。
他手上有着刘若宰、白贻清和王武略开具的通关文书,那通关文书是甘肃巡抚出具的,在整个甘肃镇都是通行无阻,嘉峪关上的守军自然放行。只不过董策等人进入嘉峪关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一儿麻烦,惹出了一些事端来。
因为董策手下那三百名察哈尔部精锐在进入嘉峪关的时候,被嘉峪关上的守将一眼就认出来了。
毕竟在这个时代,蒙古族百姓和汉族百姓,在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些久在边陲镇守的军将和察哈尔部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交道,自然是一眼就能瞧出来。
当时守御嘉峪关城楼的那把总一声令下,顿时上百张强弓便是瞄准了董策等人,只要他一声令下,这上百支利箭,便能把董策的人给射成筛子。




崇祯七年 第894章 九一二 衣甲兵器
董策带着的队伍中顿时一阵哗然,那些察哈尔部的精锐一个个瞧着董策都是惊疑不定,有的甚至在怀疑这是不是陷阱。而董策手下的那些家丁,则都是手摁在了刀柄上。他们可不是那种会老老实实的被人用箭指着的人,这会儿只要董策一声令下,他们就能杀上城楼去。
哪怕自己损失惨重。
董策正在队伍的最前方,而此时,他也是被最多的羽箭给指着,面对那阳光下闪烁着森然光芒的箭簇,他只觉得好似一盆冰水直接从脑袋上浇下来,让他浑身冰凉。
别人跑不跑的了董策不知道,但他知道,最起码被二十余支羽箭指着的自己肯定是跑不了的。这一幕让董策心里一阵发寒但同时却又是恼怒万分,从来都是他对别人如此,什么时候被别人这样对待过?
但就在此时,忽然他面前闪过一道阴影,原来竟然是阿拉坦乌拉极为迅捷的策马往前一步,挡在了他的面前。
他宽大的身板儿如一面墙一般,把董策给挡的严严实实。这样一来,便是那些守军射箭,董策也不会第一时间就被射死,但阿拉坦乌拉却极有可能被射成筛子。
看着挡在自己身前的这巨汉,董策心中一阵感动,但他却是策马向前,冲着那些守军暴怒喝道:“你们这是做什么?竟然敢这般对待朝廷命官,有功之臣!好大的胆子!”
1...321322323324325...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