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记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林南1
“这事儿……”周氏欲言又止。
“罢啦!”赵氏长叹一声。“自家的孩子不争气,怪不得别人。这次若不是南儿出来说话,怕是你我都得蒙在鼓里。这逆子……”赵氏啜了一口茶,气息渐匀:“先前我也是失察了,一见到那逆子的模样,心就有些乱了,险些冤枉了老三呐!”
周氏忙道:“母亲也是一时关心,才会如此……”
“唉,这话要是传出去,我可还怎么见老三呐!枉我还夸口说道一碗水端平呢……嘿嘿,没想到立时便被人朝脸上打了一巴掌……老啦!老啦!”
赵氏感慨完了,忽地又想起一件事来,转头看着林福和林寿,面色沉了下来。林德先前在厅里交代时,虽然没有说出和林福林寿借钱的事情,但林南无缘无故出去逛街,竟和林德在一个偏僻小店里“巧遇”,老太太赵氏和周氏都是有阅历的人,哪还能听不出其中的猫腻?此时林德被罚去跪了祠堂,林福和林寿又哪能跑得了?
老太太先前就憋了一肚子火,林福和林寿也是倒霉,正赶上“好时候”,一顿暴风骤雨般的训斥,将两人骂得狗血淋头!连带着周氏和夏姨娘也被牵连了。训斥过后,林福和林寿也去跪了祠堂了,不过他们只跪三日,林德却不知道要跪到什么时候了。周氏和夏姨娘也都被罚了三个月的月钱,并且被赵氏严令,日后若是再疏于管教,便是家法伺候了。
青云记 第二十章 潜流
第二十章 潜流
“哥哥,你这么做,岂不是招人记恨?”回到了两人住的小跨院里,看看左右无人,林跖终于忍不住,和哥哥悄悄说起来。
林南看了看弟弟,苦笑了一下:“我问你,如果今日我不说,以祖母的脾气,这件事会是个什么结果?”
林跖想了想,摸着头道:“若是这样,四叔那件事便可遮掩过去了,但是……但是三叔……”
“对啊,四叔遮掩过去了,那黑锅三叔可就背定了。”林南一字一顿地说道:“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四叔自己做错了事情,还把自家兄弟推倒前边来背个黑锅,如果这件事是我做的,你怎么想?”没有等林跖回答,林南接着说道:“推己及人,所以我宁愿因为此事得罪了四叔,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三叔受不白之冤。”
林跖犹豫了一下,说道:“其实……其实我也看不过眼的,但……但哥哥这样做了,以后四叔难免会找咱们的岔子,便是福哥和寿哥,这次也受了牵累,日后……日后……”
“日后怎么?”林南看着林跖,硬硬地说道:“我做了就不怕,怕了就不会做。便是在大伯面前,我也是这般说话。若是他觉得我有些小题大做,大不了咱们不住在靖北伯府就是。”
林南话音未落,忽然院子外边传来林文的声音:“是谁不愿意住在这儿啦?秋高气爽的,哪来得那么大怨气?”林南和林跖一惊,但随即便坦然了,既然被听去了,那便正好不用遮掩了。
林文从外面走了进来,眼睛扫了一下二人,最后目光在林南脸上停了下来。他颇有深意地看了看林南,道:“怎嘛,在你眼里,我这个大伯就是那么个是非不分,只知道护犊子的莽汉么?”这话把林南吓了一跳,但他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林文继续道:“方才我从外面回来,刚刚才听说这件事儿,怎嘛,怕以后住不习惯了?”
“回大伯的话,侄儿只是说笑罢了。”
“说笑?哼哼,我看这倒像你肺腑之言。”林文缓缓说道:“小小年纪,有这种担当自然是好的,可话说回来,你生出这般想法,眼里把我这个大伯当成什么了?”林文脸色一沉,说道:“就是你爹爹在这里,怕也不敢说出这样的话。这里是什么地方?这里是林家的老宅,也就是林家的根,岂是你轻易说离就离的?”
“今日这事儿,错不在你,即便你这般做了,也算不得以下犯上,都是老四咎由自取。还有那两个逆子,好的不学,偏偏坏的学得倒快……不管如何,你先安心住着,用不着想别的,若是那两个逆子惹事,看我饶得了他!”林南和林跖闻言连忙拜谢大伯,缓了一缓,林文又问了一些当日的详细情形,末了要走的时候,忽然回头冲着林南说了一句:“没事儿的时候少出去逛,闲了的话去看看启儿吧。近几日听说你来了,他念叨了好几次呢。”
林南闻言忽然面上一热,晓得自己失礼了。来到靖北伯府好几天了,这心思不知不觉地就开始飘忽起来,竟忘了去看望大哥林启。林南想了想,决定明日哪也不去,专门去看看他。
四年前两人见面,林启便赢得了林南的好感,林家小字辈的人中最能让林南看得入眼的人,怕也就是林启了。只可惜,林启相貌俊雅,也颇有学识,却偏偏身子骨不太好,一年到头病在床上。记得曾经有人断言林启活不过二十岁,如今林启眼看着二十了,知情的人不由得都暗地里捏着一把汗……
东院。
一个小丫鬟掀帘子从屋子里出来,左手提着一个药罐子,里面还冒着热气,浓浓的药味儿从里面散发出来,满院子都是那股独特的味道。小丫头熟练地将药罐子倒扣在角落里,控了控,然后提着又回屋了。
不多时,屋子里传出一个儒雅的男声:“行了,雪莲,你先别忙了,叫霜儿过来,你们陪着我出去晒晒太阳。”
“少爷……这……”先前那丫头似乎有些犹豫。
“呵呵,整日待在屋子里头,闷也闷死了,出去晒晒太阳,也能松快松快。”贴身丫头不听少爷的话,这位少爷也不生气,反而软语温言,似乎带着一丝恳求的意味。这少爷不是别人,正是靖北伯府的大公子,林文的大儿子林启。
“少爷……好……好吧……”林启虽然没有发怒,但几句温言下来,那丫头雪莲反而有些受不住。她微微叹了口气,到另一间屋子把霜儿也叫了来,两人七手八脚给少爷穿上了几件能遮风的衣服,最后谨慎地搀扶着少爷出了门。
三人刚刚出了屋门,林启屁股才在垫了软垫的椅子上坐下来,忽然两个人从外面转进了院子:“哎哟,启哥儿,你这是……怎么出来了?你们……”
林启笑了笑:“夏姨娘,屋子里有些闷,是我吩咐她们出来的,晒晒太阳,精神头也似乎会好些。”
“哎哟哟,启哥儿,话可不能这么说呀,你这从小到大,身子骨可一直就不好,大夫不是吩咐过了?你这病最是吹不得风,见不得凉的,你这样贸贸然出来了,万一……万一有个好歹,岂不是让老太太和太太跟着心焦么?”夏姨娘的嘴快,一串话说下来,林启竟没有插嘴的空儿。
和夏姨娘同来的周氏听了点点头,拿眼看了看自己的儿子,叹了口气:“整日待在屋子里,也确实有些憋闷,左右我看今天天气还好,想出来晒晒,那也不是不行,但可得注意,千万别吹了风……”
“是。”林启应道。
夏姨娘接口道:“太太说的是,启哥儿,你这身子现在可不光是你自己的呢,这全府上下,哪一个心里不惦记着大少爷啊。若你有个闪失,这么多年可不是白打熬了?”周氏闻言拿眼看了看夏氏,夏氏顿时住了嘴,心中也知道自己一时图嘴痛快,失言了。
几个人正在院子里说话的时候,院门那又进来两个人,夏姨娘定了定神,忙笑道:“哎哟,这不是南哥儿和跖哥儿么?太太,你瞧瞧,这兄弟俩可还真有心呢,不管做什么,都还知道顾着兄弟情谊呢……”
林启闻言微微一皱眉,却没有说话,只是微微一扫,便将众人的神情都看在了眼里。
青云记 第二十一章 萧索
第二十一章 萧索
夏姨娘的话貌似恭维,实则有含沙射影之嫌,林南听了只是笑笑,上前见过了伯娘周氏二人,随后便拉着林南给大哥林启见礼。
林启坐在椅子上,温润如玉的双眼上下打量了林南良久,缓缓说道:“几年不见,南弟已经快长成大人了,若不是在自家里头,就是当头遇见了怕也不敢认了。”
“呵呵,哥哥说笑了,弟弟自觉这四年并没有什么大变化,就是比当初白了点儿,高了点儿……”
“嗯……还有一点,”林启看着林南的头顶,笑着接口道:“这束发的习惯也没有变。”林启此言一出,二人不禁都想到当日情形,对视了一眼,一同笑了起来。旁边的周氏见儿子表现得少有的高兴,心底里也有些宽慰,看了看这个侄儿,竟忽然冒出些新的想法来。眼前这小小年纪的人儿,行事已经有了些大人的模样,言谈举止暂且不说,单是处事的心思,就比别的孩子细腻得多。
周氏看着林南,目光颇有些玩味。林南在老太太面前告了林德三人的密,林德固然着恼,林福和林寿也是一副忿忿之色,便是夏姨娘,刚才话里话外也有些怨气。但在周氏看来,林南虽然此举出人意料,却不能说有什么错处,若是往长远了看,这举动无疑对林福和林寿是有好处的。赌之一字,可不是什么好东西,若是这次林南没有揭穿,任其发展下去,结果可不堪设想……
周氏身为主母,考虑问题自然和夏姨娘不同。但周氏同时又是林启的亲娘,现下看林南和林启二人兄弟情深,竟有些不需言传便能意会的样子,周氏不由得甚感欣慰。虽然林福和林寿名义上也是她的孩子,但毕竟不是亲生骨肉,彼此间总还是有些距离的。
另一方面,林启虽然是嫡亲长子,品性俱佳,无奈身子太差,平日里面上大家都保持着恭维,但背地里说什么可想而知。这么多年来,周氏这块心病一直就没好过,尤其是某个太医曾经断言,林启活不过二十岁,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近了,周氏的情绪也越来越压抑……此时见到这个新来的侄儿从心底里和自己的亲生儿子亲近,周氏又怎么能不开心呢?
周氏在一旁想着心事,这边林启已经打量起了林跖。林跖比林南小着两岁,但身形骨架却不差多少,生得虎头虎脑,虽没有林南俊秀,但眉眼间也能看得出是个端正孩子。
“你就是跖弟吧?”林启一问,林跖忙再次一礼,林启笑道:“行了,咱们兄弟之间叙家常,用不着那么多礼数。四年前我见到你哥哥的时候,那时候他还小,估计当时你只有几岁大,本不知道何时能见到,谁想这次就见着了,呵呵,这下算上三叔家的几个,林家的小辈人我也算都见过了,总算没有落下遗憾……”
林启嘴上虽说的是家常,但言语中的意味却透着几分萧索。听了他这话,夏姨娘动了动嘴,却忽地听见周氏一声低低的叹息,于是忍了没有说话。林南听了这话也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忙把话头岔开:“哥哥没有遗憾,我可是有的。现下我只见过了大哥和福哥、寿哥,三叔家的倒还没见过,听大哥的意思,三叔家也有好几个?”
林跖在一旁凑上来说道:“别说三叔家的了,就是三叔,咱们都没见过呢……”
“呵呵!”林启见了笑道:“你们若是再这儿住的久了,兴许就能见到三叔一家了。三叔家也有好几个呢。”
外面太阳好,周氏见林启说得高兴,也就不想进屋子说话了,于是吩咐了雪莲和霜儿,进屋子搬了几把椅子出来,几个人就在当院子里坐了,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林启晒了一会儿太阳,脸上也有了些血色,他看了看林南,问道:“南弟,这次来……是要应试的吧?”
“嗯。”
“不错,身为男儿,不能从文,便要从武,总不能空枉了男儿身。”林启看了看端坐在一旁的林南和林跖,温言道:“到得京师来,出去玩几天也没什么,待到什么都见惯了,也便是那样儿,没什么特别的。日后便得收收心,专心读书了。”
“是。”
“若是有闲暇时间,不妨过来陪我说说话,哥哥我痴长你一些,书呢也读了许多,呵呵,别的呢哥哥或许帮不上你们什么,也就是读书写字……还勉强有点用处……”林启这么一说,林南赶忙谢过。
几个人在院子里说话,其实主要就是林启和林南在说,周氏来看儿子,只要在旁边看看就心满意足。只是林启开始还好,说道后来,这话头话尾却不自觉地带着几分颓气,带着一些自贬自嘲的意味,这样一来不但林南不知该如何回话,连周氏在旁边听着也觉得不是味道。
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周氏道:“日头要过去了,启儿,今日出来的时间已经不短了,收拾收拾,回屋去吧。”犹豫了一下,周氏又道:“若是明日感觉还好,再出来也不迟。”
林启转头看了看母亲,欣然一笑:“嗯,母亲说得是,雪莲,霜儿。”两个丫鬟忙走过来,林南道:“还是我们来吧!”说着和林跖上前,一左一右将丫鬟替了下去,搀扶着林启小心翼翼地回屋。夏姨娘见了,扁了扁嘴,将头扭到了一边。
此后又过了几天,林南和林跖也没有再上街闲逛,只添办了些日用之物,便开始踏实地在府内住了下来。每日里温书习字,由杨宣照看着,正式开始了科考的准备。杨宣虽名义上不是林南和林跖的授业恩师,但依然尽职尽责,杨宣又颇为熟悉科考的诸般规矩,让他一番教授下来,若是但从应试上来讲,倒比静安斋主沈修更能让林南二人获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便是大半年过去。秋风又起,秋凉又至,明日便是考试之期了。杨宣和林南、林跖站在院子里,看着几株桂树,笑问:“怎么样,有把握么?”
林南一笑:“不敢说,只是……总不会丢先生的脸就是了……”
“哈哈哈!”杨宣笑了笑,再不言语。
青云记 第二十二章 半斤八两
第二十二章 半斤八两
建朝应试,不论童生、秀才还是举子,均是按照本身州府户籍所在,到当地统一的试点来参与考试。其中考举子相对要严格一些,而考秀才一般宽松一些。未中秀才之前,仍算是白丁,考中了秀才之后,即为有“功名”在身,可以见到县太爷不跪,在地方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但没有俸禄可领。成了秀才之后,未考中举人,仍旧不能做官,只有在乡试之上中了举人,才表示一只脚迈进了官场的大门。
林南和林跖应试,本来应该在林武所在的昌宁府辖下的试点,但论起宗族,京师林家才是根基,两人算作靖北伯府出来的也说得过去。这种程度的应试,加上靖北伯林文的面子,知情的人大都见怪不怪,一笑而过,也没人肯深究。
林南和林跖都已经有了童生资格,因为前面的县试和府试可以不用参加,因此只需要参加最后的院试一关,通过了便取得了秀才资格。建朝的童子试开始在六月,六月县试,八月府试,府试之后便是各地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了。
院试分为两场,正场一场,复试一场。正场试两文一诗,复场试一文一诗,并默写某一经史典籍数字不等。
林南和林跖早早地吃过了饭,带着几个仆人乘坐了马车离了靖北伯府。待到日头偏过了中天,开始西斜的时候,才堪堪回来。众人早已经在正厅里候着了,林南和林跖一回来,老太太赵氏便忍不住发问了。
“今日应试,感觉如何?”
“回祖母,孙儿感觉……还凑合……”
赵氏闻言一皱眉:“这是什么话,什么叫还凑合!到底怎么样?”
迎着祖母希冀的目光,林南有些不自在,道:“今日人有些多……孙儿心下有些吃紧,不似平常那般自如,不过……不过孙儿自觉,通过正场应该不会有问题。”
“哦!”赵氏先前听了有些担心,待听到林南后面的话时,一颗心才稍稍放了下来,转头看着林跖:“你怎么样?”
林跖瞄了哥哥一眼,再看向祖母:“回祖母,孙儿……孙儿感觉……也还凑合……”
“也……”赵氏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这……这叫什么事儿啊!瞧瞧这哥俩儿,院试回来,一个来个“还凑合”,另一个来个“也还凑合”!就没个明白话儿,真是不让人省心哪!想想以前老四林德考试的情景,老太太赵氏本来还想问问具体题目是什么,如何作答的,现下却只歪了歪嘴角,得,不问了!你们爱什么样什么样,老太太我……我不凑合了!
周氏惯常了跟老太太一起,一听两个侄子的回话,就知道没可老太太的心,忙在一旁圆场:“行了,才多大的孩子,第一次应试就过了县试、府试,便是这次院试未果也不值得什么。再说了,县试和府试,那种场面没办法和院试相比,何况这里是京师,又是学政亲自主持,发挥失常一些也情有可原。既然这样,你们仍旧有些把握,说明那题目做得也应不会差了,左右事情都过去了,便安心在家等信儿就是了。”
众人听了心下一琢磨,也是这个道理,于是便没有再言语,倒是林文,在一旁笑道:“考试啊考试,难不成大丈夫出人头地,就只能在笔杆子上下工夫不成?南儿,跖儿,要是依着大伯说,能认识些字就成了,实在考不中,跟着大伯学些枪马,不是一样建功立业!”
周氏闻言偷眼看了下老太太,果不其然,林文话音未落,老太太赵氏已经瞪起了眼睛:“这是什么话!两个孩子才刚刚应试回来,你这个做大伯的不说些好的,偏偏拣这晦气的说!你当其他人都和你一样,愿意耍那些把式呢?别的不说,就算是这几个孙子愿意,我老太太也不答应,我可就这几个孙子,我宁愿他们不做官,太太平平做个富家翁,也不愿意放他们去战场,自己个儿在家里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林文吃瘪,拿眼睛瞄了下母亲,小声说道:“娘,那我可您的儿子,当初您怎么不拦着……”
“胡说!”老太太赵氏狠狠地瞪着林文。“你这个逆子,当初我没拦着?你偷偷地溜出家门,不告而别,我拦得住嘛!现在和我来说这番话……滚!你给我滚出去!”
“嘿嘿,孩儿,孩儿遵命!”林文笑呵呵一礼,随后便往厅门退去,临离开的时候,开冲着林南和林跖眨了眨眼睛。看着大伯这一番做作,林南心里好笑之余也有些感激,毕竟林文成功转移了众人的视线。
学政署。
墨香四溢,纸页传声,几个官员模样的人正在翻看考卷,不时地互相碰头交流着。此时院试正场已经过去了好几天,现下朝廷任命的京畿学政,是武英殿大学士李云常。学政一职,大都是由朝廷中的官员兼任,通常会设几名辅官,平时各忙各的,一旦有了科考诸事,便临时抽调。
李云常身为武英殿大学士,内阁的重臣,平日自然十分繁忙,因此他这学政一职不过是挂个名字,以彰显朝廷对京畿学政的重视,实际上的事情,大都是学政署的属官来做的。院试开始,李云常自然也是要出席主持的,后面的阅卷则大都是属官完成的了。但即便是属官,也不可轻忽,这些人都是文采出众,做惯了诗词文章的人,大都是翰林院出身。
审阅试卷已经过去了好几天,甲等乙等都标注了出来,院试正场之后要淘汰掉一些人,因此阅过的卷子便被标上甲乙丙等级别,这甲等的便是十分优异的,也相当于内定通过了,即便复试之中有些差错,也是会被录取的;乙等的则差一些,复试之中若没有疏漏,便也可以录取;至于丙等的,则要看复试的表现了,表现好的便可以录取,表现差的,则定是名落孙山。
此时甲等和乙等的大多已经确定了名额,正试收上来的试卷大都已经过了一遍筛子了,剩下的就是看哪些留下,作为丙等,哪些不能留下,直接淘汰……
“彦卿,你那里如何了?”一位明显是主官的人发话了。
旁边那被问道的人眉头紧皱,手里拿着两份卷子,左看一眼,右看一眼,显得十分犹豫。闻言不由得长叹一声:“唉!大人,这……委实是难以下定论哪!”
“噢?究竟是何事啊,难不成遇到了难得一见的俊才?”主官忙靠了上来,其他几人闻言也停下了手里的工作,朝这边望着。
彦卿说道:“若是特别优异的文章也还罢了,偏偏单看起来并不出奇,但这两篇合看,却似乎半斤八两,难以取舍……”
“呵呵,能让彦卿说这句话,那定是半斤八两了!我看看!”那主官说着,接过了卷子看着。
青云记 第二十三章 斟酌
第二十三章 斟酌
院试正场,二文一诗,考的正是明经、策论和诗赋。自有科举以来,考试原本分为诸般类别,比如明经科,进士科等等,但慢慢发展下来,增添删减,合并归一,现下便只剩下了进士科,但明经作为其中一项要考核的标准,则一直存在着。
明经,顾名思义,考的是童生们对古代经史典籍的熟悉程度,换一种角度说,这相当于考较他们的记忆力。记忆力好的,平时肯下功夫去背诵经史子集的,这“明经”一项应是手拿把攥的了。
策论,其文体便是后世的议论文,只不过策论的范围大都集中于针砭时弊,和政治问题联系得比较多。院试的策论,不会联系当前的政治问题,一般是就某一历史事实,或者历史上某个大家说过的名言,来让考生阐述一下相关的想法。若是乡试会试,则不但有历史问题,或许还会有当前的政治问题出现在策论题中。不同级别的考试,测试的能力也不同,越往后要求得越严格。
学政署正在阅卷的主官听了那叫彦卿的说话,不由得拿卷子来看。先前还笑吟吟地,只过了一会儿,眉头便皱了起来。“这……这人叫什么?哦……林南……哎呀!这不知道是谁教出来的弟子啊,嘿嘿,这明经一项可真有点惨哪!”说着看着旁边的彦卿:“你说是不是?”
“呵呵!”彦卿笑道:“大人之言甚是,若不是我随手翻了下策论,怕是就要盖住了。”
“哦?这么说,他的策论答得不错?”主官说着,没有瞧下一篇,而是翻过另外一张考卷,看了下明经那一篇。“嗯,这个虽然也有些疏漏,但比先前那人的要好得多了!”说着,翻过下一篇策论文看了看,隔了一会儿微微点了点头,觉得虽不能让人眼前一亮,但至少还算中规中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