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据史书记载,不完全统计,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达到一百多万人了,嘶,恐怖如斯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一家之人,一百多万,真特么是比猪还能生!

    要知道古代人丁稀少,一个普通的城池大概也就十万左右的常住人口,而唐朝长安城的常住人口才五十万左右了,繁荣到极致的汴梁城也才一百多万。

    老朱同志这么多子孙已经能够住满两个繁华的长安城,或者说塞满一个汴梁城了。

    这个数据可谓是触目惊心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

    关键就在于老朱的国策,问题太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说一下明朝之前各国处理藩王的情况是怎样的吧。

    就拿汉朝来做对比吧,汉朝最开始也是分封,不过英明神武的汉武帝考虑到这一政策漏洞太大,这些王爷们大多有尾大不掉之势,比如之前就有七国之乱。

    于是果断采用推恩令和削藩,令刘姓王爷的职位和权利越来越小。

    到了最后许多刘姓的直系血统都无法拿到国家的俸禄了,像刘备这种汉室宗亲也只能自己创业玩,开始买草鞋,彻彻底底的成为了一介平民,真的是惨的不要不要的,实在混不下去后,只能打着旗号造反了。

    同样,老朱同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为了保证子孙后代都能够安安分分的,别瞎想,便给他们都发了一个“铁饭碗”,那就




第九十九章 小和尚是个狼火
    (抱歉,前一章章节名错了,应该是第九十八章,结果打成了第九十二章了,没法改,不过不影响阅读,说明一下,抱歉了。)

    好了,闲话休提,在汴梁城内逛了一天后,见识了各种各样的新奇景象,李小鱼他们也是感觉大开眼界,刷新了认识。

    他还好一点,毕竟是穿越者,也算是见惯了大场面,虽然震惊于汴梁城的繁华富饶,不过,好歹还算正常,没有表现的特别惊讶。

    倒是鲁达和贾斯文这两个家伙,让得他是无语异常,因为自打进城之后,嘴就没合上过,跟两个土包子一样,一惊一乍的,到处瞎咋呼,是这也惊奇那也震撼,一副完全没见过世面的模样,连带着他都感觉异常丢人,心想以后不带他两进城了。

    包括了元小和尚也一样,同样显得无比的震惊,特别是看到城中有好些个和尚在开买卖,杀猪宰羊,干的不亦乐乎,满脑袋油光铮亮,肥的流油,里面甚至还有大相国寺的高僧,干的‘烧猪院’最为出名,更是直接傻眼了。

    拉着李小鱼一个劲儿的问,他们怎么这样,出家人怎么能杀生啊,不仅杀生,还卖肉,还做成菜吃,不仅自己吃,还让大家吃,这是犯了杀戒啊,不怕佛祖怪罪吗不怕死后下十八层地狱吗

    李小鱼想了想,觉得很难光用理论来跟他解释,不如来点实际的。

    于是直接拉着他来在了那几位相国寺大和尚开的‘烧猪院’里,点了几道烧菜,让他亲自尝一尝。

    当然,不是骨干慧明大师亲手烧的,因为那家伙烧的菜实在太出名了,一般情况下根本吃不到,得提前预约才行。

    你说说,一个和尚念经不出名,做的烧菜却风靡全城,这到底算是不务正业呢还是奇葩呢

    但李小鱼他们也懒得计较这些了,毕竟是讨生活的嘛,活着不容易啊,光是念经是填不饱肚子的,毕竟这年头聪明人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还是得有几门实用的手艺才行。

    这个时代的和尚们就深刻的落实了这一点,人人都有几门其他的手艺,修脚剃头卖肉,全都搞副业,所以才发展的热火朝天的。

    至于其他几个僧人,虽然手艺没有慧明大师大么好,但也还凑合,烧出来的菜还算能吃。

    当然,这是对李小鱼来讲,因为他在后世吃过无数的美味,口味早就养刁了,对于一般的菜根本就看不上眼。

    更何况,这个时代还缺少各种调料,比如最严重的就是辣椒,而他恰好就是一个无辣不欢的人,所以他觉得,甚至后世小学生吃的辣条,都比这个时代的一些美味好吃一百倍。

    但对鲁达和贾斯文他们来说,‘烧猪院’里的烧菜,可就算难得的美味了,一个个吃的满嘴流油,不亦乐乎。

    而了元小和尚见状,一开始脸上是写满了拒绝的表情,毕竟他长这么大,一直在寺庙里吃斋念佛,清心寡欲,有那位古板师父的严厉监管,还从未开过荤,不想犯戒。

    想起离开前师父的谆谆教诲,是傲娇的一扭头,说就算饿死,从河边跳下去,一头撞死在柱上,都不会吃一口的。

    李小鱼一见,那个震惊啊,心想这是个了不得的高僧啊,若不是清楚这家伙以后也是个无肉不欢的肉食动物,没少在基友苏轼身上揩油吃……咳咳,是揩肉吃,东坡肉,差点就被你这副道貌岸然的样子给骗了,老子真是信了你滴邪。

    于是根本就不废话,直接抄起筷子夹了一块猪肉就塞进了他的嘴里。

    当即,了元小和尚就是一愣,惊呆了,他没想到李小鱼竟然会这么做,给他来硬的。

    所以他是直接愣在了当场,感受到嘴里香喷喷,软糯适宜的猪肉,他张了张口,扭头想要吐出去。

    可是,轻轻的一咂摸嘴,感受到那沁人肺腑的肉香直往鼻子里钻,口腔里的唾液如洪水般疯狂涌出,下意识的一咽口水,‘咕嘟’一声,就吞了下去,还意犹未尽的咂摸了一下嘴唇。

    可是吞完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破戒了啊!



第一百章 可别怪朕心狠了
    皇宫,迩英阁。

    今天,赵祯心情不错,带着群臣来在这里学习,读了《正说养民篇》,见历代户口登耗之数,好奇之下,是朝左右侍臣问道。

    “今天下民籍几何”

    听得赵祯问起,翰林侍读学士梅询急忙走过来说道。

    “官家,先帝作《正说》,盖述前代帝王恭俭有节,则户口充羡;赋敛无度,则版图衰减。五季生齿凋耗,太祖受命,太宗、真宗继圣承祧,休养百姓,今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

    “是吗”

    赵祯闻言,听得现如今天下户口倍于前矣,是不由心情更加畅快了,连连点头道。

    “好好好啊,看来朕这个皇帝做的还不错嘛,哈哈,你们认为呢”

    左右群臣皆笑了笑,点头道。

    “官家圣明。”

    听得大家的夸奖,即使虚怀若谷的赵祯,也是不由有点飘飘然,想了想,看了看左右穿梭的宫女,赵祯是说道。

    “那好,朕在此基础上再添一笔吧,再放二百七十名宫人出宫,曹内侍,这事你来安排,一定要把她们安排妥当,多给一些赏赐,别让她们受委屈,毕竟也是我大宋子民啊,还服侍过朕这么长时间,要是亏待了他们,朕可绝不饶你。”

    听得赵祯这样说,不仅群臣一惊,就是左右内侍也是心中惊讶道。

    “官家,你大可不必如此啊,现在宫内的宫人已经很少了,比之历朝历代更是远远不如,如果再放宫人出宫的话,恐怕宫内的人手就要不够用了。”

    赵祯却是摇头道。

    “话不是这样说的,朕已经决定了,就这样办吧,毕竟好多都是大好年华的女子,朕怎么能为了一己之私,让她们白白荒废在这深宫之中呢,你们就不要多说了,快去照办吧。”

    内侍们无奈,只得是相互苦笑一视,点头答应。

    群臣们也是再度称赞道。

    “陛下仁德,四海之福也。”

    赵祯笑了笑,是对着宰臣张士逊等人敲打道。

    “好了,别拍马屁了,什么福不福的,朕只知道,不独矜其幽闭,亦省掖禁浮费,而且最近有人邀驾,献给了朕一对双胞胎,朕却不受,就是这个道理,你们懂吗”

    张士逊等人能说什么,只能惶恐道。

    “诚盛德事也。”

    摇头一笑,赵祯又问道。

    “行了行了,别说这些有的没的了,还有什么事吗没事的话你们就先下去吧,朕再看会书。”

    闻言,右司谏韩琦想了想,有些踌躇道。

    “官家,臣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祯是指着他笑骂道。

    “韩卿家,你可真是越来越滑头了啊,在朕面前,还有必要来这一套吗有什么事尽管讲来,朕绝不怪你,你要不讲,朕才要治你的罪哩。”

    听得赵祯这样说,韩琦感动之下,是慌忙上前一步道。

    “那好,官家,臣也就直说了,这自祖宗以来,躬决万条,凡于赏罚任使,必与两制大臣外朝公议,或有内中批旨,皆出宸衷。”

    “可自太后垂帘之日,始有假托皇亲,因缘女谒,或于内中下表,或但口为奏求,是致侥幸日滋,赏罚倒置。”

    “唐之斜封,今之内降,蠹坏纲纪,为害至深,乞特降诏谕,今后除诸宫宅皇族有己分事方许内中奏陈,自馀戚里家及文武臣僚或有奏请事,并令进状,更不许内中奏陈,犯者重贬,则圣政无私,朝规有叙矣。”

    听得韩琦这样说,赵祯也是渐渐眯起了眼,想起之前皇城司给他的密奏,点了点头,有些脸色微冷的咬牙道。

    “韩卿家说的不错,朕的这些亲戚,是该好好管管了啊,某些人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简直胆大包天,为所欲为,尽在背后搞小动作,别以为朕不知道,朕只是不想跟他计较罢了,若他能及时收手的话最好,若是不收手的话,可就别怪朕心狠手辣,将他作怪的那只手



第一百零一章
    仪完西北边事后,看着左右群臣,赵祯又问。

    “众卿家还有什么事吗”

    想了想,左下方的庞太师是小心翼翼的上前道。

    “官家,关于确立皇子一事……”

    闻言,赵祯本来还算大好的心情瞬间低沉起来,厌烦道。

    “行了行了,朕乏了,你们先退下吧,有什么事改日在议。”

    众臣无奈,见得赵祯一脸难看的面色,也不想再触霉头,只得是点头道。

    “官家保重龙体,臣等遵命。”

    说着,便以此退了下去,而见群臣都退了下去后,赵祯是有些痛苦的闭上了眼,心烦意乱道。

    “还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啊,每次都拿这个问题来烦朕,就不能让朕好过一天吗”

    旁边的内侍有些尴尬道。

    “官家,你就别置气了,看开点吧。”

    赵祯是摇头苦笑道。

    “呵,看开点你叫朕怎么看开点朕自问仁德不亏,也不知道老天爷为何要如此惩罚朕,要朕后继无人,是朕真的错做了什么吗”

    内侍听得赵祯语气哀伤的这样说,急忙权威道。

    “官家,你就……”

    赵祯却是罢手道。

    “行了行了,你也别说什么了,都先下去吧,朕想一个人静静……”

    内侍们也很无奈,但同样不敢打扰此刻心情烦躁的赵祯,应了声是后,无声无息的退了下去,留他一人在迩英阁里痛苦的闭着眼,揉着眉心。

    的确,赵祯是整个大宋朝最仁德的天子了,甚至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的封建王朝里,最仁德的天子了,这并非说说而已。

    比如赵祯有一最宠爱的贵妃张氏,真的是对她宠爱到了极点,短短几年间,就把她从小小的才人提拔成仅次于皇后的贵妃,甚至动过废掉曹皇后改立张贵妃的念头。

    可惜,张贵妃30岁出头就一命呜呼,赵祯悲痛万分,不顾曹皇后的冷眼和朝廷众位大臣的反对,唯一跟所有朝廷大臣正面硬刚了一次,在皇后在世的情况下,就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痴情得有些过头。

    可是,即使如此,对于张贵妃再怎么宠爱,一旦牵涉倒江山社稷、官员任免等国家大事,赵祯都并没有被美色所惑,依旧很有分寸的。

    像是张贵妃出身寒微,在宫中难免受人歧视,于是总盘算着拉自己娘家人一把。

    而张贵妃的父亲和兄弟都不够争气,或者早丧或者无能,只有伯父张尧佐还算争气,虽然关系疏远了一点,但毕竟是娘家人。

    在张尧佐担任地方官多年后,名声还不错,被顺利调到中央,可是担任什么官职好呢

    张贵妃看中了“宣徽使”一职,这是皇城各衙门的最高负责人,是皇帝的大总管,权力极大,油水多多,一般都是由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兼任。

    可是,张贵妃枕头风吹了很多遍,赵祯总是迟迟没有动作,张贵妃每天都哭哭啼啼,赵祯实在招架不住,只得答应试一试。

    甚至每次临出门时,张贵妃都还拍拍赵祯的肩膀,说:“官家今天可不要忘了提宣徽使的事啊。”

    赵祯能说什么只得是连连说:“得了得了。”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无奈,赵祯上朝后虽然宣布了这项任命,可是包拯等一众大臣却是极力反对,说话慷慨激昂,乃至于唾沫都喷到赵祯脸上了,尴尬之下赵祯更加无奈了,只好放弃,不再强求。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赵祯有多么的仁慈虚心,而且还不止如此,在这个故事的原文后面还有一段奇怪的文字。

    “温成(张贵妃)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按照常理,一个人被人把唾沫喷到脸上后,不第一时间打过去,也会在第一时间把唾沫擦去,不然太恶心了,谁受得了

    可是赵祯却没有,他不但没有在朝堂上立刻擦去,就算是在散朝之后也没有擦去,而是一直从朝堂退出,走到后官,来到张贵妃面前,才“举袖拭面”。

    很明显,这又是赵祯的聪明之处,他并不是一个软弱无能,只知道听从建议,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皇帝,而也是一个有城府的帝王,他这是在施展“苦肉计”。

    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想告诉张贵妃,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阻力实在太大,看看,我都被人吐口水了,绝对不是骗人,有口水为证。

    他还借题发挥,说:“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言下之意,我这么受辱,完全是为了你啊!
1...5859606162...2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