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机速房在整个南宋期间共存在于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宋高宗建炎四年到宋孝宗乾道八年;第二时期是在宋宁宗开禧年间;第三时期为宋度宗咸淳九年至南宋灭亡。

    每一时期的机速房都诞生于战火之中,并随着战争的平息而退出历史舞台。

    机速房建立之初,宋金关系十分紧张,从建炎四年到绍兴十一年双方连接大战,例如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顺昌之战、郾城大战这些宋金之间著名的战役均发生于这一时期,正如时人所说,当时“国家之急,莫过于军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继承了御营司职掌的机速房因为战争的需要而拥有了极大的权力“密院边防兵机等事,并机速房掌行”,其地位与作用与枢密院其他诸房不可同日而语。

    机速房的事务由宰相直接负责,其下设有属官四人。

    “建炎四年,罢御营使司”,成立机速房,“随司减罢属官,置干办官四员”,后宋高宗改干办官为计议官。

    由于机速房的主要职责是“昼夜专一行遣边防军机文字,利害至重”。

    因此,朝廷给与了计议官特别优待“枢密院干办官,除扈从赏外,更转一官,减二年磨勘”。

    此处的“枢密院干办官”即计议官,计议官于绍兴十一年被朝廷减罢。

    关于机速房的职掌,宋会要》中有如下记载:

    “机速房掌行事务:边防急速运事,调发军马移屯非措置控扼去处;遣发间探人并回推恩探报事宜;诸处申解到归正人并申解到奸细;北界关牒;禁止北贩客船合归刑房;逐年募发海船防托合归兵房,候有调发移入机速房;非次差出官兵,干办边事。”

    如上所述,机速房的主要职能有:处理边防军机事务;调发军队;派遣间谍并进行管理;审问并处理从北边投奔南宋的人和抓获的奸细;与刑房一起管理对外贸易;与兵房一起管理海船的募发和海防事务,涉及到海船的调遣则由机速房单独处理;根据需要派遣专门人员处理边防事务。

    机速房是建立在战争需要的基础上的,因此,当战争结束时,机速房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功用而被闲置,并面临着被罢黜的命运,但当战乱又起时,朝廷则会恢复机速房的建制。

    绍兴二十九年,朝廷以“祖宗旧制枢密院即无机速房”为由将机速房“合行减罢,所掌职事依旧本院诸房以科目掌行”,正式取消了机速房。

    可惜好景不长,绍兴三十一年九月,金海陵王南侵,与南宋开始了正面冲突;十月,宋高宗为抵制进兵南下“复置机速房”,称为“三省枢密院机速房”。

    这一时期的机速房仍然负责处理边防兵机等事,地位之显赫不减当年,“每朝,二府先共呈机速房事。

    即毕,宰相兼枢密使自与其贰呈西府文书”,“枢密院之权反夺于机速房”。

    到了隆兴二年宋金和议达成之后,双方关系一直比较和缓,机速房再一次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乾道八年机速房被撤销,其职事中“凡钱粮事归三省,边防、兵政归密院焉”。

    高宗朝与孝宗朝的机速房因间隔时间短,职能相似,故可以看作是同一时期。

    宋宁宗开禧年间,韩侂胄为建立盖世之功准备进行北伐,为此他“置机速房於私第,应御前金字牌悉留家中”,以机速房作为自己施政发令之所。

    在北伐失败后,机速房也随之被撤销。

    咸淳九年襄阳城的陷落震惊了南宋朝野,权相贾似道假装“请亲行边”督战,宋度宗为留住贾似道“旋降御笔别置机速房,亦建督于京之意”。

    这次开设机速房的目是为了革除“枢密院漏泄兵事,稽违边报之弊”,“专行密院急切之事。且大开言路,以集众思”。

    周密在葵辛杂识》中详细的记载了这一时期机速房的职掌和编制:机速房主掌“急切边事”,拥有“先行后奏”的权力,“凡有上书献书关涉边事者”也要先“送本房面问”。

    机速房的经费来源于封樁库,“封樁库内支第一料金五百两,银一万两,关子银五万两,十八界会子二十万”用于机速房日常开支;其编制有“辟属官二员,右司许自,检详家铉翁,制领十员,使臣九十员”。

    另外机速房还有办公人员“提点文字沈因、张梦龙、徐良弼、沈大发,书写文字王景阳、张汝楫、吴桂芳,监印陈柯、汪云、郑大渊”。

    机速房虽位高权重,但实际上,这一时期的机速房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时人对其的评价是“一筹不画,坐致危亡”。

    最后,机速房随着南宋的灭亡而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机速房前后共出现了三次,但实际上发挥作用了的仅在第一时期。

    根据宋会要》的记载,南宋前期的机速房具有“遣发间探人并回推恩探报事宜”的职能,那它就应该是枢密院中负责处理间谍事务的特别部门。

    由于历来间谍的使用与派遣都是一件非常机密的事情,史书上很难见到确切的记载,机速房是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我们已无法考证,可以肯定的是机速房的这项职能并非凭空出现。

    机速房负责处理间谍事务的职能应该继承于御营司。

    虽然御营司的职责根据史料记载是“总齐军中之政”,并无说明御营司有管理间谍事务的职能,但在御营司下有御营使司激赏库“专充军书警奏间探之用”。

    即此库经费专供颁降军中文书、烽火急奏及派遣间谍之用。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中央的间谍事务应是由御营司全面负责的,当御营司被撤销之后,这项职责便由机速房所继承。

    机速房被取消后“凡钱粮事归三省,边防、兵政归密院焉”,枢密院收回了原有权力。

    机速房被废期间,所有职能由枢密院重新划分,因此枢密院应该有某一部门接管了机速房原有的处理间谍事务的工作,但由于间谍机构所肩负的特殊使命,使得他们习惯于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历史的背后,这就给后世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

    枢密院究竟是哪一部门负责此项事务如何运作

    这些问题我们已无法知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宋朝的间谍活动是一项由政府指使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特殊活动。

    此外宋朝与周边政权的较量主要在各沿边地区,这里不仅是正面战争的第一线,同时也是双方间谍战的第一战场。

    无论哪一方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募谍、用谍,在千里边境线上斗谋较智,试图获取对方的第一手情报,做到“知己知彼”,在对峙中占据主动地位。

    宋朝边防间谍的组织与派遣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边臣个人根据需要招募、派遣间谍;二是由沿边各州军及安抚司招募、派遣间谍。

    这里面包括边臣个人的间谍行为,因为宋朝的沿边城市由于与敌国接壤,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一旦战争开始便首当其冲;烟燧不起之日,这些城市就是对外交流的前站。

    故历代皇帝都对这些城市守臣的选派和任命持谨慎态度,所选任的大都是强勇干练之臣。

    这些守臣的举动往往有着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因而他们更加重视敌方情报的搜集工作,其目的在于洞悉敌情,以便根据敌方的动向制定相应的策略,恰当地处理双




第二百六十四章 由来
    所以因此,宋朝沿边各州军及安抚司都具有招募、派遣间谍的职责。

    但由于间谍活动的保密性,其具体的组织与活动情况并未记录在案,我们很少得知。

    不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整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窥探到一些宋朝间谍情报活动情况,关于这方面的零星记载频频见于史料。

    像是间谍的招募。

    宋朝沿边州军及安抚司招募间谍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史料真的太过的稀少了,所以我们只好从材料相对详细的河北缘边安抚司入手。

    河北缘边安抚司设于雄州。

    北宋沿界河的极边州军,包括保州、霸州、沧州、广信军、安肃军、信安军,定州、真定府的部分城寨等,都属于河北缘边安抚司的管辖范围。

    在宋辽缘边间谍战中,河北缘边安抚司是宋方的间谍主管机构,负责间谍的招募与派遣。

    河北缘边安抚司招募间谍的人数。

    根据史料记载:“广信、顺安军各四人,雄州、北平军各三人,霸州七人,保州、安肃军各六人。”

    各州军的名额人数不一,雄州的名额最少,霸州最多。

    大概是因为霸州离边界较近的缘故。

    河北缘边安抚司招募间谍的范围。

    候选间谍主要从三类人中选出:一是河北缘边安抚司中的使臣职员。

    这类人在安抚司中工作,对宋辽双方的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刺探情报时会有极强的针对性。

    二是雄霸州、安肃广信军四榷场牙人。

    这类人专门从事与北来商人打交道的工作,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于北客处鉤致边情”。

    三是当地百姓或土著。

    他们长期居住在边境,熟知宋辽双方的沿边地理情况、风土人情。

    河北缘边安抚司招募间谍的条件。

    《孙子用间》篇中明确提出了间谍的选拔标准“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明君贤将只有启用智慧超群的人作间谍,才能取得成功。

    聪明是成为间谍的必备条件。

    故河北缘边安抚司招募的间谍必须符合“有心力,谙识敌情”等条件。

    根据文章最后间谍图表的显示,有史料记载的河北缘边安抚司所派出间谍,如张文质、李秀、杜清、梁济世等都是潜伏间谍。

    对于一个长期潜伏在辽国的间谍来说,随时都会有因身份暴露而丧命的危险。

    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是他们得以长期在辽国潜伏的前提。

    可见,河北缘边安抚司当初招募间谍的条件,至少是潜伏间谍的条件,应该是极为苛刻的。

    二、间谍的任务

    宋朝对间谍的要求很高,这主要表现在间谍的任务上。

    单纯以刺探情报这项任务而言,间谍的一般要求是“探首领所在任将相何人山前山后人哀乐如何诸国臣与不臣并训练点集兵马,造作奸谋,年岁丰凶,转移粮草,凡于大事,即许申报。”

    在战争期间或是戒备时期则有更为具体的要求“探问敌中任事主兵人姓名、材能、性识、所管兵数、武艺强弱、屯泊处所、城垒大小、粮食多少及出兵道路”。

    宋朝间谍还特别注重搜集一些具有战略性的情报,这也是宋朝外交间谍的主要任务之一,如:

    开宝六年,卢多逊以江南生辰国信使的身份出使南唐,以“朝廷重修天下图经,史馆独缺江东诸州”为名,骗取了南唐的军事地理情报,“于是江南十九州之形势,屯戌远近,户口多寡,多逊尽得之。”

    不仅如此,卢多逊回朝后“即言江南衰弱可取状”。

    宋球使高丽,密访其山川形势、风俗好尚。

    大观中,张叔夜使辽,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

    除搜集情报外,朝廷或沿边州军还会根据具体情况临时派遣间谍去执行特定的任务,如:下毒。

    顺昌之战,刘琦就曾派遣间谍在顺昌城外的颖河上流及草中下毒,断绝了金军的水源。

    以及传话,宋太祖赵匡胤就一度依靠谍者与北汉主对话,传达了宋太祖在北汉刘钧在位时不会攻打北汉的信息。

    还有就是招抚,像绍兴七年,金人废除了伪齐刘豫政权,为了争取原伪齐势力,赵鼎派遣间谍前去招河南守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寿、毫、陈、蔡之间,往往举城或率部曲来归,得精兵万余,马数千”。

    当然少不了放火,比如景德元年,令河北、河东、陕西缘边州军仓、场谨火禁,备戎谍也。

    这则史料虽说明了辽国间谍的放火任务,但作为对立方的宋朝间谍肯定也会接到同样的任务。

    火都放了,当然有刺杀了,如曹玮曾遣间谍刺杀宗哥大首领甘遵。

    以及情报的甄别。

    宋朝政府对于间谍反馈回的信息持谨慎态度。

    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相互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

    因此,对于各方面的信息情报,一定要全面分析,仔细推敲,慎重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总的来说,宋朝在情报审核方面还是非常谨慎的,宋哲宗就告诫沿边诸路帅臣,对于获取的情报一定要“精加採探,务在得实”。

    宋朝间谍活动频繁,相应所获取的信息也极为繁多,如何从众多的信息当中提取真实有利的部分成为情报搜集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这就决定了宋朝边臣的职责除了利用间谍获取敌方的信息,还要善于从已知的情报中甄别真假验证其虚实。

    雍熙四年九月,雄、霸等州皆相告以敌将犯边,急设备。

    宁边军数日间连受八十余牒,知军柳开独不信,贻书郭受义陈五事,言敌必不至,既而果谍者之妄。

    天圣年间,折惟忠知府州,一次“契丹与夏人会兵境上,声言嫁娶,惟忠觇得其实,率麾下往备之,尝戒士卒毋轻动”。后果无事。

    明道元年,辽国改元重熙。

    边吏言谍知契丹将大入寇,辅臣争言择帅备边之策,参知政事薛奎独曰:“先帝与契丹约和,岁遗甚厚,必不轻背约。”已而皆如奎所料。

    更多的情况是采取双保险,用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的情报相印证来辨别情报的虚实,如:

    熙宁五年,诏:“北界多不循旧规,近颇生事,虑别蓄奸谋,可指挥河北、河东厚以钱帛募人深入刺候动静以闻。”

    熙宁七年,河东谍知北界点集军甚急。

    可令雄、定州并河北缘边安抚司经略安抚司,厚以钱物体问敌中动静以闻。

    熙宁九年,契丹赈济两属户,宋方为了知道其目的何在,令探事人就此事“钩测其端以闻”。

    元祐元年,枢密院言:“诸路探报夏国主秉常身死立嗣事不同,合行封册,要知的实。”
1...130131132133134...2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