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崇祯七年 第880章 八九八 天下大局,因我而变!
那酒楼掌柜的坐在柜台后面,迎来送往,笑容可掬,脸上的笑似乎都没停过。
他似乎内急想去茅房,跟旁边儿的伙计吩咐了一句,让他替自己看着,便转身进了后院儿。
似乎今日笑的时间太长了,他脸有些僵,使劲儿的揉了揉脸。
后院儿不大,厨房就设在这里,除了厨房之外,就只有一个院。这院是那掌柜的住处,因为伙计和厨师等人都是本地的,不用在这儿住。掌柜的回了一趟院儿,一进去,他脸上的笑意便消散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阴沉和凶戾。
进去之后没多一会儿,他便出来了,重新回到酒楼,继续迎来送往,依旧满脸堆笑,和之前没有任何区别。
院儿只有一个门,但院的后墙并不高,约莫只有六尺多,后面是一条狭窄的巷。
掌柜离去之后没多久,一个人便是从他的房间里推门出来,心翼翼的掩上了门,从后墙翻了出去。
半个时辰之后,一条消息被送到了某处。不仅仅是那酒楼老板送来了消息,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也都送了来。
消息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察哈尔部归顺大明了。
然后第二日一大早,一支去往辽东的商队便把消息带出了京城。
之后几日,又有更多的,去往不同地方的商队,带着这条消息,离开京城。当然。最终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便是:辽东!
这个消息,涉及到大明和建奴力量的此消彼长,非常之重要,照理来,是应该保密的。虽瞒也瞒不住——因为察哈尔部的几位贵人要来京城朝觐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为了宣扬大明国威,振奋天下臣民,必然会拼命的让人宣传,恨不得全天下人的人都知道。
瞒不住,但至少应该在开始宣传之前保密,总不应该让敌人太早知道这件事情。
但崇祯皇帝和几位阁老却都没有这个意识,下面的人也没有。
于是这个消息,就如此迅速的传了下去。
且不京城如何,二十一日之后,公文终于抵达了肃州。
本来可以早一些到来的,但是因为义军的缘故,在路上多耽搁了几日。高迎祥的义军在陕西肆虐了许久,后来洪承畴率领大军回陕,高迎祥等人还是没有退去,而是摆开架势要和洪承畴大战。现下,整个大明朝的义军几乎都集中在了陕西,有不少还到了甘肃的地面儿上,很是引起了一番震动。
因着有义军在,信使在路上被多耽搁了几日,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了。
等到公文到了肃州,刘若宰和甘肃巡抚白贻清赶紧凑在一起商议。
肃州卫,白贻清的驻跸之地。
从大草滩回到肃州之后,刘若宰便一直住在这里,而董策等人,则是住在城中的兵营中。
公文是先送到刘若宰这儿的,他已经看完了,白贻清却还没看。
“来,白大人,您瞧瞧。”刘若宰笑道。
饶是他城府深沉,素来喜怒不形于色,此时也是忍不住脸上露出笑意。这实在是一件大喜事:朝廷不但准了自己和察哈尔部达成的所有条件,更是对自己大家夸奖一番,在字里行间,刘若宰似乎能感觉到皇帝和朝廷那兴奋激动的情绪。
而且,虽然奏章中没有提封赏的事情,但以皇帝和朝廷对这件事表露出来的关切程度,只怕这个封赏绝对轻不了。
对于刘若宰而言,官职更大,能做的事情也就更多,就更能施展自己的平生抱负。而他最高兴的,还不是即将到了的升官,而是他的努力,他的成绩,被朝廷和陛下认可。
这种认可,给他带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愉悦。
白贻清笑道:“一看就知道这好消息了不得,如不然,胤平你不会笑的这般开心。”
刘若宰笑道:“是咱们大伙儿的好消息。”
白贻清看完,也是眉开眼笑,哈哈笑道:“胤平,这次我真是托了你的福了,竟然也能和察哈尔部那些贵人一起去京城,还能进宫面圣!这可是不得了的恩宠。”
白贻清确实很开心,虽然他在招降察哈尔部的过程中没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功劳却还有他的一份儿,在他想来,自己这个甘肃巡抚,不定能够挪挪窝了。想想好像还有儿舍不得,他也是那等用心做事之人,这甘肃镇被他经营的很是不错,就这么走了,还有儿依依不舍。
“嗨,白老哥你过谦了。什么沾了我的光?若不是有你们几位相助,这差事还不会如此顺利。”
刘若宰笑道。他虽然得客气,但话里却是把主次分的很清楚:这事儿,我是主力,你们都是在旁边帮把手的,最大最厚的一份儿功劳是属于我的,谁也抢不走!
白贻清也明白他的意思,不过他也没有和刘若宰争功的打算,争也争不过。
董策知道这个消息,比白贻清稍微晚上那么一些。
刘若宰得了这公文,先是拿着去了白贻清的院子,而后回到自己院子之后,便把董策招了来。
把公文细细的看了一遍,董策笑道:“恭喜老大人。”
刘若宰心情极佳,也难得的开了个玩笑:“也要恭喜你!句实话,若是没有你,且不这差事本官能不能做成,甚至这个差事,都不会落到本官头上,朝廷都不会有这等打算!”
董策满脸笑意,连不敢。
他心里是真的高兴,要知道,察哈尔部归顺这件大事,从起因,到开始,到去做,直到最后完成,其中一直活跃着他的身影。若是没有他在最初的推动,朝廷甚至根本就不会有此举,而察哈尔部,也会彻底的归顺建奴!
而没有在大草滩上他力主奇袭,杀光了建奴使者,也不会这么顺利的就把察哈尔部给争取过来。
董策可以毫不客气的,这个事情,他起码占了一半的功劳!
这也是他来到这个时代以来,做的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大事!因为这件大事,甚至可以改变大明和建奴之间的力量对比,进一步改变战局,乃至于改变大明最终的命运!
董策此时心情激荡,豪情万分,有一种扭转历史大势的成就感。





崇祯七年 第881章 八九九 不去
浩荡的历史车轮汹涌碾来,根本无可抵挡,但董策在那车轮即将落下的地方,垫了一个的石子儿,那车轮碾上去之后,便稍稍改变了一下前进的方向。有可能只是改变了一个极的角度,但当车轮再往前行驶上千万里,这一的角度,就能造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刘若宰的话打断了他的遐想:“其实,一共来了两封文书。”
刘若宰瞧着董策道:“那一封文书里面,叮嘱了本官一些事情,其中有和你们这些军兵相关的。”
董策赶紧认真听。
“朝廷的意思,你们这些跟着本官去过大草滩的军兵,本官只能带上一部分去往京城,而且就算是到了京城,也不能进城,只能在城外驻扎。”刘若宰道:“之前在大草滩上那一晚,你们打得很漂亮,这一,是朝廷也夸赞了的,但咱们现在和察哈尔部的关系不大一样了,如播州例,察哈尔部已经归顺了咱们大明,若是再有大批军兵护送察哈尔部贵人入城,就有儿夸耀军威的意思了,察哈尔部那些贵人的脸上,须不好看。”
“所以只带上路上护卫的,其它就不用了。”
刘若宰瞧着董策道:“你去不去?”
董策听完一怔,他沉吟片刻,道:“属下要不就不去了吧!”
刘若宰听完,很是赞许的一笑:“你想的,和本官想的一样。”
董策不去的理由很简单:没好处。
若是他去京城,可能就两个目的。
第一,结交一些权贵,最重要的是去拜访一些兵部武选清吏司的官员。因为兵部武选清吏司是管着天下武将升迁调度的,把他们给打好了,那么以后仕途就会走的顺遂许多。董策虽然有刘若宰这个靠山,但毕竟不可能事事都靠刘若宰,而是也要建立自己的关系网。而且刘若宰此人,太过方正了一些,有时候董策想求他办事儿都不敢开口。因为不用开口他就知道,刘若宰是肯定不会答应的。所以,另外再认识一些人,就很有必要了,不比事事都靠着刘若宰。
第二个目的就要大一些,他想着,看看能不能被崇祯皇帝召见一次。以他对崇祯皇帝性子的了解,有五成的把握能够在见到皇帝之后引起他的注意力,得到皇帝的看重和赏识。而在这个时代,在大明朝的地盘上,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赏识,那基本上就注定是会平步青云了。五成的把握不算高,但相对于这件大事来,已经是很高了。别五成,有两成把握董策都敢冒险。
毕竟,如果这事儿成了,那回报实在是太大了。而就算没成,也没有太严重的后果。毕竟自己刚刚随着刘若宰立下大功,皇帝就算是再怎么样,也没有屠戮功臣的道理。
但是现在,这两个目的基本上一个都达不到了。
按照刘若宰的,这一次摆明了皇帝和朝廷就是不愿意让在收服察哈尔部起了绝大作用的这些军兵将官露脸,只能去那么儿人做个样子,而且去了之后还不能进城。
那还有个什么意思?
都不能进城,那皇帝召见是不用想了,至于打关系——人家中枢摆明了就不想看到你们了,你们还要凑上去,这不是自讨没趣儿么?只怕去拜访谁都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董策心下只是略一权衡,便下了决定。
去了没有额外的好处,不去的话,自己应得的好处也不会少,那就不去了吧。而且若是去京城的话,平白更多了几千里地的来回奔波,不知道要耽搁多少事情。
而且董策的磐石堡正是刚刚走上正轨,蓬勃发展的时候,他不亲自在那里坐镇,总觉得心里很不安稳。离开这些日子,时刻都在牵挂着。
也不知道有多少丁口多少百姓多少军兵了,也不知道当初离开的时候给他们定下的目标达成了没有?打造了多少鲁密铳了?新开了多少良田耕地?
这些,都是他时常想的。
若是再去京城一趟,只怕就得崇祯九年才能回到磐石堡了。
离开这么久可不行。
更何况,心里牵挂的,还有磐石堡里的人。
刘若宰笑道:“只怕大伙儿都是想去京城的,如你这般想的,怕是只有你一个。起来,你既然不去京城,便是把名额让给了他们,那待会儿本官送你个好处,谁也不能什么。”
董策赶紧道谢,心中暗道,还是刘若宰老谋深算,利用这么个机会都能寻到由头儿给自己人多些好处。
不过得好处的是他,他自然不可能有意见。
至于是什么好处,董策也没问,反正既然是刘若宰口中的好处,那肯定就不少。
又了几句,董策便即告辞。
约莫半个时辰后,有人前来传话,白巡抚及兵备道刘大人召集大伙儿在正厅议事,董策不慌不忙的起身过去。
等他到的时候,大伙儿都已经到了,他们还都不知道消息,一个个都窃窃私语,猜测着被招来的目的。
不多一会儿,白贻清和刘若宰两人一起过来,相让一番,还是白贻清坐了首位,毕竟现在刘若宰的官职还在他之下。
白贻清扫了一眼,缓缓道:“朝廷的旨意下来了。”
这一句话,让大伙儿都是心里一紧,赶紧竖直了耳朵听,连腰板都停止了些。他们心下都有些忐忑,不知道朝廷是怎么个看法。
白贻清顿了顿,吊了吊大伙儿的胃口,这才笑道:“陛下很是欢喜,还夸奖了咱们大伙儿一番,这次立下大功,人人都有封赏!”
此言一出,正厅中顿时响起一阵欢呼声,大伙儿都是喜形于色。
对于他们而言,来自于京城的夸赞和皇帝的喜悦,似乎有儿太遥远了,最实在的,还是真真正正的利益。既然有封赏,那就是大好事,就该值得高兴!
而后,刘若宰宣布了另外一些事情。
第一,是朝廷催促让察哈尔部的贵人们尽快去京城朝觐。所以还得尽快走一趟察哈尔部,给那边儿的贵人们传达朝廷的这个意思。第二则是,可以有一部分军队护送几位大人和察哈尔部的贵人们去京城。
第一件事儿还则罢了,一听第二件事,在场这些武将们,有一个算一个,眼睛都有些发红,鼻息都粗重了。




崇祯七年 第882章 九零零 九千两银子
老天爷,这可是去京城啊!
何等的荣耀!
当然,董策不在其中。别人都想去,但唯独没有他。
“谁想去谁不想去,都吧!”刘若宰笑道:“这一次大伙儿都有功劳,任何一个都不能慢待了。”
他了甘肃总兵刘大器:“刘总兵,你先吧!”
刘大器哈哈一笑:“俺老刘是个实诚人,有啥啥,我当然是想去的。”
刘若宰淡淡道:“这是真性情。”
而后他一个个下去,结果没一个不去的,都想去京城走一遭。
最后才到董策,他笑道:“大伙儿都想去,我就不跟大伙儿抢了。”
此言一出,众人瞧着他眼神都有些奇怪,不知道他为何这么。不过无论如何,他终归是了不去了,在场的武将神色都有些放松。因为在他们看来,董策和刘若宰关系好,此次立的功劳也大,毫无疑问是极为强劲的一个对手。而此次他不去了,那自己能去的几率就很大了。
最后又商议了好一阵儿,才算是定了下来:既然都想去,那就都去吧,一共三百人护卫,也就是三百个名额。三百个名额,按照各自势力的大,手下的多少,官职的高低进行瓜分。
刘大器官职最高,手下人最多,因此分的名额也最多,足足分了一百五十个名额,而种大梁则是分了一百个,总不成去的都是甘肃镇的人,刘若宰手下的人总也要去,所以,田实也得了五十个名额。
田实看了一眼董策,眼中有些不出来的味道,有感激,也有猜疑。
他很清楚自己和刘若宰的关系是远远比不过董策和刘若宰的关系亲厚的,如果董策要去,那肯定就没自己什么事儿了。自己能去成,还要多亏了董策不去。在这件事儿上,他是感激董策的。问题是,董策为什么不去?
他在猜测着,董策是不是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没办法,他心里对董策实在是太过戒备,太过忌惮。
而接下来,董策也知道了刘若宰方才跟他的好处是什么。
等着大伙儿把名额瓜分完之后,刘若宰又笑道:“那这事儿,就定下来了,还有一桩事。此次差事办得好,你们出力不少,朝廷有命令,所有参战的士卒,都有银钱拿。从京城往甘肃,数千里之遥,银钱运输不易,再者,若是现从京城调拨,时间也来不及了。是以,先由甘肃府库支银两万五千两,分发诸军,之后户部自会补给甘肃这边。”
“两万五千两银子?”
此言一出,大厅之中又是哗然,将官们互相看看,都是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激动。若是护卫着大人和察哈尔部的贵人们去京城乃是莫大的荣耀,那么赏银就是实实在在就在眼前的好处了。
其实,朝廷的原话,乃是发下去三万两银子,但在大明朝这个世道,下来的军饷,哪里有如数到达下面军兵手里的道理?
刘若宰清廉,一个子儿不要。白贻清也不算多贪,但架不住白贻清得养活手下那些幕僚胥吏啊,他的银子从哪儿来?还不是靠着上下其手?
只扣五千两银子,已经算是两人很有良心了。
而且之所以只被扣下这些,还是因为这些钱乃是甘肃镇就地调拨,而不是从京城下来。若是从京城调拨的话,层层盘剥之下,这三万两银子能到达士卒们手中的,只怕连一万两都不到。
在座的几位军将都知道朝廷给定的肯定不是两万五千两,但他们也都知道其中的规矩,是以谁也没多。
刘若宰敲了敲桌子,大厅中顿时便安静了下来。在这些军将眼中,刘若宰现下比白贻清的权威还更大一些。
“本官已经和白巡抚商量好了,这两万五千两银子,没什么问题,很快就能发下去。”
“只不过,如何分配,还要商榷一番。”刘若宰缓缓道:“两万五千两银子,而在座的你们四位及你们的手下,都跟随本官去了大草滩,放心,既然出了力,肯定谁了也拉不下。”
“本官和白巡抚两人合计着,这银钱如何分,须得有两个法子来衡量。第一,你们在座这几位手下的人数。当然,不是手下所有士卒的人数,而是你们手下参与了大草滩上屠戮建奴那一战的人数。第二,则是功劳大。”
他显然早就想好了,这会儿也不和大伙儿商量,直接便道:“这事儿,本官便做主了。大草滩上,屠戮建奴乃是董策首倡,也是他冲杀在前,奋不顾身,勇猛能战,他居首功,这个,都没意见吧?”
大伙儿纷纷道:“没意见,当是如此。”
他们对董策都是颇为佩服的,再了,这会儿刘若宰明摆着要给董策更多的好处,谁会有意见?谁敢有意见?
“至于人数,则是刘总兵手下最多。”刘若宰道:“不过呢,董策不去京城了,算是给大伙儿让出了名额来,所以总归要补偿一番。那便董策占大头,如何?”
大伙儿都是头。
最后刘若宰给出的分配方案是:董策所部分得九千两;刘大器所部分得八千两;种大梁所部和田实所部,则是各自分得四千两。
总还算是皆大欢喜的一个结局。
王武略在一边儿瞧着,脸上笑吟吟的,但心情却很是不好。
他是很贪财的性子,这会儿却是眼睁睁的瞧着两万五千两银子摆在自家面前而自己却一分一毫都分不到,这简直让他心如刀割。
但这也没法子,谁让他几乎没出力呢?
把这些银钱分完,今日议事,便算是完了。刘若宰叮嘱大伙儿,回去各自遴选精锐,明日一大早,便即出发去往大草滩,向察哈尔部的贵人们告知此事,并且催促他们尽快起身。
而后,众人便是纷纷散去。
一夜无话。
第二日一大早,众人便是启程,前往大草滩。
这一次,王武略也跟着去了,上一次他没去,是因为害怕,生怕会有什么变故。而这一次,察哈尔部已经归顺大明了,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变故,他便敢跟着去了。




崇祯七年 第883章 九零一 大喜事
也是为了混个功劳,现在去虽然捞不到什么大功劳,但至少刘若宰再给朝廷上奏章的时候,就会把他也写进去,好赖提上一笔。
而若是什么时候要有升迁调动的机会了,同时又存在着几个竞争对手,上面定不下是谁来,到时候,这个功劳就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当日傍晚时分,刘若宰一行人又一次来到了大草滩。
这一次,他们可就不像是上一次那般半被监视,半被押送到了大草滩察哈尔部贵人们的驻地,而是被一些蒙古骑兵簇拥着,很是礼遇的恭送到了这片水草最为肥美的区域。
察哈尔部,汗帐之中。
“朝廷的意思,大致就是这些。”刘若宰冲着上首笑道。
他话的对象,乃是察哈尔部现任大汗,林丹汗之子额哲,以及坐在额哲旁边的囊囊太后。
此时已经是晚上,巨大的汗帐内外,灯火通明。
帐外燃了数十个硕大的火盆,火光闪烁,把这大帐周围十几步之内都是照的极是亮堂。而大帐之内,则是燃了上百根牛油大蜡烛,把大帐之中找的亮如白昼。
此时大帐之中,已经起了宴席。
宴席的正位,囊囊太后和额哲并肩而坐,盖因两人身份大致差不多。额哲是大汗,但他还未真正掌权,大权都掌握在囊囊太后这位林丹汗的大福晋手中,大致相当于中原王朝的摄政太后。
而和囊囊太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泰太后,他虽然是额哲的生母,但却也只能坐在下手。
正位的左手边,坐着的乃是大明的官员,刘若宰在上首,而后依次是王武略,刘大器,种大梁,董策,田实。
虽然董策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仅次于刘若宰,但在这种场合,他只能坐在倒数第二的位置。这等正式场合,是必须严格按照官位来做的。刘若宰是文官,也是众人之首,自然坐在最上首,而下面的那些武将,便都是按照职位高低来坐了。
在他们对面,则是察哈尔部的一干贵人们,苏泰太后,乌云娜福晋,囊囊太后的儿子阿布鼐等人都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人物,加起来大约有十六七个,比大明这边人要多多了。
这一次董策等人在过来,大伙儿的身份也都不同了。上次来的时候,基本上双方属于敌对的,互相提防的,那会儿刘若宰对待察哈尔部众人的态度相当强硬,只要是察哈尔部有一儿对他的怠慢,他都会极为愤怒的争执。因为在那会儿的刘若宰看来,他代表着整个大明朝,代表着这个古老帝国的体面,不容轻辱!
而这一次来,他便对囊囊太后和额哲恭敬多了,因为现在大伙儿都属于一个体系的了。察哈尔部归顺了大明,如播州例,那囊囊太后和额哲也就都算是大明的权贵了,而且是最级的,皇帝也要礼遇的那种。刘若宰向来是个礼法观念极重,循规蹈矩之人,自然会对他们表示尊重。
“不知太后和大汗,意下如何?”刘若宰问道。
额哲跟没听见他的话似的,坐在座位上怎么也坐不住,扭脖子晃脑袋的,似乎浑身都不得劲。他眼睛直勾勾的瞧着帐外,似乎恨不得宴会赶紧结束,离开这处让他别的喘不过气来的大帐,骑上骏马,带着他的亲卫们纵横在草原上,肆意的射杀猎物。
1...318319320321322...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