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董策摆摆手,白忠旗会意,悄没声地退了出去,把大帐的帘子给落了下来。
董策瞧着那几个流民,他站起身来神色和缓道:“你们都不要害怕,本官叫人把你们带来,只是想问你些话,并无其他意思。”
这几个流民当是一家子,有一男一女,两个正当壮年,还有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孩。那壮年男子赶紧跪倒在地,磕头道:“老爷,有什么话要问的,的一定给您道。”
见他跪下,另外三人也都跪下,董策把他们扶了起来,温和笑道:“不用这么拘谨。”
顿了顿,他把方才想的那些问题,一一出来,让这几人回答。
比如,那支大军的装备如何,是什么样的?人数到底是多少?毕竟两千还是三千,差距也是颇大。他们去向是何处?有没有听见他们谈话的只言片语之类。
那壮年男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他知道的全都了出来,董策也由此得到了相当多的珍贵情报。一刻钟之后,问话也差不多了,董策让白忠旗给他们拿了些银两,算是报酬。这一家子喜不自禁千恩万谢地走了。
董策从这几个百姓口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一夜思量之后,第二日一大早,便即传令众人立刻起行。只不过,之前他们前进的方向,乃是东南方向,因为庆阳府宁州,就在关中之北,董策本来的打算是,由此地南下进入关中,去澄城县周围走一趟之后便由关中东去。但董策突然下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不再去往正南而是去往东南。
从宁州去往东南,前方不足百里外有一座城池,名叫真宁。
崇祯七年 第898章 九一六 新的编制
董策之所以要去真宁,是为了一个人,便是曹文诏。
他虽然已经忘记了在他那个时空崇祯八年的历史中曹文诏到底是死于何处,但他根据昨日的那些信息大体可以判断出,曹文诏麾下骑兵所前进的方向,应该是在真宁县城一带,而如果流寇要杀他的话,真宁县附近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朝着东北方向而去,越是往前走越是有兵荒马乱的意思,一路过去不断能看到逃难的流民。从他们口中,董策也肯定了自己之前的猜测。确实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流寇在那一块活动,他们攻占土地,杀死官吏,也让不少百姓变成了流民。
当日晚间,董策等人再次扎下营地,而这里距离真宁县城不过一百余里而已。
这一路过来,董策不断得到的消息是官兵正和流寇在真宁城以南的大片区域中作战,大仗仗打了一连串。流寇人很多,官兵人数不足流寇的三成,但官兵却没吃什么亏,反而是打散了不少支流寇。
董策听了,心中更是笃定。
现在整个陕西三镇的官兵中能有这般战斗力的官军,就只有曹文诏一个,看来曹文诏果然就在这里附近。
当日晚间,队伍在九龙川——也就是后世的宁江——扎下营盘。
在营地中,董策把所有人都召集了起来,而后他宣布要重新划分一下建制。
首先他对大伙儿的身份做了一个界定,正式宣布,在场所有人,无论是察哈尔部的族民还是他原先的家丁们,以后便只有一个身份,就是他董策懂大人的家丁,并且重申了一下当他的家丁所能享有的那些待遇。
董策着,下面针落可闻,安静无声。等他完,众人方才赶紧鼓掌,齐声叫好。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之处,若是在以前的话,那些察哈尔部的族民们定然会不等他完便叫好喝彩了,而现在显然他们纪律性比过去强了太多。
接下来,董策把手里头现在这所有人划分成了三个总,每一总下辖六个都,每个都则是下辖三个伍。每一伍有五个人,其中一人为伍长。每一都有十六人,其中一人为都头。
每一总有九十七人,其中一人为把总。
算上所有家丁和察哈尔部精锐,董策现在手下一共有三百五十五人,如此三个总分出去之后,他手里,还剩下六十四人。这六十四人则是组建成一个直属于他的总,这个总下面只有四个都。整合完毕后,董策便是宣布各个伍长、都头,把总的任命。
他宣布的非常仔细,哪怕是级别最低的伍长,他也是亲自任命。毕竟眼前这些人都是他的家丁,都是离他最近,和他关系极其亲密之人,每一个人董策都不会忽视。
伍长和都头的任命宣布完毕,这个任命的结果并不出乎大伙儿预料,大部分伍长和几乎所有的都头,全部都由董策原来的家丁担当。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些察哈尔部精锐们倒也没什么意见。毕竟这一路上的相处,他们和董策麾下原来的那些家丁也都互相熟悉了,关系也都还很不错。经过接触,他们也是能够认识到自己跟人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人家除了控马技术不如自己之外,可以其他所有关于战斗的技能,都比自己要强的多。比如战场上碰到大规模敌人应该如何行军布阵,如果是几个斥候跟对方的几个斥候缠战应该如何做,如何在远处发现敌人并且让敌人不发现你,担当斥侯的时候如何跟人狭路相逢,而万一被对方优势兵力堵在某一处又该如何应对……等等。
他们发现,自己都是比不过人家的,在这块儿,他们还是自叹不如的。
这些人都是热血汉子,性格其实也颇为耿直,直来直往,既然自叹不如那也没什么好的。
三个把总,分别是第一总把总王通,第二总把总王浑,第三总把总耶律斡里和。
董策完这三个人的任命,而后把目光投向了站在一边的阿拉坦乌拉,阿拉坦乌拉站在他旁边,非常安静,董策在那里发号施令,他就在旁边静静地站立,一言不发。
事实上,这一路阿拉坦乌拉一直很少话,他只不过是骑着他那批巨型战马,一直跟在董策身旁而已。除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一直保持在董策身旁一丈之内。
尽管他不话,但只要董策一偏头看到他那巍峨如山一般的身影,心里便觉得安定了许多。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离开肃州卫的时候董策便和阿拉坦乌拉商量,要让他当自己的贴身护卫。毕竟董策也挺怕死,现在世道兵荒马乱的,指不定哪一天一根冷箭射过来,就要了自己的命,这是他在嘉峪关被上百支利箭指着之后,得出来的一些感悟。
那一刻他是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死亡的巨大威胁,之后每每想起也是忍不住后背生寒。
这事儿他一,阿拉坦乌拉便是满口答应下来,从此,阿拉坦乌拉便几乎对董策寸步不离。能有这样一个人当自己的护卫,还真是很爽的一件事情。
董策看向阿拉坦乌拉,突然微微一笑,沉声道:“我直属的这个总,你来当把总,怎么样?”
听完这句话,阿拉坦乌拉不由得一怔,他没想到董策会如此提议。这样做,几乎是相当于把自身的安危置于他的手中。他看着董策,神色间有些狐疑,董策对自己竟然这般信任吗?
本来,在路上的时候,董策跟他商量让他当自己的贴身护卫,他心里就有些犹豫不决,只是表面作出很痛快的样子答应下来。而现在董策又这样,他就更是有拿不准主意了,不知道董策对他这般信任到底是真是假。自己跟董策走得这么近,对以后又会有什么影响。
董策见他犹豫,便催促道:“阿拉坦乌拉,难道你觉得自己担当不了如此重任么?还是你觉得你保护不了我?”
“我看不然,你阿拉坦乌拉有万夫不当之勇,哪怕是千军万马之中,我觉得你也能保护得了我,你对不对?!”
他目光炯炯,逼视着阿拉坦乌拉,阿拉坦乌拉沉默片刻,单膝跪地,沉声道:“大人有所托,阿拉坦乌拉定不敢辜负大人之期望。”
崇祯七年 第899章 九一七 敌踪
“好!”
董策朗声长笑,亲自将阿拉坦乌拉拉了起来,阿拉坦乌拉也是顺势站起,若不然的话以他三四百斤的体重,强悍之极的力量,便是三个董策只怕也拽不起他来。
董策瞥了阿拉坦乌拉,嘴角微微一勾,心中轻笑道:“阿拉坦乌拉,以我的手段若是还不能收服你,那便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把所有的建制重新分配完毕之后,董策又讲解了一下个人需要做的任务,比如每一总之中有一个都是斥候都。这一个都的三个伍,全部都是斥侯,也就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这三个伍都是要放出去的。
这几个斥候都只有在第一第二第三总这三个总里面有,董策的直属总里是没有的。
一支三百五十余人的队伍,有三个都九个伍,加起来四五十人是斥候。斥候的数目达到了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还要多,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之巨大的比例。
另外,在每晚安营扎寨之后,每一个总都要出两个都来巡夜,加起来就是六个都十八个伍。这十八个伍,将会分成两组,一组负责上半夜,一组负责下半夜,如此可以避免因为士卒巡夜时间过长太过疲累而产生疏忽。
如此董策便是,把自己这个全新的家丁队,在行军打仗过程中乃至于安营扎寨之后以及日后回到磐石堡之后要做的事情都给大致布置了一下。
等到所有事全部完,已经是夜色降临了。董策挥挥手,让大伙儿各自散去,而后便回了自己营帐。
回到帐中,他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没多一会儿,一副庆阳府南部的地图便是呈现在眼前。这地图非常之粗略,山川河流放在上面不过是那么几道横线竖线而已,估计也只有董策自己能看懂,换个别人来便只能是一头雾水。
没办法,董策现在手里实在是什么都缺,能画成这个样子,还是靠着四处打探,根据各人对这块儿区域的印象,将那些各式各样的法糅合在一起,才画出这么个东西来。由于各人的认知,见识都不一样,有的法甚至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对于那些实在拎不清的,董策就只能含混过去了。所以这地图中,有相当不少的错误之处,但整体还是没问题的,比如从宁州到真宁县之间的那两条河。董策等人现在正在九龙川北岸,而过了九龙川还有一条河,名为泸水,过了泸水再往前不远就是真宁县了。
董策手上的树枝在泸水南边儿重重地了一下,那里便是真宁县的位置。
第二日,队伍继续启程。大约午时便抵达泸水,这一路过来,董策再一次领略了在这大明末年常见的满目疮痍的景象。
这块区域有九龙川和泸水的滋润,本来是颇为富庶的,沿途过来也可以看到,这里分布着相当多的城镇村庄,人烟密集,阡陌纵横。可以想见,就在不久之前这里还是颇为富饶,但战争改变了一切。
村庄城镇多数都被焚毁,变成了一片废墟,甚至在这里连流民都看不到多少。因为这里的百姓,能逃的都逃的差不多了,逃不了的也都被流寇和官军给杀了。尸骨几乎把沟谷给填满,随处可见尸体骨骸。
这里到处都是战火肆掠过的痕迹。
董策瞧了,只觉得心里一阵阵堵得慌,跟塞了块大石头一般。
过了泸水之后,董策立刻紧张起来,下令让各总把各自的斥侯都都散了出去。
这数十名斥侯散步在大部队周围十余里之内,这十余里之内,任何一儿风吹草动都休想瞒得过他们。
果然,董策的警觉起到了作用,把斥候们散出去之后约莫一个时辰,他便得到了回报:在东南方向有斥候发现了一股流寇。
这立刻引起了董策的警觉。
而后董策又接二连三的接到了斥候的回报,言道他们也都发现了流寇。
得到这接二连三的禀报之后,董策狠狠的击了击掌,方才升起的那难受的情绪被他强行压了下去,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振奋激荡起来。
果然,流寇就在此地活动,而短时间内自己派出去的斥候们就已经发现了如此之多的流寇,明了这里的流寇总数量绝对是非常之多。那么就有八成的可能,流寇们为曹文诏预留的战场便是在此地。
自己想的,果然是没错。
董策对一个回来禀报的斥候沉声道:“你带我去瞧瞧。”
“是!”
那斥候应了一声,前头带路。
董策命令第一第二第三总在此等候,他则是带着直属总随在那斥候身后往前行去。
在登上一座土丘之后,董策策马而立,也瞧见了远处那一支流寇。
这一支流寇大约有一二百人上下,而让董策震惊的是,这些流寇竟然多数都是骑兵,在前面的平野上呼啸而过。
那些流寇显然也发现了他们,顿时便有一支流寇大约十几个人的样子从大队中分了出来,策马向这边过来。
这时,董策策马立于丘之上,而他的直属总还在丘后面。所以这些过来的流寇并没有看到董策身后的队伍,还以为董策这边儿也就是这几个人,便想着过来将他们绞杀,估计也是想顺便打探一下这只突然出现的队伍的来历。
这些人的反应还算是机敏,董策看了他们一眼,回声道:“咱们走,不与他们纠缠。”
罢便打马而去。
等回到大部队之后,董策立刻下令全员重新朝北而去,一路撤到了泸水北岸。大伙儿对这个命令都有些纳闷,但还是依旧服从。阿拉坦乌拉看了董策一眼,心中有些诧异。若是换做别人这样做,他可能会以为那人是懦弱,怕了对方。但这一路过来,他对董策也相当了解了,知道他绝不是这种人。他暗自猜测着,不知道董策又在算计些什么。
大部队撤到了泸水以北,沿着泸水北岸向东而行。而董策又往泸水南岸放了三个都作为斥候,让他们打探消息。
消息源源不断地传递了回来,回报的斥侯言道,发现的这些流寇队伍,每一支队伍中几乎全员都有战马,步卒非常少。
崇祯七年 第900章 九一八 干票大的
董策听了,不由得骇然。
仅仅是现在,他派出去的斥候发现的流寇已经足足有上千骑,这已经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队伍了。对于流寇的底细,董策也是非常清楚,他们虽然动辄号称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一度号称有二百万,但是其精锐力量,也不过是那么几万人而已。而在几万流寇之中,骑兵又有多少?两万还是三万?
最多不超过五万。
按照董策猜测,破天也就是这个数儿,而且是流寇的各部加起来的总数。
而现在,已经在这里发现了如此之多的骑兵,那么如此之多的流寇骑兵猬集在这里,又是准备做什么?
只有一个可能——他们是准备伏击曹文诏的。
到了傍晚时分,董策便确定了自己这个猜测果然是对的。随着这一下午的回报,在真宁县周围发现的流寇骑兵竟然达到了上万骑之多。一万是一个最保守的数字,只可能更多绝不可能更少。
董策不由得暗自庆幸,得亏自己带人提前撤到了泸水北岸,这些流寇骑兵基本上都是在泸水南岸发现的,也就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只到泸水而已,并未涉足泸水北岸。董策之前已经猜测到了这里应该会有相当数量的流寇,但他没想到会全是流寇的骑兵,而且数量还这么多,若是没有及时撤到泸水北岸,而是跟哪一支流寇队伍交上了手被缠住,然后被流寇大部队包围,只怕自己手底下这三四百人现在已经剩不下几个了。
董策一颗心渐渐沉了下去,流寇的兵力之多之精锐,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预料。
眼见天色已晚,董策下令在泸水北岸扎营。这样做还是比较保险的,毕竟中间隔了一条泸水,虽泸水水很浅,打马便可,但终归还是可以延阻一下敌军。而且他把大量的斥侯都派到了泸水南岸,敌人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比如集结兵力向他这边发动袭击——那董策立刻就会知道。
当日晚间,董策独自坐在帐内。他面前用炭笔在纸上画出了真宁县周边的地图,而后他便是把发现过流寇骑兵的地方都一一标注了出来,标注完毕之后,他赫然发现,真宁县北边这一大片,竟然四处都有流寇在活动。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真宁县南边那部分区域,他手下的斥候还没来得及去往哪里。
若是去了,董策估计,也会在南边儿发现大量的流寇骑兵。
也就是,这真宁县简直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大瓮。
董策思忖良久,问询自己应该何去何从。
敌人的力量远超想象,一个不慎他估计就要在此折戟沉沙,不但手上兵力全部葬送,只怕他人也会战死沙场。此时面对上万的流寇骑兵和当初在澄城县面对那上万闯军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当时是守城而现在是野战。守城和野战区别实在是太大了,有没有那一道城墙的依托,有时候局面就是天壤之别。而且当时他面对的那些闯军人数虽多,大多数却没什么战斗力,精锐只有一部分而已,但现在眼前却全部都是闯军精锐。
第二天,董策干脆就没再动,还是守在这里。只不过,他把更多的人放到泸水以南去打探消息。
消息一条一条传回来了,他对局面也有了更直观更清楚的了解,而认识得越清楚,他心中便越是绝望。现在斥候们在真宁县发现的流寇骑兵,数量已经达到了至少两万余,而且这还只是在这几十里方圆内呢!
现在真宁县周边流寇骑兵的密度相当大,因此董策麾下的斥候们跟流寇骑兵撞见了好几次,互相厮杀几场,各有死伤,但总体来还是董策这边占了些上风。那些察哈尔部的精锐们,进入战争状态出乎董策意料的早和好,他们在有战争经验的,由董策原有家丁充当的伍长都头们的带领下,和流寇展开了厮杀,竟是毫不怯场。而这样的仗打上一两场之后,这些第一次上战场的人,也就成了老卒了!
大约有一半左右放出去的斥侯和敌人见了仗,他们回到营地中之后很是兴奋的四处,那些还没跟敌人打过的察哈尔部精锐们一个个听了之后心中都是颇为艳羡。他们一儿害怕的情绪都没有,反而盼着大人开恩,明天把自己也放出去,让自己也跟那些流寇骑兵好生打一打。
士卒们求战心切,董策很清楚,但他却不得不严令约束,让他们尽量少跟流寇骑兵接触。毕竟跟对方接触得越多,打得越多,死伤就越多,他手下就这儿人可经不起消耗。而且,一旦打的多了接触的多了,对方对他们的底细也会更加的清楚。而董策,现在就是不愿意让对方摸清出最自己的底细。
他现在猜测着,敌人应该是已经知道有这么一支骑兵突然出现在左近了,但应该还摸不清楚他的身份,不过应该可以确定是官兵无疑。
虽口上约束,但董策心中,对这些察哈尔部精锐还是颇为赞许的。
这些察哈尔部精锐们的成长固然可喜,但董策更忧心的是眼前的局势。两万余骑兵,老天爷啊,这也实在是太多了,几乎快到自己手下兵力的百倍了!
接下来几日,董策一直待在这里并未离开,而这几日间他得到的情报和他之前得到的相互印证,便确定了一——这些流寇聚集在这里,果然是有所图谋,而且他们的目标极有可能就是曹文诏了。
因为,通过这几日接触,对方肯定已经知道了他的存在,甚至连他扎下的营帐所在的具体位置,也都清楚了。因为有一次,董策在营门口远远地望见泸水南岸有一支流寇的骑兵队伍,遥遥向这边望过,但是他们很快就离开了,并没有管自己。
也就是,对方已经知道他的具体位置,但是却并没有对他采取任何措施。
他们为什么会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便是他们还有更大的图谋,而董策则是根本不被他们放在一起。在这片地界儿,谁有这么大的价值?唯有曹文诏而已。董策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确定曹文诏的具体位置,但是很可惜,他派出去的人,倒是发现了不少流寇,却是没有一次发现过曹文诏属下的友军。
这让董策很是不安。
董策在第二日晚上沉思了一夜之后,终于决定要干一票大的。他决定要抓对方一名重要人物,至少也要是中级军官这一级的,好生拷问一番,问清楚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在此做什么,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
崇祯七年 第901章 九一九 陈大度
之前他那些猜测终归只是猜测而已,知道了对方的真实目之后,才好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董策寻思着,如果这次着实是太过冒险,那曹文诏他只好就不救了,总不能因为就曹文诏把自己个儿赔在这里。他救曹文诏,第一,是为了保全这个陕西三镇数得着的勇将也是为了保全这一支陕西三省最强悍且唯一的骑兵队伍。第二,当然也是为了让自己立下大功。
但如果为了立功把性命给赔进去,那可也太不值当了。
这也不能怪董策,没办法,在这个吃人的明朝末年,若是不功利一些,可真真是活不下去的。
想到此处,董策吩咐账外的白忠旗道:“白忠旗,你走一趟,把几位把总都请来,对了,还有阿拉坦乌拉,把他也请来。”
“是。”
白忠旗应了一声,便即下去传令。
少顷,三位把总及阿拉坦乌拉都被请过来了,董策把他们招在一起,面授机宜,低声吩咐了一番。
陈大度是一名都尉,算起来也算是官居六品。当然,这里的品级,不是朝廷的官位品级,而是义军中的品级。
是义军,未免太过笼统了一些,毕竟义军旗号极多,有许多部。如果准确一的话,他是闯王高迎祥麾下闯将李自成手下的一名都尉。
陈大度是陕西布政使司延安府米脂县人,起来,他和李自成李闯将还是老乡。事实上,两人其实并不只是老乡那么简单。当初李自成在米脂县的厮混的时候,就认识陈大度了。米脂县中有一家大户人家,名为艾家——这位艾员外家出过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官居堂堂副总兵之位,手握重兵,权势煊赫。这位副总兵大人,便是前几日刚在宁州战死的孤山副总兵艾万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