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然后赵光义迅速返回家中,制造自己不在现场的表象,等待赵匡胤毒发身亡的死讯;随后,赵光义让程德元,接上来通风报信的宦官王继恩,三个人(也可能更多人)一起闯进了皇宫夺权。
当然,抛开揣测,从遗留的被筛选过的史实来看,从赵光义的顺利进宫,以及宋皇后的束手投降等各种迹象都表明,在当时整个大宋皇宫内外,早已尽在赵光义的掌握之中,所以,皇权,似乎很“顺利”的就完成交接过度了。
而顺利上位后,赵光义也马上对夺位的功臣进行了封赏,例如,随后,宦官王继恩被封为剑南西川招安使,程德元则从一个普通的医官,被封为刺史。
至太平兴国六年,程德元已“攀附至近列,上颇
第九十五章 有个好爹很重要
当然,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赵匡胤之所以代周建宋,除了上面所说的那几个原因外,还有及其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受他父亲的影响。
没错,在后唐天成二年二月的一个夜晚,古都洛阳夹马营的一户人家,有红光绕室,异香满户,一个通体金色的小黄人诞生了。
不出意料,此人便是太祖皇帝赵匡胤,大宋朝的开国皇帝!
也很正常,但凡伟大的人物出生,总要高点这种神神叨叨的事情,不是打雷闪电就是刮风下雨,要是没出现这些事,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伟人。
也果不其然,因为这个奇异的天象,赵匡胤从小便被唤做“香孩儿”,大家都一致认为他以后肯定有出息,能干大事,不是凡人。
“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宋史太祖本纪》
这一年,正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他算是五代十国中少数的几个还能称道的明君之一,他的前一任皇帝是死于兴教门之变的猛人唐庄宗李存勖。
同时这一年,辽国的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机下葬了,他的次子耶律德光继位。
十年、二十年后,他将带着契丹铁骑两次横扫中原,成为后唐、后晋两个中原王朝的掘墓人,非常的刚猛,也不知道出生时是啥异像。
而这个时候,宋太祖皇帝赵匡胤还是个孩子,所谓天示异象当然是扯的,只不过是拍马屁者杜撰出来的而已,为赵匡胤的称帝提供的一种天命论的虚幻支持。
与刘邦斩白蛇起义、李世民双龙盘旋如出一辙,只不过赵匡胤的这个出生故事更加的生动细致,细致到以至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后,也几乎全部照搬挪用了哥哥出生时的奇异景观。
反正都是自家兄弟,还客气个啥,专利费都不用给,不用白不用,哥哥这样,弟弟当然也能这样咯。
当然,说来也奇怪,唐宗宋祖,这两个中国历史上堪称了不起的君王,在家中的排名都是老二。
赵匡胤也一样,他原本还有个哥哥,叫赵匡济,不过死得比较早,赵匡胤称帝后,封这个哥哥为邕王。
赵老二一家属于涿郡赵氏,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北保定附近,这块地方,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先后归属于咸鱼国……不是,皮一下而已,是鲜虞国、晋国、燕国、齐国、中山国和赵国。
总的来说,属于那块自古出慷慨悲歌的豪杰之士的燕赵大地。
不过,赵匡胤的祖辈声名并不是十分显赫,高祖做过涿郡附近的小县令,曾祖当个藩镇的御史中丞,祖父做到一州刺史,也就是说,直到他的父亲赵弘殷之前,赵家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官家庭。
可父亲赵弘殷显然对赵匡胤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包括赵匡胤长大后,凭着一条铁棍打遍天下无敌手,棍棍出暴击,少有三棍之敌。
而且除了棍法了得外,还有一手太祖长拳更是流传至今,之所以如此,便是他爸爸也是武艺高强,勇悍绝伦之辈。
在“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的五代十国,只有这样的家庭,才有可能出现戡乱建国的强者。
赵弘殷生下真龙天子的故事也有点传奇性,据传说那一年,赵弘殷从河朔之地南下(赵匡胤开始壮游时也是一样首先选择了南下),路经定州,大雪,只好暂时躲在一个庄园下避雪。
结果看守园子的那人心热,看赵弘殷在门下面站了很久,就去请他进来招待了一些饭菜。
在言谈中,发现赵弘殷这人又帅又懂礼貌,是个不错的青年,就跑去告诉了庄园的主人,主人出来见了赵弘殷后,也觉得这小伙子精神头很好,有出息,于是便把他留了下来。
几个月后,觉得越看越顺眼,得了,索性把女儿也嫁给了他,这样就是一家人了嘛,你有出息,就等我们家有出息,莫名其妙就招他做了上门女婿。
这个庄园就是杜家庄,赵弘殷娶的杜家女儿就是日后赵匡胤兄弟的亲母:杜太后。
刘尚书涣尝言:宣祖初自河朔南来,至杜家庄院,雪甚,避于门下。
久之,看庄院人私窃饭之。数日,见其状貌奇伟兼勤谨,乃白主人。
主人出见而亦爱之,遂留于庄院累月。家人商议,欲以为四娘子舍居之婿。
四娘子即昭宪皇太后也。其后生两子,为天下之母。([宋]范镇《东斋记事》)
而赵弘殷生平最重要的经历,除了娶杜四娘为妻,另外一个就是和唐庄宗李存勖的相遇了。
一开始,赵弘殷在成德节度使王镕账下做一个普通武将,可王镕仁而无断,在后梁、后唐(当时李存勖称晋王)两大军阀争霸的背景下,首鼠两端,莫衷一是,终于引得梁太祖朱温的大举讨伐。
无奈之下,王镕仓皇投靠晋王李存勖,李存勖虽然很年轻,但是能力极强,他的爸爸李克用和朱温是死敌,无奈实力始终差那么一点,奈何朱温不得。
于是临死前,李克用愤恨难平,充满了不甘心,要李存勖为他报仇,给了他三支箭,对他说:干死那个泼皮朱三!
史载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李存勖也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一生灭后梁,收河北,揍契丹,血战百场,楞是打下了一个后唐江山。
一次,王镕派赵弘殷率领五百骑前去支援正与梁军隔河对峙的唐庄宗李存勖。
赵弘殷作战身先士卒,威猛无匹,李存勖见之大喜,就把他留了下来,让他掌管禁军,任飞捷指挥使(禁军骑兵队长)。
在这个职位上,赵弘殷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不过赵弘殷也不在意。
直到后汉隐帝乾祐元年,赵弘殷被派去参加平定王景崇叛乱时,再次因作战勇猛(被射瞎了一只眼仍坚持冲锋),而被提升为护圣都指挥使。
也是在这一年,21岁的赵匡胤投身在后汉枢密使郭威(后周太祖)账下,开始绽放光芒。
父亲的戎马倥偬,由此对赵匡胤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性格上的强悍坚忍,还是价值观上的渴望建功立业,以及武力值爆表,谋略超一流,胆魄过人,都是青出于蓝。
再加上有好的机会,一把抓住,所以才成为了赵宋三百年的开国之人。
所以大家不要被忽悠了,赵匡胤之所以能成事,还是因为有个好爹,毕竟他爹当时就是显赫一时的实权人物了,有权有钱,不是什么开局一条狗,升级全靠吞,那太扯淡了。
当然,之所以能建立赵宋,除了生逢乱世,恰逢其时,有个好爹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太祖皇帝的几个兄弟(并非亲兄弟)。
就是这些人,一路追随他,相助他,才能有机会建立大宋,定鼎万里江山,而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义社十兄弟。
可能有些人听说过义社十兄弟,但大部分人都未有耳闻,因为关于太祖“义社十兄弟”的由来、时间、地点,准确的史迹已经湮没在那个乱世不可考,大抵是赵匡胤在五代乱局中与几位志趣相投的兄弟结成的事业互帮互助组织。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结成了一个精英社群,只不过没想到,后来这个社群竟然打下了诺大一片江山,灭十国,家天下,开启了炎宋浩浩汤汤三百年国运延绵。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在最初的峥嵘岁月里,这些隐秘在历史尘埃的中的“义社十兄弟”到底是何许人也
作者菌专门调查了一下,据资料显示他们分别是赵匡胤、李继勋、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刘光义(后改名刘廷让)、刘守忠、王政忠、杨光义、刘庆义十人。
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
第九十六章 仁德治国的国策
而太祖皇帝赵匡胤在登上帝位以后,也并没有忘记他的兄弟们,比如李继勋在宋初就被任命为安**节度使加检校太尉,赵匡胤平定昭义李筠之叛后,又迁李继勋为昭义军节度使,去镇守那个大宋建国后第一次发生叛乱的地方。
李继勋也没有辜负宋太祖赵匡胤的期望,屡屡建立军功,在太祖征讨北汉的时候,李继勋还被任为行营前军都部署,成为一员赵匡胤最受信任的得力心腹大将。
在“义社十兄弟”中,还有两人跟赵匡胤关系走得很近,一个是石守信,一个是王审琦。
两人在赵匡胤发动政变时配合赵匡胤,完成了那次近乎完美的政变,事后,以翊戴功,石守信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王审琦为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通过他们牢牢地掌握着中央禁军。
因为自周世宗改革以来,中央禁军实力已经远超藩镇,因此,可以说掌握了禁军,也就掌握了天下大局。
石守信和王审琦二人,其中王审琦性格比较长厚,政治觉悟也高。
在北宋开国的第二年,王审琦出任为忠正军节度使,在镇八年,为政宽简。
有一次,王审琦部下告发县令因罪免除了自己的录事使但没有事先来问节度使府的意见,请求拿来审问,王审琦说了这样一番话: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王审琦非但没有拿县令来审问,而且支持县令,他的理由是以前乱世纷争,军人强横,县令长官才不能专治其县事。
现在天下太平了,我的职责只是守御边疆而已,而县令长官能斥退狡黠的胥吏,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事情,有什么要审问的呢
应该说,王审琦能在新政权建立的第二年就有这种政治觉悟,是超越同时代的其他武将的,因此《宋史》评价其“重厚有方略”。
而石守信的话,也许他跟赵匡胤的距离更近,军事作战能力也更强,但政治觉悟就显得不那么高了,至少,没有明显如王审琦那般可以证明其理念觉悟的史料记载下来。
《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都记载了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都是以石守信为首的。
《长编》中提到“时石守信、王审琦等皆上故人,各典禁卫”,赵普屡次劝说赵匡胤罢去他们的兵权,赵匡胤起初不愿意这么做,对赵普说:“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
赵普最后以赵匡胤当年黄袍加身被下属拥戴到帝位的历史劝说,才说动赵匡胤醒悟,安排下了杯酒释兵权这一局。
关于杯酒释兵权,知者众而疑者也多,但无论如何,乾德二年,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禁军高级将领确实都被罢去了中央职位而出为节镇,在此之前,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禁军一把手也早已被罢免。
所以,杯酒释兵权是一次早有预谋的循序渐进中的一环而已。
至于经过如何,正如《长编》中李涛所言“文辞则多取记闻”,又有什么关系呢
上悟,於是召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耳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曹之德,无有穷尽。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終夕未嘗敢安枕而卧也。”
守信等皆曰:“何故”
上曰:“是不难知矣,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守信等皆頓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异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难欲不为,其可得乎”
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上曰:“人生如白驹之過隙,所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釋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懽以終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皆拜謝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明日,皆称疾请罢,上喜,所以慰抚赐賚之甚厚。
这一段引文比《宋史》中记载丰富了不少,自从禁军一把手慕容延钊和韩令坤被罢以后,禁军就以时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的石守信为首,石守信等在赵匡胤的恩威并施之下,主动交出了兵权,出为地方节度使。
从此,石守信远离政治中心,在地方安居晚年,再也不复当年平淮南李重进之叛时,奔马驰奏太祖曰。
“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时的风采了。
据说石守信被罢兵权后,在地方上“专务聚敛,积财钜万”,而且特别信奉佛教,募民建寺,驱迫甚急,而且不给工钱,于是“人多苦之。”
不难看出这是石守信为了保全自己的一种策略,因为一个人如果贪财,有明显的缺点,就不会在其他地方特别是政治上有大的作为。
这种论点虽然没有依据,但是义社十兄弟中另一个人的遭遇,却似乎间接佐证了这一种猜测的可能性,这个人就是韩重赟。
韩重赟是个非常老实的人,因为他老实,赵匡胤在批量罢免禁军高级将领时,并没有罢去他的职位,而是进一步把它提升到了殿前都指挥史的位置,成为当时高级禁军将领中唯一硕果仅存的老人。
而且赵匡胤还特别信任他,筑皇城的任务交给他,修河防的任务也交给他,连皇帝郊祀时的一干礼仪,也交给他负责。
然而,似乎是因为人红是非多,赵匡胤的信任也差点毁了韩重赟。
当时有人诬告韩重赟“私取亲兵为腹心”,这一着似乎正碰到了赵匡胤的忌讳:对皇权的威胁,史载:太祖怒,欲诛之。
赵普谏曰:“亲兵,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
太祖纳其言,重赟得不诛。后闻普尝救己,即诣普谢,普拒不见。
这个故事说的是赵匡胤听说韩重赟私自蓄养亲兵心腹,就恼了,不经调查就想要杀掉他。
辛亏赵普的劝谏,韩重赟才幸免一死,此事过后不久,韩重赟就被罢去了禁军职位,出为彰德节度使。
据说,韩重赟在地方,也信奉佛教,“课氏采木为寺,郡内苦之”,这一点描述跟石守信却有了相似之处,似乎,那时候的政治气氛对这些被罢免的曾经战功赫赫的禁军将领门有些压抑,他们只能谨小慎微的保命过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