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这汉子肩膀宽,胸膛厚,臂长腿长,一双大手跟蒲扇也似的大小。若是将养上一些时日,营养跟上了,再好生训练,定然是生龙活虎一条了不得的厮杀汉。
“多大岁数了,什么出身?”
石进问道。
“今年二十三,原来是西安堡的军户,逃荒到了这里。”那汉子倒是老实,一五一十的交代了。
早些年军户逃荒乃是要杀头的重罪,不过自从万历年之后,尤其是崇祯皇帝这些年,法令废弛,纲纪紊乱,早就没多少人管了。只不过军户们一则是故土难离,二则是也没什么好去处,是以也没几个离开的,就给那些军官当佃户。
石进暗自叹了口气,这汉子面色黝黑,脸上已经有了皱纹,哪里像是二十三的?说是四十三怕都有人信的。
他挥挥手,指着耶律斡里和那儿:“你第一关过了,去他那儿吧!”
“谢大老爷,谢大老爷!”这汉子大喜过望,赶紧跪下给石进磕头,脑袋撞在地面上发出砰砰的声音。
“起来吧!”石进难得和颜悦色的说了一句:“再过了他那一关,自有大人定夺,然后你就可以去吃粥了。”
“嗯!”这汉子用力的点了点头,起身大步向着耶律斡里和走去。
走出去几步,却又是有些犹豫,方才耶律斡里和在人群中大肆杀戮,这一幕他们可不会忘记,更别说,现在耶律斡里和还是一身的血!不过终究是硬着头皮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他面前,叫了声老爷,耶律斡里和撩了撩眼皮子,问道:“家中有几口人呐?”
“俺家里穷,到现在也没娶亲,爹娘都死在逃荒的路上了。”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只是略有伤痛之色,更多的却是麻木,显然这一路上,是见多了这些事儿了。
“走吧!”出师不利,没能把第一个人刷下去,这让耶律斡里和心里很是不痛快,他不耐烦的摆摆手道。
眼看这汉子还傻呆呆的在这儿站着,耶律斡里和两眼一瞪,凶光四射:“还不快滚?我这关你过了!”
“啊?”这汉子欢喜的一哆嗦,还不忘也磕了个头,道了谢,走到董策面前。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眼前这个看上去似乎还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就是名震晋北的董二郎,也是现在能决定他们生死的人。这汉子心里也是忐忑不安,心里盼着,前两关都过了,这一关可千万莫要出什么岔子。
他方才接触到的董策的目光便是一哆嗦,一屁股跪在地上,头都不敢抬。
董策上下打量了他一番,也是颇为他高大的身材称奇,他回头瞧了一眼,周伯他们还没回来。便淡淡道:“去吧,去那儿登记姓名,便可以去吃粥了。”
“我,我过了?我选上了?”
这汉子不敢置信的瞪大了眼睛,满心的都是不敢置信:“我以后能吃饱肚子了?”
他的眼圈红了,重重的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带着哭腔道:“多谢大老爷活我!多谢大老爷活我!”
“以后要叫大人,在本官麾下,好好做事,不会饿肚子的。”董策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
这一举动更是让他受宠若惊,赶紧应了声是,起身向白忠旗走去。
白忠旗早就摆好了笔墨,不慌不忙道:“姓名,年岁,籍贯。身高几何,肩宽多少,腰粗多少,有多大力气的耍子?……”
“俺叫魏青,可有一膀子的气力,现在这是饿的没劲儿了,给俺吃一顿饱饭,三百斤的石碌碌俺能一根胳膊举起来……”
“魏青。”董策点点头,记下了这个名字。
待登记完了,魏青几乎是三步并作两步的窜到那口大铁锅旁边,看着那里面翻滚的黄色小米粥还有旁边盖帘上那堆积的满满的大白馒头,馋的浑身哆嗦,却是不敢伸手。
李贵盛了满满的一大碗米粥,又拿了两个馒头递给他,笑道:“吃吧!”
“谢谢,谢谢……”
魏青忙不迭的称谢,几乎是一把抢过来,也顾不得烫,端着碗便是往嘴里灌去。他连着喝了好几大口小米粥,又大口的咬着馒头,很快俩脸蛋子上便是鼓起了两个大包,使劲儿的嚼着。
唯有狼吞虎咽四个字可以形容,他低着头,什么都顾不得了,只是一个劲儿的把吃的喝的往嘴里塞。这等形象可以让人相信,便是现在一刀剁了他。他也是不管不顾先要吃完的。
很快,一大碗粥两个馒头便是没了,魏青根本就没吃饱,眼巴巴的看着李贵。
“你们饿的太久,一顿吃太多肚子受不住,这道理谁都明白。”李贵又给他盛了一碗:“粥还可以再喝,馒头没了。”
魏青赶紧又是称谢,他好歹刚才垫巴了不少,这几乎是他这两三年来吃的最饱的一次了。
现在也不那么着急了,捧着碗喝了一口,舒服的叹了口气:“这粥真香,真厚!”
直到此刻,他还感觉自己像是做梦一样,这就能吃饱了?以后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他紧紧地抓着手里的碗,似乎这就是他所有的希望和梦想。
有了魏青这个成功的先例在,流民们信心都是暴增,都变得很是踊跃。
石进也不像是之前那般的仔细,而是大略的检查一下身体健康状况,有无残废之类的,一个一个的很快。而耶律斡里和那边更是简单,问问有没有老人孩子,若是有的话,再问问年龄,一旦不合规矩,立刻就清掉。
毫无疑问的,董策这个第三关的考官收获的感激是最多的,不少人在他面前连连磕头,把额头都给磕破了。更有不少人因为太过激动,跪在地上嚎啕大哭,涕泗横流。
这不单单是因为他地位最高,是此地的主事人,更是因为人的心理。
这些流民过了前面的两关,因此万万是不希望第三关出什么岔子的,可以说因为前两关的铺垫,所以他们对第三关的期许格外的大!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关往往就最是艰难。
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此。
而第三关一过,心里一松,立刻就是所有情绪都流露出来。
偏偏董策又是不会让他们失望的——因为董策在这儿,其实不过就是个摆设而已,装模作样的看上两眼,说几乎安抚人心的好话,实际上不会刷下任何人来。只要是过了第二关。他这一关就肯定过。
而怨恨却不会落在他头上。那些身体条件不成的也赖不得别人,而因为家庭原因被刷下来的,则是把怨恨堆在了耶律斡里和身上。
这些难民们能行到今日,老人多半都死在路上了,能活到现在,还能安稳走到这磐石堡来的,绝大部分都是青壮年男女。至于孩子,小孩儿多半就换着吃了,大一点儿的孩子还能撑下来。
是以当流民们过了一大半儿之后,合格者竟然占到了八成还要多。
不过终究是有不合格的。他们跪在那里,抱着石进或是耶律斡里和的大腿嚎啕大哭,不过两人都是铁石心肠的,这些年也见多了惨事,丝毫不为所动。
而在甘河的西岸,已经合格的那些流民已经做了一地,他们围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圈子,或是以家庭为单位,或是几个同乡凑在一起,吃着馒头,喝着里面加了鱼肉,香喷喷的米粥,满脸都是喜色,时不时的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两边之对比,当真是天壤之别。
一在天堂,一个还在地狱中沉沦挣扎。





崇祯七年 一一九章 家丁
当初去阳高卫找刘三儿的那人便是石进了,他做这些,自然是董策的命令。虽然告示贴下来了,但是他深知,这告示是管不得什么用的,流民们不会太过相信上面的东西,便是相信,也宁可先入城待者。而一旦入了城,能活下来了,还有磐石堡什么事儿?还得需要一个颇为强力的人物在旁边引导,并且阻止这些流民进入城市,毕竟几乎所有告示都是贴在城门左近。
而董策需要付出的银钱也不会很多,那些第一批来大石崮的流民,人数不会很多,但是他们路上会裹挟,会影响多少流民?
现在统计出来的数字也正是如此。
已经统计出来合格的一共是一百六十三人,其中只有二十多个人是来自阳高卫的,其它的都是在路上听他们传了这个消息之后,跟着过来的。据他们所说,一开始从阳高卫那边儿过来的很是不少,不过多半都没撑下来,死在路上了。其实何止是他们,对于所有的流民来说,每一天都有人在大量的死去。
又有两个汉子合格了,他们两个是亲兄弟,一个十八,一个才十六,年岁不大,不过都长了一副又大又厚的身板儿。
他们两个走到董策面前,对视一眼,忽的齐齐跪下,大声道:“大老爷,俺们失了爹娘,没了倚靠。斗胆请大老爷您发发善心,收俺们入府中,俺们定然侍奉大老爷如父。大老爷,俺们给您老人家磕头了!”
说完两人便是以头抵地。
董策不由得一怔:“这是怎么个意思?”
他终究时日尚短,许多东西也都不那么明白。
王通在他耳边低声道:“大人,他们是想做您的家丁!”
“哦,原来如此!”董策恍然大悟。
这就是做家丁了。
对于家丁们来说,做了家丁,待遇等方面都会提高,而他们改姓之后,自然就被刻上了这将领的烙印,终生都不会洗去,因此忠诚度都会大大提高。
要知道这个年代,拜义父,认干爹,就和赌咒发誓一样,是一件非常之严肃的事情,和后世为利所驱,胡拜乱认根本不一样。家丁对于主人,会众生侍奉,忠心耿耿,绝无二心。他们被打上了烙印,就算是背叛也没人会要的。
大明军中,尤其是九边重镇的士卒,都是争先恐后的要做家丁的,能被遴选上的都以此为荣。而将领们选择家丁,也都是要考核,遴选孔武有力,武艺高强,更兼忠心耿耿之辈。
昔日大明辽镇总兵,北天一柱李成梁,手下甚至有八千家丁!这八千家丁,人人双马,披坚执锐,战斗力极为强横!
只是董策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要入自己府中为家丁了。
做家丁在军中不但不是丢人的事儿,反而是相当荣耀,只是大伙儿都饿晕了,没往这上面想。这两兄弟心思活泛一些,便率先请求。其他人先是一呆,然后便是后悔不迭,暗骂自己蠢,失了这般好的一个机会。
看到这边的动静儿,魏青也豁然站起身来。
他一看这动静儿,就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儿,这等收家丁,拜义父之事,在每个卫所军堡都很常见。
魏青对那些将爷的家丁很羡慕——他们拿着比一般募兵多得多的饷银,而且不会拖欠。他们能吃得饱,一个个整日精神饱满。他们每年能发一套军服,穿在身上很是威风,有的还披着甲,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在众人面前经过。
他也动过这个念头,只是他虽然人高马大是块好材料,却没有钱贿赂将爷府上管事儿的,是以一直没能当成。
而现在,一个机会就摆在眼前。
董策在那儿沉吟不语,两兄弟还以为他不答应,大声道:“大老爷,俺们甘愿做牛做马,要俺们的命,也绝没二话,求大老爷成全。”
说完,便是砰砰磕头,不一会儿,额头上便是鲜血淋漓。
而许多自认身材高大,能被看得上眼的汉子也是纷纷走到这边,跪在董策面前,跟着磕头道:“求大人收留!”
其中就包括魏青。
董策在后世就知道这种家丁制度,当时读史之时,第一个感觉就是不可思议,第二个感觉就是厌恶。
把国家的武力变成私人的武装,而且还让国家掏钱养着,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寄生虫,附在大明身上的肿瘤,就该一刀切了的!
但是这几个月以来,所经历的一桩桩,一幕幕,见到的这一切,都让他无比深刻的意识到,有一支完全忠于自己,以自己的意志为指导思想,完全按照自己命令行事的强悍武装,到底是何等的重要。
若是自己没有一开始就培养石进这些心腹,以为助力,只怕现在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而家丁,符合上述的一切要求、
他缓缓的吐了口气,站起身来,所有人都用期许的目光看着他。董策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扫过,最后落在那两兄弟脸上,他温颜问道:“你们是哪里人氏?”
两人一说,方才知道,两兄弟大哥名叫赵大锤,老二名叫赵大枪。他俩本来都是陕西榆林镇的军户,跟着父母出来逃荒,已经足足有一年多了。这一年多来,爹娘死了,跟着出来的姐姐姐夫和两个妹子都死了,就剩下了他们撑着。
董策听了,也是微微一叹,又问了几个流民,身世也都大同小异。
这会儿聚过来的越来越多,基本上男的都过来了,董策不由苦笑,自己现在可是养不起这许多人。
他对王通道:“你选出三十个人来!”
王通应了声是,大声吆喝道:“过来,都过来,别打扰大人。”
大约一盏茶时间之后,王通带着三十五六个汉子过来,笑道:“大人您有运道,实在是剔不出去人了,将养的好些,这些就都是再好不过的壮棒汉子。”
董策点点头,向着众人沉声道:“好,从此之后,你们就是我董家的人了。入我府中为家丁,本官自然是你不会亏待你们,你也也要恪守本分,效忠尽力。”
众人大喜,纷纷跪地磕头:“原为家主效死!”
然后又道:“请家主赐给名姓。”
“你们做家丁就作家丁,不用改姓了,以后叫老爷就成。”董策本以为自己一片好意,却没想到这些汉子脸上都是露出惶恐的神色。
王通也凑到董策耳边道:“大人,您的深意他们理解不了,以为您是虚于应付他们。”
董策不由的苦笑,这个时代人的思维,有时候他还真是理解不了。
既然是家丁,那么自然就要改姓。
既然入了这家,那么一生一世,甚至世世代代,都是这家的奴才,奉家主为天。
改姓,是最基本,也是必须的一个程序。
可是一想到要给面前这三十几个汉子挨个儿起名字,董策心里就是一阵发毛。
王通在一边提醒道:“大人,您直接按数字排序就是,从董大一直排到董三六,方便易行,也好记。”
“不妥。”董策却是摇头:“给他们起名字,相当于给了他们第二条命,让他们和过去的生活彻底告别,开始新生,如何能仓促行事?”
他扬声道:“好,所有人一律随本官之‘董’姓,等明日,本官就颁定你们的名字。”
数十名家丁又是磕头,都是满脸的喜色,在瞧着其它那些没能入选的家丁,更是一番得意洋洋。
而这时候,人基本也都选完了,白忠旗把册子拿给董策看。
选出来的合格的流民一共是三百一十九人,其中有丁男一百八十人,都是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丁女一百三十九人,都是十三岁到四十岁之间的。




崇祯七年 一二零章 为奴还是死?
口数超过两人的户数为一百一十户,还有三十六个光棍儿。当然,他们之前不是光棍儿,基本上都是婆娘在逃荒的路上死了。
至于财产,这些难民那是一穷二白,一头牛都没有,基本上只剩下身上的破衣烂衫和手中的一根打狗棍了。
看到这个数字,董策也是松了口气,基本上八成以上的流民都被选进来了。
现在在甘河那边的流民还剩下五六十人,只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而哪怕是这五六十人中,大部分也都是青壮年男女。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家中有岁数大些的老人——在明朝,四十岁以上基本就可以自称老夫了——和不满十岁的孩子。受了老弱拖累,因此没有选上。
董策瞧见,有两个年轻的汉子跪在地上,而站在他们面前的,则是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手里拄着拐杖,气的对他们破口大骂。声音隔着甘河远远的飘过来,董策听着,大致是这老者让两个汉子别管自己了,赶紧过河来求生。那两个汉子只是低着头挨训,却是一句话也不说。
那老者骂着骂着,眼泪便是滚滚落下,两个汉子也是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最后父子三人抱头嚎啕大哭。
这一幕落入眼中,让董策眼睛一缩,心里像是针刺一般,有些微疼。
这时候周伯等人用两辆磐石堡中唯二的牛车押送着那些胖袄被服过来了,这些东西仓库里面倒是不老少,都是董策趁着这会儿正是初秋棉花还未涨价的时候在周边的几个村镇请人做的,价格倒也不贵。本来是预备着给冬天征召的兵员穿的,却没想到要提前用上了。
他见几乎所有被选上的百姓都已经吃喝过了,便给王通使了个眼色。王通会意,大步走到牛车旁边,从上面拿出一件崭新的衣服,大声道:“瞧见没有?这是大人开恩,赏给你们的衣服,现在所有人,全部下河洗澡,洗的干干净净的,尤其是毛发里面的虱子,一定要洗干净!要不然的话,换上新衣服,没两日也全身上下都是虱子了。便是你们自己,也不愿意天天被那虱子折腾吧?”
百姓们一听说有新衣服换,都是很高兴,只是一听要下河洗澡,却都是有些犯难。男人还则罢了,那些女人以及女人的丈夫,都是心中愤怒,只不过脸上是一点儿不敢表现出来的,只是喏喏的在那里不敢说话。
心里更是想着,若是真逼着男女一起洗,那也只能认了。
不过翟青桐很快便化解了这个尴尬,她穿着一身宽大的棉甲,却没带头盔,长发扎了一个马尾,一跳一跳的。最近她长发很少披散下来了,都是扎成马尾。
她来到这边大声道:“所有女人,跟我过来,去那边洗。”
一看是个女将,这些男女顿时都放心下来。
百姓们被分成两拨,男的就在这附近洗,反正也没人在乎。女人则是被翟青桐带到此处上游大约一里开外,那里甘河有一个小小的转折,形成了一个河湾,和这边儿中间还有树林子遮挡着,这边根本就瞧不见。
王通等人便在岸上盯着,瞧着他们到底是洗没洗干净,尤其是头发处,明季便是男人的头发都基本上能到腰部略往上一点儿这个位置。长长的头发再加上并不怎么样的卫生环境,使得头发成为了虱子等寄生虫的温床。那有些没洗干净就上来的直接让王通一脚给踹了下去,勒令接着洗。直到每个人都是给搓的身上通红,头发也是干净了,这才让他们上岸,晾晒干净之后发给了衣服。
穿着崭新的暖和衣衫,百姓们心中充满了希望,更是对董策报以无限的感激。
“王通,你带着他们先去安顿下来,就依同之前来的那些百姓,今日先简单的建起窝棚来安顿下,待会儿再发给他们一顿饭,今日好生将养一番,什么事儿,明天再说。”董策吩咐道。
“是!”王通应了一声,便带着这些百姓沿着甘河向上游方向行去。
他们将会在磐石堡东边儿,距离甘河不远的位置定居下来,那里周围也都是没有开垦的土地,而磐石堡以南,离着洢水河近的土地,基本上都已经分给了来的早的那些百姓。董策有意识的把他们分开,免得起了什么争端。
而且他们也将在这里待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磐石堡整修建好。
这样一来,大致两个聚居区就形成了。一在南,一在东,都靠着河流,地理位置也算不错。
董策则是翻身上马,来到甘河东岸那些百姓面前。
这些百姓几乎都已经绝望,但是都抱着万一的渺茫机会,因此在此不愿离去。这会儿看到董策过来,他们心里又是涌起了一丝希望,纷纷扑到跪在董策马前,大哭道:“大老爷,求你收留俺们,俺们做牛做马也要报答大老爷的恩德啊!”
“做牛做马么,倒也不必。”董策沉吟良久,方才叹了口气,道:“本官瞧着你们也是可怜,若是这般赶你们走,怕是走不出三五里,一个个就都要饿死在路边了。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本官便于你们一条活路,愿不愿意走,就瞧你们自己的了。”
那些流民心头都涌起了一阵狂喜,没想到竟然还有峰回路转的一天,纷纷兴奋的叫道:“大老爷,俺们愿意,俺们愿意。”
“先别答应的这么爽利。”董策道:“这边公中的人手,是不需得你们了,不过本官家中,却还少些佃户家奴。若是你们愿意,本官便把你们收入府中,以充家奴。不过你们须得入奴籍,从此之后,世代都是我董家奴婢。地也分给你们,耕牛也发给你们,不过不是给的,是租的,当然,租子的利和他们要交的税是一样的。和这些百姓一体同仁,也给你们粮食,养着你们。到底如何,自己思量思量吧。”
董策本来以为他们会对入奴籍有些抵触,结果事实又是让他吃了一惊。
这些百姓们听了之后,几乎是没有任何的犹豫,纷纷跪倒在地,磕头道:“小人愿意入大人府中为奴,谢大老爷活我。”
有的那机灵一些的,则是已经改口叫家主老爷了。
他们的爽快态度让董策有些惊诧。
他却是不知道,对于这些百姓们来说,灾年中能入大户人家府中为奴,着实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往往在一些大城的各城门外头,都猬集着众多的流民,而大户人家们也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出去挑选一些眉清目秀的小丫头或是身强力壮的汉子,变成自家的奴婢。根本都不用给钱,只说一句管饭,就所有人都争先恐后的往上凑。
是以他们听到董策要他们入府中为奴,并无丝毫的犹豫。而且不少人心里还很高兴,盖因董策今日表现的相当宽厚,有这样的主家,以后的日子应该也不难过。
董策摇摇头,还是有些无法理解此时人们的思维,不过如此顺利,却也是件好事。
1...4546474849...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