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除了几个装神弄鬼的炼丹家,抽冷子干了点与化学有关的活儿,真的几乎没有。

    而至所以如此,会出现如此严重偏科的问题,首先还是要从我国古代数学教育及人才推举制度说起。

    给大家简单的科普一下吧,在最早的夏商年间,由于当时运用的数学还主要停留在数数、记事阶段,同时选拔人才采取“三宅三俊”选任法(主要审核政务、民事、执法)。

    所以这个年代里,无论是数学还是文章,文化水平并不是主要的选取标准。

    而到了以“周易




第二百五十章 画画也能考科举
    也正是因此,作者菌才说宋朝其实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期,因为它不光靠儒家经典,还考诗词歌赋,甚至还有专门的画院,考画画,就相当于现在高考的艺体生,是专门为绘画开设的科举,只要你画画画的好,一样能出人头地。

    说到这,需要给大家简单的说明一下,在我国古代,画院是一级官署,画院的职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类似今天的美术学院,培训美术人才;二是负责书画鉴定;三是有大量高水平的专业画师。

    中国古代画院最初形成于周朝,周朝供养着许多设色之工,所谓设色之工就是专门为设计青铜器画稿和其他画作填色、染色的工匠,这些人都是非业余的,但薪水怎么拿,没有记载。

    而中国古代画院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是在宋代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

    当时后周、西蜀、南唐都有这类朝庭设置的单位,叫“翰林画院”,设有待诏、祗侯、艺学、学生四个等级岗位,像当时的著名画家郭忠恕就在后周,黄居宷、高文进在西蜀,董羽在南唐,后来这些人都随着各自国家的灭亡,整体“转岗”到宋代的画院,重新上岗。

    所以说宋代画院是中国古代最好的画院,它之所以最好,不仅受历任皇帝重视,而且在组织机构上更为完备,在福利待遇上也是历史上最好的。

    宋代画院虽然也沿承后周、西蜀、南唐的模式,但在岗位设置上要比之前多得多,有翰林画院待诏、应奉、画史、入阁。

    翰林画院相当于最高专业水平的画院,而这些岗位相当于专业画家、理论家、评论家和助理。

    有图画院待诏、候补、艺学、学生,相当于现在的教授、老师、研究生、本科生。

    图画院设置专门的分类,比如学画人物就专门画人物,一般不旁及。

    比如专门临摹的,分工也很细,有人专门临树,你就临树,不需要你学习其他,有人专门临水,你就临水。

    这种临摹制度一直沿续到晚清,每个人临每个人的东西,可以达到以假乱真。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民间大画坊会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流水作业,所以在古代仿制名画、销售假画早就存在,其水平也是现代人无法相比的。

    当然,有时古代专业画家也干私活,但干得都比较低调,比较偷偷摸摸,不像现在人那么大张旗鼓,甚至请名演员、名主持人站台呐喊。

    宋代画院从宋太祖得天下,至宋徽宗赵佶期间一直这样。

    宋徽宗大家都知道,是个书画皇帝,选错了行业,如果他不当皇帝,而只当个艺术家的话,无疑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艺术家之下,可惜没有如果啊,也就是因为他不务正业,才导致了后面为所有人所诟病的靖康之耻。

    但不得不说,他在艺术方面,还是很有成就和贡献的,这其中就有他对画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展,同时将书画列入科举,并升格了行政级别,相当于由原来的正处升至正厅。

    科举考取殿试叫进士,书画考取殿试叫博士,米芾就是书画两学博士。

    书画殿试在皇宫内的五岳观,每届考试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手一二百人。

    宋徽宗会亲自审阅,亲自担任画院董事长兼招生办主任,入他法眼会被选中。

    像来自河南荥阳的宋子房,就是在殿试时刚画到一半被他一眼看中,后来宋子房也的确成为了宋代的大画家。

    苏东坡大宋子房不少岁,苏在宋的山水画上就曾题:“汉杰真士人画也!”(汉杰,宋子房的字。)

    而且宋朝的书画殿试还非常严格,比文举殿试轻松不了多少,十之都被淘汰,严重者甚至有掉脑袋的危险。

    像是在宋太宗殿试期间就有一个特别的例子,有个叫李雄的考生参加考试,有人递给他一把团扇让他作画。他说:“我不擅长画团扇。”

    宋太宗就问他:“那你擅长画什么”

    他说:“我擅长画鬼,三五十尺的,鬼越大,我画得越好。”

    宋太宗听后大怒,拔剑要杀他。

    过了好一会儿,宋太宗的气才平息,怒吼他滚蛋。

    而且宋代书画的科举考题大多含有文学意味,例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大部分考生都画“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边,或栖鸦于蓬背”。

    唯有一人不是这样,他独画一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结果获得了第一。

    又例如“竹锁桥边卖酒家”,大多数人都倾其功力画酒家,画各种各样好复杂的酒家,却有一人独画桥边竹外挂一酒帘,书有“酒”字,表示桥竹深处有酒家,结果此人又获第一。

    为什么因为他们都采取一个巧胜的办法,并完成了一个耐人寻味、发人联想的绘画画面和文学意境,既能让读者联想翩翩,又可让读者玩味再三。

    这也是中国画的特点,那就是不需要把什么东西都画得清清楚楚,按照生活中的样子照搬照抄。

    因为中国画的本质上讲究笔墨张力,讲究画面生动、含蓄和意味。

    中国画画的是人格、是情操、是价值观、是艺术趣味、是生命状态,中国画不具备长篇小说的功能,也不需要长篇小说的功能。

    而且宋代画院有另一种叫法——宣和画院,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因为画院在他的任期内发展到最高峰,所以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宣和画院,不过这都是后人冠以的叫法,实际上并没有这块牌子。

    因此怎么说呢,宋徽宗期间的画院已经和现在的高级美术学院差不多了,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也十分注重文化知识。

    专业上有佛道、山水、人物、鸟兽、花竹、屋木等科目,每日习画都是从御府藏画中取出,既不可触碰,也不可靠近大声说话,以防唾沫星乱溅。

    文化主要学习《说文》《释名》《尔雅》以及篆书、律考、音训,每日相互背诵,每学一篇新文熟读三百遍。

    宣和年间,宋徽宗也常来画院亲自指导,有一次让画家画孔雀开屏,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

    问他为什么,他说孔雀开屏一定先举左脚,而画家都画成了右脚,可见宋徽宗还是很有生活常识的。

    所以许多人说,宋画、古希腊文明、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极其辉煌的三件大事,也的确,宋画的伟大成就,其主要贡献就是来自于院体制之内的画家,当然也包括院体制之外的那些伟大画家,像董源、范宽等等。

    宋代画院的画风主要是青绿巧整和水墨苍劲两派,这两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宋太祖到宋代倒数第二个皇帝宋度宗,宋代的大画家一直源源不断,仅待诏一级的画家就有10人之多,像张择端、李唐、苏汉臣、刘松年、李嵩、马远、夏圭、梁楷等等,几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画院工作,并留下了极其灿烂辉煌的不朽之作。

    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宋朝其实挺开明的,科举制度方面,也的确最为完善,可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人才。

    当然,可能也有许多朋友不服,说什么明朝才是,其实不然,只能说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鼎盛的时期,并不是最完善的时期。

    因为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就进入衰落时期,变成了只以四书试士,也就是路越走越窄了。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才重新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但已经不完善了。

    虽然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但还是没有宋朝完善。

    这里可以给大家简略的说明一下明代的科举,要知道在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注意,只是之一,不是唯一,也就是说,即便你不去学校,在家自学成才,也是可以去参加科举的,这算是很开明了吧。

    可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是算是参加科举的唯一途径。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而监生是可以直接做官的



第二百五十章 科举制度的优劣
    同时需要说明,明代的乡试、会试头场都是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所以,那时一般的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很难有时间去专研其他,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明朝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就要远远的低于唐宋了。

    因为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

    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

    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

    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

    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

    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

    也正是因此,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像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就曾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

    到了后面的清朝的话,因为清承明制,所以清朝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这么说可能不太生动,可以给大家更加简单的讲解一下,那就是如果现在有一个朋友是生活在清朝的普通家庭子弟,他想出人头地的话,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那就是读书参加科举,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去参加县里的考试,这个叫做“县考“。

    如果县考及格了的话,那就是第二步了,也就是准备准备,接着去参加市里的考试。

    不过需要说明,清朝的时候,没有‘市’这个说法,那时候‘市’叫做‘府’,市长则叫做‘知府’。

    所以市里的考试叫做“府考“。

    如果这你也通过了,那么恭喜你,也算是小有成就了,接下来,就是第三步了,知府会上报通过府考及格线的考生名单,中央会派教育部特派员,也就是‘学政’组织以‘府’为单位的‘院考’。

    如果你院考也通过了,那么更加恭喜你,从今以后就是政府认定的知识分子了,叫做‘生员’,也就是从今以后可以自称为‘秀才’了。

    同时成了秀才以后,接下来就有两条路可以选。

    第一条路就是不再要功名了,那么我必须参加朝廷组织的每三年一次的秀才资格考试‘岁考’。

    ‘岁考’不及格,‘秀才’的头衔就会被剥夺。

    除此之外第二条路就是继续争取功名,我要考‘举人’,那么我必须参加府一级的举人报名考试‘科考’。

    如果你科考及格了,就能继续参加省一级的举人资格考试‘乡试’。

    只要是通过‘岁考’和‘科考’的秀才,朝廷就会发给口粮,读书算是没有白读了。

    同时需要说明,‘科考’中成绩最好的考生叫做‘贡生’,就是可以向朝廷推荐的人才,也就具备了做小官的资格。

    优贡一等可以做县长(知县)候选人,三等也具有做县教育局长(训导)的资格。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加人数大约在100人左右,考过了就是‘举人’乡试第一名叫做‘解元’。

    乡试及格了,也才能参加朝廷组织的全国性考试‘会试’。

    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是乡试的次年,地点在首都北京。

    ‘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

    如果会试及格了,那就更加值得庆幸了,因为能参加最终的考试‘殿试’了。

    殿试也是在北京考,通常是在故宫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及格了,就算考中了,从今以后就能叫做‘进士’了。

    进士按照成绩,分为三等,分别是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就是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

    前三名由皇帝亲自定,考官把参加殿试的考卷大约选出十份,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最后点前三名,点出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这大概就是急忙清朝的科举流程了,看着的确和明朝相差不多,不过需要说明,虽然看着差不多,但在实际过程中,还是很有差别的。

    首先它就一直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也就是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都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同时,清代通过乡试选拔举人,是取古代“乡举”之义。

    “乡举”一语见于《周礼》,言乡大夫向朝廷推举贤能。

    汉代察举制度举孝廉、举文学、举明经有道等,就是乡举,无需经过考试。

    科举制度建立后,乡举须通过考试,因而发展成为乡试制度。

    明清士子通过乡试后,即取得一种永久性功名———举人,可按科无限期参加礼部会试。

    清代的乡试也是三年一科,也就是逢子、午、卯、酉举行,称正科。
1...121122123124125...2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