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五代末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有点混蛋
“魏仁浦想要这么多钱,无非是为了给将来做准备,若是朝代再有更替,交出权位就有可能活命,凭借足够多的钱财,也能保自己后代衣食无忧,继续过着富贵的日子。”
看着在屋中边走边说的李重进,翟守珣问道:“那姐夫也是如此想的么姐夫名下不也有几支商队吗”
“我并不是这样想的,虽然我能理解魏仁浦的心思。”李重进停下了脚步:“我和他不一样,只能和周朝同生共死。”
姐夫是先帝的外甥,若是周朝覆灭,新皇定然是不会留姐夫性命的,翟守珣闻言想到了此种情形,后背直冒冷汗,那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个危险呢
“所以,大郎不喜读书,我不逼他;二郎喜欢青楼,我也随他去;你姐姐喜欢求神拜佛,我也任由她花钱。谁知道这周朝能活多久呢他们爱干什么我都由他们去。”
李重进盯着天花板,自言自语起来:
“这些事情,哪件不要花钱二郎每月都要从府上拿走一千多贯。你姐姐,光上个月去寺里拜佛,就捐出去六百多贯,不经商,如何能赚到这些钱啊”
如果周朝灭亡,他们都要和你一起赴死,所以你才会放任他们随心所欲的吧,翟守珣闻言想到。
“只不过,虽然前面四朝都很短命,这周朝也许能长久下去呢所以我还是逼着三郎去读书,要他以后做文官,要他扛起李家,我终究还是对不住三郎的。”李重进依旧喃喃自语。
翟守珣想不到,自己的一句话,竟然令李重进说出了如此多的心里话,他只能保持沉默。
不过,若是周朝果要灭亡,姐夫你难道不能努力一把,自己登上皇位吗这样大家不就都不用死了吗
到那时候,我岂不就是皇帝的小舅子了是不是也能当上宰相,位极人臣呢在沉默中,翟守珣不由幻想着。
翟守珣很快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他一个饱读儒家圣贤书的人,竟然生出了如此大逆不道的想法。
“子琪。”李重进忽然喊道。
“啊!姐夫!”翟守珣的心理活动被李重进打断,猛地一惊。
李重进盯着翟守珣说道:“我看子琪你脸色不太好,是不是太累了”
“是是,我确实太累了,我今天才从宋城到开封,又马不停蹄来皇庄,确实有些累了。”翟守珣摸了摸额头上的冷汗回道。
“既然你累了,就早些去睡吧,让你听了我这么多心里话,我都很多年没和人说这么多了,一时有些忍不住。”李重进面带歉意。
李重进自从发妻去世后,就从没和人说过心里话了,续取的妻子翟氏虽然美貌体贴,但年龄太小,很多时候并不能理解李重进的心思。
“姐夫,我是说如果...”翟守珣很想将自己刚刚的想法说出来,但话刚要出口,有些犹豫。
“子琪想说什么就说,你看姐夫我都说了这么多掏心窝的话了。”李
第四十一章 郭荣的野望
郭荣带着这么多文臣武官来皇庄,自然不是让他们也来避暑度假的。
文臣们在京中作什么工作,来了皇庄依旧工作。
武官们除了参加各种比试,考核武艺外,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讲武会了。
所谓“讲武”,是由皇帝郭荣,亲自检阅军队训练成果的一项军事活动。
和后世的阅兵仪式差不多。
首先参与检阅的,自然就是目前驻扎在皇庄的两千殿前军。
从明天开始,从开封东北左一厢大营,就会陆陆续续过来两万殿前军参加检阅。
再之后则是开封周边各州的州军,会从中挑选一些精锐来参加讲武会。
当然城南皇庄是驻扎不下这么多军队的,这些军队会分时间、分批次过来,整个讲武会将会持续一周左右。
郭荣是很看重这次讲武会的,前来接受检阅的部队,都是他亲自挑选的。
论在军队中的威望,郭荣远比不上他已逝的父亲郭威。
郭威十八岁从军,在军中从小兵做起,在军中广受拥戴,所以后来振臂一挥举起叛旗,就能推翻后汉朝。
而郭荣虽是郭威的养子,却是因为郭威的妻子柴夫人没有亲生儿子,要求郭威收养自己的侄子,郭威不得已才收养的。
郭威本来是有两个小妾所生的亲生儿子,所以一开始并不重视对于郭荣的培养,郭荣直到二十六岁时,才被郭威安排到军中历练。
后来,郭威的两个亲儿子死了,失去了直系继承人,不得不从养子郭荣和外甥李重进做选择,最后挑选了郭荣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郭荣继位之后不久,就以高平之战对北汉契丹联军的大获全胜,强势宣告了他的登基。
虽说靠着此战,暂时压住了朝廷内外的非议之声,毕竟郭荣只是先帝的养子,既没有资历,更没有威望。
但郭荣并不会天真地以为,仅凭借这一场胜利,就能完全震慑住那些,转入暗中的反对力量。
此次讲武会,正是一个展示自己力量的机会,高平之战后,侍卫亲军在李重进的带领下,包围太原,而殿前军则撤回了开封进行整补。
殿前军已经在开封休整快半年了,补充了新兵,加强了训练,正是向那些不服自己的文官、图谋不轨的节镇、蠢蠢欲动的国外势力展示军威的时候了。
郭荣放下手中的奏章,这一本奏章正是御史台递上来,弹劾陶文举在宋城草菅人命、滥用私刑、放纵军队的。
自陶文举出了开封城,郭荣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弹劾陶文举的奏章。
各种理由的都有,甚至还有翻出陶文举十几年前行贿上司这种往事的,还声称有人证。
弄得郭荣哭笑不得,这帮御史为了整垮陶文举已经是不择手段了。
郭荣将这本弹劾奏章放到了一边,指着它说道:“这一本就留中吧。”
“喏。”张守恩恭敬地答道。
郭荣自然不会理会御史台的弹劾,陶文举目前还是很好用的,很懂自己的心思,下手也知轻重,暂时难有替代他的人。
读儒家经典的士大夫们,最是看重名声,想找个敢于背负骂名,替自己做事的官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接着郭荣又翻开了一本奏章,虽然张守恩提醒自己,已经到了就寝的时间,但他并不想将今天的工作留到第二天。
这一本依然是御史台的弹劾,弹劾对象换成了李重进,说是李重进在宋州散布钱财,有收买人心的嫌疑,怀有不臣之心。
郭荣看了简直啼笑皆非,就在一个时辰前,郭荣还和李重进、张永德那帮禁军高官们共进晚餐。
期间郭荣和他们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然而互相之间的心思,又如何能知晓呢
&
第四十二章 朝中动荡
李延庆指挥着仆役,将一块写有“一心院”三个字的小木牌,挂上了自己小院的门楣。
仆役们又将一把木制摇椅搬进了一心院中,摆在了树荫下。
等到仆役们退出院中,李延庆一屁股坐在摇椅上,轻轻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缓缓摇了起来。
正值晌午,距离午饭的时间还有一阵子,李延庆摇了一阵后,抓起桌上被井水洗净过的,通红透亮的大苹果,狠狠咬上一口。
清脆鲜甜,这才叫生活嘛。
李延庆此刻看着自己的小院,虽然已经看了一个多月了,但此刻眼中的一切似乎都比往常的色彩更加鲜艳。
自己也只是画了个大概的草图,歪歪扭扭的,很有灵魂画师的那味儿。
可没想到宋城的木匠如此心灵手巧,做出来的摇椅和李延庆后世所用的别无两样。
李延庆当然也不忘多订做了一张,已经让仆役给老师吴观送去了。
坐在摇椅上,李延庆回想起这半个月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自翟守珣离开宋城回开封,已经过去半个月了。
期间李延庆也多次收到了开封的来信,得知了开封城发生的两件大事。
御史台遭到了清洗,御史中丞被免职,御史台下属三院:台院、殿院、察院,有大量御史被外放州县。
新任御史中丞名叫裴巽,听说还是隋唐名门裴家的后裔,空缺的御史位置则会慢慢填补。
像裴家这种从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世家,经过唐朝的打压,再经过黄巢起义和五代乱世的洗礼,如今已基本凋零磨灭。
著名如五姓七望,如今也是悄无踪迹,很难听到他们的消息了。
不过裴家毕竟是诗书传家的世家,朝廷还是需要一些这样的人来装点门面的。
李延庆知晓此事时,并没有多少感觉,这种事情与他的距离暂时有些远。
只觉得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是这么个橡皮图章,不晓得御史台最后会落到哪些势力的手中!
另一件事则是关于禁军,郭荣在城南皇庄举行讲武会期间,直接就地整改了前来参与讲武会的藩镇军队。
本来被派来接受郭荣检阅的各藩镇州军,就是各藩镇的精锐力量。
估计那些节度使都是想让郭荣看看,自己所管辖的军队,训练得有多么好,以获得郭荣的认可和赏赐。
结果郭荣反手就把这些精锐部队编入了殿前司,还让各节度使将这些州军们的家属悉数送来开封。
这令各位节度使有苦说不出,简直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然也有节度使能看出郭荣的伎俩,但是也不能派些老弱病残去参加讲武会啊!
到时候在讲武会上出了丑,不就是给郭荣借口,撤掉自己的节度使吗
所以郭荣这讲武会就是赤果果的阳谋,携着高平之战胜利的余威,举办讲武会,以势压人,逼着各位节度使们交出自己手上的精锐部队,以削弱节度使的实力。
幸好宋州的州军,并未参加讲武会,因为三千州军中,最为精锐的两千,此刻正在宋州兵马指挥使的带领下,驻扎在淮河边上,以防备南唐。
禁军在非战时,大都驻守在开封,所以边防任务就交给了各州州军。
而位于边界的单个州的军队数量通常不够,所以会调内地的州军赴边界守边。
此时守边一般遵循就近原则,河南南部各州的军队,一般是调到淮河边上防备南唐,河南北部和山东各州的军队则调往河北防备契丹。
所以参加此次讲武会的州军,都来自开封以西的十多个州,包括西京洛阳、永兴军长安、保义军陕州等州。
这些州本来就多年未经战事,又没有守边的任务,军员都很充足,因此
第四十三章 合作倒魏
魏仁浦出身低微,曾是枢密院的小吏,但他办事认真,没多久就成了枢密院兵房的首席胥吏。
在当枢密院兵房主事的时候,魏仁浦记忆力惊人,对于后汉朝境内一百多州县,所有军队的驻地、人数和主将名字,所有粮仓的位置和存量,都能脱口而出。
当时还是枢密使的郭威,见到魏仁浦如此强的业务能力,十分赞叹,将魏仁浦引为心腹。
魏仁浦自此平步青云,但郭威一直压着魏仁浦的官位,让郭荣登基后,再提拔魏仁浦为枢密使。
郭荣登基后照父亲的吩咐做了,也给予了魏仁浦足够的权力。
但李重进的分析指出,魏仁浦不过是郭荣用来压制几位宰相,以及怀有二心的节度使的。
郭荣在澶州当节度使时,节度掌书记名为王朴。
李重进认为王朴将在两三年后取代魏仁浦枢密使的位置,因为王朴还需要时间来熟悉枢密院的工作。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王朴既是郭荣幕府元从,又是状元出身,比起魏仁浦这个连进士出身都没有的人,各方面条件都好太多了。
所以魏仁浦这个枢密使当不了几年了,到时候他大权旁落,还如何捞钱所以趁现在要不择手段,加快速度赚取足够钱财。
这也解了李延庆心中最大的疑惑,那就是魏仁浦明明都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枢密使了,多得是方法捞钱,为何行事却如此急切鲁莽呢
同时,李延庆还了解到,这个时代的大商人,基本都是依附于朝中权贵的。
为何因为这个时代的过路税实在是太高太高了。
朝廷的法律上规定,过路税是两个点,交易税是三个点。
但过路税是每过一个县就要交一次,这是多么的可怕,比如走汴河经过宋州,就要经过四个县,交四次税。
在有些边远地区,朝廷监管力度比较弱的州,节度使为了赚钱,会提高过路税,甚至能达到五个点以上。
从南唐运粮食到后周境内的河北,如果一路交过路税,税费就能超过粮食价格的两倍。
而李谷和王溥他们的船队,是一文钱过路税都不用交的,所以没后台的商人,成本是他们的三倍,如何能和他们竞争呢
若是不依附权贵,则只有像刘从义他们一家那样,作为经营短途贸易的商人,还能稍微赚点钱糊口。
但后周的人口就这么多,能赚大钱的商机是有限的,魏仁浦加入高官的行列有些晚,蛋糕已经被瓜分完了。
魏仁浦要想大笔捞钱,就要打破现在固有的格局,那些节度使魏仁浦暂时不敢动,刚刚开罪过郭荣的两位宰相,就是魏仁浦最好的下手目标。
魏仁浦劫走粮船,就是向李谷和王溥两人宣布,现在走汴河贩卖粮食的权力归我了。
本来李谷和王溥都要认命了,毕竟魏仁浦现在权力大,能调动不少地方上的州军,有资格来分一块大蛋糕。
但现在宋州节度使李重进找上门来,提出要合作,对于李谷和王溥来说,那真是天赐良机,雪中送炭。
双方一拍即合,但是就事后如何分赃,双方如何出力,扯了一阵子皮。
猜你喜欢