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幸好此时,嘉峪关副将及时赶到。这位嘉峪关的镇守副将,也是种大梁的助手,董策跟随刘若宰第一次去往大草滩的时候,众人曾经在嘉峪关驻足,当初他陪在种大梁身边去迎接的刘若宰等人,董策和他也算是有过一面之缘。
他带着一队人打马过来,冲到董策面前,满头大汗的向董策解释道:“误会,误会!全都是误会!”
而后便又冲着那镇守城楼的把总大吼道:“我入你娘的,你个兔崽子还不赶紧让他们住手!”
那镇守城楼的把总一看这般情景,也知道城楼下这年轻人只怕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自己这次可是闯了大祸了。他的脸色有些发白,赶紧挥挥手,那些已经箭在弦上的士卒们纷纷把弓箭收了起来。
董策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回头对那嘉峪关副将道:“嘉峪关不愧是天下雄关,镇守的士卒们一个个都是精锐的紧,我这还没回过神儿来呢,便被箭给瞄上了,若是您来得再晚片刻,只怕这会儿我就没法子站着跟你话了。”
嘉峪关副将赶紧陪着笑解释道:“误会,真是误会。下头的人没见过董大人,而且手下人跟察哈尔部的人打了多久的仗了,见了他们,那是只有杀了一个字!您带着这几百位进来,也难怪手底下的人会紧张。”
董策冷笑道:“照你这么,这事儿还赖我了?”
那副将连声道不敢,陪着笑道:“不赖您不赖您,千错万错总归都是我们的错。我已经准备下酒菜,咱们进去喝杯酒,给您压压惊?”
董策也知道自己没把这事儿提前知会嘉峪关一方引得人家产生误会,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便也不再纠缠。只是他此时着实是没有喝酒的兴致,淡淡道:“喝酒就不必了,把我们送进关吧!”
那副将又劝了几句,见董策颇为坚定,便也不再多,亲自带人把他们送出了嘉峪关。临别之时,又是好话了一大通,直到董策答应不再追究这事儿,他才欢欢喜喜的离开。
瞧着他的背影,董策微微头,种大梁打仗骁勇,是一员猛将。而他这个副手,却是极会察言观色很会来事儿,与他交往让人感觉很是舒服,如沐春风,想来处理麾下部队内部事务是很拿手的。两人一刚一柔,刚柔相济,难怪能把这嘉峪关守得铁桶也似。
又过数日,抵达肃州卫。
这一次董策吸取了教训,没有再贸贸然带着手下们进城,他让阿拉坦乌拉带着三百名察哈尔部精锐在城外留守,而后自己则是带着家丁们,进城找了白贻清。他手上有一份刘若宰手写,让他送给白贻清的信。
信里内容是什么,董策大致还是知道一些的。
他知道,刘若宰写这封信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他。信中除了向白贻清通报了一下在察哈尔部的事情的进展之外,便是请求他给董策调拨数百套衣甲甲兵器等等。这些衣甲兵器自然是用来武装那些察哈尔部精锐的。
白贻清看完之后,淡淡的瞥了董策一眼,淡淡道:“刘大人对你倒还真是看重。”
董策沉声道:“承蒙刘大人厚爱,在下惟有效死而已。”
白贻清笑了笑:“刘大人对你这般看重,其实也并非是全无道理,在大草滩的那一夜,若不是你,只怕事情也不会顺利到现在这个程度。你是有功之人,又是刘大人所看重的,他都已经开口了,你放心就是。”
董策听了,顿时松了口气,赶紧道谢。
白贻清话里话外的意思,他自然是明白的,意思就是本官不会克扣给你的这些衣甲兵器,会如数给你。这可算是很不的人情了,在大明朝,克扣乃是正理,如数给你则是莫大的情面。
白贻清完,便命人招来甘肃镇中负责此事的军官,让他带着董策去库房中领取这些东西。
此事是甘肃巡抚大人亲自吩咐的,那军需官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也认识董策,毕竟董策在肃州卫中也待了不短时间。他知道这位年纪轻轻的董大人乃是白贻清白巡抚和冀北兵备道刘大人面前的红人,若真是得罪了他,被他在两位大人面前告上一状,只怕自己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他对董策态度非常之好,并不敢有丝毫的克扣贪污,而是如数的把三百余套兵甲交给了董策,就连董策提出的一些额外要求,他也都是尽量满足。
董策及家丁们带着这三百余套兵甲回道城外临时驻扎的营地,把大车停在营地中,而后董策一声令下,家丁们便从大车上开始往下卸东西。
注意,是三百余套,而不是整三百套,还有额外余出来的一些。
这三百余套兵器甲胄,用了足足七八辆大车方才拉过来,如此多的衣甲兵器堆积在地上,跟一座山也是,瞧着颇为壮观。





崇祯七年 第895章 九一三 抵达宁州
那些察哈尔部精锐都是围了过来,看到这一幕,有的心思灵活的便猜到了什么,不由的激动得浑身发抖。
董策面朝众人轻轻咳嗽了一声。
这一路过来,他在这些察哈尔部精锐中已经有了极高的威望,大伙儿也都很服他。他这一咳嗽,本来有些聒噪的队伍立刻安静下来。董策没有废话只是指着那堆积如山的兵甲,高声道:“这便是本官之前给你们的承诺之一!这里面,有铠甲有兵器,每人一副战甲,一把弓,二百支箭,一把腰刀,一杆长矛!谁都不会少!”
“来吧,都过来领吧!”
董策高声喊道。
话音落下,面前便是爆发出一阵巨大的欢呼声。欢呼声持续了许久,方才渐渐低落下来,董策高声道:“好啦,别鬼叫了!都赶紧过来领吧!这儿东西有算得了什么?跟着本官,以后你们前途无量!身上的铠甲换成金甲银甲,也是不准的事情。”
按照董策的吩咐,三百名察哈尔路精锐排成整齐的队伍,依次前来领取。
这一路上,董策也时常操练他们,虽然短短时间之内不可能有太大的成效,但至少他们的纪律性已经比之前强了太多。若是刚归到董策麾下的时候有这种事儿,那肯定就是一窝蜂的乱哄哄涌上前来抢了。
一个时辰之后,每一名察哈尔部的精锐都领到了自己的战甲兵器。
他们几乎是急不可耐的穿上了铠甲,腰间挂上了腰刀,手中持着长矛,另外一边腰侧则是挂着双叉。
他们看着自己身上这些东西,一个个欢喜得不得了,伸手轻轻抚摸着战甲,宛如抚摸着最珍贵的珠宝。
这些战甲都是大明朝制式的棉甲,二十斤上下的重量,长矛则是长约一丈四五尺,步战骑战都可。腰刀也是大明制式的,当然,这腰刀还是远远比不上董策麾下磐石堡打造的哥萨克骑兵刀精良。弓乃是步弓,要比这些察哈尔部牧民之前用的角弓,长很多大很多,弓的力道自然也要大的多,当然射程也更远,威力也更大。
对于这些察哈尔族的精锐来,现在简直就跟做梦一样。他们这辈子别见过摸过了,甚至听都没听过有如此精良的铠甲,如此锋锐的兵器。之前他们在族中贵人那儿看到的,那些贵人们珍而重之收藏的铠甲武器,也不如现在握在自己手里的这些。
没办法,因为这个时代察哈尔部的冶炼技术实在是太过于落后,本来还有一些冶炼的基础,但被黄台吉给撵到大草滩之后,原先的那些技术,工匠,工具等等,都丢得差不多。现在大曹摊上的察哈尔部,自己几乎没法子生产兵甲,寥寥无几的金属兵甲武器要么是从大明通过某些渠道买过来的,要么就是在战场上缴获的。
在董策眼中,这些棉甲并不算得上多么好,他手中比这棉甲好的铠甲还有不少。比如那按照后世的标准重量在三十斤上下的青布铁甲,以及重量达到六十多斤的全身重甲。这腰刀也算不得多好,比哥萨克骑兵刀差远了,这弓倒是还差不多。但是在他眼中只是一般般的这些兵甲,在这些察哈尔部精锐的眼中,已经是极了不得的东西,珍贵稀罕到了极。
董策遵守之前的承诺,给他们配备齐全了兵甲,也更加深了这些人对他的信任和尊重。
其实给这三百名察哈尔部精锐换装,是董策早在大草滩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的事情。毕竟,带着三百个一看就知道是蒙古精壮汉子的人走在路上,未免也太扎眼了,指不定会惹出什么麻烦来。而且现在陕西地面儿上兵荒马乱的,给这三百人穿上铠甲,配上兵器,再稍作训练,便是一支相当强悍的骑兵队伍,万一碰上什么战事,也能发挥一些作用。
在肃州卫城外住了一宿之后,第二日,董策便是带着他们出发。此时,已经全部换装的三百名察哈尔部精锐行在路上,让人一眼看去,便知道这是大明的冠军,根本不会怀疑他们的身份。
崇祯八年八月十七,董策等人抵达庆阳府宁州。
离开大草滩已经一个半月左右,他率领的这支队伍前进了足足三四千里第,抵达此处。算起来,从大草滩到大同镇的路程已经走了一半儿多一了,照这个样子下去,在十月,应该可以回到冀北道。
在宁州城西北的官道上,董策等人被堵住了,因为前面的官道上黑压压的一大片,不知道多少流民堵在那里。
不但官道上都是,官道两边的田野里,也都是流民,一眼望去,只怕数量至少要以数千计。
此时董策等人距离宁州不过是三五里远而已,而就在这三五里的距离内,拥堵着成千上万的流民。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神色麻木,有的聚集在离宁州城城墙不远的地方,似乎准备在这里歇息或是落脚。而有的,则是携家带口的,手里拄着一根树枝,继续朝着西北方向而去。
董策瞧着,这些流民,似乎是从宁州东南方向过来的。
董策身边的白忠旗瞧着这一幕紧紧地拧起了眉头,轻声嘟囔了一句:“流寇祸害天下,当真不浅。”
董策看了他一眼,微微头,叹了口气道:“可惜受苦的都是这些无辜百姓。”
这一路过来他们也遇到了不少流民,基本上都是从东南方向过来的,多半都逃往西北方向。
这些时日,董策也打探到了不少消息。
原来,本来只是盘踞在关中区域的那些流寇,其中一部竟然流传到了宁州附近,官军在宁州周围和流寇大战数场,只可惜结果却是颇不如意。
孤山副总兵艾万年,及副将刘成功、柳国镇,游击王锡等人合兵三千,在宁州襄乐镇被起义军伏击,数千人战死,副总兵艾万年,副将柳国镇战死,另外两位将领则是领着残兵败将们突围。
这些消息,是董策在过来的路上打探得知的。这场发生在宁州附近的大战,是六月份的时候,算起来当时他还在大草滩。
现下流寇已经不在宁州附近了,但流寇和官军在宁州附近这几场大战,对于民间的经济基础,几乎是一种摧残性的打击,不知道多少百姓因此而成为流民。现下董策眼前这些流民,多数都来自宁州周边。




崇祯七年 第896章 九一四 拒之城外
想到此处,董策又是叹了口气。
到了崇祯朝,大明末年,明军的战斗力真的是已经衰弱到了一个极致,便是连这些战斗力相当差的流寇都打不过,更别跟辽东的建奴打仗了。
当然,此战之所以如此,也有决策层的失误这一原因在里面。若不是洪承畴迫于六月灭敌之催逼,孤山副总兵艾万年及其副将柳国镇等人也不可能这么轻率的就率兵冒进,因此遭遇大败。其实洪承畴也不愿意手下率兵冒进,但六月灭敌,是朝廷给他的任务。
白了吧,还是朝廷及崇祯皇帝,太过急功近利了一些。
“都让让,都让让。”
马蹄声响起,几个浑身披甲,手持兵器的骑兵从东北方向过来,其中一人大喊道。他额头布满了汗珠,心下很是紧张,生怕一个不心把流民给撞死或是踩死,若是那般,可是会被大人惩罚的。
还好,见到官军打扮的人过来,流民们纷纷让开一条道路。
这一队斥候到了董策马前,纷纷在马上行礼拜见,齐声道:“见过大人。”
的倒都是汉话,但除了一个人字正腔圆之外,其他人口音都有儿怪异。
董策行军,素来注重洒下斥候探子,他派出去的斥候,甚至能够远及十几里之外。
这三人,便是董策派出去的一支斥候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董策有意识的把士卒们打乱了族群,重新组建。他手下的家丁有五六十人左右的样子,他便把队伍分成了若干个队,保证每个队中都有一个他原来的家丁。而且,这家丁担当的还是队正的角色。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比起这些察哈尔部的族民们来,还是董策自家的家丁更信得过,指挥起来也更顺当。董策如此做,不是为了分化,而是为了同化——由一个家丁带着几个察哈尔部族民,教他们汉话,教他们行军打仗时候的注意事项,甚至在扎营休息乃是行军的过程中,作为教官操练他们。
慢慢的,就糅合成一个整体,淡化了族群的差异,他们不会在意自己是蒙古人还是汉人,只会看重自己的一个身份:董大人的手下。
此时,董策面前的这三百名察哈尔部的精锐,已经跟他们刚离开甘肃大草滩的时候截然不同。这一路上,董策并没有闲着,在路上的时候,他时时刻刻都在操练这些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察哈尔部族民。
如果之前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个寻常百姓的话,那么现在便是有了些精兵强将的意思了。
之前的他们,虽然控马技术娴熟,但一看就知道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便是控马技术再好也不过是寻常百姓而已。而现在,他们给人的感觉则是一支真正的骑兵精锐。
这样一支兵强甲坚,军容森严的队伍,很容易就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威慑力。所以,在董策这支队伍周围百步之内都没有流民的存在。远远的瞧见他们,流民们都是让开道。
不过这会儿董策等人想要再往前走却也是真难了,层层叠叠的这一大片流民把前路给堵得严严实实的,他们这么大一支想过去,人家就算想让路都没地方可以给他们让。
那一队斥候中汉话最好的自然是董策原来的家丁,他报告道:“大人,属下等人方才去宁州城下联络了,结果城上守军不让咱们进,生怕一旦开了城门,流民们也都涌进去。”
董策听了,不由得一阵默然。
一旦在城池附近发现大股流民,立刻关闭城门,不准流民进入,这是这个时代,大明朝的官员们处理流民问题时候惯用的手段。不光是对待战争产生的流民如此,便是太平盛世,对待那些因为泸泸水灾旱灾蝗灾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灾民们,不少官员也是这般处置。
大门紧闭,谁也不准进来,管你在外面是死是活,反正别让我瞧见就行了。
有那有儿良心的,还知道往城外弄些粮食什么的赈济一下灾民,就算是没什么切实的用处,但至少也做个样子。那等没良心的,根本管都不管。
董策早在之前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所以他还吩咐斥候们寻找适合安营扎寨的地方。
他问了一句,那斥候立刻道:“属下寻到了,就在城东,乃是一片高地,旁边还有条河,里面泸泸水不多,但总算还有些,那里也有流民,但咱们选的地界儿在上游,流民就少一些,取泸泸水也方便,泸泸水还干净。”
董策头,吩咐队伍去往那处高地。
既然前路堵了,也无法通行,董策便吩咐士卒们下了官道,从野地里前进,让过前面那些流民去。
在密集的人群中艰难的往前挤了半个时辰,董策等人方才到底地头儿。确实不错,地面宽敞开阔,比周围地势高一些,还有泸泸水源。
董策吩咐下了营寨。因着是临时营寨,又是赶路而不是打仗,所以营寨扎的很是粗疏。外面只是浅浅的挖了了一圈儿壕沟,三尺深,五尺宽而已,在壕沟后面,是木头搭建的寨墙。寨墙上开了几个缺口,连大门都没有,缺口开的也很大。
如此看来,这营地实在是太过于简陋了一些,哪怕是临时营地,也未免太不讲究。毕竟一座营地建的坚固了,不仅仅是好看,确实也是有着更好的防御能力。但董策也有他的理由,他建造这样的营地,和现在他手下的组成有关。若他现在带领的是磐石堡步军,那他一定老老实实的按照兵书中所写的建造营地,一儿都不会降低要求。但现在,他手里头都是马队,那样就没必要了。现在这个营地的样子,最是适合马队在其中奔驰,大门也够大,要杀出营地也是简单。
这便是营地了,再往里头,就是营帐。而占了营地一大半面积的,却不是人住的地界儿,而是马圈。
马圈很大,因为董策这支队伍带的马实在是太多,足足有八百余匹。
除了五百匹马是苏泰太后送的之外,还有三百匹,却是董策在苏泰太后那里买的。这三百匹马,花了董策一万两银子,算下来,差不多一匹马三十几两银子的样子,这个价格不算便宜,可见苏泰太后知道董策有钱,也没跟他客气。但问题是,在关内,战马稀缺,便是有钱也无法一次性买的这些战马。




崇祯七年 第897章 九一五 曹文诏的消息
八百匹马,乃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但带着赶路,可就多了许多麻烦了。
接下来,家丁们便即从大车上卸下辎重,开始搭建营帐。随行的有十余辆大车,用来运送辎重。
正在士卒们干活儿的时候,董策忽然听到宁州城下的方向传来一阵凄厉的哭喊声。
董策赶紧看去,却见一大片人跪在宁州城门口,而在城墙上,却有不少守军张弓搭箭,朝下射去。不少流民都被箭射中,一个个哭喊着,其他人都是被吓到了,赶紧起身,惊恐的朝外跑去。一个军官模样的人站在城墙上,正自朝着下面大骂着什么。
董策眉头皱了皱,神色间一片冷然。
这是怎么回事儿,他菜都能猜到。肯定是城下的流民请求进城,结果城头的守军不但不允许,反而放箭射杀。
看到这一幕,董策牙齿咬得咯吱作响,脸色狰狞,狠狠的攥紧了拳头。不过,最终董策也终归是只能深深一叹,而后转过身去。
他不可能因为这些流民便和同为大明军队的宁州守军翻脸,而且现在这种对于流民的处理方式,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官员,几乎都已经默认了。这一路走来,如此对待流民的难道还少吗?又岂是只有宁州一处?
身在大明官僚这个体系中,董策也是无能为力,所以他才觉得心头如大石压着,身上如同被缠了一层层的**,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只觉得自己的身体周围重重滞涩,想要活动一下都是艰难的要命!
所以他才立下大宏愿,要拳打脚踢,将这上上下下的枷锁禁锢都打得粉碎!
等到众人都安顿下来,董策便派出人去打探消息,这些流民来自于四面八方,将他们口中的信息汇聚起来,大致便能对眼前的局面有一定的了解。
如白贻清,刘若宰等高级官员,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得到专门的军报,里面对现下的局势,乃至是一些战争的情况都非常详细的描述。但董策现在的身份地位还达不到这个程度,他现在又在行军途中,也无法去刘若宰那里借阅,而偏偏现在董策对情报又是非常之急需。
为了不让自己两眼一抹黑,他每到一地便大量派出人手打探消息,若不然的话,他甚至可能连在宁州襄乐镇被几乎全歼了的那些明朝军将的名字都不知道!
到了晚间,出去打探消息的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消息都汇聚到董策的案头。别的军兵都已经入睡了,他却是在自己的营帐里翻阅着这些情报。这些情报里头绝大多数都是没什么用处的,他看了一眼便扔在一边,但其中有一条却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条消息是出去打探的人从几个来自陕西西安府的流民口中得知的,这些流民从西安府一路跑到这儿来也算是跑得颇远,他们告诉前去打探消息的人,他们在过来的路上看到官道上有一支大军正在前行,这几支大军全是骑军,而且装备极好,里头的人一个个凶神恶煞,瞪人一眼似乎就能把人给吓死。这支骑军的人数也是极多,足足有两三千人,这条消息,引起了董策的主意。
他心中亮光一闪,顿时便意识到,只怕那支骑兵队伍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在大明朝骑兵可是相当稀罕,而一支规模达到两三千余人的骑军,在陕西,乃至于在整个大明朝都是相当罕见的,也就是辽镇蓟镇才有这样的实力组建。而在西北地区,在陕西三镇,只有一个人麾下有这样的一支骑兵队伍。
那就是曹文诏。
曹文诏是洪承畴手下大将,麾下队伍有人数三千余,全是骑兵。根据那几个流民的描述,这支队伍肯定便是曹文诏的。
想到此处,董策忽然心中一凉,恨恨的一拍膝盖,脸色有些阴沉。他想起来了,按照历史的进度,就在崇祯八年,孤山副总兵艾万年等人战死之后,曹文诏为了替他们复仇,率领三千余骑兵从陕西赶往甘肃。
结果遭遇了流寇的埋伏,伏兵四起,曹文诏自杀,这一支在整个西北算得上最为精锐的骑兵力量也是被杀的七七八八,从此一蹶不振,洪承畴手中也少了一支王牌。
而具体伏击的地,董策却是记不得了。
他立刻下了命令,让手下人把那几个流民找来,准备细细询问。
约摸半个时辰之后,几个流民便被带了过来,他们一个个心情颇为忐忑,眼中透着恐惧,不知道突然被带到这里来是为了什么。这也正常,任是谁正在睡梦中却被人突然叫醒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周围还都是身穿战甲手持利刃的军兵,心中也会害怕。
白忠旗把人带到董策帐子里,低声道:“大人,人带到了。”
1...322323324325326...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